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台灣佛教網路論壇wiki

buddhist-??

佛教佛法-01

佛教佛法-02

佛教佛法-08

佛教佛法-03

佛教佛法-07

佛教佛法-04

佛教佛法-06

佛教佛法-05

佛教佛法-19

佛教佛法-10

佛教佛法-09

會員登入

佛教佛法-14

佛教佛法-13

會員登入

佛教佛法-11

佛教佛法-12

 

佛教佛法-18 發表主題:转贴: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佛教佛法-17
 

佛教佛法-15主題發表人:翠竹青秀(nmamtf) E-Mail

澳门佛教总会每月定期之共修法会,为该月生日之会员,举办延生普佛法事,已经差不多有四年多,但大家是否知道?又或者对普佛法事认识有多少呢?在每一次的生日会后,都有法师为大家开示,或是一起研究佛法,探讨大家学佛上的疑问等。大家应该认识到,在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很多都是显示世间的无常,认识自己本有的觉性、自性,免被自我所蒙蔽,与及物欲所牵引,起惑作业,流转生死。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可贪恋世间物质的享受,应该放弃个人名利财富的追求,收摄身心,远离五欲,然后以“寡欲知足,安贫乐道”的态度来修学佛法,解脱种种烦恼的束缚。还要在不断提升的同时,推己及人,自觉觉他,利乐有情,希望“我与众生,共成佛道”。   
  大家做晚课的时候,或者参加念佛法会,知道有净土法门,有西方极乐世界,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每月共修法会延生普佛中,我们知道有药师法门,有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我们念诸佛、菩萨的福德、智慧、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导,要闻、思、修。因为修行是必须经过真修实证,不是空谈。因我们凡夫内心有贪欲、嗔恨、妄想等意念存在,它扰乱我们的心灵,招致罪恶的行为,令人作业,妄生烦恼。佛陀把身心烦扰恼乱的情况,叫做烦恼。烦恼有两大种类:一种是根本烦恼,一种是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恶见。  
 
  一、贪:对于物质,想占有它,过份的追求;对于情感,痴恋不舍;或者吝惜已有的东西,不肯布施。  
 
  二、嗔:嗔怒。不如意的事,不能忍受,大起嗔恨,脾气暴躁,任何逆意之事,迁怒于人,或斥骂,甚至动粗等。  
 
  三、痴:愚痴蒙眛,不明白真理,不辨善恶,不分正伪,不知是非,内心只有欲望和嗔恨,因而引发罪恶的行为。  
 
  四、慢:骄傲怠慢,瞧不起别人,以为自己的一切都比大家优胜,不肯虚心学习。  
 
  五、疑:怀疑,犹豫不决的人,没有判断力,于佛法中所说之善恶,都犹豫不定,结果舍正路而不由。  
 
  六、恶见:见解荒谬,不信佛法,泼无因果,肆无忌惮,做一切恶行之事。这些根本烦恼在我们内心盘据,就会不知不觉间产生很多较多的烦恼,叫做随烦恼。例如:无惭、忿恨、覆盖、妒忌、谄媚、懒惰、放逸、散乱、悭吝等等不良心理。他们有时单独扰乱心灵,有时几种同时出现,使人心神不宁,忧伤、痛苦。  
 
  思想可以操纵行为,善良的思想产生良好的行为;相反,罪恶的思想产生错误的行为。所以佛陀教人注意心灵健康,不让烦恼存在。  
 
  可惜,我们的思想是时刻不停的,前念未灭,后念已起。既要杜绝烦恼,思想就得用善法来取代恶法之出现。  
 
  我们若有崇高纯洁的理想,做人生的目标,那就最好念佛,如果天天念,时时念,我们的习气、性情会受到陶冶,潜移默化,影响到心思纯洁、清净,行为端正,烦恼逐渐减少。念佛、念法、念僧、念布施、念宽恕、容忍、持戒、精进等等,一切生活上的美德,时时念,常常念,意识被善念薰陶日久,恶念自然消灭,烦恼逐渐清除,恶业跟著减少。依照佛陀所说之法而行,以佛陀做模范,达到佛陀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地步,勇猛精进,我们就能生活在善良光明的大道上,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  
 
 
药师如来德号 
 
 
  药师,音译作“鞞杀社窭噜”。义译作药师。又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药有治病之功;师有教导之义,故此凡能知药性,用药、配药,能教人用药治病的人,皆可名为医师或药师。药有良药,亦有毒药,也有世间无上的灵丹妙药、无上的法药。能解除病患,有益身心的是良药;损人健康,危害精神生命的软性毒品等等是毒药;不止治标,还能治本,令人身体上、心理上都得到健康的是法药。身体上的病苦,能药到病除是良医;若能知病知药,标本俱治,身心兼顾,令人身心都健康的,就世间无上的大医王。  
 
  药师如来,不仅知法知机,知病知药,而且能对症下药,既可医治众生生理上的种种疾病,还可根治众生心理上无明烦恼的顽痴疾病。换句话说:无苦不拔,无乐不与;无病不医,无疾不治。令人身心健康,慧命增长,法身康复,故依其慈悲救护众生之德行立名为“药师”。  
 
  梵音“薜琉璃,钵拉婆喝啰阇也”,略称“琉璃”,是七宝之一。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又作流璃、琉璃、吠努璃野、吠琉璃耶、鞞稠利夜、吠琉璃、毗琉璃、茷琉璃、毗头梨、鞞头梨。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相传虚空之颜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者。“琉璃光”其色如蔚蓝的天空,又如澄清的海水,内外明彻,光能照物,因名琉璃光;用以譬喻佛由般若智光,扫除无明惑染的黑暗,照彻真如法界,体证诸法实相理,理智合一,光明遍照。此理智合一的心光,又名无分别智,佛依此无分别智,能出生分别一切差别相的分别智,故此心光,又名根本智。药师佛以根本智证实相理,得成佛果菩提;用后得智入俗利生,分别众生不同的种种个性与病情,而施与种种不同的法药,能够彻底拔除众生身心的重病,故名“药师琉璃光”。  
 
  “如来”是佛十种通号之一;音译“多陀阿伽陀”,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十方三世一切佛共证之真如理,佛佛道同,谓之“如”;诸佛无不倒驾慈航,来人间说法度生,示现有生灭去来,谓之“来”。在药师佛而言:“如”是指“琉璃光”,譬喻佛智证理,如同十方诸佛;“来”是指药师,表示佛本慈悲心,来入娑婆世界,救护众生,施与种种法药,普令众生,离苦得乐;故此“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正是显示佛无上的智慧,与广大的慈悲。  
 
  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三者。 (一)法身系指一切存在本来具足之真如,或指以功德法完成之身。(二)解脱即脱离烦恼束缚之谓。(三)般若则指悟之智慧。此三者,三即一,一即三;而在因位时,称为三佛性;在果位时,称为三德。又药师是解脱德,琉璃光是般若德,如来是法身德;法身是体大,般若是相大,解脱是用大。药师如来成菩提时,圆证三德,具足三大,但三大不离一心,一心具足三大,三一圆融,不可思议,因此佛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云:称念佛名的人,可以消灾障,增福慧,故又名“消灾延寿药师佛”。  
 
  在《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开始,就是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  
 
  东方是方位、群动之首,日出之方,意味著朝气与光明。“殑伽”是印度三大河流之一,旧译名恒河,恒河沙粒至细如面粉,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释迦牟尼佛说法之时,常在此一带说法,每当喜欢引用恒河之沙,以譬喻极多之数量……。“佛土”指一佛所教化的国土,亦即三千大千世界,今以一沙一世界而言,从此娑婆世界的东方去此,要经过十个恒河沙数之多的佛世界,然后有一世界名净琉璃。可知此世界是距离此土何等之遥远!国土是十法界众生依止之处所,可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等四种,净琉璃世界是属于实报庄严土。  
 
  其世界名“净琉璃”,顾名思义,可知此世界是极为清净,特别庄严。因为净琉璃世界,不止是以琉璃为地,金绳界道,一切皆为七宝所严饰,其国中之众生,皆纯大丈夫相,无有男女的差别现象,无有恶趣类的众生,连不如意的音声亦不可得闻。所以净琉璃世界是属于东方的净土。  
 
  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净琉璃世界是依报,琉璃光如来是正报。佛以琉璃光的般若智,照实相理,智理一体,心境一如,光明遍照,清净无染;依所证境言,名净琉璃世界;约能证智言,名琉璃光如来。  
 
  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誓愿不可思议,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现,眷属于此人临命终时昼夜尽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四十九支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苏生续命。此种药师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著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祐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此二胁侍在药师佛之净土为无量众中之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亦有以观音、势至二菩萨为其胁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师利、观音、势至、宝坛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八菩萨为其侍者。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指药师佛于过去世修菩萨行时,所发利导众生之十二大愿。又作十二大愿、十二上愿。即:(一)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二)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三)愿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四)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五)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六)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七)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八)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九)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十)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十一)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十二)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一)生佛平等正报庄严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阿耨多罗”,翻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是佛果菩提的通称。正等是平等的真理,正觉是无分别智;菩萨修行,功圆果满之时候,以无分别的般若智,证平等不二的真理。此平等的真理,虽然生佛平等,圣凡无二,但因凡夫众生迷而不觉,外道修行者觉而不正,二乘人正而不等,菩萨之觉,虽正又等,但非无上;唯佛以如如智,证如如理,既正且等,九界众生,无能过之,故言:“无上正等正觉”。当佛由最初之始觉智,证得本觉理,究竟觉悟之时,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亲证法身。  
 
  “自身光明,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是指佛的自受用报身。佛的自受用报身,是由无量功德智慧所生,属于佛果无漏不可思议的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唯佛以佛能知。但诸佛为教化地上菩萨,往往现出他受用报身,光明炽然,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照,故此云:“自身光明,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是指佛的应身。不但是诸佛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释尊的亲弟阿难,以及转轮圣王、梵王、帝释,都具有此大丈夫之相。至于八十种随形好,则是诸佛在因地中经过“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所得的果报,唯佛具足,非一般凡夫或三乘圣众可能拥有。  
 
  现在药师琉璃光如来,因中行菩萨道时,发第一个大愿,就是希望自己将来成佛,三觉圆明,三身具足,证得佛果无上正等正觉时,亦令一切有情众生,共成佛道,同证三身,与自己一样,无有差别。因此,得生其净琉璃世界的众生,虽然未尽断烦恼,未证佛道,但由于药师如来原本愿力功德的加持,皆于杂色宝华中化生,都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正报庄严,与佛无异无别。  
 
 
(二)身光破暗开晓众生愿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纲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药师如来行菩萨道时,发第二个大愿,是希望将来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内在的智慧光明,能照彻法界(自受用身),外在的身相光明,能照应大机(他受用身),犹如琉璃宝物,晶莹皎洁,“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而且功德庄严,好像须弥山王一样巍然轰立不动。由于佛的报身“光明广大”,普照无涯,周遍法界,所发出的光焰炽烈,互相映照,结成光网;药师如来所应化的琉璃光身,善于安住于此,由无量光线所组成光辉灿烂的焰网之中,故其光明,超“过于日月”。不止照耀无量无边世界,同时照耀常处于幽冥中的地狱众生;令人间天上,及恶道中众生,凡接触佛的焰网光明,“悉蒙开晓”智慧的心眼,皆可照破内心无明烦恼的黑暗,使众生在佛光与自己智光的照耀中,明白真理,认识自己,走向光明之路,进入菩提觉道。在菩提觉道上,随其各人的意志,去作各种有益身心,有利于群众的事业;或随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实践六度万行,广修福慧,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即可完成佛道。以上两愿,是着重自他佛道的证得,是依四谛中的灭谛而发的大愿。  
 
 
(三)智慧方便满众生所欲愿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自此至以下第五愿,是依道谛而发的宏愿。道,是佛弟子所修学的法门,广则无量,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略言则可以说是三十七道品,再略说则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此第三大愿,是依道谛中的慧无漏学而发。  
 
  智慧是实智,属于体;方便是权智,属于用。如无智慧的实体,则无以起方便的妙用;若无方便的妙用,则无以显示智慧的实体。今药师如来发愿,得菩提时,以实智证理,以权智鉴机,从体起用,运用种种善巧方便,利益有情。  
 
  量是衡量,计量,度量,测量,凡衡量物之轻重,计量物之多少,度量物的长短,测量物的大小、浅深、厚薄,皆名之为量。“无量”,即已超越世间事物的大小、多寡、长短、浅深、厚薄,如摄大乘论所言:“不可以譬类得知”。边谓边际,边缘,边界等;物与物之间有其边际,人与人之间有其边缘,国与国之间有其边界。“无边”,即已超越世间任何人与物的边际边缘与边界。  
 
  佛之智慧所言:“无量无边”,因为佛以般若智,证实相理,此理离言绝相,不落边际,既非凡情可计算测度,亦非小乘圣人的智慧可衡量或思量,故佛的智慧是无量无边。药师佛从无量无边的智慧,所起的方便妙用亦无量无边,故能普令一切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  
 
  “所受用物”,即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资生之物,例如衣、食、住、行、医药、娱乐等,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享受。若然缺乏或短少,必然群起而争,争者必乱,何止损害群众,危及社会,而且因此作诸恶业,流转生死,招致无穷无尽的苦恼。药师如来,为了取消人类现实生活的贫穷困苦,给予人类无穷无尽的享乐,更为了拔除众生永劫沉沦生死的苦恼,给予众生法身慧命无穷无尽的寿命,所以从无量无边的智慧,运用无量无边的权巧方便,来到人间,提倡五明学。先灌输众生论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医学、科学各方面的知识;教导众生发展工业,开发资源,创造艺术、娱乐种种技巧,令众生有建业知识,谋生技能,获得物质高度文明的享受,生活富裕,“皆得无尽所受用物”,不致贫穷困苦,“有所乏少”。然后运用内明学,来开启众生的心智,令众生明真理,知因果,辨邪正,止恶行善,甚至恶性隐殁,佛性抬头,成就戒、信、闻、舍、慧、惭、愧等七觉支,以提升人的德性,改善人的品质,使人乐于发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精神;乐于进德修业,利己利人;乐于趣向佛道,觉悟成佛。如《华严经》言:“菩萨于菩提,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是以药师如来行菩萨道时,发第三个大愿,就是运用智慧方便,以五明学的权巧,来提高人类物质的享受,同时也提升人类的智慧与质素,彻底解除人类物质与精神的贫乏,令人类物资富裕,精神饱满,不致“有所乏少”。  
 
 
(四)令邪归正导小向大愿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前愿是偏重人类资生事业的发展,以促进物质文明;今第四大愿,目的是化邪归正,扩展大乘佛教济世益群的思想,是偏重于精神文明。  
 
  “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是令人道众生,舍邪归正。”菩提”,译名正觉,“菩提道”即正觉的康庄大道,反之便是邪道。药师佛发愿将来成佛时,遇见有不正的思想,不正的信仰,不正的行为,不正的娱乐的人,都以正觉的思想,正觉的教育,正觉的行动来教导之,辅助之,令舍邪归正,知因识果,信仰三宝,学习大乘佛法,走向正知正见的菩提觉道。  
 
  声闻,是一类因佛说法的音声,得闻四谛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结果断见思烦恼,解脱生死,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独觉,又名缘觉,是一类因闻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知世间诸法,皆缘生性空,无常无我,因而放弃世间五欲的享乐,如法修学,由十二因缘的流转门,进入还灭门,而得断烦恼,了生死的圣人;另有一类立志出尘之士,但生不逢佛世,唯有孤峰独宿,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而悟知世态荣枯,生灭无常,不恋世事,专心修习禅定,引发无漏智慧,得断烦恼,了生死,证真空涅槃的圣人,名独觉。声闻人但断见思烦恼,缘觉兼侵习气,二者同是独善其身的修行人,所以属于小乘。但佛教的基本精神却属于大乘。  
 
  “大乘”即是一佛乘。诸佛出世,虽说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教法,但目的在于一佛乘。如《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否则,“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诸佛圣人岂是悭贪者?是以药师佛发愿来世成佛,不止要令沉沦生死苦海中,行邪道的人乘众生,舍邪归正,安住于菩提觉道;还要令已断烦恼,了生死的小乘圣人,回小向大,修学大乘法门,趣向佛道,不致滞留小乘,故此言:“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此即依道中,定无漏学而发的大愿。  
 
 
 
(五)令修梵行得戒清净愿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梵言:“尸罗”译名为戒。戒有防非止恶之功,令人行为清净,如《华严经》言:“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染着,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不染六尘,不起杂念”。所以持戒即是“修行梵行”。戒有在家五戒,八戒,十戒;有出家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有《华严经》所说的菩萨十戒:“一不舍菩提心戒,二远离二乘地戒,三观察利益一切众生之戒,四使一切众生住于佛法之戒,五修一切菩萨所学之戒,六于一切法无所得之戒,七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之戒,八不着于一切如来身之戒,九离思惟取着一切法之戒,十诸根律仪之戒”。还有《梵网经》所说的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于所受戒,能严持不犯,名“得不缺戒”。  
 
  “具三聚戒”,三聚戒又名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是受持佛所制的一切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之戒;律己修心,严持不犯,即是诸恶莫作,是断德因,可修成法身果。二摄善法戒:是修持一切善法,例如修学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大乘法门,亦即是众善奉行,是智德因,可修成报身果。三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大乘佛教的精神,在于慈悲济世,利乐有情;所以大乘菩萨,应该以弘法利生为出发,以普令众生离苦得乐为目的,是恩德因,可修成应身果。律仪戒是止持作犯;后二戒是止犯作持。“毁犯”是因,“堕恶趣”是果。  
 
  药师佛因中发愿成佛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药师佛)法中,修行梵行“,必蒙我药师如来佛光加被,”一切皆令得不缺戒“,何止圆满具足比丘,比丘尼戒,同时还可以”具“足菩萨的”三聚戒“。假设有人,被恶业所牵,为境所转,”毁犯“禁戒,若然有机会听”闻我“药师如来”名已“,能一心称名,恭敬受持,誓不再犯,即可恢复戒体,”还得清净“如故,”不“致因毁犯禁戒之罪,而”堕恶趣“中。此即依道谛中的戒无漏学所发的大愿。  
 
 
 
(六)令诸残疾六根具足愿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此是药师佛因中行苦萨道时,缘苦谛境而发的别愿。“若诸有情”,也许是特别指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得生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有情,皆相好如佛,绝不会”诸根不具,…… 种种病苦”。  
 
  “诸根”,指人身体中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人的体态怪异谓之“丑陋”,是身根有缺憾;心性鲁钝,专横固执是“顽愚”,指意根有缺憾;目不能视之疾是“盲”,指眼根不具足;耳不能听之疾是“聋”,指耳根不具足;发音不亮是“喑”,指鼻根不具足;不能言语是“哑”,指舌根不具足;手足弯曲不能伸缩之疾是“挛”,两足俱废是“躄”,背向前弯不能直伸是“背偻”,恶疮难愈,犹如 疯是“白癞”,神经反常,心智不清是“颠狂”;此皆是令人苦恼,引以为憾的疾病,都属于个人别业所招的恶报。药师佛为救拔此等众生残疾之苦,行菩萨道时,就发愿将来成佛,残疾的人,闻其名号,若能一心受持,恭敬供养,即可取消一切丑陋残障的缺憾,“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病苦”。黠是灵巧,慧是聪明,”端正黠慧”,则不丑陋顽愚,眼根具足则不盲,耳根具足则不聋,鼻根具足则不喑,舌根具足则不哑,身根具足则无挛、躄、背偻、白癞等病,意根无缺,便不会颠狂,或愚鲁专横。眼等五根完具,是身不残缺;意根完具,是心不残缺。由于药师佛本愿功德神力加持,凡闻佛名,而能称念佛号的人,不仅身体的残疾,获得痊愈,而心理残障的人,亦可得救,回复正常;所以佛号药师,能为人世间的无上大医王。  
 
 
(七)除病苦得身心安乐愿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人的病苦不止于残障,即使是六根完具健康的人,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疾病。即使现代医学倡明,但很多疾病仍然令群医束手无策,何况贫病交逼?当一个人身患疾病,既缺乏医药救治,又无亲人照顾,兼且无家可归,求救无门,加以贫穷困苦,唯有坐待其毙,实在不幸,可怜得很!药师如来愿意照顾,此类贫困苦的有情,发愿将来成佛,凭其原本愿力功德,能令此等贫病交逼,众多苦恼的众生,一闻其(药师佛)名,即得“众病悉除,身心安乐”。此处所言:“众病”,是包括人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疾病。人生理上的病,或可求助于世间医药,但心理上的病,就非乞灵于佛法不可。药师佛不但能医治人盲聋喑哑,四肢残缺,六根不具,白癞颠狂,智商低能,种种生理上的奇难杂症,又可以治疗人心理上,因贪欲炽盛,所引发的斗争病,金钱病,占有病;或因嗔恨心重,所导致的报复病,残杀病,或因愚痴、我慢所引起的社会病,政治病,罪恶病。令人消除有形或无形的病苦,转身心重病,成为“身心安乐”。  
 
  由于众病悉除,恢复身心健康,就可以从事正常操作,发展事业,重建家园,不但眷属美满,资生之物丰足富裕;且因闻名称念药师佛的功德,善根增长,自然消除三不善根的恶疾。除贪不善根的病,则知布施修福,乐意帮助一切人;除嗔不善根的病,就会发慈悲心,怜悯同情一切人;除痴不善根的病,即可增长智慧,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终证菩提。  
 
 
 
 
(八)女转男身得满菩提愿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若有女人”,亦是指净琉璃世界以外的众生,因为净琉璃世界的有情,纯属大丈夫相,无需转女成男。本来佛性平等,无有高下,所谓男女,只是五浊恶世中,欲界众生的差别现象而已;色界与无色界的有情,已无男女相,所以男女性别,原无胜劣之分,更无所谓高等或低级的悬殊。即使凡夫境界,烦恼的厚薄,业障的轻重,智慧的浅深,福报的胜劣,皆基于个人宿世业力因缘使然,非关男女性的区别。  
 
  虽然《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言:“女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因为清净与垢染不同);二者帝释,(因为少欲多欲差别);三者魔王,(因刚强懦弱相异);四转轮王,(因仁慈嫉妒各异);五者佛身。(因万德烦恼有别)”学佛之人志在出尘,梵王、帝王、帝释、魔王、转轮王,固非所求,不作也罢,至于佛身,谨限于不可即女身作佛而已,并非女人,不可以修行,断烦恼,成佛道。至于修因证果,觉悟成佛的迟速,全视乎个人修行之精勤与懈怠而定,与男女性别无关。可是古今中外,皆以男性为社会中心,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男性既掌握经济大权,便可为所欲有,有人意图欺侮女性,压迫女性,奴役女性,甚至抵毁女性,使女性在不平等的制度下,受尽委屈与折磨。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巨轮的推进,女人,已非弱者,但由于社会重男轻女的恶习,根深蒂固,虽然同工同酬,但女性在家庭中,仍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两性相处,吃亏的往往是女性;何况女性,毕竟要接受生儿育女的痛苦,是以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女性,厌恶女身欲求出离。  
 
  药师如来,为欲令此类女性,所求如意,所以因中行菩提道时,发愿当来成佛,若有愿意舍弃女身的人,得“闻我”药师佛的“名”号,专心称念,礼拜供养,“一切皆得转女成男”,而且具足大丈夫相;若能进修佛法,精勤不懈,终必“证得无上菩提”!  
 
 
 
(九)化导魔外摄入正见愿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梵语“魔罗”,译杀者,或扰害;凡是障碍善法,破坏功德,杀人慧命,扰乱人身心的人和事,都属于魔。可分为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天魔等四种。  
 
  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固然令人困扰重重,心烦意乱,不能专心办道;而天魔更有魔王,魔兵,魔将,魔子,魔孙,及魔眷属,都会运用种种魔术手段,网罗众生,使人迷失本性,陷入魔网,求出无由,谓之“魔罥罗”。  
 
  “外道”,指佛法以外的一般宗教,不明万法唯心的道理,于心外求道,谓之外道。《大智度论》说,佛在世时,印度竟然有九十六种外道之多。于心外求道的人,不明真理,不识佛性,不信因果,邪见炽盛,往往修学种种无益苦行,如蚕作茧,自缠自缚,犹如误入荆棘丛林,入易出难,故言:“堕恶见稠林”。  
 
  魔与外道、恶见,皆属于惑,是生死根本。众生因烦恼惑而作业而受苦,如是惑业苦三,循环不已,被困苦恼深渊,无法自救。药师如来为彻底消除众生心中的迷惑,令断除苦因,苦因既灭,则苦果不生。是以在因中行菩萨道时,即依集谛发愿,愿当来成佛,能“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有“堕”在”种种恶见稠林”中的众生,悉“皆当引摄置于正见”。  
 
  凡世间一切善法,合乎人伦道德,合乎法律秩序,合乎逻辑理论,合乎因果法则的见解,都是正见;凡能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而学习大乘佛法,广修六度四摄等法门,利益众生,趣向佛道的人,就是正知正见。  
 
  现在药师佛乘本愿力功德,将被魔所困,被外道所缠的众生,“引”出魔网,导出恶见稠林,安置于正知正见的大乘佛法中,”渐令修习诸菩萨行”,当然可以圆满具足菩萨道,终于“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可惜现代思想自由,人皆各持已见,自以为是;至于另有目的之人,故意标奇立异,邪说横行,令一般无知市民,或急功好利的人,误入歧途,自投罗网,自毁前程。例如:目前世界各地,流行著种种邪知邪见的宗教,正在谋杀人的慧命,残害人的身心,所以凡是正知正见的佛弟子,都应该受持及弘扬药师法门,祈求药师如来慈光加被,令邪知邪见的人,转为正知正见,共同实践利已利人的菩萨道,以杜绝社会种种罪恶发生,使我们的世界,变为人间的净土! 
 
  
 
(十)解脱灾难令离忧苦愿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以下三大别愿,皆是缘苦谛境而言。佛说:人的富贵贫贱,穷通得失,或智愚贤不肖,皆是个人宿生业力使然;所以我们欲想富贵荣耀,幸福快乐,就要实行布施持戒,努力修善,自求多福。  
 
  可惜众生迷惑无知,不信因果报应分明,每妒忌他人的成就,而苦自已之不足,因而愤世嫉俗,甚至挺而走险,作奸犯法,扰乱社会治安,当然要被“王法所录”,接受国家法律的裁判。  
 
  古之王法,设有笞、扙、徒、流、死等五刑,以惩罚犯罪的人。今言:“绳缚鞭挞”即是笞刑,”系闭牢狱”即是徒刑,“刑戳”属于死刑。“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是指王法以外的一切天灾人祸,或是被恶人陷害,饱受凌辱。人的感受可分为苦、乐、忧、喜、舍等五种;今被种种逆境,导致“悲愁煎逼,身心受苦”是属于忧与苦。  
 
  药师佛行菩萨道时,发愿拔除众生的痛苦,不管是因触犯国法,该受刑罚的人,或被人陷害,枉受无辜者,或是在王法之外,遭受其余天灾人祸的逼害,致使“悲愁煎逼,身心受苦”的众生,若得闻药师佛的名号,即可仰仗佛的本愿功德,与佛果上的”福德威神力”加被的缘故,皆得解脱,一切王法所加,以及其余无量灾难、苦难、厄难、困难,与遭受他人的横加“凌辱”,种种“悲愁煎逼”的忧苦。  
 
  或有人问,被国法惩罚的人,若是冤枉,闻佛名号,即得解脱,是应该的;如果是五逆十恶的人,是罪有应得,若闻佛名号,即得解脱,岂非违背因果定律?当知若有福德因缘,得闻药师佛名,一定是有善根,而又勇于改过的人,今因闻佛名,受佛感化,悔过自新,转恶为善,念佛修行,必然蒙佛慈悲摄受,可以解脱灾难,或重罪轻受,正是善因善果,谁说是违背因果定律?  
 
 
 
(十一)饥渴众生得妙饮食愿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饮食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条件,若然缺乏饮食营养,不仅身瘦形枯,百病丛生,且面临死亡;是以世人无不为求饮食而奔驰。  
 
  《楞严经》云:“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又名粗搏食:指色、香、味、触等食物,可直接资养身体,间接资补精神。触食:指人的眼等六根,与外界色等六尘接触,产生色声香味,冷暖涩滑种种反应情绪,令人心生喜乐,能长养身心,谓之触食。思食:指人的思想与意志,能使人精神奋振,克服艰苦,甚至任劳任怨,以谋生存,谓之思食。识食:此识非指眼等六根,扳缘色等六尘所起之六识,而是指一切众生,。皆依之而生存的第八阿赖耶识;地狱众生及无色界有情,固赖此识资持命根,而一切众生,亦因此识资持业果,始可以延续生命,因名识食。三界众生,皆依此四食而住。  
 
  至于出世三乘圣人,则以禅悦为食,或以愿力为食,以解脱为食,以资养慧命;唯独诸佛,已转识成智,法身显现,智慧饱满,无需再依食住。  
 
  段食、触食,纯属物质;思食、识食、以及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等,皆是精神食粮。普通一般人,大都全力注意饮食营养,争取物质的享受,而忽视精神食粮,致使人心失常,精神枯萎,百病丛生,仍然不知谋求挽救,努力进取精神食粮,令精神饱满,身心健康,反而醉心物质享受,心为形役,身为物转,每为物之得失而烦恼;尤甚的是为满足一时口腹之欲,而屠杀生灵,冤结累劫,受报无穷;或为满足一己的私欲,而强夺巧取,无恶不作,既作恶多端,则罪孽难逃,生受法律制裁,死堕恶道,受苦无量,佛眼观之,实在可怜可悯。因此,药师如来行菩萨道时,发愿将来成佛,凡为“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的众生,若然得闻其名号,而能“专念受持”,即先以世间“上妙饮食,饱足其身”。  
 
  “上妙饮食”,非指血腥臭秽的肉类,而是营养丰富,资补身心的天然食品,加以思想纯善无恶的思食,与深信因果知见正确的识食,该是世间最上最妙的饮食。“法味”,指大乘佛教的思想,以及菩萨所修学的无量法门,能长养人的慧命,能令人法身健康,毕竟解脱生死之苦,获得佛果无上菩提的究竟安乐。药师佛对于为饥渴所恼,作诸恶业,流转生死的众生,先以世间“上妙饮食”,令其安住于有漏善道,使之成为人间贤士;然后再进一步用出世间的“法味”,令其安住于无漏觉道,使之成为出世间圣人,乃至证得佛果无上菩提,究竟离苦得乐,故言:“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十二)贫乏众生得妙衣服愿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后心所玩,皆令满足。  
 
 
  衣服不止可以卫体遮羞,还可以御寒避暑,保护肌肤,避免寒暑或蚊虫的侵袭;是以衣服,亦是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护身之物。时至今日,人的衣服不但讲究华丽美观,还求欸式新潮怪异,富人一件衣服,每以万计,可是贫穷人家,往往衣不蔽体,即使是粗衣旧服,亦无以自给。药师如来为照顾此类贫苦群众,因中行菩萨道时,发愿将来成佛,若有贫穷众生,缺乏衣服,饱受蚊虫侵袭,或被寒暑逼迫恼害,如果得闻药师佛的名号,又能专心称念,如法“受特”,自可获得药师如来本愿功德威神之力加被,即能“如其”心中“所好”,随意“即得上妙衣服”。同时“亦得一切宝庄严具”,例如:宝石,钻石,钻戒,项链等首饰之类。  
 
  “华鬘”,是用种种花、或用种种宝石制成的项链首饰;“涂香”,是种种名贵的香水;“鼓乐”,是各种流行的音乐;“众伎”是各种乐器。此皆人间富豪之家所用之物,今因专心称念佛的名号,即可“随”其“心”意所爱好玩赏的一切华丽衣服,各种名贵首饰,高级化妆用品,以及娱乐所用的各种器具,药师佛悉皆能令一切贫苦众生,得到“满足”,如意享受。  
 
  总结:药师如来,从凡夫开始,在因中修行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即发上述之十二大愿,而此大愿,既不同于凡夫,只求自利之人天福报;亦不同于二乘人,但求出三界,了生死;也不同于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教化众生,开佛知见;而是愿意满足一切众生的希望,“令诸有情,所求皆得”。十二大愿是药师如来因中修行所发的别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是成佛后由本愿行功德力的实现。  
 
  【全文完】  
 
 
 

  TOP

 
佛教佛法-21 佛教佛法-23

 

佛教佛法-20   佛教佛法-22

瀏覽人數:    

   

 佛法心得討論版精華區     佛教熱門話題     佛學藏經閣

 藥師咒咒輪-釋大寬法師-佛網Buddhanet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6 牟尼佛法流通網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02-2378-0262 傳真:02-2377-5977

| Android APP Store | 佛教網路電視 | 佛教視頻影片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清心 | Buddhism wiki |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慈悲小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佛法流通網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弘憶有情互聯網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淨土宗第十四代祖師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釋大寬法師翻譯 | 禪話 | 禪宗 | 禪定 | 禪修 | 標點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