buddhism-台灣佛教網路論壇wiki

buddhist-??

佛教佛法-01

佛教佛法-02

佛教佛法-08

佛教佛法-03

佛教佛法-07

佛教佛法-04

佛教佛法-06

佛教佛法-05

佛教佛法-19

佛教佛法-10

佛教佛法-09

會員登入

佛教佛法-14

佛教佛法-13

會員登入

佛教佛法-11

佛教佛法-12

 

佛教佛法-18 發表主題:净土(念佛法门)的修行 (转帖) 佛教佛法-17
 

佛教佛法-15主題發表人:念念(abcdefg) E-Mail

净土(念佛法门)的修行  
第一章 念佛法门的殊胜之处 
念佛法门,不论是声闻人还是菩萨根性的人都可以学。菩萨根性的人从入了初住位,乃至见性入了十住位,一直到十地等觉都不离成佛之心与念佛之心。因为念念是成佛,念念是度众生,念念不离十方诸佛,这个心称为念佛心。所以说一切法门都属于念佛法门所涵盖的范围。 
念佛法门有许多殊胜之处: 
1,念佛法门很容易修学,从念佛法门入手修学佛法,非常适合末法时期的佛子。 
2,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下根人可学持名念佛,中根人学观想念佛、无相念佛,上根人学体究念佛,上上根人来,不必讲什么体究念佛,一喝、一棒、一戳,乃至丢个东西给他,他就会实相念佛了。所以不管那一种根性都可以学念佛。 
3,念佛现世可以得利。念佛可以净化我们的三业——身口意三业。念佛的人心比较淳厚容易除慢。念佛也会使人开始远离恶缘,不遭横难,学佛的障碍会开始减少。另外有人做了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只要临命终的时候,因为过去生种过善因,能遇到善知识教他忏悔念佛,还是可以下品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也是现世得利。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如果是念阿弥陀佛的话,一定可以往生。只要有信心,只要有愿力发愿往生;只要真的去念,一定可以去,没有一个人不能去。五逆重罪尚且能去,何况是我们不造重恶,在世的时候又布施行善念佛,所以一定可以去。 
4,念佛法门的果报殊胜。念佛俱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所以念佛可以了生死。念阿弥陀佛的人,一往生就离开了轮回,到了极乐世界,就相似于解脱境界了。因为在那里已经免除生死轮回的苦难,所以叫横超三界。也借着弥陀世尊和两大菩萨的愿力,和他们各种应化身的度化,可以很稳定的修行,直到究竟解脱 
第二章 求生诸佛净土的三资粮:信、愿、行 
第一节 求生诸佛净土的资粮之一:信 
信,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切善行的根本。《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长养诸善根,信能得入三摩地,信能成就佛菩提。”《华严经》还说十信是成佛的开始,就是具足了信——十信圆满入了初住位后,进入初住位,信就不再退失了,从此就可以按部就班的修上来,至到成佛。 
求生诸佛净土的第一资粮为:信。包括: 
1,要信修念佛法门最契合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 
2,要信确实有个极乐净土。还要相信弥陀世尊的寿命是没有限量的。弥陀世尊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了,将来还要住世无量无数劫,才会入灭,所以叫无量寿佛。 
3,要相信弥陀有四十八个大愿,相信弥陀能够接受有九品往生,相信念阿弥陀佛一定可以往生。世尊《大宝积经》开示:“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彼国,遂愿皆生,得不退转。”所以只要念阿弥陀佛,一定可以去。 
4,要信十方虚空,有无量无数的佛世界、佛净土。释迦世尊讲贤劫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大智度伦》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所以求生净土的念佛,不单只是念阿弥陀佛,却是以念阿弥陀佛为代表。要相信十方虚空有无量无数诸佛、净土,摄尽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 
从学佛开始一直到最后成佛为止,莫不是信的力量支持着我们继续勇猛精进。信、愿、行三资粮中,信是最重要的部份,是愿与行的基础。 
第二节 求生诸佛净土的资粮之二:愿 
求生诸佛净土的第二资粮为:愿。愿又可分为小愿与大愿。 
1、小愿:念佛人相信有诸佛净土,或极乐净土,发愿往生,“愿我此身平安无灾无难,舍报之后往生极乐世界。”这种为自己发的愿叫小愿。也可以往生!  
2、大愿:菩萨行者所发的愿,均属大愿,有人发愿今生念佛,能上品上生往生极乐世界,很快就得到三明六通,早早回来娑婆世界,来帮助一切众生同样可以得到解脱,这是大愿。还有一种人,他不求生诸佛净土,他认为释迦世尊的秽土也是净土,要在这里修行,并发愿早日达到实相念佛,成就三明六通,或四禅、四无量心,可生生世世在此世间承担如来家业,帮助一切众生成就唯心净土,这也是大愿。 
第三节 求生诸佛净土的资粮之三:行 
求生诸佛净土第三资粮为:行。专指念佛人之身行、口行、和意行。信、愿、行如鼎三足,行又可分为事行和理行。 
第一目 事行。 
事行可分成二个部份:一是要修三福净业,二是要锻炼功夫。《观无量寿佛经》说:“三福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的正因。”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不能离开三福净业;往生极乐世界,要求品位高升也不能离开三福净业。而功夫系指定力,经由定力的助益,可以让我们发起智慧。成佛不但要有慧力,也要有定力。有慧无定不能成佛。所以定力是成佛的舟乘、船筏或是车子。 
一, 三福净业。 
三福净业包括三个部分: 
1,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孝养父母:是指学佛的人应该孝养父母,行有余力(暇)再来护持道场,这才是修行佛法者应有的知见。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这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自己付出较多之劳力或心力,把多赚的钱用来布施;或由减少享乐所节省的钱来布施,方是真布施。 
奉侍师长:是指对师长要恭敬奉侍。如果一个人对师长不恭敬、不承侍,则对所教的学问,一定听不进去,或半信半疑。即使依照所教的法门去修,也是七折八扣,修行一定修不好。可见奉侍师长的重要。但是奉侍师长也不能迷信,对师长所讲授的,自己要有智慧去衡量,不能全盘接受。对的去做,不对的丢到一边,要有世间的判断智慧。 
慈心不杀:是指学佛人应当尽量不要杀害众生,也不可存着杀生的心。日常生活中与傍生众生生活在一起,要随时注意心念与行为。假如有只狗在路上睡觉,你故意踢它一脚,那也是有伤害他的心,是不对的。 
慈心不杀,也要有智慧,譬如厨房有蚂蚁,因认为不能杀生,所以就不敢去擦洗。碰到这种情况要如何处理?先敲敲桌面警告它,或吹口气将它吹开,聪明的就会走了,还有赶了好多次都赶不走的,你就擦掉它,因为你并不想杀它。所以最重要的是注意心地,不要自己死守在不杀二字里面,不知变通。最好的办法是保持环境的清洁干净,或事前喷点杀虫剂,警告它,使它不敢接近,千万不要等它集结一大堆后,再以杀虫剂杀牠,那就错了。所以慈心不杀,以此原则去做,就容易多了,不要整天过着很烦恼,不知如何是好的生活,那就不是学佛——愈学愈痛苦,愈烦恼,愈束缚。 
修十善业。所谓十善业是指身三业、意三业、口四业。 
身三业包括杀、盗、淫三种恶业。杀害众生,主要是指杀人。盗主要是指窃盗他人大笔钱财。而淫是专指出家,在家人是指邪淫(邪淫系指非人、非时、非处行淫)。 
口四业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妄语:就是讲假话。有人或许会抗议:“动辄得咎,如何学佛?”譬如在卖东西,顾客说:“你卖得比别人贵,这种货色,人家才卖十五元,你却卖十六元”你顺口回答:“这怎么可能?进价成本就十四元五角(其实只十元)。”那生意岂非无法做下去?真有那么困难吗?只要不说进货成本不就结了吗?你也可换句话说:“没那么便宜,我赚不了多少钱,进货成本妳自己想想也应该知道。”这就不妄语了。不妄语最主要的是指大妄语,自己没有悟而说自己悟,或故意暗示开悟的样子,让人误以为是初地圣人或几果等等,这是大妄语。又如:自己末悟而印证别人开悟,也是大妄语。 
两舌:是说指东家长,说西家短,到处挑拨是非。 
绮语:是指讲话不正经,尽讲些黄色的东西,或拿人家神圣的东西开玩笑,这叫绮语。 
恶口:动不动说人家的坏话或当面责罚人家,这叫恶口。恶口不一定是大声谩骂,有人讲话尖酸刻薄、酸溜溜的,虽然声音不大,这也叫恶口。 
意有三业,贪、嗔、痴。 
贪欲:心里贪财物、贪名声、贪权势、贪淫欲、甚至贪睡觉等都是贪。贪主要指是淫欲。十方世界的三界众生都是这样,通常要修到三果才能远离,那是断五下分结以后的事了。 
嗔恚:动不动就发怒。有的人发怒,拍桌子摔东西,乃至拿刀子杀人。有的人发怒时皮笑肉不笑,不动声色,你根本不知道他在生气;怒在心里,而且恨得很深,发起瞋恨心,暗地里算计。瞋恚心最不好,经里有说:“瞋火能烧功德林。”功德林是一棵棵种植,好不容易种成一片树林叫功德林。但瞋火一发,全部烧光了。瞋心会断念佛人与众生的法缘,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其罪甚大,过于贪欲之罪。 
愚痴:也就是无明——不明白实相。无明有很多层次,浅深不同,约略而言,愚痴,不知道“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也就是说,在世出世间法上多种修行方法,如何去辨别他,要有智慧。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边数呼吸,要求开悟。或一天到晚坐在那边念佛号,不去参究什么是佛,不去参究什么是自性弥陀,而要入实相念佛,这是不可能的;一天到晚大吃大喝说“要开悟、要解脱”,不可能的,这叫愚痴。 
有人希望得长寿,求神并杀十只大猪公,这样能否长寿?不行!为什么?求长寿是吉利的事情,不应以杀害众生生命的凶事来求,求长寿更应保护众生才对么!有的人生了儿子,希望他长命百岁,永无病痛,却以杀害鸡鸭牛羊作牲礼以求神,并席开百桌大吃大喝。杀害无量无数众生生命,以办凶事方式来讨吉利,这种颠倒也叫愚痴。 
以上十种恶业反过来叫十善业。不恶口就是善业,讲正经话、讲佛法、劝人护生行善、劝人修行解脱,这是不绮语外更进而正语。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不但念佛人要奉行,参禅人也要做到。如果不这样,自己会被性障障住,永不见性。在《六祖坛经》里,六祖说道:“心中若无不善,西方去此非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求生难到”。虽是禅门的经论,却与念佛门相应。 
2,受持三皈,俱足众戒,不犯威仪。 
受持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保住人身,故五戒为一切佛子所必须受持。五戒对于念佛人尤其重要,必须保住人身做为修行的工具才好修行。在其它五道很难念佛,人间好念佛。人的基本条件具足了,才有可能修行佛法,才能够顺利往生极乐;乃至于在此世间证得圣位之前,更须先要具足做人的条件,所谓人成而后成圣。 
不犯威仪是指,学佛的人要很注意威仪,在办公室应避免打情骂俏,服装要整齐,也不可整日烟不离口、或喝得醉醺醺等等。 
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二个层次: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 
念佛人要深信因果。因缘果报错综复杂,凡夫不能思、不能议,即使是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了知。凡夫的因果叫“如是因,如是果。”因为没有加上修行的缘,所以就会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业是可能被消灭的。不管我们过去生造了多少业,后来听闻佛法,透过念佛法门,再修十善业,一念向善,开始修福弥补,并远离恶缘,造作许多善缘。就算在修行过程中有很多恶缘,也要甘心承担,并把所修一切福德、一切功德迥向给怨亲债主,呼吁他们与我们一起修学佛法,迈向解脱大道,如此怨亲债主多多少少会受我们影响,我们过去生所造的恶因种子会开始变化。这就是我们在改变因果。再加上很多的善缘、净缘,果报就会改变,恶果可能变成净果、善果。所以,对于精进的念佛人而言,“如是因”,所产生的就不是“如是果”。 
念佛人要读诵大乘。读诵大乘之“读”,是阅读并了解大乘经典。“诵”是课诵,一方面藉由课诵增加定力;一方面藉课诵产生智慧。读诵大乘,就是要念佛人知道大乘佛法的根本义理,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第一义圣谛。大乘经典最主要的意旨在讲真如佛性。它讲的是了义、究竟的、真实义理,故叫“第一义”、“了义”。因为了义,所以一定明心见性;因为明心见性,所以将来必定成佛,这才能和弥陀世尊的本愿相应。弥陀世尊第四十七愿:“我做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闻我名号,皈依精进,即得至不退转地,不得是愿,终不作佛。”第三十三愿:“我做佛时,凡生我剎者,一生遂补佛处。”因此既然要念弥陀世尊,既然求生极乐世界,就必然要读诵大乘了义经典。《法华经》说:“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为了方便,才和众生说有三乘佛法——讲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但最后究竟只有一法,就是成佛之法。 
念佛人还要互相劝进。这个世间称为五浊恶世,人命短促,应当怜悯世人。故念佛人应当不光只为自己一个人修行,也要互相劝进、精进念佛。这个世间不清净、不美好、很恶劣、逆境很多;但正因逆境很多,因此在此修行功德大、进步快,所以念佛人应互相劝进努力修行。 
二,锻炼功夫。 
大家所理解的念佛法门是指持名。但是有些人念佛已经念了十几年,到今天问他一句:“你念无量寿佛要求生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啊?”这一问,你看我,我看你,叫做“个个有希望,人人没把握”。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功夫不够,一般人学佛不得力,是因为没有功夫;而功夫要能学得成,必须要遇到善知识给我们指导,使我们的功夫能够得力,能够层层上升,次第前进。念佛讲功夫,参禅也讲功夫,止观也讲功夫,观行也讲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定力。有人一听说念佛也要修定,就害怕退缩了。有善知识也讲:“念佛要修什么定?念佛就念佛嘛。”但是念佛念那么久,始终不得力,就是功夫缺乏。功夫缺乏的原因在那里?在于知见不够。我们常常说:“念佛要有方便善巧,才能得力。”我们说功夫就是定力。念佛要得力,必须要有定力。经由相信念佛法门,以及发愿修持念佛法门而起的信力和愿力来系念思维和修持,会产生定力,会修的人从持名念佛里面也会产生定力。一般人修学念佛法门,是持名念佛,所以我们就从持名念佛来作个简单的说明。 
念佛的功夫,持名是入手的方便。持名念佛——持佛名号,嘴唱耳听、心念心听、是两个层次。刚开始参加共修,一面嘴唱,一面练耳听,练习久了之后佛号不容易断。但是佛号虽在,仍会打妄想,同时并进。这时就要转进,叫做“心念心听”,善知识告诉我们:“心里面念佛号的时候,心里面也要去听心中念佛号的声音。”如此专注于佛号上,心就不会去打妄想。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如果善知识关心他的从学者,就会教导大家改为心念心忆。心念心听时有佛号在,心也在注意佛号,可是不一定在想佛。心念心忆是有佛号在,心里面也在想佛;借着每一句佛号来提醒我们正在想佛,这才叫念佛。所以严格来说,心念心听不是念佛,是在注意佛号的声音。心念心忆,是当佛号在心里面不断重复时,我们想佛的忆念也因为佛号不断而忆念不断。练习纯熟以后,还要转进,要开始练习详细观察心念心忆的时候,忆佛的念是怎么一个状况。观察到很清楚的时候,就把念佛号的那个念——也就是把佛号的声音舍掉,只剩下忆佛,想佛。忆佛想佛才是真念佛啊!此时忆佛不必透过佛号,也不必透过形像,我们把这个境界施设一个名称,叫它做无相念佛。这无相念佛虽然无相,却不是真实无相,因为还有个“意”——在思念、在想念的心相。如何才是真实的无相念佛呢?那就要透过体究念佛的阶段才能到达。要到这个阶段很不容易;因为一般的人,尤其是持名念佛的人,比较安分守己,没野心;但是相对的,根器也就比较小,往往把自己压得很低。听到无相念佛法门,就说:“我是什么人?我哪有可能修这个法门?那是大菩萨的念佛法!”这就是说,心性比较脆弱、懦弱。修到这地步了,接下去究竟要如何进修?接着他会去寻找善知识的著作;像莲池大师就曾谈到如何体究念佛,也有的净土祖师讲得还很深入。念佛人到这地步就知道要体究念佛了,然后就开始涉猎一些体究念佛的知见,知见有了,可以凭借无相念佛的功夫开始去体究。体究过了一段时间,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这就是自性弥陀”(开悟明心了),但是还不能见到佛性,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果地无相念佛。到此地步,信心更坚强,就想如何可以见实相——佛性?实相是有可见的,虽然说实相无相,但实相又无不相,一切相又莫非实相。然后又开始体究。辛苦地体究很久之后,终于见到佛性,称之为亲见自性弥陀,这时才叫实相念佛。这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 
但是这样的修行过程,必须要有方便善巧才能使定力迅速增强。如何把平常念佛想佛的那个念分析出来,移到日常生活中来。因为要分析它,静中比较容易,所以坐下来念。心念心忆分析很清楚之后,把佛号舍掉,心里面只有忆佛的念,然后把它移到走路之中、吃饭之中、做事情之中来,这是一种方法。但是我们讲无相念佛法门这个功夫呢?还有另外一个方法——从拜佛里面去增强它,效果特别的迅速。这个方法留到后面,谈到无相念佛的阶段再说明。 
念佛人要想让信和愿能够不被业所影响,要靠功夫。功夫修学成功的时候,心里面很笃定的知道走对了路。从此就会觉得世间的那一些跟解脱往生不相干的东西,其实都不重要。因此贪恋那些事情的心,开始降下来、开始淡化。淡化之后愿力就不受业力所转,可以照自己所发的愿,一直前进。然后信就越来越强,所以增强信力和愿力,要靠功夫;但要修学功夫,却须要升起信力和愿力,此三者互相影响,使得我们念佛层次的升降受到影响。 
三福净业和做功夫,两者要并进,不可光修功夫。不修三福净业,福报不够,就无法修行,就无法修深妙的念佛法门。有的人过去生修了很多福报,今生不修福还可以,但有的人过去生从未修福,今生也不肯修福,只想修功夫,就会出问题。不修没事,一修怨亲债主通通来了,精神就开始恍惚,最后就错乱。这个人是福报不够,福德做得不够。所以事行的二个部份:三福净业与功夫,要齐头并进,不能忽略。 
第二目 理行。 
理行就是体究念佛,体究念佛除前面讲的事行之外还须要准备别的资粮。包括三个部分: 
一,植众德本、广结善缘、修除高慢。 
理行第一个资粮包括修集许多善根福德,广结善缘。此外还要修除高慢。有的人学佛两三年,就以为佛法都知道了,这叫高慢。有的聪明伶俐的学佛人,听到念佛法门就说:“唉呀,念佛有什么好念的,四字洪名,六字洪名,谁不会?”那是他误会了念佛法门。在《莲宗宝鉴》卷六里面说:“念佛一门,意含无尽,是故祖师立教,利钝兼收,有实有权有深有浅有顿有渐皆可修持。上根者参究坐禅,中根者观想持念、六时修礼、日夜专精。(下根者)下至十念成功。”念佛法门各有其行相次第阶梯,切不可轻慢视之。  
二,建立定慧的知见。 
定慧的知见、定力慧力是累生累劫去修行累积上来的。定根慧根,每个人都有,多与少的差别而已。知见分定的知见和慧的知见两个部分。 
1,定的知见。如果缺乏定的知见,就不知道要转折;不知道转折,定力就不能升起。譬如我们讲持名念佛的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然后转为忆佛——无相念佛。定的知见如果不够,他就会排斥:没有佛号怎么算念佛?不观佛的形像怎么算念佛?他不知道持佛名号的目的,除了往生之外,同时也在训练定力,齐头并进。如果本身当了师父,当了老师,没有这个知见的话,就劝人不要学无相念佛,不要修念佛三昧,就会障住了很多人。这就是缺乏定的知见,不知道念佛必须要随同定力去提升他的层次。经由定的知见来指导,便知道在那个地方应该转换另一个方法。 
持名到了心念心听的阶段,要想再突破,一定要转为心念心忆,它有一个次第。如果心念心听一直修下去,最后会变成入定,变成一念不生。结果,心里面没有在想佛,入定去了,所以一定要转。入了那个定好不好?有人也许讲:“不是说要修定力吗?现在能入定,不是更好?”不对!因为那个定派不上用场,入定了就无所觉知,佛来感应接引的时候,你入定了,没感觉到佛来了,结果,佛一看到你入定、不想去,就走了。等你出定的时候,已经往生到他化自在天去了。天福享尽,就又堕到三恶道里去了。定力跟定境不同,我们要的是定力,不是要入定境。有定力的时候,动中照样在定的状态,对外境能够觉知,而一样有定的作用,这叫定力。有这个定力的时候,临命终时凭借这个定力,佛来的时候清清楚楚,心不散乱,轻轻松松,就往生了。所以我们要定力,不要定境,不要定相。 
心念心听的功夫已成熟了,要转为心念心忆,忆佛忆到净念很强而不会忘失,这时定力升起来了,如果没有定的知见就会烦恼。因为忆佛的念很强,想定下来,可是心里面佛号一直不断,觉得吵死了,就会很讨厌。如果功夫真的好,佛号自然而然起不来,而心里仍然一直在想佛。这时心里会想:“糟糕,善知识讲过,佛号不能断。现在佛号起不来,怎么办?”心中起冲突,越来越紧张,然后就弄出毛病来。有定的知见,就知道这个时候是功夫好,定力现前了,佛号应当舍掉。为什么?四字洪名——阿弥陀佛,一个字是一个妄念,一个声音是一个妄念,(忆佛的念叫净念),四个字就是四个妄念。心念心忆是一个忆佛的净念伴随着四个佛号的妄念不停的在转。若想提升念佛的层次,应当舍掉佛号。专心想佛就对了。所以修学功夫要定的知见,理行也要定的知见,理行就是体究念佛,如果没有定的知见,会在相上去寻觅,会在相上去执着,舍不掉一切的相——佛相、名号的相(声相)。教里面有各种教相,人有出家相、在家相、声闻相、菩萨相。在一切相上执着的时候,定力便不易成就,这就表示理行的资粮不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态?因为定的知见不足。 
念佛要的是净念,叫做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必须维持一念相续而不断,如果断了,立刻再提起来。断了再提,叫净念断续。然后因为有定的知见,知道一切的相要去除掉,只剩下一个忆佛的念连续不断,功夫便成就了,称之为净念相继。体究之前,必需要有这些定的知见——不离定力而去寻找、体究。没有定力而要寻找自性弥陀,非常非常困难,因为会以妄为真。有了定的知见,知道转折,知道要提升,然后功夫有了,凭借这个功夫来体究念佛,才能够真实的亲见自性弥陀,不会落入意识思维的妄觉里面去。 
2,慧的知见——深解第一义。 
要建立慧的知见,深解第一义,就要去阅读了义的经典。要体究念佛,先要知道个大概。什么叫自性弥陀?如果不了解什么叫自性弥陀,就会着相,在相里面要找自性弥陀,找不到。因为自性弥陀叫做真如佛性,真如佛性虽然不离一切相,但是一切相不是真如佛性,无相而不离相,是空而又是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见之前空是空,有是有。不见的人,空不是那个真如的空,叫做顽空。所以要先知解第一义,第一义就是了义,说的是空性,是指一切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根源,我们称之为真如、真心、自性弥陀、菩提、涅槃、佛性、如来藏……许多名称,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一般念佛人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往生极乐世界,就不用修行了。到那边花开见佛,悟无生忍,就结束了。不是这样的,花开见佛时为何能悟无生忍呢?是因为弥陀世尊和两大菩萨向我们开示什么是真心,开示第一义的意旨。我们了解了,才能悟无生忍,悟了后还有许多要学的。 
要往生极乐国土,有时需要第一义的知见,有时不需要;端视求生极乐的众生,所求品位是高是低而有差别。想求上品中生的人要体究,体究之前要先思维第一义,并深入了解。想求上品上生,就要亲见自性弥陀,想亲见自性弥陀;就要体究念佛;就是体究“如何是无量寿佛?”或体究“念佛是谁?”体究念佛即是念佛门的理行。有了第一义的知见,还要知道体究的方向和方法,才能开始理行的修持。理行就是禅门所说的参禅,即是净土宗之“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一般称为体究念佛。若能悟明心性、亲见自性弥陀,以此功德,十方诸佛净土随愿往生。 
若是读过《莲宗宝鉴》,就知道其中所列的念佛法门就有十余种之多,而藏经里提到的更多。因此念佛不该定义在持名上,应该说念佛有很多法门。我们也说:“一切修学解脱道的法门,乃至佛门中一切修行方法,皆是念佛法门,而且必然在某些层次当中,定与慧相应。”其实彼此是互通互摄的,不能各持一门,而排斥其它法门。 
 
 
 
第三章 念佛三昧正修行——之持名念佛法门 
正修行的部份,分为持名念佛、观想念佛、系念思维念佛、因地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及后续的修行等八章来加以说明。 
持名念佛是“以持念佛的名号,来忆念佛菩萨”的修行方法。这是世尊大慈大悲,特别为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而宣说的一种方便法门。在佛法即将灭尽时,世尊以他的佛力加持,让此法门在世间多留一百年。虽然是方便法门,若肯下工夫去修,所证的境界也不比其他解脱法门差。因为解脱法门要修定、慧,而未法时代不容易修。若能老实持念佛名,真心相信并迥向发愿求生极乐,临命终时,弥陀世尊一定来接引。 
持名念佛的工夫有浅有深;我们把它分为四个阶段来说明。 
第一阶段:随缘念佛。 
念佛人刚开始学念佛法门,他对于真实的、了义的佛法,并无真实的了解,所以还没有正信,对世间的五欲之乐仍很贪着。故不能专心念佛。这种人并没有想求生极乐,只是听人说念佛可以平安,能保佑我不出车祸、没有横难,是为这些而念。 
第二阶段:心念心听。 
经由第一阶段的持名念佛,念到后来会进入心念心听阶段。因为此时他开始了解为何要念佛,知道念佛可以求生极乐,可以获得解脱、身无横难、心灵平安、生起定力等好处。也因为知道想求往生之前,须把业障随缘、随分、随力消掉一些,所以此时会真心忏悔发愿,迥向往生极乐。每天心里默念佛号,会听自己心里念佛号的声音,即是心念心听。持名念佛有个妙处,即以佛号消除妄想、消灭烦恼,灭除过去生无量无数的罪业。因佛号不断,所以想佛的念不会断,因此在第八识里不断地种下净业的种子。若念佛精进,可以借着心念心听,念到一心不乱,必能成就有相的念佛三昧。在梦中,一样念着佛号,醒来第一个听到的声音,也是心中的佛号,耳朵彷佛时时刻刻听到佛号,像录音带不停地循环播放。到了命终舍报时,佛号还是不断,定能往生极乐。平时法喜充满,不会与人吵闹,言语动静很安详,心里安定,知道自己一心不乱,必可往生极乐。在《阿弥陀经》中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就是此状况。 
第三阶段:心念心忆。 
念佛人心念心听之后,若善根深厚,可能在某个因缘时节,会检讨,会注意自己心念心听时,有没有忆佛、想佛?详细观察后,发觉心念心听时,忆佛的念并非很清晰,而比较偏于定。这表示他的功夫很好,心很细腻,才能观察出来。当他打坐心念心听时,往往会入定;虽然口中仍在唱着佛号,但心已入定了。当他观察分明后,确定没错了,从此会特别注意佛号不断时,忆佛的念在不在?修到最后就完全是心念心忆,他不再入定了。在行往坐卧中,借着心中不断的佛号,维持心中忆佛的念不断。这功夫就比较深了,一般持名念佛的人能分别、观察到此地步的人较少。若能每天在行往坐卧中不断心中的佛号,并且忆佛的念也随着佛号不中断,就可以准备修学一行三昧了。 
第四阶段:一行三昧(念佛三昧)。 
《大宝积经》卷116有一段说:“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人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这段经文说明:若想进入一行三昧,应当在空闲处,不受打扰的地方,把一切妄想杂乱的心舍掉,此时不观想佛的相貌,而把心放在称念佛的名号上。若是称念弥陀世尊,就面向西方;若称念药师如来,则面向东方。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能躺着或翘起二郎腿坐着。若站着要站好合掌,坐着则坐好合掌。对所念的佛要心念心忆,念念相续不断绝,而能于这一念中见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因为念一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与念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的功德没有差别。 
“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入一行三昧的人,他完全如实的了知:犹如恒河沙数那么多佛的法界,他们都是无差别相,完全相同。因为真如体性,完全一样,不管是一只蚂蚁,或者一只大象乃至大如鲸鱼。不管是地狱众生、鬼道众生乃至只有七天寿命的中阴众生,一直上至大菩萨、诸佛,其法界完全相同,都是这个真如。所谓十法界是指六道众生的法界以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法界,同样是这个真如佛性,称为一相无相。 
一行三昧的这种修法,是大心菩萨所修,虽然名为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但这样修一行三昧的念佛人,不一定求生极乐世界。所以一行三昧的修法,在我们这个婆婆世界,既适合念无量寿佛,也适合念释迦牟尼佛,因为这是要明自真心,见自本性的修法;也就是念佛人所讲的,要明“自性弥陀”,要见“自性弥陀”。 
这一行三昧,很多善知识讲过,但在讲的时候,有的人常常忽略了一行三昧这一段的前一段话;而这一段却是修学一行三昧最重要的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们要先去了解什么是般若波罗密,也就是什么是第一义,什么是了义。知道这个前提,念佛人普偏存在的一种错误的知见,才能扭转过来,才不致误会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前一段经文这么讲:“云何名一行三昧?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者,当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那就是说,法界只有一相。十方诸佛法界,乃至十方的十法界,全部都一样,只有一相。我们的心安住在十法界的这一相,系缘于这一相,这叫一行三昧。法界只有一相,就是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就是第一义,就是了义。 
所谓“般若波罗密”翻译过来叫:“智慧到彼岸”,也就是大般若经所讲的意旨,必须先明白。所以想入一行三昧,不光是前面所谓的“系心一佛,不取相貌,专称名字”而已。当我们随佛方所,“专称名字,于一佛念念相续”的这个功夫在修习之前,要先听闻了解般若波罗密;也就是说:体究念佛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真如佛性。所以谈一行三昧之前,这个大前提不能漏掉;如果漏掉的话,一天到晚嘴里喃喃有词地念阿弥陀佛,念到驴年也不悟。 
所以说,一行三昧这个法门很殊胜,可以让我们从有相直接进入实相。但修这个法门要具备二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心念心听、心念心忆的功夫。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我们先去了解什么是第一义,什么是了义。 
因此在念佛号之前先要明白:如果只是求生西方极乐,并且不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也不是修一行三昧,那就不相干。如果是要修一行三昧,就应当先了解般若波罗密是什么,这样才能体究念佛,才可能入一行三昧,才能亲见自性弥陀。亲见自性弥陀之后才能够“即是念中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真实的见未来诸佛、现在诸佛、过去诸佛,见得都是这个真如佛性。只要你见性了,你就能看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这便是见到未来一切诸佛。过去的佛,现在十方正在说法度众的佛,也都是这个真如体性。所以说“即是念中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可见,要入一行三昧,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真如佛性。明了真如佛性之后,在“端身正向,系心一佛,持佛名号”时,突然返观,一念相应,便觉真如,得见佛性。方知真如佛性时时都在持佛名号之中显现。见了真如佛性之后,就能“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就是说:如十法界、如十方诸佛法界;实相永不退失,永不坏灭,不能用意识思议,没有任何的障碍,没有一切的相。这就是实相。 
第四章 念佛三昧正修行——之观想念佛法门 
观想念佛是根据《观无量寿佛经》的十六观而言。观经的十六观,后三观说的是上、中、下九品往生的事情,前十三观讲的是有相的观想。虽然讲有相的观想,但也说到第一义的部份。理修的部份,虽然没有几句话,但是如果利根的人,观想到某一层次后,阅读到理修的这几句经文,仍然有可能悟入。在适当的时机,加上理上的修持,是观经事理兼备的特色。观想念佛每一观的内容,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介绍的已经很详细,在此只是择其要点,略作解说。 
第一观:日想  
   
欲修日观之前,要修学三福净业,即我们前面所说的事行部份;有三福净业,才好修行观想念佛法门。日观,是在太阳将下山时,眼睛对着太阳,正心正念来看。看过了,眼睛闭起来去想太阳(注意想时不要用观,亦不可用眼睛看)。想那个太阳就在心中,如同作白日梦时的那个想,挪到此时来用。若模糊不见了,就张眼再看一、二秒钟,再闭眼练习。经过几个傍晚练习之后,只要作想,心中即有红通通的太阳,这就是初观成就,此观比较容易。 
此观,有人不能修成,是因其心用在观而不在想。观想要成就,应当先用想,想成就之后,才开始用观。观想一定要从想入,观是想成就之后,用观来观察我们想得够不够庄严和细致?如法不如法?因此,观经里面处处要我们用想。 
第二观:水想 
先要想西方一切都是大水,水很清澈透明。然后再想水凝结成冰,冰成为琉璃,整个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透明的琉璃世界。依次再想七宝金幢、光明台、楼阁等。 
第一观是想多观少;第二观,要用多一点观。当我们每想一部份成就时,欲知是否了了分明,则要用观。观察到某些部份没有了了分明时,就要用想,想成就以后再观察所想的境界是否了了分明。将每一观分成许多阶段,逐步的随想随观,较容易成就。 
第三观:地想 
第二观水想,是坐下来在静中开眼观想,观察到很细 致,完全俱足。第三观则要练习眼睛张开时,仍可看得到、想得出来。除了吃饭时以外,大部份时间都在作水想、地想,了了分明即是第三观。直到动中的观想功夫,一样了了分明,即是第三观成就,叫做粗见极乐国地。 
此观成就,可以除掉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旦舍离报身时,必能往生净佛国土;不光是极乐世界,别的世界也能够去。请注意!观想念佛法门主要在灭罪,罪业重的人大多执着有相,故观想念佛最适宜。第三观已经是三昧,但此三昧仍不是念佛三昧。 
第四观:树想。  
树想就是想极乐世界的宝树。要想第三观里面由黄金绳所间隔出的道路,路两旁各种七排树。这七重行树,每棵树高有八千由旬(一由旬是四华里,约二公里)。一棵树约有一万六千公里高,比喜马拉雅山高太多了。 
  宝树有七宝所形成的花、树叶,发出各色的光。树上虚空有妙珍珠所织成的宝网,共有七层。七层宝网之间的每一间隔各有妙花宫殿,妙花宫殿之中有诸天童子等等。 
  极乐世界的宝树,生出许多果实,这些果实,会化出无量的幢幡宝盖。宝盖中映现出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佛事,也示现十方的一切佛国。故在极乐世界可见到一切的佛国,即是此道理。如此,整棵树连同空中七重宝网、妙花宫殿,诸天童子等等一一观想分明,就是第四观成就。 
此观比前观细腻,但仍属观想三昧,不算观想念佛三昧。 
第五观:八功德水想。 
极乐世界有八个大水池,每一水池都是七宝所作。在每一个水池里面,各有六十亿朵七宝莲花。我们这个世界上,地球的总人口现在大约有六十亿。如果我们现在这地球上的所有人,不论男女老少一起往生去的话,这才只是八个七宝池中的一个而已。 
有的人往往误解,以为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就一切具足了,其实往生到极乐世界马上花开见佛,具足无生法忍及各种神通,那不是一般的人。一般的人到了那边,要在莲花里面坐。那个莲花含苞待放、内外不相见,一般往生的人就在里面坐。这一坐短的半天,长的一天、七天、……。那里的一天是我们这里的一个大劫,一个大劫算算是多少个地球的年?有人算几百亿年,有人算过二千多亿年,我们不管它了,反正就是一个大劫。坐在那里面就是要把过去生的一切恶业的种子消除掉。在莲胎里面很清净,让我们不起妄想,这样经过半天或一天或者一旬,(一旬是十天),坐在里面好像一直在听录音带放音——凡是有受皆苦,有生是苦、心是无常,世间是无常、所以是无我,所以是空,都是讲这一些。然后又教你一些解脱之法,像六波罗蜜的法。在莲花里面坐到了一段时间,整个的八识田已经改变了。改变了之后就表示这个人的根性,已经可以见佛了;那个时候才会莲花开敷!或看见佛或者看见化佛化菩萨为他说法,才能开悟,得无生法忍,所以不是一到那里就万事具备了。我们如果知道这个道理,何妨在今生中,以有生之年,先去修学一部份呢,将来舍报到了那边,比别人又快过好几倍。 
这样的观想就叫八功德水的观想,这是第五观。 
第六观:总观想。 
这一观,就是把前面的第三、四、五观, 合并观想,叫做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观想成就时,可以除掉无量亿劫极重恶业。(不是普通恶业,是极重的恶业)。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国土。 
第七观︰花座想。 
在观想阿弥陀佛之前先要观阿弥陀佛的莲座。观想这个莲座上的莲花有八万四千瓣,每一瓣,都具足一百种珍宝的光彩颜色,花瓣之间,都有百亿摩尼珠来做装饰。莲花中央有个用释迦毘楞伽摩尼宝做成的花台,台上有四柱宝幢等。这是第七观。 
弥陀世尊的妙花台,观想成就可以减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花座想观察完成之后,接下来要想佛。想佛的时候,先要懂得一些知见,于是世尊就讲到理上来,便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偏知海,从心想生。” 
这就是说,十方无量如来都是法界身,法界身无身可见,既然无身可见,又为什么叫我们观这个相?因为众生心爱攀缘,叫他观个无相,观不真切,定也不容易增强,所以叫他观相。但是世尊也跟我们开示:因为诸佛如来他是法界身,法界之身非形非色非相,所以能入众生心想之中。世尊又进一步开示说:如果有人心里观想佛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时候,其实这个观想成就的人,他本身的自心就是三十二相,就是八十种随形好。当他观想弥陀世尊成就的时候,这个观想的心就是报身佛,因为这个观想不可能离开真心,独自完成观想,而观想成就也不可能离开佛心。所以成佛作佛就是这个心,这个心的本身也就是佛(报身佛)。  
第八观: 想象观。 
接着,要观想无量寿佛的话,应当先想有一尊佛的形像,他坐在刚才观想成的花座上面。在这样观想的时候,心眼开了,立刻成就极清净天眼,便可以清楚的看见整个极乐世界七宝庄严的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依附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这个时候包括前面的地观、水观整个的全部合起来。跟这个花座想和弥陀世尊坐在花座上面的庄严相,含在一起配合观想。这个时候心量已经非常广大,很清楚的观想成就,好像在看自己的手掌一样。 
  这样观想之后,还要观想弥陀世尊连同花座花台,祂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朵莲花与花台。这左右两边的花座上面都坐有菩萨。在弥陀世尊本身的右边(我们看是在左边),花座上面坐的是观世音菩萨,另一边的花座上面,坐的是大势至菩萨。两位菩萨跟弥陀世尊一样的放 光。而当我们这样观想三尊完成的时候,我们所观想的西方三圣,不需要我们再观想祂们放光,祂们自己会放光。这些光是金色的,照耀极乐世界所有的宝树。然后再观想整个极乐世界很多宝树的每一颗宝树下面,都出现三朵莲花。每一朵莲花上面都是跟刚刚观想的西方三圣一样,只是比较小。遍极乐世界所有的宝树下都同样有西方三圣, 
这一种观想成就的时候,就会听闻水流光明和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莲宗初祖慧远大师,就修到这个地步。这很不容易,定力必须非常好。此观修成时,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今生必可修成念佛三昧(亲见自性弥陀),也就是说,今生必能继续深观,修成第九观而得念佛三昧 (明心见性)。 
第九观:遍观一切色想(念佛三昧) 
第九观---遍观一切色想---此观更细腻更伟大。此观是专门观想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无量寿佛的身相,就像百千万亿夜摩天的阎浮檀金,所放出来的那一种金色。佛身的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 旬。一条恒河的每一颗细沙代表一由旬,一个恒河沙数由旬就不能想像了,现在说不只是六十万亿,是六十万亿的那由他的恒河沙数由旬---无量寿佛身量无限的广大。修此观者心量必须无限广大,才能观想无量寿佛无限广大的身相。想好之后要想祂的两眉之间有自毫右旋,好像银河旋系,犹如漩涡。这白毫相的大小像五个须弥山那么 大。然后观想佛眼清净有如四大海。这个海不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海,是香水海的那个海。要知香水海有多大?去看华严经就知道了。 无量寿佛的佛眼有如四个大香水海那么大,而且清白分明。然后祂身上每一个毛孔放射出的光明,都像一个须弥山那么大。 
  世尊又说:再来要想弥陀世尊的圆光。(圆光是指佛身周围的 光)。在无量清静平等觉经里面说,有佛光芒十丈,有佛光芒百丈, 有佛光芒照射千由旬,有佛光芒照射一个大千世界,有佛光芒照射无 量无数的百千世界。无量寿佛的圆光,就像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一个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银河系。无量寿佛的圆光范围是百亿个银河旋 系。身旁圆光就有这么大,所以能光照无量无数世界。然后再想他的 圆光里面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化佛,每一尊化佛的身边 都有两尊化菩萨作为侍者。接下来观想,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种的相 好、每一种相好里面各有八万四千种的随形好。然后每一种随形好里 面有八万四千种的光明,每一种光明都遍照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不 舍一切众生。这样的光明相好和化佛,没有办法完全清楚的说出来, 要靠忆想的人自己心地之中能够很分明的看见。 
此观更细腻更伟大。这一观修成,同时得“见十方一切诸佛”,这才是念佛三昧。这个阶段的观想功夫完成的时候,叫做“观一切佛身”,不是指一切佛的应身报身,而是法身。“见十方一切诸佛”不是指看见一切佛的色相,而是指亲见自性弥陀——明心见性。此观修成时必能一念相应,见到自性弥陀,知道如何是佛心!如何是真如,并眼见佛性。诸佛的心,就是大慈悲的心,能摄取一切众生。到此地步,明白真如佛心,亲见自性弥陀时,便见自己与十方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所以称为“观一切佛身”,“见十方一切诸佛”。 
第九观成就的时候,诸佛会现前为你授记,会告诉你:「某某人,你在多久以后成佛,佛号叫什么,佛国世界叫什么,转法轮几遍,率多少声闻众,度多少菩萨众,正法住世多久,像法末法各住世多久」。会跟你预记,这叫做授记。第九观是真正的念佛三昧。真正的念佛三昧就是亲见自性弥陀。自此观起至十三观止,皆是念佛三昧,已见十方诸佛故,已入实相故。 
第十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  
想观世音菩萨身量有八十 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他的身体是紫金色。(所以有人用天眼看见观 世音菩萨示现的时候。祂的金光里面透出玫瑰色,这叫紫金色)。顶 上有肉髻。这肉髻想成之后,接下来想他颈项圆光(就是头光)。他 的脸有百千由旬那么大。这个圆光里面有五百尊化佛,好像释迦牟尼 佛一样。每一尊化佛都有五百尊菩萨和无量诸天做侍者。他的身光里 面显示出五道众生的一切相。顶上有天冠,天冠是用毘楞伽摩尼妙宝 做成的。这个天冠的中央前方有一尊站立着的化佛。很多画佛像的人 把观世音菩萨圣像的天冠里头的弥陀像画成坐佛,是画错了,应当是 立佛。这一尊立佛、高有二十五由旬。 
  然后要观想观世音菩萨的面相,如黄金色;眉间的毫相是由七宝所 成的颜色,放射出八万四千种的光明;每一个光明里面又有无量无数 的百千化佛,每一尊化佛又有无量无数的化菩萨作侍者。然后再观想 这些无数的化佛化菩萨,变现自在,遍满于十方世界。 
  观世音菩萨的手臂就像红莲花的颜色,有八十亿的微妙光明做为璎 珞,这些璎珞现出一切的庄严佛事。然后观想他的手掌有五佰亿种不 同莲花的颜色;手指尖端,每个指端各有八万四千种的画,好像印 文,可以印出来一样;每一种画里面各有八万四千种的颜色,每种颜 色放出八万四千种的光;这种光是柔软之光,不会强烈刺眼,让人家 睁不开眼睛,所以能普照一切。他就是用这样的宝手来接引众生。 
  接下来想「足」,足底有千辐轮相;佛像的手脚掌上有千辐轮,观 世音菩萨脚底也有千辐轮相。祂走路时,只要把脚一抬起来,脚底千 辐轮相就会化成五佰亿的光明台。脚踩下去的时候,那可妙了,有金 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想到这里,便知观世音菩萨行步时的 无比庄严。至于其它的身相,都跟无量寿佛一样;只有祂顶上的肉髻 和不见顶相比不上无量寿佛。这样观想成就之时,叫做「观观世音菩 萨真实色身想」。这是第十观。 
要观想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先要有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能做这种观想的人,不会遇到各种的灾祸,一切的业障全部除尽,并且除掉无数劫生死的罪。像这样的大菩萨,只要听到他的名称,就获得无量的福报,何况是这样很详细的去观想分明。 
第十一观:大势至菩萨色身想。 
大势至菩萨的身量和观世音菩萨一样。祂有一点不同,祂全身光明照耀十方无量数的佛土。祂的光也是紫金色,和观世音菩萨的光一样的颜色,有缘的众生就可以看见了。但是这种紫金色的光,除了有眼通的人能看到以外,还有个意思,那就是智慧光的意思。所以观经讲:「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 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所以大势至菩萨还有个名称,叫作「无边光菩萨」。因为祂的光无量无边,祂以智慧光来普照一切,让一切见到祂的智慧光的人能够永离三涂之苦,永远不三恶道。所以祂的名号又叫作「大势至」。 
这一观成就的时候,可以除掉无数劫无量数生死之罪,永远不入胞胎;那就是说,他永远都在诸佛净土来来去去,不会出生为人、鬼、修罗,称为不入胞胎。 
第十二观:普观想。 
第十一观成就的时候,应该自己这样作一个观想,想自己在极乐世界出生了。出生于极乐世界的时候,是坐在一朵宝莲花里面,结跏趺坐。单盘或双盘都可以,这个时候莲花是合起来的,还没有开敷。观想完成之后,再观想莲花一瓣一瓣的张开。莲花开敷完毕,再观想有五百种颜色的光来照我们这个色身。然后观想自己眼睛张开了,看到佛菩萨遍满虚空之中,也听到水、鸟、和树林的声音以及遍满虚空的佛菩萨所出的音声全部都在演说妙法。所说的妙法与我们这里所读的十二部经相符合。 
  
这样入定观想纯熟之后,还要练习出定的时候在行、住、坐、卧之中保持这种观想不会散失掉,第十二观---普观想就完成了。 
这普观想叫作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此观完成之后,无量寿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将会常常化身无数,在这个人身边护持。 
第十三观:杂想观。 
此观主要是在第五、九、十、十一观的观想完成之后,把他们合并在一起,然后缩小佛菩萨的身量,观西方三圣,或者一丈六,或者八尺,在十方世界示现而度化众生,这叫作杂想观。 
观想念佛总共有这十三观,十三观之后另有三观,讲的是往生的品 位高下不同,所摄化的根性的不同。证果的不同,我们在这里不作说 明。想要知道的人,可以去读阅《观无量寿佛经》就清楚了。观想念佛法门主要是针对放不下形像的人以及罪障很重的人而说的修行法 门。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说:「这个法门观的时候,要离开前五识,要用第六识来观,用第七识来想」。所以用观的方式来修观想,就不能成就,而要用想的方式。把眼、耳、鼻、舌、身、意放下,纯粹用我们的第七识来想,想成之后再用意识来观察所想是否符合经典?这样才能够成就。第九观开始都是念佛三昧。因为在第九观之前虽然有观想,但不是观佛,亦不见十方一切诸佛,所以不叫念佛三昧,叫作观想的三昧。 至于第一观和第二观,它不叫三昧,因为动中不能分明。第三观开始动中也可以观想清楚,所以第三观开始才叫作三昧。所以读《观无量寿佛经》,应当要有一些事上理上的思惟和分别,然后才好修行。 
 
 
 
 
 
第五章 念佛三昧正修行---之系念思维念佛法门 
 
第一节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的系念思维念佛法门 
 
一般人说念佛,是专指持名念佛。如果有的时候,你的心念去思维、忆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功德,有什么相好、有什么随形好;未深入念佛法门的人就会责备你,说你在打妄想。其实你没错,是他错了。因为我们在系念、在思维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无量寿佛的庄严、功德,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庄严、功德,这些都属于系念思维念佛法门,这不叫妄想。我们引述玄装三藏所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来说明。鸠摩罗什大师也曾翻译这部经,叫作《佛说阿弥陀经》。其实是同一部经,但是唐三藏所翻译的经典有个特色,他翻译经典时特别注重“信”与“达”,忠实地传译佛经原典的意旨。 
这一部经里面说:“若有净信诸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注意:这里面讲到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功德庄严三种。接下来又说:“闻已思维,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己,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所以,我们只要读过这一段,求生极乐世界者,就可以自信满满,信心百倍。他说:“如果有的人,心地清净,不是阿谀谄曲那种人。这种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听过这三样,然后去思维它、去想念它、去记住它。这样思维、忆念多久?一昼夜(24小时)。如果可能,二日夜乃至七日夜,一直不停的在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想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的不可思议。如此满足一天乃至满足十天,‘系念不乱”,不是一心不乱。一直在想,没有离开过。 
这样系念思维的人,临命终的时候,无量寿佛会跟声闻弟子、菩萨弟子,前后围绕,到这个人眼前来。”此段经文中,有八个字要注意:“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常常有人说:“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可是我没有办法一心不乱要怎么办?”担心得不得了。但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跟我们明讲,只要你作到这些条件,临命终的时候,西方三圣自然会以慈悲心来加以庇佑,让这个求生极乐的念佛人,心不散乱。舍命之后就跟着佛陀与菩萨众、声闻众之后,往生到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去了。 
第二节 《大阿弥陀经》的读诵演说思维念佛法门 
《大阿弥陀经》也说到系念思维念佛法门。卷上一段说:佛告慈氏:“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以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他演说,乃至于一昼夜思维彼剎佛身功德,此人命终速得生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个法门也不是讲持名念佛。《大阿弥陀经》讲:世尊跟弥勒菩萨说:“如果有出家、在家,乃至天龙八部等众生,能够把这部经典书写或者供养,或者受持经里面所讲的意旨,每天读诵,乃至为别人演说这部经;或者这些事都不作,仅仅是一昼夜的时间来思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或者无量寿佛的庄严。这样的话,命终之后很快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同一部经卷下,释迦世尊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百岁,众生值遇,无不得度。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昼夜思惟佛剎及佛身功德。临寿终时,佛与圣众现其人前,经须臾间即生彼剎。”所以这个法门不是持名,而是昼夜思维佛剎及佛身功德,乃至为人演说,所以系念思维念佛法门也是非常的殊胜。 
 
第三节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的一心求生念佛法门 
 
该经卷下说:下品往生的人,他想求生极乐世界,可是没有资财,不能布施,也没有钱买香供养无量寿佛,也不能供养香花,或者点灯供养。更不要说悬缯彩、幢幡、造佛寺、起塔、供养出家人。这样的人也可以去。他只要去除淫欲的贪着,对于眷属的贪着心,暂时放下来,无所贪慕。依照这部经典所讲的方法,起慈悲心,要精进修持,不可以生气,并且要持斋、要守戒。那就是说,在这一天乃至十天之中,要持八关斋戒,一心想着要往生阿弥陀佛国,而不是念佛号。是“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心里一直想着我要往生阿弥陀佛国,一直想着这件事,其它都不用想。一直想着“我要往生阿弥陀佛国”这个愿望,一直持续不断。这样一天乃至十天,寿命终了,即得往生。这是下品往生。 
但是,有的人虽然往生去了,却是胎生,叫作边城胎生。就是说这个人一心念着要往生极乐世界,本来相信念佛可以往生的。但在事后却后悔了、怀疑了,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那有这么简单、这么便宜?是要这样想一天或者想十天就可以去?他心里面起了怀疑,以后再也不想求生极乐世界这件事。像这样的人,命终之时,弥陀世尊还是来接引他。在这个人命终之时,迷迷糊糊好像在作梦,但又不是作梦。佛就示现身像给他看,他一看见,然后他又相信了,又求愿往生了,像这样也可以去。可是到了那边,是边城。边城也是很殊胜,跟忉利天宫是一样的广大殊胜。在边城里面,虽然很殊胜,很快乐,但不能出城,好像处于胞胎中一样,叫作边城胎生。五百年之中,只看到佛光,可是见不到佛、见不到菩萨,也见不到声闻生。所以诸位今天听了,相信了,而去系念思维之后,不要后悔,不要怀疑,必须真信真愿。 
如果有人能够有资财去布施、跟人家起造佛寺,起造佛塔、舍利塔等事情,慈心精进。虽然这样积聚很多福德资粮,可以中品往生。但是如果他中途翻悔的话,还是一样生在边城。所以绝对不能后悔、怀疑。 
“信,是道源功德母”;信,能生诸佛法,生诸功德,尤其念佛门,必须要有绝对的净信。同一部经的卷下里而又有一段经文说:“至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生阿弥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哀之,悉令生阿弥陀佛国。”这一段讲的,不是靠弥陀世尊来接引,而是你只要照释迦佛所讲的方法,一心清净斋戒,昼夜常想着要往生阿弥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释迦佛就会慈悲,让你在舍报之时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有时候,去极乐世界不是一定念弥陀世尊的。我们念释迦牟尼佛而求生极乐世界,照样可以去。念药师如来求生极乐世界也可以去,因为十方诸佛皆能满人求生极乐的愿。如果释迦世尊作不到这一点,他就不会讲净土三经。 
接下来还有一段说:“有空闲时,自端心意,念身作善,专精行道,十日十夜,殊使不能,------当绝念去忧,勿念家事,莫与妇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断于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阿弥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往生其国。”所以前面讲十日十夜系念思维,现在说如果十日十夜是真的作不到,那么应该怎么样呢?不要打妄想,也不要去担心一切的事情,也不要想家里面的任何事情。这个时候,不要跟妇人(丈夫)同床,端正身心,断于爱欲。这样一心斋戒清净,不是持名,而是去想“我要往生阿弥陀佛国”,让这个念头一直持续下去,一日一夜也可以去。这样很殊胜了!但是还有更简单,更殊胜的。所有的好事,释迦牟尼佛都告诉我们,让我们捡尽了便宜。 
第四节 《无量寿经》的一心专忆及一念求生念佛法门 
在《无量寿经》卷下说到三种状况,第一种是说:“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意思是说:要发无上菩提之心——就是发四弘誓愿,要去那边求明心见性,回来广度众生。发这个心之后,如果能够的话,一向专意,想着要往生极乐佛国,想个不停,一直到命终。第二种是:如果作不到一向专意的话,乃至十念就好。这样十念,想着无量寿佛,说我要生极乐世界,这二种人都能往生。第三种是说:“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我们发了无上菩提之心而求愿往生以后,如果偶而听人家讲说深妙的佛法——讲“明心见性、讲第一义的经典”,能欢喜信乐,不生疑惑的话,“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如果发无上菩提之心以后,听到了义经之意旨,而至心欢喜信乐,不害怕、不疑惑、不怀疑。这样的人,只要生起一念,欣慕极乐世界殊胜庄严,无量寿佛的功德慈悲,发愿往生。起这样一个念头就好。过后忘掉也没有关系,只要有这么一念,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好像睡着了一样,在梦里面会看见无量寿佛,此时他又记起求生极乐的念头,便随弥陀世尊往生了。真便宜,一念就可以往生了。这也是系念思维的念佛法门。 
第五节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十昼夜一心求生念佛法门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里面的一段经文来说明系念思维念佛法门:佛言:“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花、燃灯、悬缯彩、作佛事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这不是持名,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只是一个求生的念,念着我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一个念头维持连续十个昼夜,那就可以往生了。这个是系念思维念佛法门。 
在《大阿弥陀经》卷上,还有一小段说:“若有众生,闻此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皈命,称赞不已,随其志愿,必生其剎。”就是说,如果有某一个众生,听到讲说无量寿佛的无量光明,他的威神、功德之后,或者白天,或者晚上,常常至心皈命,常常称赞弥陀世尊。然后至心皈命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可以往生。一面称赞弥陀世尊,一面发愿往生,也是系念思维念佛法门。 
若嫌赞佛麻烦,也可以从心中悲切的念一声佛号,泣泪作礼,一心声言:“弟子愿早生极乐、求世尊慈悲接引。”周而复始,简单恳切,一样可以往生极乐净土。所以念佛不单只是念无量寿佛,念佛也不单只是持名而已,念佛有许多许多的行门,各不相同。以上讲的是系念思维念佛法门。 
 
 
 
第六章 念佛三昧正修行---之无相念佛  
无相念佛这门功夫学会了,就会懂得如何去看话头;会看话头之后,渐渐就会懂得怎么去参话头,乃至怎么去参公案,这样才是真正参禅。所以,无相念佛法门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未法时代的有情众生来参禅。所以说,无相念佛功夫成就了不仅往生有把握,而且通于禅法。 
第一节:念佛的种类 
第一种 念应化身佛、念报身佛。 
佛有三身:化身、报身和法身,所以念佛的法门就有所分别,有念应化身佛、有念报身佛、有念法身佛。 
第一则 念应化身佛。可分二种: 
1、感应示现所见的佛。譬如:持佛名号,同时忆想着佛,这时感应所见到的佛形相,就是化身佛。 
2、应身佛。因为世间众生得道因缘成熟了,所以在世间示现。 
一般人持名念佛感应所见的是化身佛。感应所见的化身佛,通常是八尺或一丈六,这是以持名或礼拜供养的念佛法门修行感应所见。有的人礼忏时见到佛陀示现放光,这个礼忏也是念化身佛。 
第二则 念报身佛 
佛的报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随形好放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有八万四千种好,这种佛的身量非常广大,不是凡夫众生的心量可以测知;譬如,观想念佛的第八观---想象观,和第九观---偏一切色想就是观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庄严、无量无边;从观经十六观的第八观到第十三观都属于观想念报身佛法门,第九观则兼述念法身佛之境界。 
第二种 念法身佛。 
诸佛法身没有形相,他不是物质,没有重量、方位、处所,所以念法身佛不用语言、文学、声音,要离一切相而念。因为念佛时无语言、声音、形相,所以称为无相念佛。唐朝怀感大师着《释净土群疑论》卷六云:“得有相念佛三昧,念报化身佛。得无相念佛三昧,念法身佛。”即是此意。 
这种念佛是相对于事俗认知的有相而说无相;一般念佛法门是有声者、形像名相,譬如: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这些都是有相的念佛。无相念佛是在心里忆念、想念,是远离世间的有相而念佛。这种念佛方法是从古至今本来就存在,但被许多念佛人忽略了,因此失去了提升念佛功夫的大好因缘。我们为了利益广大的念佛人,也为了弘传之故,所以施设了无相念佛的名称,藉此和有相及实相念佛作为区别。这样的念佛法门是以佛号的意思而念,是跟源于佛号的意象或这尊佛的种种因地菩萨行及大愿、果地功德庄严的总体印象而念,有时是纯粹出于自心想念的念头而念。因为尚未证得真如空性,这种念不是念真实的佛。因为对佛的法身尚未了解亲证,所以称为因地无相念佛。因地无相念佛所以不是真实的无相。 
在因地无相念佛之中,经过一段时间体究,已经明白什么是自性弥陀,在明心以后这个阶段的念佛,称作真实念佛,虽然还在空的一边,但是已经真实了知真如,所以能够称为果地无相念佛。  
第二节 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应知 
第一,学无相念佛的人,得要先除慢心,一般参禅人或打坐修定的人,大多轻视念佛法门,总以为参禅或研究经典或打坐修定才是最殊胜。因此不肯学念佛法门,这样的人就不可能修学无相念佛。第二,要消除疑心。第三,要有定、慧的知见,他知道念佛要得力,必须先要有功夫,心不起烦恼,而能练习增强功夫。具备慧的知见就会了解修学佛法必须从有入无,从无入真,从真入实的道理。无相念佛就是从有入无的阶段,从无入真是体究念佛,从真入实是果地无相念佛之后体究念佛。 
第三节 无相念佛人从有相到无相的一般过程 
念佛也是一样,刚开始持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为了对治心地特别散乱,所以念佛念得很快。若有定的知见,就知道接下来应当渐渐慢下来;要慢,定力才会出现。念佛得力时,圣号就会愈念愈慢,此时一个呼吸念三句圣号,变成一个呼吸念一句圣号;如果到后来三、四个呼吸才默念一句圣号。到了很慢,定力出现时,就会觉得念圣号太造作、太粗糙了;就会起念把圣号放下而保持想佛的念,觉得佛号在心中,念也在心中,佛号会影响到忆佛之念不清晰,产生干扰;这时因有定慧知见,而将佛号舍掉,一心来忆佛,此即是无相念佛。有了这个功夫之后,会将它运用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中,即一切时中念佛都是无相的。因此,要学这个法门之前要有定慧的知见,知道以妄止妄的道理,知道学佛法应从散乱到专一,从专一中进入到清净的状态,从清净进入真实的状态,从真实中观照一切法的实相,这样才是知道学佛法的真实道理了。 
第四节 奉献给修学无相念佛者一系列的善巧方便 
第一目 无相忆念拜佛之方法 
一般念佛人持名念佛,只要信愿行真切就可以往生西方,但若有的人为求实相念佛;为求上品上生,面见弥陀世尊;为求学佛得力以度化众生,所以学无相念佛。无相念佛就是《楞严经》中所述,第二十四种圆通法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 
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奉世尊之命,叙述他的修行圆通法门时说: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亿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说楞严经,目的在教人们修楞严大定而证五蕴空,得究竟解脱,是故先说究明心性的知见,七度征心,了不可得。然后令二十五位菩萨各自叙述修持楞严大定的圆通法门,再命文殊师利菩萨评论。最后世尊再说明五蕴区域及证空之境界。大势至菩萨从过去恒河沙数劫以来,便因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之故,而一直以此法门修持至今,已是最后身菩萨,即将成佛了,仍以此法门自修及度众生,摄归净土。此念佛圆通章之经文不长,但自前至后皆用忆与念,而不说执持名号,可见不是持名念佛,凡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者,都应以想念之念来念佛,而不是嘴说口念。又文中说:“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可知是直接以念佛之心,制心一处,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地步,因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入无生法忍,此则恐非持名念佛所能到,除非持名念佛者转入此法。 
若行者一向修习净土法门,今修此念佛圆通,得成无相念佛之工夫动静一如者,必将于某一时节、因缘成熟时,忽于静中乃至动中生起疑情,参究念佛。念念欲明“念佛者是谁?”行者此时不必惊慌,也不可抗拒此疑情。此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不暇方便,自得心开”之契机和初期现象;也正是参禅人所谓的疑情。行者既然生起疑情,只需深入体究“念佛是谁”之话头。自行参究之中,因缘成熟,撞着磕着,乃至静中一念相应,亲见自己未生前本来面目,原来不过如此。此即“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成千上万禅子之所求而不得者,汝今得之。以先具此动中工夫成就不退故,一旦见性,则悟境不退,断三缚结,乃至薄贪瞋痴,跻身不退菩萨之列。此即禅净双修,由念佛而入理。 
念佛圆通章全文虽然只有二百二十四个字,但他是净土法门的心要。佛子们学念佛法门而到达实相念佛的境界,就是无生法忍、就是念佛圆通,叫做不暇方便自得心开。因为念佛圆通法门是了义的法门,不是持名方便的法门,所以修学念佛法门得到念佛三昧,入了实相的境界之后,再来看楞严经的全名,就可以贯通整部楞严经。 
那么如何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呢? 
在这里将提出一系列的善巧方便来帮助念佛人学习无相念佛的功夫,在修学之前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念佛要无相? 
第一:持名念佛时,心念时断时续,有时忆念,有时则虽然佛号在心中,其实并未忆佛,有此缺点。语言、文字、声音不是佛,所以不必执着语言、文字、声音。 
第二:观想念佛法门,从灭罪修定的立场来说是非常好。如果很想求证自性弥陀,观想念佛比较不容易相应,要修到第九观完成,才能亲见自性弥陀。像是代表佛,并不是真正的佛,有时观想时想佛的念反而被忽略,所以想学无相念佛时要把观想念佛舍掉。想学观想念佛,就不要学无相念佛,否则将事倍功半。 
第三:观想念佛是用心观想出一尊佛的形像来代表佛,是自心所成的佛,也不是真正的佛。真实的佛是法身、没有形像;如报身佛的形像进入念佛人的心想之中,也不是真实的。这时应当去体会自性弥陀,知道报身庄严入于心中并不是真实的佛,而起个疑念,开始了体究念佛的过程。我们知道佛的实际没有形像、身根、相貌、处所、方向,佛的本际即是真心、真如,念佛如能不以相念佛,就应尽量不以相念佛。若欲藉观想念佛法门修定,则另当别论。 
跟据《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卷中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段经文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无量寿佛来时不是从某个地方来,去的时候也没有去到某个地方去,没有生灭,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仅仅是为了实现因地所发的大愿来度众生,所以在西方世界现出报身形像。由此可见,净土经典亦说到理---般若的部份,根性好的人由这段就知道,念佛的人应当要层层升进、次第前进,不应老是停留在初入手的方便法门之中。 
有人也许会抗议说:“祖师们不是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为什么教我们不要停留在持名里面?”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事与理?事即事修,指的是念佛的各种方便权巧法门;理即般若。般若即是智慧,般若智慧也就是自性弥陀,即禅门讲的真如佛性,本地风光、菩提涅槃。如果明自真心、见自本性,亲见了自住弥陀,就可以这么讲;若未见自性弥陀,事上还没有精通,理上也没有通,怎么可以跟别人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呢?所以当一个人亲见自性弥陀之后,理---般若通了,发觉原来在持诵佛名时和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一样,均不离真如,此时就可和别人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如若不然,还是应当依照各种方便权巧,从有相入无相,从无相而入真实之理的次第前进。 
我们想要求见自性弥陀,上品上生,要修学无相念佛。当我们亲见自性弥陀之后,悟后起修时仍有许多人要应用到它,这个法门非常地殊胜。 
我们为了帮助广大的念佛人,所以施设了十个次第的方便善巧,便很容易来修学这个法门。学这个法门之前先要了解念佛如何能达到无相?我们以拜佛作为方便:心里面想佛,不用语言、文字、声音、形像来拜佛,拜时看住想佛的那一念,提起想佛的那个念,而不要让佛号、形像在心里出现,这叫做无相忆念拜佛。这样讲,若体会不出来的话,换个方式来说:如儿子远离至国外留学,妈妈想念儿子从小就未曾离开身边,如今到遥远陌生的地方,不知是否平安!刚开始一周、二周心里很难过,常想念儿子,有时痛哭流涕。想念儿子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儿子的面貌,但是大部份时间,尤其是白天多是没有面貌的。就算是专心想的时候,相貌也会慢慢地淡化,最后不见了。虽然相貌不见了,心里还是在想念他,这个念是想儿子的念。我们学念佛的人,去揣摩这种心的状态,把想儿子的念转变为想佛,用想特定一尊佛的念来代替想儿子的念,此即是忆佛、念佛。如果这样还体会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种体验:有时候想起某位朋友,但是他的面貌、名字一时想不起来,可是心里很清楚知道是在想谁;把这种没有面貌名字的想念转变为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等,特定的一尊佛。对象换成佛,就成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但是要把这个“念”移到行往坐卧中来练习,不太容易,会有不清晰、常常丢掉忘失的现象,所以要用拜佛的方式来提这个念。 
第一个次第: 首先,要选择一尊自己喜欢、相应的佛或者大菩萨,做为礼拜的对象。 
一开始拜时就不要有声音、名字,也不观想其形像,就只有“想他的一个念头”,以想佛的念头来拜佛。刚开始拜佛时,想佛的念只持续一秒、二秒或五秒钟,之后就不见了。没有关系,拜到地上两掌一翻再起来的时候,这个动作很自然会提醒我们“忆佛的念怎么不见了?”又重新把它提起来,这样一拜之中有两次会帮助我们提起此念。刚开始时,拜佛速度不要太慢,四十五秒很适合。若拜太慢,如五分钟一拜,而忆佛之念只有开始拜的一、二秒钟,其余的四分五十八秒都浪费了,所以四十五秒一拜即可。如拜了一两周以后,忆佛之念只能维持一秒二秒或三秒,表示功夫没有进步,可将每一拜分为几个段落,如弯腰下去是一个段落,此时观照忆佛的念在不在,不在时再提起来。额头鼻子贴到地面时,观照忆佛的念在不在,不在的话再提起来。翻掌时再观照…。如此分段,时时观照,将此念提起;一拜之中若有十次摄提的话,每次忆佛二秒,则一拜四十五秒之中有二十秒在忆佛。愈提忆佛的念愈长,这是一种方便善巧。如果忆佛的念一直都不会去掉,就可以把每拜的时间延长。 
第二个次第:每日晨昏精进拜佛。 
拜佛非常重要,学无相拜佛法门须早晚拜佛,早上至少二十分钟,晚上至少二十分钟,礼拜时间能够加多些更好。如练习得很纯熟,每拜可延长到三分钟、五分钟,有人功夫好,一拜可到十分钟、十二分钟,而忆佛的念始终不曾断掉。如每拜的时间已经延到很长,上班族早上赶上班就没法拜佛,可将早上的时间挪到晚上合并为四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专心拜佛,这时只能专拜一尊佛,不能拜两尊、三尊,或早上拜一尊晚上拜另一尊。如果拜到忆佛的念不会去掉,就不要再用刚才讲的分段提念的方法,而专注于忆佛之念上面。每天拜佛时心里想的只是照顾想佛的念头,不让它消失,此即无相忆念拜佛。这种无相忆念拜佛的心地功夫如果没有一开始就思维清楚的话,再怎么努力拜佛,这门功夫都不容易成就,所以初入门的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此阶段练习,一不小心,心里就会出现佛的形像、佛号或产生妄想,稍不注意,心就随妄想连续下去;直到因某动作完成,将进入下个动作时,才会发觉心被妄想牵着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须烦恼。只须精进地加以练习,时间久了,功夫就会愈来愈好。这阶段拜佛时,不可闭起眼睛,因闭眼时妄想非常多,无法克服,张眼时容易忆念,容易下功夫。等过一段时间,佛号形像不会出现,表示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了,可进到下一个阶段。 
第三个次第:闭眼无相忆念拜佛。 
继续练习下去,忆佛的念比以前更清晰,妄想也不会出现,而发觉有比较细微的妄想,譬如弯腰拜佛,脸将临地面之际,地上若有毛发、灰尘、棉絮时,眼睛会去看它,这就是一个妄想,每一拜都会去瞄它一下,这种习气是有情众生无量劫来所养成的习惯,很难断除。这种妄想较轻微,但是很坚固,无法去对治它,所以先要将眼睛闭起来不让它看。闭眼拜佛,一开始会出现一种状况,妄想又多起来;前一阶段张眼拜佛,眼睛有所攀缘,粗的妄想不容易起来,现在闭眼拜佛时会出现一些妄想,会产生一些不同的状况:通常我们主张把忆佛的念收到脑子里面(或眉心),这样能迅速增强忆佛的功夫。但是有少数人在这时眼睛起了作意而不自觉地用力,时间久了,眼睛产生酸痛。这时可以把忆佛的念放在胸腔、心头。若将忆佛的念放在心头而觉得闷,呼吸不过来,可以反过来,将忆佛的念放在脑子里面。往内收是增强忆佛净念的要领。每天这样礼佛,忆佛的念会愈来愈清晰。 
有人闭目礼佛时,会有头晕现象,探究其原因不外几种:肥胖的人拜佛时头比身体低,形成充血的现象而头胀头晕,这时可用垫子将头面顶礼处的地面垫高,头面顶礼处比地面高约十公分或十五公分即可,头面顶礼时,亦需双脚翻掌,臀部可以降低,此病即除。有人对方向有执着,礼拜起来后张眼发现方向变了而生头晕,要将方向感的执着去除。拜佛不一定要正对着佛菩萨圣像,即使拜到后来背对着佛菩萨也没关系,因佛菩萨是法性之身,没有一定处所,只要心相应即可。有时拜佛,臀部太高,使头部充血。这是所穿长裤太紧,应该改为宽松有弹性的长裤,亦可穿吊带裤(但不可穿短裙短裤),让身体蹲低,可以改善头部充血现象。 
第四个次第:避免控制呼吸。 
无相闭目忆念拜佛一段时间之后,忆佛的念就会非常的清晰,平常四威仪之中要常常把忆佛的念提起来。这阶段有些人会产生控制呼吸的现象,严重者还会呕吐。拜佛时若六根一齐攀缘就不会控制呼吸;闭眼后眼睛不能攀缘,耳鼻舌身亦不攀缘,意根只攀缘忆佛的念,觉得单调没有意思,会另外再去攀缘身根一直在动的呼吸。此时喉咙起作意,使它保持在不太紧亦不太松的状态,使气息出入的量固定。刚开始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后来注意到了,觉得喉咙内好像有些纤维在里面而不舒服。若不明白此原因而再精进拜佛,控制的情形会愈来愈严重,最后会有呕吐现象。这时要暂时中止忆佛,去活动一下,把心散掉,如一开始就发觉这种现象,马上注意,使喉咙不起作意,即可避免此种情形发生。此是极少数人才有的现象,一二百人中不过一人而已,学者不需耽忧。 
第五个次第:无相忆念拜佛之净念相继 
无相忆念拜佛一段时间,可以一念相续,在拜佛时不会去攀缘色、声、香、味、触及一切的法。此时,拜佛来忆念一尊佛或菩萨,心里头没有名相、声相戒形像,而想佛忆佛之念非常清晰。到这个时候,想佛拜佛之速度已经非常的慢了,大概慢到了三---五分钟一拜。拜佛时会觉得很轻松、很愉快:虽然是大热天,也会觉得清凉自在。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拜佛时很紧张。也不需要用什么精神,忆佛的念自然而然存在心中。拜佛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身心已经完全融入忆佛的那个“念”里面去。这时候已完全了解“一念不生”和“一念相续”其间的差别。我们常常强调一念相续,因为一念不生不易见到自性弥陀,一念相续才容易见到自性弥陀。而无相忆念拜佛正是一念相续的工夫。 
无相忆念拜佛时,有些人身体会定住不能动,怎么办?修学无相忆念拜佛的法门,增强定力非常迅速。有些人在短短三、四周内就进入澄澄湛湛的境界,享受心灵上前所未有的美妙觉受。打坐时进入此状态即会入定;无相忆念拜佛时进入此状态即会起乐着之心而定住不动,以便享受它。此时只要有旁人指点,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提示自己不要享受澄澄湛湛的定味,应该回到修学定力的无相忆念拜佛法门,便立刻可以回复动作。出现这种状况时,是一种可喜的现象,表示此人定力已经很强,一拜大约要七、八分钟。当他在无相忆念拜佛时,会感觉到整个身心都已经溶入忆佛的念中,有此境界的人一看便知。进入此种状态的要领是:无相忆念拜佛时应将忆佛之念往内收---收进脑子里。礼佛时速度需极缓慢,仔细观察忆佛之念有无忘夫。心地及身体都必须很轻松、很柔和地进行无相忆念拜佛,日久功深,自然成就。 
第六个次第:张眼无相忆念拜佛。 
第五个次第修成以后,功夫已经够了,我们可以睁开眼睛来无相忆念拜佛。在第三个次第为对治眼根之攀缘,故闭上眼睛拜佛,因为那个时候,尚无法对抗心的攀缘,现在工夫已经很好了,可以睁开眼睛拜佛。闭起眼睛时心里容易攀缘一切法,妄想较多,拜到这个时候,心里的妄想对治了,可是眼根之攀缘尚未对治,所以用张眼的方式忆念拜佛。刚开始张眼忆念拜佛,还是很容易攀缘一切的色相。因为功夫已经有一些成绩,过一段时间,慢慢还是可以克服。所以要不停的锻炼,不停的拜佛。这个时候拜佛,眼睛视线的焦点不能停在事相上,拜佛时,眼睛虽然看到一些事相、形像,但是“心往内收”,收到脑子里面来,不停练习之后,短则两三天,长可能一、二周,可以到达眼睛虽然看到色相,心不去攀缘它,不会妨害到心中忆佛之净念,这样第六个次第就算完成。 
第七个次第:四威仪中净念相继。 
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相念佛。如果没有学习过持名念佛法门的人,在学习无相念佛后,应配合平常行、住、坐、卧之时持名念佛到第六个次第完成后,即改为一切时中无相念佛,在任何时、地,都要把拜佛时的忆佛的念提起来。如果是持名念佛已经很久的人,开始学习这个法门后,在平常就要把忆佛的念提起来,然后,不停的去练习。但是会发现忆佛的念,常常会丢掉,请不要灰心,这是正常的现象,经不停的练习观察,忆佛之念丢掉即马上找回来。直到很纯熟的时候,忆佛的念就不会丢掉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这个境界,将眼、耳、鼻、舌、身、意都回归到意根来,这就是“都摄六根”。此时不想任何杂念,只有一个忆佛的念,这叫“净念相继”。如果这个念时断时续,叫净念断续。如果是净念相续,要训练到这个念时时都在。到达这个地步,第七个次第就完成了。第七个次第完成,可得到一种功德,即念佛圆通法门中说:“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那么此际,时时刻刻在忆佛想佛,佛也时时刻刻在摄念我们;这样的念佛人,今生会念佛,来生也会念佛,所以始终不离于佛法以及念佛法门。因此,到未来生,听到“念佛”两个字,眼泪即开始掉下来,毛骨悚然,莫名其妙的觉得心里有酸酸的感觉,鸡皮疙瘩的觉受遍满,眼眶就湿润了,这就是说:第七个层次成就以后,会跟念佛法门很相契。 
第八个次第:礼拜多尊佛菩萨 
前面七个次第不论礼拜或忆念,多是专拜或专念一尊佛或一尊大菩萨。第八个次第刚开始是早上拜佛或忆佛只限一尊佛,到了晚上,即礼拜三尊到六尊佛;选择佛菩萨的数目不得少于三尊,少于三尊,则此种功夫不易成就。多于六尊,则容易流于散乱。所以,不得少于三尊,不得多于六尊,而且只限晚上拜多尊佛,其它时间只限礼拜或专念一尊佛菩萨。 
我们礼拜多尊佛菩萨之前应先选择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以佛在前,菩萨在后,顺序排列;选择佛时,以释迦世尊为先,然后依照自己选择的佛排列下去,菩萨则选择一尊最相契的在前,其它排列在后,总共不超过六尊,即按此顺序于晚上礼拜。每一尊不得多于三拜也不得少于三拜。多于三拜,则“分别”之功夫,不易锻炼。少于三拜,则功夫受到影响,不容易增强;在拜时,每三拜之前,每三拜之后,不得起念头说:下一拜是那一尊佛或下一拜是那一尊菩萨;或起念头说:这一尊佛或菩萨拜完了;在礼拜时要清楚知道礼拜(忆念)的那一尊佛菩萨是第几拜,但不可出现是第几拜之语言文字,也不能出现第几拜的念的前头,即念头都不许有,但却清楚知道是第几拜。这个目的在训练我们思维观的功夫,因为以后体究念佛或参禅需要这个功夫。若不透过这样的观练,功夫不易成就,故透过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善巧方便。如果这个阶段做不来,表示功夫做得不够,需回到第七个次第把功夫增强,然后再回到这个次第!如果这样练习一段时间以后,知道拜那一尊佛菩萨是第几拜而声音文字皆不会出现,则可以将早上也改为这样拜佛,而平常仍然是专念一尊佛菩萨,不要忆念多尊佛菩萨,否则将影响定力的增长。此阶段拜佛以四十五秒一拜为宜。 
这个阶段完成,已具备参禅与礼究念佛的功夫。禅门里面讲参话头,念佛人到这时候已经能参话头,已经能够看见话的前头,故无门之门已在眼前。到这个时候,念佛人什么时候要亲见自性弥陀,只待时节因缘。自己不必管时节因缘,只顾去体究,因缘时节到来即可亲见。 
第九个次第:四威仪中净念相继。 
第九个次第--要练习到一切时中能无相念佛而不忘失;一切时中无相念佛,很多人可以作到,但容易断掉。练习到不会断掉,那就要靠每天早晚殷勤礼拜忆念,这个时候又要回到专念一尊佛及早晚闭眼专拜一尊佛。然后可以练习到一切的时段之中,忆佛之念如同泉涌,好像忆佛的念把我们的整个身心都包住了一样,身心内外都是忆佛的念;做一切事情的时候,忆佛的念始终不会断绝,一直都是很自然的存在。说它有又好像没有,说它没有又确实有,一切时中忆佛之念都存在,淡淡的,但都在,心里觉得好欢喜。只有到了晚上睡觉时,睡着了而不知在念佛,但是在浅睡时梦里面,梦及一切事时,忆念还是在。然后进入深睡时,不知在念佛,但到天亮时一觉醒来,第一个念就是忆佛的念,此时第九个次第即已完成。 
完成这个阶段的功夫,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相应功德,即“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那就是说,佛子若忆念佛时,佛好像母亲一样,(非密教所谓之佛母),佛忆念众生,就好像母亲在忆念儿子一样,这个时候,母亲与儿子一生又一生互相忆念,总是不会互相违背,不会相离很远。所以「有缘必定相聚」即此理,因为在我们的种识里,自然就有忆佛的倾向在,那种习性在,所以未来生中听闻「念佛」两字即好欢喜,就喜欢念佛,因为过去生已经有这个功夫与境界存在,此即第九个次第自然会有的功德。 
所以有人听到“无相念佛”四个字即欢喜得不得了,然后,在不到几周的时间即可修学完成,忆佛之念源源不断,此即表示过去生已学习无相念佛法门;过去生没有“无相念佛”这个名词,但是已忆佛忆到无相忆念的阶段,故看到“无相”两字,即起欢喜心,这个是第九个次第完成具有之功德,然后进入第十个次第。 
第十个次第:动静兼修。 
在前面六、七次第时,听到人家念佛号、唱佛号时,可能会生起一个烦恼,觉得心里面忆佛的念受到干扰;现在心里面功夫很好,不怕干扰,但是这个功夫偏在动中修,现在要回到静中修,回到持名念佛法门中来锻炼;要在平常一面无相念佛,一面参加念佛会之共修。一般念佛会没有无相念佛之共修,无相念佛没有声音、没有语言,所以不好共修,偏向于自修。共修是有人来指导如何学习这个法门,修的时候还是自修。我们现在第九个次第完成,去参加念佛会之共修,大众唱赞佛偈时,心中在忆佛。我们跟大家唱佛号、念佛,心里面照样观照忆佛的那个念清晰不清晰。刚开始会感觉到忆佛的念受到声音的干扰,一、二十分钟后,就发现忆佛的念,不受声音的干扰,照样可以清晰分明。 
另一方面要在每天拨出廿分钟、四十分钟或一个钟头来静坐,静坐时不一定要槃腿,靠在椅背上坐也可以。坐的时候要无相念佛,念佛时去观照忆佛的念是否清晰?有没有跑掉?通常动中修来的功夫,静中容易跑掉;很多人静坐时,无相念佛之“念”不见了,这个时候要用静中方式来锻炼。练到静中也可以不断,动中也可以不断,忆佛的念会愈来愈细;忆佛念转细后,如果有人要进入念佛定里面去,那么即需把忆佛念转淡,愈来愈清淡,即进入忆佛的定中去了;欲进入忆佛定中,必须靠打坐,在动中比较难。以上是无相念佛的十个修学次第,功夫到此已经成就。 
这样继续不断的静中也练习、动中也练习,忆佛的功夫很好,而本身性障很细微的话,即可发得念佛初禅---念佛善根发,受初禅身触之乐,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念佛初禅境界里面。 
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很重要的一个行门,即无相忆念拜佛;若只靠平常去提忆佛的念,功夫不容易强,功夫不容易成熟。我们鼓励大家以“无相忆念拜佛”的方式来锻炼,那么无相念佛的功夫便可以迅速增强。 
 
 
 
 
第七章 念佛三昧正修行---之体究念佛 
第一节 无相念佛法门、体究念佛的关系 
无相念佛功夫具备了,知见够了,自然会去体究念佛。体究念佛是每一位想要求得实相念佛的人迟早要走的路,实相念佛是每一位发大心的念佛人应当求得的境界。 
无相念佛的功夫修成以后,如果继续深入,可进入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忆佛心谢,平常的妄念非常非常少,在此状态如果去打坐即很容易入定。这个定叫未到地定,忆佛的念不在了,也没有妄想杂念,进入这种定里,在定中无觉无知,不是念佛所求境界。所以忆佛心谢者打坐入这种定,跟“无记”相同,如果有这种状态出现,应当远离。 
第二种状态也是忆佛心谢。忆佛的念已经不在了,成为没有妄想的状态。在打坐时非常的清明,在定中听闻一切声音,心中如如不动,一般叫这个为:“一念不生”,但在这个一念不生中,有一个清净之念,叫做“无念之念”,所以严格说来也属于一念相续,因为很清明的缘故。 
第三种状态称为忆佛定,忆佛的念没有相貌和状态,却如泉涌一般,相继不绝,动静不失,即是忆佛定的境界。虽然没有定的状态,但不论在动中或静中,忆佛的念始终不断,这叫做忆佛定。 
第二个状态的人,因为有“无念之念”,勉强可以体究念佛;第三个状态的人,因为忆佛的净念,属于一念相续,应该改为体究念佛,不要再磋跎宝贵的生命了。 
第二节 体究念佛前应具备第一义知见 
体究念佛,即是参禅,话头虽然不同,但本质却是一样,有人体究念佛始终不能成就,原因有二: 
一、没有忆佛的工夫,没有一念相续、净念相继的工夫。 
二、知见不够,不知道自性弥陀究竟是指什么?一直在相上转,以为见自性弥陀,是见一个有形有像的阿弥陀佛,其实是错了,自性弥陀就是指真如佛性,所以在体究念佛前应该研究根本的教典,知道五蕴空、世界空、五蕴无常、世界无常、五蕴无我、世界无我、不可久住,先要了解色、受、想、行、识为什么空?为什么是虚幻?了解之后再来体究如何才是永恒的、究竟不灭的、真实的我?了解五蕴和世界虚幻无常的道理以后,再来研读大乘了义经典,《金刚经、心经》以及《维摩诘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等等,然后要深入思惟它所讲的意思和道理,思维透彻后再来体究念佛。 
在观经里面讲,深解第一义经典而不畏惧,可以得上品中生,但是必需要发菩萨的大愿,那就是诸佛的通愿。有了这个一念相续的功夫、发了菩萨大愿并且深解第一义而不畏惧,这样的人求愿往生极乐世界可得上品中生。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他所证得的境界是初地乃至三地,非常殊胜;所以一切念佛人应当求这个境界;如果信心足够,应当深入体究,切莫踌躇不前,应一路勇猛精进才是。 
第三节 体究念佛的方法和应有之知见 
体究念佛即是参禅,完全通于禅法,可参阅下一篇如何参禅部分,故不重复。 
第八章 念佛三昧正修行---之果地无相念佛(念佛三昧) 
第一节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 必定心开 
一个念佛人,他进入到体究念佛的阶段以后,一心一意来体究“念佛是谁?”,或者体究“如何是归命无量寿佛?”,这样用思维观的功夫,不停的在观照、思维;一天、二天、一月、二月、乃至十年、廿年,当他因缘成熟之时,在一切活动之中,或者撞着、踢着、冷着、热着,乃至呢!有人耳朵痒着的时候,或是说他是在静中思维观的时候,突然一念相应,无论动中与静中,当他一念相应的时候,他完全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个时候,他的疑情疑念豁然消失掉了,然后觉明现前,极为清明,他就能够去体验那个我们肉眼不可见的真心,以心眼来见到那个不可见的真心,称之为真如、称之为自性弥陀,然后呢!恍然得知,原来这个心就是我!可笑的是自己无量劫以来,一直都被妄知妄觉妄心所欺骗,所以在三界六道里面轮转生死、受苦无量。现在开始,终于一步一步地斩断了生死之流,无始无明从此打破。这个境界、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明白亲证自性弥陀,也就是禅宗讲的开悟,就是明心。 
体验过一段时间,转过一个方向来思维观察这个真如、这个自性弥陀,从来就不生不灭,从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它从来就没有来来去去,它一向就没有生没有死。它的寿命无量无边,过去无量无边,将来也是无量无边。而这个自性弥陀才是一切有情众生最后的归依处,也是最初的归依处。到这个时候就真实的、完全的知道,什么叫作归命无量寿佛,原来归命无量寿佛就是归命自己这个真如、这个自性弥陀嘛!从此他念佛的时候,就远离一切的相;念佛的时候,真实无相,所以称这个阶段叫作果地无相念佛,也称之为真实念佛。 
第九章 念佛三昧正修行---之实相念佛(念佛三昧) 
第一节 欲入实相念佛的体究方向 
念佛人进入果地无相念佛阶段,很清楚的明白真如之后,他还没有亲见佛性。因此,如果知见不够,就会停顿在这个阶段,执着于这个空性里面,那么他就会偏于空而没有办法进入实相,这个阶段还不是保任的时候。如果知见够,就知道应当再继续体究,求见佛性, 
  体究的方法呢!跟前面讲的大略相同。应当要同时再修集各种福德资粮和念佛定的功夫。而在体究的这个过程里面呢,方向有一点差别,这个阶段的体究,要往动态之中去体会,这个时候要避免打坐,避免静中的参究,尽量在活动之中、散步之中、打球之中、郊游之中、从风吹树梢里面、人来人往里面、从狗吠猫叫里面、乃至猫咬狗、狗追逐猫也好,一切动态之中去体究。体究之时不可完全外放,一面向外直观,同时将心内照,方容易相应。此阶段必须无相念佛功夫很强方得相应。 
这个见性是以眼见为凭,若不是眼见分明,就不是亲见佛性,就不叫亲见自性弥陀。一旦亲见了,方知佛法大意就在一切六尘之中。众生若觉,何物不说解脱法?何处不说解脱法?那一条路不是解脱之路呢!然后从眼见佛性的这个境界,深入去观察思维,便见那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虽然空无形相,却能够在一切四大五阴、六根六尘之中自在运作,并且经由佛性,在一切的相上示现。这就是念佛圆通章里面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念佛圆通章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指的就是见这个不可见的法身佛,而不是指感应所见的那个形象的佛。而这个体究的过程叫作“不暇方便、自得心开”,这种境界就叫作“香光庄严”。 
佛子因为这个缘故,就由空转入有。果地无相念佛明白真如,真如是空;佛性在一切相显现,一切相是有。然后继续去观察,发觉原来空能生一切的有,而这个有也终不离真如的空,所以他就住于空与有这两边,却又不被空与有两边所束缚,而能离于空与有的两边,自在的运作空与有的各种功德受用,这个便是性相不二、行于中道,而没有中道可行。所以这个实相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虽然看见世间有凡夫、有圣贤,可是他也照见凡夫与圣贤都是施设,因为自性弥陀、真心本性、真如佛性,无凡无圣、无取无舍、不来不去,但是却能够在一切的表相上面,随顺于一切的有情众生,示现来去、示现取舍、示现凡圣。 
实相念佛人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叫作超凡越圣,而不住于凡夫和圣人的境界之中。从此,体和用非常清楚的分开,体是真如、用是佛性,真心是体、性用是它的作用。然后由于体用分明,所以能够以各种方便善巧来帮助真正要学佛法的人,那么这个境界就是实相的境界。这个境界又称作念佛三昧。所以在前面观想念佛的第九观里面,我们说:悟明真如眼见佛性,称之为念佛三昧。也就是说念佛三昧就是实相念佛。 
念佛人到了这个地步,就能够真实的了知净土宗的祖师们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天台宗的祖师说:理事不二;禅宗的祖师说:大地无非清净身、溪声即是广长舌;法相唯识宗的祖师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一些道理,实相念佛人都已经能够知道了,从此以后不论是念十方佛或是念一尊佛,不论是有相的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都称之为实相念佛。 
第三节 实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 
实相念佛人的功德,分成三个部分:见地正受、定正受、解脱正受。可参阅下一篇禅悟的功德及正受部分,故不重复。 
第十章念佛三昧后续之修行 
第一节 求生极乐的实相念佛人应随力修定 
这个人见实相之后,仍旧依照果地无相念佛的方法专念无量寿佛,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在舍报前一周必定会获得弥陀世尊预先安慰告示;一周之后舍报,坐金刚台、上品上生。 
精进的实相念佛人,在往生极乐之前,除了随缘度人以外,应当要加修观想念佛的法门,或者修学禅定的功夫,一者可以避免佛菩萨加持等候接引的辛苦,二者自己往生极乐以后的果报也可以增上。虽然同样是上品上生,有人得四地,有人得五地,有人得七地,果位不同,这其间的差别就在于禅定的功夫差别不同,以及体悟深浅不同而有差别。 
有人说四禅是小乘人修的声闻法,念佛人修的是大乘法,不适合修四禅的功夫,所以不必要修。我们的说明是:如果仅仅是求生极乐世界的话,可以暂时不须修,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以后,仍然须要再修,而且不仅四禅,要修的更多了。已经得到实相念佛境界的人是大根器的人,所以在往生之前,应当要随缘修学禅定或者观想念佛。 
第二节 有大心的实相念佛人应修各种禅定三昧 
如 
果实相念佛人发了大愿,想要效法大势至菩萨常常在这个世间度念佛人归于净土的话,那就应当在度众之前再深入思维,当四大五阴色受想行识报坏的时候,我应当如何舍离这个色身呢?我又应当如何能够正知入胎、正知住胎、正知出胎呢?这样思维过后,就知道应当要修四禅的功夫,应当要继续修学五神通,第六个漏尽通就是证得实相念佛的境界了。然后还要再思维要如何来断五下分结,以便永断后有的种子而不取涅槃。还要思维,要怎么样来真实的广度一切念佛人,于深入的广泛的思维过后,便知道应当要继续深修广义的念佛法门,要深修唯心净土的法门,然后就依过去所修的念佛定来修四禅,以果地无相念佛法一样可以修到四禅。或者改弦易辙,以止观的法门来修四禅、四空定,那就能够自住唯心净土而又不舍念佛,这叫念佛心。因为深修四禅八定、观想念佛、观炼熏修各种三昧的缘故,获得这些三昧的功德力,而能够深入无漏智,发起解脱的力量,因此能够发起菩萨大悲,修四无量心。 
第三节 理事相融的菩萨万行 
持念西方三圣之一就具足了持念西方三圣的全体,因为有礼、有智慧、有福德庄严,所以念一佛就是念十方佛,念无量寿佛就具足了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这个自性无量寿佛而出生的缘故。因此十方无量数佛,同声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因为十方一切佛的一切智慧、一切功德、一切福德皆由自性无量寿佛出生。 
有人读经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问:《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四里面记载:佛言:“从我国当有七百二十亿阿惟越致菩萨皆当往生无量清净佛国,都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菩萨个个如是,皆当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他认为阿惟越致有许多是一生补处菩萨,最后身菩萨即将成佛,舍报以后应当是往生于兜率陀天,不久就降生在人间,八相成道,怎么还会是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呢?经里面讲的是不是错了呢?我们的说明是:一生补处菩萨生兜率天的时候,他具足了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一切功德和智慧,这个时候他以自性无量寿佛为依归,这就是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了。所以有的祖师讲:“生则必定生,去则实不去。”知道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极乐世界为什么永不消灭,极乐世界为什么是一切佛国之中最殊胜的道理。 
综合上面实相念佛人的见地与正受之后,就知道亲证实相念佛的境界以后,应当要修大威势、大光明,那就须要具足禅定、解脱、解脱知见之后再修四无量心、三明六通、无量百千三昧,于未来的无量无数劫之中,行无尽的菩萨六度,来修集无量的功德与福德,理事圆融,那就具足了西方三圣的体与用,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修所行所证。所以事上有释迦牟尼佛,有西方三圣;在理上,释迦牟尼佛就是西方三圣。以上所讲的都是广义的念佛行门,而终极的究竟的修证,那就是唯心净土,所谓常寂光净土。 
 
 
 
觉恩: 
黎明前的吟诵 
(在心中忆念佛陀) 
礼敬与归依 
南无佛陀耶! 
南无达磨耶! 
南无僧伽耶! 
 
拥有至高智慧、慈悲和正等正觉的佛陀啊!我向您致敬。 
佛陀所教导的宇宙真理-高尚的佛法啊!我向您致敬。 
保护佛法的圣洁僧伽啊!我向您致敬。 
我皈依三宝, 
希望三宝保佑和保护我及我所爱的人, 
希望我们能远离伤害和危险, 
希望我们能克服本身的困难, 
希望我们能经常获得成功, 
希望我们能拥有良好的健康,充沛的精力,安祥的内心及快乐的日子。 
希望我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和亲人都健康快乐, 
希望他们能远离伤害和危险。 
假使他们正面对着伤害和危险,我期望他们能尽快地 
克服心中所有的忧虑与不安。 
假使他们正受着病痛的折磨,我希望他们能早日康复。 
希望佛陀、佛法和僧伽保佑及保护他们。 
 
愿望 
希望佛陀在整日之中引导着我的思想和行为。 
希望佛法帮助我在脆弱时变得坚强, 
在面临困境时勇敢以及能够镇定地去面对生命中的转变。 
希望僧伽激励我,使我在和别人及那些对我不友善的人; 
相处时能充满爱心、耐心及宽恕的心。 
希望圣洁的罗汉以及菩萨在日常生活中指引我。 
希望我们的国家和平与繁荣。 
希望今天我有机会帮助那些需要我的爱和援助的人; 
希望佛陀成为我的指引,佛法充满我的心田,僧伽伴我左右, 
时常保佑和指引着我. 
希望一切众生,包括那些敌视我的人,都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南无佛陀耶! 
南无达磨耶! 
南无僧伽耶! 
 
 

  TOP

 
佛教佛法-21 佛教佛法-23

 

佛教佛法-20   佛教佛法-22

瀏覽人數:    

   

 佛法心得討論版精華區     佛教熱門話題     佛學藏經閣

 藥師咒咒輪-釋大寬法師-佛網Buddhanet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6 牟尼佛法流通網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02-2378-0262 傳真:02-2377-5977

| Android APP Store | 佛教網路電視 | 佛教視頻影片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清心 | Buddhism wiki |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慈悲小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佛法流通網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弘憶有情互聯網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淨土宗第十四代祖師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釋大寬法師翻譯 | 禪話 | 禪宗 | 禪定 | 禪修 | 標點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