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五)
湛山倓虛大師述
誠祥法師錄
結解同因
世尊說偈
綰巾六結
六解一亡
解結次第
圓通方便
六塵圓通
一
陳那聲塵
二優婆色塵
三
香嚴香塵
四藥王味塵
五跋陀觸塵
六迦葉法塵
五根圓通
一那律眼根
二周利鼻根
三憍梵舌根
四畢陵身根
五
空生意根
六識圓通
一鶖子眼識
二普賢耳識
三孫陀鼻識
四滿慈舌識
五波離身識
六目連意識
七大圓通
一烏芻火大
二持地地大
三月光水大
四u璃風大
五空藏空大
六彌勒識大
七勢至根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唐清河房融筆受
結解同因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這一科文發明結解無二,怎麼叫結解無二?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結的時候也是從這六根上結、解的時候也是從這六根上解,結什麼呢?解什麼呢?說造業從哪裡結成的?就是由這六根結成的,你要是解也得從這六根上解,阿難不明白這個道理,他請教佛說,「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佛說解結都從六根,阿難沒領會,在這裡他又問,說人結這個業從哪裡結的再從哪裡解,他疑惑有兩個地方,哪個地方結的,哪個地方解,「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設若不知道結業的根本,我信這個業終久解不開,他說到這兒又問,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我及法會中有學的聲聞,什麼叫有學聲聞?這佛法之中到了無學,無論哪一法不用再學了,以這個為本,學到無學之處,阿難才證到初果,他所以未到的地方還很多,「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這是阿難自己說的,從無始劫來佛說的道理都不明白就叫無明,生一回死一回,與諸無明一塊滅一塊生,我生的時候無明也生、我滅的時候無明也滅,沒離開這個無明,「雖得如是多聞善根」,他自己說我雖然得著多聽多聞善法,結這些善根,雖「名為出家」,還是不究竟,「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我雖然是出家證到初果,比凡夫強一點,他自己說一個比喻,就像發瘧疾的人,俗語說發瘧疾,今天好明天又犯,這就叫如隔日瘧,他怎麼說如隔日瘧呢?他證了初果,他要靜坐入定就像無病的人,他要一出定就像犯了病一樣,一出定就胡思亂想,一入定心裡的觀念就不散亂,他自己說我就像發瘧疾似的,又對佛說,請佛大慈大悲總要哀愍我沉淪陷溺呀,我是沉淪在苦海裡頭,陷溺到底了,「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解是解脫,不但我們現在學佛人得益,「亦令未來苦難眾生」,還有未來學佛的人、受苦遭難的人,「得免輪迴」,都可免輪迴,輪迴指生死說,生了死、死了生,永遠不斷,得免生死輪迴,「不落三有」,這三有就是有欲、有色、有無色,所謂三有皆有生死之苦,「作是語已」,把這個話說完了,「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阿難尊者及法會大眾都五體投地,給佛行禮,「雨淚翹誠」,雨淚就是掉眼淚、翹誠就是一身一心的恭敬,以身心恭敬掉著眼淚的樣子,「佇佛如來無上開示」,佇就是等著,等著佛說無有再上的開導指示。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衹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阿難請佛開導指示,這時世尊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未證四果阿羅漢皆為有學人,「亦為未來一切眾生」,也為未來的一切眾生,「為出世因」,給未來的眾生作出世的因緣,「作將來眼」,作後來的眼目,好認識佛法的大道,「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佛的手放光好比是南閻浮提出的紫金光一樣,以這個手摩阿難頂,佛慈悲先摩他的頂,這就要給他解釋這個道理。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十方指著四正、四維、上下,普遍佛的世界,「六種震動」,震是震吼擊、動是動涌起,震吼擊是聲音、動涌起是形相,動是地動,這是佛的道德威力所成,佛法是驚天動地的,動有三種:從地上動、從地涌出、從地上起來,六種震動是表有聲有色,「微塵如來」六種震動,驚動了無數的微塵佛,這就是十方的如來,「住世界者」,這還未歸常寂光,在世界上還度化眾生就有這麼多的佛,不是一尊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出現,就是現在住世度化眾生的佛,如同微塵數那麼多,佛若不說誰能知道這麼大的妙境,「各有寶光,從其頂出」,這些位如來各有寶光,各各都放寶光從其頂出,都從頭頂上放出光來,「其光同時,於被世界」,如微塵數的這些如來,在他自己的世界上住著,各佛有各佛的寶光,從頭頂上放寶光,「來衹陀林」,釋迦佛來這個地方說法,「灌如來頂」,十方如來放光,來到娑婆世界都灌在釋迦牟尼佛的頭頂上,這個光對光都接在一塊,「是諸大眾,得未曾有」,大家一看十方的佛,從十方放光來灌在釋迦佛頂上,「是諸大眾,得未曾有」,從來也沒見過這稀有之事。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大家都聽見十方的如來像微塵這麼多,都是異口同音告阿難說,「善哉阿難」,佛讚揚人,多數說善哉,說善哉阿難,很好了,「汝欲識知俱生無明」,從有生以來就有這個無明叫俱生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使汝輪轉生死結根」,這個無明,能支使你輪迴生死,「生死結根」就是結業的根本,「唯汝六根」,阿難問,十方如來恐怕他不信,結業的根還有旁的,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在你的本身上,解開也是在你的本身上,沒有二樣,「唯汝六根」,就是你現前的六根,「更無他物」,沒有其他的東西,「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前邊告訴你,使你輪轉生死也是六根,沒有旁的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是佛的果位,「今汝速證安樂解脫」,證佛果為解脫,解脫世界塵勞一切苦處,「寂靜妙常」,到了這個地方,寂靜普遍的、不可思議的就叫妙常,是什麼?拿什麼成的?「亦汝六根」,也是你的六根,你的結業生死也是六根,你想成佛也是六根,「更非他物」,不是旁的。還有個物讓你成佛,這阿難又疑問了。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阿難雖聞十方如來的聲音,雖聞如是的法音,「心猶未明」,心裡頭還沒明白,「稽首白佛」,稽首就是行最重的禮,對佛表白,「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他這又是疑問,十方佛對他說,他還疑惑,他心裡不明白,他給十方如來稽首表白著說,云何使令我生死輪迴?這是由六根來的,安樂妙常也是六根來的,同是六根而不是旁的事物呢?這是阿難的疑問。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佛告訴阿難說,根和塵是一個源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這六根對六塵是一個源流,沒有二樣,「縛脫無二」,你被他綑綁上也是六根,你想離了六塵也是六根,沒有二樣,說「識性虛妄,猶如空華」,六根六塵中間發生六識,眼識乃至意識,識性是個假的、虛妄的,沒有本體。所以說「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這個識性,看著又如同空中的華,一會兒就完了,那不能長遠。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這說由六塵發出的知,因六根才有形相,「相見無性」,這六根是見分、相是相分,這指著兩邊這個色相上說!這相、見兩者沒有自性,對著相上論,「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由這個知,他就知這個相,「相見無性」,這是說這個形相上,前邊說的是性,這地方說的是相,「因根有相,相見無性」,見是能見、相是所見,他沒有自性,是怎麼個意思?「同於交蘆」,這個蘆草,它是一個一個的在圍子邊上生出來的,被風一吹就彎了,兩個蘆草對在一塊了,拿風一擺當,蘆草對蘆草一磨,把皮磨破了,蘆草一出土,他還是水濕性,兩下一磨,磨出水來,就沾上了,這兩個蘆草沾在一塊就叫交蘆,兩下相交成了蘆,他沒有本體,他根本上沒有體;離開甲乙二蘆,離開甲就沒有乙、離乙就法有甲,本體沒有真實,因塵發出知識。因眼根見著形相,這兩邊互相借用,「相見無性」,這相上是個無性的,因相才有見、因見才有相,就像交蘆一樣,因甲蘆才叫乙蘆、因乙蘆才叫甲蘆,才叫交蘆;若沒有相就沒有見、沒有見也就沒有相了,他兩面對待起,這都是沒有自性,沒有自性的根本,「是故汝今」,是指著阿難說,「知見立知」,在知見上再立知,「即無明本」,即是於本知本見上再立上知見這就錯了,你看我們心知眼見,這是本知本見,在本有的知見上再立所知所見,這就是無明的根本,「知見無見」,在本有的知見上,不再立所知所見,「斯即涅槃」,這就是不生不滅的地方,成佛的斷德,「無漏真淨」,這才是沒有欲漏的一個真正的寂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你還說什麼這裡頭還容著旁的東西,什麼也不能容。
世尊說偈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這一段文是重頌的文,甚麼叫重頌呢?上邊長行文裡已經說過了這個意思,佛又恐怕人不明白,又重頌,就像作詩,一定是幾個字一句,有五個字、七個字、六個字、四個字一句的,就叫重頌,現在這段文就是顯性,顯出性來,做為修行的根本,所以有這麼一句話叫「明心見性」,所以說要想修行必須要明白這個性,才能修行,要不顯出這個性來,你拿什麼修行?你怎麼修還是世間法啊!這科文顯性,以為修行人的根本。
「爾時」,就在這個時候,「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上邊長行文說過了,又想重敘,把這個意思宣揚一下,讓人明白、讓人記著,所以就說偈言,咱們說作詩,佛經上說是作偈子。
這個偈子上說「真性有為空」,這真性兩個字就是一動一住,這一段文是專門發明真性的意思,真性上邊說過,旁的經文也有,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在這個地方簡單說就叫真性,真性這兩個字不容易明白,「妙真如性」,這是簡單的文,是不可思議的,你思想不到、你議論不到,你思想的就不是、你議論出來的更不是!這是說非是真性的意思,顯這個真性,這個真性沒法說,說沒有真性,不是真性的地方都說完了,剩下的不可說的就是真性,就是這麼個意思。底下說非真性的事情,明白了非真性,這個真性是不可說的,你就顯出這個真性來了,就是這麼個道理。底下說有為者不實,就是空的,沒有真實的道理,因什麼呢?「緣生故如幻」,你要說有為,就是因緣所起的,從因緣上生,是故如幻化,就不是真實的事情,轉眼就銷滅了,「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若這麼說,這個無為法對不對呢?也不對,無為就沒有起滅了,什麼事情也不為了,哪還有起有滅呢?這個地方說無為,正是說沒有實在的道理,「不實如空華」,不實在就像空中的花一樣,沒有實在的,若這麼一說,「言妄顯諸真」,這行不行呢?也不行,你要言虛妄的事情,拿這個妄顯這個真理,這個也不妥當,怎麼個理呢?「妄真同二妄」,你不是說以妄顯真嗎?連妄帶顯的這個真理,同二妄,這兩樣都是虛妄,因為這個真是依於妄而顯出來的,所以連妄也是妄、真也是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真與非真,猶無法可說,你還說什麼有能見、有所見呢?全沒有了,「中間無實性」,能見、所見都沒有,這個中間就沒有真實的性理了,「是故若交蘆」,這是說一個比喻,是所以的原故,就像交蘆似的,什麼叫交蘆?甲乙二蘆交湊在一塊,中間沒有實性,不是原有的,比如沒有實性就與交蘆似的。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這頌是說結解同因,上邊都說過,六根怎麼結的,再從六根上解,六根造成的世間上的業力,就是受苦的業力,結成這個業就是拿六根結的,你要解還得從六根上解,從什麼地方結的還得從什麼地方解,「結解同所因」,都是這一種事情,這個因由是相同的,「聖凡無二路」,結與解是一樣的因由,都是從六根上,能解的就是聖人,能結不解的就是凡夫,無論聖人凡夫沒有二條路,就是在六根上這條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你觀察觀察,兩下裡相交的這個性,空也不是空、有也不是有,你說空說有,這兩樣俱都不是,「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你要迷昧晦暗了,這地方就叫無明,這是修行的大障礙;你心裡發明,這就叫解脫,在哪兒結的,在哪兒解,這話說得很爽神,所以到究竟處,他沒有造作,他就是無為法,無為是怎麼個無為法呢?一個字,就是一個明白的明字,佛經上用這個明,儒書上也用這個明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以儒、釋的道理是一家的。說空也不對、說有也不對,怎麼個意思呢?前邊說過,聖人在六根上解、凡夫在六根上結,「聖凡無二路」,都在六根上,這又說「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說你觀交中性,你觀空也不是、有也不是,「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迷昧晦暗了這就叫無明,心裡頭沒明白,要說發明就在這個明上解脫了,怎麼叫解脫呢?你心裡明白就是一個明明了了就是,就沒有能明、也沒有所明,一有能明、所明就錯了,你所明白的是什麼?你能明白是誰能明白呀?能所雙亡,當中有一個明字,一發明這就解脫,并沒有什麼造作。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這又重頌前文,指示修行以合妙性,這個妙就是一個不思議,剛才說的發明便解脫,這個明就是不思議,也沒有能明的、也沒有所明的,就是自己這一個明明白白的這個明就對了,你要說我明什麼,一有所明之處就錯了、一有能明的工夫也錯了,就是一個明就對了,說完了「發明便解脫」以後,這又指示修行以合妙性,最要緊就是明心見性,就是這麼個意思,重在這個性上,性是個體、心是個用,心性、體用是不相離的,也不是兩樣、也不是一樣,「解結因次第」,說解的時候也得挨著解,你結業在六根上,不定由哪個地方結的,解也是一個一個的解,「解結因次第」,解和結有一定的次第,「六解一亦亡」,你要把六根都解了,一也就沒有了。
根選擇圖通。入流成正覺。
從六根裡頭選擇,哪根圓融,假比從眼根上用功、從耳根上用功,這就分一個圓滿、一個不圓滿,修行用功法在前文說過,後文也有,沒詳細說,這一部「楞嚴經」把這個理發明全了,究竟選擇就是從耳根入手,從聞性比眼根上接近,這眼是見前、見左右,不能見後邊;這個聞性能聞十方,顯出聞性普遍十方。我們人自己不覺,修行人一研究慢慢就覺出來了,要選擇從耳根上入手就接近,你要從眼根上用功,他有見的地方、有不見的地方。這個聞性就是心裡頭明明白白的,也沒有所明、也沒有能明,就是一個明,這地方不說明吶,這個明包的寬啊;若說知,有見、聞、覺、知,就照知說,也沒有能知、所知,就是一個知,見、聞、漶B嚐、覺、知都可以,這一個明字包的寬,「根選擇圓通」,哪個圓融?哪個通達?由這裡人修行的這一流,就可以成正覺,正覺是不偏不倚,佛者覺也,人要成佛,就是成就人的本覺,這裡說「入流成正覺」,這不是能覺、也不是所覺,中正之覺、本有之覺。這是說這個修行的話,不是從頭至尾的說,他是重頌前邊長行文裡的意思,重頌也是選擇著說,不是一定的次序,說入聖人之流就能成正覺,也沒有能覺、也沒有所覺,是本有的正正當當的知覺,哪個人沒有知覺?我們人人有本知覺、能知覺、所知覺,我們都用所知覺,所有世界上的一切事務,萬別千差我都知道,這都是所知覺,不知道有個能知覺,都著在所知覺上,本知覺付於九霄雲外,也不聞不問了、也不知道,其實這個知覺以本知覺為根本,你一知道什麼就是所知覺,有所就顯出能來,成佛是能所雙亡,就是保護自己的本知覺,都是自己現成的,不用向這裡求、那裡取,都在自己身上帶著,哪個人沒有知覺?這說「入流成正覺」,得從根上選擇圓通,將來指實了,就是耳根圓通-聞性;這一個聞性是遍滿十方,這個聞性總其說就是人的心,人的心都說在肚皮裡,其實連帶肚皮外也無處不是心,處處都有知覺、都有心,說心在肚子裡的是個妄想心,真心在身體外頭,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不承認,觀念的時候,你得觀念真心,不要觀念這個妄心,這是說「入流成正覺」,這是一段一段的,這個文不連著,他是頌前邊那個長行文,那個地方恐怕人不明白,所以再重頌一說。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這是孤起頌,前文還沒有,他自己起來的,前邊長行文上有叫重頌,「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佛說的這四句叫孤起頌,長行文裡沒有,「陀那微細識」,陀那這兩個字是梵音,要翻中國話就翻執持,執是拿手抓住、持是放不下,拿手持著他,這是說人的病根,佛說一大藏教,無非是破執之具,破人的執著;陀那起初的時候叫微細識,極微細,假比那一樣放不下,他不知不覺,抓住了放不下,永遠放不下,這個地方叫微細,人也查不出來,這就是說妄想的根本,「習氣成暴流」,就是這個熏習,在世間上習來習去的成了暴流水,你躲也躲不住、攔也攔不住,這是我們人心裡頭胡思亂想,止也止不住,這個毛病有犯的、有不犯的,說到這裡,「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這是佛說,這個「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了,不容易攔擋了、也不容易去掉了,這個地方是「真非真恐迷」,你說他真,他又不是真的;你說他非真,他又是真的,所以他就是一個生死的根,你說他真,他又是生死的根;你要說他非真,又是離波求水,也不好不求、也不好實求,你一個勁的求還求不著,你要不在這個地方用心,人的妄想還不容易去。佛說陀那微細的識,習氣成了暴流,說他真也不對、說他不真也不對,所以這個地方不是迷惑人嗎?倒是真?倒是不真?所以佛恐怕人由這裡迷惑了,說「我常不開演」,佛不輕易說這個「陀那微細識」,這地方不好說真、不好說假;不好說是、不好說不是,因甚麼?真又非真、非真又真,這不是迷惑人嗎?佛因此不常常的開導演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這個地方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怎麼叫「自心取自心」?這個人無非是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受、想、行、識都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取自己的心,這就錯了,因為不明白是自己本有的而去取,所以錯。
這個心說起來萬法唯心,見、聞、漶B嚐、覺、知也是心,這地方你在自己的心上用功,拿這個心觀照這個心,這個地方就是「非幻成幻法」,不是幻化的事情就成了幻化了,這個心就是現量境,不是有所取的、不是有所求的,你要一取一求,本來不是幻就成了幻,一求取就成了幻,「不取無非幻」,要不求取就沒有非幻了,用不著求取,這修行法一塵不染,你若一求取就染了塵啦,不取就對了,「非幻尚不生」,若不取的話,連非幻也不會發生,非幻都沒有了,「幻法云何立?」幻法從哪裡成立?這是說不讓人有求取的心,無求取的心怎麼個修行法呢?就是個現量的境界,你現前的心量也沒有能、也沒有所,本來這個心就是個明,也沒有所明的地方,你要說明白這個、明白那個,那就錯了,自己就把自己迷惑了,這個地方是說無為大法,是無作無為,下文又讚歎這個法門。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這是頌歎法門,頌揚讚歎佛經上佛說讓人修行的法門,給他起個名字,叫什麼?「是名妙蓮華」,叫「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這三樣是一個名字,底下說這個功能,「彈指超無學」,這是頌揚讚歎這個法門,這地方是說修行正宗的名詞,怎麼叫妙蓮華?妙是不可思議,佛法重用蓮華這兩個字,世間上花草很多,多數是先開花後結子;這蓮華是花果同時,花和果是同時出,有花就有子,這表示佛法因果同時,有立地成佛的,就在人的根性利鈍,你看「妙法蓮華經」上,龍女轉眼成佛,說易很容易,難起來多少世還修不成,這裡表示這個法門就是花果同時,就叫妙蓮華,底下說這一樣不完全,這三樣才算一個體,「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這金剛是堅固不壞的,金剛王是更堅固了,這是比喻人的知覺,「如幻三摩提」,翻正定、正受,正正當當的修佛法的禪定,有正當的享受,他怎麼說如幻呢?幻化無常,這是說反面的,怎麼如幻呢?因也如幻、果也如幻、因果也是如幻,一如幻一切如幻,佛法是頓超直入,沒有這些個囉嗦,你要是說出來,有為也是幻、無為也是幻,有為、無為兩邊也是幻,所以這統統都是幻化無常,這個如幻推到了一切法,這一切法都不用,就是無法,三摩提,是正定正受,上邊說的這三句是算一個正定正受,修這個有多麼快,你看「妙法蓮華經」上龍女成佛就是這個樣子,八歲的龍女道理都明白了,這是根性的關係,「彈指超無學」,彈指之間,就能超出無學去,到無學的時候把佛法都學成了,不用再學了,這個無學,不像普通的人講的無學就是沒有學問,是不用再學了,所有應學的都學完了,不用再學了,是這麼個道理,說無學不容易,彈指之功就能超過去,「此阿毗達磨」,阿毗達磨就翻無比法,這是沒有可比的大法,「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阿毗達摩翻無比法,世界上論佛法之中各有各法,然而,佛法之中無比法,所有佛說的一切法都比不上他,這是無有可比的,梵音就叫阿毗達磨,這個無比法是一切諸佛菩薩都尊重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這是眾聖共遵,十方的諸佛都是從這一法上成的佛,薄伽梵是佛的聖諱,涅槃門就是阿毗達摩無比法,連十方諸佛都是由這一條路,這涅槃翻不生不滅的一個門徑。
綰巾六結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衹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這一段文是解釋六解一亡,六是指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解開了,一也就沒有了,不但六數之中的一個沒有了,這一個沒有也沒有了,這六解一亡就是這麼個意思,一空到底,這個空不是眼前看見的虛空,這是什麼空呢?這個空分有五層,我們常見的就是虛空,什麼形相也沒有,依著這個就叫空,這是一層空,你要一入聖位,就明白知覺能所雙亡,把眼見的虛空撂下了,這是人空沒有了;把我見沒有了是第二個空;第三是法空,我也空了、法也空了,我法俱空;第四到了空也空了,所以就叫妙有真空,就是入菩薩位;第五是真空妙有,這又回來了,妙有真空,這在最後這一個空字,這是菩薩的知見,要到了真空妙有,空有不二,到了究竟的佛知佛見。這時是說阿難與法會大眾悟的,有徹底的、有不徹底的,可都得著利益了,這是阿難尊者代表敘說這個利益,「於是阿難」,就是在這個時候,「及諸大眾」,聽見最後這個意思,所以心裡受了利益了,「聞佛如來無上慈誨」,如來是十種通號之一,佛有十種通號,佛是第九,如來是第一個,擱在一塊堆,怕人不明白,「聞佛如來」,這是通號中兩個號合在一塊,「無上慈誨」,沒有比他再高尚的慈悲的教誨,慈是一種慈愛,佛是愛惜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才生起慈心教誨,教誨大眾,大眾聞佛這個無上的慈誨,「衹夜伽陀,雜糅精瑩」,佛說的法,衹夜是重頌、伽陀是孤起頌,怎麼叫重頌?怎麼叫孤起頌呢?在前邊長行文中有三兩個字一句、有四五個字一句,不一定幾個字算一句,因為長行文中說的道理,恐怕大眾還有不了解的地方,所以才重頌,把長行文中的意思再重敘一下,再重說一次,拿幾個字一句的文說,就像我們中國人作詩,幾個字一句這是一定的;佛法裡頭叫頌,頌還不一樣,頌揚這個道理字句總是要恭穩的,所以孤起頌和重頌是承著上文說的,「雜糅精瑩」,雜是參雜、糅是糅在一塊、精微不雜,瑩就是智慧的光明,雜是指的佛說的一切法糅在一塊,用這個重頌或者孤起頌再重說一次,這裡頭的道理就叫「雜糅精瑩」,重敘一次反而不明白,所以這種妙理是一種「妙理清徹」,怎麼叫妙理?發明這個道理,不是可思想、可議論的,怎麼辦呢?他就是曲引旁徵,繞著彎的引出來,讓你自己認得自己的心,怎麼叫自己認得自己的心?這心就是人的知覺,讓你自己的知覺說得自己的知覺,就是這麼一句話。若認得自己的知覺,把世間上一切的煩惱都放下,這就叫修行,保住自己本有的知覺;這個知覺有三種,我也常說,有能知覺、所知覺、本知覺,人光用所知覺,世界上有人所說的話我記住了,所有的什麼事情、什麼事相、什麼物我都懂,這都是指的所有的東西,所有的聲、色、貨、利,這總不離見、聞、覺、知,這都是所知、所見、所聞、所覺,這是人迷在所上了,所是所有的事情,人迷在所有的事情上,該怎麼辦?佛說沒有旁的法子,怎麼叫佛?佛就是知覺的覺字,哪個人沒有知覺?人的這個知覺都用在所知覺上,把本知覺就迷了,不但所知覺不對、能知覺也沒徹底,佛說的成佛大法,就是本知覺的覺字,大家要知道就叫佛,哪個人沒有知覺呢?哪個人不能成佛呢?因什麼不能成佛?就是因為所知覺就累住了,我所有的身體、我身體以外所有的事業,這統統都著在所上了、著在所知覺上,怎麼不好呢?被他所累了。這個身體也是個物,有遠有近,所以一個見分、一個相分,知見的一分子、形相的一分子,人都迷在形相這一分上,這形相有生有滅、有苦有樂,所以因著樂就顯出苦來、因著苦就顯出樂來,這都是個對待法,佛說的本知覺到了真空妙有上了,把能所都放下了,本知覺是什麼樣呢?自己可以回心考察,考察什麼?你看看所知道的事情,那當然心裡知道,我所知道的是什麼呢?聲望啊!形色上有聲有色、說我還存多少金錢?還存多少貨?得多少利?…人人都如此,沒有這個不能生活,這就偏在一面上,為事相上累住了,這就是一個情,情就向下墜,理就是往上升;往往人得意的時候,理正氣壯,挺著腰桿,天然的,你不讓他挺著腰桿,他也挺著;你看他不對了,竟然在人情這方面不講理了、隨心所欲了,到了場面上腰桿就挺不起來了,就墮下來了;理往上升、情往下降,人情上的事情就多了,是非人我,他自己與這個理上虧了,他自然的就挺不起腰來。學佛的人就是要明白這個理,明白了這個理,你常觀這個理,你就不明所以然也能升天,到天上也能享福;你要一味的縱情,一點理也不顧了,就是隨你的私情就墮落了。這個人常唸唸佛經、常研究研究是怎麼回事情,你明白這個理,心自然而然的就向上升,他是天然的,你不用一定怎麼用功,你明白這個理了,你這個心裡就有了章程了、有了主宰了,這個天性就向上升;你若是沒有理,光是在人情上,這身體就墮下去了,這是天然之勢。這個時候法會大眾說得的利益,阿難尊者表示說「心目開明」,說心也開了、眼目也明了,這個道理看真了,指著這道理說,「歎未曾有」,讚歎未曾有,從來也沒聽見過這種道理,就是這麼一句話。
阿難尊者了然了佛的「妙理清徹,心目開明」,這是讚歎未曾聽過的這種道理,這個時候還有疑心不解,
阿難讚歎完了佛,發明得的利益了,他這又重新祈求,還有不明白的。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阿難合掌頂禮,頂完了禮對著佛表白就說,「我今聞佛無遮大悲」,現今我聞聽見佛說的這個道理,上邊說的是無上的慈誨,沒有比佛再高尚的,這又說「無遮大悲」,慈是慈愛之意,大悲是大而無邊,對一切眾生都有悲憫的心,悲憫眾生不明白真理,受苦!這是佛的慈悲心,佛法以慈悲為本,這是要緊的,「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把這個道理都說出來了,一點也沒有遮蓋的地方,這是佛悲憫眾生的心,佛所說的沒有旁的,「性淨妙常真實法句」,無非是讓人明心見性,雖然見了性也得要淨,不被世事污染了,心不作思議,也沒有可議論的地方,研究到這個地方,「開口便錯,舉念即乖」,你一開口說就與佛法錯了,你的心一舉念就違背了,「性淨妙常」,佛說法讓人明白了,這個性得要清淨,心裡得要不思議,得要常常的這個樣子,永遠不變,這叫「性淨妙常」,「真實法句」,這是得的好處,佛說的真正實在的大法,稱為「真實法句」,句就指著佛說的話,這是他得的益處,後首還有不明白的,「心猶未達六解一亡」,我的心裡頭還沒通達,「六解一亡」,六就是六根,這六根造業結成了,非禮的也要看、不應當說的也要說、不應當聽的也要聽,說到這裡合孔子說的視聽言動,非禮的時候就不為的道理差不多,這裡也是這麼個意思。說六解就是眼六根結的業,怎麼叫結業呢?人的眼睛愛看、耳朵愛聽、鼻子愛聞香、舌頭愛嚐味、身上愛觸感、心裡頭分別,意是心之所發,正式的心說是意,心裡頭發動的就不一樣了-有善有惡、有是有非,這是他得的益處,他自己領了,底下還有不明白的,「心猶未達六解一亡」,我心裡還沒通達,六根所結的業總是不善業,這個業有三種:有善業、惡業、不動業。往往說造業,不一定是惡業,還有善業,若解開這六樣,就不造業了,佛說的法為解這個業,凝結的、不對的六根,這種天然的習氣都能去掉、都解散了,結是凝結住了、解是解開了,是這麼個比喻,他自個兒說我這個心裡還沒通達,「六解一亡」,六樣解開了,哪個地方還有個一?六解還必定亡個一嗎?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問題,把這個六解:眼見、耳聞乃至心裡頭分別,不應當的都給他解除了,把習氣毛病都解散了,不隨著六根轉就亡一了,有一句成語「識得一,萬事畢」,把這六樣去了就歸了一了,這一也不要,六結解開了,一也不叫他有了,把這六種毛病去了,歸於一個真心,心裡還有分別,還是有個相,也得把他徹底的丟了,那麼怎麼才算對呢?就是一個現量的境界,現前這一量,你不起分別心,這就是修行的法,你見也只管見、有耳就聞,不隨著眼見的轉、不隨著耳聽的轉,就照這兩樣說,誰不願讓人稱讚,有人貶斥就不願意了,人人都是這個意思,所以不用多說,拿這兩樣比世間上的一切一切。把六樣去了,六是個數,還要一亡,一也丟了,你要還留這一樣,那也沒乾淨,他說六解還有個一亡,是問這個地方,把六樣解脫了,六根不妄作妄為,這歸了一,歸這一個真理,這六樣習氣都沒有了,這個地方說因什麼沒明白呢?不通達的地方?就是六解一亡,這裡頭必有個次序,「舒結倫次」,舒就是解開、結就是結成,說舒結都有倫次的,都有一定的次序,這個地方不明白,說到這裡,還得求佛把這個道理給說開了。
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惟垂大慈」,惟望如來垂大慈心慈愛一切,現在他自己還有法會大眾,將來還有我們從來學佛的人,這裡都關係著,「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再憐愍我們法會上這些人,「及與將來」,并及未來人,「施以法音」,我還得說這個大法,為什麼呢?「洗滌沉垢」,為的刷洗滌淨了沉淪的泥垢,人的心裡頭自己隨便思想,思想的有的不能對人說,這都是髒垢,都是不淨的事情,修行就是一個自性清淨心,心一清淨,哪個時候都叫修行,不是提另還有個什麼法,要有個什麼法把心又污染了,你要有個什麼法,心裡還有個影子,這個心以養的正大光明,無所不照、無所不沾,不但不沾,連沾的習氣也沒有,這就對了,這就是佛法究竟的地方,我還有心裡沉淪的思想都洗淨了。他這麼一求,佛拿一條腰巾帶子(繫裙子用的),當下還有圍裙,佛以腰巾(繫腰的帶子),拿他結上六結,這就是迷惑,你把六結去了就如同解開了,就是這麼個比喻,迷惑就是六根被六塵所染,不迷惑就是六根不染六塵就對了,沒有什麼巧處,就是這個意思,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承認、也不容易接受。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七寶几。引手於几。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結。
「即時如來」,佛在這時候不但說,還拿事相做比例,「於師子座」,這個座位分層次,皇上、帝王坐的為龍墩、大將軍坐的叫虎位、佛坐的叫師子座,表示佛說法的威德,能銷滅一切習氣妄想,師子為群獸之王,佛說法好比師子吼,吼一聲群獸皆戰,這表示慎重尊貴的意思,就在這個時候,佛在師子座上,「整涅盤僧,斂僧伽梨」,涅槃僧就是內衣,靠身的裙子,僧伽梨是大衣,也叫福田衣,僧人的衣有七衣、九衣、大衣,都是一塊一塊做成的,那是表示稻田,也叫福田衣,修福的田地,在這清淨比丘的身上學習,可以增福,所以叫福田衣,這時佛在「整涅槃僧,斂僧伽梨」,「攬七寶几」,几是個長桌子、小桌子,四方的圓桌子就叫桌子。
「引手於几,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劫波羅翻時間,我們人的時間是照著日月說,日頭(太陽)一出一沒算一晝夜,月亮一虧一圓算一個月,這是表示時間的,「劫波羅天」比日月高,日月達不到,自己就變出時間來了,咱們這裡照日月算,十二個月叫一年,十二個時辰叫一日,三十日叫一月,他送給佛的華巾,几是長形的桌子,「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佛」,佛把這六個扣,一一都結成了拿在手中,你看這是什麼?還是照樣的回答佛說:「此名為結。」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唯。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祇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祇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這一段文佛把華巾拿在手裡結六個扣,結成之後就問阿難,「此名何等?」這是佛結華巾,比喻人的迷惑,迷惑自己的本心,佛告阿難說,「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這是佛特意的這麼問,不這麼問他這個迷惑破不了,我先說一說,要不大家不明白,佛說這個意思是一個比喻,一條巾子好比人的一個真心、結成六個扣好比眼等六根,人都迷在六根上,不認得自己的本心,佛特意拿這個做個比例,讓阿難自己說,「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阿難說此巾是一條,雖然本來其體是一,「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你綰多少扣就有多少名字,「何況此巾祇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這是佛刻意的問阿難,「云何如來衹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這是阿難講的,合佛的這個理。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佛說你知道結一個扣有一個結子,一條巾好比真心成了六種妄想,「我六綰時,名有六結」,這六結是指的眼、耳…等六根,「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云何?」巾體比方是個真心,這個體是個同的,因著這一個結就不同了,這是顯什麼呢?佛法是個唯心的法門,因迷在六根上,就當做因,所以佛特意問他,「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這是說這一個真心綰成了一個結,一個真心結成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不是真心,這地方顯這個,佛說:「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佛問的意思,含著拿六根能成一個真心嗎?阿難一聽不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說不能,我的世尊,這六個結扣若存在,便是第六名,第六終不是第一,佛特意問他,這六根含著眼、耳、鼻、舌、身、意,不是真心,「終非第一」,阿難又說了「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阿難對佛講這個理,一是一、六是六,佛怎麼說這六個結扣能成第一呢?六個哪能成一個呢?這裡是阿難迷惑,他不知這六根就是一個真心所化的,要不,他怎麼都知道呢?眼見、耳聞等,這是一個真心變成的六種浮塵根,這是佛指點法會上的人,我們研究這個理得要知道,這個地方不明白,永遠是迷惑,阿難說六個就是六個,不能成一個,佛暗含著問他六結能成第一嗎?阿難當然說第六不能成第一,這是阿難對佛講這個理,說縱我歷生盡其力的明明白白辨別,如何能令是六結亂名呢?豈不知佛這裡頭問的是這一個心。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佛言如是」,佛說不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你說的這個理對,佛就把這個理說出來了,你看這六結,一是一、二是二,到第六,你要知道是「一巾所造」,這裡含著六根就是一個真心造成的,這六樣都是虛妄的,都迷惑了,你要把這一個真心保護好了,不用這六樣,這意思在裡邊含著,說「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一,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樣不同,是一個真心所造的,「令其雜亂,終不得成」,這一個真心讓這六樣雜亂了,不能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這給他說明白了,你現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這麼個樣子,你是一個真心成的,「一巾所造」,就比如一個真心,你覺著眼、耳、鼻、舌、身、意是真的,他有生有死,「畢竟同中,生畢竟異」,這一個心成了六樣,成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不是心,意者是心之所發。
六解一亡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這是佛立這麼個比喻,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你若必定嫌其六個結,不願意讓他成,「願樂一成」,願意成一條巾,「復云何得?」你再說一說,怎麼才能成一條巾?阿難言,「此結若存」,既是結的這個名存在,那就錯了,「是非鋒起」,就互相交鋒對待了,「於中自生」,於中互相不同了,在這裡頭起了對待,「此結非彼,彼結非此」這個結扣就不是那個結扣、那個結扣就不是這個結扣,「如來今日若總解除」,如來今日若總起來把這些結扣都去了,「結若不生,則無彼此」,這裡頭含著六結各有倫次,要是一條巾就沒有不同的地方,你一分開,他各有所能,「尚不名一」,尚且這個一還立不上名,「六云何成?」這是阿難的意思,他上面問佛什麼叫「六解一亡」,因此佛才把對待給他引出來,六解一就沒有了,「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這是阿難的話,佛引到這裡,讓他自己說,阿難說到這裡,佛說不是知道嗎?「尚不名一,六云何成?」底下才合上他的法。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佛說,「六解一亡,亦復如是」,你問的這六樣若解,連一也沒有了,有六個存在當然是從一起的,六若沒有,所以說一也沒有,這是阿難問佛什麼叫「六解一亡?」把這個「六解一亡」給他說開了,底下佛立個比喻破他的迷惑,佛對他說「由汝無始心性狂亂」,從無始以來你的心性就是狂亂的,自己是雜亂無章的,「知見妄發」,心性狂亂了,當然你那正知正見就妄發了,「發妄不息」,佛指若阿難說,不知道理的人就是如此「發妄不息」,當然是沒有歇著的時候,時時在妄,「勞見發塵」,由勞這個知見就發出塵勞來了,這底下說了一個比喻,說「如勞目睛」,如同你把眼睛用的大過了,「則有狂華」,就看出花來,空中見出花來,這像什麼似的,「於湛精明,無因亂起」,這就是於湛然清淨、精純不雜、明明白白的這個真性,無故的、沒有因由的亂發起來了,你知道這個就能從恨本上解決了,「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這是佛給他說開了,當時說法會人都如此,我們後來的人也是如此,說一切世間的山河大地,從哪裡來的呢?就是一切唯心造,這個心亂用、妄用,這是自己勞碌自己,「無因亂起」,就好比一個眼睛,你把他累的起了花了,這是拿小比喻大,說一切世間從哪裡來的?就是「妄自作勞」,你的心不住本位,妄自發生出了六個結扣,好比眼、耳、鼻、舌、身、意「妄自作勞」,這都是人心所變的,自己不守住本位,生死,涅槃是不生死,連生死帶不生死,「皆即在勞」,擱在一塊是狂妄「妄自作勞」,「顛倒華相」,這就起這個顛倒華相,底下正顯一切法唯心造的。
解結次第
阿難言。此勞同結。云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阿難言,此勞同結」,這個勞就如同結扣一樣,說這個比喻,阿難承認了,所以他自己說,這是人妄自作勞,生出來了山河大地,「此勞同結,云何解除?」怎麼解除這個結呢?「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佛把結成六個結的巾掣在左邊,就問他「如是解不?」若這樣能解開嗎?阿難說「不也,世尊」,這樣不能解開,「旋復以手,偏牽右邊」,你說左不能解,掣在右邊解開不?阿難說「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佛說我以手左邊右邊牽過來牽過去竟不能解,「汝設方便,云何解成?」你想個方法把他解開,這是逼著阿難說怎麼才能解開?「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阿難回答佛說「要解這個結扣,從這個結心的地方解,『解即分散』,這是說從心上結的還得從心上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佛說你答的不錯,是這麼個解法,「若欲除結,當於結心」,這明明的告訴人,你破世間上這些迷惑,從心上結的還得從心上解。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相」,佛對阿難說,我說因緣生,你別誤會了,世間常說因緣和合就生出來了,好比土與水往一塊一參合就成了泥,以這個合這個塵相,就算是,不是這個!「非取世間和合麤相」,不是世間這些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如來發明的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不是離開世間提另還有個出世間法,你得會用,得要知其本因,你知道迷惑在哪裡結的,就在哪裡解就對了,「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原來這個因由緣而出,能夠知道這個道理,這就行了,「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你要放下一切,能解開了,你把心一定,山河大地立刻就成空,完全是人心結的,還要從人心上解;如是,你要能夠這個樣子,不但一切一切都解開了,就是恆河沙數世界以外一滴之雨,就是這麼大的片面一滴一滴之雨點,都知道下了多少點,這話說的玄不玄?這個道理怎麼回事情呢?這個地方說這個心就是這麼大,你自己不認得,我們的心包大虛空,不是有這麼句成話嗎?「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這個虛空你看是大不大?生在人的知覺裡頭,虛空就像海中的一個浮漚、人的心就是大海,你要把這個地方承認了,各位我說這麼大,這個心當時就這麼大,你自己不承認,「一滴之雨,亦知頭數」,一滴之雨都能知道,怎麼個理呢?一滴之雨都在你的心裡頭,要不你還得數數去,都在你心裡造作的。
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日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你不但知道現前種種松林是直的、棘休是曲的、鵠鳥是白的、烏鴉是黑的,「皆了元由」,你都能知道牠們的根本元由,你把心保住了,無所不能,成佛也是這個心,何況妄想造成的這個世界呢?這個世界就是妄想造成的,以是之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你用功要選擇六根,「根結若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從哪一根除都行,一根退元,你把他成就了,六根是一樣,你除一根就行了,「塵相自滅」,世間上這些塵相,自然的就悄滅了,「諸妄銷亡,一切世界上的宇宙山河大地、無量無邊的世界,這多少的世界都是虛妄的,當時就銷亡了,「不真何待?」這不叫真,什麼是真呢?佛說出這個真道理來告訴人怎麼修行,這個心一清淨,求什麼有什麼。
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
這一段文是比喻解結次第,這是佛問阿難的話,你要解這個結,應當一個一個挨著解,結的時候是一個一個結的,解時還得次第而解,這是比喻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們人的六根是凝結成了的,眼也看不遠、耳也聽不遠,鼻、舌、身、意都有一定的限度;要把這六結解開,這個人的見、聞、覺、知是無量無邊的,我們人被六根局住了,所以見不超色、聽不越聲,人要恢復了本體,就不只這麼一點作用,所以叫人學佛,不可以大材小用,佛對阿難說,「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我現今問問你,這個「劫波羅巾」就好比一個真心,他結出六個結,結出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種作用,這是大材小用,你要把他解開了,這是大材大用,佛說「此劫波巾,六結現前」,比方真心上結了六種妄心,「同時解縈,得同除不?」同時在一個時候解縈,縈就是結這個扣,有結的、有沒結結實的,能得一塊解除嗎?這六個扣都把他解開,能不能?這是佛問阿難,阿難回答說「不也,世尊」,不能吶!那哪能一塊解開呢?佛特意的問他,讓他證明這個事情,「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阿難對佛解釋這個意思,不能一塊解開,得要次第解,本以次第綰生的,今日當次第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阿難對佛說,結這六個扣是一條巾結成的,結扣的時候是一個挨一個的結的,「則結解時,云何同除?」解這個扣哪能一塊解開?還得一個一個的解。佛特意讓阿難自己說給法會人聽,「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是怎麼個理呢?怎麼個解除?說人修行得擇一個法,從眼、耳…等六根上都可以入手,後面一共說了十八樣,六根、六塵、六識都可以恢復原狀、都可以明心見性。佛對阿難說,也得一個一個的解,二十五圓通都可以修,所以究竟選耳根圓通,耳根要修行好入手,耳根有個聞性籍著聲音顯出自己聞聽的這個聞性來。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上來說修行,六根隨你選擇一根入手,底下是照著一根說,「此根初解」,怎麼叫解?不讓他拘住了!我們人自己就被身體拘住了,不能自由,「此根初解,先得人空」,這就是證聲聞緣覺的功夫,得證人空,人這個身體就障礙不住人這個心了,可以隨著心隨便用,「空性圓明」,這就深一步,這就是法空,「成法解脫」,法解脫是世間上一切法,什麼也障礙不住,高山峻嶺隨便就走過去,一點也擋不住,「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怎么叫俱空不生?人空、法空,人法俱都空了,在俱空的地方也不生執著性,不但人空、法空,連空也空了,這空什麼呢?就是不執著,你要一執著就被他所累了,「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這個名字就是菩薩的位子,人空是阿羅漢的位子,這一深入是菩薩的位子,三摩地翻正定正受,「得無生忍」,證了無生無滅的果位。
圓通方便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惟重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阿難及法會大眾蒙佛開導指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智慧覺悟了,明白了圓通無礙的道理,這個地方一點迷惑也沒有了,知道修行的方法是怎麼回事了,「一時合掌,頂禮雙足」,這個時候向佛頂禮,給佛謝恩,「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對佛表白說,我等今日在法會聽佛指示,「身心皎然」,不但身明亮、連心也明亮了,痛快得沒有障礙,「雖復悟知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這個地方就表示佛恩,心裡這麼一開悟,這還有沒求的,還得向深處求,對佛表白說,「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很悟六亡義」,這是承著上邊六解一亡,已經說過了,雖然是說六根一解,連一也沒有了,統統的一解一切解了,「然猶未達」,我還有沒通達的地方,還有不知道的,「圓通根本」,學佛講究證這個圓通的道理,這個圓通的道理的根本在哪裡?底下還要請求,世尊!「我輩飄零」,就是不知道向哪裡走,沒有一個準宗旨,「積劫孤露」,這是說他自己迷惑的時候太長了,也不知道走哪條路好,「何心何慮,預佛天倫」,這是感激的說,這個哪能想到,心裡所想不到、也考慮不到,這就參雜在佛的座下了,說到天倫就像慈父慈母似的,「如失乳兒,忽遇慈母」,上邊比天倫之父,這又比慈愛之母,這又如同失了乳的小兒沒有乳吃,就苦了,又遇著他自己的母親,這就得著飲食了,心裡該有多麼歡喜安樂,「若復因此際會道成」,設若是因此機會成就道果,「所得密言,還同本悟」,這時候阿難尊者心裡頭感覺很通達,「所得密言」,密言是言外思義,不是直接說,用話顯出來,曲引旁徵,從旁邊把他徵明了,「還同本悟」,明白這個理并沒有旁的,還是自己的本心,還同自己本悟的,不是外得的,「則與未聞無有差別」,與沒聽見的一點分別也沒有,還是這個人,還是自己這個心,這個心就有明白糊塗的分析了,「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我心裡頭惟願世尊發大悲心,惠施給我們後學的人秘密精嚴的道理,「成就如來最後開示」,能成就如來最後的開示,這是說到底了,「作是語已」,把這個話說完了,「五體投地」,給佛行最誠的禮,「退藏密機」,是把心沉下去,不向外放,專等著佛開示,「冀佛冥授」,希望佛在不可見的地方,把這個道理授給我們。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這一段文是如來垂訓聖眾,詢問諸菩薩及阿羅漢修什麼方法證的聖果,「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菩薩是大乘的菩薩、阿羅漢是小乘,都證了果位了,雖然是大乘、小乘之分,佛在法會上一問,心中都了亮了,對於佛法清淨Z知,因法會聽眾很多,讓他們聽聽怎麼證的果位,「生我法中」,你們今生在佛法之中,都「得成無學」,什麼叫「得成無學」呢?修行的次第已經都修到了,不用再學了,證到無學的果位了,「吾今問汝最初發心」,你們最初修學佛法的時候,「悟十八界」,你們起初入手以十八界為入手的方便,這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佛問這十八種修行的大法,「誰為圓通?」哪個人得著圓通的道理?修到這個究竟的果位呢?「從何方便,人三摩地?」你們是從哪一種方便人到正定正受?三座地翻正定、正受,是果位的名詞,這是佛問法會大眾怎麼證果,讓他們回答,有兩種益,第一知道已證聖果者是以何法入手,第二能令沒證果者聽到好跟著學,佛問到這裡,法會裡當然有為上首的就回答了。
六塵圓通
一 陳那聲塵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諦。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主
佛成道以後,到了鹿野苑,還有一個雞園的地方,這兩個地方都是僧人所住的地方,佛初度這五比丘,頭一個就是憍陳那,他是頭一個隨著佛在雪山上修苦行的,憍陳那在旁的經裡也有翻憍陳如的,憍陳那是梵音,翻中國話叫法器,他原來是個侍火外道,也叫火器,他領著四個人在鹿野苑修行,「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首先從座位上站起來給佛頂禮對著佛表白說,「我在鹿苑及於雞園」,我在鹿野苑及於雞園這兩個地方修行,「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我見著如來最初成道的時候,給我們說法,「於佛音聲,悟明四諦」,我們由這兒悟明四諦之理,怎麼叫四諦?有四種道理,研究實在了,研究到究竟的地方就叫諦,這個四諦有世間的二諦、有出世間的二諦,苦諦、集諦是世間的二種因果,滅諦、道諦是出世間的二種因果。人在世間上人人都有痛苦,輕重多少不均,苦諦是果,從集諦上來的,集諦就是招集來的,這不是誰給的,完全是自己招來的,集就是因,一因一果,這個諦字是不可更改的,一定要承認,誰也逃不出去,先說這個苦因苦果,人人所承認的,怎麼個苦法呢?人有八苦交煎: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誰也逃不掉的,怎麼知道呢?人一生下來就哭,難過啊!苦阿!這都知道是苦;老也得苦,像我八十多歲走路不加小心就得跌倒,就跌出毛病來,這是痛苦,不用細說;病苦,這不在老少、也不在富貴貧賤,病到了身上不是好受的事情,非受這種苦不可:最後是死苦,都看見過的,這是四種苦。還有四種苦是:愛別離苦,親愛的父母、夫妻、子女、兄弟,死一個離開了,這是頂苦的,誰也不能說一定沒有;怨憎會苦,在一塊做事,弟兄不合,你憎恨我、我怨恨你,或者是同事做買賣不合,還離不開,我又怨恨你、你又憎惡我,天天還得聚會,從心裡煩也離不開,離開就沒有飯吃,不離開又不合理,勉強就得受苦,這叫怨憎會苦;還有求不得苦,人在世上求的太多了,求財財不得、求官官不得、求利利不得,少兒沒女的求兒女也不得;到究竟還有五陰熾盛苦,這五藴就好像拿火燒的一樣,這苦在五藴,生生世世、日積月累積累的這個苦,這五種苦處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有形相的身體,不能獨立,非幫忙的不可,吃的、穿的、住的,有這個身體就得有享受,沒有衣、食、住不能生存,這裡就分出富貴、貧賤來了,有苦有樂就從這裡頭比較出來,有身體要享受衣、貴、住,你得想主意,無故的衣、食、住不來,光想主意也不行,還得實行實做,人家行你不行,你還得學知識,有了做事的知識才能做事維持生活,所以說五藴熾盛苦,就像拿火燒的這麼難過,這叫八苦交煎。佛說的這個道理是警覺人,讓人離苦得樂,哪個人不承認,說沒有這個事,那是說不到的,說由集招來的身體就苦,把這個苦困苦果說完了,怎麼能離苦呢﹖再說出世的因果,出世的果是滅諦、出世的因是道諦,滅是寂滅,把習氣毛病慢慢的都把他銷滅了,才能得一種寂滅,就沒有這些個苦惱發生了,就得安樂了,這叫滅諦,這個滅諦是專能把一切的苦惱滅了,滅字又當安樂講,怎能得永遠的安樂呢?得修道,叫道諦,修道的道理就多了,所以人學佛道能證這個滅諦,證了滅諦能離生老病死這些苦,佛說苦真是苦,你得承認,說離苦得樂真得永遠的安樂,這叫四諦法,佛一出世給弟子們說這個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是憍陳那自己說的,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比丘翻乞士,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身命,佛在世的時候,僧人都托鞢A當下南洋群島信佛的地方,仍然還是托鞢A到了中國這又變化了,所以僧人給人誦經說法,由這上頭做飲食,就沒有托韙F。佛問比丘我,我起初對佛說的法解悟開了,阿若多是梵音,翻解悟的解,如來印證認可我明白了悟了佛法,解悟這個道理成就了,成就在這個妙字上,由佛說的言語達到不思議的地步,妙字是不可思議,你思想不到、你議論不出來,這個地方就叫妙,「妙音密圓」,妙是佛說的不可思議的道理,密圓是秘密不可見、不可明白的地方,我圓明了這個道理,從前到後都圓滿了、明白了,稱為「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我聞到佛說妙法的音聲,我才證到不生不滅的阿羅漢果,知道自己本來就沒有生死,也不是鍊的、也不是修的,就是自己不知道,要承認這個生死,這就沒有辦法了,佛說的道理就是讓你自己認識自己,認得什麼呢?認得就是個阿若多,就解開了,解開這個妙,要緊就在這個「妙音密圓」,不可思議是圓滿的人的知覺,也不是所知所覺、也不是能知能覺,自己的本知本覺,盡虛空、Z法界,統統都是自己,自己就不承認,人人都如此,所以佛說的道理是從根本上解決,他成了佛讓一切人都成佛,成佛也不是貴的事情、也不是賤的事情,是人的本份的事情,佛者就是知覺的覺,哪個人呇釭奮情H沒有能知覺、所知覺,就是現前的本知覺,大家天天早晨起來,什麼事情也沒做、也沒做夢,還不知道去做什麼事情,就在這個時候,看看你自己心裡還有什麼?這就是自己的本心,你一發動,是非人我就起來了,就是這麼個道理,在這個地方能可以密圓,密密之中不可說的時候圓滿了,「我於音聲,得阿羅漢」,我不是聽佛所說的話,我是在音聲上悟的道,得證不生不滅,才知道﹗明白囉﹗就是認得自己就對了,「佛問圓通」,佛你問圓通的道理,圓融無礙、通達一切,「如我所證,音聲為上」,要在我所證的果位,以音聲為最上,他把話說完了,他是頭一個,一共十八界後頭還有七大,一共二十五位菩薩大士,佛的慈悲了不得,引出這二十五位來,先說這十八樣,後邊還有七樣,為的是人的根性不定在哪裡開悟,你這樣不明白,還有那樣,你明白一樣二十五樣都明白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二優婆色塵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目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優波尼沙陀這是梵音,翻中國話叫淨少,也叫知覺,知道的空理還沒圓滿,因此為名,他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表白,「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我也是觀察佛最初成道的時候,佛教化我觀察自己的身體是不淨的,人都拿身體當自己了,所以就迷在身體上了,苦惱就多了,身體表示這麼一個相,表示出來自己有知覺、有佛性,「觀不淨相」,觀這個身體是不乾淨,所以我才「生大厭離」的心,我把身體看輕了,「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我悟了形形色色的這個性都不乾淨,都由不乾淨上來的,白骨、皮肉筋血,死了、爛完了,連骨頭都化成微塵、都歸於虛空,「空色二無」,空也沒有了、色也沒有了,這個空是虛空的空,什麼都沒有的空,不是真空妙有的那個空,這個空要分在哪個地方講,空也沒有了、形色也沒有了,我厭離他,把身體觀化了,「成無學道」,不用再學了,證了無學的道了,「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如來你給我印證,我叫尼沙陀,那個時候將近證果,還沒證到圓滿,優婆尼沙陀衹明白少分的空理,是那麼個意思,「塵色既盡」,我觀來觀去的這個塵色已經都沒有了,「妙色密圓」,在這時的身體成了不可思議的妙色身,密密之中得了這個圓融無礙的真理,「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我從我自己的形相證得無生無滅,佛問我圓通的道理,我自己證到的是以形色的身體為上。
三 香嚴香塵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這一段文是香嚴童子觀察香塵開悟,「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從座位起來對佛行禮,對佛表白著言說,「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聞聽見如來,「教我諦觀」,諦觀就是審定實了觀照,觀照就是觀念,佛告訴他觀照「諸有為相」,諸般有作有為的這些形相,從這裡你就可以慢慢的就能開悟,「我時辭佛,宴晦清齋」,這是香嚴童子自己述說佛教他的修行法,辭了佛自己找個地方去修行,宴就是找一個地方宴安、晦就是藏起來,找個地方不讓人見面,清齋就是清淨的房舍,找這麼個地方好悟這個道理,「見諸比丘,燒沉水香」,我看見比丘們燃燒沉水香,這種香木很重,放在水裡都能沉下水去,這種「香氣寂然」,燃燒完了這個香的氣味寂然,人聞著這個香味,心就寂然不動了,心就淨了,所以這種沉香就有這種好處,「來入鼻中」,鼻子聞見了,「我觀此氣」,在這個時候我就觀察這種香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也不是木、也不是空,這個沉水香已經燒完了,你要說是虛空,虛空也沒有這個香味;也不能說是煙,煙也沒有了;也不能說火,火也滅了,香味仍然還在,「去無所著」,香味去了也沒所著住,「來無所從」,這香味也不知從哪裡來的,由是這麼一想,這個香氣是從哪裡來的呢?也無來、也無去,也非空、也非木,也非火、也非煙,就在這個時候,「由是意銷」,自己心裡頭想不到的地方就開悟了,大家也可以設身處地觀察這個香味,無來無去,找不著頭緒,借著這個氣味,「由是意銷」,心裡就不妄動了,心一發動就是意,心不動的時候就開悟了,「發明無漏」,這心裡就明白了,明白無漏的道理,漏是漏落,無漏就是沒有漏落的地了,心不亂動就歸一了,無漏就圓滿了;像我們這個心不是漏在這裡、就是漏在那裡,一天這個心不閒著,所以這叫世間法的心,以這個有作有為的心引導的無法可動了,動就是隨著木、隨著空、隨著火、隨著煙,你是無所隨,都不是,這個沒有所著住的地方、也沒有所出去的地方了,這個心就定住了,「由是意銷」,意是發動性,他不動了,「發明無漏」,這個心一亂跑,隨哪裡就漏下去了,到了無漏的時候,這個心就住在本位上了,這是開悟的地方,這是香嚴童子他從這裡醒悟了。我們人聽這個經、研究這個經,要迴光返照,把心返過來不往外跑,以這個就學習學習,就可以入手。佛是大慈大悲,用這個修行法,讓這些個二十五位菩薩、羅漢說說他們自己證果的意思,為的是讓法會上的人聽,好跟著學,我們聽了知道了,就有入手研究的地方,當下不明白的,常常的研究,一點一點的就相應了,因著這個,心就沒有漏落的地方,「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如來印證我得香嚴的名號,叫香嚴童子,童子這都是童真出家的,「塵氣倏滅」,塵世上這種氣怎麼就倏滅了,就是因這個香氣一住,這六塵一點也染不著了,這個心不隨六塵跑,我們這個心每天都用在這六塵上,這個時候這叫一塵不染,拿這個香氣引著就住在本位上,「妙香密圓」,什麼叫妙香?是思想不到、議論不到,你說這個香是從哪裡來的?向哪裡去呢?就有這股香味,火也沒有了、煙也沒有了,因什麼還有香氣?「塵氣倏滅」,聞著這個香味,心裡這麼一住,塵氣倏然就銷滅了,就不隨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轉了,所以「妙香密圓」,因什麼開悟呢?就在這個妙,這個妙字怎麼講呢?就是心思想不到、口議論不到,還有這麼一種事情,這就叫妙,這個妙從香來的,叫「妙香密圓」,密是不可分別,是分別不開,這一分別不開,這個理就圓融無礙了,「我從香嚴,得阿羅漢」,我從這個香的莊嚴,我的心就不亂跑了,得證阿羅漢果,了卻分段生死,了卻變易生死就是菩薩。我們這個人都有二種生死,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這個身體告一段落,活幾十歲一死,這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就是人的心,一會兒這個心又生了,生完了又滅了,這是生死的根,大家要知道,這就叫變易生死。阿羅漢斷了分段生死,還沒斷這個變易生死,斷了變易生死就成為菩薩,菩薩修到究竟才能成佛,這是一定的道理,他對著佛說「如我所證,香嚴為上」,我以香莊嚴我這個自性,才明心見性,以這個為上,這是香嚴童子證道的來歷,底下挨著各位大士敘說個人成道的因緣,讓法會大眾聽,讓後來人依法修行,這是佛的慈悲。
四藥王味塵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并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并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Z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并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一段文是藥王、藥上二位菩薩,這是弟兄二人,怎麼稱為法王子呢?夠了菩薩的身份才叫法王子,佛為無上的法王,菩薩能可以繼承佛位,所以稱法王子;藥王是用藥知法、藥上是識病用藥,這是大端的意思,他代領五百位梵天修學佛法,都從座位上站起來對佛行禮,對佛表白說,「我無始劫」,菩薩都經了多少萬劫,這是叫無始劫,無量劫的時間太長了,無量劫做什麼呢?「為世良醫」,為世間上良善的醫生,不是庸醫用藥害人,良醫可以因病下藥,藥到病除,他對佛說,「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上古的時候為良醫都得自己採藥,不像現代都是現成的,我們這個世界就叫娑婆世界,什麼叫娑婆呢?娑婆這兩個字是梵音,翻堪忍,這個娑婆世界最苦,我們這個人還都能忍耐,受得了,就叫娑婆世界,「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這二位菩薩用娑婆世界的草木金石,這都可以入藥;草呢?藥草就不用說了,木頭也有入藥的,沉香、檀杳這些木都可以入藥,金是水銀之類的,石就是化石、石膏這類的,「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酢鹹淡甘辛等味」,就是這麼多盡都知道是苦、辣、酸、甜、鹹、淡等六味,「并諸和合俱生變異」,各種藥草弄來做成九、散、膏、丹,或者製成藥水,「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Z知」,當然得知道冷藥治熱病、熱藥治寒病,有毒可以不用、還有以毒攻毒的,這都不一樣了,「悉能Z知」,統統的普Z都得要知道,這是說行醫治病的時候,由這兒又「承事如來,了知味性」,早先光知道藥味,不知道藥性,自從承事佛,常聞法要,知道萬事萬物各有各性,明白了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知道藥的性,說他空也不空,有一種藥才有一種味,他也不空啊﹗說他有,又沒有,見不著這個性,你說他就是身心,他本來的材料是草、木、金、石,哪能說他是身心?又離不開身心,你非得拿舌頭嚐才知道是苦、辣、酸、甜、鹹,才知道他治什麼病,因著這個,「分別味因」,了知味性也不是空的、也不是有的,也不是身心、也不離身心,分別這個味的性是因什麼起的,「從是開悟」,就因這上頭醒悟了,知道這藥味沾在舌頭上才嚐得出來,要論到性上就不知道了,不能說他是空、是有,也不能說他是身心、也離不開身心,這是說到這個無形相上了,「分別味因」,分別味的這個因是因性而有,沒有這個性就沒有這個相,這世界上兩種東西︰一種性、一種相,因有這個性才成立這個相、因有這個相才顯這個性,要離開相向哪裡找性?這相不離性、性不離相,性還不是相、相還不是性,「分別味因,從是開悟」,分別味的因是因性而有相,分別味的因才明白究竟的性理,萬事萬物就是一性所成,隨著這個滋味、形相,這就各有分別,性是一樣的,因形相這個性也就隨著變了,究竟的性是整個的、不可思議的,「從是開悟」,悟什麼?就悟這個性,由這個有分別的相悟到這個無分別的性,「蒙佛如來,印我昆季」,昆是哥哥、季是弟弟,為「藥王藥上二菩薩名」,藥王菩薩、藥上菩薩,這是佛給立的名,因著這個藥能治病,以這藥性上能明心見性,所以才稱藥王、藥上二菩薩,「今於會中,為法王子」,菩薩能繼承佛位,所以稱法王子,「因味覺明」,因這個滋味才覺悟明白心性,「位登菩薩」,佛給證明登了菩薩位,「佛問圓通」,佛問圓通的道理,「如我所證」,我們弟兄所證悟的,「味因為上」,是由滋味才明白這個性理,我說「味因為上」。
五跋陀觸塵
跋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這一段文是腎首菩薩說觸塵開悟,觸是或冷或熱觸在身上感覺出來,從這上頭開的悟,「跋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跋陀婆羅也翻賢護,與這位菩薩同行伴侶有十六位,開士就是菩薩的別名,也稱為開士、也稱為大士、也稱為菩薩,他們一同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表白說,「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賢首菩薩與十六位大菩薩對佛敘說過去多少劫以先,聞古佛說法出家的時候,「於浴憎時,隨例八室」,佛法在古代就有半月洗身的事,僧人分上座、中使、下座,「隨例入室一,照例隨著大眾走入沐浴的屋子裡,「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突然間醒悟了水洗身子的因由,「既不洗塵,亦不洗體」,怎麼知道既不洗塵呢?麈乃觸塵,塵相乃無知的東西,怎麼會有洗塵的這麼一種事情,既不能洗塵也不能洗體,說洗塵也說不通、說洗體也說不過,這個話不好講、不好明白,就在這個不好明白的這個地方開悟,你要好明白就是人的所知障,常知道的就以為明白了,就是這個不好明白、不好分別的時候,這個心裡頭就不動轉了,說洗塵也不對、說洗體也不對,中間就安然了,這個心就分不開了,就顯出無分別心來,無分別心就是一個不思議,不思議就叫妙法,妙就當不可思議講,這個心就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方,就安然無事了、就不分別了,「得無所有」,也不是洗塵、也不是洗體,這個地方是了無所得,由這裡起頭,「宿習無忘」,這是往昔的習氣,記住這個,就忘不了,這是時間很久了,在威音王佛的時候,這時見著釋迦牟尼佛,這是多少萬劫了,由這個善因,他證到菩薩杲位,就不能忘了,「乃至今時,從佛出家」,這是對著釋迦牟尼佛說,由古到今,從佛出家乃至到了現今,又隨著釋迦牟尼佛出家,「令得無學」,跟著釋迦牟尼佛得著無學的位子,「彼佛名我跋陀婆羅」,我的名字還是過去的威音王佛給我起的,彼佛就是威音王佛,跋陀婆羅也翻腎首、也翻賢護,「妙觸宣明」,這是觸塵,水向身上一觸動,心裡頭醒悟了,也不洗塵、也不洗體,是「妙觸宣明」,水觸在身上,宣發明白,顯然明白了不可思議的水觸到身上,也不知是洗體、也不知是洗塵,由這兒開悟了,究竟的成就了,「成佛子住」,佛子就是菩薩,有成佛的基礎了,住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初級證菩薩果,先證初住,成佛子住,「佛問圓通」,這是對著釋迦牟尼佛說,你問我怎麼得圓通的道理呢?「如我所證,觸因為上」,如我證的果位,就是水觸在身上,以著這個為高上的開悟。
六迦葉法塵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自爾已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這是迦葉尊者觀法塵悟道,「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摩訶翻廣大的意思、迦葉翻飲光,他身上放光、滿面上也放光,不但外皮上是金光,他張開口,金光都從嘴裡流露出,就像光飲到他的口裡去了,是這麼個意思,不但他自己出家,他的內人也出家了,「紫金光比丘尼等」,這是這一個比丘尼代表他一家人,沒有說有多少人數,紫金光比丘尼,他身上也是放光,放紫金的光,「即從座起」,都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表白說,「我於往劫」,在多少萬年以前,「於此界中」,於此娑婆世界,「有佛出世,名日月燈」,名字叫日月燈佛,也叫日月燈明佛,「我得親近,聞法修學」,我跟著日月燈佛修行學道,「佛滅度後」,日月燈佛滅度了,「供養舍利」,佛圓寂了焚化出來的舍利,都會放光,人修行也有燒出舍利的,顏色不同,有黑的、有白的、有紫的、有紅的,佛的舍利都是白的,佛的舍利來我們中國的浙江省寧波縣阿育王寺供奉,我親眼看過兩回,關於看佛舍利,最好看見白色的,其次是紅色,最不好是看黑色的,第一次我看見黑色的,這說是罪業重了,又待了幾年,諦老法師圓寂,我給他發殯去,沒趕上,以後又從有舍利的廟上路過,我再去拜看,又有十幾年了,我這回一看是白色的,我心裡的話,這業障必是銷了不少,這是實實在在的,一人看一樣,還有看不見的,沒有緣還看不見,這是說供佛的舍利,「然燈續明」,點著常遠的燈,俗語叫常明燈,也就是常供佛燈,總是讓他光明,不讓他滅了,「以紫光金,塗佛形像」,佛圓寂以後塑的佛像,他拿紫金光金貼在佛的身上,這就是一分誠心,「自爾已來」,從此以後再轉為人,「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所生的身體,常常圓滿,紫金光色就像拿紫金光聚成一個人似的,「此紫金光比正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紫金光比丘尼等就是我的眷屬,這是同一個時候發心出家,「我觀世間,六塵變壞」,我觀察世間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不能長遠,總歸變壞,靠不住,怎麼辦呢?這就用定功修空寂,「唯以空寂,修於滅盡」,這是迦葉尊者說,唯獨用空寂的功夫,他觀世間上一切法都是空的,空是無形、寂是無聲,他觀一切法也沒有形、也沒有聲,你觀什麼形、什麼聲,他觀沒有形、沒有聲,「修於滅盡」滅盡是個定的名字,修在滅盡定上,把這一切法都滅盡了,功夫也就修成了,「身心乃能度百千劫」,他這一說身心能度幾百千劫,這一劫就有幾千萬年,他說劫就有幾百千劫,這是多長的時間,「猶如彈指」,就像拿手指頭一彈指的工夫,他不是說大話,騙人總得想法讓人信,這是人不可信的事情,如彈指的功夫,就是幾百千劫,「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他觀一切法空,證到無生果位,「世尊說我,頭陀為最」,頭陀這兩個字就翻抖擻,就好比身上有塵上,一個勁往下抖,不讓他沾塵,這意思比方一塵也不沾,迦葉尊者行苦行,誰也受不了,穿的是糞帚衣,在糞堆上找出來的爛布,拿它縫成的衣裳,睡覺在露地上睡、在墳間睡、或是在林下睡,一天只吃一頓,過午還不食,過午不飲漿,由這樣的頭陀行一點塵也不染,世界上的事,他沒有喜愛的,「妙法開明」,由這裡觀這一切法都是不可思議的,從這裡開悟,心裡頭明白了,「鎖滅諸漏」,人的大根隨著六塵轉,那就叫漏,一漏就墮落,我們人差不多有輕有重,哪個人六根不隨著六塵轉?眼見色、耳朵聞聲、鼻子潃說B舌頭嚐味、身上感覺、心裡頭分別,這是人人都如此,輕重之說,迦葉尊者一點也不染了,「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如我所證的果位,以法塵為因,怎麼叫法因?眼見、耳聞、鼻子漶B舌頭嚐、身上感覺,這五樣;見、聞、漶B嚐、覺,五根著在五塵上,都存在心裡頭,這個名字就叫法塵,「法因為上。」
五根圓通
一那律眼根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情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阿那律陀,他從眼根開的悟,他是佛的堂兄弟,跟著佛出家,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表白說,「我初出家,常樂睡眠」,我初出家的時候常愛睡覺,一睡覺就不能用功,「如來訶我為畜生類」,如來訶斥他為畜生類,你吃了睡、睡了吃,像畜生一樣,「我聞佛訶,啼泣自責」,我聞見佛訶斥我,我就哭得啼啼泣泣的,「七日不眠」,我這一長志氣,七天沒睡覺,因此「失其雙目」,兩隻眼瞎了,佛慈悲看他眼睛熬瞎了,「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世尊教他用「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這就是說,眼睛雖然不能看,佛告訴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我不用眼睛就能看見十方世界的事,就像看見手掌上托著一個水果似的,「如來印我,成阿羅漢」,如來印證我成了阿羅漢了,「佛問圓通」,佛問我圓通的道理,「如我所證,旋見循元」,如我所證這個知見的見,雖然是眼睛瞎了,這還有個見性,旋回見來循元,循著見的這個根本,元就是根本,「斯為第一」,以這個為第一。
二周利鼻根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這一段文是周利槃特迦以鼻根的出入息而證道,「周利槃特迦」是一句印度話,是梵音,翻中國話就是繼道,他母親生他的時候,生在路途上,他哥哥出生時也在路途上,所以叫繼道,也有翻為大路小路,周利槃特迦是怎麼觀念?怎麼修行?從前到後共二十五樣,所以這二十五位菩薩羅漢就因這上頭證果的,就是由這二十五種。修行法沒有旁的希奇的事情,也沒有危難的事情,就是一個觀念的工夫,明白這個理,時時觀念這個理,就可以成道,佛問二十五位菩薩羅漢,證果是怎麼證的?怎麼成的道?讓他們自己訴說,為著讓法會大眾及後世眾生都知道修行的法,對著佛說話要有一定的理由,「即從座起」,從座位站起來,「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對著佛表白說,「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我缺少記憶力,誦念經典記不住,「最初值佛」的時候,「聞法出家」,聞聽見佛說修行的法,我就出家了,「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我聽見佛教我一句伽陀,憶想受持佛教的方法,伽陀兩個字叫孤起偈,是四句一偈,有七個字一句或五個字一句,記不住四句,所以佛教他「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在這一百天的時間,一共七個宇,前面三個字記住了,後面的字就忘了;後面三個字記住了,前面這四個字又忘了,佛一看,沒辦法啦﹗學幾句修行的話都記不住,你怎麼修行吶﹗「佛愍我愚,教我安居」,佛憐愍我愚癡,「教我安居」,教我安居調出入息,不需要記憶經文,找一個房子,安安靜靜的居住,「調出入息」,知出知入,就是觀念這個修行,「我時觀息」,我依照佛教的調息方法觀察,「微細窮盡」,氣息越觀越輕微,微細的不可分別就叫微,見不出許多氣息來了,微細到氣息窮盡,喘來喘去的氣息一點也沒有,他自己看到這裡,從哪裡來的呢?總是「生住異滅,諸行剎那」,他觀察這個氣息,他自己說用功的意思,這個氣一出一入、一入一出的時候,這氣生出來了,生了又住,住一會兒又變異,變異了又滅,一點氣息也沒有了,這麼一看,「諸行剎那」,說世間上一切的事情,由這上頭就悟開了,諸行就是世間上諸般的行為,剎那是普通的話,最小的工夫,像我們人一天說話做事,都離不開生、住、異、滅,世間上幾十年轉眼的功夫一轉眼就過去,「其心豁然」,他觀這個氣息,觀來觀去觀得很微細、很安靜,由此就豁然開悟了,他見到「諸行剎那」,世間上一切一切的事情,剎那之間就完了,他心裡豁然貫通,「得大無礙」,得到廣大無邊的沒有障礙了,你看我們人這個身體在世間上有多少障礙,冷、熱、忙、閒種種的作為,哪有究竟安閒的地方?他一開悟,心裡豁然貫通,明白世間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無常的,不能久住,明白了,這個明白的是誰呢?就是自己這個明白就對了,「得大無礙」,得著廣大無邊,沒有障礙了,「乃至漏盡」,這個漏,就是洩漏,比如器皿、盆子或碗,有破裂的地方就漏水,人在世間上活著也是這麼個意思,人的壽命盡了,就是漏盡了,到時候就死;這個漏有能漏、有所漏、有漏在什麼地方,能漏是盆子碗有孔就漏了,人身上哪個地方漏?「乃至漏盡」,這個漏沒有了,明白了!了然了﹗能漏的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浮塵根在世上不能長在,所漏的是見、聞、漶B嚐、覺、知六種勝義根,人的生死都離不開勝義根,勝義根永遠不壞的,六種浮塵根是靠不住的,幾十年就壞了,這就是人所經驗的、所承認的事情,能漏的是眼六根、所漏的是六種勝義根,你要用錯了,就關乎人的生死,漏在什麼地方?漏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見是所漏的,由眼睛妄見,漏在色塵上,這六種塵都不長遠,所以眼六根隨著六塵轉了,見性藉著眼睛就在色塵上,所以說漏有三層︰能漏、所漏、漏在什麼地方,好比耳隨聲轉,聽聞性隨著他轉,怎麼個轉法呢?是錯認了生滅的是我,其實不是自己,見、聞、覺、知,沒有生死、沒有生滅,他錯認了,他隨著世界上有形有相的承認有生死,這是大錯的地方。所以佛出世是慈悲,把這個道理給說開了,讓人應當保護的、應當離開的,佛說的都是大道理,不同那旁門外道那些事情—運功、點竅、運呼吸氣…,不是那些個事情,你把這個理明白了,頓然間就解脫了。由這個心上用功,心就是見、聞、覺、知,妄心在人的身體上、真心在身體外頭,身體外頭無量無邊、無處不是,自己不承認自己,除非佛把這個意思給說開了,「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把這些能漏、所漏都完了,所漏的地方也都撂下了,「成阿羅漢」,我才證了無生,「住佛座下」,我當下為佛弟子,「印成無學」,佛印證我到了無學位,「佛問圓通」,佛問我怎麼證得圓滿通達無礙的道?「如我所證,反息循空」,反過這個氣息來,觀來觀去的,循順著空理,這個空不是虛空,是妙有真空,在有上觀空了,這個真空就是人的知覺,不做分別,佛問我證得圓通,以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三憍梵舌根
憍梵騑ㄐC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這一段文是牛呞觀舌根悟道,他因輕弄沙門而受果報,牛吃下草去再慢慢吐出來嚼,「憍梵騑ㄐA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從座位起來,對佛頂禮而白佛言,「我有口業」,他自己說有口業,因他成道之後,他就知道前世的事情,「於過去劫,輕弄沙門」,說前世造過口業,他看見一位年老比丘,沒有牙吃東西像老牛一樣,因造此口業,經過多少劫,「世世生生有牛呞病」,生生世世有牛呞病,這因果是一點也不會錯的,「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佛看見我有前世的業力,佛告訴他修行一味地清淨心地的法門,由此修成了,「我得滅心,入三摩地」,我把這個妄想心滅了,得了正當的定力,就有了相當的好處,他對佛及法會大眾說,「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我雖然有這個病,我吃東西觀察這個滋味,有個知覺,苦、辣、酸、甜、鹹都知道,知覺的知,我就明白了,「非體非物」,吃東西的這個知覺,他也不是我的本體,本體沒有苦、辣、酸、甜、鹹,也不是物,他要是物,你不擱在舌頭上,你也不知道苦、辣、酸、甜、鹹,不能成五味,這是一定的,他明白這個理,「觀味之知」,就在這個知覺的知上,這個知「非體非物」,這是人修行的入手處,見、聞、漶B嚐、覺、知哪一樣都可以入手修行,也不論是男女老少、富貴貧賤,「觀味之知」,就在這個知上觀察,吃東西知道是什麼味道,從這上開的悟,「非體非物」,也不是舌頭知這個味、也不是身體;非物,不把物放在舌頭上,也是沒有滋味,得兩樣湊在一塊,「觀味之知」,由這一觀察,味的這個知,知覺的知,也不是有形相的身體、也不是吃的物質,由這上頭開悟,「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因為現前這一念清淨得超升了,超出世間諸漏,漏還是照前邊那個意思,六根漏在六塵,這個地方要知道,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是無常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是無常的,見、聞、漶B嚐、覺、知六勝義根是永遠不壞的,大家看經把這三個六記住了,就容易明白了。眼、耳、鼻、舌、身、意,哪個地方都能墮落,墮落在見、聞、漶B嚐、覺、知,人的見、聞、漶B嚐、覺、知就陋劣了,自己就迷惑了、就承認了,人根本上沒有生死,根本上不用修不用鍊,就你知道就對了,你就不承認,自己一承認,是「內脫身心,外遺世界」,是這麼超出去,內裡照著身體說,身也脫離了、妄想心也脫離了,不受身心所累,「外遺世界」,這世界就大了,把世界也遺掉了,這個意思是他自己醒悟了,知道自己的見、聞、覺、知沒有生死,有生死的是眼六根、外六塵,「內脫身心」,在裡邊身心都脫離了,不受他所累,不跟他受生死了,「外遺世界」,外邊不受世界的拘束了,人都是大材小用,我們人的知覺能包括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是佛親口說的,佛說出這個理,普Z的讓人都離苦得樂,「遠離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是三界二十八天,都有生死之苦,都是凡夫,得超出三界以外,才證到聖人的果位,人在三界,「如鳥出籠」,就像鳥在籠子裡頭,出了世間就像鳥從籠子裡頭飛出去了,這有多麼痛快,「離垢銷塵」,世間上的塵垢都離開了、都銷滅了,「法眼清淨」,這個時候得開法眼,人有五眼,我們人光用肉眼,其餘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自己都迷昧了,不能用了,都迷在肉眼上了,就以為肉眼能看,離開肉眼就不能看了,耳、鼻、舌、身就不用細說了,一迷一切迷,「離垢銷塵」,就是說得了法眼以後,塵世上的事情都銷滅了,都染不上了,由這兒「法眼清淨」,法眼就是菩薩、羅漢證慧眼、天上的凡夫是天眼、我們世間人叫肉眼、成佛叫佛眼,人人都具足五眼,都不知道了,「成阿羅漢」,阿羅漢就是到了不生不滅的地步,這還是小乘聖人,自利利人才到了菩薩位,阿羅漢是獨善其身,「如來親印,登無學道」,如來是佛的十種通號,第一個名字如來親自印證我「登無學位」,不用再學了,這個無學在佛經上說應學的都學完了,不是世間人說不學了的講法,「佛問圓通」,佛問圓通的這個理,「如我所證」,就照著我所證得的果位,「還味旋知,斯為第一」,在這個味上轉過來,轉到清淨的地位上,旋轉我這個知覺不染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斯為第一」,這是我第一的事情。
四畢陵身根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這一段文是餘習觀身,「畢陵伽婆蹉」,畢陵伽婆蹉翻中國話叫餘習,多生多世餘下的這個習氣,他是貢高我慢的習氣,他一說話就壓人三分,就像由上瀉下似的,他總是自高自大的,「即從座起」,他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表白說,「我初發心」,我起初發心學佛法,「從佛入道」,隨從著佛入佛法的道理,「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數次聞著如來說世間上諸般不可樂的事情,「乞食城中,心思法門」,心裡托著鞢B走著路,想著佛說的這個道理,忘了注意看道路,「不覺路中毒剌傷足」,就被毒草根刺傷了他的腳,毒氣很重,「舉身疼痛」,他受到痛,他說「我念有知,知此深痛」,我自己轉念,我有這個知覺,知道這種痛苦,他心裡就悟到這個理,「雖覺覺痛」,雖然這個知覺覺M疼痛,「覺清淨心」,這個見、聞、覺、知是人的清淨心的知覺,「無痛痛覺」,覺是個清淨心,他就沒有痛來痛這個覺,并沒有叫這個覺受痛,他想這個覺既是個清淨心,哪能有痛苦﹖沒有痛來讓你覺痛,自己說覺是個清淨心,還有個知痛的,哪能有兩個覺呢?「我又思惟」,我又一轉個、一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決不能有兩個覺,這是怎麼回事呢?一個知覺怎麼還受痛呢?誰來痛這個腳?就在這個時候,心裡的悶解不開了,「攝念未久」,研究不出理由來,心裡就沒有著落了,這個心就懸起來了,「攝念未久,身心忽空」,這個身心突然間就空了,就覺不出痛來,「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他用這個功夫就在這裡一覺悟,悟出真心的理由,他哪一面也不著,「諸漏虛盡」,諸漏指著眼、耳、鼻、舌、身、意,是能漏的,見、聞、漶B嚐、覺、知隨著眼、耳、鼻、舌、身、意漏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他明白這個理了,見、聞、漶B嚐、覺、知不隨著六根漏在六塵上,就這麼一句話,人要能夠把這個地方頂得住,這就叫修行﹗你明白了這個理,這就自己保住自己了,保住了見、聞、覺、知,「成阿羅漢」,大家在這個地方要注意啊﹗證到阿羅漢的位子,就無生無滅了,就是聖人了,這個地方得要知道,「得親印記」,得到佛親口給他印證授記,說你已證聖果了,「發明無學」,佛發明的道理,就是無學位,不用再學了,「佛問圓通」,佛問怎麼證得圓融無礙的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如我得著無學的位置,純粹的保護這個知覺,見、聞、覺、知,你保護一個就成了,「一根清淨,六根返元」,這是照身上說的,身上一清淨,六根都清淨,「純覺遺身」,純粹保守這個知覺,內忘身心,外遺世界,「斯為第一」,我以這個為第一。
五 空生意根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須菩提是個梵音,翻中國話叫空生」,他出生時,家裡的金銀財寶、所有的糧食都空了,所以叫空生,過了幾天,所有的金銀財寶又現出來了,所以又叫善現,他是從意根而悟道,他從座位上起來,向佛頂禮,對佛表白說,「我曠劫來」,從很長時間以來,「心得無礙」,他早就明了真空的道理,沒能圓滿,「自憶受生如恆河沙」,他自己想念過去投胎的事情大多了,如恆河沙數之多,足見早先有這種善根了,「初在母胎」,最初在母胎懷孕還沒出生的時候,「即知空寂」,我就明白了空寂的理由,「如是乃至十方成空」,我一觀空,十方世界都成空了,沒有實在的,所以「亦令眾生證得空性」,那時他就傳過道,也令眾生證得空性,這是訴說早先的事情,這時又「蒙如來發性覺真空」,早先光聽說這個空,把覺遺漏了,不圓滿,這又承蒙佛發明這個「性覺真空」,不知道性覺就是真空、真空就是性覺,以為另有個空性,所以就不圓滿,沒把這個覺參上,這只是認識相分,把見分遺漏了,不圓滿了,「空性圓明」,由佛一指點,說「性覺真空」,你光知有個空不圓滿,「性覺真空」這才是圓滿,從這裡才「空性圓明」,這個空性早先沒圓明,沒把覺參上,單提另有個空,那時片面的,「得阿羅漢」,從這裡我就證了四果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由這兒一圓融,頓然間,我就開了佛知佛見,寶者是堅固之義,得了如來的性覺真空,入了如來的寶明空海,寶明是堅固、永遠不壞,就如同虛空大海,表示寶明廣大無邊的意思,「同佛知見」,我的知見與佛相同,Z滿一切處,「印成無學」,佛給我印證學到頭了,證到無學位,「解脫性空」,從此就得解脫,性理是真空妙有,這真空妙有就在性覺真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不是片面的理,「我為無上」,并以此證得無上的果位,「佛問圓通,佛問我圓通的道理,「如我所證」,就如同我所證到的,「諸相入非,非所非盡」,諸相就沒有諸相,都是空的,「非所非盡」,非是這個所空,非所就是沒有所有,這個非也盡了,不但沒有所非,連能非也盡了,「旋法歸無」,這才旋轉過來,一切有為法都歸在無為,「斯為第一」,我以這個為第一。
六識圓通
一鶖子眼識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這一段文是舍利弗尊者觀眼識悟道,「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舍利弗」卻鶖鷺子,舍利是印度鷺鷥鳥的名字,鷺鷥鳥的眼最快最利,舍利弗的母親一家人都是外道,舍利弗尊者還傳過外道,後來遇到佛講的道理高出一切,這才認佛做師父︰舍利這兩個字翻鶖鷺,弗翻子字,直接說就是鶖鷺子,因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因為舍利弗的母親眼睛最鋒利,見佛法很透徹,由這上頭起了個名字叫舍利,弗字翻子,他是舍利的兒子,所以叫舍利子,他是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從座位上站起來,給佛頂禮,對佛表白說,「我曠劫來」,就是很長遠的時劫,「心見清淨」,我這個心地就在這個見、聞、覺、知上,見是頭一個字,是六勝義根,是六根之主,我們人以為眼能見、耳能聽,其實眼六根是浮塵根,有形相的都是無常的,最寶貴的就是見、聞、漶B嚐、覺、知六勝義根,佛出世把這個都說清楚了,研究佛法就有這個好處,從根本上解決。舍利弗說,從曠劫來心見根本上就是清淨的,「如是受生」,生了死、死了生,生了多少次,就沒法計算,「如恆河沙」,只有用恆河沙做比喻,這種道理,沒有善根的人就不信,其不知,要沒有這種境界,世界從哪裡來的?你找不著根據,這根據在哪裡?就在一切唯心造,人心造成的,世界上太平、不太平都是人心造成的;人受苦、受樂、富貴貧賤,乃至成佛,都是人心造的,受生的這個時間太長了,如恆河沙的數,沒法計算了,「世出世間」,世間法、出世間法這是兩種說法,「種種變化」,這是說過世間上這些變化相,「一見則通」,也不管好相、壞相,一見就通達始終的道理,能徹底知道是怎麼回事,由此就獲得無障礙,世間上的事情,沒有不知道的,早先多生的事就不用說了,「我於中路」,這是說現在的事,我走在路上,「逢迦葉波,兄弟相逐」,遇到迦葉波弟兄三人從老遠就跑過來,迦葉波是姓,姓龜氏,相逐是距離很遠,「宣說因緣」,宣說因緣法,是聽佛陀講的,因緣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悟心無際」,我才徹悟了心沒有邊際,廣大無邊,因此發心隨佛出家,早先可也明白,但是理還沒圓,佛說法是個圓理,他不能說出有頭有尾來,好比個雞蛋,你說哪邊是個頭?「悟心無際」,他悟這個心沒有邊際,無量無邊的世界在人的心裡頭就如同一個水泡,這裡誰能信呢?所以「楞嚴經」、「法華經」,都不容易信,沒有善根都不容易信,我們在世間法聽慣了,沒聽過這個理,所以當然不容易信,「從佛出家,見覺明圓」,這是簡略說的六勝義根,明白了見、聞、漶B嚐、覺、知是個圓融無礙的,沒有始沒有終、沒有頭沒有尾,因悟了圓理,就「得大無畏」,無始無終,當然是無畏了,人一生下來算開始,到死算是終,這當然是有頭有尾、有因有果、有先有後,這都是對待法,世間人一說話就是對待,究竟的道理你明白了,無言說了,佛說法說了四十九年,怎麼叫無言說呢?說這個不可說的道理,他說完了就掃光了,一掃非有、二掃非空,連他自己說的話也掃光了。學佛得研究這個無言說的道理,你拿世間法研究,越研究越距離的遠,明白了圓滿的道理,就不怕生死了,他統統就是個自己,無量無邊的諸佛、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是這一個,誰也礙不著誰,他沒有形、沒有相,究竟從哪裡表示呢?就是人的知覺,在人的身上,分出六種作用不同,知覺代表六根,成佛就是成就自己的一個知覺,不是成旁的事情。明白了見、聞、覺、知是個圓滿的,根本上無始無終就對了,人不明白,自己承認有生死的身體,不認識不生不死的見、聞、覺、知,所以受苦,要不說世界從哪裡來的?都是人心生的,相從心轉,要不說人心好得福得壽,這地方不必詳細說這些事,所以他自己說「成阿羅漢」,到了無生滅的法了,「為佛長子」,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是佛的第一個大弟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他從佛口裡說的法,他心裡領悟了,這個心是無量無邊的大,本來就沒有生死、沒有苦樂,逍遙自在、獨立無畏,人人都獨立、諸佛也是獨立、眾生也是獨立,自己不信不聽,拿世間法熏修,總想有頭有尾,這個理你說不通,在哪裡起頭?所以說理是圓的,「從法化生」,從佛口裡說的法,從這裡化開了,從這裡頭就生出自己的清淨法身來了,「佛問圓通」,佛問這個圓通的道理,圓理不容易通達,通達了這個圓理,不是跑直趟的事,「如我所證」,佛問我所證的圓通,一到了圓通這就到頭了,是怎麼證的呢?「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我心裡發出的見、聞、漶B嚐、覺、知的光明,這光明有多大呢?「光極知見」,光明有多大,知見就有多大,極是到了究竟了,這是我修行的法,「斯為第一」。
二普賢耳識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這一段文是普賢菩薩從耳識得證圓通,「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普賢菩薩從本位上站起來行向佛頂禮,對佛看白說,「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這是說根本的話,恆河的沙子像麵粉那麼細,有四十里地長,寬窄不同,說侍奉如恆河沙數的如來,多的不可計數,菩薩稱法王子,接受佛的大法,明白了大義,能可以度化眾生,佛為無上的法王,這個法字包括的很廣,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在其中,是普Z一切,他給十方如來作法王子,修行的資格相當高超,「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所以十方如來見有菩薩根性的弟子,上根利智的人都教他們修普賢行,菩薩這兩個字翻覺有情,這是簡稱,說具足叫菩提薩埵,為佛弟子,跟佛學法的人,發慈悲心,他把法學好,再輾轉度化眾生,令世間人都離苦得樂,普賢菩薩他修過的事情,你們都跟他學,普腎菩薩轉過來說到自己身上,「從我立名」,從著我普賢的名字才立名普賢行,說到這裡,轉過來稱「世尊,我用心聞」,我所修行的法是用心聞,什麼叫心聞?人人皆知道,耳朵能聞聽,其不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究竟是從心上發出來的,這個心不是在身體裡頭,究竟的真心在身體外面,人都知這心在肚子裡頭,那是妄想的一個知識,心量之大,根本和佛性無二無別,誰還礙不著誰,因什麼呢?他無形無相,見、聞、漶B嚐、覺、知擱在一塊,也可以說聞、也可以說覺,有一樣代表,可以說六樣,人人都用耳聞,我直接了當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我能見著世間上一切的眾生,有十類眾生,佛也算眾生,佛法是平等的,佛為無上眾生、菩薩為大道心眾生,眾生的知見不一樣,普賢菩薩都能分別,十類眾生分四聖六凡,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這是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三惡道,四聖六凡加起來也叫十法界,我能心聞,可以分開眾生所有的知見,他有根性?他好習什麼?我教他修行,「若於他方恆沙界外」,若於他方近處當然可以,就是遠處,我也不辭勞,就是最遠的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以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這就是說不只一個眾生發心修普賢行,無論百千眾菩薩皆能到其處所,教他修行,「縱彼障深,未得見我」,縱然是他的業障重,雖然發心修普賢行,可是見不著普賢菩薩,「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普賢菩薩暗中與發心的眾生摩頂授記,「擁護安慰」,菩薩仍是擁護他、保護他、安慰他,讓他的心安穩,一心學佛,不讓他退道心,「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佛問我修圓通的道理,不是用耳聞,直接用心聞,「分別自在」,一切各得其所,都得自在,「斯為第一」,我以這個為第一。
三孫陀鼻識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Z成虛淨。猶如u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間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這一段文是艷喜觀鼻識悟道,「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孫陀羅翻艷,難陀翻喜,孫陀羅是他夫人的名字,難陀是他丈夫的名字,兩個人的名字合在一塊,翻中國話叫艷喜,他是佛的親弟弟,相貌與佛差不多,比佛矮四指,佛度他出家費了很多精神,他從自己的座位上站起來,給佛頂禮,就表白對佛說,「我初出家」,最初我從佛出家的時候,「從佛入道」,隨從佛入道,修學這個道理,「雖具戒律」,雖然是具足這個戒律,佛傳的戒律條條我都能遵守,「於三摩地,心常散動」,三摩地翻正定,出家修行得禪定的功夫,修不到好處,「心常散動」,定力的這個心就不能散亂,一散亂就沒有定力了,他說我的心常常的散動,定不住,「未獲無漏」,未得著佛的無漏的大法,漏就是漏落,六種浮塵根︰眼、耳、鼻、舌、身、意是能漏的,所漏的地方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漏的是見、聞、漶B嚐、覺、知六勝義根,人不知道,所以認假為真,才有生死,假的有生死、真的沒有生死,假的六浮塵根,到時候就銷滅了。見、聞、漶B嚐、覺、知錯認了,眼、耳、鼻、舌、身、意是本體,見隨著眼睛就漏在色上、聞隨著耳朵就漏在聲上,六樣不用挨著說,就可以知道了。見、聞、漶B嚐、覺、知六勝義根,從來也沒有生死,他自己錯認了,拿眼六根當自己,眼六根隨身體死了,就壞了,托生的是見、聞、覺、知,這地方是最要緊的地方,人的見、聞、覺、知從來沒有生死,隨著眼六根受生死,這地方就是說漏,他自己說「未獲無漏」,還沒得著無漏,用禪定的功夫就為的是不漏在六塵上,他說心常散動,動就是六根動在六塵上,他要是自己作得主,就是保住了自己,就是見、聞、漶B嚐、覺、知,「未獲無漏」,就是與修行的功夫不相應,「世尊教我及拘絺羅」,世尊見我及拘絺羅,定力不好,又教我們一個方法,「觀鼻端白」,教我隨著拘絺羅,應該說摩訶拘烯羅,略去兩個字,翻中國話叫大膝,觀察鼻端的白,和他一樣的修行法,他修其他法門不相應,所以佛教他「觀鼻端白」,「我初諦觀」,他初觀察鼻端白,「經三七日」,經二十一天這才見出效驗,「見鼻中氣,出入如煙」,這是起初觀這個相,經鼻子一出一入的氣像煙一樣,「身心內明」,修到這個地方,心裡發出光明來,「圓洞世界,Z成虛淨」,Z滿虛空都清淨了,怎麼個清淨法呢?「猶如u璃」,這u璃是真寶石,不是化學出的u璃,這琉璃清虛透徹,「煙相漸銷」,見到像u璃寶的境界,那個煙相漸漸地就銷滅了,「鼻息成白」,鼻孔出入的氣息,就化成白相了,「心開漏盡」,由這兒心裡頭開悟了,這個心就不胡思亂想了,一亂想就是漏,一開悟看見「鼻息成白,心開漏盡」,就保住了自己的見、聞、覺、知,不隨著眼、耳、鼻、舌、身、意漏在六塵上了,漏盡了,這就證漏盡通了,「諸出入息,化為光明」,出入息都化成光明了,這個光明不是小光明,「照十方界」,就是普照十方的世界,「得阿羅漢」,因此證得阿羅漢果,「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給我授記,將來可以成佛果,「佛問圓通」,佛問我圓通,就是修鼻識觀,「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我已銷滅了這個氣息,以這個發了光明,由這個光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我這個光明一圓滿了,把一切漏都銷滅了,我以這個為第一。
四滿慈舌識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礦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減諸漏。斯為第一。
這一科文是滿慈子觀舌識悟道,「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因他父母立名,父名滿,母名慈,中國音叫滿慈子,他從座位上起來,向佛頂禮,對佛表白說,「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這是很可以了,他親自對佛說這話,這是大善知識了,曠劫就是年限大遠以前,假定說劫,八萬四千年,一增一減就叫一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個大劫,拿中劫說,成、住、壞、空各二十個小劫,共八十個小劫叫一個大劫。他在礦劫以前就具足辯才無礙,位子很高了,辯論這種才學,一點障礙沒有,不能被人問短,「宣說苦空」,讓人看破世界是苦空、無常、無我,人在世界上有身體,無非是生、老、病、死等八苦交煎,不用細說,到究竟還歸空,究竟沒有我,究竟無常故苦,宣說勸化人,讓人醒悟,因此我,「深達實相」。雖然苦空。無常、無我,要是認識了諸法實相,世間上一切法都是真實相,不明白諸法實相的道理,就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是明白一點,深深的通達他自己說這個話,總是徹底明白,才能對佛這樣說,「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就是照著我深達實相的道理,如是乃至恆河沙數這麼多位如來,我都聽過了諸佛的秘密法門,我都知道,我於大眾之中「微妙開示」,我把微妙不可思議的道理,講給大眾聽,「得無所畏」,我給人講演佛法,無所畏怕,不怕人揭我的短,我沒有恐懼的地方,「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世尊知道我有辯論的才學,輪就是以音聲轉法輪,滔滔不絕,「教我發揚」,教我發明宣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我在恆河沙數的佛前,我都助佛轉大法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佛說法像獅子吼,富樓那他也敢這麼說,助佛轉法輪,也像佛說法一樣,如同獅子吼,「成阿羅漢」,證了無生無滅,「世尊印我」,世尊印證我,「說法無上」,說法沒有高乎我以上的了,「佛問圓通」,佛問我修圓通的法門,「我以法音,降伏魔怨」,我以說法的音聲就能降伏一切的妖魔鬼怪、怨家債主,我都可以降伏住了,「銷滅諸漏」,常常說法,自然就沒有漏落的地方,用不著再提旁的修行法門,我以說法證到無漏,「斯為第一」,我就以這個是我第一的事情。
五波離身識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喻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此一段文是優波離尊者觀念身識而悟道,「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優波離是梵音,翻上首,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表白說,「我親隨佛,喻城出家」,我親自隨著佛,喻過城門,不是由門走出去,隨侍佛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我親眼看見如來在雪山六年苦行,慇懃不懈,「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魔是與佛反對的,諸魔有魔王、魔臣、魔兵、魔將、魔子、魔孫、魔女,很多就稱為諸魔,這些魔境界,佛都降伏了,「制諸外道」,制化諸外道信投佛法。佛起初在鹿野苑只有五比丘,以後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這五人是佛親自教化的,餘者都是由外道轉入佛道,三迦葉波、須菩提、目犍連他們未出家時都是外道的老師,聽佛說法以後,帶領著弟子們都跟佛出家,三迦葉波連師父帶徒弟一百人、須菩提連師父帶徒弟一百人、目犍連連師父帶徒弟一百人、耶葉師徒共五十人、連鹿野苑五比丘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佛的常隨眾。所謂外道,就是身外求道、心外求道,故曰外道,佛制伏外道,讓他們「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最要緊的修行得把一切的貪、婬欲去掉,還有一切的諸漏,這一切的諸漏總不出六根對六塵,六勝義根寄託在六浮塵根上,由這裡就墮落在六塵上。佛傳這個道,沒有什麼稀奇,就為的讓他解脫世間的貪欲和一切諸漏,這六根就清淨了,這六根不會修,先從一根上修,一根清淨了,六根就清淨了。優波離尊者說,「承佛教戒」,佛教他先持戒,所以他是持戒第一,「如是乃至,三千威儀」,什麼叫三千威儀?比丘受二百五十條戒,行、住、坐、臥都有二百五十條,四個二百五十就成為一千,有身、口、意三聚戒,稱為三千威儀,就是持戒的表面有威德可敬、有威儀可表,故稱三千威儀,還有「八萬微細」的細相,具足說八萬四千細行,怎麼講呢?就是由三千威儀,借著身口七支,身有殺、盜、婬三,口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七樣都要戒除,這七樣再加上三千威儀成為三七兩萬一,再加上貪、瞋、癡等,這一共是四個兩萬一,總計叫八萬四千細行,「性業遮業」,這裡還有性業、遮業,自然的習慣染性,你不受戒也是造業,這叫性業;遮業,是佛禁止的,遮住不許你做,這就叫遮業,性業佛未遮止的時候就犯過,身三口四意三共十大惡,這是性業、遮業,「悉皆清淨」,性業是天然的習性、遮業是佛制止的,這兩樣都是清淨的、都不犯,「身心寂滅」,由這一清淨身心就寂滅了,寂滅是清淨的總名,「成阿羅漢」,證到不生不滅的果位,「我是如來,眾中綱紀」,佛法裡最重的是持戒,優波離尊者是持戒第一的,「親印我心,持戒修身」,如來親自印證我心讓我持戒修身,持這些條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眾推為上」,因此法會大眾,推我為上首,「佛問圓通」,佛問我證到圓通的道理,「我以執身」,我執住我這個身,不叫身有放逸,不許身犯戒,身不犯殺盜婬,「身得自在」,得了清淨就自在逍遙,「次第執心」,心戒不容易持,這得次第由淺人深,把心止住了,不許放逸、不許打妄想,「心得通達」,心也就通達無礙,就無所不知了,佛法裡這些道理都通達了,「然後身心」,心得通達以後,「一切通利」,佛法的道理沒有障礙,「斯為第一」,以這個是我第一的成就。
六目連意識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這一段文是目連尊者觀照意識悟道,「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大目犍連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初於路乞食」,我起初於道路上化齋飯吃,「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優樓頻螺」翻中國話叫木瓜癃,因他脖子下有一個肉瘤子,像木瓜似的,「伽耶」是一個山的名字,「那提」是河的名字,他是弟兄三個,「三迦葉波」,迦葉波是他的姓,上邊是名字、底下是姓,姓翻中國話是龜,龜在這裡念丘,「宣說如來因緣深義」,佛說法的因緣,有深有淺,在教義上有四句成話「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世間上一切法皆是因緣生的,因是因由、緣是助緣,有這個因由就有幫助的,世間上的事情,都是從因緣上起,因緣有三層︰因緣即空、因緣即假、因緣即中,頭一步觀因緣法是空的,修空觀,空觀就淺觀一切法空,就不起執著,再次一步修假觀,世間上空是片面理,你說有也是假名假相,似有無有,這不完全是空;因緣法第三層也不取空、也不去有,觀因緣的中道,這個名字為深義,觀空觀假,不足為深,觀中道的理體,這個義理因緣就深了,因明白了這個理,用功得力了,「我頓發心」,我頓然發起大心,得大通達,早先也有小神通,自從聽到因緣的深義,「得大通達」,得了通達無礙的境界,無所不知、無所不到,「如來惠我,袈裟著身」,如來給我袈裟著在身上,因此「鬚髮自落」,他根本上就有善根,善根成熟了,「我遊十方,得無罣礙」,這時候雲遊十方都無罣礙了,「神通發明」,早先的神通還不明,現在發明了,無所不照,「推為無上」,因此大眾推舉我為上座,「成阿羅漢」,證無生果,「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我這神通力量,蒙佛指教加被,不獨世尊,十方如來也歎我神力,「圓明清淨」,我得圓滿的光明,得大清淨,「自在無畏」,由這理得大自在、大無所畏,「佛問圓通」,佛問圓滿的道理通達無礙,「我以旋湛」,我就是用這個旋湛的功夫,旋轉濁流成為湛清的水,是比方這個意思,由濁旋湛清,「心光發宣」,我這個心光一發動,宣揚一切佛法,「如澄濁流」,就如同濁水,打成清水,「久成清瑩」,因此這個,我久已成了清瑩,如清淨發了光明,「斯為第一」,我以這個法修行為第一。
七大圓通
一烏芻火大
鳥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Z觀百骸四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土。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燄。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這一段文是火頭觀火大,「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烏芻瑟摩是梵音,翻中國話叫火頭,他從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對佛表白說,「我常先憶」,我常有的想念,「久遠劫前」,久遠劫前的事情,「性多貪欲」,有這種習氣毛病很不好,「有佛出世,名曰空王」,那個時候有佛出世,名叫空王佛,空王佛說法,「說多婬人,成猛火聚」,說多貪婬欲的人習氣重,將來結果成個猛火聚,將來結果就是臨命終的時候,可能成個大火團子,這本來不是一個好事,教我去這個毛病,怎麼辦呢?佛慈悲「教我Z觀百骸四肢」,普Z觀這個身上兩個腿、兩個手以及身上所有的骨節,自身都觀照到了,觀什麼呢?「諸冷煖氣」,你看身上有冷氣、有熱氣的時候起觀照,用功夫觀念常了,自然的就「神光內凝」,這精神的光明在身子以內就凝聚了,「化多婬心」,變化我多婬的習氣心「成智慧火」,欲火變成智慧的火了,「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因此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其他經上說火頭金剛,這地方簡略,「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我用身上的欲火變成了智慧火,三昧翻正定正受,正正當當修這個禪定的力量叫正定,有正當的享受,這叫正定正受,梵音就叫三昧,「成阿羅漢」,自從得此三昧,就證無生無滅的果位,脫離了世間上的生死之苦,「心發大願」,不為自己獨善其身,又發菩薩的大願,行菩薩道,「諸佛成道」的時候,「我為力士」,我給佛作護法神,「親伏魔怨,降伏魔怨,我為力士親伏魔怨,親自在佛道場制伏魔王,「佛問圓通」,佛問圓通的道理,「我以諦觀身心煖觸」,我觀察身心煖觸,功夫已經成就了,我的周身都非常的和煖,因此得到「無礙流通」,沒有不好受的地方,一點障礙也沒有了,從這裡永遠沒有病了,「諸漏既銷」,以上也說過,佛經上最忌諱這個漏,總要把這個漏去淨了,如同器皿有縫有窟窿就漏,比喻人的心一起妄想就不是載道之器,就不能裝載道德,只好拿水做比喻,其實地、水、火、風、空、根、識,這七大都能漏,不只是水向下漏,有向前後左右漏的,有向上漏的,比如火,他向上漏,水一定是向下漏,這是說個大概,不用細說,「諸漏既銷」,身上這些毛病都銷了,漏的最寶貴的是什麼?我也常說,就是人的見、聞、漶B嚐、覺、知,眼、耳、鼻、舌、身、意是使喚的物,見使喚眼睛、聞使喚耳朵、漼炡篕韝l、嚐使喚舌頭、覺使喚身體、知使喚意識,這是說六勝義根使喚六浮塵根,見、聞、漶B嚐、覺、知六勝義根,自己不認識自己,迷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浮塵根上,拿六浮塵根當自己,由這六浮塵根迷惑在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由這裡頭就認定有我、我所,我們的身體也是有形有色的,拿內六根迷惑在外六塵上,迷惑的是誰﹖就是六勝義根,人都認錯了,都以為眼、耳、鼻、舌、身、意能見、聞、漶B嚐、覺、知,其實見、聞、漶B嚐、覺、知是主人,眼、耳、鼻、舌、身、意是所使喚的物,這是人錯的地方,由這裡這就叫漏,「諸漏既銷」,這說火頭金剛他修行多少萬劫的時間,諸漏修到既銷,已經沒有了,該怎麼樣呢?「生大寶燄」,這是放光,因什麼叫寶燄呢?放出來的光明無量無邊,沒有破壞的、永久長在的,「登無上覺」,登就是證到了,無上覺就是有成佛的資格,雖然沒成佛,這有成佛之份,火頭金剛對佛訴說他修行的法門給大眾聽,以火大「斯為第一」,底下持地菩薩又對佛訴說給法會人聽。
二持地地大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樑。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毘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對佛表白說,「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回念在昔之時,在莊嚴劫最後的一尊佛,叫普光如來,出現在世界上的時候,「我為比丘」,我是一個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最要路是非走不可的地方,津口是河口,有水道人走也有障礙,我出力給人除苦,我只要能做的事,儘量去做,「田地險隘」,平川地也有高低的地方,險是最深的坑,高是出一個隘子,高的高、低的低,「有不如法」,有不合理的地方,「妨損車馬」,有妨害馬拉的車、牛拉的車,「我皆平填」,我皆把他填平了,「或作橋樑,或負沙土」,行人在橋上走或負沙土把坑填平了,「如是勤苦」,我就做這些事不歇著,「經無量佛」,他經過無量的佛,「出現於世」,不管哪一尊佛出世,我都修此苦行,「或有眾生於闤闠處」,闤是市場的圍子、闠是交易市場的門,這都是熱鬧的地方,有人買東西拿不動,看他為難,「要人擎物,我先為擎」,不用他求,我先去替他拿著東西,「至其所詣」,他去哪裡,我給他送到哪裡,「放物即行」,放下東西就走,「不取其直」,不取分文,「毗舍浮佛現在世時」,這時有一位佛,叫毗舍浮佛,是梵語,翻華言是普Z一切處自在,那時「世多饑荒」,世間上鬧飢荒,旱澇不收,民間有苦處,他是出家人,化齋化不到,「我為負人」,我給人幫忙,不要錢,替人背東西,「無問遠近」,不管遠近,「唯取一錢」,只要一文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或者有車、有牛,走到泥水坑裡出不來了,「我有神力」,我就用神通力量,「為其推輪」,從泥坑裡救出來,「拔其苦惱」,提拔出趕車人的苦惱、牛的苦惱,這是說他所做的事情,行苦行啊,「時國大王,延佛設齋」,當時的皇帝信佛,請佛吃飯,「我於爾時」,我就在他請佛的時候,「平地待佛」,我把地平好了,我等著佛從這裡路過,「毘舍如來」,毘舍浮佛,「摩頂謂我」,摩我的頂對我說法,「當平心地」,你每天平道路,你以後要平你的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你把心地平好了,世界上的一切地統統都平了,你這樣平能平多少呢?世間上的地不平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佛讓我平心地,「我即心開」,他這一句話把我的心開了,我這個心明白了,「見身微塵」,我一看這個身體就是一點微塵,不是普通的塵土,比塵土還微細,分不出來的那個樣子,才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這個世界是什麼成的呢?大家知道,按佛經上說,就是微塵所成,人身上也是微塵,這是有形相的東西,所以空性什麼相也沒有,他是個真空的理,從這裡頭,所以現出微塵來,要不世界從哪裡來的?人從哪裡來的?所有的微塵等無差別,世界微塵和人身上的微塵是平等沒有分別的,「微塵自性」,最微細的微塵統統都有自性,塵有塵的自性、人有人的自性,「不相觸摩」,誰也不會互相障礙誰、誰也不會觸摩誰,「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這個身上,哪一樣也觸不著、也傷不著,「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我在世間上一切法、一切的人,悟到統統都是一個理性所成,我醒悟了無生無滅的果位,忍是地位,「成阿羅漢」,先成了阿羅漢以後,再發大心行菩薩道,我不能得少為足,證到小乘果位,還得上前進,「迴心今入菩薩位中」,他迴向自心,我要行菩薩道,到了菩薩位中,所以叫持地菩薩,「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聞聽見我佛如來宣揚妙蓮華,妙蓮華不是專指「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也說這種道理,這是成佛的道理,因什麼成佛呢﹖這蓮華色旁的花不同,旁的花有先開花後結果的、有先結果後開花的,各有不同,唯有蓮華是花果同時,這表示人沒成佛的時候,就有佛性,所以拿蓮華比較;人修行也是這個意思,你覺著你沒修行,你有這個人,你就有佛根,人人都有佛根,人人都有佛性,所以這也算個結果,花果同時,你那個究竟的佛果和這個身體是同時的,這個花好比是個因、果好比是人的果,他要說成的時候是一時成就,人成佛的這個因是現成,不是現種的因。人人都有成佛的因,人人都有佛性,你要成佛,自己一定要承認,所以宣這個妙蓮華,表示這個不可思議,有花就有果、有果就有花,這種道理不可思議,就成為妙,「宣妙蓮華,佛知見地」,這是一個花果同時,有佛的知見的地位,有這種見地,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我先證明,而為上首」,因著這個我就證了持地菩薩,我才以這個來證明,「佛問圓通」,佛問我因什麼證得圓通的道理,怎麼了的生死?「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我審實地觀察我這個身體與這個世界,統統都是微塵成的,這就稱二塵,等是平等,一點差別也沒有,世界與人身同是微塵所成的,「本如來藏」,這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裡頭的變化,人人都有佛性,人自己不要看輕自己、不要大材小用,不要為世界上的名利迷惑了自己成佛的根性,這是人迷惑吃虧的地方,「虛妄發塵」,世界上的虛妄本是如來藏裡頭發出的塵相,這個人要修行,「塵銷智圓」,你把塵相銷滅了,這個智慧就圓滿了,「成無上道」,我以這個成就,沒有高乎其上的道理,「斯為第一」,我以這個為我第一的修行法。
三月光水大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Z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夫。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此一段文是月光童子觀水大證果,「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從座起,向佛頂禮,「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對佛說他回憶往昔之時,有一位佛出現於世,「名為水天」,就是水天佛,也可以說水天如來,「教諸菩薩修習水觀」,教化諸大菩薩觀想這個水,其實修行哪一法都可以成道,「入三摩地」,修水觀能可以入正定正受,「觀於身中,水性無奪」,觀自己身上的水、血脈當然是水性,沒有侵奪的,是怎麼個理呢?就著地、水、火、風、虛空互不侵奪,先觀身上的水,「初從涕唾」,從鼻涕吐的唾沫,這也是水,由這裡追窮,「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口中叫津、舌水叫液,這都是屬於水,「大小便利」大小便利更是水,「身中旋復」,身中旋轉過來復過去,「水性一同」,渾身都是水,「見水身中」,見水在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與世界外那些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統統的都是一個水,「我於是時」,我在觀水的時候,連身上的水與世界以外的水都成一體,「初成此觀」,起初成就這個觀想,「但見其水」,單單的見其水,「未得無身」,這個身體還沒化成水,身還是身、水還是水,就在這個時候,「當為比丘」,當時我是比丘,「室中安禪」,我在房室之中用觀水工夫安心坐禪,「我有弟子」,我有一位徒弟,「窺窗觀室」,從窗外往裡看,「唯見清水Z在室中」,唯獨看見清水Z在房屋之中,其餘的東西看不見,他「童稚無知」,小孩子沒有知識,「取一瓦礫」,取一片瓦礫,從窗外往裡頭一擲,「投於水內」,投在水裡,「激水作聲」,水響一聲,「顧盼而去」,他看一看就走了,月光童子說「我出定後」,我在禪定之中一出定,「頓覺心痛」,頓然覺著心腹之中疼痛,就如同過去的事情,「如舍利弗,遭違害鬼」,因他有業緣,「遭違害鬼」,也是痛得難過,「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今我自己思惟已經證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時間已久了,沒有病緣相纏了,「云何今日忽生心痛?」為什麼今天我這個心裡突然這麼疼痛?「將無退失」,我將來這個病好不了了,不能退了,「爾時童子」,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徒弟,「捷來我前」,到我面前來,「說如上事」,對我說如上的事,「我則告言」,我又告訴徒弟,「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你再見到水,你把門開了,進到水裡,「除去瓦礫」,把水裡的瓦礫拿出來,「童子奉教」,童子聽了奉師父的教訓,「後入定時,還復見水」,還是照樣看見屋子裡頭有水,「瓦礫宛然」,瓦片宛然還在,「開門除出」,他聽師父的話,開門把它除去,「我後出定,身質如初」,出定以後,身上就沒有病了,「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以後又逢無量的佛,以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他在這時,「方得亡身」,方才得把這個身體離開了,不受身體的累,「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不但身上的水,這個世界上的水,就是十方世界以外諸香水海的水,統統的合在一塊,「性合真空」,一切的水都成了真空,真空就是妙有真空,以這個不思議的法,心裡不動了,對於這個有法成了妙有了,這才叫真空,「無二無別」,性合真空沒有二樣了,「今於如來得童真名」,現今我童真入道,「預菩薩會」,我參預在菩薩一塊,成為菩薩了,「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我觀這個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因為觀水性得無生法忍,「圓滿菩提」,證得圓滿菩提果,得了大覺的真道,「斯為第一」,我以這個為第一。
四u璃風大
u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吶。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這一段文是u璃光菩薩觀風大開悟,「u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u璃光是他的名字,法王子是他的果位,就是菩薩,佛為無上的法王、菩薩為法王之子,他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對著佛表白說,「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我憶想過去久遠之時,經恆沙劫有佛出現於世,名叫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佛說法給這些弟子開導指示,「本覺妙明」,說人要修行得知道自己本有的知覺,根本上的知覺,本有的知覺不是誰給的、也不是鍊成的,本覺就是妙明,人人都有知覺,我們都忘了本啦,人都知道世間上的人我是非、富貴貧賤,都知道所知覺的事情,連能知覺都達不到,這個本知覺連能覺、所覺都不用,用本有的知覺,能所雙亡,這才現出本知覺來,怎麼才叫本覺呢?就是一個妙明,明就是明白,心裡頭明明白白的,心裡頭明白是照著事情說,我明白了,本有的明是個妙明,怎麼叫妙呢?這個明不是心裡所思想到的、也不是拿嘴說到的,心不可思、口不可議,這才是本覺的妙明,我們人把自己的本覺妙明都放棄了,光用所明的事情,眼所見、耳所聽,就以這個為明白,這就錯了,錯了該怎麼辦呢?錯了在世間上受苦,什麼苦呢?生死苦,人一生下來就哭、死的時候又哭,哭不是好事,「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瑤璃光法王子說,我觀察世界上-這都是礦物,及諸眾生-這是動物,世界也罷、眾生也罷,我們現前的舉動行為,這都是風的力量,他說在這個時候,我見都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就在這個時候,「觀界安立」,觀界安立不動,「觀世動時」,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這也是活動的,「觀身動止」,人的身體有動的時候、有不動的時候,這也算是動,「觀心動念」,人的心沒有安靜的時候,一個勁的生心動念,「諸動無二」,說到這裡一切動都有了,包括在一塊說,沒有二樣,「等無差別」,是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是什麼?「我時覺了」,我當時就明白了,明白什麼?明白「此群動性」,上邊說的一群所發動的性,都是風的力量,風是動性,此群動性是「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統統都是風性,這個風是個動性,他不從哪裡來、也無所去;說來就來、說去就去、說住就住,由這麼一看,是怎麼回事呢?沒有旁的,都是虛而不實、妄而不真,這世界與人身、宇宙、山河大地,統統都是虛假的,都靠不住,風無所從來、也無所去,能發動一切萬物的搖動,「十方微塵,顛倒眾生」這十方的微塵,和世界上一切顚倒的眾生,擱在一塊說,「同一虛妄」,都是虛妄,人都不知道,哪個是真的?把這假的去了,就成了真的,「如是乃至」,由這個微細處說到這個世界上,「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三千為一個小千、三千個小千為一個中千、三千個中千為一個大千,這三千個大千就成了一個世界,總而言之,是算不過來的數,這一個世界之內都是什麼?這底下說了一個比喻,要在聖人及諸佛的眼睛一看,就不像我們的眼光一樣,「所有眾生」,一世界內所有的眾生,「如一器中」,就如同一個器皿之中,一說器皿就不是大的東西,如箱子、盒子這些東西,「貯百蛟納」,蚊子是大的,蚋是小蠔,蟲子一類,這個蚊子有聲音發出來,「啾啾亂鳴」,啾啾就是小聲音,「啾啾亂鳴」,在哪個地方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這比方三千大千世界諸佛菩薩的眼光一看,就像一個器皿,「於分寸中」,幾分幾寸的這麼大的地方,所以這些小動物-蚊、虻、蛐、蟲,啾啾的亂鳴,就在幾分幾寸的地方,「鼓發狂鬧」,鼓動發起狂妄的亂s,鬧鬧鬨鬨的沒有秩序,這是怎麼回事情呢?這是開了法眼就看見這種事情,我們人有肉眼、天人有天眼、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有佛眼,一共是五眼。這是說菩薩的眼睛,看見一世界的眾生就像百千個蚊蟲,在一個器皿之中叫喚,菩薩也是人成的,蚊蟲也是個動物、人也是個動物,拿蛀蟲比方人在世界上就是這麼個樣子,這是警覺世人,自己有極大的法身,自己不承認,要認這個小的,這是激發人要認得自己,這是說果位上的菩薩才能見這個樣子,這裡有先說因後說果的、有先說果後說因的,是怎麼個意思?他哪邊事情多就先說哪邊,因地的事情經驗的多,他就說因,怎麼修行的、怎麼鍊成的,他要是果地上的事情多,他就先說果,前邊他已經證到菩薩的果位了,這是他所見的,果位從哪裡來的?有果必從因上來的,這底下說,「逢佛未幾」,我在因地之中遇見佛,沒有多少的時間,「得無生忍」,那時就證了無生忍的果位,「爾時心開」,那時候我心裡頭就大開圓解,心裡明白了,這是先說果,「逢佛未幾」,這是說因,「乃見東方不動佛國」,心一開悟,看的就遠了,東方為群動之首,雖然是群動之首,然而還有不動的佛國,說到這裡,這是表示動靜一如,那時我才「為法王子」,這是說在因地行菩薩道,為法王子,「事十方佛」,侍奉十方的諸佛,「身心發光」,那時候我身也發光、心也發光,身是相分、心是見分,見相二分都發出光來,「洞徹無礙」,洞是空空洞洞的、徹是沒有擋住的,都透徹了,一點障礙也沒有,我證到這個地方,「佛問圓通」,佛問我圓通的道理,「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我觀察風力無依,我這才醒悟了知覺的道路,「入三摩地」,入了正定正受,「合十方佛」,由此才與十方佛都合成一體,由這合成一體,「傳一妙心」,仍然是普度眾生,所傳的就是一個不思議的心,大家要知道,說到這裡就是說到究竟了,前邊說妙,最後還是一個不思議的心,以這個法修,「斯為第一」,就算是第一。
五空藏空大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這一段文是虛空藏菩薩他自己說果位上的事,證到果位所得的功效,「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虛空是廣大無邊,藏是實實在在的有所藏,就叫藏,這虛空無所不包、無所不藏,無有邊際,這是菩薩的別號;菩薩是略言,說全了是菩提薩埵,翻覺有情,他自己覺悟了,讓世界上一切的人都得覺悟,這位菩薩身份很重,與佛相去不遠,「即從座起,頂禮佛足」,這是照舊的一定的儀禮,對佛表白說,「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到這裡這是一段文,先說他證果的意思,後邊再說因地是怎麼參學的,這是佛吩咐弟子們各說各的因果來歷,讓法會大眾聽,以令後來人學,從座位起來對佛說,「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我在定光佛所得無邊身,那時定光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本師,他說我與如來很早就是同參道友,佛是早證菩提,各人根性不同,所以虛空藏菩薩還沒成佛,他與釋迦佛往昔在定光佛那個處所,就已經得了無邊身,什麼叫得無邊身?他是觀虛空成的道,所以說你無論觀哪一法,或是觀有情、或是觀無情,觀的功夫純了,就可以證果,他是觀虛空證的果,這虛空是無量無邊的,他在恆河沙數劫以前,就得證無量無邊的身體,「爾時手執四大寶珠」,就在定光佛的那個時候,就有了神通,得了無邊身,這裡有體有用,「手執四大寶珠」,并沒有旁的,都是在自己的知見裡頭,怎麼成的四大寶珠呢?在佛法裡發明世間法,總不離見相二分,以這二分為根本,他說四大寶珠,這是以見分觀相分現出來的,這相分是地、水、火、風,有形相的一分子,他觀地、水、火、風的這個知見,這是無形相的,屬於見分。所以由體得用,「爾時手執四大寶珠」,他這個時候是隨意發動,隨意就能做,「照明十方微塵佛剎」,這是四大寶珠的光明,能普照十方有微塵數的這些佛剎,佛住的地方叫剎,往往問出家人住在哪個寶剎,就是哪一個佛廟,釋迦牟尼佛的剎就是這個娑婆世界,佛所住的世界,就像微塵數那麼多,誰造的呢?就是他的見分,所有的佛剎離不開地、水、火、風,發明廣大無邊的這個意思,說這個道理,這都是人人能做得到的事情,把這個理明白了,起這個觀念,時候到了一樣成佛,他這是說由體上顯出用來,「又於自心現大圓鏡」,這就是說根本智,於自己心性之中現出大圓鏡智,轉入識成四智,「內放十種微妙寶光」,就在大圓鏡中放出來十種微妙寶光,微者不可分別、妙是不可思議,這種光明稱為寶光,「流灌十方」,這個寶光流注灌滿了十方,「盡虛空際」,把虛空的邊際盡了,到什麼地方?這個虛空當然是無邊了,把這個娑婆世界就超出去了,到了娑婆世界以外的世界了,世界邊上就有香水海,香水海裡頭就出來幢王剎,幢王h也是佛的住處,高大無邊了,這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以外的世界了,這個虛空當然是什麼世界都達到了,這就光說這麼一點,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達到了,這是人人能做到的事。這不是說閒話,你要想發財致富也是關於因果,有做到、做不到的,你要成就自己根本上的事情,就是成佛這一個名字,人人都做得到,也不論是男女老幼、富貴貧賤,人人有份,是怎麼個意思呢?佛者覺也,就是個知覺,我們這個知覺都用錯了,用錯了就受苦,用對了就成佛,成佛是人的本份事,不像旁門外道,學那些奇奇怪怪的事,這是本份事,不算妄作妄為。佛特意的在法會之中,二十五位大士,小乘的聖人是羅漢、大乘的聖人是菩薩,還都沒成佛,就在這時候讓法會及將來的人照這個學,這是說從香水海裡頭出來的幢王剎,高到極點,這就不能說多高了,為一切幢之王,當下修廟的地方有十面的、有八面的,名字叫幢,剎是佛居住的地方,「諸幢王剎來入鏡內」,這個鏡是他自己本身發出去的,「流灌十方,盡虛空際」,盡其虛空的邊際,這就不可限量了,「諸幢王剎來入鏡內」,他從心中發出的大圓鏡,就是無量無邊的光明,「涉入我身」,這個幢王剎他是在香水海裡頭,都「涉入我身」,虛空藏菩薩自己說,說與他的身體都交接在一塊,因什麼可以容納呢?恐怕人不信,「身同虛空」,他觀虛空觀來觀去的,這個身體就成了虛空,所以我們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明白佛法,總拿這個身體當自己,不知道身體是自己所使喚的一個物,把自己放棄了,自己從來也沒有生死,人自己誤認了,這地方要不是佛給你說明白了,佛有這麼大的身份、有這麼大的智慧,誰肯信?就是這樣,不信的人還很多,「不相妨礙」,說是香水海裡的幢王剎,這麼高、這麼大,也是一樣容納在身體裡頭,「身能善入微塵國土」,轉過來又說,我這個身體就是法身,善於入微塵數的國土,這國土是照著佛國說,你就說這四大部洲,我們在南瞻部洲,一個南瞻部洲還沒站過來,要站過來才比如世界上微塵的那麼一點,就是這麼個樣子,「廣行佛事」,做什麼呢?度化眾生為佛事,雖然是這麼樣容納一切,「得大隨順」,哪一樣也沒有違背、哪一樣也沒有做不到的,得這個廣大的隨順,這是把果地上說完了,底下說他因什麼到這個身分呢?有這個神通呢?底下說「此大神力」,這個最廣大的神通智力,這個力都在這個智上,「由我諦觀四大無依」,由哪來的呢?得有觀念的功夫,這佛法用功,沒有旁的,大家知道,你悟到哪種理,你就觀念哪種理,就是觀念的功夫,以觀念為用功,沒有點穴運氣那些事情,這是說他因什麼得果位,「由我諦觀」,諦就是審察實了,觀照「四大無依」,大指地、水、火、風,因什麼呢?一切唯心造,就是因為人的妄心所起的,沒有一定的依歸、也沒有一定的依止,打哪來的呢?「妄想生滅」,這一句話就給你說的徹底了,這人就是妄想,什麼叫妄想呢?自己的事情不辦,竟做身外不相干的事情,隨著不相干的事情受苦,受樂的時候不多,苦的時候多,天上享樂的時候比人間多,天上壽命比人間長,到死的時候也不容易死,也是頂痛苦,這下一句話就徹底了,是「妄想生滅」,你就說這個虛空有多少的國土、佛現身,這統統都是一切唯心造,心就是妄想,佛就是妄想所造,有生有滅的,佛在哪個地方?大家要知道,這佛的國土,不管哪一位佛的國土,佛有恆河沙數之多,就遠去了,國土的事情是從妄想上來的,「虛空無二」,也都是虛妄的,虛空是不可得、也不可見,就是個虛空,你看撐滿了虛空是誰﹖就是自己的知覺,不是旁的,所以說「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國也是與這個虛空不二,所有一切一切的世界,無量無邊、恆河沙數的世界發明出來,由這個觀照的功夫成了虛空藏菩薩,所以這個虛空包藏一切,由這裡得無生法忍,「佛問圓通」,佛問我得到圓滿通達一切,從哪兒入手?「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從哪裡入手啊?人人都能做到,沒有這麼長的工夫,沒有這個信心,「我以觀察處空無邊」,我就是觀這個,沒有旁的巧法子,我以觀念覺察虛空是無量無邊,我這個心也是無量無邊,由這裡「入三摩地」,三摩地翻正定正受,得了正正當當的、完全的大定,得了相當的享受,「妙力圓明」,這個妙法的能力,就是在不思議的心,不思議的心的力量無量無邊,「斯為第一」,這才算是佛法中修行的第一法,我以這個為第一。
六彌勒識大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Z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此一科文是彌勒菩薩修唯識觀,觀識大,識就是人的認識,他專觀念這個識,觀識大他才證了補處的佛位,「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繼釋迦佛以後成佛的就是彌勒菩薩,那時叫龍華三會,彌勒就翻無能勝,他做慈善的事業很高超,沒有勝過他的,他從座起,頂禮佛足,對佛表白說,「我憶往昔」,我回想過去的事情,「經微塵劫」,經微塵數多之時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那時有一尊佛出世名日月燈明佛,「我從彼佛而得出家」,我從日月燈明佛出的家,「心重世名」,那時候我心裡喜好在世間有點名望才好,「好遊族姓」,因此好交往富貴人家,大族大姓的人家,「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那時日月燈明佛教我修習「唯心識定」,一切唯心造,心是體、識是用,體用不相離,我就依著這個觀念心識的功夫,「入三摩地」,入了正定正受,得到功夫的顯驗,成就了,「歷劫以來」,經歷若干劫的時間,「以此三昧,事恆沙佛,由這裡起侍奉了恆河沙數的這麼多的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早先我好走大戶人家,好和族姓交往,這時候我才歇下來,好名的心就沒有了,「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等到然燈佛出現,我才得了這個沒有比他再高上的正定正受,「乃至盡空如來國土」,由此乃至盡虛空如來的國土,「淨穢有無」,世界上的是清淨的、污穢的,是有、是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大家要知道,不是光彌勒菩薩的一個心變的,大家就是這一個心變,化化無盡、無量無邊,一切唯心造,「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他對世尊說,我就是明了這個唯心唯識的道理,「識性流出無量如來」知道成佛都是從識性流出,無量如來都是由心修成的,「今得授記,次補佛處」,現今我已經得授記,作補處的佛,釋迦佛的佛法過去了就是彌勒佛,也就是將來的彌勒佛,「佛問圓通」,佛問圓通的道理,「我以諦觀十方唯識」,十方的世界沒有二種成的,無非就是一個識,「識心圓明」,識是用、心是體,體用不相離,圓滿了、光明了,「入圓成實」,證這個圓成實性,「遠離依他及Z計執」,人在世間上的迷惑,沒有旁的,就是依他起性、Z計執性;依他起,你就說名字,都是依他起的,普Z的合計,把這個都可以銷滅了,怎麼叫依他起?人就對著我、我是對著人,我的名字就叫我,對外就是個人,有人就有我、有我就有人,都是對待起的名字,好對著壞、善對著惡,你不用開口,你一開口就是對待,要不就是Z計執,普Z的合計出來的,就執著住了,世界上的事情沒有真的,真的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知識真心,心是體、識是用,用得對了,這就是真修行,「得無生忍」,得到無生忍的果位,「斯為第一」,我以這個為第一。
七勢至根大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一段文是大勢至菩薩觀根大悟道,地、水、火、風、空、根、識,這是七大,以這個根大為主,所以最後講這個根大,在根大以前講識大,「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大勢至稱為法王子,這是菩薩修到究竟處,佛為法王,他為法王子,去佛不遠了,「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和他同類有五十二位都是一樣的修行,「即從座起」,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佛頂禮,對佛表白說,「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我憶想在無量無邊的時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那個時候有佛出世名叫無量光,無量無邊的光明,這麼一位佛,這是照一位佛說,「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十二位佛在這一個劫上繼續,在這一個劫中能成十二位佛,「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其最後的佛是第十二位的佛名超日月光,前十一位佛都叫無量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彼佛就指的超日月光佛,教導我念佛的正定正受,怎麼個修法?底下就說修行的方法,修這個也得知道這個究竟的道理,「譬如有人,一專為億,一人專忘」,一個人他念著念著就忘了,「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就照著這兩個人說,「若逢不逢」,見就如同沒見著,「或見非見」,或見也可以說相逢見面,見又非見,他有一個念的、有一個不念的,念的可以相見、不念的不能相見,所以說或有見的、有不見的,「二人相憶」,這又轉過來了,這是兩個人互相念佛,你也憶念、我也憶念,「二憶念深」,這兩個想著念佛的意思,越發的深了,「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這就離不開了,兩個人念,當然是容易合在一塊了,就如同形不離影,有影子就有形相、有形相就有影子,「不相乖異」,這是合一了。
上來這是說一個譬喻,底下敘說事實,「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上邊說是兩下裡相念,自然是能相見,底下扣實了,十方的如來憐念眾生,也就像母親想念兒子,就這麼懇切,「若子逃逝」,這兒子不與母親親近,他逃走了,逃到遠處去了,「雖憶何為」,雖然他母親想他,也做不到了,這是比喻佛想念眾生快生到佛國去,如同母親想兒子似的;世間人不知道,就如同兒子離開母親,逃到遠處去,母親雖然憶想也做不到,轉過來又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兒子若想念母親,也如同母親想念兒子的時候,「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當然是母子生生世世的不能離開了,這底下又扣實了,扣在眾生身上,「若眾生心,憶佛念佛」若世間上眾生的心,「憶佛念佛」,這地方就引到念佛上了,你憶佛是心裡頭想、念佛是口裡頭念,心裡頭想佛、口裡頭念佛,這還能有錯嗎?「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若是念佛念得懇切,現前就有見佛的,古德念佛,三次見佛,沒往生的時候就見著佛了,當來佛來接引也必定見著佛,這是念佛的法門,「去佛不遠」,離佛當然不遠了,底下又合上容易,「不假方便」,不用什麼方便的法,「自得心開」,念佛你要念常了,心裡自然會開悟,那是一點不錯,我都見過三個五個的,這底下又說了一個比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這個人要念佛,自然的就受佛的薰染,這比如染香人身上就有香氣,念佛的人當然是有佛因,「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底下合這個比喻,拿這個香光莊嚴的,念佛的人就如同拿香光莊嚴,這是大勢至菩薩說,「我本因地」,我修行由因才能剋果,在我因地之中就是念佛,沒有二個法,「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得著正定正受,「入無生忍」,是證的果位,「今於此界」,現今我在娑婆世界上,「攝念佛人」,收攝這個念佛的人,「歸於淨土」,把他們都收來,歸到極樂世界,「佛問圓通」,佛要問我怎麼得的圓通,「我無選擇」,我對於上邊所說的法門,我就沒有選擇,我就是唯獨這一個念佛的法子,「都攝六根」,這六根、六塵、六識都可以修行,前邊都說過了,地、水、火、風、空、識都說了,這就是一個根-空、根、識這是個根,後說的,這是一個凝結的地方、這是一個究竟的地方,所以在最後,「都攝六根」,念佛怎麼能都攝六根?把這六根都收攝住了,怎麼個攝法呢?一說大家就知道,不說也有能知道的,你念著佛的時候,眼睛觀著佛,有佛像也觀著佛、沒佛像也觀著佛,耳朵聽著佛聲,鼻子聞這香氣,舌頭反過來、反過去念佛號,身體禮拜恭敬佛,心裡憶念一句佛號,六根都歸在這一個地方,這是天然的,你要用旁的法,用不上,只可以一門深入,這六門都歸在一塊用,這多快呢﹗你就念這一句佛號,這六根都能夠清淨,「一根返源,六根清淨」,在這個地方正合這個道理,這念佛修行的法,沒有再超過去的,由這裡我一味念著佛,「淨念相繼」,念佛求生淨土,心裡頭沒有旁的雜染,清淨地念一句阿彌陀佛,繼續不斷,「得三摩地,斯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