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菩薩四法經典選輯

 

海濤法師選輯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佛說四願經

佛說四輩經

四品學法經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

三慧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唐三藏地婆訶羅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已得無量善利,當求無上佛大菩提。何以故?佛菩提者,世、出世間無等等故。若未來世諸眾生等,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修四法。何等為四?一者、當發大菩提心,寧失身命,不應退轉;二者、應當親近善友,寧失身命,不應遠離;三者、應修忍辱柔和,寧失身命,不生瞋恚;四者、當依寂靜之處,寧失身命,不思憒鬧。  諸善男子!如是四法,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諸欲求勝果    當發菩提心

策勤精進行    須依善知識

忍辱佛所讚    稱為有力人

空閑聖所居    無畏猶師子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作是言:「諸有智慧大慈悲者,能修如上四種之法,其人則能解脫生死,出離魔網,成等正覺,得大涅槃。」爾時世尊說此經已,彼諸比丘及諸菩薩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唐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 譯 

 

歸命大智海    毘盧遮那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菩薩摩訶薩八千人俱,皆被堅固大弘誓甲,并欲、色界諸天子等無量百千,恭敬如來,聽受法要。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持一寶蓋,廣十由旬,覆如來上。時有兜率陀天,名曰善勝,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與其眷屬在此會中,白文殊師利言:「尊者!供養如來猶未足耶?」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海納眾流有厭足不?」天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天子!大海深廣,無有涯際;萬流朝宗,嘗無盈息。菩薩摩訶薩求薩婆若,供養如來,亦復如是,未曾厭足。」

 

天復請言:「供養佛時應何所為?」文殊答言:「應以四事:一、為薩婆若;二、為度一切眾生;三、為不斷三寶種;四、為攝諸佛剎功德莊嚴。是為菩薩以四事故,供養如來。」

 

天復請言:「善哉,尊者!菩薩於法常應不吝。如昔所為尸棄梵王及其眷屬演四法門菩薩之道,願為我等一切眾會,重宣此義。」文殊師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天子!菩薩摩訶薩應發四種增上意樂心。云何為四?謂攝一切眾生心;成熟一切眾生心;集一切善根心;覺悟一切佛法心。是為四。

 

復次菩薩應發四種如山心。云何為四?謂於乞者無瞋嫌心;向惡道者生慈愍心;般若波羅蜜常不捨心;所修眾行皆究竟心。是為四。

 

復次菩薩應發四種轉勝心。云何為四?謂持戒轉勝;多聞轉勝;大慈轉勝;大悲轉勝。是為四。

 

復次菩薩應發四種如金剛不可壞心。云何為四?謂信樂不壞;依善知識不壞;修行不壞;求大乘不壞。是為四。

 

復次菩薩應發四種無能染心。云何為四?謂煩惱不能染;名利不能染;下乘不能染;諸惡眾生不能染。是為四。

 

復次菩薩應發四種無上心。云何為四?謂所愛皆捨心;施已無悔心;不望果報心;迴向菩提心。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能至頂法。云何為四?謂智慧;方便;持正法;化眾生。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助菩提道。云何為四?謂勤修諸度;順四攝事;住四梵住;遊戲神通。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第一勝法。云何為四?謂於諸眾生無損惱心;惱害己者,心無繫念;在五欲境而不放逸;貧窮苦厄不捨法行。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安隱心。云何為四?若在家時,自財知足,他財不貪;若出家時,依四聖種,行頭陀法。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施。云何為四?謂財施;法施;紙筆施;於法師所,善心讚歎施。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堅勝法。云何為四?謂所聞能行;豐財能施;尊者能供養;壽命能種諸善根。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不捨。云何為四?謂不捨菩提心;不捨正法;不捨一切眾生;不捨求諸善法。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園。云何為四?謂樂住阿蘭若;樂獨露坐;樂求善法;樂方便度諸眾生。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宮。云何為四?樂依梵住;樂聞善法;樂觀性空;樂同行者共止。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無盡財。云何為四?謂多聞財;說法財;攝諸貧乏財;迴向菩提財。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伏藏。云何為四?謂陀羅尼藏;辯才藏;法藏;無盡財迴向藏。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遠離。云何為四?謂遠離眾話;遠離五欲境;遠離非聖心;遠離三界。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樂。云何為四?謂離我、我所,無著樂;一切不顧戀,遠離樂;離一切境界,寂靜樂;不捨一切眾生而無煩惱,涅槃樂。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喜。云何為四?謂見佛喜;聞法喜;布施不悔喜;與一切眾生安樂喜。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真實。云何為四?謂不捨菩提心;不捨弘誓願;不捨有來歸依者;不捨一切善護語。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善法。云何為四?謂樂修一切善法;不輕未學;於諸眾生怨親平等;為不請友饒益眾生,不思其報。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清淨。云何為四?謂戒清淨,無我故;定清淨,無眾生故;慧清淨,無壽者故;解脫清淨,無諸趣生故。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足。云何為四?謂義足;法足;行頭陀功德足;集菩提資糧足。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手。云何為四?謂信手;戒手;聞手;慧手。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眼。云何為四?謂肉眼,作善業故;天眼,神通不退故;慧眼,所聞不厭故;法眼,諦觀諸法得忍故。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無厭。云何為四?謂施無厭;住阿蘭若無厭;聽法無厭;修善無厭。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難行。云何為四?謂忍受一切卑賤、陵辱;雖自窮乏,所有皆施;見有從乞頭、目、身體,心無違逆,生善友想;觀空無我而現受生。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無病。云何為四?謂無諸界不等病;無煩惱熱病;無不利益眾生病;無諸法疑惑病。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自分法。云何為四?謂諸波羅蜜;菩提分法;真善知識;不作一切惡業。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不動。云何為四?謂菩提心;如願而行;如言而作;勤修正行。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資糧。云何為四?謂奢摩他;毘缽舍那;聞一切;善根。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齊行。云何為四?謂發心起行;布施迴向;大慈大悲;智慧方便。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法障夢。云何為四?謂夢月墮於平地井中;夢月現於濁泉池中;夢月在空大雲所覆;夢月在空煙塵所翳。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業障夢。云何為四?謂夢墮大險處;夢高下道;夢磐曲道;夢迷方驚怖。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煩惱障夢。云何為四?謂夢毒蛇擾亂;夢群獸惡聲;夢落賊難處;夢身蒙塵垢。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得陀羅尼夢。云何為四?謂夢大伏藏諸寶充滿;夢清池中眾花齊敷;夢得雙淨白氈;夢諸天持蓋覆上。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得三昧夢。云何為四?謂夢端正童女眾寶莊嚴,持花授與;夢白鵝行列,迴翔空中;夢如來手摩其頂;夢如來坐蓮花座,入於三昧。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見如來夢。云何為四?謂夢月出現;夢日出現;夢蓮花開;夢大梵王威儀閑寂。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得大人相夢。云何為四?謂夢諸妙花果滿娑羅樹;夢大銅器眾寶盈滿;夢虛空中幢蓋莊嚴;夢轉輪王以法御世。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不退相夢。云何為四?謂夢白繒繫頂;夢自設無礙施會;夢身處法座;夢佛坐道場,為眾說法。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降魔怨夢。云何為四?謂夢大力士摧小力士,持勝幡去;夢大勇將戰勝而去;夢受灌頂王位;夢坐菩提樹,降伏眾魔。是為四。

 

復次菩薩有四種坐菩提場夢。云何為四?謂夢吉祥瓶滿;夢眾右繞其身;夢所往之處樹皆低枝;夢金光普照。是為四。」

 

文殊師利說此法時,善勝天子及其眷屬歡喜踊躍,以天曼陀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供養文殊師利,及散一切眾會。以佛神力,所散之花上昇虛空,成大蓮花,量如車輪;微妙香潔,悅可眾心。於花臺上有諸菩薩,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言:「此諸菩薩從何方來?」文殊答言:「如花來處,是所從來。」天言:「此花化生,無所從來。」文殊復言:「彼諸菩薩當知亦爾!」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從其口中放種種光,青、黃、赤、白、頗梨等色,遍照十方無量剎土,上至梵世,蔽日月光,還從頂入。時善勝天子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清淨金色光    妙相三十二

具億那由他    無比勝功德

能救世間者    何故現微笑

梵音深且遠    所言淨微妙

恆薀七聖財    放大智慧光

迦陵伽聲音    願說微笑義

世雄大丈夫    降魔及異道

常為諸天人    修羅等供養

具足十力者    何故現微笑

一切貪恚癡    塵惱智慧障

永斷無餘習    面如淨滿月

普施安樂者    願說微笑義

善逝天人師    無量功德聚

其心常平等    具足行眾善

開解一切者    何故現微笑

常持大慧燈    破黑闇稠林

遊步若牛王    無畏如師子

利益眾生者    願說微笑義

人中最尊勝    難見難可測

無我無諂曲    超越諸有海

智力自在者    何故現微笑

千輻網縵足    三界無倫匹

竭涸生死流    斷絕愚癡網

善哉大智者    願說微笑義

 

爾時世尊告善勝天子言:「汝見虛空蓮花座上諸菩薩不?」天子白言:「唯然,已見!」佛言:「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為聽如是四法門故,從十方來,皆住一生補處,於十方剎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號各異。」天言:「世尊!此諸菩薩頗有算計,知其數不?」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能知耶?」舍利弗言:「世尊!我能於一念頃,悉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星宿,不能百年算知此諸菩薩數量!」佛告舍利弗:「假使微塵滿閻浮提尚可數知,此菩薩數莫知邊際。」舍利弗言:「何處當有爾許佛剎,容是菩薩成正覺耶?」佛言:「且止,莫作是說!諸世界中空無佛者,無量無邊。舍利弗!假使如來恆河沙劫久住於世,日日當說恆河沙法;說一一法,皆授恆河沙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過於東方恆河沙佛剎,乃一菩薩於中成佛;如是東方無佛世界尚不能盡,何況十方一切剎土空無佛者!舍利弗!如是所有無量世界,皆是如來肉眼所見。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皆是如來心之所知。」

 

時諸大聲聞及一切眾會心生希有,作如是言:「我等今者咸得善利,值遇是師,成就廣大福德、智慧!」時虛空中諸來菩薩皆從空下,頂禮如來及文殊師利,恭敬右遶,各還本土。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言:「善哉,尊者!作佛作事,乃能化是無量菩薩住大菩提。願為我說,成就此等住菩提法。」文殊師利言:「天子!成就菩薩住菩提法,有三十五。所謂應常依時不失其節;應警策諸根;應攝心不動;應修諸波羅蜜;應隨善方便;應發勝意樂;應建大慈;應起大悲;應不捨大乘;應遠離小乘;應常諦實;應如實作;應護正法;應如聞行;應了眾生性平等無二;應觀破戒、持戒皆福田相;應覺諸魔業;應成滿大願;應於生死不疲厭;應降伏眾魔;應知恩報恩;應入滅因法;應於解脫門不驚怖;應供養諸佛;應隨眾生所須皆作;應不染世法;應樂阿蘭若;應行少欲;應念知足;應未度令度;應未解令解;應未安令安;應未涅槃令涅槃;應不斷三寶種;應攝諸佛淨剎功德莊嚴。是為成就菩薩三十五種住菩提法,應如是學。

 

又復天子!菩薩應離十種慢心。所謂我慢;多聞慢;辯才慢;利養名稱慢;住阿蘭若慢;頭陀功德慢;富貴眷屬慢;釋、梵、護世承事慢;禪定神通慢;為於佛、法、僧得不壞信,天、龍、夜叉、犍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恭敬讚歎慢。菩薩能離此十種慢,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不為一切外道、魔怨之所損敗。」

 

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言:「隨於尊者所住之處,當知已是有此法門,即為如來於中出世,轉正法輪。」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隨何方土,文殊師利說此法門,即為法王,於其中住。若有眾生行此法者,是真佛子。有能信解、受持此法,名實修行,斯人已為佛所調伏,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迦葉、阿難:「善男子!我今以此法門付囑汝等,當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為人廣說。我涅槃後應以此法大作佛事,令一切眾生皆獲安樂。」彌勒白言:「唯然,受教!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受持?」佛告彌勒:「此經名說四法門,亦名成就菩薩道法,是故汝等應共受持。」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摩訶薩、長老大迦葉、長老阿難,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乘四法經

 

佛說四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與五百比丘僧,坐於尼延樹下,為數千萬人說法。於是城中有豪長者,財富無數,名曰純陀。純陀有子,厥年十四,時得重病,不免所疾,逐便喪亡。父母、兄弟、宗親中外莫不愛重,啼哭憂愁,安可言乎!爾時純陀聞佛來化,心大歡喜,便告其妻言:「今佛在此,宜當往見。其有聞佛說經法者,莫不解悅,忘憂除患!」即與其妻、親族、僕使俱到佛所,為佛作禮,卻坐一面。長者純陀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人在世間,積聚錢財,思慮勤苦,不敢衣食,不知布施、奉持經戒,無尊無卑。獲得如願者,或時命盡。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啼哭愁毒,為其棺殮,遣送財寶、衣被、飲食,寧有益於死者不?」佛告純陀及諸會弟子:「聽我所說,善思念之!」純陀、眷屬、諸會弟子皆各叉手,一心受教而聽。

 

佛言:「人有四願,不可常保。何等為四?

 

第一願者,是人身。沐浴、莊飾、飯食、五樂常先與之,疾病卒至,不能止之。命盡,軀僵在地,不隨人魂神去。空愛重之,復何益也!

 

第二願者,謂有財產、官爵、俸祿。得之者喜;不得愁憂。疾病,死至命盡,所有財物、官爵、俸祿,故在世間,不隨人魂神去,空為愁苦。

 

第三願者,謂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親屬、朋友、知識,恩愛榮樂。疾病,至死命盡,復不能救我命,亦不能隨我魂神去。空啼哭,送我到城外深塚間,以棄我去,各疾還歸。雖追念我,愁苦憂思,不過十日,諸家宗族、男女聚會,相向歌舞,快共飲食,相對談笑,捐忘死人。雖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親屬、朋友、知識,不能共追我命,空悲之,復何益也!

 

第四願者,是人意。天下人少有能守護其意者,皆放心恣意,婬於五樂,貪利嫉妒,忿怒鬥諍,不信道德。至於身死壽盡,魂神去矣,業相追逐,不得相離。譬如雀飛,意隨其兩翅,意為身神,兩翅為魂魄,人不能守護其意,皆從惡念所為,殺、盜、貪婬,以生時所為罪,死入太山地獄中,為飢餓鬼。罪竟乃出,為畜生,當為人所屠割。作人放心快意故,入三惡道。」

 

佛告純陀及諸弟子:「當端汝心,守護汝意!諦自思惟:知身非我身,所有財物,亦非我許。當諦計校:所有父母、兄弟、妻子、五種親屬、朋友、知識,官爵、俸祿,念欲得之,無有厭足,謂有益於我身,老、病、死來,皆不能益於我身,亦不能為我卻之。人不能自拔為道,如鸚鵡鳥愛其毛尾,為射獵者所得。賢者諦知!是四願不隨人魂神去,空為之困苦。因拔恩愛之根,絕三惡之道,得三善道:一者、不復老;二者、不復病;三者、不復死。堅守護其意,乃可得度!」諸弟子聞經歡喜,前為佛作禮。

 

佛說四願經

 

佛說四輩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諸四輩弟子、天帝、龍、鬼神、質諒神,皆詣祇樹,稽首佛足,卻就常位坐。佛告諸弟子:「吾今所出經法,所可教誡,皆自各守其意念。末世毒然之時,四輩弟子,若出家、若居家修道,皆狂醉眾色,不復承用佛經法,專愚自用,便使吾道薄淡,令世人謗訕吾道,信是弟子傲慢所致!」鶖鷺子整衣服,叉手,一心聽佛說四輩經如是。

 

佛言:「若末世男子能出家,除剃頭髮為道者,第一去離愛欲,志存大乘,常當慈悲喜護為主,去想行,普念一切蜎飛蠕動之類,視之如身無異,不得妄起恚怒。深入明度,常以明度權便,誘致矇冥,使入無極;以戒德除心穢病,不得為世間之業。能行此者,便可出家,名曰道士。不可依恃吾法,自以出家為信,不專念道。或能有下賤之人,倚道自活,無益一切,而但出意說。為人師主,輕薄戲調,不自撿察,使尊法薄淡,世人不信,非吾出家弟子之法也!」

 

佛言:「若有女人出家,除髮為道,以去愛欲,當專精靜處,不得與出家男子同廟止。若行師受,當有等類,不得獨往稟受。常當晚出早還,不得妄出廟宿止。但得教授女人,不得教授男子。所著衣服,不得刻繪帛綵色苾芬。不得輕言戲語,不得貪財寶物,戒行清淨,名曰出家道人。若輕言戲調,未語預笑;心志不寂,意行穢濁,惡口罵詈,輕言不節;不能靜處,憍慢自大,不自撿敕者,雖復出家,故是賤人,非出家弟子也!」

 

佛言:「若有男子心志繫道,不能出家者,在於愛欲之中,當受持五戒、月六齋。第一孝順父母,治家養子;朝暮燒香、然燈,稽首三尊,悔過十方,恭敬四輩;不得慢輕自大,去離慳貪;常以至誠,不得欺殆世人;不得與世間人妻婦坐起同席、住行相隨、同室異床。除去四事,以四等心普視一切,老者,若父、若母;少者,若弟、若子。恆以明度法藥洗除眾病,不得妄瞋恚、罵詈。常以無極方便誘解世人,使入大乘;不得為新學者說深經、奧妙之義,當為除想識無罣礙者;不得綺飾衣服,不得與世間妻女戲調言語、往來報答,以致因緣,如是者為清淨道人。若行不清淨,貪利財色;或於世俗綺飾衣服,互相翹舉,但結非惡,眄睞所欲;輕言戲調,未語預笑;託己同法,口說妙言;外似清虛,內懷貪惑;心存財帛,以自供給,活於妻子;慢佛,尊經不復修學,反習外道之術:世藥解奏、符咒厭說、療治眾病。因緣外道解奏之術,或於財帛勾束上下,賊意欲得;因解奏之術,不持吾法,當來者卻,皆由斯輩,是故非吾法學弟子也!」

 

佛言:「若有女人不能出家,在於愛欲之中,心樂道者,當持五戒、月六齋。孝順父母、姑嫜、叔妹、夫婿;不得撾罵兒子、婢使;不得輕行,來宿止他家;不得與世間男子語言,調弄譺笑;不得妄瞋恚、罵詈惡口;不得證說他人惡,不得陷人兒子、妻妾、奴婢過惡;恆當專精念道為上首;不得與世間凡人說法顏貌;不得與人男子相斥,不得教他人男子;不得說世間吉凶、善惡、災變之相;不得憍慢自大;晝夜三時燒香,稽首三尊,悔過十方,稟受經行,言數自勸;不得希望供養,貪利財帛;不得嫉妒夫主,當自賤女人身,願為男子轉身受福,可得上天宮觀自然,是清信女人學道之法。若不孝順,憍慢姑嫜,嫉妒夫主,撾罵奴婢,造惡自是,怨恨、恚怒、毒意向人,行者如是,是為非法學女人弟子也!」

 

佛告諸弟子:「清慎汝心,守護身口,恆以四等濟眾生已,道寶之慧恩施一切,如佛教誡,必得度世!」弟子諸來會者,聞佛說經,歡喜奉行,作禮而去。

 

佛說四輩經

 

四品學法經

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 譯 

 

其有三德學,號真學,為上品;

其持具戒學,號承法,為中品;

其受卑戒學,號依福學,為下品;

其行三事,號散侍,為外品。

 

又真學三德者,一曰、戒行備具;二曰、多知經法;三曰、能化度人。是為三德,號真學者也。又承法具戒者,純行五戒,信審罪福,奉承法教也。又依福卑戒者,但持上四戒,不持酒戒,隨世習俗,不變欲事,是為依福學也。

 

又散侍三事,非戒也。何謂三?

 

一者、身歸法;二者、供養法;三者、於同學法。持自有卷分別,無師無所承,自然心好,無所拘礙,名散侍法也。真學功德勝於承法學百倍也,承法功德勝依福百倍也,依福功德百倍勝散侍也,散侍功德勝凡俗百倍也。凡俗之人或不如畜生,畜生或勝於人。

 

所以者何?人作罪,不止入地獄,地獄罪竟為餓鬼;餓鬼罪竟,轉為畜生;畜生罪竟,乃還為人。畜生中皆畢罪,便得為人。是故人當作善,奉行三尊之教,學上四品之法,長離三惡道,展轉天上,下生人中豪尊,世世受福,後長解脫。

 

四品學法經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賢者說法時,有五福德。何謂為五?其人所生則得長壽,是為一福德;其人所生即得大富,饒財多寶,是為二福德;其人所生即端正無比,是為三福德;其人所生即名譽遠聞,是為四福德;其人所生即聰明大智,是為五福德。

 

何因賢者說法得長壽?用前世說法時,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其義備足,歸寂無為,好殺之人聞法,即止不殺,用是故得長壽。

 

何因說法之人得大富,饒財多寶?用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為,盜竊之人聞經,即止不盜,便能施與,用是故得大富。

 

何因說法之人得端正無比?用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為,令聞法者和氣安之,即顏色悅,自生光澤,用是故得端正。

 

何因說法之人得名譽遠聞?用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為,令聞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用是故得名聞。

 

何因說法之人得聰明大智?用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寂無為,令聞法者曉了妙慧,用是故得聰明大智。是為五法,說經者得福也。」

 

諸比丘聞經歡喜,前為佛作禮。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

 

三慧經

失譯 

 

佛常欲得三人:一者、信;二者、問;三者、行。或有人但信不喜已作,為信不欲行為。

 

喜有三亡:一者、不布施;二者、不行戒;三者、不定意。

 

當滅思想乃得道,要在不念已。滅思想,色亦滅,識亦滅。心有所念,是為四所有對,是為想:當有想、當無想、不離想、當離想。不出想、還就。當有想者,謂道想;當無想者,謂無色想;不離想者,謂不離經行想;當離想者,當離生死想。不出想,謂無道想,不出十二門;還就者,謂人生死,便不得脫。

 

身譬如地,善意如禾,惡意如草。不去草穢,禾實不成;人不去惡意,亦不得道。人有瞋恚,是為地生蒺藜。善意如電,來即明,去便復冥;邪念如雲覆日,時不見已。惡意起,不見道。

 

學者有苦;不學者無有苦。學者有苦,譬如人種,當先犁去草穢,便多得收,是為先苦。不學者無有苦者,譬如地不犁,續自生蒺藜諸惡物,是為不學無有苦。

 

行道:第一、可禁苦;第二、可禁樂;三者、不可禁苦;四者、不可禁樂。能樂得樂,便行道;能苦得苦,便行道。有人行道得苦,便畏生死,能行道,如是不可與樂。有人得樂能行道,意不苦,如是不可與苦。有人得樂能行道,得苦亦能行道,如是可與樂,不可與苦。有人得苦不能行道,得樂亦不能行道,如是當與苦,不可與樂。

 

都有四求:一者、用身故求;二者、用願故求;三者、用癡故求;四者、用行故求。人欲保身、長壽,是為身求;欲得豪貴、妻子、珍寶,是為願求;祠祀、鎮壓,欲從得福,是為癡求;所行非法,欲家安隱得道,是為行求。

 

人有三不可保:一者、喜意;二者、財寶;三者、人命。身亦可念,亦不可念。計身諸惡露是為可念;意墮五樂是不可念。

 

善亦可念,亦不可念。謂得道意,是可念;不可念者,謂以得道意,當轉增上。惡亦可念,亦不可念。有過自悔,是可念;意起墮惡,是不可念。捨正念邪,是為惑;不別是非,是為癡。惡有二事:一、為本;二、為利。所作行是為本,受行福是為利,除是便得道。

 

貪護謂已得復貪。念色為貪,上為非一,意滅故。護貪為得道,貪護為墮生死。已得復護,故為貪護。

 

樂食者,謂歡喜。飽念食者,謂念三十七品經。便飽識食者,謂樂法。已隨痛痒為栽,求後復念為識求。

 

一切世俗事皆屬身,一切名字皆屬意,一切不犯皆屬戒,除是無所有為道。一法復壞道行,謂不精進;一法壞人,謂慳貪。

 

外惡因緣來向人,不受為忍;自身作惡,不出為辱己。過去莫復念,未來亦莫待,今見在當斷。非人所有,莫得憂;一切有意,皆為結。

 

有善意亦忘,有惡意亦忘。復用三因緣故:一者、不習念;二者、不數念;三者、不著意倒。是三事不復忘。

 

從有可得無,有不可得有,是謂三十七品經意。生死意,生死無有數,所以覺者,種忘故。

 

本意欲坐行道十日,不能竟十日,前世福薄故。多福者,欲十日坐行便得。身不欲行,用劣瘦極故;意不欲行,不念死敗苦空故。

 

智慧有四相:一者、聞善語便不轉;二者、已聽便受著意;三者、已意當思惟念;四者、意已思惟念。復重問欲知其意,倒是少慧。

 

有五百人行道,得定意,恐復失之,因取人令殺。人報言:「殺道人,令我得重罪。」道人言:「如人有怨家欲殺之,不是身為,是我怨家,汝為我殺。」佛言:「當殺意,勿殺身。」

 

有道人得定意,時野火燒之,衣不然。人見之,謂是鬼,便斫之,刀折不入。用心一故,不燒;柔軟故,不入。

 

有道人得定意,弟子呼之飯,不覺。因前牽臂,臂申丈餘,弟子大恐因取結之。意結不可,復取解之。師禪覺,苦臂痛,問弟子,白如是。師言:「汝不解者,誤折我臂。」人得定意,柔軟如綿,在母腹中亦爾。

 

有三因緣,覺人無所知:一者、問不如對;二者、不能問;三者、不能語。

 

取要經要,譬喻說人逢大水,但當取珍寶去。喻人在世間但當取善意去。

 

人所念,不得道。何以故?不念道因緣。有道因緣,能得道,謂六波羅蜜、安般守意、三十七品經,是為道因緣。

 

有五因緣可信:一者、信佛;二者、信法;三者、信戒;四者、信經;五者、信善知識。信是五事,得道。

 

語有四法:一者、直語;二者、分別語;三者、問語;四者、止語。直語者,有黠人隨道德因緣直說。分別語者,為所心所受不諦,當分別本末重語說。問語者,人自意為是,隨因緣問之即自知。止語者,佛所不說,亦不說。

 

有四因緣問:一者、一切問;二者、分別問;三者、問問;四者、止問。一切世間非常、苦、空,行道得安隱已說,是為應語,是為一切問。若人來問眼事,莫持耳往報,是為分別問。若人持白物來,言是黑物,因持黑物問之,見為何等,是為問問。若人來問道何類,因報寒何等類;若問意何等類,因報風何等類;若問無為何等類,因報空何等類,是止問。

 

有四顛倒:一者、非常,人意以為常;二者、以苦,人謂樂;三者、萬物皆空,人謂為實;四者、非身,貪以為有身。人墮顛倒如是,非常計常,以苦為樂,以空為實,非身以作身。人如是意,便得道。

 

人意墮四顛倒故,計是為我身,諦校計身中,無所有;已無所有,便墮空;已墮空,便為無身;已無身,便墮無為。

 

人有四癡,常著四顛倒:一者、萬物非常,自以為常;二者、天下皆苦,人持作樂;三者、天下空,人以為有;四者、身非身,不可保,人以為身;五者、月始生時拜;六者、十五日盛明時,反踞視之;七者、女小時從人抱;八者、女大不可得見。

 

有四貴,亦有四賤:一者、道貴,人賤;二者、珍寶貴,人賤;三者、官位貴,人賤;四者、黠貴,癡賤。

 

阿難言:「人得善知識,為得佛半?」佛言:「人得善知識,為得佛道。善知識難得!」

 

何謂為道德?信為道;制身、口、意為德。

 

人當有三知識:一者、富家;二者、事貴;三者、事大尊者。以布施是為富家,以持戒為事貴者,守意念道為是事大尊者。

 

有內治生、外治生:索錢財、諸珍寶是為外治生;守意念道是為內治生。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

 

有內力、有外力,有內色、有外色,有內識、有外識。能制惡意,是為內力;能有所作,舉重瞋恚,是為外力。痛庠、思想、生死識是為內色;地、水、火、風、空是為外色。意念為內識;眼見為外識。

 

有四事大難:一者、與得道人共會大難,謂十二賢者;二者、聞經入心難,謂在八難處;三者、如本觀難,謂墮四顛倒;四者、如法行難,謂不能持戒。

 

有五事,求道大難:一者、年老;二者、疾病;三者、縣官;四者、盜賊;五者、飢渴。是為五事,求道大難。

 

有五事難:一者、值佛世難;二者、聞經難;三者、得善師難;四者、得善人難;五者、得作人難。

 

有五難:一者、貧,能布施難;二者、豪貴,能忍辱者難;三者、有事對吏,不欺者難;四者、與端正女人同床,意不亂者難;五者、制人命,不得傷害者難。

 

有七難:一者、受經,能問難;二者、聞經,解意難;三者、與多智人對語,能自解難;四者、自教,復能教人者難;五者、自安隱,亦令人安隱難;六者、己自定意,亦令人定意難;七者、常不離法,至得佛道難。

 

有十八事,人於世間甚大難:一者、值佛世難;二者、正使值佛,成就得為人難;三者、正使成得為人,在中國生難;四者、正使在中國,種姓家難;五者、正使在種姓家,四支、六情完具難;六者、正使四支、六情完具,有財產難;七者、正使得財產,得善知識難;八者、正使得善知識,智慧難;九者、正使智慧,謹慎心難;十者、正使謹慎心,能布施難;十一者、正使能布施,欲得賢善有德人難;十二者、正使得賢善有德人,往至其所難;十三者、正使往至其所,得宜適難;十四者、正使得宜適,聽問難;十五者、正使受聽問,說忠政難;十六者、正使忠政,解智慧難;十七者、正使得解智慧,能受深經難;十八者、正使能解深經,復重難。是為十八事,人於世間大難。

 

有八處人,佛無那何:一者、啞人;二者、聾人;三者、地獄中人;四者、餓鬼中人;五者、畜生中人;六者、邊地不知法義;七者、長生二十八天上;八者、受不精進行。是為八處人,佛無那何。

 

有五百人自說言:「我善。」佛言:「汝審善,當隨我後。」人言:「諾!」佛便行入火中,五百人皆止住,無敢隨者,言善人至難得。

 

有人問佛:「佛教人作善何等益?」佛言:「天下人惱,我故教之耳!」人復言:「人有心,當恣之。」佛言:「坐天下人恣心故,我止住百劫,乃得佛道。」

 

道有七事:一者、意喜布施不欲餘;二者、但欲聞;三者、但信;四者、但持戒;五者、但欲行;六者、欲學慧;七者、但欲脫去。

 

佛在世時得脫,轉後世但學慧,復轉後世但欲行,復轉後世但持戒,復轉後世但信,復轉後世但欲聞,復轉後世但欲布施。不但布施當復聞,不但聞當復信,不但信當復持戒,不但持戒當復行,不但行當復慧,不但慧當復脫去,是七事當并行。

 

有五叢殘世:一者、上世人長壽,今世人短壽;二者、上世人端正桃華色,今世人醜惡;三者、上世人多得道,今世人不能得;四者、上世人博達,通知經要,今世人不能通知;五者、上世人安隱,今世人多疾瘦。是為五叢殘世。

 

有長壽者道人,大富,財產無數,好作布施。有人言:「卿作布施大多!」道人報言:「我從佛聞,人在世間往來生死,其日不可數。今我所有布施,尚不能日用一錢,何以為多!佛說人得一切天下珍寶,不如聞佛一言。何以故?徒多財產,不能離世間故。」

 

山中揭鳥,尾有長毛,毛有所著,便不敢復去,愛之恐拔,罷為獵者所得,身坐分散而為一毛故。人散意念恩愛、財產不得脫苦,用貪婬故。人治生,譬如蜂作蜜。採取眾華,勤苦積日。已成,人便竊取持去,亦不得自食,適自疲極。人東走西走,求是作是,合聚財寶,勤苦不可言。已命盡,他人得其財,身反得重罪,受苦不可量。人在世間,譬乘泥船渡河,當浮渡,船且壞。人身如泥船不可久,當疾行道。

 

金有四試:一者、燒;二者、磨;三者、鍛;四者、鍊。譬喻人亦有四試:一者、嬈;二者、共從事;三者、色;四、為制不止。

 

欲得人相,有四因緣:一者、與共居;二者、共居當久;三者、當共語言;四者、共事。可以知之。

 

有四因緣,知為道人:一者、聞惡亂意,即時轉念;二者、不說人惡;三者、自不墮論議;四者、能自護。如是知為道人自護。

 

今世四因緣乃受福:一者、有處;二者、有時;三者、業;四者、師。人有所止,得安隱、如意,是為處。如人年三十當富;十五時,求不可得,至三十乃得,是為時。若人宜賈白珠亦餘物,從得利,是為業。遭得明人分別說經,心即開解,是為師。

 

有兄弟三人,各自謂高健無輩,共更持夜,二兄居前臥,小弟便獨坐。有一虫,名為不吉,來嚙其髀。弟便以手指之,虫便長大,復捶益大。其人瞋恚,取虫蹙踏,自致疲極,虫益大不止,其人便止休。一夜已竟,便呼仲兄起,虫復嚙之。兄復如小弟與共鬥,虫更長大至屋,如是疲極,復止休。二夜竟,便呼大兄起坐,虫復嚙之。大兄便持手指摩娑,虫復起,兄生意以盎覆之,須臾極,虫便出盎去。至明日,二弟極不能復起,兄知二弟與虫共鬥,便問:「何以不起?」二弟慚不敢語。兄言:「與虫共鬥極耶?」弟言:「然!」兄語弟言:「後儻有不吉虫來,但以盎覆之,不當指也!譬喻如癡人得對便瞋恚,從得罪。如弟與虫鬥,自致疲極。黠人見對來,便避之,是得福。譬如盎覆不吉虫去。」

 

昔有道人為國王說經。王言:「佛在世,多人得道。今同說佛經,人不得道,佛為持道法去耶?」道人言:「譬天下極美不過葡萄酒,飲一升便可醉,持一升水澆一升酒中,飲之不能復醉。佛在世時說經,知人意態。譬如人飲一升酒便得醉,今我輩不知是。佛說經知人意態,應病與藥故,人多得道。」

 

有國王飯諸比丘,天來指示王,是人得阿羅漢,是人得菩薩,是人得道跡,是人不持戒。王悉覺知,持心正等,無有異意,諸天代其歡喜。

 

有國王與人共爭高價浴佛,王輒舉高價不止。人言:「今我悉持所有財物、妻子、自身為奴婢,以浴佛。」王便不得。

 

阿育王作八萬塔,臨命欲絕時,菩薩、阿羅漢有五百人,共守護,更為說經,不使諸夫人得近與相見,欲令王上天故。

 

有小國王常起征伐。大國王思惟言:「亡身得惡,皆從貪愛,故我不如以國與之!」大國王捨國,去作白衣在他國,久後歸故國。有人白言,王便敕左右往捕取殺之。臨當死時,呼其子囑一言:「慎勿忘也!汝勿念怨家,要當慈心!」

 

有國王治行不平,侵枉人民,受取非法,天為雨不時節。有女人言:「天雨不時節,王治行不平正故。」王以聞知,便呼女人令請雨,以三器著地,女人願令雨墮中央器中,復令從一頭起,則如其願。王問:「何因緣得是?」女人白言:「我至誠故。」佛言:「有地乃有萬物,人有至誠乃有道。」

 

有國王出行,見一女人端正無比,王意欲殺其夫,取是女人。旁臣言:「不當殺,當享之。」國王序其夫,以金指環與之,語言:「忘環者殺汝!」王私呼婦,令盜取環。以後王呼問其夫環所在,夫求不知處,便敕臣殺之,令美飲食。夫恐,不敢食。人言:「卿當死,何不食?」夫適欲噉魚,因於魚腹中得環,是至誠所致。

 

有道人貧窮,舉十萬用治生。便先持三萬布施,持餘錢行賈。途中為賊所抄,王便以珍寶物  丐與之。有大囊、小囊,餘人各取大囊去。道人自念言:「我錢少,不宜取大囊。」便取小囊去。其中悉有白珠,賣得六千萬。用至誠不貪故,得是珍寶。

 

昔有國王徵國中諸盲人,令於象廄中觀象。中有持象足者,中有持象鼻者,中有持象耳者,中有持象尾者。去後共相問:「象何等類?」持象足者言:「象大如柱。」持象鼻者言:「象如繩索。」持象耳者言:「象如簸箕。」持象尾者言:「象如大杖。」皆共諍之,盲人各自信其意。譬如人各見少所經,不了其法,自謂大解,亦如是。

 

有國王於城外大作伎樂戲,舉國中人民皆出行觀。城中有一家,其父有疾不能行步,家室共扶將令行,言:「出城便止。」樹下不能自致,語家中言:「汝自行觀來,還乃持我歸。」時天帝釋化作一道人,過其邊,便呼病人:「汝隨我去,我能令汝病愈。」人聞之大喜,便起隨行。釋將上天,至宮,見金銀好物甚眾多,欲從求之。人言:「勿得,可求丐瓶。」病人因前到釋所言:「我欲去,願持此瓶丐我。」釋即與之,語病人言:「中有物,在汝所願。」病人持歸室家,相對探之,轉得心中所願,金銀珍寶恣意皆得。大會宗親諸家內外,共相娛樂。醉飽已後,因取瓶跳之,我受汝恩,令我富饒,跳踢不止,便墮地破之,所求不復得。

 

世間有黠人多無數,未有如彌勒者。彌勒尚復行學不厭,何況餘乎!佛已得道,坐行安般守意。佛言:「我從無數世以來,與不厭乃得佛。」後世人學當那得佛道!

 

已持戒,不復作惡。有不信意故,復犯戒,便墮地獄。閻王問之,便對言:「我不作惡。」閻王復問:「汝不作惡,何為是中?」

 

有尊者為賊人所折辱。有人言:「何以不殺之?」尊者言:「我人客未具故。」人復言:「我為卿屈人客。」尊者言:「不也!我兵今自具如是,二十餘歲殺賊人,被病死。」人復言:「卿不殺之,今反自死!」尊者言:「我兵馬已具。何故?癡人當入地獄,是為兵馬具。」

 

問曰:「何等為能知一萬事畢?」報曰:「一者,謂無意、無念萬事自畢。意有百念,萬事皆失。」

 

有道人夜行前,未得道人隨其後。後人有疑悔,前人舉手,五指頭出火,復以鑰開戶,後人乃覺悟,知為道人。

 

說經有六衰,有人言七衰。屋舍衰,獨非衰耶!佛謂人言:「我復饒汝一衰,癡為大衰。何以故?人說身事,反說屋舍,是為癡。」

 

有人墮海中,有人教食水盡,可得步出。人言:「我已飲,後水復來!」世俗如是,前後相趣不可極。

 

人欲相見,有四緣:一者、其人端正故;二者、宿命相愛;三者、名聞;四者、欲聞深經。安為知是,隱為自藏。自藏者,不見惡態。

 

世間凡有千八道,佛一切已知,前世皆已學,從是不得道故,索知。

 

問:「人語時,聲先生耶,意先生乎?」報:「意先生。何以?意覺聲,聲不能覺意故。」

 

有人持珠度海,失亡其珠。人便持木斗,舀水棄岸上。海神言:「汝當何時盡是水?」人言:「生死棄之不置。」海神知其意大,出珠還之。

 

三慧經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回向往生者○○○罪障消除    永離三塗    往生淨土

回向現世者○○○病苦消除    消災免難    身心安康    共證菩提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維基 Wiki | MSN | 佛教 | 經典圖書館 | 

| 電視 | 購物 | 兒童 | 書店 | 雜誌 | 視頻 | 免費佛經 | 音樂下載 | 熱門網站 | 佛教論壇  |

般若文海佛教經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