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學藏經閣 >> 傳記 >> 玄奘大師傳 (下)

玄奘大師傳 (下)

玄奘大師的故事 (下)

91.舍利神變

奘師跟隨勝軍論師前後共有兩年,有一天晚上,忽然作一個夢:

那爛陀寺充滿了荒蕪雜亂的景象,到處拴著水牛,看不見一個僧侶。他從幼日王院的西門進去,忽然看見第四重閣上站著一個金人,光明莊嚴,內心很是歡喜,他想往上爬,卻爬不上去,只好請金人接引,金人告訴他說:「我是文殊師利菩薩,由於你的前世還有業障,尚不能到這裡來。」說完指著寺外的景象給他看,奘師看到一片火海,村落全部化為灰燼,金人又告訴他說:「你趕快回國,十年後戒日王駕崩,印度會引起一片荒亂,盜賊四起,擄掠燒殺,千萬不要忘記。」說完就不見了。

奘師驚醒後,把夢境告訴勝軍論師,勝軍論師說:「三界本來就是變化無常的,也許將來夢境會成為事實,菩薩既指示這樣的預兆,你就善自安排吧!」(後來唐朝的永徽末年,印度的狀況果然與菩薩預言的一樣。)

這時候,菩提寺正請出佛陀舍利供大眾瞻禮,奘師也和勝軍論師結伴前去。只見來自各國的人,人山人海,都爭先恐後,想要一睹佛陀舍利。奘師好不容易進入恭敬禮拜後,瞻仰佛骨舍利,只見骨舍利大小不同,大的像圓珠,晶瑩剔透,顏色有紅有白:而肉舍利則像豌豆,紅潤如同瑪瑙。當晚,奘師和勝軍論師兩人都對舍利大小的不同產生疑惑,因為一般舍利都不超過米粒大小,可是怎麼今天看到的佛陀舍利竟然能像碗豆,或圓珠那麼大呢?就在兩人苦思不解的時候,忽然室內室外充滿光明。兩人走出室外一看,才知原來從舍利塔中射出萬丈光芒,直沖雲霄,五彩映地,連星月的光都被掩蓋住了;那個時候,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特殊的芳香,令人聞了神清氣爽。此時眾人奔相走告,說舍利塔有大神變,一下子就聚集了很多人,觀禮讚歎這個難得一見的奇蹟。前後約一頓飯的時間,舍利塔發出的光才慢慢收歛,最後並繞塔幾圈才收入塔裡。

至此,奘師兩人心中的疑惑總算解除。


92.破除惡見

奘師在菩提寺期間,每日往禮菩提樹及其他聖蹟,經八日乃歸那爛陀寺。這時戒賢論師要奘師為眾開講「攝大乘論」及「唯識抉擇論」,不過在這之前,已先有師子光大德為四眾講中觀論和百論,並且以中、百二論批斥瑜伽師地論。奘師對中、百二論和瑜伽師地論都有很深的研究與心得,知道兩者同一法源,決不會互相抵觸;會有誤解產生,只能說是研究的人本身無法融會貫通所造成,決不是法的本身有缺失。為此,奘師幾次前往詰問師子光,師子光無法自圓其說,因此原本跟隨他學的人,都漸漸跑去跟奘師學。

師子光雖然被奘師辯倒,但是他並沒有因為這樣,而虛心的檢討自己對法是否有偏執,反而因為眼見學生跑去跟玄奘學習,而起了嫉妒心,便批評奘師,說他講述中、百二論,也不過破斥了偏計所執,其實對於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還是沒有提到;也因此,就斷章取義的以一句「一切無所得」來否定所有論述。奘師為了讓大家能瞭解此二宗其實不相違背,就著作了會宗論三千頌來釋疑。論成之後呈與戒賢論師與寺內大眾評閱,見過的人沒有不稱許讚歎的。

這時候,師子光感到非常慚愧,已不好意思繼續留在那爛陀寺,便悄悄地離開,跑到菩提寺去。可是他不甘心,又找了一位東印度的同學,名叫旃陀羅僧訶的,要來和奘師辯論,想要洗雪自己的恥辱。但誰知這個人到了那爛陀寺以後,自知要勝奘師很難,又震懾於奘師肅穆中的一股威儀,竟默無動靜,幾次見面都不敢向奘師開口求辯。從此以後,奘師的聲譽也就更加隆盛了。


93.外道論難

這時有一位順世外道婆羅門專程來向那爛陀寺挑戰,寫了四十條大義,懸在寺門,並誇口說:「如果有人能駁倒其中一條,我就以頭謝罪。」果然經過好多天,都沒有人出來應戰。

奘師知道了這件事,指示侍者將論義撕下來踩踏撕毀,婆羅門看了很生氣問他是誰,侍者告訴他是大唐玄奘法師的侍者。因婆羅門早已久仰奘師的盛名,就沒有繼續和侍者理論。奘師於是答應和他擇日辯論,並請戒賢論師和幾位大德作見證。兩人公開辯論,雙方你來我往,幾次下來婆羅門已經是義盡詞窮,沒有話說,只好起立認輸說:「既然你贏了,就依我說的,拿走我的頭!」但奘師說:「佛門慈悲戒殺,我不要你的命,只要你從現在起做我的僕役,供我使喚。」婆羅門喜不自勝,聞者亦莫不感奘師之寬宏大量,為其稱慶。


94.從奴學法

又奘師知道不久將有烏荼國之行,此行是為了要破小乘學說,於是便將小乘所著的「破大乘義七百頌」一書找來,事先仔細的閱讀一遍,但仍有很多疑點不能明日。於是就把新收的婆羅門叫來,問他是不是聽過。婆羅門說已經聽人講過五遍,奘師便要他講述一遍,不料他面有難色的說:「現在是奴隸身份,怎敢為您講述經論呢?」奘師回答:「這是小乘論著,我沒有研究,你不必客氣,但說無妨。」

「既然您不嫌棄,那就等半夜沒有人的時候再說,否則讓外人知道,說您跟奴僕學法,會損壞您的聲譽。」於是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奘師辭退所有人,讓婆羅門為他從頭到尾詳細的說了一遍。奘師聽完馬上掌握了要義,根據論中錯誤的地方,用大乘理論加以駁斥而寫成「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戒賢論師看完後非常高興,讚賞此論為破斥邪說謬論的最佳傑作。

事後奘師對婆羅門說:「仁者因辯論失敗,淪為僕役已經夠委屈了,我現在恢復你的自由之身,隨便您想去哪裡都可以。」

婆羅門既歡喜又感激,辭別奘師後,去了迦摩縷波國,見到鳩摩羅王,極度稱揚奘師道德學問的高尚。國王聽了很高興,馬上派使節前往,欲禮請奘師到迦摩縷波國。


95.問卜歸程

在鳩摩羅王使者未到之前,有一露形裸體的外道,名叫伐闍羅,忽入法師房來,師曾聞尼乾外道善於占卜,即請其坐下問疑。

奘師自述:「玄奘是支那國僧,來此求學,歲月已久,今欲歸國,不知能到達否?又去留以何為宜?再則請教壽命長短?」

只見外道取一白石,畫地而卜報法師:「您留在這裡最好,五印道俗各界沒有不敬重您的。

當然回國也能安然到達,並受到尊敬,不過還是不如這裡好。壽命從現在起還有十年,但若有其他陰德轉續,就很難預料了。」

奘師又問:「我決心回國,要帶的經像很多,請問用什麼方式比較較安全呢?」

「這不用擔心,戒日王和鳩摩羅王會派人護送,必可順利載運回國。」

「可是這兩位國王我從未見過,又怎會施與我這樣的恩惠呢?」

「鳩摩羅王已經派人來請了,兩三天內就到;只要見到鳩摩羅王,就會見到戒日王。」


96.諸德苦留 (641年,40歲)

尼乾離開後,奘師開始準備回國的行裝經像。

寺裡的大德知道了都來勸阻,異口同聲的告訴他:「印度是佛陀降生之地,雖然佛已入滅,但聖蹟還在,應留此參訪禮拜,才不白過這一生啊!怎麼想要回去呢?何況貴中國對三寶並不知道要恭敬,所以三世諸佛都不選擇在那裡降生,又有什麼值得懷念?」

奘師只好一面感謝諸位大德的好意,一面很委婉的表達自己的理想說:「法王既立下教法,便應好好的弘揚,以報答佛陀的恩德,怎麼可以自悟自了,而不管沈迷的眾生呢?何況,中國素來是禮義之邦,一切皆有法度可遵,君聖臣忠,父慈子孝;對於佛法,更是崇奉大乘,多的是發心想親證佛果的人。雖然佛陀未降於彼,但化身無量,又豈能因佛不住彼而輕視哉?」

諸位大德再勸:「又好比諸天共同進食,雖一起,但因福德不同,吃起來感受也不同。今天我們雖然同住於南贍部洲,然而佛卻選擇降生於此,可見中國確是無福的邊地,你又何必回去?」

但奘師反問說:「維摩大士說太陽照臨南贍部洲,是為了什麼?」

「為除黑暗。」

奘師說:「我現在想回國,也是這樣。」

大家見奘師離意甚堅,只好去見戒賢論師,稟明奘師離開的意願,希望戒賢論師能留住奘師。戒賢論師問奘師如何決定,奘師恭敬而堅定的稟告說:「這裡是佛陀的降生國,弟子何嘗不想長留久住?但是弟子這次西來的目的是為了取經求法,利益眾,承蒙師尊親自教授瑜伽師地論,並且為我解釋很多方面的疑惑,弟子由衷感激;加上朝禮聖蹟,聽聞了各部的深妙教義,真可說是不虛此行。現在也該是我把在此所學的東西,帶回國翻譯的時侯了,一來可使更多人蒙受法益,二來也謹以此表達對恩師的謝意。歲月不饒人,所以不敢再停留。」

戒賢論師聽了很高興的說:「這是菩薩的意思,也是我對你的期許,就隨你的意思準備行裝吧!」說完就回房了。


97.鳩王堅請

過了兩天,鳩摩羅王果然派人到那爛陀寺迎請奘師,應驗了尼乾子的預言。戒賢論師看完信後告訴大眾:「先前大家曾選定他,等候戒日王的通知要和小乘辯論,現在如果應邀前去,萬一戒日王的通知在這時候來,要怎麼辦呢?」,於是告訴使者回去覆命說:「奘師已經決定回國了,來不及前往,請見諒!」

不久鳩摩羅王又派人趕來,再奉書致意:「請奘師務必前來小住幾天再啟程,應該不妨礙行程,請勿推辭。」但仍被戒賢論師給謝絕了。鳩摩羅王這下子可火大了,很生氣的再寫一封信,另派大臣親自送去,表示非請不可的決心。戒賢論師看了這封信以後,覺得無法再拒絕了,因為信是這麼寫的:

「弟子本來就是平凡人,貪染世間五欲的快樂,從未想過親近佛法。但自從聽到奘師的名字以後,竟然感覺非常歡喜,身心很暢快,好像有了向佛的意念,所以才渴望見面。然而您卻一再拒絕,不讓他來,這不是要讓眾生長久沉淪嗎?大德繼承如來教化、弘揚佛法,為的不就是要普度眾生嗎?如今我命大臣再來迎請,如果仍然拒絕,就表示您認為弟子是不可化導的惡人,既然如此,遠的不說,近代就有設賞迦王逐僧毀寺的事,難道你認為我沒有這個能力?我說到做到,希望您好好考慮。」

戒賢召喚奘師,告訴他說:「這個鳩摩羅王向來善心薄弱,所以國內佛法不普遍。但自從聽到你的名字後,便由衷的想要親近你,誠心的想向你學佛,可能你是他過去世中的善友,好好去開導他吧!如果能誘導他歸敬三寶,百姓自然也會跟隨;否則,說不定還會發生災難啊。」

於是奘師告別大眾,跟隨使者到鳩摩羅國去了。只見鳩摩羅王親自率領王公大臣迎接,頂禮讚歡,歡喜不已。這樣的禮遇和敬重,對這個一向注重外道的國家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因此民間道俗隨之改變信仰的很多。


98.戒王迎師

這樣經過一個多月後,戒日王征討恭御陀國回來,聽說奘師已經去了鳩摩羅王宮,既驚又怒,立刻派人去見鳩摩羅王,要他立刻將奘師送過去。然而此時的鳩摩羅王對奘師崇拜備至,當作佛菩薩一樣供養侍候,哪裡肯放人?就對使者說:「要我的頭可以,要奘師,別想!」

使者回去照實回報,戒日王暴跳如雷,向侍臣發牢騷說:「鳩摩羅王太藐視我了,為了一個和尚竟然對我說出這麼無禮的話。」於是另外派了一個使臣去責備鳩摩羅王:「你說要頭可以,那麼現在就請將頭交給侍者帶回。」鳩摩羅王自己知道說錯話了,就趕緊派船護送奘師渡過恆河,赴戒日王宮。

鳩摩羅王先在恆河北岸預設行宮,等奘師渡河之後,就先將他安置在行宮安歇,然後自己再親率臣僚去見戒日王。戒日王非常高興,知道他對奘師的敬愛,就不再責備他前日的失言,只問奘師在哪裡。

鳩摩羅王回答在行宮,戒日王問:「為什麼不讓他到這裡來?」鳩摩羅王回答:「您既然禮賢樂道,怎麼可以讓法師來拜見您?」戒日王:「是的,我明白了,你先回去,明天我親自前去禮請。」

鳩摩羅王回到行宮,報告奘師他見戒日王的經過,並且推測說:「戒日王雖然說明天,可能今天晚上就會來。如果他來了,您不必起身迎接。」奘師說:「依照佛法的規矩,本來就該這樣。」

初更時分,有人通報河中出現成千的火炬與響亮的步鼓聲,不出所料,戒日王果然乘夜來了,鳩摩羅王立刻率領臣子們到河邊迎接等候。

步鼓是戒日王專用的,他出行時,一定有幾百名金鼓手隨從,走一步敲一下,稱為節步鼓,衹有戒日王才能這樣,其他國王不能仿效。

戒日王進入行宮以後,向奘師行頭面接足禮,瞻仰散花,頌偈讚歎後,才向奘師問:「弟子先前邀請師父,為什麼您都不肯來?」奘師告訴他:「玄奘遠道而來,主要是為了聽講瑜伽師地論,接到您的令旨時,正聽到中間還沒聽完,因此才沒有立刻去參見您。」

戒日王又問了一些中國的事情,然後告辭回宮,準備第二天正式的迎請奘師。

第二天一早,鳩摩羅王親自陪同奘師渡河,到戒日王宮時,戒日王已經和大臣、法師二十多個人站在宮外等候,見到奘師馬上迎請進宮就座,再奏樂散花,珍饈齋供。

戒日王問:「弟子曾聽說您著有制惡見論,希望能看看!」奘師就拿出來給他看,戒日王看後很高興的對在座的小乘法師說:「太陽出來了,螢火蟲和燈燭就失去光亮;天雷響起,就聽不見鑼鼓鏧斧的聲音。如今各位所信奉的宗派,一一被他破斥,請問您們有哪一位能夠出來為自己的教義提出意見挽救呢?」在座的小乘法師沒有一個能提出反駁的。

戒日王又說:「各位平日總是自稱解冠群英,學蓋眾哲,也最早提出不同的見解來毀謗大乘。怎麼今天一聽說有遠客大德要來,就藉口要去吠舍釐朝禮聖蹟逃避呢?我想也知道,必是你們沒那份能耐。」國王語畢,當眾歡喜讚歎奘師不已。


99.曲女大會 (642年,41歲)

戒日王真是太高興了,讚揚之餘,仍與大師商討:「您的論著實在是真知灼見,弟子與在座法師都很佩服。但恐怕其他各國的小乘和外道仍然墨守愚迷的教義,故想在曲女城舉辦一次大的辯論法會,通令全印度的沙門、婆羅門和外道,都前來聆聽大乘的微妙義理,以斷絕毀謗大乘的念頭,顯揚奘師的崇高盛德,摧伏他們的貢高我慢。」於是發出通告,令各國國王、論師學人等,齊集曲女城聆聽中國法師的至高理論。

詔令發出,戒日、鳩摩羅二王亦陪同奘師來到曲女城會場,總計五印度中有十八國國王來到,精通大小乘的高僧有三千餘名,以及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多人,還有那爛陀寺一千多名僧眾也趕來集會,這些來自印度各地的博學善辯之士,為了聽這場精彩的辯論,紛紛帶著侍從趕來會場,一時之間,場內場外盡是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戒日王早就敕令會場搭建二間草殿,其內安奉佛像,並作講堂之用,空間都很寬廣,每間可容納一千多人。國王行宮就在會場西面五百里的地方,法會當天,先從宮中請出佛陀金像,安奉在大象背上的寶帳中,此為前往會場的隊伍裡最莊嚴的領隊。戒日王則作帝釋天王裝扮,手持白拂侍立右側;鳩摩羅王作梵天王裝扮,手執寶蓋侍立左側,兩人都是頭戴天冠華鬘,垂瓔珮玉。

又用二隻大象裝載寶花,一路上追隨佛後,隨行隨散,並請奘師及餘師等各乘大象,依次列隊王後。另外再用三百頭大象,載送各國國王、大臣、大德等,分列兩側沿路梵唄讚頌,魚貫前進。到了會場外,各令下乘,捧佛入殿安座。然後由國王和法師等依次供養。

戒日王首先請十八國國王入座,再請各國高僧一千多人入座,次請婆羅門有名的行者五百多人入座,最後才是請各國大臣二百多人入座,其餘的道俗人等,則安置在院門外面。等內外都入座後,設席供養;另以各式各樣金器道具、三千件上等氈衣供養佛,然後依等次供養奘師及諸大德等。

隨後再設獅子寶座,請奘師昇座擔任論主。奘師昇座後先闡揚大乘宗旨,說明作論的本意。又由那爛陀寺沙門明賢法師宣讀全論,另外抄寫一本,懸放在會場門外,遍告大眾,如果有人能指出其中一字錯誤加以駁斥的,奘師願斬首謝罪。結果直到第一天法會結束時,竟無人發言問難,戒日王很是歡喜,休會回宮,王臣僧眾也都退席,各歸行次。

第二天仍然照著第一天一樣迎送導從,一連五天,祇有奘師宣講大乘妙旨,破斥群邪外道,卻沒有人能出面反駁。這時小乘外道之中,有人因為被批判推翻,又沒有義理可和奘師論辯而懷恨在心,打算謀害奘師。戒日王聽到這個風聲,馬上宣告會眾:「凡企圖傷害奘師的,斬首示眾;毀罵奘師的,斷舌懲罰,但為自宗依理申辯的不在此限。」從此以後,有不良企圖的人也不敢妄動了,

直到第十八天,仍然沒有人出言反駁。

法會最後一天,奘師再三稱揚大乘,讚歎佛的功德,使很多人棄邪道歸正道,棄小乘,師大乘。一旁的戒日王見無人敢辯難奘師,對奘師是益發的敬重崇拜,再度供養貴重的金銀衣物,其他各國國王見狀,也紛紛供養奘師各種珍奇寶物,但為奘師一一婉謝。戒日王又命令大臣在大象背上安置寶座,請奘師乘坐,照印度的風俗遊行全城。但奘師謙虛,不願意這樣做。戒日王為了堅持這項古禮,就以奘師的袈裟代替巡城,沿途讚頌中國聖僧樹立大乘教義,破斥異見邪說,在十八天的論戰中,沒有人敢與他辯論。會場內外的與會大眾都為奘師歡呼,競相讚賞,尊稱他為「木叉提婆」,意即「解脫天」之意。從此奘師的聲望遠播五印。


100.佛牙因緣

國王行宮西邊有一座佛牙寺,所供奉的佛牙長寸半,黃白色,常常放光明,關於佛牙的來歷,也有一段特殊的因緣。

以前迦濕彌羅國有一位比丘,因為訖利多王毀滅佛法,而遠避到印度去。後來國家平定,便杖鍚回國,在中途遇到一群大象,叫吼著向他跑來,他來不及逃跑,急忙爬上路邊的大樹躲避。象群見他爬到樹上。不一會就將樹拔起,用鼻子將比丘捲到背上,往森林裡跑去。來到一隻病象的身旁以後,大象牽引比丘的手到牠的痛處,仔細一看原來是一片竹刺插在肉裡,就幫牠拔出來,擠出膿血,並撕下衣服為牠包紮傷口,這隻象才解除了痛苦。其他象見他醫好同伴,很是歡喜,紛紛以野果山花供養他。其中一象更捲著一個金盒來奉獻。隨後象群將比丘送回原處,比丘打開金盒一看,竟是一隻佛牙,就帶回國建寺供養。

戒日王聽說迦濕彌羅有佛牙的傳聞後,便前往要求參觀。迦濕彌羅王害怕戒日王的聲威,不敢違抗,到處尋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可是戒日王看完深生敬重,竟仗恃國勢強盛,硬請回國,就是現在寺中供奉的這顆。


101.無遮大施

奘師在散會後,陪同戒日王將會期中所鑄造的金佛像和衣錢等交給寺主妥善珍藏,作為紀念,同時瞻禮佛牙。

由於奘師在赴會之前已經向戒賢論師及那爛陀寺的大德們辭行,故行裝等物均隨身攜帶,準備從這裡直接回國。但因戒日王欲在缽羅耶伽國兩河間立大會場,每五年一次,作無遮大施,請五印度沙門,婆羅門及貧窮孤獨者受施,每期七十五天,過去已施五次,今欲作第六次會,請奘師暫留隨喜參觀。奘師歡喜接受。

奘師隨戒日王向大施場出發。大施場周圍十五里內平坦如鏡子,自古人人都希望能趕到這裡來布施,稱為「無遮大施會」(露天沒有遮蓋的意思)。

戒日王在會場四周,各約千步,以蘆葦為籬,中搭草堂幾十間,作為庫房,存放各種珍貴物品。旁建長舍數百間,堆積衣服、金錢等日用物品。又於籬外建一大廚房,寶庫前造長屋數百行,好像現在的街市一樣,每行均可容納一千多人休息,曲女城大會許多還沒回去的道俗人等,都來參觀,已到場的受施者就有五十多萬人,場面之大可以約略想見。


102.慇懃送別 (643年,42歲)

奘師參觀完無遮大施會後,就向戒日王辭行,戒日王說:「弟子正想助您弘揚教法,怎麼就要回國呢?」因此又留了十多天。

鳩摩羅王一聽說他要回國,也連忙挽留勸請:「奘師如願長住我國,弟子必當盡心供養,為您造一百座寺院,幫助您弘揚佛法。」他們的誠懇慰留,使得奘師又滯留了半個多月。但他心裡很是著急,就找機會委婉的對他們說:「中國離這裡很遠,且有山川險阻,聞法較晚。雖知梗概,但因經論不齊,義難周全,所以我冒險來此取經求法。所幸現在已經如願以償,況且我已四十四歲,恐怕來日不多,不能完成譯經的心願,故日夜不敢稍忘回國的事,以寬慰國內賢哲們的殷殷盼望。經上說:『障人法者,當代代無眼。』如果強留玄奘,將使我國很多修行人失掉聽法的利益,這無眼的苦報,你們不怕嗎?」

戒日王聽完,就打消留他的念頭說:「弟子仰慕奘師的德養,所以希望能常常瞻仰侍奉,但是既然會損害到很多人的法益,也不敢堅持,但不知道奘師想要從哪條路回國?如果由水路走南海,弟子當派使臣護送。」奘師對戒日王的盛情表示感激,但他之前因與高昌王約定回國途中,要再前往拜訪,所以仍然選擇由北方的陸路回去。

於是戒日王命人準備金錢資糧,鳩摩羅王也準備了許多珍寶,但全被奘師婉謝,只接受了鳩摩羅王的一條粗毛披肩,作防雨用。貞觀十七年(公元六四三年)五月,奘師正式告別大眾,戒日王和各國王大臣都設餞送別,直至數十里才回頭,臨別分手的時候,大家都難過得哭了。奘師將經像等物,交北印度王烏地多,以軍馬運載先行,緩緩前進。隨後戒日王又托烏地多王巨象一頭,金錢三千,銀錢一萬,供作奘師旅途所需。經過三天,戒日王因思念殷切,忍不住又與鳩摩羅王、跋吒王等,率領數百輕騎追上奘師,再次的送別。這次還加派了四位通譯官,戒日王以素氈作書,紅泥封印,派通譯官先送達奘師所要經過各個國家的國王,交代他們好好的護持,直到奘師回到自己的國境為止。這樣的殷勤禮重,真是令人感動啊!


103.浪失經本 (644年,43歲)

奘師等人,從缽羅耶伽國出發向西南行,在大林野中走了七天,到憍薩彌國。舊地重遊,又去參禮具史羅長者施佛園等聖蹟。此時,烏地多王已在此等候多時,與奘師會合後繼續向西北前進,一個多月中,經過好幾個國家。在毗羅那孥國時,巧遇獅子光、師子月兩位同學在此講俱舍論、攝大乘論及唯識論,都出城來迎接他,奘師因此也在此開講瑜伽抉擇及對法論,兩個月才講完。

繼續往西北走一個多月到達北印度王都,又停留一個月,接受烏地多王竭誠的供養後,烏地多王才依依不捨的派人護送了二十多天。當奘師經過信度河時,河寬五、六里,經像及同行者坐船前進,師則乘象涉渡,但不料船到中間時,忽然風猛浪急,船身搖晃得很厲害,結果在此遺失五十夾的經本。此時迦畢試王聽到奘師來到,親自到河岸迎接奘師至寺中安置,然後派人到烏長那國抄寫失落的經卷。這一耽誤又是兩個月的時間。

這期間,迦濕彌羅王得到消息,也遠道親來參禮,流連好幾天才回去。


104.度越雪山

奘師和迦畢試王相隨往西北走了一個多月,到濫波國境。

迦畢試王派太子先進城通知僧俗兩眾準備幢幡寶蓋出城迎接,自己則陪著奘師隨後慢慢前進。到了城郊,已經有數千人盛大的在迎接,只見大眾歡喜禮拜,圍繞讚歎,簇擁奘師進城,駐錫在一座大乘佛寺,此時迦畢試王正在這裡舉辦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施會。又從這裡向南到伐剌孥國朝禮聖蹟,往西北再經阿薄健城、漕矩吒國,直到迦畢試國內,迦畢試王又為奘師舉行了七天的布施大會餞別。然後親自送他到瞿盧薩謗城才分手,並派大臣率領一百多人護送奘師越過雪山。

走了七天才爬上一座山頂,山頂下有一個小村莊,約有一百多戶,所養的羊大得像驢子一樣。當晚就在村中歇宿,隔天凌晨,由一位村民騎著駱駝在前面作引導,奘師一行人跟在後面慢慢前進,到處是冰溪雪澗,如果不是熟悉路況的人帶路,就有掉落溪澗而死的可能。

他們戰戰兢兢的走了一天才渡過這個險阻,此時在奘師身邊同行的,只有僧徒七人,腳夫二十餘人,象一頭,騾十隻,馬四匹。


105.雲結雪飛

奘師一行人於次日又登一嶺,此嶺遠遠望去像一個雪堆;但走近一看,才知道全是白色的岩石所構成,上面草木不生,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山頂寒風淒厲,沒有人能站得住腳,就是鳥也不敢直接飛越。奘師從西北下山走了數里路,在一個小平地搭帳篷過夜。第二天繼續前進,經過六天才到安呾羅縛婆國,也就是以前的睹貨羅國,這裡只有三座寺院,佛法不興盛。奘師在這裡停留五天,再向西北下山走去。


106.婦女戴角

下山後,來到睹貨羅境的各國。上次來活國的時候,恰好遇到國喪,曾在此停留不少時日;但此次葉護可汗的孫子睹貨羅王自稱葉護,崇敬奘師,挽留了一個多月,而派人護送,與商旅結隊同行。奘師經過的國家,大多是睹貨羅國的故地,風土民情大都和活國相同。但這裡(呬摩怛羅國)的婦女頭上戴著木角,高約三尺多,木角上有兩個小歧角,上面的象徵父親,下面的象徵母親,隨著其中一人去世就除去所代表的歧角。

奘師離開這裡後,繼續向東走,遇到寒風冷雪就停止前進。例如在蔥嶺中,兩雪山之間,連春夏也風雪不停,花木稀少,農作不生,一片蕭條,連個人影都很難看到。

總之,這一路上不是高山峻嶺,就是川澤湖泊。有時雪行數百餘里,好不容易來至一國,略事休息,便又繼續向東南前進。


107.登山遇盜

到了羯盤陀國,從此以後,險阻就比較少了。王城東南有一片大石崖,石崖下面有兩間石室,各有一位羅漢在此入滅盡定。其端坐不動,久不傾倒,亦不朽腐,據說已經有七百多年了。奘師在此國停留二十餘日後,復從大石崖東北出發。

此行仍經歷了一番艱危,除氣候和路況都很惡劣之外,更於第五天遇到一群盜賊,商侶驚慌,四處奔逃,連奘師乘坐的巨象也因受到驚嚇,掉到河裡給溺死了。幸好奘師沒有受到傷害,等盜賊走了以後,和商人們集合起來再向西出發,冒著寒冷和危險走了八百多里,出蔥嶺到烏煞國。這可說是最後一段險路了,此時雖然離中土還很遙遠,但是彷彿已經可以聞到鄉土的氣息了。


108.入定羅漢

在這個國家的王城西面二百多里,有一座大山,上面有一座塔。傳說在幾百年前這裡曾發生山崩,結果在山崩後的山洞裡發現一位正在靜坐的比丘。這位比丘身材高大,卻形容枯槁,整個臉都被下垂的鬚髮給遮住了,樵夫發現後,趕緊跑去報告國王。國王親自前去觀看,聽到消息的人也都爭先恐後的前來瞻供養。

一位有修行的比丘告訴國王說:「這是一位入滅盡定的阿羅漢,如要請他出定,必須先用酥乳灌注他的全身作滋潤,然後再擊犍椎。」

國王依法行事,此羅漢果然張開眼睛,看了看四周說:「你們是誰?可知我的師父迦葉佛現在在哪裡?」

國王告訴他:「迦葉佛早已涅槃很久了,就連現在的釋迦如來也都已經成就入滅。」

羅漢聽完,低頭閉眼,一陣沉默後,忽然撩起長髮,躍昇空中,示現大神變,化火焚身。

遺骨掉落地上後,國王與大眾乃撿骨建了此塔。


109.至地乳國

從羅漢塔向北走到佉沙(疏勒)國,奘師本來應該從這裡轉天山北路,由高昌國回國的,因為當初經過這裡的時候,曾與高昌王約好學成回國時,必到高昌留住三年。但世事無常,此時奘師聽到了高昌王的凶訊,知道高昌已被唐太宗所滅,麴文泰也早已不在人世。奘師聽到這個消息不免黯然神傷,因此改變行程從天山南路回國。

奘師經佉沙國到斫句迦國,再繼續往東走八百多里到瞿薩旦那國。此國境內多是沙漠,出產手工很細的毛氈和白玉;百姓尚禮義,重佛法,有一百多座寺院,約五千多名僧伽,都奉學大乘法。當時的國王智勇兼備,自稱是毘沙門天王的後裔。據說國王的先祖原是阿育王的太子,因無子,於是到毘沙門天神廟去求子。結果從神像的額頭上裂開出現了一個嬰孩,同時間,廟前的地上亦生出甘甜香醇得像牛乳一樣的特殊美味,供他食用,所以便取「地乳」為國號,音譯為于闐。

奘師入境後到勃伽夷城,城裡有一尊佛陀的坐像,相好莊嚴,頭上戴著寶冠,常常放出光明。據說這尊佛像來自迦濕彌羅國,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從前有一位羅漢,眼看自己的弟子病重就快死了,忽然想吃酢米餅。羅漢用天眼觀察,看到瞿薩旦那國有這種餅,就運用神通去乞討來。沙彌吃了很高興,發願投胎轉世要到這個國家。後來果然如願以償,並且託生在王家,貴為王子。繼承王位後,竟有野心想要征伐前生的祖國。

就在迦濕彌羅王準備出兵反抗的時候,羅漢告訴他不必勞師動眾,他自有辦法遣散敵軍。羅漢前去見瞿薩旦那王,告訴他前世的因果,並拿出前世穿的沙彌服給他看。瞿王看了以後,立刻證得宿命智,生慚愧心,而與迦濕彌羅國和好,帶兵回國,並請回他前生供奉的佛像。這就是這尊佛像的由來。


110.修表入朝

奘師在這裡停留七天,于闐王聽到奘師到來,親自帶領臣民迎接。禮謁奘師之後,國王先回都城準備,留派太子侍候奘師;過兩天後又派大官來迎接至離城四十里外的地方安歇,隔天再由國王率領文武百官及在家、出家二眾帶著鮮花,奏樂列隊迎請奘師進城,駐錫在小乘薩婆多寺。

奘師在這裡修了一道表章,托高昌人馬玄智隨商侶奉表入京,將十七年來周遊西域求學的經過,向朝廷作一概略的報告。

在等待唐太宗回信的同時,應當地人的請求,為他們開講瑜伽師地、對法、俱舍、攝大乘等四部大論,每天都有王親道俗等一千多人聆聽。結果這一講又是七、八個月,等講完時,剛好唐太宗的回信也到了,信上說除了歡喜他的歸來以外,並且還要派遣使節來迎接他。奘師接到詔書後,立刻向于闐王辭行。于闐王收到詔書後,也敕令各國護送。


111.榮歸譯經 (645-663年,44-62歲)

玄奘大師周遊印度,前後歷時十七年,從長安到王舍城,行程五萬餘里;所經之處,儘管風俗千別,艱危萬重,最後總算完成大志,載經返國。回程時因路上大象溺死,而經卷眾多,如無乘騎,便法進行,於是上奏朝廷,敕命于闐等國協助交通工具,送師一隊駱駝,載經橫渡沙漠。這大沙漠在奘師剛開始西遊時,即已嚐遍苦頭,回想那時孤單一人,差點命喪黃泉;不過現在隨行人員眾多,心境上就輕鬆多了,況且見到沙漠,知國門已近,欣喜之感自然而生。

順利渡過沙漠後,先到達睹貨羅的故都,接著轉摩馱那故國(沮沫)、經納縛波故國(樓蘭),然後到達沙洲(敦煌),這才算正式回到自己的國境內。

奘師進入沙州時,官方早已派人在恭候,載運的馬匹也早有準備。一行人稍事休息後,即將于闐護送的人馬全部返放。本來太宗有命,對於于闐的護送人員,厚贈酬勞;可是他們堅辭不受,奘師只好面致謝忱,並請向于闐王致謝問候。

奘師抵達沙州後,立刻修表上京,報告行程。當時皇帝在洛陽,正準備御駕東征;見表後,知奘師已近長安,便敕命留守京城的房玄齡派官員迎接。奘師接到太宗的回信後,得知皇帝將要親征東遼,唯恐來不及見駕,於是兼程趕路,晝夜並進,很快來到了京城近郊的漕上。

由於奘師到得太早,大出官方意料之外,致使原訂之接師儀式,來不及安排;又加上聞訊前來觀禮的人,擁塞於途,使得奘師進退不得,只得暫宿於漕上。

這是唐貞觀十九年的春季正月,房玄齡聞報奘師已到,急命右武侯大將軍莫陳實等數人火速趕至漕上,一方面又通令城中各寺準備好迎接用的帳輿、幢幡等儀具,準備在第二天一早,迎接玄奘大師,恭送弘福寺。

當天的長安城內外,沿途人民排列兩旁,歡迎此一佛法僧三寶的行列回國,只見每個人手中捧著的,不是名香,就是鮮花,到處都是歡欣鼓舞的熱鬧氣氛。總計此次奘師從西域所迎回來的經像有:

如來肉身舍利一百五十粒。

摩揭陀國,前正覺山龍窟,留影金佛像一尊,連光座高三尺三寸。

鹿野苑初轉法輪檀刻佛像一尊,連光座高三尺三寸。

憍薩彌國,優填王思慕如來檀刻寫真像一尊,連光座高二尺九寸。

劫比他國,如來自天宮下降寶階銀佛像一尊,連光座高四尺。

摩揭陀國,靈鷲山說法華等經金佛像一尊,連光座高三尺五寸。

那揭羅喝國,伏毒龍所留影像檀刻佛像一尊,連光座高一尺三寸。

吠舍釐國,巡城行化檀刻佛像一尊。

大乘經典二百廿四部、大乘論典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及三彌底部經、律、論典各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典二十二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典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典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典六十七部;因明論卅六部、聲明論十三部。

總計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以二十匹馬,分別載運。進城時,更是裝上寶帳幢幡等供養之具,在朱雀街集合出發,遊行於市,直至弘福寺內。數十里間,兩旁觀眾如潮。

行列中有各種莊嚴之具,僧尼整服隨後。沿途高奏梵音,奇香異花,滿街清香撲鼻,盛況空前。

是日眾人同見空中結有五色綺雲,宛轉於經像之上,周圓數里,若迎若送,直至寺前,歎為觀止。咸謂大法東流,天降祥雲,是大喜之吉兆。


112.進謁太宗

奘師進城後,先暫時駐錫於弘福寺,不久即到洛陽見駕。唐太宗見到奘師時,隨即起身迎接並賜坐說:「奘師要西行求法,為什麼不事先告訴我?」

奘師說:「當初確曾再三表奏,可是因為誠微願淺,並沒有得到允許,於是只好不顧國法,擅自出關。專擅之罪,還請皇上恕罪。」

太宗安慰他說:「奘師是出家人,自然與俗人不同;更何況此去冒著生命危險,志在普度眾生,令朕非常欽佩。以後就不必再將這件事放在心上。」接著太宗又一一詢問印度的風土民情、政教法令,奘師都一一詳細的回答,太宗很高興的說:「從前苻堅說釋道安是法器,全國上下沒有人不尊敬他的。可是我看奘師您詞論典雅,風節貞峻,不下於古人,可能還超過他們呢!」

此時趙國公長孫無忌也在一旁附和,稱讚奘師的高德懿行。唐太宗與奘師相談甚契,心想此人的器度才識,是參政治事的人才,就想勸他還俗作官。

然而奘師自謙是水上的船,船離開水到陸地,不但發揮不了作用,而且很快就會腐朽,因此只想一心一意好好的修行道業,以報答國家的恩澤。至此,唐太宗才停止勸請。


113.抵弘福寺

奘師前往洛陽見駕時,正逢唐太宗準備東征高麗,軍務雖然繁忙,但仍然抽空接見奘師。

可是沒想到見面後,兩人相談甚歡,竟忘了時間。太宗意猶未竟,便要求奘師隨他出征,以便隨時可以敘談,但被奘師以殺伐為佛教禁戒為由,婉謝了太宗的好意。之後奘師乘機進言奏請,他想要到嵩山少林寺去翻譯從西域帶回來的佛經,請太宗准允。

太宗說:「不必到嵩山去了,朕為穆太后在西京建了一座弘福寺,寺裡的禪院幽靜,很適合在那裡譯經。」

可是奘師又顧慮京城太過繁華熱鬧,恐怕會影響譯經工作,便說:「京城的百姓知我從西域回來,都很好奇想見我。如此一來,恐怕影響安寧,妨礙了譯經的工作,還請皇上能派人守門,防止閒雜人員進出!」太宗很高興,馬上就允准他的啟請。

三月法師自洛陽還至長安,即居弘福寺,專心從事翻譯工作。


114.撰西域記 (646年,45歲)

奘師住進弘福寺後,便開始作譯經的準備。首先他具疏請求皇上委派協助翻譯的人員,如證義、潤文、筆受、書手等人員。那時由於太宗已出發東征,因此由留守的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奏請皇上,為其準備一切譯經所需事物。夏六月,計徵選了京都弘福寺的靈潤法師等十二人為證義大德,個個均為諳解大小乘經論,為當代所推崇的碩學俊彥;此外還有綴文的大德九人,字學大德一人,證梵文大德一人,其餘筆受、書寫手不計。

譯經的順序是先由奘師依照梵文口譯,由筆受記錄,接著再由證梵文之沙門過目無訛,然後交由證義沙門審查不違原義,再請綴文將文字潤色,最後交書手抄寫。

這樣偉大的譯經場面,奘師首先創譯大菩薩經二十卷,佛地經一卷,六門陀羅尼經一卷,顯揚聖教論二十卷等四部。二十年春又譯出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至二月又譯瑜伽師地論。至秋間進表皇上報告譯經經過,並請賜序。

師又奉敕修西域記十二卷,完成之日再進表呈閱。


115.帝覽新論 (648年,47歲,玉華宮)

貞觀二十二年,太宗駕幸玉華宮避暑。夏五月,奘師譯畢瑜伽師地論,總計一百卷。六月,太宗請奘師進宮,於玉華殿召見,兩人談的非常投機,帝問師說:「現在正在翻譯哪部經論呢?」

師答:「近正譯好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

帝說:「此論甚大,但不知是何聖所說,內容說些什麼?」

師告帝說:「此論是彌勒菩薩說明十七地義。」

帝又問何謂十七地?奘師便將十七地之大義,為帝舉其鋼目,逐一說明。帝聞後深愛此論,即遣人向京取隃伽論,復詳閱覽,感歎不已,曾對左右侍臣說:「朕觀佛經,猶瞻天望海,莫測高深。法師能於異域,得此深法,而今觀之,若以儒道九流比之,猶小池與渤海耳。世云三教齊致,此妄談也。」

因此,帝敕所司的官吏手鈔新譯經論為九部,發布九州,輾轉流通。


116.帝為作序

太宗先前曾答應為新經作序,但因國事繁劇,迄未著筆。至此,經法師重新啟請,方提筆思考,少頃而成,名「大唐三藏聖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御筆自書,敕令貫於眾經之首。

太宗在慶福殿時,百官侍立,獨賜法師坐,又使弘文館學士上官儀,以所作之聖教序,對群僚宣讀。這篇聖教序說明了佛教東傳,奘師西遊的情形,序中讚譽奘師為法門之領袖,說奘師是「超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備加讚揚。

後來弘福寺僧懷仁,集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將序文刻在石碑,當時書法家褚遂良又以楷書寫了兩本,分別刻在長安慈恩寺及同州廳,至今仍留為著名的法帖。


117.解夏施衣

從此太宗對佛教更加崇信,和奘師幾乎形影不離,對奘師的四事供養也更加殷勤。這年的七月解夏以後,太宗又特別供養奘師摩雲袈裟一件,剃刀一把。其中這件摩雲袈裟價值萬金,製作精妙,根本找不到針線的出入口。本來皇宮內庫,前代留下的納衣袈裟不少,但太宗卻認為沒有一件好的,所以又親命後宮繡製,費時達數年之久。這完全是太宗對奘師的一片誠意,也只有奘師這樣的盛德,方能領受。


118.度僧萬餘

太宗由於自年輕起就奔波於戰事征討,登帝位後又勞心國事,加上前次遠征遼東以來,精神氣力已大不如前,於是開始感受到人世間的無常。幸而遇見奘師勸他皈依三寶,留心正法以調劑身心,身體和精神才漸漸好 轉,因此對佛法就更加的虔誠懇切,他請問奘師說:「作什麼功德,利益最大?」奘師回答:「眾生迷感,沒有智慧不足以啟發;培植慧芽的最好方法就是法寶,因弘法的仰仗是人,所以度僧的功德最大。」

唐太宗聽了很高興,不久就昭告天下,度僧萬人;京城及諸州各寺,各度五人,弘福寺度五十人,海內各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共度僧尼一萬八千五百餘人。蓋在此之前,天下寺廟,遭隋季凋殘,僧侶將絕,蒙此一度,便成徒眾,所以後人歎曰,美哉君子所以重正言也,此奘師之功莫大焉。一時佛教復興,形成繁盛的氣象。


119.大慈恩寺(西安城南)

又唐太宗向來特別喜歡金剛經,一日與奘師談到了金剛經,太宗問師:「金剛般若經,理微言簡,向來為賢達君子所喜愛讀頌,但不知前代所翻,文義完不完全?」

「舊譯本略有遺漏,若依梵本原意全譯,應該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才對。須知菩薩以分別心為煩惱,而分別之惑,堅固如金剛,唯有以本經所詮之無分別慧,才能斷除,故名能斷金剛般若。所以說舊譯本少了能斷二字,這是很重要的。」

「既然這樣子,大師您手上又有梵本,不如再翻譯一次,使眾生都能得聞全經,您看如何?」於是奘師便依梵本重新翻譯了能斷金剛般若經,文字較多,義理也較為周詳。不過話說回來,新舊譯本各有優點,就諷誦來說,舊譯較受國人喜愛,所以一直至今,流通本還是以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舊本為主。(現今羅什法師與玄奘法師二位所翻譯之金剛經原本均已出土,發現原來之梵文本就已不同,非是羅什法師為了諷誦方便而加以簡略,望讀者勿誤解。)

這年年底,皇太子為了紀念母后而興建的大慈恩寺即將完工。此寺美侖美奐,莊嚴異常,將來一旦落成,將奉旨度僧三百,另請五十位大德同住。同時,又別造翻經院一座,虹梁藻井,殊麗非凡;院成,將令奘師移駕此院,繼續譯經的工作。


120.太子禮佛

十二月間大慈恩寺落成,奘師正式移居大慈恩寺。晉山升座大典那天,儀式非常隆重,恭迎佛像及送僧用的各種幢幡帳蓋,齊集於安福門街,其錦綵軒轞,魚龍幢戲,凡千五百餘乘。先是繡畫等像二百餘尊,金銀像兩尊,金縷綾羅幡五百口,與法師從西國攜返之經像舍利等,自弘福寺引出,安置在帳座及諸車上。像前兩邊,各嚴大車,車上長竿懸幡,幡後即有師子神等為前引儀。另備寶車五十乘,坐諸大德,其次為京城僧眾,各執持香花唄讚隨後,其次則文武百官,各將侍衛部列陪從,大常九部之樂分列兩邊,萬年長安兩縣音樂繼後,幢幡鐘鼓,訇磕繽紛,盛況不下於當初回國入住弘福寺,一路觀者逾數萬人。

到了度僧大典那天,太子率領儀衛出宮,到了山門,下馬走入大殿,文武百官陪同進入。禮佛後引見五十位大德,並陳述建寺的宗旨,悲切哀慟,侍臣僧眾都為他的孝思感動落淚。

隨後宣降恩旨,赦免京畿的囚徒,但須剃髮觀齋;接著下閣禮佛,與妃嬪參觀寺院,到奘師居室時,還特別作了一首五言詩,親自書寫,懸掛於門上。


121.帝崩含風 (649年,48歲)

奘師遷居慈恩寺後,雖然事務繁忙,然譯經工作不曾鬆懈,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又譯完了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一卷。同年四月,太宗駕幸翠微宮,太子和奘師都陪同前往,政務之餘,常和奘師談經論道,請示因果報應的問題,也常問到西域先聖遺芳故跡。奘師引經據典,詳加講述,太宗深信不疑,常嘆相逢恨晚。太宗此行離京時,身體已稍感不適,但精神言談絲毫沒有影響。至五月時,輕微頭痛,就留奘師在宮中,但哪知從此一病不起,第二天就在含風殿駕崩了。太子含悲即位,是為高宗。


122.大臣求戒

奘師回慈恩寺後,就專心從事譯經的工作,分秒必爭。為了如期完成,特別擬定一份「譯經進度表」,白天沒有完成的工作,也一定在晚上繼續完成。每天譯完經後,還要念經拜佛,直到三更才睡;然後五更便又起床,一邊誦讀梵文原典,一邊用朱筆作眉批,以作為一天譯經的參考。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個時段為寺眾宣講新譯的經論,這是特別為來自各州縣參學的僧尼決疑義而講的;當然,身為一寺的住持,執事僧徒諮詢請示的也不在少數。

寺內弟子一百多人日夜都來請示教誡,室外簷廊下常站滿恭候謁見奘師的人,雖然事務繁忙,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空閒時還常為寺內的大德講說西方聖賢的論義及各部的差異,偶爾提及少年時期在長安參學的往事和遊學印度的經過;王公大臣常來寺禮佛,也需招待應酬,方便誘導,使他們都能虔誠皈依三寶,大家對奘師無不肅然起敬,衷心讚揚。

永徽二年有瀛州刺史賈敦蹟,蒲州刺史李道裕,穀州刺史杜正倫,恆州刺史蕭銳等人,因朝覲聚集在京師,公事之餘,一起到慈恩寺禮覲奘師,並請奘師為他們授菩薩戒,辭別後各捨淨財,並修書派專使送來禮謝奘師,書中感激仰慕之情,溢於字裡行間,由此可見當時朝廷顯貴對奘師的尊重與敬愛。


123.造大雁塔(慈恩寺旁)(652年,51歲)

奘師深感世間無常,惟恐從天竺帶回的經藏散失,也為了防範水火災,上書高宗,請於慈恩寺旁建石塔以保存他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佛像。高宗因石塔建造不容易,不願奘師過度辛勞,請他改為磚造。另外命令大內、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的衣物捐出,幫助奘師興建。

仿照西域制度,塔分七級,每層都供有佛陀舍利,最上層是石室,南面嵌有兩座石碑,分別刻著太宗和高宗的三藏聖教序,述聖記二文,為尚書右僕射河南公褚遂良親筆,這就是大雁塔的由來。


124.魚雁互通

奘師忙於建塔期間,接到中印度摩訶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託人帶來的親筆書信,智光是戒賢論師門下最傑出的大弟子,為五印學人所推崇,對大小乘教典和外道典籍四吠陀、五明論等素有高深的研究。而慧天則精通小乘,在印度也是德望很高,深受敬仰,奘師在印度常與他互相切磋,在曲女城的辯論大會上,還駁倒他對大乘的偏見,使他心服口服認輸。

兩位論師在大師回國後,非常懷念,來信讚頌並贈白氈兩疋以示敬意。由於慧師較執守偏見,未能專心於大乘方等之教,因此奘師在回復慧天論師的信中,殷殷相勸,力促早發大心,莊嚴正見,勿使臨終追悔。奘師並開列渡河時失落的經卷名單,請他設法補足。由此可見師奘對法寶之重視,未嘗一刻稍忘也。


125.學士助譯

顯慶元年春正月,皇太子忠就大慈恩寺設齋供養五千僧眾,並敕令朝臣前往拈香,時有黃門侍郎薛元超與中書侍郎李義府趁便參謁奘師,寒暄之後,問奘師說:「譯經固然是佛門盛事,但不知更有何事可以光揚聖教,古來的翻譯儀式又是如何?」

奘師就告訴他們說:「佛法深奧,雖然弘揚與住持的工作必須依靠僧寶,可是外在的護持還是有賴君王支持;因此若無殊勝的因緣,得到君王護持,佛法也無法廣益大眾。譬如自苻堅、姚興以來的譯經工作,除了僧侶之力外,一直都有君臣全力支持:像苻堅時的曇摩難提譯經,有黃門侍郎趙整執筆;姚興時的鳩摩羅什譯經,則有姚王及安城侯姚嵩執筆;後魏菩提留支譯經時,也有侍中崔光執筆及製經序,乃至齊、梁、周、隋,皆是如此。

即使貞觀初年波頗羅那譯經時,尚由左僕射房玄齡等數人監閱,可是現在這些贊助都沒有了。還有大慈恩寺是聖上特別為文德聖皇后所建造的,壯麗輪奐,古今無比,照理說應該撰文建碑,傳芳後世才對,可是也沒有。公等今若能向上建議,必然可以獲得皇上允可,那就是美事一件了。」

薛李二公,瞭解了奘師的心意後,果然於隔天上朝時,向皇上進言,高宗一一應允,馬上宣詔指派太子太傅尚書左僕射燕國公于志寧等數人前往助譯,隨時看閱潤色。

奘師奉旨得償宿願,悲喜交集,隔天特地親率徒眾,至朝堂上表致謝。


126.為尼受戒

二月間,奘師受請為寶乘比丘尼傳授大戒,她原是高祖宮中的女官,系出名門,精通文史,才思敏捷,高宗幼年時曾經從其受學,繼位後為了報答師恩,特別賜封她為河東郡夫人,備極禮敬尊重。夫人晚年向道心切,志在出家,高宗為了依順她的志趣,特地為她在宮中建造了一座鶴林寺,並建碑稱頌她的懿德。又度侍者數十人,四事供養完全由國庫支付,由此可見高宗對她的優厚。

二月十日,高宗下令奘師為阿闍黎,由奘師另選九位大德為尊證,各帶一名侍者到鶴林寺為河東郡夫人,寶乘比丘尼授具足戒。

事先已命莊嚴寶車十乘,樂車十乘,恭候於景曜門內。先派人以駿馬赴寺迎請,入城後改乘寶車,奘師與九位大德前行,樂車奏樂隨後。當時正是大地回春的二月季節,桃李爭妍,百花齊放,奘師車駕所經之處,男女老爭仰慈顏,道路兩旁人山人海,熱烈的景況,幾乎可與佛陀初入王舍城媲美。

傳戒法會一連三天,王公大臣隨喜拈香觀禮的,絡繹不絕,法會的莊嚴隆重,可說空前。

傳戒法會圓滿後,高宗又命當時的名畫家,繪製奘師等十位大德的德像,永留寺內供養。


127.御賜碑文

顯慶元年春三月,御製大慈恩寺碑文完成,時禮部尚書許敬宗遣使將碑文送與奘師。師親往謝恩,並請御筆親書,敕匠鐫訖,於夏四月初八,將碑送寺。

奘師蒙聖慈賜碑,不敢空默待送,乃率慈恩寺徒眾及京城僧尼,各營幢蓋寶帳幡花,共至芳林門迎碑。帝敕大常九部樂官,長安、萬年二縣樂車百餘乘,至初七日,集於城西安福門街,惟是夜天雨,初八日路堪不堪行,又敕暫停。乃迎法師入內,至初十日晴,仍敕照前陳設,至十四日旦,方乃引發幢幡等依次陳列,從芳林門至慈恩寺,三十里之間,蔚成大觀。

帝登安福門樓,望之甚悅。京都士女,觀者數萬餘人。至十五日度僧七人,設二千僧齋,陳九部音樂於佛殿前,至晚方散。

十六日奘師又與徒眾,詣朝堂陳謝。


128.冷病復發 (656年,55歲)

奘師於西行求法途中,因跋涉雪山受盡嚴寒,以致得到冷病;每次冷病發作,奘師就心中悶痛難當,數年來多虧按時吃藥,才算把病情給穩住下來。

這一年的夏天,因天氣酷熱,奘師一時貪涼,以致感染風寒,使得冷病復發,結果病情一發不可收拾,大家都很憂心。

高宗知道後,遣御醫數名專程前往醫治奘師,不僅藥物由宮內專程送達,就連奘師的寢室,也由內宮派專人侍候。高宗對奘師這般的珍重愛惜,就算是親子之情,也不過如此。

過五日,奘師總算病癒,翌日即進表謝意。帝覽表又遣人前往慰問,勸師大病初癒,體弱氣虛,宜善自攝衛,不宜過於勞心。

人命無常,奘師自然也不能避免,所以雖病臥五日即癒,但健康情形已大受影響。


129.佛光王子

奘師病癒,帝遣使迎師入宮,安置於凝陰殿院之西閣供養,繼續翻譯。

冬十月,中宮皇后懷孕難產,於是皈依三寶,祈求佛菩薩加被。奘師告訴她,身體不會有事,不過如果懷的是男的,希望將來能讓他出家,結果高宗馬上親口答應了。後來皇后果然平安生下了一個兒子,端正奇特。高宗很高興,令人通報奘師,強調不會違背先前的承諾,請求加以護念,號為佛光王太子。

滿月後,高宗下令為佛光王度七個人出家,並請奘師為佛光王剃髮:所剃之髮表示煩惱已落;所度之僧則表示王之侍衛具足矣。奘師為慶祝佛光王太子滿月,並進呈法服及金字般若心經一卷,香爐、寶字、香案、經架、數珠、錫杖等物,以充道具,俾善神見而踴躍,而為王子造福。


130.與姊掃墓(洛陽故鄉)(657年,56歲)

是年二月,高宗駕臨洛陽宮,奘師也陪同前往。

回到故鄉時,親朋故舊已大都不在人間,只剩一個姐姐嫁給張氏。姊弟乍見,一時悲喜交集,奘師向姐詢問父母所葬何處,隨後兩人一同前往父母墳前祭掃。奘師眼見父母親的墳墓經四十餘載,年久荒頹,就決定要另外找一個地方重新營葬,於是上表告假。高宗看到奘師請求續假的奏表,不但照准,而且下令有關部門,一切費用由國家供給。

改葬當天前去參加的有一萬多人。處理完畢,奘師請求歸隱少林,但被高宗慰留,只好繼續留在積翠宮譯經。


131.譯經瑞象(玉華寺)(659-663年,58-62歲)

為了專心翻譯大般若經,奘師請求移居玉華寺(即前玉華宮),這是一部大經典,梵本原文就有二十萬頌,內容很多,翻譯起來自然不容易,參譯的人常常建議採取節譯的方式。奘師考慮了很久,也想採納大家的意見,效法鳩摩羅什著重意譯,去繁從簡。不料才作了這樣的決定,當天夜裡就有惡夢,非常恐怖:或經歷危險,孤獨無助;或遇猛虎追逐,不能脫身,常常在汗流浹背中驚醒,這種異常現象,好像在對奘師的決定提出警誡。奘師審自思維後,即重新向大眾宣布,仍採廣譯不刪略。

果然,宣告當晚,奘師就夢見諸菩薩眉間放光照在自己身上,有說不出的舒暢;又見自己持著花、燈,供養諸佛,或者上昇高座為大眾說法,受大眾圍繞讚歎,恭敬供養。從此以後,奘師在翻譯大般若經時,不敢刪略一字,完全按照梵文原本翻譯。

奘師在譯大般若經時,除了自己頻頻見到瑞相後外,助譯的法師大德們也多有夢見祥瑞。

玉華寺住持慧德法師和譯經大德嘉尚法師在奘師譯到初會的嚴淨佛土品時,同時夢見玉華寺內廣大清淨,佈置莊嚴,幢帳寶輿、花旛伎樂充滿寺中;無數的僧侶手執華蓋,捧著經中所說的各種供具來供養般若經,通道兩邊牆壁都裝飾得美侖美奐,名花鋪地,直通譯經院內。

譯經院內宛如內宮,三堂說法,奘師居中堂。他們驚喜而醒,同去參禮奘師,詳細描述夢境,奘師很高興的說:「現在正翻譯到這一品,諸菩薩等,必有供養,諸師等現在該相信了吧。」

而更奇妙的是,在肅誠院旁棵雙奈樹,當般若經翻譯快圓滿時,忽然在不是開花的季節,幾次開花,而且每次均只開六朵,每朵開成六瓣,紅白都有,鮮豔可愛,當時大家都認為這是般若再度弘揚的先兆,六瓣應是象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襌定、智慧等六度。

奘師在翻譯這部經期間,特別用功,並常勉勵大家說:「我年事已高,加上這部經又很大,恐怕在我生前無法譯完,因此大家要加倍努力,勿辭勞苦!」

龍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這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總算圓滿完成。奘師歡喜合掌告訴徒眾:

「這經和此地有緣,我之所以能來此玉華寺,完全是這部經的力量。從前在京城,因外緣牽亂,事務繁忙,我一直擔心會無法完成。現在能夠順利完成,可說都是諸佛加被,龍天護持的結果。這是鎮國大典,人天至寶,各位應當感到歡喜榮幸。」

當時玉華寺的維那寂照法師,為了慶般若經譯成而設齋供養,並將經文從肅誠殿請到嘉壽殿齋堂,當眾宣講讀頌。正當迎經時,經卷忽然大放光明,異香遠播,奘師更加歡喜的說:

「這部經中說:『此方有樂大乘者,國王大臣、四部徒眾,書寫受持,讀誦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脫。』既然有這段經文。不可不宣告大眾週知。」並令弟子窺基奉表奏聞,請求皇帝賜寫經序獲准。


132.奘師辭世 (664年,63歲)

奘師譯完般若經後,覺得自己身體大不如前,知道無常將至,剩下的時日已經不多,就向弟子交代後事說:「我到玉華寺來是因為翻譯般若經,如今經已譯完,我生命也快要結束了。

我死了以後,你們要簡單儉省處理,只要用一張粗的竹蓆將我捲好埋在偏僻的山水邊即可,不要靠近宮寺,因我這不淨的身體要離遠一點。」

在座的弟子聽了,都流著眼淚說:「和尚您氣力很好,尊顏也和以前一樣,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呢?」奘師回答:「我自己知道,你們不必安慰我。」

麟德元年正月初一,譯經的大德和玉華寺僧眾又殷勤啟請奘師再主譯一部大寶積經,奘師為了不拂逆大眾的精誠,只好接受他們的請求,勉強提筆,作象徵式的開始。只見他翻譯了幾行,就感覺力不從心,於是收拾梵本,擱筆告訴大眾:「這部經典的卷數和大般若經相近,我衡量一下自己的氣力,恐怕無法譯完這部經典了。我自知已沒有多少時間了,所以我現在要到蘭芝谷等處,禮拜俱胝佛。」隨即奘師率領弟子出寺前去,弟子們相視黯然淚下。參拜後,奘師回到寺裡就專精行道,絕筆不再譯經。

初八日有一位高昌籍的弟子玄覺,夜間夢見一座高大莊嚴的佛塔突然崩塌了,驚醒之後不知主何吉凶,就去請問奘師,奘師說:「這不關你的事,是我辭世的預兆!」

不幸第二天傍晚,奘師不慎摔了一跤,雖然只是一點皮肉傷,卻病勢沉重,昏迷不醒。直至十六日才大夢初醒,說他眼前有白蓮花像大盤一樣鮮潔可愛。十七日又夢見百千人外形魁偉,相貌莊嚴,全穿著錦衣華服,先以綺繡妙華珍寶裝飾病房,接著是譯經院內外,最後在後山森林裡豎起五彩繽紛的幢幡,還有音樂伴奏;門外還有無數寶輿,裝滿百千種各式各樣的香食珍果,都不是世間有的東西,他們各自捧著這些供品供養奘師,奘師辭謝說:「這些珍味只有證得神通的人才有資格吃,玄奘還沒達到這種境界,怎麼能夠接受這樣高貴的珍味呢?」

奘師雖然推辭,一面卻不停的吃。後來被侍者的咳聲驚醒,曾將夢中的情景告訴慧德法師:「我一生修的福慧,依這樣看來功德是存在的,可見佛教說的因果,半點也不假。」接著他喊弟子:「嘉尚,你把我譯的經論抄錄過來,看看有多少部?多少卷?」嘉尚法統計一下,總共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二十二日奘師又告訴弟子:「我的無常已經來到,速幫我集合有緣人。」奘師將所有衣資清點,準備布施結緣,又造像請僧眾舉行迴向法會,發願上生。

說完繼續默念靜坐。二十三日設齋供眾,將生前所有,布施一空,一切圓滿後向大眾辭別:「我這毒身深可厭患,應該做的事也已經做了,既不能久住塵世,希望用所修的福慧迴施眾生,普願有情眾生同生兜率陀天彌勒內院,親侍慈尊,等佛下生時,隨他下生,廣作佛事,以成就無上菩提。」

當夜住持慧德法師,夢見千尊金像自東方降臨,進入譯經院內,並且花香滿室。

二月初四日半夜,侍疾的明藏禪師親眼看到兩個身高一丈多的人共捧一朵白蓮花,如小車輪般大,三重花瓣,葉子長一尺多,光淨鮮潔,直到奘師床前恭謹的說:「法師您從無始以來所有煩惱和有情的各種惡業,都藉這小小的病苦全部消除,應該高興。」奘師向四周看了一下,再合掌相視一會兒,就右脅而臥,不再說話,也不再動作。

初五三更時分,弟子大乘光等含悲啟問:「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院否?」奘師回答:「得生。」

說完呼吸逐漸微弱,不久就圓寂了。奘師捨報之時,侍者並沒有馬上察覺,直到想起該為奘師換件法服時,才發現已氣絕。足部雖已漸冷,頂骨卻是暖的,而且面色紅潤,面帶笑容,宛若安祥入夢。從下漸向上冷,最後暖頂,足見奘師確已上生兜率陀天。七天後大殮,奘師的容顏毫無改變,也沒有任何不好的氣味。若沒有相當的戒定慧,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的。

奘師示寂前後,有各種祥瑞的徵兆,比較確切的是慈寺的明慧法師,他勤苦精進,夜夜誦經繞佛,當晚正繞佛經行時,忽然看到四道白虹南北橫亙,皎潔明亮,很是訝異。想起從前世尊滅度時,有十二道白虹直貫太微,現在這個景象難道是在玉華寺的奘師已圓寂了嗎?隔天向寺眾描述,大家都感到很奇怪,直到第九天惡耗傳到京師,果然奘師捨壽的時刻,正是他看到白虹的時刻。

奘師示寂一個月後,有人攜帶栴檀末香來,請求依照印度習俗塗在奘師遺體上,這時候奘師已經封棺很久了,弟子們都不答應,那個人正色的說:「弟子先不要代作決定,奘師如果不允許,請示現跡象氣味告知!」大眾勉強同意,等到開棺後,在場的四眾弟子都聞到一股蓮花般清香,那個人把大殮的法服層層揭除,只留衫衣,眾人看到奘師相貌一如生前安詳的躺著,又不禁一齊號哭。等到那個人塗好香,穿好殮服再蓋棺後,卻忽然不知去向,大眾均懷疑是天人下降。

再有就是西明寺的上座道宣律師,他是南山律宗的始祖,戒行嚴謹,德能感神,曾向韋馱護法請問奘師的去處,神人告訴他:

「自古高僧大德各有不同的修持,證得的品位也不一樣,玄奘奘師九生以來備修福慧,生生之中多聞博覽,聰慧與辯才都冠於中國,福德也是一樣。他所翻譯的經典,文采和義理兼顧,和梵文原本本沒有不同,因為這些善業,已經上生兜率陀天彌勒內院,聽法開悟解脫,不再受生 人間。」

讀完這些神異事跡,再次印證奘師一生的行誼,決不是偶然或傳奇,足以明白顯示大師的道業成就。


133.輜素送葬

當二月三日,奘師因腳受傷而生病的消息上奏後,高宗急忙命御醫帶藥前往診察,可惜遲了一步,奘師已經往生,高宗萬分哀慟說:「朕失國寶矣!」並罷朝三日,含悲哽咽,下令所有葬事所需,由國家支付。

譯經的事因奘師的死而暫停,已譯好的則照往例由官府抄寫,其他沒有譯完的全交慈恩寺保管,奘師弟子及譯經僧,原不屬於玉華寺的,各回本寺去。

三月十五日高宗下令為奘師安葬日,京城僧尼可自由製作幢幡傘蓋,並且送喪到墓地去。

奘師道茂德高,所以能勞動當時的皇帝連番降旨珍重善後,備極哀榮。

四月十四日出殯當天,僧尼道俗於五百里內,送葬者一百多萬人。雖然大眾相當舖張,光是幢幡帳蓋就五百多種,但靈柩仍然安放在籧篨轎子上,東市各絹行雖然用了三千疋上絹結紮一頂涅槃輿,非常的莊嚴工巧,但弟子們不敢違背奘師的素志,只好以奘師的三衣及國家供養的百金納,安置在涅槃輿上前行,向白鹿原進發。沿途觀禮祭拜的人很多,沒有不唏噓落淚的。當夜留在墓地守靈的在家、出家人也有三萬多人,十五日清晨下葬封土,天地變色,鳥獸哀鳴,草木悲淒,更別說人了。

白鹿原,在城近郊,高宗每次登樓遙望大師葬處,就哀傷不已。為了避免他觸景傷情,後來下令遷葬到樊川北原,並營建塔寺,以為安奉靈骨之所。(可惜此塔在後來的黃巢之亂中被毀壞。直至宋代年間,才又被終南山的可政比丘在紫閣寺中發現。於仁宗天聖五年,奘師的頂骨被移葬至南京天禧寺的東岡塔。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又再移至南岡三塔之上,之後因日久湮沒,便無人知曉下落了。)


134.掘獲頂骨(南京)

民國三十一年日本侵略中國,在南京中華門外雨花台附近,建高射砲位,掘獲大石匣,上面刻的文字已模糊不清,但經過鑑定,確定其內為玄師大師的頂骨。這個石匣總共葬了五色的珠骨十七粒,後來把這些頂骨分作三份,一份在南京玄武湖五洲公園建塔供養;一份在北平建塔供養;一份則由日本人帶回去,在東京都約五十里外崎玉縣的慈恩寺建塔供養。

民國四十一年秋季,世界佛教友誼會在東京召開大會,台灣佛教推派章嘉法師、印順法師、趙恆惕、李子寬、李添春等代表出席大會,知道了奘師頭頂骨的下落,就和崎玉縣慈恩寺住持高森隆介數度商談,終於得到他的同意,分出一部分帶回台灣供養。

民國四十四年十一月廿五日,日本佛教派遺代表團共五人,捧持奘師頂骨空運來台,台北數以萬計的信徒和民眾前來迎接,當時的情景不下於當年奘師由印度取經回國的盛況!

奘師靈骨歸國後,先後被爭取供養,後來決定在日月潭建塔。這座唐式建築共有三層,頂層供奉奘師頂骨,中層藏經樓,下層大殿懸有奘師油畫像。

日月潭是台灣的名勝,中外人士常來這裡一遊。民國五十六年再建一座七級浮圖,將奘師頂骨永遠安置於山巔的塔中。

 


玄奘大師頂骨舍利

 

 


玄奘大師傳

 

 


玄奘大師

 

 


楞嚴經

 

91.舍利神變
92.破除惡見
93.外道論難
94.從奴學法
95.問卜歸程
96.諸德苦留
97.鳩王堅請
98.戒王迎師
99.曲女大會
100.佛牙因緣
101.無遮大施
102.慇懃送別
103.浪失經本
104.度越雪山
105.雲結雪飛
106.婦女戴角
107.登山遇盜
108.入定羅漢
109.至地乳國
110.修表入朝
111.榮歸譯經
112.進謁太宗
113.抵弘福寺
114.撰西域記
115.帝覽新論
116.帝為作序
117.解夏施衣
118.度僧萬餘
119.大慈恩寺
120.太子禮佛
121.帝崩含風
122.大臣求戒
123.造大雁塔
124.魚雁互通
125.學士助譯
126.為尼受戒
127.御賜碑文
128.冷病復發
129.佛光王子
130.與姊掃墓
131.譯經瑞象
132.奘師辭世
133.輜素送葬
134.掘獲頂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