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學藏經閣 >> 傳記 >> 玄奘大師傳 (中)

玄奘大師傳 (中)

玄奘大師的故事 (中)
 

46.四如來像(健陀羅國)

玄奘大師追上同伴以後,繼續向東南山行去,約五百餘里,至健陀羅國,此是在北印度境內的國家,東臨信度河,都城叫做布路沙布羅城。這個地方多出賢聖之輩,古來作論諸師,如無著、世親兩菩薩,法救、如意、脅尊者等,都是這裡出生的人。

在王城的東北,有一座置放佛缽的寶台,後來佛缽被流動性地移放各國,奘師到時,正放在波羅奈斯國,不在此台。在此城外東南八、九里處,有一棵畢缽羅樹(即菩提樹),過去四佛,均坐在此樹下成佛,現在塑有四尊如來像。

樹的旁邊又有一座塔,是迦膩色迦王所建造,高四百尺,基層的周圍有一里半,高一百五十尺,中有舍利一斛之多。

塔的西南百餘步處,又有白石佛像一座,高一丈八尺,向北面立,靈感事蹟很多,往往有人見像,夜繞大塔經行。寶塔西側,有許多論師在這裡親證聖果,脅尊者就是其中一位。他原是外道梵志,八十歲才捨俗出家,皈依三寶,因其精進修行,不以脅著蓆(永不睡臥)故得此名。

城東亦有寶塔,為阿育王所建,是過去四佛說法的地方。城北還有一塔,高二百多尺,也是阿育王所建,這是為了紀念世尊因中行菩薩道時,在這個國家千生為王,千生捨眼的地方。

奘師參禮的聖蹟實在太多了,一路參觀禮拜,將高昌王所施金銀綾絹衣服等物,所經大塔大寺,都分別一一供養。


47.忍辱仙塔(烏仗那國)

接著又到了烏鐸迦漢荼城,由城北陟履山川,行六百多里,便至烏仗那國夾蘇婆薩堵河,這裡過去曾有一千四百所寺院,一萬八千餘僧徒,但今已呈荒蕪。國王多住在夢揭釐城,此城人物豐盛,城東四五里處有一大塔,多有奇異瑞相,據說這是佛陀在過去世作忍辱仙人時,被歌利王割截身體處。

往夢揭釐城東北行二百五十里,經大山來至阿波邏羅龍泉,此即蘇婆河之上源。向西南流時,其地寒冷,春夏常凍,入晚即飄五色雪花,霏霏亂舞,如落雜花。龍泉西南三十里處北岸,有一磐石,上有佛的足跡,相傳此為世尊以前降龍所留下的足跡。再順流而下約三十里,有一塊佛陀濯衣石,據傳如來曾在此洗濯袈裟,石上還留有條紋痕跡。


48.半偈捨身

夢揭釐城往南二百多里的大山下,有一摩訶伐那寺。(相傳佛陀修菩薩行時曾作國王,有一次被敵國追殺至此,遇到一個失意的婆羅門,因為沒有東西可以布施,竟自願讓婆羅門抓他去領賞。)再往南二百多里便是醯羅山,這是往昔世中,釋尊修菩薩行時為求聞半偈,捨身棄命的地方。(這個故事是說釋迦如來於過去世入雪山修菩薩行時,遇一藥叉羅剎,對他說了半首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還有後半偈卻不肯再說。佛陀聽了前半偈,非常歡喜,很想聽後半偈,可是羅剎不肯。後來約定說了後半偈,佛陀須捨身給他吃,作為回報。這時的佛陀為了求道,就答應他的要求。羅剎因而再為他說下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玄奘大師到此,想起了釋尊昔日為求佛道,勇猛精進,因半揭而捨全身的故事,不禁肅然起敬,並振作精神,再向前行去。


49.彌勒大像

由夢揭釐城往西五十里,渡河至廬醯呾迦,有一座阿育王所造的紅色寶塔,高十餘丈,是阿育王為紀念佛陀前世為慈力王時,用刀刺身流血,布施給五藥叉的地方。出城東北三十多里至遏部多,有石塔高三十尺,據傳是昔日佛曾在此為人天說法,離去後忽然出現的。渡大河三四里有一精舍,供奉觀音大士像,很具威靈。

出城東北有山谷,逆河而上,不是棧道,就是繩索,約十餘里,至達麗羅川,這裡是烏杖那的舊都。其川中有一座大寺,供有一座木刻的彌勒菩薩像(註:印度彌勒菩薩像並非如我國之大肚像),金色莊嚴,高百餘尺。傳說是由一位阿羅漢所造,彼以神通力將雕匠帶至兜率天,親睹聖容,往返三次才告完成。


50.訪探遺址(呾叉始羅國、僧訶補羅國、烏刺叉國)

奘師自烏鐸迦漢荼城南渡信度河,河廣三四里,川流甚急,據說其中有毒龍惡獸之窟,若有人持印度奇寶及佛陀舍利欲偷渡者,輒遭覆船,渡過此河,乃至北印度之呾叉始羅國。城北十二里處又有阿育王建的塔,常放神光,據說是如來昔時行菩薩道時為大國王,志求菩提捨千頭處。

一路上名勝古蹟很多,還有鳩摩羅多造論處,摩訶薩埵王子捨身餵虎處,因血曾流到地面,被血染的地方,到今天生長的草木仍是紅色的。


51.僧勤修學(迦濕彌國)

又經過烏刺叉國,歷經危險走過許多鐵橋,約一千多里來到迦濕彌羅國境。

迦濕彌羅又叫罽賓國,其都城西臨大河,有寺百所,僧伽五千餘人。有四座大塔,崇高壯麗,內有舍利斗餘,也是阿育王所建。奘師初入其境,至西門時彼王遣國舅率車馬來迎。遍歷諸寺一一禮拜,後至一寺駐錫,寺名護瑟迦羅,其夜寺內眾僧,皆夢神人告曰:「此客僧從大乘國來,欲學經印度,觀禮聖蹟。此人既為法來,無量善神隨護,現駐本寺,師等宿福為人所羡,宜勤誦習,今客僧讚仰,如何懈怠昏睡?」諸僧個個從夢中驚醒,經行禪誦直至旦,不敢再眠。


52.舌戰群僧

奘師隨國舅參訪了一百多所寺院後已接近王城,國王率領臣吏及城內的僧侶前往福舍迎接,沿途都是幢幡寶蓋,香煙繚繞。國王見到奘師後,先虔誠禮讚,親自散花供養,再請奘師乘坐大象入城,送到闍耶因陀羅寺安歇。第二天國王迎請奘師入宮應供,並請大德僧稱等數十位作陪。用餐完畢後,國王請奘師開講,並請僧侶們向他問難。只見奘師酬答自如,國王在一邊聽後,非常高興。

國王知道奘師此次前來,就是為了取經,於是便派了二十個人,為他抄寫經論,另外又派了五個人侍候他的生活起居,供他使喚。

僧稱法師是一位知名的高僧,年紀已經七十歲了,平日最愛賢重士,見到奘師年輕有為,更是不辭辛勞,對他傾囊相授,總計為他講授了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等論,奘師沒有不一一領悟的。僧稱非常賞識奘師,讚許他說:「這位大唐青年僧,智慧高超,器量宏偉,足可繼承世親兄弟遺風,我們之中,恐怕沒有人能比得上。可惜生長在遙遠的大唐,不能從小親近聖賢遺芳。」

此時大眾中有大乘學僧毗戍陀僧訶、辰那飯荼,薩婆多學僧蘇伽密多羅、婆蘇密多羅,僧祇部學僧蘇利耶提婆、辰那呾邏多等多人,都是來這裡留學已久,道業堅貞,多才善解的優秀僧徒,聽到僧稱長老對奘師的這般稱揚,心裡很不服氣,紛紛向奘師詰難。只見奘師氣定神閒,舌戰群僧,酬對應答無一不恰到好處,使得諸僧全部心悅誠服。

迦濕彌羅國據傳說原是龍池,佛涅槃後五十年,有阿難弟子末田底迦阿羅漢,教化龍王捨池,才改建為五百所寺院,召請各方賢聖來住,受龍王的供養。其後至健陀羅國迦膩色迦王時(約在如來滅後第四百年),脅尊者召集諸聖賢眾四百九十九人,都是內通三藏,外達五明的人,連同脅尊者在內共五百名賢聖,在此結集三藏。玄奘大師在此停留二年,學諸經論,朝禮聖蹟完畢時,才再向西南行去。


53.林中遇賊 (633-635年,32-34歲,礫迦國)

師向西南行,涉山間水,至半奴嗟國。又東南行,至北印度境,再向東南下山渡水,至礫迦國。這裡屬印度的邊荒地區,言語、風俗、服飾多不相同,民風輕薄粗俗。

又走三天,到耶補羅城,借宿外道天祠過了一夜。第二天到奢羯羅城,城裡還有一座寺院,僧徒一百多人,從前世親菩薩曾經在這裡撰寫勝義諦論,旁邊有一座塔,高二百多尺,傳說是過去四佛說法的地方,留有佛陀經行的遺跡。

奘師等一行人從此出了那羅僧訶城,向東行至波羅奢大森林,忽然遇到一群盜賊,有五十幾人,把奘師及隨行的人衣服財物全部奪走,並揮刀押到路旁一個乾枯的池中,想要加以殺害。幸好池中多荊棘雜草,跟隨奘師的一位沙彌,發現南岸有一條水道,勉強可以容納一個人走,於是機警地暗示奘師一起從暗道中逃走。師徒兩人飛也似的跑了二、三里路,遇到一個耕田的婆羅門,才把遇盜賊的經過告訴他。婆羅門立刻放下耕牛,取下貝鼓猛吹,召集了八十多人趕往林中。盜賊看到人多,一下就四散逃掉了。

奘師親自到池中,解開被綑綁的人員。村民見大家衣物均被剝奪,紛紛布施衣服給他們穿,並帶他們暫時到村中去投宿。經過此次盜賊的驚嚇。同行的人無不悲泣,只有奘師含笑無憂。同行的人覺得奇怪,便問奘師為何不憂反笑?奘師答說:「人生之所貴者,只此生命,生命既在,其他還有什麼可憂的呢?我家鄉風俗,謂『天地之大寶曰生,生之既在,則寶不亡。』小小衣資,又何足憂哉!」


54.眾來供養

翌日奘師一行來到礫迦國東境,至一大城,城西有一大片菴羅果林,林中有一位一百七十多歲的婆羅門,可是看起來卻好似三十多歲,身材魁梧健壯,精通中論、百論等方面的典籍,兩名侍者,也各是一百多歲的老人,他們很歡迎奘師,知道他被洗劫,就派遺侍者到城中請佛教居士為他們準備齋供。

城中雖有數千戶人家,但信佛的極少,事外道的很多。幸好奘師在迦濕彌羅時已聲名四播,所以當侍者遍告城眾說:「大唐高僧西來求法,不幸在附近遭盜賊洗劫,衣物盡失,此是大家種福田的大好機會,千萬不要錯過。」立刻有三百多人,各持氈布飲食,恭敬前來供養奘師。奘師為他們解說因果報應的道理,很多人因此棄邪歸正,歡喜而回。稍後奘師以眾人供養的衣物`飲食分施同伴,各得數具,猶用之不盡。

奘師在此停留一月,學經百論及廣百論。


55.沿途參學

玄奘大師又向東行,到至那僕底國,(633年,32歲)參詣突舍薩那寺,親近毘膩多缽臘婆大德,他著有五蘊論釋、唯識三十論等,奘師在此住了十四個月,向他學習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

出至那僕底王城,往東南五百多里至答抹蘇伐那寺,佛滅度後三百年,有迦多衍那論師,在這裡完成發智論。(634年,33歲)再向東北到闍爛達那國境的那伽羅馱那寺,停留了四個月,親近大德旃達羅伐摩法師,學習眾事分毘婆沙論。

再向東北行,登履危嶮,行七百里,至屈露多國。更南行,越山渡河,歷經北印度境諸國,入中印度境之波理夜呾羅國。再從此東行五百里,到達秣菟羅(中印度境)國。


56.印度中心(秣菟羅國)

秣菟羅是盛極一時的文化中心,更是當年迦膩色迦王的南方之都。當地「土地膏腴,稼穡是務」,除了有兩種菴沒羅果外,還出產「細班[疊*毛]及黃金,氣序暑熱,風俗善順,好修冥福,崇德好學」。秣菟羅雖是印度教文化中心,但據奘師說,此地有「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大小二乘兼功學習」,佛教與印度教並存。


57.飲恆河水(祿勒那國)

玄奘大師又向東北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祿勒那國,東臨恆河,直至河源,東流入海處,廣十餘里,水味甘美,沙細如粉,印度稱為福水。傳說在此河中沐浴,可以消罪障;喝了可以除災殃,死在河裡還可以昇天,因此許多愚夫愚婦常集合在河邊,飲水沐浴,後經提婆菩薩指示正理,方始停止。奘師一行至此,亦紛紛取水飲來解渴。果然名不虛傳,水味甘美異常。

奘師在此停留了幾個月,聽三藏大德耶鞠多法師講完毘婆沙論後才離開,繼續渡河東行。


58.禮三寶階(毘羅那拏國)

回顧奘師進入北印度國境以來,一路所經過的地方,多數是修學小乘比丘的寺院。

奘師繼續南行,渡過恆河西南,至劫比他國,此國的城東二十多里處有一大寺,據說是佛陀昔日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後,回降地面時,所降落的地方。傳說當時先從天上降下一條扶梯,中階是黃金的,左是水晶,右為白銀。如來從中而降,大梵天王手執白拂,從右邊白銀階上而降;帝釋天主手持寶蓋,踏水晶階從左而下。這時百千天人及諸大菩薩陪侍著佛陀,亦從天而降。在奘師抵此前數百年,猶留有階梯,但今已淪沒。後國王為紀念此一殊勝事蹟,曾壘磚石,模擬其狀,莊飾了雜寶,高七十餘尺,上建一精舍,中有石佛像,左右亦有釋梵之像。旁有石柱,高七丈,是阿育王所立。更築一五十餘步,高一尺之石基,是佛陀昔日經行的地方。


59.恆河遇賊


奘師又經羯若鞠闍國(即中印度之曲女城),至阿踰陀國,這裡有寺百餘所,僧徒數千人,大小乘兼學。在城內有舊伽藍(伽藍即寺院),是世親菩薩撰寫大小乘論並為眾講法處。奘師禮聖跡後,順恆河與八十餘人,同船東下,欲向阿耶穆佉國去。沿河兩岸,多是無憂樹林,非常深茂。

奘師等人舟行半途,忽從兩岸竄出十多條賊船,迎流而來,把奘師等人的坐舟包圍,強拖至岸旁,並逼全船客人上岸脫光衣服,交出財物。又因為這批盜賊,都是突伽天神的信徒,每年秋祭,必須找一容貌端正的人作為犧牲,殺取其血祭祀,這樣才可以祈求天神賜福。他們見法師儀容端麗,不約而同指向法師,竟要殺師以祭神。

同船的人見狀,有人站出來自願替代法師犧牲;同時奘師也告誡賊人,他遠來求法,歷經千辛萬苦,如今法未得而身先被殺,若用以祭神,恐怕不能獲得吉祥。然而這兩者都沒有得到賊人的允可。


60.降伏群賊

賊人派人取水,在花林中就地設壇,令兩人拔刀押法師上壇。奘師眼見情況已不能免,就請求賊人稍待片刻,以便讓自己安心歡喜就死。此時奘師澄心淨意,觀想兜率陀天,一心專念彌勒菩薩,願得往生內院,親聞瑜伽師地論妙法,成就通慧後,再來下生教化這些可憐愍的賊人,令修勝行,捨離諸惡。

不久奘師入定,神昇兜率陀天,只見彌勒菩薩在妙寶臺上,天眾圍繞左右,此時身心歡喜,早已忘記自己正在壇上,即將被賊人殺害的事。

說時遲,那時快!突然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浪湧船覆,賊眾大驚,急問師之同伴說:

「這位沙門是從何處來的?」同伴告訴賊人說:「他是遠從大唐來此求法的玄奘法師,如果殺他會獲無量罪,遭受惡報。現在風浪四起,天神已經震怒,你們還是趕快懺悔吧!」盜賊聽完大吃一驚,立刻列跪請罪。等用手觸及法師,師才出定睜開眼來,初還以為將遭刀殺害,已引頸等待。不意他們竟都跪著懺罪了!

奘師為賊人開示佛法,賊人立即將刀槍劫具,一概投入河中,表示從此洗手,並一一接受法師授予的五戒。歡喜頂禮後辭別,同行的人都驚歎師法力無邊,遠近聞者,莫不都說,若非法師求法心殷重,又怎能得到這樣的感應呢!


61.遇戒日王(阿耶穆佉國、缽羅耶伽國)

玄奘大師再向東行三百多里,渡恆河北至中印度境的阿耶穆佉國。更向東南行了七百餘里,再渡恆河及南閻牟那河,到缽羅耶伽國。城西有瞻部樹花林,據傳此地是佛陀昔日降伏外道處,阿育王曾造佛塔及伽藍在此。此伽藍處,傳是提婆菩薩作廣百論以挫小乘外道的地方。

大城的東面,在兩河交流的地方,有一片大廣場,土地平正,方圓十四、五里,自古以來就是歷代君王豪族,仁慈佈施的地方,沿傳迄今,都借這塊平原舉辦,因此號稱為大施場。

奘師至此,恰巧遇上戒日王在此行大布施,將五年積財,作七十五日之散施,上從三寶,下至貧苦無依者,無不施與。

古代的印度對於布施財物的事,是非常重視的,歷代帝王,往往開了國庫,以濟民窮。大富長者,也經常散財施物,因為佛教六度,以布施為先。財分內外,外財指身外之物,包括妻子,田地錢財,一律施捨;內財則是頭目腦髓,如今日之輸血等,皆曰布施。這也是防止慳貪,利濟他人的一種修行法門。


62.刻檀佛像(憍薩彌國)

奘師再往西南,經過恐怖的原始森林,長達五百多里,才到憍薩彌國。王城的故宮有一座大精舍,高六十多尺,內有一尊檀木雕刻的佛像,據說是往昔佛陀住世時,為了報答母恩,上昇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一去就是人間好幾個月。出愛國王由於思念佛陀,佛陀於是請目犍連尊者運用神通,把一名雕刻匠攝升天宮親睹聖容,再回到人間,憑印象用紫檀木雕刻了這尊佛像。據說當釋尊說法歸來,從天宮下降人間時,這尊佛像居然也像真的人一樣出現在迎接的行列中。(當年奘師在印度所見的佛像,就是這尊佛像,這也是第一尊原始佛像的由來)

城南有古剎,是具史羅長者的故居,其內有一座二百餘尺高的大塔,也是阿育王所建,從前佛陀曾在這裡說法好幾年,旁邊還留有過去四佛座、經行遺跡和佛陀爪髮塔。東南邊的重閣是世親菩薩造唯識論的地方,東邊無憂樹林的精舍遺址是無著菩薩著作顯揚聖教論的地方。


63.神通遺址(636年,35歲,鞞索迦國、舍衛國)

奘師離此再向東行五百多里,經鞞索迦國。此國內有一處佛陀在此說法六年的勝蹟,在阿育王建的塔旁邊有一棵七十多尺高的樹,據傳這是世尊在此說法期間,用淨齒的一枝柳條的殘餘部分,拋棄在地生長繁茂至今。其間雖經邪見之徒屢次殘伐,但隨伐隨生,奘師至此時,猶繁茂如昔,一時歎為奇觀。

奘師向東北行,至室羅伐悉底國,也就是佛經上常看到的舍衛國,這是佛陀駐錫最久、說法最多的地方。國境周圍有六千多里,在佛陀住世時代,由波斯匿王統治,國勢強大。王城內有波斯匿王宮殿遺址,不遠有波斯匿王為佛建立的大講堂,旁邊有一座小塔是佛陀姨母缽邏缽底比丘尼精舍。東邊是須達多長者的故宅,宅邊有一座塔,是武士鴦掘摩羅棄邪歸正的地方。

城南五、六里處,有逝多林,就是聞名於世的祇樹給孤獨園。昔為伽藍,佛陀說法的地方,奘師抵此時亦已頹毀。東門左右,各樹石柱一支,高七十餘尺,為阿育王所建立,以資紀念者。

祇園中所有房屋,只遺故基,唯獨有一磚室尚存,中有一尊金像,這是因佛昇天為說法,波斯匿王久別佛陀,非常想念,他聽說優填王曾請巧匠,刻檀為佛造像,故亦造此金像,供奉至今尚存。


64.降生聖跡 (嵐毘尼)

給孤獨園的東北,有一座塔是佛陀親自照顧生病比丘的地方;西北小塔則是從前目犍連尊者運用神通力拿不起舍利弗衣帶的地方。此間古蹟甚多,有提婆達多害佛因此身墮入地獄的大深坑,此外尚有瞿伽梨比丘,戰遮婆羅門女因謗佛墮地獄的兩個大坑,都是窺視不能見底的大深坑。

從此東南行八百餘里,即至釋尊的故鄉,迦毗羅衛國。國境周圍四千餘里,都城十餘里,悉皆頹毀。宮城周圍亦十五里,壘磚故基,內有淨飯王的正殿,現改建為一精舍,其內供有淨飯王的遺像。北邊則有摩耶夫人的寢殿,亦建一精舍,供奉了佛母的畫像。其側更有一精舍,是釋尊降神母胎的地方,也造了一尊菩薩降胎的像。

東北方有一塔,是阿私陀仙人為太子看相的古蹟。其他諸如太子角力處、乘馬踰城處、遊四門見老病死及沙門處,均有遺蹟。總之,這是佛陀降生的國家,聖蹟很多,撫今追昔,令人不勝感嘆。


65.野象供塔(藍摩國)

奘師離迦毗羅城後,從此向東,經過一座五百多里的荒林,至中印度的藍摩國。這裡居民稀少,城的東南有一磚塔,高約五十餘尺,釋尊涅槃後第一個分到舍利的就是這個國的國王,他為了供養佛陀舍利,造了這座塔。此塔每常放光,塔側有一龍池,據說池中有龍經常變化成人形,繞塔而行。除了龍的傳說外,更聽說這裡常有野象銜著花來供塔。在這附近有一座寺院,相傳在從前有一位比丘,召集同學遠來禮塔時,就見過野象銜花安置塔前,後更以牙取草,用鼻噴水,大家見了無不感歎!其中有一位比丘,就發願留在那裡供養塔。他說:

「象是畜生,猶知敬塔獻花灑掃;我是人類,依佛出家,豈能目睹任其荒廢,而不事供奉呢!」

於是他辭別大眾,結茅留居塔旁,疏通池水,種植花果,雖經寒暑,不以為苦。因此感動鄰國的人,各施財寶,共建此寺,直至現在。

寺的東面大林中,百餘里外更有一塔,傳為阿育王所建,用以紀念昔日悉達太子踰城至此,解下衣冠髮髻珠寶交給車匿的古蹟。


66.娑羅樹林(拘尸那揭羅國=拘尸羅國)

出了大林即入拘尸羅國,這是佛陀示寂的國度,如今也是一片荒涼。城西北三、四里渡河不遠,即世尊涅槃之娑羅樹林。娑羅樹是和槲相類似的樹,皮青素白,很光潤,其中四株特別高大,正是佛陀示寂的地方,蓋有一座磚石的精舍,內有如來涅槃之臥像。旁有一塔,也是阿育王所造,塔前立有石柱,用以記載佛之涅槃事蹟,但可惜未記年月,使後代無從查考。相傳佛住世八十年,以彼地曆法約我國曆法在二月十五日入寂,但也有說是九月八日的。

佛滅年代也傳說不一,有說一千二百年的,也有說一千三百年或一千五百年,直至近代仍常有佛滅年代考查之諍,或云二千五百餘年,或謂二千九百餘年的。但自從經過世界佛教友誼決議為二千五百多年後,大多已採用此說,以求統一。總之,佛誕、出家、成道、涅槃的日期,眾說紛紜,雖經世界佛教會議決定五月月圓之日為綜合一切紀念的節日,叫做「衛塞節」,但是日、韓及我國等各地區多仍沿用新曆或舊曆之四月八日為誕生,二月八日為出家,十二月八日為成道,二月十五日為涅槃,分別定為紀念節日。

不遠處又有塔,相傳是佛陀於過去生中修行時,曾作雉王,為救生靈撲火處;為鹿王時,捨身濟度眾生處。塔的旁邊就是佛陀停靈處。停靈塔側則是摩耶夫人哭佛塔。(據說當初佛陀入涅槃後,阿泥律陀上昇天宮告訴摩耶夫人,夫人一時難抑悲痛,竟暈了過去。醒後立即偕天到娑羅雙樹間,見遺物又嚎啕痛哭。當時金棺自開,放大光明,只見佛陀合掌坐起說:「有勞慈母遠從天降,心裡實在慚愧,但諸行無常就是這樣,請不要太過悲哀。」接著阿難請示佛陀說:「佛已大殮,但現在又起而說法,若後世問起,該如何解說?」佛陀開示說:「佛涅槃後,慈母摩耶夫人自天宮降,至雙樹間,如來曾為世間不孝的眾生,從金棺坐起,合掌說法。」說完金棺自合。

再由城北渡河登岸,就是佛陀的火化場,現有塔,地面土色至今猶呈黃黑,曾有人至誠祈求,於土中獲得舍利。佛陀火化塔側另有一塔,是紀念佛陀為大迦葉示現雙足的地方。據說當時佛陀金棺已上火化場,香木堆積,卻總是點不燃,四眾驚駭,不知緣故。

阿泥律陀因而宣告大眾說:「這是因為佛陀要等大迦葉到來才舉火。」

隨後大迦葉果然帶著他的五百弟子從林中趕來火化場,問阿難說:「世尊的身體還能夠見得著嗎?」

阿難哀傷的說:「千氈絡纏,重棺周殮,現在香木已積,就等焚化,如何得見?」

迦葉尊者正感無望時,不料佛陀慈悲,忽自棺中出示雙足,惟見輪相顏色有異,因問阿難,阿難解釋:「佛涅槃時,人天悲痛,眾淚共染,以致變色。」迦葉尊者默然不語,虔誠禮拜讚歎,香火立刻自然,大火頓起。熄火以後,卻見貼身和最外層的裸氈,完好如初,髮爪全存。

據說當初佛陀大殮後,曾三次出棺。第一次伸出手臂問阿難治路;第二次是開棺坐起,為母說法:最後一次是為迦葉尊者出示雙足。現足塔側,是八國國王分舍利塔,也是阿育王所建,塔前石柱則記載了當初分舍利的事情。


67.轉法輪處(波羅奈斯國)

奘師再至波羅奈斯國,此處國周有四千餘里,都城西臨恆河,長十餘里,寺院很多,有三十多所,僧眾約二千餘人,多學小乘一切有部。

渡恆河北上十餘里,即至鹿野伽藍。臺觀接連,猶如一條長廊,有僧千五百人,都是學小乘正量部的。大院內有一精舍,高百餘尺,石階磚龕,有一百多級,室中有一尊[金俞]石的佛像,做轉法輪狀。這尊佛像,一直到現代,尚保存在鹿苑的博物館中。

在精舍的東南,有一石塔,為阿育王所建,高百餘尺,塔前有石柱,高七十多尺,這就是為紀念佛陀昔日初轉法輪,度五比丘的地方。(因其側有彌勒菩薩受記處,所以也有說此塔是為紀念彌勒菩薩受記而建的。)

附近更有他佛受記的塔,及四佛經行處等古蹟,因年代遠在劫前,更無法查考了。

伽藍的西邊,還留有如來澡浴的池跡,及滌器、浣衣等地,均有神龍守護,無人穢觸。

西南邊則尚有供奉聖缽的巨塔和憍陳如五人迎佛處的小塔;東行二、三里則有烈士池(俗稱救命池),其西側有三座獸塔,是佛陀往昔修菩薩行時,示現兔身,自焚獻餐的地方。

總而言之,鹿野苑裡大多是佛陀於過去世中,修菩薩時的應化遺跡,他之所以會經常示現各種異類,無非為了感化頑愚,調伏剛強。


68.維摩丈室(毗舍離)

離開鹿野苑,從恆河東行三百多里,經戰主國,再向東北恆河行百四十里,至毗舍離國。

國周五千多里,土壤良好,生產多菴羅果,但奘師抵此時,都城已荒毀,只見故基,居人也少。

宮城的西北,在一寺旁有塔,是佛陀往昔說維摩詰經的地方。在此東北三、四里處更有一塔,即是維摩長者的故居。此宅至今尚多靈異的事蹟。

此去不遠,更有一丈見方的石室,此即是維摩大士現身說法的地方。其旁尚有寶積、菴摩羅女故宅。

維摩居士是古佛再來示現教化的,他是一位大心的長者,深通佛法,每示疾病,助佛教化,佛的許多大弟子,都被他的辯才說服過,大多受過他的法益。

今奘師來到大士示疾說法的石室,見已呈荒廢,不勝感嘆!

吠舍釐城東南行十四五里,至大窣堵波,是七百賢聖結集之處。在此重訂達磨(法)與毘奈耶(律)。由全印度各地區佛教中心的代表共聚一堂,在重新整理律藏上尤為重要。此外,吠舍釐也是所有佛教徒心目中的著名勝地,因為佛陀就在這裡宣示他即將入涅槃。


69.阿育王都 (摩揭陀國)

玄奘大師南渡恆河,來到摩揭陀國,這是一個和佛陀有深厚因緣的國度,佛陀從修道到證果都在這裡完成,國境周圍五千餘里。這裡的風氣,崇尚學說,尊重賢士,當時全印度最大,最有名的學府--那爛陀寺,就在這裡。國境內共有伽藍五十餘所,僧一萬多人,多學大乘。

恆河之南有一故城,周圍七十餘里,雖呈荒頹,猶有雄風。據傳過去在人壽無量歲時,此地名香花宮城,因王宮多花得名。後來至人壽數千歲時,更名為波吒釐子城,因城多波吒釐樹命名。至佛涅槃後第一百年,有阿輸迦王(義譯無憂王,舊譯阿育王,為頻婆羅王之曾孫)自王舍城遷來此。因年代久遠,今僅存故基,伽藍數百,亦只存二、三所。奘師一一憑弔,感嘆無常,不勝唏噓!

故宮之北,臨恆河有一小城,城內有千餘家;宮北有石柱,高數十尺。據說阿育王在沒有學佛以前,年輕氣傲,為了懲治拂逆自己的臣民,曾經仿照經中的酷刑,在這裡築了一個人造地獄,地獄中刀山劍樹,血池油鍋,無一不有。據說當時,只要聽說阿育王的地獄之名,沒有人不心驚肉悸的。

後來,有一阿羅漢示現趺坐蓮花於沸油鑊中,才感化了暴戾的阿育王,並拆除這座地獄。接著又由一位進護大羅漢慈悲善導,領阿育王皈依三寶,從此阿育王便護持正法,並發願建八萬四千塔供養佛陀舍利。

奘師在城裡小住七日,巡禮聖跡。

人造地獄南有一塔,據說內有佛舍利一斗,每每放出神光。離舍利塔不遠處有一精舍,內供有佛陀腳印的白石一方,石上的佛陀印長一尺八寸,寬六寸,腳下有千幅輪相,十指端有卍字紋,歷久彌新。這是佛將入涅槃前經過時,站在這石上告訴阿難說:「這是我入涅槃前最後留下的足跡。」接著又指著波吒釐子城說:「百年後將有一位無憂王(阿育王)在這裡建都,護持三寶,能役使百神。」所以在這附近有很多阿育王所建造的塔及石室遺跡,傳說均是當初阿育王役使鬼神所建,用來供養佛陀舍利,或供法師習定使用。其中又以故城東南的吒阿濫摩寺遺址最發人深省。

傳說阿育王在晚年時,因病重不久人世,便想把所有珍寶全部供養三寶,以廣積福田。但那時權臣掌政,抗命不從,使得阿育王雖然貴為人王,也無法自由支配自己的財產。那時阿育王環顧四周,能佈施的東西就只剩下剛剛吃剩的半個阿摩洛迦果,於是便派人送到吒阿濫摩寺去供養僧眾。如今這塔內供的,據說就是那半個阿摩洛迦果核,以供世人瞻仰警惕。可見世間榮華、權勢名位不可久恃,行善積德應該即時。


70.禮菩提樹

師再向西南行,經礫迦寺,再南行百餘里,至菩提伽耶,禮菩提聖樹。樹垣壘磚為圍,四周更築高牆,東西長,南北稍狹,分四門,正門東對尼連襌河,北門通大伽藍,寺內聖跡頗多,正中有金剛座。

菩提樹本名畢缽羅樹,佛住世時高數百尺,今約五丈餘,昔佛坐其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因名菩提樹。樹莖黃白,枝葉青潤,終年不凋,唯至如來涅槃之日,其葉頓落,經過一宿,還生如原來的樣子。因此每至是日,諸國王與臣僚等,共集樹下,以乳灌洗,並燃燈散花,以表禮敬。

奘師於樹下五體投地,悲哀懊惱,自忖佛成道時,不知自己漂淪何趣?今於像法時期方至,想到業重障深至此,不禁悲淚盈目。此時適有比丘僧眾數百人,因解夏遠近來集,見奘師悲慟,觀者無不鳴噎。


71.那爛陀寺

奘師在菩提場停留近十天,聖蹟已一一禮拜過。第十天時,那爛陀寺派了四位大德前來迎接他。隔天就到達里迦村。這是目犍連尊者的故里,中有二塔:一是阿育王所建,一是尊者圓寂地,舍利安奉於中。奘師在塔寺暫歇時,即有二百多名僧眾和一千多名信眾,手持香花、幢幡、寶蓋前來迎請,讚歎圍繞,一直送到那爛陀寺為止。此時寺裡已集合了寺眾在門前等候歡迎,互相引見後,相隨入寺。寺方特別預先安置了一個床座,請奘師昇座。大眾就座後,維那就擊犍椎,宣告奘師住寺。


72.膝行拜師

接著選出二十位善解經律,威儀整齊的中年僧徒陪同奘師參見正法藏,也就是寺主戒賢論師。在那爛陀寺最為人尊敬的就是戒賢法師,大眾由於尊重,不敢直稱其名,但號為正法藏。奘師當然也是仰慕很久了,能夠有緣晉見,百感交集,他依照印度拜見老師的大禮,膝行肘步、鳴足頂禮、問候讚歎,遵行弟子禮節完畢,戒賢論師令人廣設床座,讓奘師及眾僧就座。

隨即問奘師從哪裡來的?奘師合掌恭敬回答:「從大唐國來依止師父學瑜伽論。」沒想到戒賢論師聽了之後,熱淚盈眶,把弟子覺賢叫來,他是論師俗家的姪子,也已七十多歲,博通經論,擅於詞令,吩咐他說:「你可以當著大家,略說我三年前患病的經過。」覺賢聽了也忍不住熱淚盈眶。邊擦眼淚邊述說這段希有的因緣:

「正法藏原來患風濕病,每當發作時,手腳關節像火燒刀割一樣的痛苦,時好時發,拖了二十多年。三年前病情加重,痛苦到已經不能忍受。因此對人生感到厭倦,企圖絕食自殺。

沒想到當夜就在夢中見到三位天人,一個黃金色,一個琉璃色,一個白銀色,端正莊嚴,雍穆非凡。金色人說:『你想捨棄這個色身嗎?經上只有說身是苦本,卻沒有教人自絕。你在過去世中曾經當過國王,使人民遭受許多痛苦,所以才會招感這樣的苦報。現在你應該省察宿世的罪業,至心懺悔,甘心忍受,廣宣經論,罪業自然消滅。如果只是厭世自殺,苦報還是不會了結。』正法藏聽了,至誠禮拜。

金色人指著琉璃色的人說:『你知道嗎?這位是觀世音菩薩。』又指著銀白色的人說:『這位是彌勒菩薩。』正法藏馬上頂禮彌勒菩薩說:『戒賢常想投生到菩薩旁邊,不知能不能達成這個願望?』彌勒菩薩回答:『假如你能弘揚佛法,就能在後世達到這個願望。』金色人又自我介紹:『我是文殊師利菩薩,因見你不是為利益眾生而捨身作無謂的犧牲,特地來勸你。現在應該聽我的話,弘揚正法,將瑜伽論等普及到沒有聽過的地方,你的病自然會慢慢的好起來。三年後將有一位大唐僧人,因愛樂大法,前來拜你為師,你可以安心在這裡等著教他。』正法藏再次頂禮,感激允諾,說完抬頭,三個人已經不見了。醒來才知道是一場夢。從此以後,正法藏的病就慢慢好起來了,乃至痊癒。」

在座僧眾聽後,一致歎為希有,奘師更是悲喜交加,趕忙再度頂禮說:「果真如此,弟子當盡最大的努力學習,請慈悲攝受教誨。」

這時戒師又問奘師在途幾年,答告三年,正與夢相符。


73.供養豐盛

奘師被安住在覺賢大師的房間第四重閣,先接受為期七天的供養,然後才被安置到護法菩薩北面的上房裡,每日供養更是豐盛:日給瞻步羅果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蔻二十顆,龍腦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其半大於烏豆,味美香鮮,非餘米所能及,惟摩揭陀國產此,獨供國王及多聞大德使用,故名大人米)。又月給油三升,酥乳等均隨日取足。又派淨信居士一人、婆羅門一人以供差遣,奘師本人則免除一切僧務,出門還有輿乘代步。像這樣的優遇,在那爛陀寺主客僧一萬人中,連奘師一共也只有十人而已。


74.那爛陀史

那爛陀寺,若譯成華文為施無厭寺,在古時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最高學府,人才及學風,都可說空前絕後。相傳此伽藍之南,在菴摩羅園中有一龍池,龍名叫做那爛陀,因此以之為名。也有一說是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時,曾是大國王,在此建都,憐愍孤窮,常行惠捨,物念其恩,故號為施無厭。

寺址本是菴摩羅長者的花園,後由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下供佛。佛曾在此說法三月,五百商人聽後都證了聖果。佛陀涅槃後,國王鑠迦羅阿迭多因懷念佛陀,特別建造了這座寺院。

後來其子佛陀鞠多王繼位,又在寺南另造一座寺院。孫怛他揭多王接掌後,又在寺東擴建。至曾孫婆羅阿迭多即位,更在他父王擴建的殿宇以東,大興土木,另築寺院。落成當天看到有聖僧遠從大唐來應供,心生歡喜,便捨位出家。他的兒子伐闍羅王繼位後,於新建梵剎北邊再建寺院。後來中印度有一個國王又在寺邊加蓋一座寺院。

前後總共六個國王,各自營造六座寺院林立在一起,氣勢非凡。後來將六寺合而為一,並增建一座巍峨堂皇的山門,中分八院,庭院仍各自獨立。圍牆內寶台星列,瓊樓玉宇,非常壯觀。各院的僧房都是四重,雕樑畫棟,在印度千萬寺院中,壯麗宏偉堪稱第一。

寺內僧眾,常有萬人,不但修學大乘法門及十八部,就連外道典籍的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也都在研究的範圍。全盤深解經論二十部的,在千人以上;三十部的有五百多人;五十部的比較少;連奘師在內才有十人。之中,只有戒賢法師一人窮覽一切,年高德劭,是大眾的宗匠,學習的榜樣。寺內講學風氣很盛,每天都有一百多處講座,學僧都潛心聽講,愛惜光陰。也因寺內全是高德逸行的僧侶,每個人都能嚴守佛門清規,建寺以來七百年間,還沒有一個人犯過戒!因此那爛陀寺自建寺以來就聲名遠播,連國王都非常敬重,每年封給寺院非常豐富的賞賜,使學僧們可以不必托缽求供,專心辦道,成就藝業。

那爛陀寺道風的高峻,學術氣氛的濃厚,使得寺中僧眾更孜孜不倦,不敢懈怠。各國學人無不希望能夠前來參訪。妄想竊取高名的,更想盡辦法一登「龍門」,一旦能留下來,立刻身價百倍。但是要登堂卻必須經過山門接待的嚴格論辯口試,有十之八九的人在這一關就被淘汰了。通過的人,接著還要經過第二關論難考驗,能正式登堂入室的,就寥寥無幾了。因此建寺以來,人才輩出,都是一時之選,人中的佼佼者。


75.入王舍城

奘師在那爛陀寺安住下後,一日赴王舍城觀禮聖蹟。

王舍城是佛教的發祥地,佛陀成道後住在這裡的時間最多,經上常見的耆闍崛山(靈鷲山),就在城的東北不遠。王舍城有新舊二城,舊城名矩奢羯補羅,義譯上茅,因其地盛產上好香茅得名,居摩揭陀國中心,歷代君王大多在這裡建都。宮城北門外一塔是提婆達多放醉象企圖殺害佛陀的地方。伏醉象塔北邊是舍利弗聞馬勝比丘說法證果處。證果塔不遠是室利鞠多外道以火坑、毒飯企圖加害佛陀的地方。


76.禮靈鷺山

從王舍城東北走十四、五里,可達靈鷲山,此山與群山環連,北嶺隆突而起,形如鷲鳥,故名靈鷲山。佛陀行化五十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座靈山,曾在此說法華經,大般若等無量眾經。玄奘大師到此,不免憑吊聖蹟,緬懷世尊當時的說法盛況。唏噓感嘆世事無常,今說法台猶在,而盛會難再啊!

山頂有一精舍,是佛陀從前的居處,現在供奉的佛像大小如生前。精舍東邊有佛陀經行過的一方長石,旁有一塊巨石高一丈餘,周圍長三十多步,是提婆達多當時用來丟擊佛陀的。

南邊的塔則是講法華經的地方,此外還有佛陀入定室、魔王恐嚇阿難尊者處。精舍旁也有很多石室,有許多大阿羅漢在這裡入定。此外還有畢缽羅石室,及其後壁洞穴阿素洛宮,附近還有比丘自刺證果處,比丘投崖證果塔。出山城北門一里多的地方到迦蘭陀竹園,是佛陀制訂戒律的地方。

東邊有一塔是阿闍世王所建,如來涅槃後,八王均分舍利,阿闍世王就將迎回的一份供奉在這個塔內。後來阿育王發願廣造寶塔,曾經開塔請出舍利,只留下一些,至今仍常放光明。


77.石窟結集

從竹園向西南行五、六里,山側一片大竹林中,更有一大石室,據說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尊者就是在此石窟中,與九百九十九位大阿羅漢,結集三藏經典。石室前的故基是阿育王為結集的大羅漢所建庭宇的遺址。

當結集時,有無量聖眾集於此,迦葉尊者宣告大眾說:「凡自知具三明六通,能總持如來一切法無錯者,可留在此;餘請各隨所安。」結果共選出九百九十九人。此時,阿難尊者尚在有學地,於是迦葉對他說:「你漏盡通未得,不宜參加盛會。」阿難聽了無話可說,慚愧退出。經一夜勤苦修斷三界,得無學地(阿羅漢果)後,再去叩門。

迦葉問他漏已盡否?他說已盡。迦葉又對他說:「既已漏盡,又何勞開門,應隨意可入。」阿難乃運用神通從鎖孔中入窟,頂禮迦葉之足。迦葉執阿難手,對他說:「我是要你除斷諸漏,立證聖果,所以才驅逐你出窟的啊!幸勿見恨!」阿難說:「若是懷恨,又豈名漏盡呢?」於是禮謝而坐。

結集三藏是由多聞第一,總持諸法的阿難尊者昇座為眾誦素呾纜藏(經藏),眾聖隨口記錄。又由優波離尊者誦毗奈耶藏(律藏),由迦葉尊者自誦阿毘達磨藏迦葉(論藏),三月安居,結集三藏,流傳後世。後世稱此為上座部結集。

又此向西行二十里有阿育王所建一塔,為昔日大眾部共集之處。此為未斷漏盡,被大迦葉拒於大石窟外的一些弟子們所另行結集的地方。他們自行在此結集五藏,於經、律、論之外又增加了雜集藏和禁咒藏。因為他們的集結是凡聖同會,所以後來的人稱之為大眾部結集,以別於上座部。從此佛法便產生部派之爭,至今猶然。

玄奘大師經兩結集處,再向東北行三、四里,到新王舍城。在頻婆娑羅王以前,原本都是建都上茅城,但因居家稠密,常發生火災,一家失火,四鄰遭殃,防不勝防。城裡的居民,有很多因為這樣而傾家蕩產,流離失所。

頻婆娑羅王自責,便下令嚴防火災,凡不慎失火的人,將被放逐寒林。豈料不久王宮忽然失火,頻婆娑羅王為彰國法,便將自己放逐寒林,命太子統攝國事。敵國吠舍釐王得知頻婆娑羅王被放逐於寒林後,以為是報仇的好機會,便想率精兵攻襲。頻婆娑羅王因此下令築此新城,官吏平民並跟著遷往新城。

因國王先建房舍住在這裡,才命名為王舍城。太子阿闍世王繼位,亦建都在此。到了阿育王時才遷都波吒釐城,並將王舍城布施給婆羅門。所以現在城中只有一千多戶婆羅門眾而已。


78.銅立大佛

奘師離王舍新城,經佛度羅睺羅處。

在那爛陀寺西北有一座大精舍,高三百多尺,是婆羅阿逸多王所建,莊嚴宏偉,供奉的佛像,和菩提樹那座精舍相同。精舍東北有塔,是佛陀從前說法七日的地方。西北還有過去四佛座。南邊有白石精舍,是戒日王所建,還沒有完工,但由建築圖看,應有十多丈高,落成以後,必然雄偉。再向東北二百多步處,有銅鑄佛陀立像一尊,高八十多尺,約六層重閣才能覆蓋,這是從前滿冑王建造的。

又東行數里可見一塔,此塔為佛陀初成道,走向王舍城時,頻婆娑羅王與國人百千萬眾迎見佛陀處。


79.雁塔因緣

奘師又向東走了三十多里,到因陀羅勢羅婁訶山。東峰有寺,寺前有一塔,塔名僧娑,意譯為雁塔,亦名埋雁塔,其由來則是以下這段因緣。

據說從前這座寺裡的比丘全都修學小乘,因為佛陀曾准許吃三淨肉,所以他們執著不改。

有一次,有一位比丘開玩笑的向空中飛過的雁群說:「現在寺內正缺肉食供養,你們知道嗎?」

不料話才說完,領頭的那隻雁竟應聲由高空俯衝,墜死在比丘身前。比丘既慚愧又惶恐,遍告寺眾,聽到的人無不驚歎的說:「這雁如此有靈性,定是菩薩示現,我們何德何能,豈能吃牠的肉?」

從此,寺眾才深深的瞭解到當初佛陀設教,隨機誘導,其實是有權實的分別。只因他們愚痴,才誤認權宜的誘導為究竟的教法,執著不改,以致發生今天這樣的憾事。於是從此寺眾改依大乘教化,永斷肉食。並且為那死雁建一靈塔,埋葬其中,還題字誌念,永傳芳烈。


80.歸寺聞法

奘師禮遍王舍城及那爛陀寺周圍的聖蹟後,回到那爛陀寺,準備修學受業。

先向戒賢論師銷假,恭請講授瑜伽師地論。正法藏親自開講,是難遭難遇的殊勝因緣,因他年老體衰,已很久沒有親自講經了。昇座時,聽講的竟然有好幾千人!講堂裡一片寂靜,大家聚精會神的聽講,沒有半點雜音,只有正法藏蒼老宏朗的聲音,不分遠近,清晰的傳到每個人的耳中。

開講不久後,室外來了一位婆羅門,忽而悲泣,忽而言笑。論師示意人員查問緣由。婆羅門拭去眼淚,恭敬進到座前,親自向正法藏回話:「我是東印度人,曾在布礫迦山觀世音菩薩像前發願求作國王,結果菩薩現身呵斥我不應該有這種想法,並告訴我今天在那爛陀寺,戒賢法師將為大唐法師講瑜伽師地論,要我前來聽講。菩薩告訴我說,以這種聞法因緣,將來就能見佛,又何必為王?如今我不僅見到大唐僧來,而法師您也真的為他登座講瑜伽師地論,和昔日菩薩的預言完全一樣,所以才如此悲喜交集。」

戒賢論師聽後,就允他入座聽講。一部瑜伽師地論共講了十五個月才講完一遍,非常詳盡仔細。奘師在那爛陀寺一住五年,共聽了瑜伽地論三遍,順正理論一遍,顯揚對法論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兩遍,中論、百論各三遍,其他如俱舍論、婆娑、六足、阿毘曇等諸論,因在參學途中已曾聽過,所以在此就只有找出疑難來解惑而已。


81.兼讀梵書

奘師在寺,除了聽論之外,還兼學印度梵書和婆羅門書。

梵書來源已不可考,據說於每劫世界初成時,大梵天王會傳授給天人,因是梵王所說,所以稱為梵書,舊譯為毘伽羅論,音譯毘耶羯刺南,義譯聲明記論。因其內容所談論的範圍很廣,詳述宇宙間的一切現象,所以稱為梵書。

據說過去在成劫之初,梵王先說,共計有百萬頌。後來到了住劫初期,帝釋天去繁就簡,刪略為十萬頌;其後又經北印度犍馱羅國的波你尼仙人,再簡略為八千頌,就是如今天一般通行的這本。後來曾有南印度婆羅門為南印度王再精簡為二千五百頌,通行各國,盛行一時。這本書在當時,凡是博學之人,沒有不學的。

由於其中對聲韻學以及字源字體的辨正,有著獨特的論述,這使得奘師對梵文的造詣突飛猛進,和外國人交談,就像印度博學之士一樣,沒有任何困難。


82.散花三願 (637-640年,36-39歲,伊爛拏缽伐多國)

奘師在那爛陀寺學習經論,不知不覺中一過就是五年多,此時奘師已三十六歲。在那爛陀寺修業告一段落後,奘師心想西來不易,便又繼續南遊各國。

奘師往伊爛拏缽伐多國,沿路經迦布德迦伽藍(鴿寺)。寺南二、三里處有孤山,峰巒高峻,林木青翠。其中的精舍,供奉觀世音菩薩聖像,靈應事蹟很多,常有信徒到這裡絕食祈禱,或一七日,或二七日,只要心誠意專,據說便可以看到菩薩從檀像出來,慈音慰喻,滿其所願。

後來因為來求願的人太多,恐怕污損了聖像,於是便在佛像周圍七步外豎起欄干,來禮拜的人只許在欄外,不准靠近聖像。就算要供養菩薩鮮花,也只能遙遙擲散,如果幸運的,花飄落在菩薩手臂上,那就是吉祥如願的佳兆。奘師聽說之後,也想前去試試看。他買了各種名花編串為鬘,捧到聖像前,至誠禮拜,發了三個願:

一、學成後若能平安歸國,希望花落尊手。

二、所修福慧,願生兜率天宮,親事彌勒菩薩,若能如願,願花貫掛聖像雙臂。

三、聖教稱眾生界中,有一分沒有佛性的,玄奘現在自疑,不知是否?如果我有佛性,可修行成佛,願花能掛在菩薩頭上。

拜願後,奘師將花遠遠擲向菩薩,結果盡如所願,心中歡喜萬分。一旁同禮及守精舍的人,見到大師得了這前所未見的祥瑞,都一齊向奘師頂禮慶賀說:

「將來法師若成佛,請不要忘記今天的因緣,先來度我們。」


83.食果變形

奘師沿恆河南岸東行三百餘里,至中印度境之瞻波國。其寺十所,僧二百餘人,均習小乘教。傳說在劫初之時,人多穴居,後來有天女下降人間,於恆河中戲水,因水靈觸身,而生四子。現在的王城,就是其中一子的宮廷所在。國境南部有一個大森林區,連綿二百多里。

相傳在佛陀降生以前,曾有一位牧牛人,每天放牧數百頭牛於此林中,任牠們自由吃草。其中一頭牛時常離開牛群,直到日落時才歸隊。牧牛人覺得很奇怪,因為每次牠回來時,毛色總顯得特別光潤,吼聲也分外宏亮。於是便暗中跟隨,隨牛來到一個石洞口。

他跟進後,大約走了四、五里,忽然眼前一亮,只見洞內別有天地,猶如仙境。此時牛在一處樹下吃草,草色柔潤,也是人間所沒有的。牧牛人見樹上果實赤黃如金,又香又大,便乘牛吃草時,偷偷摘下一顆。雖然很喜歡,但因為害怕,也不敢吃,就把它放在懷裡。

不久牛吃飽了,他就跟著牠準備離開。但誰知走到洞口時,忽然竄出一個惡鬼,將他懷中的果實奪回。牧牛人回家後,將這奇遇告訴一位名醫,名醫囑咐他最好先別吃,應該設法拿一顆出來研究。隔天,牧牛人如法炮製,並藏了一顆在口中準備離開,誰知守洞的惡鬼竟扼住他的咽喉,害他不慎將果子吞進肚子裡。

牧牛人吞了果子以後,身體開始變大,最後整個身體都陷在洞裡出不去,只剩頭能伸出洞外。後來家人前來找他,見到他變形的身體,大家都很驚懼。為了救他,家人回莊請來了很多大力士,但是依舊無法動彈。國王知道這個消息以後,也派人來挖掘,但沒有結果。隨著日子久了,牧牛人漸漸變成石頭,雖然仍保有人的形狀,但已與石頭無異。

據說當年奘師親見時,該人頭形石仍然完好。

奘師離瞻波國,在中、東印度境各國尋禮聖跡。所經國家包括:羯末嗢祇羅國、奔那伐彈那國、羯羅拏蘇伐剌那國、三摩怛吒、室利差怛等六國、耽摩栗底國、烏荼國、恭御羯陵伽國等。


84.陳那論師(憍薩羅國,龍樹菩薩=龍猛菩薩)

奘師接著到訪的佛教中心是南憍薩羅。南憍薩羅以龍樹菩薩故居聞名。龍樹約莫生在第一、二世紀間,是中觀宗的創始人。中觀宗以將《般若經》系統化尤為著稱。龍樹菩薩有時也稱為「佛陀第二」,奘師在南憍薩羅期間就聽到一些有關他的傳說。有幾則傳說把龍樹說成神通者,玄奘記錄的則是國王(西域記作引正王)為為龍樹鑿山建伽藍,結果鬧到國庫空虛的情形,結果龍樹菩薩遂「以神妙藥滴諸大石,立變為金」!

奘師在南憍薩羅就聽說該國國王「崇敬佛法,愛尚學藝」,且有「伽藍百所,僧徒萬人」,便回頭往海岸而行,經過密林來到案達羅古國。他說,案達羅國有伽藍二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而且是因明學大家陳那的故居。案達羅有一座窣堵波,乃是陳那作《因明論》之處。

奘師從南憍薩羅繼續往馱那羯磔迦國而去。該地伽藍櫛比鱗次,可惜多已荒蕪,如今尚存者只剩二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大多崇信龍樹中觀宗。

奘師接著又前往印度南部達羅毘荼國大都建志補羅城。而且在前往僧伽羅途中結夏期間,在此待了相當一段時間。建志補羅城是護法大師的出生地。而護法又是戒賢大師的師父,奘師應該稱他為師祖。這位瑜伽宗大德是著的大乘經典論師,著述甚豐、,其中包括對世親《唯識三十頌》的評論,奘師受他影響很大。奘師返國後,就是護法的論釋為主,糅和印度十大論師對《唯識三十論》的註解為《成唯識論》,成為中國和日本唯識學的標準範本。


85.師王之子

奘師自從離開瞻波國,便在中、東印度各國尋聖蹟。西行經耽摩栗底國,雖有幾處聖蹟,卻是一個外道盛行的國家。

又聞海中有島國僧伽羅(即師子國),其上有精通上座部三藏教典及深解瑜伽師地論的大德,但須涉海路七百由旬,方可達彼岸。奘師正猶豫間,碰巧遇到一位南印來的法師,他勸他可從南印的東南角出海,約三天水路就可以到達。雖然多經一段山川跋涉,但比較安全,不但可以免去海上狂風巨浪的危險,又可以順道朝禮屋荼等國的聖蹟。

奘師於是即向西行,途經各國,直抵建志城(建志補羅城),此為南印度海口,此去師子國只須三日。但師抵此未去之間,忽聞彼國王死,國內饑亂,有大德菩提迷衹等三百餘僧正從彼國來投印度。奘師與彼眾在建志城(建志補羅城)相遇,於是原本打算的師子國之行,便作罷未去。

有關師子國的命名由來,相傳是有一位女子,在嫁到鄰國途中遇到獅子王,由於送嫁的人均嚇得各自逃命,留下車中的新娘,被獅子王銜入山中。後來女子與獅子相處久了,竟然發生感情,生下一男一女,外貌像人,性情卻很兇惡。長大後問母親說:「我到底是人,還是獸?」母親只好把從前的遭遇說出來。兒子說:「人畜既然不是同類,為什麼不離開牠?」

母親回答:「不是不想離開,是無法逃走。」後來兒子跟著父親,暗中察看,摸清出山的路,就趁獅王遠行,帶著母親和妹妹逃出山林,回到母親的國家,但不幸她的父母都已去世,沒有子孫,只好暫時寄住村鄰。

獅王回山後,不見妻子兒女,又急又氣,哮吼下山,見人就撲,遇害的很多。國王親率兵馬圍射。獅王一見,更加生氣,高聲怒吼,人仰馬翻,沒有人敢再接近。國王只好懸賞射殺。此時兒子對母親說:「我們現在飢寒交迫,不如我去應募。」母親阻止他說:「不可以,牠雖然是野獸,卻是你的父親,如果你殺他,人和野獸又有什麼分別呢?」可是兒子不聽告誡,執意要去,母親無奈,只好很痛苦的含淚看著他去。獅王一見自己的兒子,馴服歡喜,任由兒子依靠撫摸,可是兒子卻出其不意,拿出預藏的利刃向獅子的喉嚨與肚子。獅王愛子情深,忍痛不動,只有哀傷疑惑的看著自己的兒子,直到氣絕身死。

國王雖然高興,卻也感到奇怪,為什麼獅王一見到他,就變得那麼馴服?於是在國王的威脅利誘下,他吐露了實情。國王聽完非常感嘆的說:「也只有你這種禽獸不如的人,才有這麼狠毒的心腸,連自己的父親都忍心殺害。雖然我宣佈懸賞,但是你殺父逆倫,天理國法都不能容你。」說完,國王依約賜給他黃金,但另外準備了兩艘大船,將他兄妹放逐於大海之上。

後來哥哥的船漂到這個島上,就在島上住了下來,並繁衍子孫。不知經過多少代,人口一多,又立君臣,定了國號。因為祖先有執殺獅子的事蹟,故稱執獅子國,據說就是現在的錫蘭。而妹妹的船則往西漂流到波斯灣,被鬼魅抓去後生了很女孩,建立了西女國。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僧伽羅是遠古時代一個大商人的兒子,福慧都很具足,足智多謀,不但逃脫羅剎女劫難,成了國王,還率兵到這座寶島殺死羅剎,救出商侶,納為國土,以王名為國名,這也是佛法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前一說是民俗傳說,後一說則是佛經記載。


86.佛像授珠

師子國本來沒有佛法,直到世尊涅槃後一百年後,阿育王的弟弟拋棄人間愛欲,證得阿羅漢果,乘空飛行,來回遊化時,才將佛教傳到這個國家,並建立許多寺院。

在王宮旁邊,有一座佛牙精舍,高幾十丈。其側又有一精舍,其中有先王所造的純金佛像,佛髻上鑲有一顆寶珠,據說非常珍貴,價值連城。曾經有人想要偷取,穿鑿地道潛進裡面,可是因為佛像太高,怎樣都搆不到,便自言自語的說:「釋迦牟尼佛以前修菩薩道時,為了眾生,難捨能捨,即使身命國家也在所不惜,怎麼現在卻連一顆寶珠都捨不得?可見傳說都是假的。」

想不到這話一說完,佛像竟然彎身讓他拿取寶珠。他們拿了寶珠,趕緊去賣。看到的人都知道那是佛像頭上的寶珠,就將他們扭送王宮問罪。可是他們卻告訴國王說:「這是佛自己給我們的。」國王半信半疑,便親自前去察看,果然見到佛像正彎腰低頭,因此信心倍增,又以許多珍寶將這顆寶珠贖回來,再安置於佛像頭上,直到今天還保存著。


87.太子寶冠 (建那補羅國)

奘師既然將師子國之行取消作罷,便與彼國前來的僧人結伴同行,向西北歸,一路參觀禮拜聖蹟,行二千餘里,至南印度境建那補羅國。

該國有百餘寺廟,萬餘僧眾,大小乘兼習,外道亦不少。王宮城側有大精舍,其內有一悉達太子之寶冠盛在一寶盒中,每逢齋日,便取出置於高臺供人參觀,其有至誠觀禮者,多感發異光。


88.野獸依人(摩臘婆國)

接著奘師來到南印度的摩訶剌陀國,這個國家的民風一向輕財命重節義,好武善戰;如果有人在戰場上領軍失敗,不施任何處罰,就只給他一套女用服裝穿,很多人因為無法忍受這種羞辱而自殺。國中常養勇士、巨象,一旦要上戰場,就讓人獸都喝酒,乘著醉意進攻,奮勇非常,所向無敵,也因此該國非常自豪,傲慢。

奘師離開摩訶剌陀國後,接著來到摩臘婆國,這裡的民風淳樸,普遍愛好學問和藝術。在全印度中,就只有此西南的摩臘婆和東北的摩揭陀兩國,崇尚學術,禮重聖賢,氣質談吐都很高雅。

摩臘婆國有寺院數百所,僧徒一萬多,主要信奉小乘正量部教,也有天祠外道。相傳六十年前,曾有一位戒日王聰明博學,心地仁厚,崇敬三寶。從他當國王開始,直到駕崩為止,從沒有人見過他粗言惡語過。他仁慈的程度,到了連昆蟲動物都不肯傷害;即使屬下餵象、馬飲水,也規定必須以濾網過濾後才可飲用,深怕不小心傷害到水中無辜的生命。因此,他規定人民不可殺生,因而在這個國家裡,野獸對人類很溫馴,豺狼虎豹也不會傷害人類,國內一片祥和。

王宮旁邊建了一座精舍,供奉了七佛聖像,每年都有無遮大會,五十餘年不曾中斷。

奘師經過這兩個國家以後,對於完全不同的風俗習慣,感觸特別深刻。


89.駐學二年

奘師在南印度境內,經過阿吒釐國、契吒國、伐臘毗國,到西印度境內的阿難陀補羅國、蘇剌陀國、瞿折羅國,再到南印度的烏闍衍那國。從這裡向東北走一千多里是擲枳陀國,再向東北進入中印度境內的摩醯濕伐羅補羅國,再從這裡回到蘇剌陀國。

由蘇剌陀往西北走到西印度的阿點婆翅羅國。佛陀在世時常來這裡,阿育王在他到過的地方,都有建塔紀念。

再向西到狼揭羅國,這裡鄰近大海,是到西女國的出海口。往西北至波剌斯國,這裡已不屬於印度的範圍,民情大不相同,但仍有僧伽和小乘教,有釋尊遺缽。

奘師又經過許多國家朝禮聖蹟,包括:臂多勢羅國、阿參荼國、信度國、茂羅三部盧國等國,再到北印度的缽伐多國,這是奘師從那爛陀寺南遊以來的最後一站。城邊有一座大寺院,從前最勝子論師曾經在這裡著述瑜伽師地釋論,也是賢愛、德光兩位論師出家的地方。因為這裡有二、三位學問淵博的大德,所以奘師停留了兩年,跟隨學習正量部根本阿毘達磨及攝正法論與教實論等。這時奘師已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了,決定回那爛陀寺,準備回國。


90.罷遊重歸

奘師於回程時,又轉往東南回到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再次參謁戒賢法師,報告朝聖參學的心得。之後因聽說附近幾十里外的低羅擇迦寺有一位般若跋陀羅大德,除了精通本宗薩婆多部的三藏外,對聲明、因明也都有很深的造詣,因此又前往就學,並停留了兩個月。

接著又到杖林山向一位居士勝軍論師求教,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並提出瑜伽、因明的疑難。勝軍論師本來是蘇剌陀國人,屬剎帝利種族,從小就聰穎好學,先在賢愛論師門下學習因明論,又跟隨安慧菩薩學聲明論、大小乘論,再向戒賢論師學瑜伽論。不但精通佛法,即使世間一般的學問也很廣博,外道的四吠陀典,以及天文地理、醫方術數,沒有一樣不擅長。道德風範尤其難得,當時的國王仰慕他的德學,派大臣前往迎請,又賜封地要立他為國師,卻被婉轉拒絕了。後來的戒日王再加數倍的供養,要迎請立為國師,雖再三懇請,勝軍論師還是堅決的推辭說:「接受別人的賞賜,就要為他分憂解勞。我現在連解脫生死的纏縛都沒有時間了,哪有時間可以為大王做事呢?」說完便作禮離開,戒日王也不敢強留。

從此就在杖林山開課講授佛法經論,不論出家、在家,很多人都拜他為師,講席以下,常有幾百人同時聽講。

 


玄奘大師傳

 

 


玄奘大師

 

 


楞嚴經

 

46.四如來像
47.忍辱仙塔
48.半偈捨身
49.彌勒大像
50.訪探遺址
51.僧勤修學
52.舌戰群僧
53.林中遇賊
54.眾來供養
55.沿途參學
56.印度中心
57.飲恆河水
58.禮三寶階
59.恆河遇賊
60.降伏群賊
61.遇戒日王
62.刻檀佛像
63.神通遺址
64.降生聖跡
65.野象供塔
66.娑羅樹林
67.轉法輪處
68.維摩丈室
69.阿育王都
70.禮菩提樹
71.那爛陀寺
72.膝行拜師
73.供養豐盛
74.那爛陀史
75.入王舍城
76.禮靈鷺山
77.石窟結集
78.銅立大佛
79.雁塔因緣
80.歸寺聞法
81.兼讀梵書
82.散花三願
83.食果變形
84.陳那論師
85.師王之子
86.佛像授珠
87.太子寶冠
88.野獸依人
89.駐學二年
90.罷遊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