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尊者開示錄
普仁法師講述
郁橛居士記錄
△無上妙義之極談 △救世度生之要筏
△六道輪迴之真相 △菩薩發心之本旨
△六度萬行之指南 △臨命終時之準備
尊者諱光法。普仁其字也。熱河東蒙古喀喇沁旗人。八歲至舊都。出家雍和宮。師事楊喇嘛。密傳經咒。修持精進。徹夜誦經。肱不著席者十年。既而楊喇嘛圓寂。尊者負師骨。徒行赴五台。一步一禮。既至。奉安事畢。禮燃燈塔。日課五千拜。比滿十萬。塔下忽現瑞光。探石隙。獲舍利百餘粒。嗣於寺中瞻禮文殊。親見靈異。在達摩洞坐禪九閱月。由是感佛加被。心境通明。愍大法陵夷。發願振興。眾生疾苦。發願代受。以宗喀巴祖師創立黃教。發願鑄造高二丈餘法身之銅像。紹隆佛種。因工程浩大。魔難紛起。竟因此陷獄年餘。其遭際與明季憨山大師相類。事白釋出。以國家多難。惟金光明最勝王經能銷災厄。熱河平泉一帶首先奉持。極感靈驗。於是舊都新都滬杭湘鄂廬山天津大連聞風踵起。尊者以平等心建立道場。普說法要。善者精進。惡者懺悔。值人急難。乞咒施方。應念而予。既無慍色。亦無倦容。遼甯川粵繼續迎請。未能分身即往。已先代為祈禱。直至捨棄報身之日。廣東函求皈依者十九人。仍辦供回向。蓋始終如一也。宗喀巴祖師銅像慘澹經營。時逾念年。不屈不撓。卒底於成。於示寂前一月。行開光大典。是時示疾半載。付囑徒眾。已發心願生兜率。醫藥飲食均不措意。病榻持咒。仍如常時。綿密不斷。借寓蒙漢佛教會靜養。至夏曆七月初三午後。忽欲遷回舊居。經會眾極力挽留。乃命於下午六時招眾喇嘛來誦蓮華生大師經。至五時。詢唪經喇嘛已否齊集。是時四眾弟子候視者均在榻前。人稠地狹。餘暑未退。諭以出室休息。神智湛然。眾環繞未忍遽退。尊者迴視一週。乃吉祥而臥。鼻息內轉。安祥示寂。蓋是日午後戌時也。次日撮影。面色如生。且轉腴潤。尊者道貌藹然。言語平實。清苦高潔。世罕其匹。弟子逾數十萬。無貧富貴賤。平等接引。凡以貲財供養者。概撥作法事佛像之用。維持窮苦喇嘛。尤屬竭盡心力。而供應檀越。則獨力負擔。負債累累。從不形諸詞色。仍囑徒眾等須遵循遺教。發菩提心。弘法濟世。護持道場。俾法運昌隆。永遠勿替。於陰曆七月初五寅時入龕。十一日辰刻移安定門外蠶壇寺。即於是日荼毘。續行卜地修建塔院。同人等孺慕有心。攀援無力。於尊者平日德量修持。蠡測管窺。挂一漏萬。倉卒之際。撮敘大略。諸希鑒察。治喪委員會同人謹述。
中華民國十四年五月五號,即乙丑四月十三日,隨班禪上師南下之白喇嘛普仁尊者,應杭州佛學會同人之歡迎,法駕蒞止。由會長吳璧華居士請求開示。會眾三百餘人,肅然敬禮,恭默聽法。白升座。先入定。觀會眾根器。次依密法﹐咒米散眾﹐為眾懺悔驅魔﹐然後開示法要。
白云。(以下均尊者法語)今觀諸君存心﹐皆為求法而來﹐且頗專誠﹐深為可喜。唯我審觀大眾根器﹐多是智慧有餘﹐而力行不足。欠缺實在功夫﹐以致佛法難得成就﹐深為可惜。我觀大眾心理﹐對於佛法﹐可分四種。一、對於佛法﹐已發信心﹐而不加修持者。二、雖發心修持﹐然尚未得其門者。三、發心修持﹐雖得其門﹐不過專為自了﹐不存救世度人之心者。四、發心修持﹐既得其法﹐又能行菩薩道﹐自利利他﹐濟世而度人者。今日在會大眾﹐對於佛法之信行﹐不外上所說之四種。諸君既欲求我開示﹐今日人數既多﹐難以一一對機開說。只好將佛法大概﹐略為諸君宣說一二。
講到佛法﹐是重在實行﹐不重在言說。因言說是理的一方面﹐不是事的一方面﹐於實際功夫上無補。凡人何故須要學佛。只因為世間有六道輪迴生死之苦﹐倘不求出離﹐則萬劫無窮﹐長淪苦海。學佛﹐自己可以出六道輪迴生死之苦﹐又可度人出六道輪迴生死之苦﹐此學佛之本旨也。
我今將六道輪迴生死之苦﹐略為諸君宣說。大眾便可知為人學佛﹐是世間第一最要之事。何為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此三惡道﹐均受苦無窮﹐難得出頭。人道﹐修羅道﹐天道﹐是三善道。雖較惡道為優﹐然而報盡﹐或造惡業﹐仍要墮到三惡道去受苦。
那地獄一道﹐苦中為最﹐大概不外寒熱二種的苦。寒熱之獄﹐各共有八。受那極寒極熱的苦﹐寒如冰凍﹐熱如火燒﹐其苦真難言喻。落了地獄﹐萬劫難得出頭。人世間百年﹐地獄才過一秒。世間負重之獸﹐莫過於象。象之中﹐以六牙象之力為最大。今以六隻六牙象所負之芝麻﹐其粒數當不可計量。在地獄中受苦﹐經過六十年﹐數芝麻一粒。要將六隻六牙象所負之芝麻粒數盡﹐這時地獄才得出頭。所以一落地獄﹐長此永無出期。世人快一時之意。造殺盜淫惡業﹐種下地獄之因﹐不自覺悟﹐真堪憐愍。此等地獄﹐為凡夫肉眼所不見﹐故人多不信﹐常任意作惡。又人間﹐亦有地獄。廁中蜣螂﹐早生暮死﹐時刻翻逐在尿屎之中﹐非常苦痛。若遇人便尿時﹐即感受劇烈苦痛﹐這亦是地獄。凡人作惡事﹐而喜私自覆藏者﹐不肯發露懺悔﹐死後墮入幽暗之獄。上所說地獄之苦﹐不過指其大概而已。若說其詳﹐真是窮劫難盡。
其次﹐比地獄減一等的苦﹐便是餓鬼。那餓鬼的形狀﹐腹大如山﹐喉細如針。食量與食道﹐相差如是之甚﹐所以終年受饑餓之苦。餓鬼偶爾吃下東西﹐等到了腹中﹐便化為火﹐身便焚死。死後﹐以業報未滿﹐仍轉生為餓鬼受苦。餓鬼之年壽極長﹐若照此間時日計算﹐他的壽命﹐約在十幾萬年之上。落餓鬼道的原因﹐是由於慳貪。無奈世人對於錢財﹐只知貪慳﹐不知施捨。不料死後﹐落餓鬼道受苦﹐真是癡妄可憐。
比餓鬼減一等苦的﹐便是畜生。我們所見的羽毛鱗介﹐那四類畜生﹐在畜生道中看起來﹐好像是天堂﹐並不算十分的苦。那苦的畜類﹐生在大海之底﹐有無數的畜類﹐聚在一處﹐擁擠不堪﹐無從得食。強吞弱﹐眾食少﹐互相噉殺﹐一日而盡。等到既已噉殺盡淨﹐忽有一種業力的聲響發現﹐那所死的畜類﹐仍復轉生﹐重行受苦。輾轉生死﹐受苦無有窮期。
上所說三惡道之苦﹐可謂苦極。其所以落此三惡道之原因﹐無非從不容易的。
諸君對於佛法﹐既已起信﹐便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期證成佛果。今日我將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然的道理﹐詳細為諸君宣說。凡初發心菩薩﹐先當皈依三寶。三寶﹐即佛法僧。以此三者﹐具無上希有濟世度生之義﹐如世間金玉珍寶之可貴﹐故稱為寶。人若皈依三寶﹐便不為一切外道邪魔之所侵害。又眾生在六道之中﹐輾轉輪迴﹐流浪生死。好像遊子落魄他鄉。窮途無靠。今既皈依三寶﹐便是重返家庭﹐得父母的恃怙。又有家產﹐便可發展他的事業。這便是菩薩發心皈依三寶的本旨。
既皈依三寶﹐即是佛的弟子﹐應當守佛的戒律。佛的戒律﹐在家人所修的﹐是五戒。一﹐不殺害生命。二﹐不妄取非義。三﹐不非偶行淫。四﹐不妄語欺人。五﹐不飲酒亂性。修此五戒﹐能生十善﹐去十惡﹐可以得人天果。出家人所修﹐為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能成阿羅漢果。若欲成佛道﹐當修菩薩戒。修菩薩戒﹐為成佛根本。此戒﹐在家出家皆可修持。既能修持菩薩戒﹐便是菩薩。歷劫修持﹐久後必得成佛。
菩薩何故要發心成佛。實為報恩起見﹐具不得已之苦衷﹐非為世間名利恭敬。菩薩發心﹐有七種因緣。一﹐知恩。二﹐念恩。三﹐報恩。四﹐樂喜。五﹐大慈。六﹐相應法。七﹐菩提心。發此七種心﹐稱為初發心菩薩。
何謂菩薩知恩發心。菩薩自念。我今世得能為人﹐所賴父母養育之恩﹐何等深重。今世如此﹐前世亦必如此。推而至於十百千世﹐乃至無量世﹐世世從父母受生﹐則世世受父母之恩﹐其深且重﹐亦何獨不是如此。我無始以來﹐有無量無數之父母﹐便受無量無數父母之恩。今我得生人道﹐而我無量無數之父母﹐則散在六道。或在地獄餓鬼畜生惡趣中受苦﹐皆已改形易面﹐與我當面不能相識。我豈可以漠然置之﹐忘恩不報乎。然欲報此恩﹐非發心求道﹐成就佛果﹐不能度出歷劫以來之父母。此為菩薩第一之發心。
何謂菩薩念恩發心。菩薩自念﹐我自入母胎﹐十月懷胞﹐母身行動﹐舉不自由。生產之時﹐母命危險﹐在於呼吸。在胎食母之血﹐出胎飲母之乳。三年不離懷抱﹐提攜捧負﹐推乾就濕。倘遇疾病﹐則憂念不已。母之育我﹐其恩如此。父則養我﹐教我﹐至於成人。父母一生辛苦經營﹐無非為我。甚或為我而造種種惡業﹐以致死後受罪﹐墜入惡道。我今為人﹐豈可以忘父母之恩。當思圖報﹐度父母出離生死﹐成就佛道。非但度一世父母﹐更當度盡歷劫以來﹐我所受生之父母。如此方盡我為人子報恩之心。此為菩薩第二之發心。
何為菩薩報恩發心。菩薩既念父母之恩﹐如此深重。又知無量劫來﹐生生死死﹐世世身身﹐受無量無數父母深重之恩。此無量無數恩深愛重之父母﹐今皆散在六道。是則六道眾生﹐我當皆認為我自己父母。發心度成佛道﹐出生死之苦﹐證涅槃之樂。然後我報恩之心﹐方為究竟圓滿。若但度得人天小果﹐仍是有漏之因﹐非究竟報恩之道。至若養色養志﹐雖亦孝親之事﹐尚非孝道之全。凡為人子者﹐欲盡孝道之全﹐當度父母成就佛道。非但度一世父母﹐當度盡歷劫千生無量無數之父母﹐使共成佛。然後孝道方為完全。此為菩薩第三發心。
何謂菩薩樂喜發心。菩薩視六道眾生﹐是己父母。為報恩故。乃發悲心。發願度盡一切眾生。盡成佛道。此純出於天性自然﹐毫無勉強﹐所以能勇猛精進。見可度者固度﹐遇不可度者亦度﹐信仰我者固度﹐其毀謗我者亦度。常以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使盡成佛道﹐菩薩之願方滿。倘遇眾生謗我罵我﹐甚至打我殺我﹐菩薩常存報恩之心﹐不起瞋恨之念。種種橫逆拂心之事﹐皆樂忍喜受。蓋菩薩自知無量劫來﹐造盡無數惡業。今忍辱受報﹐則夙業可消﹐而佛道可成。倘存名利心﹐對眾生起分別想﹐恭敬我者喜為說法﹐毀謗我者便加拒絕﹐此非真實菩薩發心。以菩薩發心﹐全為報恩故﹐非為世間名利恭敬故。此為菩薩第四發心。
何謂菩薩大慈發心。菩薩既無量劫來為眾生之子女﹐亦無量劫來為眾生之父母。故菩薩視一切眾生為己父母﹐亦視一切眾生是己子女。菩薩見眾生饑﹐如己之饑。菩薩見眾生寒﹐如己之寒。菩薩見眾生疾病﹐如己之疾病。菩薩視眾生身﹐與己之身﹐本為一體﹐毫無分別。故慈愛眾生﹐猶如子女。大慈之心﹐發於自然。是為菩薩第五發心。
何謂菩薩相應法發心。菩薩既已發心救度眾生﹐若與佛不相應﹐則度生之功不能廣大。蓋菩薩度生﹐不但度眾生之驅命﹐更當度眾生之慧命。不但度眾生之一世﹐更當度眾生之萬世。不但度眾生得人天小果﹐更當度眾生得成究竟圓滿之佛果。惟是如此之度﹐必與佛法相應﹐才能成就。其所相應者何。即大智大慧是也。菩薩須具極大智慧﹐以身作則﹐不假言語﹐使眾生自然感化。故菩薩發心行道﹐先修智慧。是為菩薩第六發心。
何謂發菩提心。菩薩上六種發心﹐皆屬觀相觀行中事﹐尚未及法身。何謂法身。無始終﹐無內外﹐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盡虛空量﹐只是一體﹐此即所謂法身。法身﹐即是佛身。菩薩自從凡夫發心﹐及至圓成佛果﹐就是證得圓滿法身而已。證得圓滿法身﹐便成無上佛道。爾時威德具足﹐乃以神力救度眾生。是故菩薩必發心成佛。菩薩之發心成佛﹐為救度眾生。亦為救度眾生﹐故發心成佛。是為菩薩第七發心。
菩薩既發七種勝心﹐便當廣修六度。因實行菩薩道﹐方能成就佛果。何謂六度。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忍辱度。四、精進度。五、禪定度。六、智慧度。布施度﹐所以對治慳貪也。布施有二種。一、財施。二、法施。財施﹐不過修福﹐是有漏的。法施﹐乃是修慧﹐是無漏的。財施﹐能度人困厄﹐不能度人脫離生死。法施﹐能度人慧命﹐可以度人超出輪迴。所以六度之中﹐布施第一。而法施﹐尤較財施為重。若能財法兼施﹐方稱布施具足。但布施之時﹐當心存平等。財施時﹐當存救度心﹐不當存市恩心。法施時﹐當存濟世心﹐不當存名利心。如是方為布施度。
持戒者﹐所以對治惡法也。戒﹐為成佛根本。由凡夫生死之此岸﹐度登佛道涅槃之彼岸﹐其間所用之船﹐便是戒律。人若能持戒﹐此身便是佛﹐久後必到彼岸。故持戒者﹐當不為名動﹐不為利誘﹐不為威武所屈。此身可碎﹐此戒不可破。所謂守戒如喬嶽泰山﹐屹然不可動搖。此方為持戒。
忍辱度﹐所以對治瞋恚也。菩薩廣修萬行﹐為志願成佛故。菩薩志願成佛﹐為救度眾生故。菩薩救度眾生﹐為報恩故。菩薩為報恩故﹐而廣修萬行。其廣修萬行﹐都認作自己本分的事體。所以對於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事﹐皆置之度外。對於橫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即或遇人打我﹐罵我﹐甚至殺我﹐在菩薩心存報恩﹐視此等事﹐以為消我宿世業障﹐促我成佛因緣。所謂不因世上多煩惱﹐如何獲證無生忍。又菩薩亦非假飾外貌﹐硬認吃虧﹐以博容忍之名可比。
精進度﹐所以對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農夫種田﹐當不怕勤苦﹐方有收穫。又如商人營業﹐當不加間斷﹐方能獲利。農夫若怕勤苦﹐那田便荒廢了。商人若時作時輟﹐如何能望營業獲利。這個道理﹐是人人知道的。修佛道﹐與農夫的種田﹐商人的經商﹐是一樣的道理。要不可懈怠﹐要不可間斷。世間往往有人對於佛法很是信仰﹐但是因循坐廢﹐不肯勇猛發心修行。或有雖則發心修行﹐卻是今日做﹐明日不做。或是逢齋日做﹐非齋日便又不做。又有說﹐我現在世事未了﹐等世事了後﹐那時我便修行。不知人命無常﹐光陰迅速﹐時機一去﹐難以再得。凡真是菩薩發心﹐不當如此。因菩薩視眾生與己一體﹐眾生之苦﹐菩薩視如己身之苦。所謂眾生病﹐菩薩亦病。如救頭然﹐豈有待時的道理。所以菩薩發心修行﹐救度眾生﹐此心堅逾金石。勇猛精進﹐雖千萬億生﹐如同一日。不懈退﹐不間斷﹐盡未來際﹐不撓不屈。如此﹐方得成就佛果。
禪定度﹐所以對治散亂也。菩薩修習禪定度﹐可以使貪瞋癡三毒之念不起﹐成就無量功德。禪定之法﹐當先作空觀。觀世間一切法空﹐觀色受想行識五蘊空。如是次第作觀﹐漸漸進修﹐得成佛道。
智慧度﹐所以對治愚癡也。此度﹐為一切佛道之本。修上五度﹐是屬於功德方面。若不修此一度﹐則散為人天福報﹐仍不能出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六度之首﹐在於布施。而六度之終﹐乃在智慧。若無此度﹐雖得證果﹐不過二乘而已。
我今已將生死輪迴之理﹐菩薩發心因緣﹐以及六度萬行為成佛之本﹐既已說明。願今在會聽眾﹐從此重實行﹐不尚虛言。盡形壽﹐勇猛做去﹐精進不退﹐久後必成正果。
如今我還有一重最要的道理﹐須對眾宣說。尤當格外注意。凡人到了臨命終時﹐這是生死關頭﹐最是要緊﹐亦最痛苦﹐亦最可怕。平日修行﹐到了此時﹐稍一疏忽﹐便要墮落。所以我特把臨命終時境界﹐對眾宣說宣說。人的身體﹐無非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人身堅硬屬地﹐流動屬水﹐煖氣屬火﹐動轉屬風。此四種物﹐遍滿法界﹐故稱為大。) 那死的時候﹐便是四大要分離了。那四大的分離﹐亦有次序。先地大﹐次水大﹐次火大﹐最後風大。
當地大分離的時候﹐身體如被重物壓住。四肢抽搐﹐作支撐之狀。這時﹐最為痛苦。
其次﹐便是水大分離﹐身上出汗。在這個時候﹐正是中陰身出現。轉世投生何道﹐已經決定。死者最宜自己注意。那中陰身﹐如作環走之狀﹐則來世仍是轉生人道。那中陰身﹐如其頭向下﹐足向上﹐這便是落地獄的徵象。那中陰身﹐如其頭向上﹐足向下﹐而作上升的樣子﹐那是轉生天道的。倘或中陰身現忿怒之態﹐作爭鬥的樣子。那是投生阿修羅道的。若中陰身的腹漸漸大起來﹐那是生餓鬼道的樣子。若中陰身身上生有翅膀﹐那是轉世去入畜生道。
在這中陰身出現變相的時候﹐倘死者自己曉得惡相現前﹐不久便要墮入惡道。若一心念佛﹐則惡相會得變善相﹐往生人天等處。倘或平日發菩薩心﹐行菩薩道﹐廣修六度﹐到這時專心念佛﹐則便見佛菩薩前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尋常的人﹐平時未曾修行﹐到這時倘能念佛﹐惡相果然能夠變為善相。倘願力堅切﹐亦有竟得往生西方的。不過總要平時用功﹐臨時才能得力。若平時不用功﹐到了臨時﹐要想徼倖﹐在這最困苦的生死關頭掙扎﹐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往生西方﹐必須平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廣修六度﹐專心念佛。那到了臨時﹐才有準備。
中陰身在水大分離的時候﹐已經脫離軀殼。此後面上發赤﹐便是火大分離。常人至此﹐己身不自主﹐隨業轉生而已。
最後﹐風大分離。這時﹐風歸一處﹐所以氣喘痰壅﹐命亦隨絕。
四大分離﹐自地大分離﹐手足支撐﹐以至風大分離﹐氣喘痰壅﹐其間為時甚促。此時﹐唯當一心念佛﹐不可顧及其他。小則可以轉生善趣。大則或蒙佛菩薩接引﹐竟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余之願力。在普度眾生。建立宗喀巴佛像。紹隆佛種。茲雖捨棄報身。行願決非斷滅。所希望者。汝等須時時發菩提心。不違本願。拋除一切不正知見。努力救濟全世界群眾。盡力弘揚佛法。以息災厄。積極護持雍和宮。以為根本道場。培植徒眾。總祈法輪常轉。永遠勿替。是為至囑。十八年八月七日
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待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
雖則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佛一遍﹐往生咒三遍。畢﹐即念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偈。念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將畢﹐歸位跪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念淨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矣。淨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禮拜者﹐或在念佛歸位之時﹐則九稱菩薩﹐即作九禮。禮畢﹐即發願回向。或在功課念畢禮拜。隨己之便﹐皆無不可。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閒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像﹐即向西問訊﹐照上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瑕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儘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極閑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閑半忙者﹐自然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
臨終一關﹐最為要緊。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屬臨終時﹐輒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
南無常住十方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三稱三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三拜)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三拜拜畢念)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念)
佛說阿彌陀經(一遍)
往生咒(三遍)
(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即接念)
南無阿彌陀佛(至少五百聲多則千聲萬聲任便)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稱)
(發願迴向偈)
(一)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二)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願我宿現諸父母 歷代祖宗及怨親 同仗如來慈悲力 接引往生安樂國
(四)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五)願將以此勝功德 迴向法界諸有情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三皈依)
自歸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一拜)
自歸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一拜)
自歸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一拜)
和南聖眾(三拜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