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類編

(淨土第十二)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十二、淨土

 

問:西方極樂國是從何處去?(陳榮進)

 

答:從心上去,此須聽經或看經註,方能瞭解。

 

問:「南無阿彌陀佛」為何意?(丘高秀)

 

答:「南無」係皈依敬禮之義,「阿彌陀佛」乃為一尊佛名,其義為「無量光壽」等(等指智慧慈悲神通願力種種),此須看阿彌陀經方知究竟。如無此學力讀經,則「初機淨業指南」「歧路指歸」「學佛淺說」等小冊子,是要多看兩遍。如不瞭解,不但是為迷信,也易退轉。

 

問:修淨土的人,對何等方法修起,方是捷徑?(魏柏勳)

 

答:四法之中以持名為捷,所謂徑中徑又徑也。

 

問:彌陀經有「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發願須具如何方式?(智海)

 

答:二課畢時,誦回向文,即是發願。惟此尚屬於口。若念佛時,放下萬緣,一意求生,此亦是願,乃屬於心。此外尚有具疏發願,口誓發願,均屬於特舉儀式者。

 

問:不吃長齋,可不可以家庭上奉敬三聖像?(李俊)

 

答:可供三聖像,但茹葷腥之時,宜用短幔遮住佛像,以免不潔。

 

問:習氣未能盡斷者,不知可以信佛念佛否?(蕭慧心)

 

答:為除習氣,始學念佛,為習氣未盡,正宜加工念佛。

 

問:有人說釋迦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同為一體,是不是?(寬珠)

 

答:法身可云如是,報化則否。

 

問:沒有吃素的人念佛能往西方嗎?(寬柱)

 

答:雖不吃素,亦要戒殺,方便食五淨肉,便不妨礙往生。

 

問:有一鄰人她信佛很久,對我說每月定期污穢時不可念佛,是不是?(瑞珠)

 

答:此是女子生理關係,並非有意不潔,淨法貴在相繼有琚A但念不妨。

 

問:上課念佛時常雜念,尚不得清念,請教好的念法!(魏柏勳)

 

答: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如是心念口誦耳聽,俱要字字清楚,久而久之,自能一心。

 

問: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何以彌陀經中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呢?(徐福快)

 

答:所謂十念法,非言只念一次,乃每日必行之法。積年累日,自不是少善根矣。但此法專為事務極忙之人而立。倘能抽暇多念,更佳矣。

 

問:婦人生產一個月可以念佛嗎?用口念,或用心念?(楊金英)

 

答:念佛注重相繼,生產係生理自然,並無產婦不許念佛之說。心念固佳,如不能者,口念亦不妨。

 

問:每天念佛,依然妄想不淨,如何除法?(陳簡招福)

 

答:此是功夫日淺之故,時久漸能攝心,現在不可勉強。恐不得其法,愈除反覺愈多。但於念佛之時,此六字起於心要清楚,出來口要清楚,再入於耳更要清楚,依此而行,妄念自日滅矣。

 

問:「觀經」上品上生之段,所示修行六念,是哪六念,抑即晝夜六時念佛?(大寬)

 

答:佛、法、僧、戒、施、天之六種也。

 

問:鄙人念佛從未懸掛佛像,亦未焚香燃燈或舉行其他禮儀,有無對佛不恭之嫌?(桂引杏)

 

答:室中方便,欲懸佛像,本社可為贈送。如不方便,只面向西方,意存觀想,心存至誠,即有功德。至於禮拜一項,倘環境許可,尚是實行為妥,所謂低頭一拜,滅罪琩F也。

 

問:有某寺主向我呵斥,念佛是著相。不知如何回答?(惠亮)

 

答:居士可指其衣曰:寺主如是,豈非亦著相乎?請其答覆後,只依其答語而報之曰:吾亦如是耳。

 

問:我聽到很多人說:妻房睡因穢汙不能念佛,可是有時睡夢中念佛,不知有罪否?但我看到一本勸世文,行、坐、立、臥、閑、忙念佛。但這與有妻無妻有分別否?(方觀音)

 

答:臥房及污穢等處,不出口念,只用心念無妨。夢中念佛,乃薰習日深之表現,是好境界,並無罪過。在家居士多數有妻,夫婦同修,互相策勵,有何不可!

 

問:念佛念到法喜,是否得到了佛菩薩的一種感應現象(佛光所照或佛力加被)乎?(賴棟梁)

 

答:法喜是聞法修法,心中所得之一種欣慰之象。不必持佛現像,方發生也。

 

問:西方極樂境界常得現前,是否由法喜充滿而現乎?(賴棟梁)

 

答:只法喜充滿,未必極樂現前,但極樂現前者,法喜益為增上。

 

問:心念佛心即是佛,不念佛心不是佛,那麼念佛的心都是佛嗎?有這樣容易事嗎?(王鳴)

 

答:佛非他事,只是覺心。心是什麼?不可言說。心在那堙H無處尋覓。必要追求,當知汝現前一念虛靈便是。若是佛緣而起的心,這心豈不就是佛心。否則就是他心,要從此處著眼,功夫方能得力。

 

問:「禮拜」團體生活不得方便,念法不能合掌,高聲,只有默念而已。有時取出二寸的佛菩薩聖像,合掌點頭,是否如大拜頂禮的功德相同?(戰覺力)

 

答:佛法注重心誠,團體生活,不得自由,可以方便,默念更能收心,以心作禮,同有功德。

 

問:近聞一事,有佛徒修行多年,忽被欲塵熏染,似此到臨命終時,能否障礙?(蕭慧心)

 

答:背覺合塵,已入污泥,還談什麼障礙。

 

問:念佛方法有多種,可否兩種兼行乎?例如持名,觀想並行?(智琚^

 

答:觀想持名,古人兼修者甚多,自蓮池大師以後,漸用一種方法,以其容易一心也。

 

問:印光大師文鈔中勸人念佛,要兼念觀音菩薩,以祈免難消災。豈念佛不能消災乎?(陳淨願)

 

答:一句彌陀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焉有不能消災之理。不過淨土法門念佛,要發願往生西方。或雜他願,恐有不專之弊。大師此語,原為生死心不切之學人方便說法,若果念到離境平等,自然八風不動,尚何憂乎災難。

 

問:周利滫伽,根性下愚,釋尊為何偏不教他念阿彌陀佛而教他念掃帚呢?(智雄)

 

答:釋尊教人,應機而說,並無定式。因當時一眼看見掃帚,便信手拈來,即是妙諦。且周利祇陀伽於掃帚僅是二字,尚忘其一,若教以六字洪名,不更強人之難乎?

 

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樣除平時念佛以外,有什麼最好的方法來預防,不使發生魔病退轉?(慧德)

 

答:定力與戒德,兩者足卻魔障。

 

問:平時不信佛,亦不敬佛,臨終幸遇善知識助念,其人不知念佛真理,這能往生嗎?(慧貴)

 

答:立發信心,隨教肯念者得生,否則無益。

 

問:持往生咒與念佛意義有何差別?(許炎墩)

 

答:往生咒與佛號功用上並無差別,不過繁簡難易不同耳。

 

問:如在臥室堙A或是便所堙A不問出聲念佛,與心媕q念,不是都不恭敬嗎?(鄧慧心)

 

答:臥室亦不妨出聲念,惟身臥以後,只宜默念,不可再出聲念;在便所堙A也是宜於默念。以大小便溺及睡眠等,俱是不能避免之事,而念佛又主念念相繼,故在不方便處,採取心念。

 

問:聽說某居士專念阿彌陀佛,不念其他。連觀音亦不念,其修法如此,是否合法?(賴棟梁)

 

答:單刀直入,亦無不合。

 

問:阿彌陀佛之接引身相,是坐是立?(大寬)

 

答:接引相是立形,乃急迫引去,速離娑婆,不暇坐待之意。

 

問:念佛願生西方極樂國是否是貪?(鍾世賢)

 

答:是願非貪,為生西求證,回入娑婆,廣度眾生故。

 

問:經云:心即是佛,既自心是佛,那麼我一心自念己名,是否可以成就?(佚名)

 

答:念心當可成就,名與心異,念之恐增我見,果能不起分別,如數息或參話頭之法,未始不可。但屬自力,與淨家念彌陀萬德聖號二力感交者,其功德與難易,則大有區別矣。

 

問:家庭工作多,念佛的正課時間少,散念或心中默念多,能成就嗎?(周慧德)

 

答:果能心中多念,易入三昧,焉有不成就之理。

 

問:正課念佛回向後,連接誦大悲咒其他以外之經,未知有礙正課否?(林夢丁)

 

答:回向以後再有念誦,乃是別願,只不背本修之旨,即無妨礙。

 

問:看小說,看電影,唱戲聽戲,都能得到忘我境界,而一心不亂。此等一心不亂,和念佛一心不亂有何分別?(智煌)

 

答:小說,電影,戲劇等,不外誨淫誨盜,及悲歡離合,對之便生喜怒哀樂,如是心動神移,安得說一心不亂,所謂一心不亂者,是萬緣放下,八風不搖,外離諸境,內若止水。

 

問:念佛時承指示不必觀想,後學修持時,遂感覺思想無一定方向不易集中,應以何法治之?(許蘶文)

 

答:佛發於心,出於口,入於耳,復印於心,要他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復始,心力即可集中,如仍不能,再兼採記數之法,一氣三句,再一氣三句,後一氣四句,其數為十,如是一十二十,乃至百十,心若一走,數即錯亂,此法最易使心不散,試看銀行中行員點鈔票,其速如風掃秋葉,卻清楚不亂,可悟心力集中之訣。

 

問:念佛不吃素,臨終能得往西方否?(戴陸火)

 

答:有助念者可以往生。還是練習吃素好。「不結冤孽債,臨終無障礙」。若是不能,宜吃五淨肉。

 

問:念佛到臨終重病時,痛苦非常,不得念佛,這能往生否?(鍾慧招)

 

答:臨終之時最為要緊,不能念佛,即是顛倒,何能往生,此際可請同道助念,方能穩當。

 

問:念佛未受五戒,未斷淫欲,能得往生否?(慧蘭)

 

答:雖未受五戒,能自動戒殺戒邪淫,信願行具足,可得往生,因能帶業往生故;但仍以在可能範圍內盡力戒免幾分為更佳。

 

問:三毒能戒貪癡,惟瞋恚不能忍,亦得往生否?(慧蘭)

 

答:能得往生,理由同前,惟宜時時練習忍耐,以免臨終遇有惡緣,觸心生瞋,某王一生修行,臨終之時,侍者以拂驅蠅,誤觸其面,遂生瞋心,因墮蛇身,可為殷鑒。

 

問:自身念佛,家中人對於宇宙人生另有觀念,每逢念佛聽經之時,常受阻撓。臨終之際,得往生否?(智海)

 

答:家人有障礙,當係宿生業緣,宜平心靜氣,善巧化導,不可生瞋!一面再默禱佛菩薩加被,久必被化。佛為度一個眾生,不惜多劫受苦,正宜效法,如此轉障礙而成助緣,有何懼乎?

 

問:念佛命終時若現瑞相,固可證明往生,但是毫無證明是否亦有往生者?(張慶祝)

 

答:現相證明,分他見自見。在他人觀察,不必一定見佛聞香聞樂等。以六根之中,意根作用最大,只要心中有佛,便是正念分明,決定往生。

 

問:信願堅固之人,臨終無人助念,可否決定往生?(鍾觀靖)

 

答:臨終之時,痛苦昏沈,剎那之間,所關至重,倘內心顛倒,或外有惡緣,即害事矣,請人助念,便可防此二事。惟此等助念組織,並非處處皆有,而家庭佛化,及廣結淨緣,自必於平日所預備耳。

 

問:中陰身遇念佛種子起現行時,忽然能憶念佛號,可否得到超生?(鍾觀靖)

 

答:古德著述,亦有中陰可往生之說,但其念力如何,大成問題,至其種子,是否起現行,更成問題耳。

 

問:往西方是幻生乎?是真生乎?(智梁)

 

答:以真如論,無始無終,不增不減,捨此往彼,非有生滅,何能云幻。以色身論,如疑彼土者為假,然則生此土者,四大五蘊之身相,求之皆無實體,而反認他是真乎?

 

問:念佛時是否須要記數念過幾次?(余智海)

 

答:記數大佳,一能收心,二防退轉。

 

問:念佛時,臟腑感覺清涼或溫暖,未知是吉是凶?(魯開智)

 

答:念佛是修心,乃轉識成智之道。四大假合之身,偶感冷暖或係呼吸一時變化,實與吉凶無關,不必著相。

 

問:有時夢中誦經念佛,一字一句,分明在心,毫無雜念,其境之靜,為尋常所無;有時還明知是夢中念佛,甚至希望繼續持念下去,不願醒來。此夢境佳否?(章普明)

 

答:夢中果能常念佛,不現他境界,是漸能專一之象,惟夢時念佛固佳,倘再能醒時念而不斷,更佳。

 

問:普賢菩薩聞了淨土法門,即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乎?(朱幼)

 

答:可如是說,若不聞之,何以發願。

 

問:其餘經典之多不誦持,用以參考可否?(林錦生)

 

答:行持貴乎專一,參考不妨博洽,不專一功必不成,不博洽理恐不明。

 

問:在家外護,配偶傳嗣為正淫,夫妻間若行周公禮,在做不淨垢處時,竟然聖號浮現於心頭如輪轉動,此時此景係不念而自念,三業不淨,聖號呈現,作何安觀,似此本不敢啟問大德,恐猥汙尊嚴問答版面,奈後學如是,蓋淨友近事男女亦有如是,故以一人坦率冒昧求問以解群疑!(顏佛兆)

 

答:此時此境,尚能不忘所習,突起現行,想見平素功深。為避不敬計,宜急轉念:若寶樹蓮花,樓閣金池,皆可改觀,則處穢而不變淨念,且亦無不敬矣,善體會之可耳。

 

問:課誦常遇自己幼童吵鬧,念不專而起無明,念畢按情懲打,似此剎那分心善惡,是否種下不善因地。若不教訓,吵由他念自我,內動惡外雖善,亦非淨念。求示良法調伏二心!(顏佛兆)

 

答:念佛本能斷除無明,而因不專更起無明,猶晦月而覆黑雲,大為不可。誦畢教訓子女,使就軌範,自是善意,並非惡心,但宜恩威兼施,不可真實發怒。應知子女不達規矩,乃是自己家教不良,又是我所招之障,皆當發慚愧心而自責,能如是觀,亦調伏之一端也。

 

問:今有二人,一專持名,一兼參是誰,如果信願相同,誰人往生較有把握?(鍾觀靖)

 

答:參念佛是誰,重信自力,持名求生,重信他力。是二者信願,已不同矣。

 

問:晚時常於夢中念佛,而被驚醒,何故?(馬謙)

 

答:夢中能念佛,是念漸熟之好象也。

 

問:念佛時有時憶起了數年前(或更久以前的)一些從未回憶的事跡,是故何在?(胡正臨)

 

答:念佛功深,雜念當少,種子偶起現行,易覺察耳。

 

問:正念佛時如何才算是信願懇切?(劉國香)

 

答:信環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線是為極樂,可出危險。但在此時,即是生死關頭,須把五欲六塵這些鉤索,要一齊斬斷,方能向前奔去,少一遲疑,即落坑矣,如是觀念,便是懇切。

 

問:古今大德多云每日念佛號的數目,可增不可減,後學身在戎伍,閑忙不定,可否方便增減?(劉國香)

 

答:作課有定散之別,定指朝暮一定儀規,散指不拘儀規,行住坐臥,一句名號逗在心頭。戎伍之間,定多散少,或定少散多,可以通融,如此已極方便,又何必說減乎。

 

問:宗門參話頭,旨在以一念斷萬念,然後一念亦遣,一齊休歇,乃得徹見本來面目。淨業行人念六字洪名,其旨如也念到能所雙亡情境俱絕,亦可見自性彌陀,理應禪淨無別,為何說禪是無念,淨是有念,下疑情非念乎?若然下疑情的是誰?(劉國香)

 

答:無念是功夫到家之話,以念除念是入手方便之道。禪家以前,本屬觀心,後乃多取參話頭。疑情是念,居士所云是也。

 

問:後學初聞禪淨之名,即覺禪淨無別,且深信不疑,恍若舊知,故雖專習淨業,亦喜讀禪宗典籍,尤好念誦金剛經,如此者,是知障抑是因緣,有礙淨業否?(劉國香)

 

答:修守一法,專一始精。學應廣博,能博始達。明乎此理,修則不致雜亂無功,學亦不陷孤陋寡聞,修淨而立根生力,何經不可誦耶。

 

問:每日定課一萬句之佛號,有時遇到種種障礙,不能如數,過了明日再補課未知可否?(詹金枝)

 

答:以善巧方便打破障礙為佳。如吃飯然,既不能先一日預吃,亦不能後一日補吃也。

 

問:敝人念佛近年,常感不得一心而苦。現因住院,我就抓住機會,一切閒散免除,終日不讀書即念佛,動亦彌陀,靜亦彌陀,時刻不忘,如此未及一月,心中大覺輕鬆,現在每次念佛,總覺得不想住口,好像愈念愈有意味似的,所謂法喜充滿,吾實有此感,論問這喜是否合乎念佛的要求?(章普明)

 

答:法喜充滿,不論修何法門,皆須也。

 

問:持佛號至心境平靜時,常發出至誠恭敬心。雖在行動時持念,也陣陣發出似在行五體投地的接足大禮。念佛貴乎一心不亂,此是否亂的現象?(章普明)

 

答:此是好相,亦是初步應存之念,暫不必談高調也。

 

問:念佛時可否目視佛像或西方,抑或只能閉目和半開閉?(胡正臨)

 

答:此不必拘泥,只須隨人根性,以何者能得定心,即取何種為便耳。

 

問:功課外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與阿彌陀佛六字四字功德,有否分別?(寬觀)

 

答:六字者當然恭敬,四字者急時方便耳。

 

問:念佛至漸能覺察動(妄)靜,然時住時失,淨法成熟是否說靜存動無,即是心佛合一?(胡正臨)

 

答:念時能覺察動靜,是寂而能照,失時是不照知靜存動無,固是好相,然向深處說,猶是妄念耳。

 

問:就寢後,有時思潮起伏,難以入睡,惟持念佛號,最為理想,但不知是否能念?(章伯生)

 

答:只宜默誦耳。

 

問:念佛時的姿勢須恭敬,如跪念坐念等,軍中應行坐念,但軍人念佛被人知之則成奇事,雖不使人知我在念佛,而坐態總與平常不同,會使人奇異,欲保持平常姿愈則難使心境專一,若躺著念,則無此等顧慮,心境較靜但又恐不敬,冒慢佛之愆,請問能隨時地方便否,以及有哪些時地限制?(章伯生)

 

答:淨課行住坐臥,皆能行之。尋一廣場,或在門外,按時散步默而誦之,有何不可。

 

問:近四個月以來,我對念佛忽感興趣,除了做買賣以外我就專心念佛,現在連書本也懶得去看了,故以為「多看書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專心讀書,而想要專心念佛,這是不是可以?或者要兩者並重?(林良柱)

 

答:念佛與看書同進最佳,求其行與解相應也。果無暇,信不退,單念佛亦可。

 

問:念佛功德無量,如不念出聲,而只以心媕q念可得同等功德?又今人念佛可以生西,然則佛之所以成佛念誰?如誰也不念那麼如何成佛,後人當也可以學習了。(黃大川)

 

答:念佛不限出聲與默念,佛度眾生,法門無量,念佛乃諸法之一法,惟取其易而隱也。居士云「誰也不念」這名「無念三昧」,正是佛法,只怕人都做不到。要知念佛念到極處,就是活潑潑地「誰也不念」。但此「誰」字當「一切」解,才有是處。

 

問:常常聽到念佛人著魔,頗覺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陳淑媛)

 

答:魔由自心生,此定是念不如法,或是心不能淨所致。有此兩因,自於佛隔,何能加庇。然能見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消滅,不能為害。此後功夫,因是反更進一層,所謂不受魔難,不成佛也。

 

問:信佛的人,時懷慈悲心,但沒時間靜修,觀想默念,是否有成就?(衡鈺)

 

答:行住坐臥默念,淨念相繼,當能成就。

 

問:念佛聲音是高聲或低聲為宜?為何多念愈好?(莊慶賢)

 

答:高聲治昏沈,低持治散亂,各有妙用。誦時或低或高,臨時採用,不必拘泥一法。

 

問:我們佛徒,在念佛時往往不能記憶其聲數,以致多念或少念,以何種方法來念始能確定?(莊慶賢)

 

答:持念珠誦,即記數之法也。

 

問:念佛已念到「心念心聽」的程度,可否在念佛時增加觀想西方三聖像?(蔣俊義)

 

答:果能心念心聽矣,是漸專一,又何必再疊床架屋耶?

 

問:念佛時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之用意何在?(胡正臨)

 

答:可用可不用,為記數而已。

 

問:在專心一意念佛時,雜念無由驟然出現,有無清除雜念方法?(金天鐸)

 

答:此是功夫時間問題,只按發於心,出於口,入於耳,印於心之法,行之琱[,自有雲開月現之時。

 

問:念佛時感覺心酸欲哭不知何故?(楊素月)

 

答:此心誠之表現,所謂感激流涕也。

 

問:平時念佛須一心稱念方能感應道交,若臨終時神識無主,雖能念佛,但若不能做到專一時,是否有礙往生?(胡正臨)

 

答:果能平素念佛得力,臨終自可作主!倘不能專一,只要不失正念,無礙往生。

 

問:平素精神散亂未定,默念佛號,又起妄想難定,為何原因?請示妙法!(翁明標)

 

答:念佛須從心起,口出佛聲,耳聽佛聲,如是周而復始,清清楚楚,久自心撮一處矣。

 

問:唐朝大詩人白樂天淨土頌中有段:「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此三個「達」字應如何解釋?(靜修精舍)

 

答:達是通達,達人者,心胸學問,一切開明之謂。

 

問:「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句,請問(1)念佛是否方便?(2)心開是否見性?(鍾觀靖)

 

答:念佛之法曰真實也可,曰方便亦可,經云「無有定法」。又曰「此法非實非虛」。專心念佛,是如來勝方便,大乘起信論說也。以念佛為實,故云不假方便,此章之說也。

 

問:菩提樹第五十期第十頁「彌陀經講話」下面十三行:同時也是對過分著相念佛的人……」因過分著相四字有以下疑問;怎樣才算過分著相?(樓永譽)

 

答:念佛有初進淺深之別,有事念理念之分,事念宜於初淺,理念屬於進深,事屬於相,理合於性,惟事從理起,全事即理,相從性生,全相即性。明乎此,則著相與否,皆是方法,不可固執。

 

問:過分著相念佛有什麼弊?(樓永譽)

 

答:過分者全分也,過分著相,乃全相即性。

 

問:學人對極樂依正莊嚴及彌陀相好光明日夜念念羡慕不忘是否也謂過分著相?(樓永譽)

 

答:可云全相全事。

 

問:念佛之時,常起悲感,是何境界?(慧祝)

 

答:此是至誠所感,悲心流露,雖是好象,但宜用定力抑制,使歸輕安為佳。

 

問:念佛念到清淨大海眾菩薩應作何觀想?(翟孟秋)

 

答:照所念之文,觀想可耳。

 

問:放下萬緣,即是喜怒哀樂之未發,不知在發的時候,應當怎樣?(賴棟梁)

 

答:放下萬緣是心不緣境,喜怒哀樂發時,是心緣境後種種分別所起之情,由放下、起緣、發情,粗說已經三轉境界。明乎此,當情發時,速斷攀緣,則歸寂靜矣。

 

問:念佛究以高聲念抑默念或金剛念好?(許巍文)

 

答:此不必拘泥,昏沈時則取高聲以振之,散亂則取金剛持以收之,止靜,或臥眠,及大小抽解,環境不宜出聲時,均可默轉以續之。

 

問:念佛方法,如追頂念佛,反聞念佛,數十念佛,目的在於達到淨念相繼,一心不亂,須選擇哪一種為最相宜,最易成就者?(智梁)

 

答:此須順各人根器,近自靈岩大師以來,多取數十念佛一法。

 

問:西方極樂是在心中否?(王慧錦)

 

答:雖在心中,而西方實有其事;如台中居民,人人心中有柳川,而柳川仍未離開地面。

 

問:印光大師生西後他的拜墊上猶留大師影像(見永思集),其理如何?(賴棟梁)

 

答:精誠所結,如古木鋸開以後,內有佛菩薩像,汶河底石現花紋鳥獸等形俱不可思議。

 

問:如何可得念佛三昧,其現相及效用奚似?(李傑超)

 

答:只有都攝六根,時時熏習,倘能有琚A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現相惟有自知,效用即決定往生耳。

 

問:念佛念到三際念斷是何境界?(智榮)

 

答:是名無念三昧。

 

問:禪家行持,若有現相皆是魔境,淨家念佛遇有現物,是否亦是魔境?(智榮)

 

答:所修與所得必須相應,方是不錯,禪家究心,真如無相,若有所見,皆是妄境,故說是魔。淨家依經念佛觀佛,若有現相,與經相合即是相應,不得謂魔。設與經違,便是邪境。

 

問:憨山大師曰:「一心稱名,固是正行。必須以觀相,更見穩密」。印光法師云:「專一持名,不必觀相」。此二法,需選擇何法?抑亦兩法均可乎?(智梁)

 

答:心契何法,任取其一。

 

問:學佛要略有云:禪是淨土之禪,淨土是禪之淨土;若此謂,淨土是屬於禪否?(廖武卿)

 

答:此二句乃一反一正之理論,為融會禪淨立言,不能單念一句,若疑下句是淨屬於禪,假單念上句,豈非又是禪屬於淨耶?

 

問:彌陀經中「一生補處」之句不明?(張廷榮)

 

答:處指佛位,補是候補。他界證到佛果,候補佛位,須經多劫。極樂只須一生,即能證得而為候補之佛。

 

問:何謂開靜,開靜之境界如何?(陳銳)

 

答:繞佛坐念以後,忽然止聲靜默,名曰止靜;再擊引磬開念,名曰開靜。

 

問:觀經說:「觀像時,先觀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轉等……」經再三沈思,始終不解八棱右旋成什麼狀態?祈示之!(陳銳)

 

答:如觀丈六身時,兩眉中間之毫,可如大拇指粗繩,不作圓形。作一八棱之長繩想,再想此毫向右方盤旋,結作珠形,即俗所謂佛頂珠也。

 

問:念佛止靜坐應做何功?(續念則法縛,斷念則空死)(李傑超)

 

答:淨學止靜有取觀想者;古德亦有主張淨念只管相繼者。即此時雖止於口,未可止於心,不取一念不起之法,蓋淨念相繼,原是有念,若強使無念,只此一用力,便是妄念矣。至云斷念,恐念不即死。續念,不妨任他法縛。

 

問:念佛時雖聲音細微然,猶聽之如鐘鳴,此種境界屬戀靜境否?(胡正臨)

 

答:是靜極之相。

 

問:念佛四要訣云:不求一心。若到臨終不一心者,可不懼從前惡習熏染,能起現行來障礙否?(林福修)

 

答:此書信不求一心者,指初步學佛之人。此時若使先求一心,必畏難而退,迨功夫日深,自能漸漸一心,非謂終不必求一心也。

 

問:念佛必要念到「一心不亂」即能往生,但是弟子念佛時,依然心猿意馬,未能得到一心不亂,不知用何方法,即能心不往外跑?(善玉)

 

答:先用心口耳三輪循轉念法,如無效時,加用記數之法,念三三四句過一念珠。如是可去紛亂,倘再無效,並念珠不用,直採記數之法。

 

問:念佛念到「打成一片」是什麼意思?(李永茂)

 

答:淨念相繼,更無雜想,譬如多堆鐵屑,熔於一爐;再經千錘百煉,成為整鐵一片相似。

 

問:無念與失念如何分別?(許鑫)

 

答:本性如如不動,本無有念,因無明故,而多妄念。修到妄念斷去。顯出本來,仍屬如如真相,是本與究竟,皆可曰無念。修斷妄念之時,所持之正念,或曰淨念,而是斷妄利器,倘此正念忘忽,名曰失念。簡言之無念者,無任何念也,失念者失正念也。

 

問:失念是在用功將打成一片時,放 下造成失念?(許鑫)

 

答:無念與失念之不同,已於前條分析,無念是三昧境界,失念乃昏散等事,兩者天淵之別。本條所言用功,未審所用何功?如謂念佛,則「打成一片」是淨念相繼而不斷。純熟時,念即是佛,佛即是念,無有夾雜,是名「打成一片」,正是寂照雙融。寂者萬緣俱息,照者佛號分明,放下者,是放下塵緣,非放下佛號也,用功者,是提起正念,非教失念也。

 

問: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其義云何?(寬萍)

 

答:盡虛空皆我心量,極樂彌陀,咸在我心。心念彌陀,則彌陀顯應,然此自是性分中事,故云「自性彌陀」。依報正報不離,故云唯心淨土。此解平易無弊,故為居士說之。

 

問:念佛必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意義?(余萍)

 

答:心有迷惑,妄念飛騰,以故現在造孽,將來墮落,生死輪迴,無有了期。念佛一求去妄念,再求感應生西。經中明訓,教求「一心不亂」。六根不攝,心何能一?淨念不能繼續,則為其他雜念攪亂矣。如此則妄念不減,依然造孽,不得感應,保能生西乎?

 

問:有人念佛能見種種瑞相,何以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呢?(洪榮保)

 

答:如來言真空之體,瑞相言妙有之相,相依體有,體因相顯,此是中道。凡夫往往迷相遺體,偏執一端,不得真實,故金經徹底破之,不變是體,隨緣是相,果能識其體矣,再與言相,始能會空色相即,空有不離之旨,便知寂光是真空,瑞相是妙有,一而二,二而一,非矛盾也。

 

問: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到此境地,未審還須再存求生之願乎?(賴棟梁)

 

答:此境地作麼生?可否說存而不存,不存而存耶?

 

問:有一種人,身體很康健,但他念佛時,只是心亂。未知他這亂心,是身體的病,或是性的病?(慧霖)

 

答:此事不關身體強弱,一是性根大鈍,二是業障過重所致耳。

 

問:聽說念佛是第六識念出,但是心亂時念由六識念出,淨念時亦六識或八識念乎?(寬萍)

 

答:念雖起於第六識,惟彌陀名號,卻是第八識種子起現行。不問心亂與淨,是兩種識皆有關係也。

 

問:古德云:「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據此而論,若能意念清淨,雖口不宣佛,此心即是佛嗎?是否為實相念佛?(賴棟梁)

 

答:心名如來藏,淨即是佛,染即眾生。是知一念清淨兩句,自是至論。但如何使念離染得淨,大非易事。自然各宗自有其法,淨家多法捷徑持名。古德有言:「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是說佛號為因,清淨為果也。不可誤為不假修因,便能當下一念清淨,試思無學無修之人,一念清淨,有幾輩哉?果作到矣,即合實相。但此境極細,不向淨媗撽嚏C恐不能知。

 

問:病時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否?(寬心)

 

答:病時乃身力不支,非故意賴惰傲慢,自不妨持珠念誦,危難之中,正須要念佛求加被也。

 

問:人命終時,子孫悲慘兩眼流淚,但不出聲有否障礙?(周慧德)

 

答:不令病人見到無妨。

 

問:前聞人云念佛人臨命終時無中陰身,須念至如何程度,才無中陰身?(賴棟梁)

 

答:臨終佛現,即得往生之「即」字,不可滑口讀過,如是即無中陰身。

 

問:臨命終時什麼是正念?(吳銘琨)

 

答:佛子平素所修何種法門,至臨終時,而不為世俗諸事牽掛,心仍在其所修之道,即是正念。

 

問:平素修持到什麼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賴棟梁)

 

答:一心不亂,經語至明,縱不到此,只能心口熟練,動念就是這個,亦有把握。

 

問:弟子慚愧家事多忙,一日隻念佛號一萬二千,其他什麼都不會念,不知後來能否成就?(朱密)

 

答:法門貴精不貴多,如此甚善。祇特尊者,念笤帚二字,尚能證果。況念萬德洪名乎。古人云:「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居士果能什麼不會,只會念佛,勝於空談者多矣。決定成就!

 

問:明年五十九歲,運氣不好,請問老師,念佛能消災過運否,須用何方法?請示。(何居士)

 

答:除非短命,誰不經過五十九歲,竟謂運氣不好,實是世俗之迷信,學佛者要求正知正見,豈可信此荒唐之說。經云:「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果誠心念佛,未有不消之災。倘信世俗不經之談,便知念佛而無誠心。

 

問:平素念佛,雖然有琚A至臨終自身朦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徐福快)

 

答:如此恐無把握。但積有善因,自招善緣,屆時或有不可思議之感應。

 

問:平常念佛到臨命終時,未得能照著法行事,妻小哭纏,以致不能往生。那麼一生念佛是不是同平常不念佛人一樣?(李俊)

 

答:家庭佛化,即無此慮矣。是故學佛者,修己化家,俱是不可少之事,此不獨專為益他,且正是減自己之障礙也。

 

問:學佛人將死前,預知其死時日,是否佛之指示?(鍾林招)

 

答:有佛菩薩現相指示者,亦有淨功感通而知者。

 

問:報載基隆鬧鬼,能制人死;聞有念佛的人,遇見就沒事,這是什麼因果?(智榮)

 

答:妖由人興,又有俗諺,疑心生暗鬼。佛家謂萬法唯心,其理皆通。果能心地光明,不懷鬼胎,自然不與鬼祟相應。

 

問:修淨業人往生後肉體焚化有得舍利,是功夫做到什麼程度?如陳進德居士母堂得舍利二粒,確有生西否?(寬珠)

 

答:聞古德云:舍利乃戒定慧所結,此必須勤斷貪瞋癡,方有應得希望。夫生西者,本由自他之力,故亦非人人能出舍利。然修淨出舍利者,自是成就表現,陳母生西,有何疑乎。

 

問:在念佛而心閑著無所事,故仍生滅不已,雖一時警覺,馬上收回,不久又去千里,於是索性翻開書本,則眼看文字,心思文意,手撚佛珠,口仍念佛,耳聽佛號,鼻聞香煙,此可謂六根清淨否?能往生否?(樓永譽)

 

答:六根門頭,雖皆對淨境,然是六處分飛,何能一心?宜取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細味之,使心專一,乃係功夫火候問題,不必躁求也。

 

問:念佛人最要緊為臨終正念分明,當指後學晨課持誦心經,大悲咒,或平時散持觀音聖號時,則不可能同時念佛,若遇意外命終又當如何?(趙澤宇)

 

答:修何法門,貴在專一,古德早有明訓,理應遵依。如修淨業者,誦心經等可作課外助緣,然亦不可占時太久,妨礙正課。再修淨業得力之人,不遭橫禍,後問可無慮也。

 

問:念佛時常定心不住妄想俗事,淨土經典上說要句句分明入耳,但是縛不住心猿意馬,還有何良法,可定一心不亂?(李俊)

 

答:方法實多,貴在契機,居士宜將各法互用,權其合於己者採用之,不必與人強取一致也。

 

問:念佛菩薩名號,念到一心,能生感應道交,這一心能與佛菩薩相應;念「色」之心比念佛菩薩之心,還要來的痛切,何以不能相應呢?(白永居)

 

答:佛菩薩心念眾生,眾生亦念佛菩薩,兩者互念,方有感有應;如電話機然,必雙方機件完備,始得相通,若一方機件有缺,即不能通。居士念色痛切,但不知色亦痛切念居士乎?

 

問:吾人持名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後,是否可再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李明揚)

 

答:淨土法門之旨,即為往生速證不退,回入娑婆,廣度含識,非為安居極樂,自圖享受。若圖自安,便墮二乘,與成佛無分矣。

 

問:在淨土修煉到什麼程度,方可如願至十方世界利益群生?(李明揚)

 

答:往生皆得不退,多有一生補處,此自任運十方,勿庸多述。否然者,亦分證聲緣菩薩等果。菩薩等級甚多,在別教菩薩初地,即能百界示現,圓教初住以上便可十方示現矣。此論其常,有特願者,又當別論。

 

問:念佛為明心見性,但不知如何做法,心方明,性始見?(林聖崑)

 

答:念佛固能明心見性,然其捷法,是求帶業往生,速出輪迴。其法明載「阿彌陀經」,大意是按照信願行,誠心念六字洪名,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作助緣,即能成功。

 

問:設如臨命終時,因環境以及地方人事等,不許可時,以致快速移動,及無人助念,本人神識不清,此情此境,惟有任其墮落,有否別的方法處之?(黃涵)

 

答:明知是障礙之所,即須設法擺脫。否則自己功夫,來去自由,確有把握時,亦無所謂為懼矣。然密宗尚有大灌頂光明咒砂之法,可以助人往生,但無緣亦不遇人來布施耳。

 

問: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是否永久住世而不入涅槃?(蔡世芳)

 

答:佛現三身,所謂入滅者,只是有相之報化二身耳。法身則不生不滅。西方實報莊嚴淨土,係屬阿彌陀佛之報化,經載將來入滅,但滅以後,觀世音菩薩,即繼彼土之佛位矣。

 

問:弟子閱讀淨宗諸祖師著集其云,念佛人於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念念不離阿彌陀佛,甚至睡著做夢時都要會念佛,有這樣的功夫,才有往生樂國的希望,否則一念之差,便在六道輪迴。又有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如是這樣弟子念佛太差,不敢作往生樂國的妄想,其次彌陀經云「一心不亂」,祈示!(鄭均海)

 

答:古德云: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端賴持名之深淺。觀此則淨因深淺俱得往生,淨果高低卻有區別,雖居下下,已脫輪迴,實勝二十八天。居士所舉二六不斷,念而不念,一心不亂等,皆係上上之因,縱不能此,只信願俱足,朝暮數百數千,中下亦有其分。

 

問:淨土法門十方共讚,處處指歸,最為殊勝,彌陀成佛於今十劫,在十劫前十方諸佛有無開此法門、而彌陀獨創乎?若然眾生成佛就非三大阿僧祇劫不可了,是不是諸佛度生善巧方便不及彌陀?(賴光裕)

 

答:此問有三意,茲分說之。(一)淨土法門,即是念彌陀聖號法門,彌陀以前,無有彌陀,既無之,自不能念。諸佛共讚者,亦是執持彌陀聖號,十劫以前,並無彌陀,十方諸佛,指何而開此門。(二)彌陀法門,持名往生,乃彌陀因地願力,依經義講,可謂彌陀獨創,至於眾生成佛,並非皆經三祇,有上乘利根之人,亦能頓超,不過希有難得,不普及耳。(三)佛佛道同,善巧方便豈有軒輊,惟彌陀因地發願特殊,故果地利眾特殊,古德云:「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不及之意,或在斯乎?

 

問:念佛時手撚數珠,撚完一○八粒,撚到佛頭珠,須要將數珠,翻轉過來,回頭再撚,其意思是手撚數珠不能超過佛頭珠,並且含著乘願再來之義。又一般人念佛,大多數口念彌陀,手撚數珠總是越過佛頭珠,繼續不停地撚。以上兩點,到底誰對誰不對呢?(陳澤)

 

答:尊問雖列三條,其實一問,數珠念至佛頭,穿繩必有小空閒處,再掉轉來,始好掐珠再過。若圖省事,越過佛頭,彼段之珠,已與佛頭緊貼,無空閒處,則珠難過手矣。此為靈便起見,尚是掉轉珠頭為佳,至乘願再來一句,存如是觀念,未嘗不可,但未見有記載也。

 

問:念釋迦佛名,聞釋迦佛名,得幾何功德,滅幾何生死重罪,於無上道能退轉否?若專念釋迦亦能往生否?(王金陀)

 

答:此功德幾何,不可思議,蓋此娑婆世界眾生,得聞佛法,得聞佛名,皆本師釋尊恩澤。經中如載念何佛名,有幾許功德。方便說念釋尊名號,便得幾許功德。以所得之念他佛功德,皆由釋尊出故。增幾許功德,便減幾許重罪,於無上道因,亦不退轉。惟往生一事,須依教而念彌陀,方為合法也。

 

問:弟子除念佛外,並從事誦咒背經並日受持金剛經一部,有感行焉不專,是否行坐一句彌陀,得益無二?(龐乾善)

 

答:所云咒與金經,既已行之多日,不必捨去,只每日按時誦持一遍即可。執持名號,卻應二六時中而不斷,名曰淨念相繼。求專當然有益,雜修自然分心。

 

問:坐禪時,周身震動,有師言,此為外道,應自控制,專心用功,然周身血液尤流動震栗,是否一心念佛即可?(龐乾善)

 

答:前條言修淨,此處又言禪,淨乎禪乎何尚未定?禪如有師,雖云有承,然腳踏兩船,不免落水,所謂不禪不淨,二門具破,倘無師承,閉目枯坐,恐落黑山鬼窟,周身震動,尚是小毛病,或一味盲修瞎煉,更怕有大魔境在。

 

問:靜坐念佛微微感頭痛,因有腦神經衰弱,是否由病業所感,或可一意專念,不予理會?(龐乾善)

 

答:所生狀態,病與業兼而有之,或再有念不如法,以作增上,亦未可知。倘念時不能心平氣和,過於緊張,亦能發生是病。居士云「一意專念,不予理會。」是矣,然必須止念調息,不緩不急,綿綿密密,如深潭流水,不興微波,自可愈所疾矣。

 

問:因病體弱,常思假身虛幻不實以對治,返觀本性了無可得。此法乃弟子靜坐與平時行持,間以持名念佛回向,是否為當?(龐乾善)

 

答:靜坐則不可常思,若常思是身靜而心不靜矣。靜坐時只 止觀,念不起,謂之止;念若起隨覺是妄,謂之觀照;能了自性無得,而妄念何有,謂之照破。然此卻非常思,毫釐千里,不可不辨。倘止不能止,則念佛代之,自念自聽,有止有觀矣。若加回向,是為發願,願無虛發,真切必有所成也。

 

問:阿彌陀經上說,人臨命終時,若能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念至一心不亂,即可能蒙佛接引,然身為病苦所逼,不能出聲正念,甚至心念能力不足,變成憶佛想佛亦可能蒙佛垂慈接引否?(陳灶)

 

答:克期七日,乃指平素健康之時,非謂臨命終時,果至命終寸晷難待,何能七日。臨命終時若能憶佛想佛,便是心不顛倒,定感佛現。否則縱能口念,而心不在佛,亦屬唐捐。

 

問:人命終時必須持念佛號分明才得往生,否則縱念佛一生亦必墜入三惡道,殊違夙願,竊意建議每一佛教寺廟應普設一專收留蓮友臨終時備用之房間,由和尚或皈依導師屆時義務助念,促彼往生西方,則自度度人之大乘教義當更易普及披沐,因現時能佛化家庭者殊不易得,甚或家庭各份子間每有持不同之宗教信仰,而後者對臨終時則更受影響,大德以為能否倡導,由主事佛教機構策劃實施?(桂向元)

 

答:此分二意,前為議論,後為方法,先言其一,正念分明,方得往生是矣,如不分明,亦必論其識田善惡種子,何者而起現行,加以斷定,不能直說墜三途也。再言其二,淨土法門,古德早有助念之法,各地多有行之者。即今台省各地修淨者,亦有助念團之組織,惟但就其將終人家中行之,有時確生阻力,尚未有公共處所,專作是事,實一憾耳。

 

問:善導大師念一聲佛,則一佛從口中而出,是神通乎?抑感應乎?(高添丁)

 

答:大師境界,區區不知,以理而言,發現神通,由於定力,得到感應,亦由定力,大師之德,神通感應,定必兼有。且有感斯通,能通即是得感,確有連帶關係。念佛而口出佛,顯係示現攝化,說感應固可,說神通亦未始不可。

 

問:淨土法門貴在念佛求生淨土,如念阿彌陀佛即佛來接引往生西方淨土,念藥師佛東方佛來接引往生東方淨土。但是有的人沒有念佛,全念大悲咒如念佛一樣,口念耳聞執持持念,此人命終誰來接引?往生何處?求大德指示!(孫妙松)

 

答:念彌陀,彌陀佛來迎,而彌陀經有此記載。念藥師,藥師佛來迎,藥師經無此記載。念大悲咒,有大悲咒之功德,至於往生何處,須仗願力,如無願力,恐僅斷幾分惑,而不生東西兩佛土。古德云,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故知無願不生東與西土也。

 

問: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滿虛空,又說六方有琩F諸佛,這樣解釋對不對?要是對的話,既有彌陀法身,已經塞滿,六方琩F數量佛,坐在何處?(張營林)

 

答:佛有三身,所問二句,乃是指法身而言,法身無相,猶如虛空,以空入空,何有所礙。前哲以燈光為喻,極為透闢,云一室千類,光光互入,縱一室萬燈,亦不相礙,可細味也。

 

問:西方說是蓮花化身,無有父母,若是離開蓮花出生以後,依靠何人撫養長大?(張營林)

 

答:花開出生,自與彼土之眾,身形齊等。由此土之竹,筍籜出土,一夜長足,並非繼續數年也。且皆金色相好,神通自在,不須受人撫養也。

 

問:極樂娑婆,同是佛土,為何生到彼處,便皆不退轉,生到此地,便皆退轉,這是什麼理由?(張營林)

 

答:此問古德在經文後,早有詳註,請檢閱之自明。茲再略補其意,念不一不生極樂,愛不重不生娑婆,是一得超果而去,一得墮果而來,此理由之一。彼是淨土,純是淨緣,既到已無緣而不導之使進,故得不退;此是穢土,既來已無緣而不引之使墮,故多得退,此理由之二。彼土生者,皆是淨業成熟之人,覺而不退;此土生者,多是孽緣現行之人,故迷惑而不進,此理由之三。簡言如是,詳則萬言難盡。

 

問:以前,還不像現在深信的時候,閉目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每每有一尊穿白衣,執錫杖的和尚,顯在目前。或是在夢中恐懼之時,這尊白衣和尚都會來解救,可是現在這種境界,思之亦不出來,是不是現在比以前懈怠了,還是那一種境界是不正當的,我雖然修的淨土法門,可是不知怎樣心堣ㄦ|攀緣想極樂國土的境界,雖是丈夫時常提示我,要觀想西方國土的莊嚴才能往生。這種修持的方法是不是有哪一個地方不對,毛病在那堙H請你老開示,令我得到正當的修法。(陳慈容)

 

答:前見像今不見,皆不可執著,宜以一心持名不去理他為對,若是執著之,反而是病!至修淨之道,爰有四法,即實相,觀像,觀想,持名,是也。前者暫不說,觀想與持名合修之法,自蓮池大師以後,多不採用,惟主以專持名號,單刀直入,較為穩當。蓋觀想須依十六觀經而修,今人心粗,難入細境,經云若他觀者名曰邪觀。觀不明法,或招錯誤;莫如心起念,口出聲,耳聽聲,三處輪轉,加以深信切願,但求獲得一心,不必定觀境界也。

 

問:我已老了,這四大幻驅時常被病魔侵襲得難當,雖然早晚二課及念聖號都不間斷,前日看高僧傳堶惘酗@法師病了,夢見佛祖給他指示誦涅槃經病就好了,弟子可不可以也模仿誦持涅槃經如何?還是有別的方法?人家說過老居士對醫藥也有相當成就,我是患了久年的肝病,右脅時常做痛,透過背後肌肉也小腫。我相信我的業重,我不願就醫,(因行動不自由,腳動病就發作)以虔誠的心持念聖號來治療,可是功力不見效,敬請老居士贈我療病的方法!(陳慈蓉)

 

答:修法貴乎專一,最怕朝三暮四,腳踏兩船,須知佛法皆可圓用,更在捨生用熟,六字洪名,阿伽陀藥,萬病皆醫。且經明訓,至心念阿彌陀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已有珍寶,何必他求。再居士既云老年,又長患病,而「身見」猶如此重,娑婆興趣深戀不捨,大是往生障礙。區區雖會醫病,卻不會醫障,敬贈數言,無論求往生,求去魔,求卻病,都要立定主旨,搖動不得,只有堅持彌陀聖號一法,他皆節外生枝也。

 

問:彌陀經中:「廣長舌相,遍覆大千」,云何舌相能覆大千世界?(陳淨願)

 

答:聲相所及,即同舌相所及耳。

 

問:佛法導論書中說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十六字請示!(陸玄智)

 

答:查佛法導論最後一頁末一行括弧內,所載極為分明。即「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等十六字,非另有所指也。

 

問:西方三聖佛,觀音,及地藏王菩薩的根源並請示三菩薩未成佛前俗家之姓氏及其朝代!(芮春榮)

 

答:此皆久遠劫前所修成果,今之歷史僅及五千年,何能論以朝代,只有按佛經所說,我輩方知大概。西方三聖乃彌陀、觀音、勢至三尊之總稱,並非一位菩薩,名曰三聖,不可誤會。按無量壽經,彌陀過去世係一國王出家,名曰法藏比丘,修成佛果。按大悲心陀羅尼經,多劫以前,有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倒駕慈航,到西方世界,權作菩薩,輔佐彌陀,即觀世音。按地藏本願經,久遠劫中有一國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是地藏菩薩。再佛與菩薩,皆係多劫修行,其身非一,經上只記有關係之事,瑣碎小節,不勝其載,故略之。如中國歷史,盤古氏,有巢氏等,較佛經所舉多劫之人,即為最近,且亦不載姓名,況最遠者乎。

 

問: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係?(周慧前)

 

答:六字恭敬,四字方便,過快過慢皆非得宜。須心平氣和,不快不慢,能輕安為是。

 

問:曾閱印光祖師答眾弟子總信內有云:「念佛要字字分明,綿綿不斷,念萬聲佛,須念五千觀音菩薩,念佛多少類推。」愚小在未皈依三寶以前,未供奉觀音菩薩,所以現在每日早晚禮佛後先念佛五千,次念觀世音菩薩二千,是否可以?已受五戒,供有三聖像後,可否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周慧前)

 

答:印祖此一段訓言,當別有用意,若能讀此信全文,自明其旨也。至於皈依以後,擬專念彌陀,亦甚佳,但念佛以後,觀音勢至大海眾,諸禮誦之規定,不可不遵也。

 

問:淨土三經係五時說教的哪一時?(蔡世芳)

 

答:淨土三經,既是大乘,自然列入方等時。但淨土教法,則不受此限制,因開首華嚴時曾說極樂,最後法華時又說極樂,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是三經者,淨法之專書也,淨法者,佛教之通論也,能知專著與通論有別,自不致以酪酥醍醐,半字滿字,起輕重之心矣。

 

問:「歧路指歸」之卅五頁十二欄有「不論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時候,都可以念佛」一節,是否對於佛,有欠禮貌?(廖增龍)

 

答:念佛注重相繼,故不論何時,皆使不斷,然念分出聲與「心轉」之別,入廁時「心轉」無妨,但不必出口耳。

 

問:某自念佛時,初由心念,忽而念在頭念,頭腦感覺昏脹,余為不祥之兆,遂攝心念,時經月餘,尚間有微覺。余閱「宇宙萬有本體論」53頁聖心無知章有「頭上安頭,將心覺心。」是否即此謂也?(魯開智)

 

答:居士學佛何人傳授,宜向其將念佛之道,詳細問明,或先看淨宗入門之小冊子,先求理解,否則因疑惑入歧途,而招魔事。「宇宙萬有本體論」,非初機應讀之書,讀亦不懂。凡一切學問,皆有次第,躐等而進,有損無益也。

 

問:念佛時,念在虛空,或念在身,有時念在虛空,念亦在身,未知是好是凶?如凶,應如何補救?(魯開智)

 

答:念佛不在身,亦不在虛空,奉勸將如是等疑神疑鬼,幻妄念頭,一律打消。念佛是求往生極樂世界,此是本旨。念從心起,聲從口出,再用耳細聽,不緊不慢,調勻氣息,除一句佛號之外,一切妄念俱要放下。尚要嚴戒殺盜淫妄,多作慈善公益,(作善作公益,並非專指金錢,不可誤會),以求消滅魔障。小冊子先看「歧路指歸」,「淨業初機指南」,「暗路明燈」,「佛法導論」等。此明白後,再學看經。

 

問:(1)在家修行居士,任何精修與否,當臨終時是否總逃不了「病」字?(2)又在家精修大居士,臨終與出家高僧圓寂來較,神色有無差別?(3)在家修行居士須修何宗功夫,及多少時間,臨終時方能瑞相異俗?(卓忠振)

 

答:此問三段,一、諦閑大師、太虛大師出家高僧也,圓寂以前,皆示病苦。宋王龍舒,在家居士也,身立念佛而終,有病無病與出家在家無關。二、此但論功夫如何,亦不在出家在家也。三、佛法普及群生,弟子雖有出家在家之別,再修法一道,只論根器,任人選擇,並未限制出家修何法門,在家修何法門,至云時間瑞相,豈能預期,此全在乎勤惰之作,頓漸之機。如同一株樹,其所開花,其所熟果,尚不能在一時也。

 

問:淨土法門,原來崇敬西方三聖,阿彌陀經又是淨土宗必要的經典,而且定為日課,為何經中沒有提到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呢?(金雲)

 

答:淨土三經,教相雖一,行持卻各不同,異則各有其重心,不可不知。大本重六度萬行,故廣陳功罪,備舉五受五痛五燒。觀經重在觀想,故詳言依正微妙,列舉觀音勢至,及九品生眾。小本重在持一名號,故單提彌陀,而不及其他。

 

問:淨土宗自蓮池大師以後,專主持名,不教觀想,極樂世界有四色蓮花,將來往生,生到何色蓮花堙H(金雲)

 

答:法華四花,表四因位,即住行向地之四類也。據此,知行人是何因地,則生何色之花也。

 

問:常聽老師講說,經雖是道,文字也佳,初機之人,必須先明文理,方能求道。我對阿彌陀經上,六方佛一段,很有疑惑,為何四方先說東方,不是北方為上嗎,反而列在最後?上下兩方自然是從上而下,為何又先說下方?(金雲)

 

答:佛經有真實語,有隨順語,尚有他種等等之不同,四方上下,皆假定之名,安有其實,佛亦云云,此依時依處隨順語也。此地球居人,指日為準,而定四方,故曰方名假定。作文須有次序,日出於東,為一日之始,春來自東,為一年之始,故四方先言乎東方。草木有末,根本在下,枝末在上,故上下先言乎下方。

 

問:彌陀經中「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幾句義意雖明,按文義講,甚覺礙口,如何講法,能使好懂?(金雲)

 

答:中國之字,一字而有多講,「於」在此處,是發語辭,作「對於」講,將「於彼國土」合講,即謂對於彌陀之國土也。不過此是上句,尚有下三句,必一氣穿成,方能充暢。但若向下講,必加入前文作介詞,方覺順口,應加「已發願者」,「若已生」矣。「若」在此作如講,換成白話,是「像那樣」之意,合解此句,謂像那樣已竟發願之人,已經往生矣。下二句亦必加前文介辭,方好講解,加入現今發願者一句,也像他們那樣已發願已經往生者一樣,今可往生。後句類推,再後二句之「若」字,作乃(就能)字講,卻也直截,謂今發願者,就能現今往生,當發願者,就能當來往生。

 

問:西方彌陀佛在三身(法、報、化)中屬在何身?(林火壽)

 

答:西方既具四土,其土自具三身,眾生生者,證入何土,即見何身也。

 

問:有人與我提到西方圖,佛菩薩等像是根據何處翻印出來?是否已有人曾見到西方,佛菩薩等?(李寬觀)

 

答:有人見到西方佛菩薩,事亦有之,往生傳及淨土聖賢錄,俱有記載。惟所畫圖像,乃根據於十六觀經,只不過略而已,文為事之說明,圖為文之標本,不必依各人見到為憑也。

 

問:生而聾者,其臨命終,當旁人為他念佛,是否能得利益?(李寬觀)

 

答:盲聾喑啞,八難之一,障礙受佛法也,但佛法不可思議,能得滅罪之利。如平素供其眼根,教以念佛,於善巧方便中,能使知往生之益,臨終時懸佛像,焚栴檀,由其眼鼻二根,引起正念,或亦能獲特別益處。

 

問:除了在居處或在佛像前,他如走路時,作事時,一心念佛,是否也有功德,或可直接得著佛祖之感應?(唐桂蘭)

 

答:行住坐臥,皆可念佛,但求真誠,及其恭敬,佛之法身,遍滿虛空,佛之光明,照十方國,眾生何地而不對佛。所謂「夾岸桃花新雨後,馬蹄無處避殘紅」。

 

問:念佛時出聲念與不出聲心中默念,二者是否俱同等功德抑或有所差別?(唐桂蘭)

 

答:念佛功德,在求乎定,經曰一心不亂。至其念法,不限何種,以契個人之概為斷,契合者,功德便大,不契合者,功德便少耳。

 

問:「佛說阿彌陀經」是何佛所說?(唐桂蘭)

 

答:此界此劫之經,皆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非只此一經也。

 

問:晚學自皈依三寶訖,已有七載之時光。自開念佛經年餘後,即感每念一句佛,心即隨之一滾動,因此曾經請教大德開示,教以繼續念至不動為佳。嗣後每日持念至今,心果已不動,但如偶起貪瞋癡念時,心仍動亂不止。唯須立作正念糾正之,心動方止。行人平時如能善自攝心,不使起貪瞋癡念,至臨命終時,是否即能心不顛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陳非林)

 

答:貪瞋癡為三毒,戒使不起,自是正路,果能伏斷,臨終當不顛倒,惟攝心不可著相,如心存伏斷三毒,反又多一妄念。莫如攝心在佛,不使有斷,不問有何境界,或好或劣,一切不管,只是提起一句佛號,便是正念,心與佛號不相應時,便是顛倒。

 

問:晚學自客夏以來,不管何時,眼前遠近皆見有閃爍之白金光,舉頭觀空凡眼力可及之處,即見有倏現倏滅之白金光,如桌球大。讀書時書上亦見有多數之細點白金光,察此光之來處,似出自晚學之眉額間,因面向白壁時,自覺眉上有閃爍之光影,入暗室時亦同此感,且額中皮膚亦常有緊縮之怪態,又若至心念佛時,光必增強,懈怠則轉弱,如此之光,究係晚學身中之光,抑屬外境之光?(陳非林)

 

答:境由心造,此乃是心作用,光明雖非惡相,惟額中發緊,且閃爍不定,亦非瑞相,更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仍宜不去管他,攝心念佛為正,若心常在此光,反將淨念失去,大是錯誤。

 

問:上述之白金光,如果確係晚學身中之光,加上前一問之心態,綜合觀之是否即見性之一種?(陳非林)

 

答:智性與妄識,煩惱與菩提,只在一轉之間,著之則妄生,捨之則真現也。居士仍以注意,「淨念相繼」,其他水月鏡花,概不理會為是。

 

問:佛說華嚴五時判教中,屬於第一時,當時佛說彌陀經屬於什麼時?(朱幼)

 

答:此經因其性質故列於方等,似為第三時教。蓋此五時之教,前二時乃以經名而定,後二時亦如之,惟中間一名係類名,不是經名,只有列於此時而已。實則開首華嚴,要終法華,無不說此法門。夫如是,則此經可以斷代,此法則無法劃時也。

 

問:學人先吃素一月,皈依後長久吃素,因為負家庭生計,不能時常參加社團念佛,又因佛教經典甚多,每部都是寶藏,但吾人生命之短,每部都想受持,實在難能,學人只好選持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佛說阿彌陀經,信願終生早晚課誦,但每晨在五、六時之間念普門品,將晚夜在十一時念彌陀經,念完並念佛號千聲,以此時間及如此受持對否?不打法器可否?(林錦生)

 

答:念佛在於求定,功夫好時,便是一心不亂,如此境界,尚是在個人家中,朝暮二課時能得至於前往社團念佛,不過結緣隨喜,因公不能常去參加,亦無妨礙,但居家之朝暮二課,萬不間斷。朝誦普門品,晚誦彌陀經及佛號,尚無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貪多不精,反無效力,不見禪家一句話頭參之終身乎?法器一項,居家環境許可則用,否則不用。

 

問:念佛可增智慧,拜佛可消業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意)少時,確有此感覺,後者拜佛如何能得消業障的體驗?(是否指人身體平肝臟之火及心靜氣和的意思)。(紀禹)

 

答:眾生有身,抬手舉足,無不是罪,最顯者殺盜淫耳,有惡業必定惡報。一點鐘拜佛,一點鐘不造殺盜淫,一日拜佛,一日不造殺盜淫。不造新惡業,豈但不受新惡報,且惡緣不起,舊業無增上緣,亦不易起現行。明乎此理,便是體驗,省其心,察諸行,無可慚愧時,便是消業之消息。

 

問:「念佛一句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麼我們不妨造罪,以後才來念佛,如說消舊業,不造新殃,造罪以後不是成舊業了嗎?(白癡)

 

答:此問又屬二事,茲分奉答。昔有某甲,持砒霜而大啖,某乙見而驚曰,君何故自殺,甲曰非自殺也,今聞某店有解砒毒之靈藥,吾欲服之,故先啖此砒霜。先生所問,無乃類是。復次,三際流轉,剎那不停,作已而後,便稱過去,所論是矣。然此二句,本有界限,不論欲作好人?或欲學佛?以發心之日起?前者假名曰舊,後者假名曰新耳」

 

問:「琉璃王滅釋種,釋尊頭痛三日」成佛之後,還不能逃因果,念佛何能滅罪?(白癡)

 

答:因果乘除,千頭萬緒,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是其原則。然有抵有折,有討有解,必以事論事,未可執一。惟先生所問,俱不在此範圍中,要知業盡情空,方圓佛果,安有成佛以後尚有帶業之理,如十五之月,不缺方稱曰圓,既名曰圓,便無缺矣,此段經文,為明因果不虛,現身說法,非世尊真實受報,如八相成道,亦不過古佛示跡演法而已。

 

問:人若往生西方,其子孫代其誦經作功德,是往生人得去,或子孫得去。(寬觀)

 

答:往生者蓮品增高,子孫盡孝,而又奉信佛,亦有莫大之功德。如為人子者,父母旅行,或為其御車,或為其撥舟,其父母減勞,是利益之果,子孫行孝,是利益之因。有因終得其果也。

 

問:淨土宗信者有須要研究外宗經典否?(莊慶賢)

 

答:法門無量誓願學,為四宏誓之一,為大乘學者之原則,淨土宗豈能例外,不過為學應須知其本末,明其先後耳。本者本宗之經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經繼後學,本不通而務他端,恐邯鄲學步,他未成反而失其素行,本既明而不博學,則孤陋寡聞,執一事或致礙其圓理。

 

問:阿彌陀佛是否世自在王佛給他授記?而觀世音菩薩是何佛授記?(周羅漢)

 

答:從跡相說,彌陀授記於世自在王佛,載在無量壽經。觀音授記於古觀音如來,載在首楞嚴經。然凡一聖人成就,皆曾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興供養,無不侍多千億佛,是授記者,亦不止一佛也。

 

問:觀音勢至,此兩尊菩薩,若理解即顯阿彌陀佛之悲智二德,可如是解乎?(周羅漢)

 

答:西方三聖,觀音勢至為彌陀二脅士,輔弼度眾,觀音表悲,勢至表智,所謂智悲雙運也。

 

問: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張給他受了皈依,他長大退轉了,是誰擔負過錯?(張寬心)

 

答:低頭一拜,滅罪琩F,念佛一句,滅八十億劫重罪,雖不解理,已種善根,何得云無利益。至於長大退轉,乃是另遇惡緣,然以前之種子,堅如金剛,伏於識田。終不消滅,仍屬有益。且為其皈依時,更不能預慮退轉,若居此念,則無由引人為善矣。儒家云: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問:眾生若蒙難時,學人代為念往生咒被之,能確定生西方否?(龔文泰)

 

答:見其蒙難,能救則救之,如或不能,與以法施,自是慈悲菩提。得生西方必具種種因緣,非可少分善根福德能致,但佛法如日,照處自有光明,縱不生西,亦能消罪。

 

問:自家念佛,不會度眾生,臨命終時能不能生西?(朝新班蓮友)

 

答:不會度眾,是無弘法之才;不肯度眾,是無菩提之心。才雖不可勉強,菩提心不可不發耳。如果都作不到,真肯死心蹋地念佛,亦能往生,不過品位不高而已。

 

問:佛經云「信願行」得生彼國,可是世俗的不良嗜好不能痛改,是否可以往生西方?(衡鈺)

 

答:信願行之行字,指正助二行,正行是洪名善根正因,助行是眾善福德助緣,如鳥雙翼,缺一難飛。經有明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有過不改,自是少福德而乏助緣,為行缺其一,而三資糧顯然不備,何得圓滿結果?且嗜好存心,臨終亦起障礙!

 

問:講經說法做種種的功德,都不能往生西方?那麼不要到外面弘揚佛法,豈不是閉門造車嗎?(衡鈺)

 

答:話不如是偏頗,一個法門,一種修法,種瓜不能生豆也。淨土法門之正因,專在念佛,其講經種種功德,不過皆助緣耳。緣固不可少,然無正因,如同無有種子,生從何起?念佛是自利,講說是利他,二者必同進,若單取助緣,忽略正因,故不得往生耳。

 

問:到西方極樂國去的人,是否記得自己的眷屬?(衡鈺)

 

答:生到彼國,備具神通,自知宿命。惟言自己眷屬一語,含混不清,試問所云者,自己是什麼?究竟是哪一個自己?

 

問:無量壽經內說,西方無惡人,修淨宗是帶業往生,當有惡習氣,何以無惡人?(池慧霖)

 

答:善與惡,是眾生未斷無明時對待名辭,自有假定界限。其八識田中所藏惡種,起現行發動身口意十惡時曰惡人,能制使伏或斷,於身口意不起十惡曰善人。不必無明盡時,方稱善人,七地以前菩薩,無明未盡,且稱聖人是。亦不必習氣盡後,方稱善人,阿羅漢習氣未盡,亦稱聖果是。帶業往生者,均得三種不退,是惡種或伏或斷,不再發起,故曰西方無有惡人。

 

問:無量壽經中有謂:「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又謂:「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若照此比例,極樂與他方佛土,並無二殊,極樂何能勝過他方佛土呢?(佛文)

 

答:極樂純善,再起加行之善,雖百歲而不難;此地多惡,作微善已難,作整日之善則更難。倘能為之,一日所用之力,便等極樂百歲之力,其所得之功德,亦自如之。惟恐其不足,故加正心正意齋戒,以作助緣,極樂喻如車輕路平,用馬力十分,便行百歲,此地車身極重,路又平少險多,若用馬力十分,僅行一日,尚恐不足,故須加助油電。他界善多惡少,作善百歲不及極樂之易,而較此地則勝。此地若作善一日不加正心齋戒,固不及極樂百歲之力與功德,然可追及於他佛世界之百歲力功,比喻他界車不甚重,平多險少,若行百歲,馬力十分,自不充足,必須加成數分,此地馬力十分已能行一日,若用十分加成數分之馬力行車,不必再加助油電,便行一日有餘力矣。

 

問:夏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聖誕,必有其由來及應化事跡,請詳細說明。(李榮棠)

 

答:彌陀本因為法藏化丘,乃久遠劫降生,曆法古今中外,各個不同,何能以中國之夏曆而定其誕耶?此不過後人欽崇彌陀,假定一日,作紀念耳。傳聞宋時永明大師為是日所誕,因大師弘揚淨宗,度眾甚廣,崇古藉以尊今之意。

 

問:讚佛偈中「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此段讚佛身怎樣?難解,祈詳釋!(李榮棠)

 

答:此形容佛身之大耳。佛相兩眉之間,有白毫一盤,俗呼為佛頂珠,而其大如五座須彌山。佛目之光為紺色,一目之大,如四海之廣,面其身之大,更可知矣。若求詳細,可參二課合解。

 

問:過此有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究竟誰先去的呢?有否根據?(蓮雲班蓮友)

 

答:以三量而論,聖言量便是根據,經云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過如是,未曾說名,誰人?予何能舉。

 

問:嘗見感應錄中,往往有誦持地藏經令已亡父母得超生極樂,回向偈中亦有「願我宿現諸父母……接引往生安樂國」之文,竊念吾人念佛未到一心,往生尚無所握,何以為亡親誦念反易?且往生必先具足信願,如亡者信願不足時將如何?(鍾觀靖)

 

答:經乃聖教量也,感應錄係信者見聞所錄。古訓「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等四句,宜作南針。尊問二者,吾從乎聖教量也。

 

問:禪靠自力,淨依他方,又云自他不二,究竟禪淨應說是一是二?(鍾觀靖)

 

答:禪亦不離經教,是有他力也;淨須信願念佛,是有自力也。不過二者有尚乎輕重之別。無他力自力不生,無自力他力不應,是為自他不二也。

 

問:一般念佛之老太婆能明唯心之旨者究有幾人,此與心外有法之外道何異?(鍾觀靖)

 

答:老太婆不解唯識,但能具信願持名,誠心即已不起分別,焉有內外,故多成就者,未可輕也。

 

問:信外道之人,亦稱念佛號,後如有往生極樂之願,能否得佛菩薩接引?(鍾觀靖)

 

答:求法須離邪見,功成在乎專一,既歸佛門,當離外道。邪正混雜則法不真,法既雜亂,則念何能一,雖有往生之願,恐是可東可西之流蕩心耳。資糧不足,往生焉有其分。但人對宗教,尚有信歸小別,有歸信一致者,有信而未歸者,有歸而未信者,所言之外道,倘名在外道而不信,心在佛法尚未歸者,果發切願,亦得往生,心力為之也。

 

問:佛說極樂世界,是否因應某些執著不捨,貪戀五欲的眾生而說的一種方便,還是實有一個極樂世界?(鄧長林)

 

答:居士此問,正是佛法理路不清,自生執著。應知我佛說法,權實得中,事理不背,我輩初機,只有依聖言量,而信受奉行。若以極樂世界為方便假設,則淨土三經皆妄語矣。

 

問: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外無所求,內無煩惱,此時即在極樂世界,耳聞皆是彌陀法音,眼觀皆是菩薩所化,還是待此身死後,實可往生淨土見佛聞法?(鄧長林)

 

答:此身如旅館,旅客坐此館中想往美國,而在此時美國之境界,已歷歷分明。試問此客此時是已到美國乎?是仍須出此旅館舟機前往乎?

 

問:念佛是念自心佛,還是念心外佛?當念佛之時,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融會為一,心佛無二,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如此念去未知是否有誤?(鄧長林)

 

答:居士這段高論,準是述自他書,惟何是自心,何是心外,何為心佛無二,即心即佛,恐不能真了其義,若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矣。區區四十年來,才曉得幾分「心內」,至於「心外」,卻還未曾能明。以愚見論,莫如一切不管,但集中全力,自念自聽便得真實受用。應知此「當前一念」,即玄妙難言,不必格外之乎者也,多尋麻煩。

 

問:閱印光大師著,居家士女學佛程式曰:修習禪定,即修止觀,而念佛乃是修習止觀的一種方便,何以很多書刊又曰禪淨不可雙修。(鄧長林)

 

答:「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何嘗不許禪淨雙修?然須深解禪淨二法者行之,方不逕庭。若事理不明,歧中加歧,則禪不禪,淨不淨,二門俱破矣。就以「居家士女學佛程式」中,此段文字而言,乃謂禪淨皆是「止觀」,非教人同修禪淨也,豈可誤會!

 

問:彌陀經內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查劫有小中大三種,阿彌陀佛成佛十劫,究指何種之劫?小中大三劫每劫有多少年數?又西方佛國在阿彌陀佛未成佛之前,有無他佛,較阿彌陀佛成佛為先?(卓忠振)

 

答:人壽自十歲起算,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止;由此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為止,此一增一減之兩極數,合之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彌陀經中所言之十劫,前人曾云指大劫言也。

 

問:極樂國土有無眾苦,但受諸樂,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然佛教教人知苦滅集,儒家亦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之訓,帶業往生之人,八識心田習氣未除,一旦生到安養,享受諸樂,如何能精進不退?請示其理。(鍾觀靖)

 

答:樂可分二,欲樂與法樂也。三處七寶,種種莊嚴,是為欲樂。乃對娑婆眾生所說,隨順其習,使之生羨而求往生也。而在彼土,此種種莊嚴之塵,實是說法之具,生到彼國,見聞知覺,因五塵說法之故,決定改觀。經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既自然念三寶矣。是心已與道合,是為法樂。此是一法不作一法用,正是其善巧方便處。

 

問:楞嚴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1)請問憶與念是兩法還是一法?(2)此念是用口念抑心念?(3)所見佛是化佛抑自性佛?(4)如果是心憶心念,與禪家看話頭和參話頭有無不同?(鍾觀靖)

 

答:(1)此是文法關係,中文有一類專用雙字,圓通章文即是此類。如是者甚多,例「言語」,「思想」,「行動」,「歡喜」等,本可皆作一義講,若必單字分講,亦未嘗不可。憶念二字,與上正同,憶若明記不忘,念若念茲在茲。(2)是用心念。(3)此當是自性佛,更應知吾輩念佛,縱現報化,亦不出自性也。(4)如言經則不能拘泥,因經文圓通一切,不必以宗派劃範圍。若言執持法門,自有區別,禪參話頭,旨在開悟,淨起佛念,旨求往生。

 

問:經云:「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云執持名號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國土。二說何以不同?(鍾觀靖)

 

答:至心者,心無雜念,徹底到家之謂。信樂者,是深信不疑,願樂往生之謂。此等功夫作得到,臨終一念,便可成就,何待十念。一日至七日者,即是期望作到此等地步。

 

問:淨土法門稱為萬修萬人去,何以念佛之人仍有許多不能往生,因地不正歟?修持未得其法歟?抑立言之意先以欲鉤牽歟?(鍾觀靖)

 

答:「先以欲鉤牽」義不如是解,茲暫不論。所謂不生者,因緣不一,如上說二句,乃其最主之因。

 

問:永明壽禪師「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禪淨雙修是否比專修為勝?(鍾觀靖)

 

答:此為修禪者勸,非為修淨者勸。因禪境高而淨法穩,高再得穩,一往無阻。若穩者求高,未必人人可能,不能恐兩門俱破,反唐捐其功矣。四偈合觀,當悟永師命意所在。

 

問:念佛用心念心聽之法,聲相甚細,此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入流照性功用是否相同,可否稱為念實相佛?又此能念之心與能聽之心是一是二?(鍾觀靖)

 

答:心念心聽與入流亡所及實相念佛,並不甚同。惟念聽之心。理非二個,聽時即念時。事可說二,念聽卻又甚分明也。如日當空而照,照自有光,是照與光,可說是一,亦可說非一也。

 

問:古德云:得生與否,視信願有無;品第高下,在持名深淺。今有人具足信願行,而不能發廣大之心,只翼往生極樂國土享受諸樂,如此當不能與阿彌陀佛悲願相應,倘其人信願深切,亦能得往生否?(鍾觀靖)

 

答:亦得往生,不過彼國之人天,或聲聞而已。不發大心,難得補處。

 

問:極樂國土人民壽命無量,其數自應與時俱增,何以回入娑婆度眾生之菩薩,末世罕見,豈各人緣有勝劣耶?(鍾觀靖)

 

答:此地球不過娑婆世界若干分之一耳,再以中國而論,又不過此地球若干分之之一。短短之千餘年間,而有淨宗諸祖,及淨土聖賢錄中所列諸士,何得謂為罕見?即今各地亦大有人在,不然淨宗便如三階教消滅矣。

 

問:曾聞一位居士說,娑婆的人想往西方世界,西方世界的人想往娑婆世界,求心乃為究竟,因心即佛,即淨土,那麼,我們修淨宗的人又何須求生西方,對此作何解說?(蕭金榮)

 

答:似是而非之話,最為害事,此類是也。殊不知娑婆人想往生西方,是為了生死;西方人想生娑婆,是學已成就,乘願度眾,凡聖各別,求生意亦不同,豈可相混。至云求心,試問初機之人,能知心是什麼?知之矣,如何求法?不是一句空話就了。心是佛,是淨土,話也不錯,問他有心否?他若有心他是否就是佛?

 

問:彌陀經內云「……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答句,足見西方佛國亦有晝夜之分,其佛國夜間是否鳥息花合而已?抑或如塵世夜間之黑暗?(卓忠振)

 

答:實無晝夜,以花合鳥息,記時而已,此世之光,全賴日照,彼界人器兩間,俱有光明,絕無暗時。

 

問:念佛之人用什麼方法可得「未來過去」之知?(李永青)

 

答:過去未來乃係神通,得定以後能有,然與了生死無關,不可妄求招魔,須知念佛為求生西,果生西矣,則六種神通,不難具足矣。

 

問:別世父親母親誦什麼經可往西方極樂世界?如何可知有接引?(李永青)

 

答:有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咒沙法,可以採用,載在大藏經秘密部。

 

問:念佛完畢回向,不知是一日回向一次,或是一個月回向一次呢?我以前所念的佛忘記回向,現在回向有功效嗎?(陳聯生)

 

答:念一次回向一次為佳,後宜仿之。以前念者,現在回向,亦有功效。一句佛號,一顆金剛種子,千劫萬生,力量尚不消滅,提出回向,胡疑無效耶?

 

問:自己的妻子剛生產幾日,突遇蓮友要臨命終之時,未知可否參加助念佛號?(鄧義郎)

 

答:生產未久之人,氣血皆虧,不宜助念,重使傷氣,並非因其不潔,不可念佛耳。佛視眾生如子女,子女至危急時呼喚父母,雖不潔,父母亦不厭嫌而棄之不顧也。

 

問:有人問「阿彌陀佛的父親是什麼人?」他說你若答覆我,我即要信佛。(洪環)

 

答:昔法明和尚向大珠禪師曾有此問,師答:「阿彌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出陀羅尼集。」又鼓音王經云:「過去久遠劫中,有國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父清泰國王,父月上轉輪王,母殊勝妙顏王后,生三子,長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眾。」此段記載,上及祖父,旁及兄弟,尤為詳細,可轉告問難之人。但信佛自有起信因緣,如僅知此,便為信佛條件,恐非出於至誠。再希轉達前途,佛法係救眾離苦得樂之事,三寶乃無上福田,切不可當兒戲,開玩笑,自招過尤也!

 

問:有人問:你們念佛有什麼好處?要以如何答覆,請居士詳細的解釋,因答得對,可藉此接引人進入佛知見;如答不對,亦可使人退失善根。(愚居士)

 

答:念佛好處,萬言難盡。惟居心度眾,命區區說一種答法,以便接引對方,自是菩薩心。但說法貴乎契合,將來何人來問,尚不可知,且張三有張三之心理,李四有李四之心理,如預先擬就一套言語,臨時背誦,未免呆板,此實隨機應變之事也。僅列數種,備作參考而已。如滅罪增福,開智慧,諸佛加被遇險化夷,精神集中卻病延年,改正妄念轉凡成聖,命終往生極樂,證成佛果不生不滅等。

 

問:彌陀經云:念佛人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者,臨終時即可往生淨土等句。依據七日時間而論,很短暫,然則普通俗人念佛,只念七天,終時能否往生淨土,有無須要日日念佛而至終時為止?(卓忠振)

 

答:七日者,分明指定一心不亂。如不得此境界,然已深種善根,倘已得此境界,仍須日日念佛,至命終佛方來迎。假若間斷,即是退轉,往生無分矣。

 

問:有人說生無憂慮,死無罣礙,真世間第一等,宜念佛。事半而功倍也。其義如何?(朱幼)

 

答:一切放得下,才能平時心安,死時逍遙,自然前途有個果位。若無相當功夫,何能辦到。但是念佛之人,平時一心,臨終不顛倒,與此境界,豈非相似。就是說,若肯念佛,此功比他功,等加一倍,而一入手,事業已成就一半矣。

 

問:諸佛菩薩皆願力宏深,名號甚多。若欲遍禮念即覺雜繁(近於多神教),若專念一、二佛名號恐失獲其所功德,或失敬怠慢他佛否?(洪榮保)

 

答:阿彌陀佛聖號,乃無量佛之義,又云彌陀是法界藏身。古德常曰,持彌陀一名,即是持遍法界無量諸佛之名也。且有作課回向畢時,常誦「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等句者,亦甚圓融。

 

問: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在地球的範圍媔隉H(廖春英)

 

答:經中分明白,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是不在此地球範圍矣。

 

問: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所有帶去善惡業種子,未審將來還要受報否?(賴慧蘩)

 

答:法無緣不生,西方無惡緣,只有無漏法緣。因之道心增長諸惑漸斷,報亦出世證果之報,非復世間三苦之報矣。

 

問:修淨重在信願行,自諒願行不及信力,自信臨終仗佛慈力接引,未悉自力鏗,佛力大,合一返照生西作確定觀待可否?(顏寬文)

 

答:果能作生西確定觀,即是願力切矣,更希加工念佛,則三要備矣。

 

問:萬一今生未達西願,深怕來生迷途,或投與佛隔閡之地,豈不枉費今生修持,希大德開示!(顏寬文)

 

答:此想便與前條矛盾矣,奉勸居士,還是死心蹋地,真切信願,勤加持名為妥,不能生西,今生修持,固不唐捐,幾生方能遇緣再修,大成問題。

 

問:現在我最喜好念佛。因為念時的清淨,覺得太快樂了。因此對於閱讀,總覺得厭煩惱,除了有關心體的讀物外,余皆不感興趣。這樣心情是否對?(章普明)

 

答:一門深入甚佳,但須立定誓願,不為外誘所搖動,方為貴耳。

 

問:念佛法門理論上雖云萬修萬人去,且記載上亦不乏古德生西之例,但依全體念佛眾生看來,卻是萬中無一,因其重點在「一心」,而末法眾生,根鈍智淺,「惑」重「執」固,欲達「一心」,實非容易,事實上絕大多數念佛眾生,不過僅能藉念佛而種善根,仍難逃輪迴之教是否?如是則與修其他法門之不能即生脫六道者相類?(趙澤宇)

 

答:一心有暫久之別,境久者往生上品,境暫者亦不失為中下。雖此境界難得,果然深信切願。淨念常提,臨終不失,即是心不顛倒,決可往生。經云:「一心不亂」,是教人取法乎上,向有把握處去做。多人不生者,是信不真,願不切,淨念若存若亡,不能常提,如此便是心不在焉;可東可西之人,往生自無其分。修他法門,必須斷盡諸惑,明心見性,方有成就,故云難行道。修淨但得伏惑,即能感應道交,帶業往生,故云易行道。古偈曰:「不用三祇修福慧,只將六字出乾坤。」居士何得云相類耶?

 

問:學佛學事理,其念佛一門,何為事何為理未甚明徹?乞為指示!(吳倫炳)

 

答:理指教理及經義,此必須透徹,方不盲昧。事指一切方法及律儀,當依之而行,方有成就。

 

問:彌陀經中所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句,與十念往生句,難易差別甚遠,故學者多生疑惑修難,「曰必修大善根福德故為難云?」(吳倫炳)

 

答:多種善根福德者,乃淨土門中之通途,最為穩當,所謂萬修萬去也。十念往生者,必宿根深厚,或利器上根者,一念即能妄想不起,唯精唯一,所謂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十念乎?然此等人,百千中無一也。

 

問: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是否指虛空無量無邊的菩薩總稱名號?抑是單指一尊菩薩的名號?(顏寬文)

 

答:指西方極樂之一切菩薩,非指盡虛空,亦不指一尊。

 

問:阿彌陀經有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何以釋尊住世之時,未有彌陀國人,前來供養?(李孟泉)

 

答:法華會上之觀世音,楞嚴會上之大勢至,請問來自何國?此係大名鼎鼎,學者盡知者。而釋尊說法,往往有他方菩薩百千萬億,試問此數中,某菩薩來非西方,能一一指出否?

 

問:彌陀成佛於今十劫。在此期間,往生者已不少,且都有神通,但何以未見一人返此,為吾人證明西方實有?(李孟泉)

 

答:來此正自不少,吾輩肉眼自不知耳,豐幹即其一人。西方境界,釋尊金口所說,諸祖皆為證說,聲如雷震,居士未聞之乎?

 

問: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豈不太渺茫和矛盾麼?又佛具萬德萬能神通無量,何不化三界六道為淨土,為什麼必依眾生念佛才可往生?佛有無緣大慈,何以要人念他名號才肯接引?(李永白)

 

答: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更有謂若干太陽,我亦以為更渺茫。「矛盾」未指出何事,無法置答!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知佛萬德萬能,寧不知心亦萬德萬能耶?無論世界本無淨穢,實諸世界亦屬空空!須知有無淨穢,皆是心相,佛與眾生,各現其相耳。心念佛方與佛見,不念則不見,如迷子逃逝,母雖日念,子不回心,愈逃愈遠,倘子念母,方能相逢。

 

問:淨土法門為當生成就之佛法,且易修,當時世尊何不多讚歎弘揚此法門?為什麼只三經一論,而且正法和像法的人多修別門,而到此末法才興此法門呢?這豈不是末法的人比正法像法的人福大?如即佛經為什麼說佛前佛後為八難之一?(李永白)

 

答:開首華嚴,結局法華,兩大經王,皆讚淨土,其他經論,讚淨者累累難數,所謂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不知尚須何等讚揚,莫非盡廢他法,單說淨土,方謂多讚乎?正像末期,是人根利鈍變化,不是指定某期始學某法,來問謂「末法才興淨法」,大是誤會。不過他法斷惑,利根可辦,淨法帶業,鈍根亦能成耳。茲再答末句所疑,佛前無經,佛後經義晦隱,多啟鬥爭,眾生多歧,故云難之一也。

 

問:臨命終時觀佛觀不成,觀西方又觀不成,老師說要觀受戒的戒壇就會成很好的地方,好地方是三善道或是西方極樂世界?(寬觀)

 

答:臨終四大分離,難以觀想矣,總是念佛穩當。所說戒壇好相者,是教人印上一個淨影子,免得時時現世俗塵相,發生毛病。修淨業者,雖然印此好相,還是要竭力念佛,渴望生西。

 

問:打佛七七天有得一心的人,必定可以往生,可是平時因事忙,而不能繼續做功課,不知能否往生極樂世界?(寬觀)

 

答:此事必須有琚A事忙可採十口氣念法,再於行住坐臥心中默念,亦得往生。

 

問:阿彌陀經首提佛說,何以下加不得佛字?(胡正臨)

 

答:正宗分開首,曾云「爾時佛告舍利弗」,序分佛說此經已,是經家之敘佛字。文中不再言者,以此經無他人語,盡為世尊所說,故不必重加佛字。

 

問:有沒有青年念佛,就在青年時期往生?請舉例子!(林良柱)

 

答:無論修何功夫,還是青年時去學為好,如種樹然,必從幼時扶直。往生指壽數盡後,並非念佛求其速死。惟黃泉路上無老少,總宜即知即行為妥也。

 

問:信願行堅定,但不願做功德,反造惡口,是否能往生西方?(衡鈺)

 

答: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福少尚不可生,況再有意造惡乎!

 

問:念佛不做任何功德,是否就可往生西方淨土?(衡鈺)

 

答:淨土是大乘法門,功德是利他之事,如鳥雙翼,齊舉始飛。所謂功德者,非必費用金鈔,如清淨之業,勸人念佛皆是真實功德也。

 

問:我們念佛的人。他在平時用功很好,萬一起了瞋恚與人衝突,此恨心至命終還不能捨,像這些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發無明,還能仗佛菩薩的威力,帶業往生嗎?(謝智遠)

 

答: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更怕相續。既知瞋恚害事何不即捨,又何必續至命終?人只有當前一念,念瞋則障佛。念佛即感佛,知瞋能障佛,便談不到往生矣。

 

問:臨命終時,有魔化身為彌陀來誘引往生的人,不知真的彌陀相,有什麼特相為憑,才不會誤往生之大事?(謝智遠)

 

答:此不必慮,果平素心緣彌陀,臨終正念仍是彌陀,決無魔境,所謂如是因如是果。若常時雜修不專,心多攀緣,臨終失去正念,便無把握矣。然至此時,剎那之短,雖知惡境,何術許爾逗留而不去耶?所以臨終助念,為不可少之一舉。

 

問:日本佛教有一宗曰法華宗,專門持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何意義?一生持念,歸宿何處?(朱幼)

 

答:持念之法本有多種取意,如禪家念話頭求開悟,淨家念佛求往生等。中國亦有法華宗,其修持之法,不止如是。日法華宗內容區區不詳,料想專念經題,或其諸法之一耳。然念此亦與禪家之念義相同,「歸宿」有時間遠近之別,「何處」須視修者之誓願何在。

 

問: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其中有「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者,十聲念我名號,是諸眾生,若不得生我國者,我誓不成佛」等句,若果如此則罪大惡極之人,是否亦僅念十聲名號,便可往生?又這十聲佛號,是在人生過程中任何時期念之即可,抑或留待命終時始念?同時如此容易往生,為何娑婆眾生仍是有增無減呢?(張椿萱)

 

答:大惡之人,宿生有大善根者,可得往生;以無善根,決不能至心發願也。十念往生,是指其果,重在臨終之時,然平素十聲,亦是因種,藏在八識田中,遇緣自然起現行,但不知在幾生幾劫耳。娑婆眾生,有增無已,以前答之屢屢,請查前面「問答」自知,茲不再煩贅。

 

問:念佛往生蓮邦九品化生,在四聖果中往生者自得何果位?(黎明時)

 

答:四聖果既不同,發願行持,或又各別,何能固定。

 

問:臨終一念彌陀,即往生極樂世界;一念之慈,即生天上;一念之瞋,即墮毒蛇。如理一念無生,應即涅槃麼?(黎明時)

 

答:前三例限於再生。一念無生,當下即是涅槃。倘連此一念也無,更相應矣。

 

問:淨土法門大小乘兼有,如何分別說明,恭請吾師指教?(呂慧良)

 

答:淨土法門,本屬大乘,蓋佛對小乘不言其他佛土事。且求往生者,重在證果發願再來,而度眾生,非為安居樂業,自享清福。故經訓,發菩提心為往生正因。惟此法門,三根普被,小機自了之人,亦能念佛往生,其近跡似小乘耳。

 

問:淨法四種,除持名外,餘三種屬於橫超,抑屬豎超?(曾福吟)

 

答:言橫超者,泛指淨業也;雖有四法,其為橫超無二也。

 

問:夢中時常向人說,這世界太惡濁,這假身是受苦的根本,何必戀他呢?請大家快來念佛,離苦得樂,大家肯聽,我就把身賣給你,但要你們念佛成就,這是何境界,是著相否?(詹金枝)

 

答:凡夢皆繫念頭反影,等於種子起現行。等覺以前之菩薩,皆不能無夢,夢亦是表念之淨妄,功夫進退。居士有是等夢,而又時常如是,乃上求下化勇猛精進之菩薩心境也,大佳大佳。夢如是,覺亦如是,淨業定速成就!雖能自利利他,而不存我有自他兩利之心,即不為著相,所謂三輪體空也!

 

問:靜坐時兼默念佛號,有無妨礙!(黃涵)

 

答:默念易於入定,甚佳。然臥時念佛,亦宜默持,出聲則失敬也。

 

問:許多念佛誦經,每日多少數目,一一登記,此乃是否不必要之舉?(黃涵)

 

答:誦念登記之法,乃為專發一願者;記其數目,以考滿願為止。若夫長修之士,但規定日誦若干卷經,若干聲佛,有進無退即可矣。

 

問:參禪與念佛,同是一樣功德,是否每次課誦完畢則須回向,又行住坐臥亦可念佛,整日如是,但回向在何時?(黃涵)

 

答:念佛分定課散課,定課或朝暮二時,或再加入任何一時。作此課時,以坐為佳,必求心定不亂,課畢即回向之。散課則於定課以外,只有閒暇,不論行住坐臥,皆可行持,於一次停止時回向之。

 

問:嘗於著述中看到有大彌陀經小彌陀經之詞,何謂大彌陀小彌陀?經常課誦的佛說阿彌陀經是大彌陀還是小彌陀?後學無參考書,故不詳。(黎明時)

 

答:彌陀經現通行者,為羅什大師所譯,尚有玄奘法師譯者,皆稱小本。有王譯者,文字繁多,稱大彌陀經。此無量壽經,因對小本言,亦稱大本。

 

問:極樂世界,為何佛要假說是西方?其實我們的西方又是美國的東方了。又佛說人天界中,多假以王、王子之詞,帶濃重的時代精神色彩,佛說法義理圓融,獨這些地方受時空限制作何解?(黎明時)

 

答:「我國西方,又是美國東方」,乃只拘一個小圓球而言,此小圓球不過大千世界中幾萬分之一。經上所言乃是十萬億個大千世界之西,實非在此小圓球上摸索,如螞蟻緣西瓜者然。惟虛空無盡,何有方向,言東言西,亦是方便之語。經言西方者,其用意之深,姑且不論。就文字上講,有「從是」二字,指遠指近,皆無語病。下段文字欠明,天道我不知,人間至今尚有稱皇稱王者。世有之,佛言之,何可責以有色彩?而彼時無總統主席之名,竟預名之,當時人得非駭怪耶?

 

問:彌陀經中有句:「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而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就是無始無終。照此十劫前有西方極樂世界否?(靜修精舍)

 

答:此段經文,指報身佛而言。所謂報身者,自是有始無終,故云「成佛以來」。按無量壽經所載,極樂乃彌陀願力所成,十劫以前,當無此世界也。

 

問:持名念佛,目的在除雜念,以致心無障礙,如是才有往生的可能,然軍人的處境無刻寧靜,但我的願望,不在往生,欲求來生替佛度生,不知能如意否?(無名氏)

 

答:度生必有智慧學問,種種條件,並非空存此想,便能度生。往生之義,正為求學,速得成就,乘願再來,普度一切,如拯溺者,必先學泅水也。

 

問:結七念佛,止靜之時,是要心中默念佛號,抑或心中什麼念也不要起呢?但是念佛號的時候,心中還不能清淨,要是止靜的時候,要他不起念,用什麼方法才會靜下去呢?(洪環)

 

答:淨宗功夫,自有淨宗之辦法。聞之前代祖師云,佛七止靜之時,不過止聲不出,心中仍是一句聖號,默默相續,此所謂淨念相繼也。若使一念不起,或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等,皆非初機所能作到。若作不到,而強抑制,不但此種強抑,又是妄念,亦恐增病耳。若為上等根器之人,能以一止便靜,亦可聽其靜下去,並不拘泥一法。

 

問:西方極樂世界,天樂鳴空與天雨妙華,天是與此界四王天同一個,抑或西方另外有別的天,甚不明白?(余萍)

 

答:所謂世界者,是舉環周及上下而言也。每一大千均各有其環周上下,東西兩天,自是分界。

 

問:彌陀經一句,七重欄楯,七寶行樹,七寶蓮池等,為何皆用七字?(余萍)

 

答:佛家表顯功德之事,以七事者為最多。如七方便,七加行,七科道品,七聖財,七覺支,七最勝,七種無上,七聖七賢等。西方種種莊嚴多採七數者,即是表示彼界一切皆具功德也。

 

問:軍人若於戰場死,只一剎那間更無暇念佛,此人之神識亦有往西的希望嗎?(李仕仁)

 

答:保民作戰之時,正宜心中念佛,以增無畏布施之信念,且希佛力之加被。果屆壽數已盡,憑此信念,決定往生。

 

問:阿彌陀佛至今有若干年之歷史?觀音與勢至都是同時成就佛果?或有前後之差別?(詹金枝)

 

答:經中有云:彌陀成佛,於今十劫。劫為數位之名,其演算法即人壽十歲起,經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止;再經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為止。此一增減為之一劫。觀音勢至二尊,俱後於彌陀而證果。倘問二尊於極樂補佛,經有之,則先觀音而後勢至也。

 

問:釋迦牟尼佛以何因緣,能知西方淨土為彌陀勸讚往生之處?(詹金枝)

 

答:佛有無量神通,其天眼通,即能徹見徹知也。

 

問:阿彌陀經云:「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何意?又有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類,是同指在此世界,或專指在西方?(詹金枝)

 

答:「實」為實有其事。「名」者僅有其名,惡道者畜生餓鬼地獄也,此言西方不但無此事實,即此虛名,並亦無之。下段之問乃指西方,按本經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句起,至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句止,皆是說西方也。

 

問:無量壽經下,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土……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如此說來吾人生西後之成就尚有鈍利之別?(胡正臨)

 

答:如無鈍利,蓮花何分九品,淨土何分四相?只言多有一生補處,何不言皆是一生補處也。

 

問:又同經下:阿難於睹極樂世界之莊嚴後,佛詢阿難……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否?對曰:已見。極樂世界胎生人民是否說非蓮花化生者?若不,則與娑婆之胎生眾生有何不同?(胡正臨)

 

答:彼土既無女相,焉有胚胎,此不過言其鈍根無智,昏悶如處胎耳。細觀經文下段,已自闡明,祈詳研之。

 

問:臨終念佛若不能定心時,是否說往生無望?(胡正臨)

 

答:臨終剎那,最為吃緊,經云:心不顛倒,即得生;不能定心,但能不失正念,亦有往生之望。

 

問:散心念佛(行住坐臥)告一段落時,均須念回向文否?(胡正臨)

 

答:尚是回向為佳,以其願力時時得加強也。

 

問:謹讀印老嘉言錄中開示:「青年人宜先著實念佛功夫,待其業消智明,障盡福崇時,再行發揮,自可闡明佛意,宣傳宇宙……」以宿業深重,世俗纏縛,青年人念佛時妄念時起時伏,降伏妄想,如之何可也?(傅愚之)

 

答:此係時間久暫問題,功夫到時,妄念自消。不必躁求,只用心口耳三輪循轉之法,按時而念,不斷不懈,自得水到渠成之效。

 

問:記得數月前夢遊街道遇一年可五十左右之婦人,見吾便拜,致吾立時頭痛,眩眩欲倒,知為魔,遂念佛數聲,彼魔立即倒地,在地上作旋轉狀。又見魔子孫四五人同時亦倒在地上同樣翻來覆去,而吾念佛聲一停,彼魔等遂即起立,吾亦遂醒。不知如何請示!(林成)

 

答:眾生輪迴六道,多造惡業,六道之內,多有怨家。心邪時惡業牽引,則感召其來;心正時,光明豁露,則能驅之遠避。念佛時心即是佛,怨魔豈能相近。

 

問:生淨土者神智洞達,若彼此互見前作惡業,豈不太難為情?(楊德榮)

 

答:神智洞達,則情識已空,且問「太難為情」從何處起?

 

問:三昧者定也,依此解釋,無論禪定與念佛,其三昧一也。但禪修在性,念佛著相,其三昧顯境異同?念佛三昧須否經過「色」「無色」界?抑或直顯西天淨土?(羅德彰)

 

答:若云著相,念如是,參亦如是:若云在性,參如是,念亦如是。三昧有深淺,是其異處,深淺在功夫,不論禪淨也。念佛橫超法門,不需經過天界。

 

問:彌陀經,六方佛出來證明欲使眾生生信,不知出現時,在六方耶,抑或現在娑婆虛空,出廣長舌相證明乎?(郭金針)

 

答:經中固已明言,各於其國云云。其國即指諸佛各個國也,此雖不來娑婆,而有通者,及佛加被者,皆能得見得聞;例以觀經韋提希之睹極樂,可推而知也。

 

問:西方極樂世界,是諸眾鳥說法,使人聽了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但生西了後,蓮花化生,還要念三寶名嗎?(洪環)

 

答:此為諸惑未斷,帶業往生者而言,是等之人,帶惑即起妄念,必時常聞法,方能心與三寶契合,離垢顯真耳。若不離垢,何能證得補處之果乎?

 

問:學淨土宗早晚二課應誦何經?或只念佛就好?但覺太簡單。(王阿金)

 

答:淨業功課,阿彌陀經,往生咒,六字洪名,此其法中之一。若喜繁時,可按台中蓮社所訂之課誦本去做。再嫌簡單可依通常之朝暮二課做。話雖如此,其實精在專一,不貴多也。

 

問:六道眾生在生所造之業,是否已於地獄中償還清楚,始能往生,有否帶業往生情事?(胡正臨)

 

答:帶業往生,乃為修持淨業者,所得之成就專辭,亦是發願往西者之獨得結果。並非不修而可自致者!明乎此,六道眾生,不問其升墮如何,一段之業,償清與否,皆與往生之事,絲毫無分。

 

問:樹刊二五、六期合刊本內融熙大德所撰淨土要義,略謂除西方淨土外,尚有兜率淨土,琉璃淨土,香積,妙喜世界等淨土,請問大德,既有如斯多之淨土,其與西方淨土有何不同?吾人為何念佛只求西方。而不求生其他淨土,難道其他淨土不易去麼?(胡正臨)

 

答:淨土豈止融師所舉之數耶?極樂淨土,乃法藏菩薩攝取二百十億淨妙佛土之精華所成,其往生誠如所問,有難易耳。彌陀曾發四十八願,九品接引,是自力而兼他力,如有人攜之行路,易達前途也。

 

問:淨土法門雖云殊勝,但須臨終時不忘正念,一心稱名,始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但若修持者於前線被敵人炮彈打死,或後方被炸彈炸死,或其他或遭天災殃等,處此情境生命呼吸即完,不及念佛洪名是否有礙往生?(胡正臨)

 

答:所慮之三種問題,乃為無真信切願實修之人而說。不知此等人,縱無上三問題,亦無往生希望,以其心原不在道也。陣前決勝負,後方防空襲,天災處危險,皆是生命呼吸之間,尤不念佛,其平素放逸可知。若曰,猝不及防,細思此三者,均非突然加臨,與山崩所壓失足墮水,迥不同也。

 

問:念佛之人臨終若起惡念即墮三惡道,若忘了念佛或無助念之人則不得往生,如此與平時不念佛者有何分別?臨終起惡念為墮三惡道之因,則平時起惡念是皆墮三惡道之因?若惡念不斷是否亦將墮無限三惡道?(胡正臨)

 

答:一念十法界,一念一粒種子。念佛之人臨終若起惡念,固須墮落,惟平時念佛種子,並不消滅,後來遇緣,而起現行,雖未能生西,確可牽之再升善道。不念佛者,則無此益。若惡念相續不斷者,自然生生死死,相續墮落。

 

問:心中慢慢默念四字名號,心中是聽得清楚,加速再念,只能微聽起始及尾音之「阿」「佛」兩字,「陀」字音最明,「彌」字音最細微。若再加速念則以聞「阿」「陀」兩字,「彌」「佛」兩字極少聞。如此加速念法是否正當途徑,乞示(蔣俊義)

 

答:無論四字六字,總以字字入耳印心為妙。

 

問:佛性廣大無所不包,其所現法相,當不限於人道,是人於念佛往生後所見之法象,是否乃係隨緣現化,若然,有相可見,是否仍未究竟,至究竟後之境界當無所謂相,成為一無相之靈明妙體,自亦無所謂東方西方之別,此種思維,是否合理?(周家麟)

 

答:淨土有四,最勝者為常寂光。佛身有三,最勝者為無相之法性。寂光與法性,即如居士思維云云。

 

問:念佛要求恭敬一心,自須字字著實清楚,若此,其速度似不宜過快,但與念佛遍數多多益善之要求似有衝突,何者較善,懇予開釋!(周家麟)

 

答:字字清楚,無念法要件之一;精勤多念,亦念法要件之一。若清楚而加勤,多念而清楚,既盡善又盡美矣。

 

問:世尊到七十二歲,才說法華經是真實法,以前所說,皆是權說。但是淨土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中特別法門,一念佛法界之大乘法亦可謂權說乎?(顧鳳英)

 

答:在此土修,一念佛法界,因地是實,往生後一生補處,果地是實,此法門何得云權!惟權實雖有二名,必欲分成兩橛,亦有不可能處,譬如大海,水即波波即水也。世尊四十年前,所說者,皆為顯實而立,並非僅及於權耳。

 

問: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成佛了十劫中就度娑婆苦惱眾生是不是?假使度了十劫,時間如是之久,因何眾生愈多,甚不明白?(余萍)

 

答:虛空無盡,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是諸眾生升沈來往,並非此界眾生只生此界,他界眾生僅限他界!譬如碼頭地方演戲,天天演,天天有人看。此看者皆是東西南北之人,此去彼來,無有斷絕。娑婆世界,亦碼頭之戲場耳,人故不見其少。

 

問:有人問彌陀經一句:「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回向文又一句:「屈伸臂頃到蓮池」。請問為何又能去的這樣快?(余萍)

 

答:生西乃是心住,非為假合之身往。要知盡虛空遍法界,皆存心量中,舉念即是。屈伸臂頃,尚是遲說。

 

問: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娑婆世界出一尊佛是三大阿僧祇劫,釋迦牟尼佛以上二次之佛有說淨土法門指歸否?那個時候的眾生生西沒有?(寬湛)

 

答:未見經中記載,似可不必妄答,但為滿問者之意,只有據理推測。彌陀成佛之前,未有蓮邦。娑婆世界之古佛,自無勸生西方之理。彌陀成佛完成極樂之後,娑婆世界,釋迦佛以前之佛,當亦勸修極樂矣。彌陀經云「已發願」「若已生」是釋尊指前代之修眾語,再佛佛道同,釋尊如是說,前佛亦必如是說也。

 

問:往生西方以後再聞彌陀說法,不知與現在有否相似?(蕭慧心)

 

答:佛佛道同,並無二致。未生是凡,往生侶聖境界不同,所聞之法,悟入自與此有異耳。

 

問:一般不信佛教之人常常說念佛是形式,往生是假設,若聞此話以何解答?(蕭慧心)

 

答:念佛之人,有形式者,有不形式者,此不能一概抹煞。如言往生假設,須看出此言者,是何等人?如係信天神宗教者,可反問他天神亦假設耶?不信宗教而信有祖先之家可問他之祖先亦假設耶?兩俱不信之人,是斷滅空之邪見,佛尚難救,況區區之言語耶?

 

問:修淨土法門死後可脫離六道,而去西方世界修行才能成佛?(無名)

 

答:事實如斯,往生到彼,未有不修者,且一生補處,為時最短,不似此世諸多惡緣,阻礙其修,修亦須阿僧祇劫之長久也。

 

問:阿彌陀佛發的願與東方世界眾生有緣之證明?(無名)

 

答:彌陀有緣,實不僅限東方。其願為何,詳載無量壽經。

 

問:淨土生無生論一書,第一節真法界門堶情u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這一句甚不理解,懇求明示!(林國棟)

 

答:此四句若詳釋,連篇累牘,非本欄所及,茲僅說其大略,謂真如本性中,自然足四聖六凡十界,此中之生身正報及地土器用之依報,皆從一念而現而轉,然此真如,眾生與佛,本同具而平等,現雖迷悟有別,本原則無二致也。

 

問:極樂世界有無統一的語言?若無,生在那堛漲p何聯絡?又阿彌陀佛說法用何種語言?我們用本省話虔誠地念佛,念經,祈禱,如何?(童心)

 

答:一生極樂,自具神通及無礙辯才,其無礙辯有四,於諸方言辭通達,即其一也。不但此也,鳥鳴樹聲,尚能通達其意,況乎人言。至佛言語,尤為奇特,只用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明乎本問前段,則知眾生任用何語,念佛誦經,佛皆悉聞,心誠無不感應。

 

問:修淨土宗的人,與他宗奉祀佛像是否相同?(魏伯勳)

 

答:各宗多有本尊,是必須依奉者,如淨宗供西方三聖,華嚴供奉華嚴三聖,紅密供奉蓮花生祖師,黃密供奉宗喀巴祖師等,是其不同,然供奉釋迦世尊,則無不同也。

 

問:家庭念佛堂,掛種種神像,是否相宜?對於修淨有關係否?(魏柏勳)

 

答:佛尊神卑,不能同列。且皈依三寶者,只許供奉佛像,明其專一也;否則心中印有多神,自然影響修功。若有其他神像,可恭送其他神廟,佛法平等,雖不供奉,並非侮慢,偶爾遇到,宜起恭敬,如家中父母,義當孝奉,若外客來,亦宜對之加禮貌焉。

 

問:聞念佛或持咒必有大感應,能消業障,但未知是消過去之業,或現世之業?(鍾林招)

 

答:不問宿現,一律皆消。喻如嚴冬厚冰,當非一日結成;然春風一吹,即得融解。試問其所解者, 新結乎?抑舊結乎?不過解時,由淺而深,有逐漸之相耳。

 

問:未學佛前業雖有但無多,學佛之後於今業障更多,有增之無減,未知何故?語云好事多魔,寸道尺魔,是此原因否?或者數世應報之業,在此世使我報盡,始得生西之故否?(鍾林招)

 

答:最後疑者是。

 

問:不管任何業障,對朝夕兩課斷然繼續,平時所作課誦不斷,在因業障纏身心中不能靜,雖念佛中其念頭常走開,斯此有效果否?(鍾林招)

 

答:白礬投於濁水,水因澄清,此人皆知者也。然十斛之水,投以白礬一撮,自不能清,力微故也。若能繼續加礬,到以相當量數,水必清矣。要知最後一撮礬之效力,乃由最初之撮礬及繼續之撮礬而來也。

 

問:西方蓮池、蓮台、蓮花化身,或是種種佛、菩薩,都腳踏蓮花。究竟蓮花有何妙處?關於佛門有何關係?(李俊)

 

答:佛法有權有實,或為實而施權,或開權而顯實,或廢權而立實,必權實並提,方中道圓融。蓮為心中之特別品類,一生則花果同時,有權實互即,中道不偏之相,顯示西方淨土切實圓融。此第一義也。娑婆為穢,西方為淨,蓮花標出清漣,一塵不染,顯示西方淨而不濁,此第二義也。蓮雖清淨,實出自淤泥,顯示菩提乃由煩惱轉,佛法不離世間覺,此第三義也。蓮雖亭亭淨植,仍不離開泥沙,顯示西方固屬清淨,總不捨離穢眾,故有乘願再來之宏誓,此第四義也。

 

問: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但是要緊在臨命終時一剎那間念頭,如若水火災厄或被車軋死,這種無可預備念佛,這樣的慘死,能往生否?(李俊)

 

答:念到熟時,自然脫口而出。嘗見世人遇有痛苦,輒能呼天呼娘,而況習熟之佛號?縱口不能念,而心中分明,是更較口誦有力也。

 

問: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時,所見的佛及菩薩以及一切佛說的寶貝,可如我們娑婆世界的物,同樣看得見就摸得著嗎?還是如電影見有摸無呢?(陳萬漳)

 

答:見亦有,摸亦有,經云寶池沐浴,衣g供佛,如手摸無,何能浴,何能供?

 

問:常聞老師說九品往生,下品下生是在蓮胎很久,必華開才見佛。但是未開之時,能得自由行動否(慧香)

 

答:一花之大,數十里或數十萬里,何能拘束行動,但不見莊嚴不聞法音不免沈悶。但此是十惡五逆之徒,偶遇知識,臨終念佛所生者。我輩未造五逆,而又終日修持,如得往生,定不在下品耳。

 

問:平時信仰觀世音菩薩,只念菩薩聖號,臨命終時觀世音菩薩能來接引往生否?(寬萍)

 

答:念彌陀往生者,以彌陀本願。即是接引往生,以是之故,亦可不用回向,因法專也。觀音智多方便,普門救苦,不一定接引往生也。縱眾生念觀音專求往生,亦能隨化身,滿其所願,然淨土三經,教念彌陀,不如依之奉行,合於聖言量耳。

 

問: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極樂世界是否宇宙間的一個星球?倘是某一星球,過十萬億佛土,距我們世界這麼遠,若依現代天文學家說:「光的速度,每秒跑三萬萬公尺」一個星的光要到我們的世界,要經幾十年,或幾萬萬光年。那麼,我們要生極樂世界,我們的情識能比光的速度快耶?或是怎麼生法呢?如不是宇宙間的一星球,何以證實有其世界呢?(白永居)

 

答:往生極樂,乃以心往,吾人心量之廣,無有窮際,等同虛空,經中雖曰,極樂娑婆,相距十萬億佛土,實則統包心量之中,此不過心一轉移,並不費彈指時間。茲設一喻,虱蟣從吾人之右手,如思行至左手,當費相當時間,吾人兩手俱在吾身,若以右手而合左手,豈不在剎那即辦耶?

 

問:現在釋迦牟尼佛是在哪一個世界呢?如在我們這娑婆世界,佛的慈悲願力皆是平等,我們何以要求生淨土呢?如說是這世界是穢惡,除了三惡道之外,十方諸佛國土,或諸天都清淨快樂,何以獨我們世界穢惡呢?(白永居)

 

答:此須分段解之。一、佛固慈悲平等,土卻淨穢有別,淨者樂,穢者苦,為欲離苦得樂,故求往生西方。二、佛有三身,法身遍滿虛空,非凡眼所知,應身隨緣而現,自世尊滅度,此世可云無佛。三、願力則佛佛不同,如釋加文佛之願力,專向娑婆苦世度眾,亦猶地藏專向地獄度眾也。四、諸天並非究竟快樂,欲天有五衰,色天有三大災,無色有生死輪迴,何得云是清淨。五、眾生所居土之穢淨,係為宿業所感而生。

 

問:念佛後一定要念回向文嗎?我想臨命終時,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神識昏沈,恐怕不能念,未知如何?(李永茂)

 

答:回向文乃平素所發之一種願力,臨終不須自念,彼時只淨念相繼,信願行三者,即具足矣。

 

問:下品的往生,蓮花未開以前是包在蓮花內的這不是很窮屈不自由嗎?(李永茂)

 

答:亦較輪轉六道,受苦不停,太覺消遙矣。

 

問:權教實教的意思是什麼?彌陀經是權教抑或是實教?(李永茂)

 

答:實是真實不虛,權是善巧方便。彌陀經教人念佛往生,萬修萬去,極樂確有,彌陀現在,以心求佛,以佛印心,心佛一如,事理昭然,乃真實而又真實之教也。然此非深究心法者,恐難洞徹其義,故佛稱曰難信之法。

 

問:先父母等生前持長素念佛,敬奉觀音,享壽七十四而終,是否能往生西方,如欲超度當以何法為佳?(譚成章)

 

答:必解淨土法門,修其因,而後得其果。倘能持素念佛,而專求福報者,僅能得人天之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也。居士如欲超薦先人,只宜專修淨法,如令尊令堂果在人天,當能賴之往生極樂,如已生極樂,亦能賴之蓮品增高。

 

問:每課誦念佛六百,觀音聖號二百,大勢至菩薩二百,清淨海眾菩薩三聲,大悲咒七遍,往生咒七遍,請問老師對否??(寬珠)

 

答:此亦未嘗不可,倘能增加佛數更佳,如以時間無暇,不妨減念菩薩之時間,改為念佛。

 

問:滅法之時諸經相繼滅盡,只有六字南無阿彌陀佛現在虛空,眾生若肯念者即能往生,實是太便宜。那時是人,現世亦是人,佛即大慈大悲救度眾生,何不現時就現在虛空使人念念往生西方?何獨優待滅法眾生?(慧香)

 

答: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現在各寺多有寫出貼於壁者,男婦老幼,幾至盡人而知,尚不等於現於虛空乎?永明祖師曾云萬修萬去,佛何嘗薄待現在?且有許多經典,解釋此理,增我正信,我看還是現在比將來便宜。只是一般眾生不肯念耳。

 

問:有許多精進專修淨業行者,臨終不得往生是否有下列情形:一、定業難移;二、持戒不慎,偶有毀犯而不自知,也無人提醒,無從懺悔故;三、在募化,推銷,贈送事不慎,為所種的惡因所障;四、臨終時為惡因緣障礙。懇乞解答!若有遺漏尚乞補充。(邵育荃)

 

答:此問雖有四句,歸納可分為二,一為定業難移,一為戒行有虧生障。須知此二者,固能為害,其主因只在「正助」兩功,俱不精進,若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謹持戒律,尚有何惡緣之可生?若能行住坐臥,一句洪名,念念無間,尚有何定業而不能轉?果能如是,是為自修生力,況又有他力之彌陀大願,六方之佛陀護念耶?其不往生者料是信願行皆不充分耳!!

 

問:修淨土可以橫超四土,這樣容易。但是念佛一法,有時無妄念似進,有妄念似退,有什麼最好的辦法呢?(周慧德)

 

答:淨念能繼,妄念自無。此必有相當功夫,始能作到。以後不必問妄與不妄,但於不工作或不用心力之工作時,莫把六字洪名放去,即是精進不退也。

 

問:念佛法門中之般舟三昧,有所謂「克期取證」者,此不嫌於執相著相,揠苗助長之患否?(歐陽曼)

 

答:此釋尊徹底悲心,不思議最微妙之法門,一大藏經,無不處處弘此,是法八面玲瓏,至圓至頓,實非凡夫所能妄測,假若執相,何有於圓,揠苗助長,何有於頓!

 

問: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亦為咒中之王,此說不知出於何經?(賴棟梁)

 

答:彌陀身為法界藏,光壽悲智俱無邊際,宏願四八,度生無餘,功德超乎諸佛,故稱曰願王;阿彌陀不翻,為是秘咒,只一阿字,便是一切發音之母,八萬四千陀羅尼所由出,三藏十二修多羅所從演,故亦曰王。不必泥於經典。

 

問:甲乙二人同修淨土,甲發願曰:「余命終時必求上品,若以銅台來迎,誓不往生,願重生娑婆」,其理由為在此土修一日,勝在極樂修一年。乙發願曰:「余毋求品位高低,眼前若得往生即先往生」,其理由為菩薩尚有陰陽之迷,先了生死,乃萬穩之計。請問斯二願誰最可取?(樓永譽)

 

答:乙最可效法,甲好為大言,尚昧淨土之義。但甲之錯在重生娑婆,待取金台,不知一生西方,得不退轉,一生補處,又何憂乎金台?若引懷玉大師為口實,不知大師希取金台,仍在當生。

 

問:修淨業人欲求延長壽命,以期成就念佛三昧,增高生品,每日於定課中加念觀世音菩薩及消災延壽藥師佛聖號,默求加被,是否可以如願,此種希求,亦合佛法否?(鍾鈞梁)

 

答:只宜精進,求其一心,生即上品。若居士所擬,不但是落「身見」,而著「壽者相」,實亦是二三其心。

 

問:修淨業人深愧此生未報親恩,於每日定課中加念地藏王菩薩聖號,默求為二親加被超升,合否?倘在回向時已經稱念「願我宿現諸父母……同仗如來慈悲力,接引往生安樂國」回向文,亦有此種需要否?(鍾鈞梁)

 

答:淨業原非專為自了,回向必取其普;父母之恩,昊天罔極,焉有報畢之理。回向超升,自屬應為!但如問中之七言文,即甚周全。如必在求地藏菩薩,宜在課畢,另發別願。

 

問:經偈中有「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遇會時,果報還自受。」句(行篋無書不知有錯否。)又云「念佛一聲,可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二說不同,究竟在凡夫位業障亦可消滅否?(鍾鈞梁)

 

答:前偈業因不亡,遇緣受報,自是放逸任運,終食其果。後文念佛一句,滅罪多劫,正謂反轉其流,能變異熟。兩文之意,各有關鍵,並非相違。凡夫學佛,即是向聖,倘或不能消障,又安能進乎聖階?

 

問:每日除念佛應回向外,其餘念觀世音菩薩暨地藏王菩薩數百聲,又誦金剛經暨普門品各一遍,是否亦應回向?(桂引杏)

 

答:戒、解、行、向,四義,為學人應備之條件,微末之善,尚回向菩提,課外之聖號經品,仍以回向為圓融也。

 

問:我們稱念佛號一天要算幾千萬遍,那堣@年一度的天公生或神生日不拜,不就對他們失敬過意不去?(隱名)

 

答:稱念佛號,專為自淨其心,與佛感應道交,以備命終往生,不退補處,直證佛果。天公神鬼生日,本有其信徒前往致禮,似無須佛徒多事攙越,如以心中過意不去,亦萬不可殺生去祭,只宜素食供養,默與念佛,祝其往生極樂,則合佛家平等慈悲之義矣。

 

問:走西天路人,有沒有什麼可以當見證,給未學佛的人看?(隱名)

 

答:臨終種種瑞相,往生傳斑斑可考,尚有何疑?

 

問:西方空中常作天樂,並且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此世界之天,不作天樂,不落天花,那麼此世界的天,與西方極樂世界的天是不同乎?(慧香)

 

答:彼國地水,極盡莊嚴,既與此界不同,空際莊嚴,亦自不同此界。居士莫誤天體普覆,似無兩樣,實則各地皆異,豈止極樂,如此地球各空,甲處降雨,乙處飛雪,丙處則杲杲晴日,丁處則黯黯狂風。一洲一時,尚且有異,又何疑乎彼空不同此空耶?

 

問:彌陀經云: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不能一心之人能往生乎?(寬湛)

 

答:不能一心者,臨終宜借他人助念之力,倘無助念之人,能收心念佛,而不繫念世情者,亦可往生。

 

問:阿彌陀經一句:「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老師說是補佛位,不知是補西方的或他方的佛位?(寬珠)

 

答:虛空無盡,世界無盡,隨處可補,不限極樂。

 

問:彌陀經一句,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甚不理解。(陳雲)

 

答:阿鞞跋致是梵語,譯中文曰:不退轉。此世人根既劣,環境亦惡,修行進退不定,故少成就。縱有小成者,遇順逆境,搖動甚心,又失其果,勸他修者,受人譏誚,或遭困難,亦退其行。生到極樂,則有進無退,靡不成就者矣。

 

問:念佛不回向,可能消滅罪業否?(李永茂)

 

答:亦可滅罪,但不及回向合法耳。

 

問:聞云念佛出聲則度人鬼,憶默念則度自身神識確否?念觀世音聖名與佛名是否能真同等效果?(潘思旭)

 

答:度自度他,或自他雙度,全由個人之願力,不關高聲與默持也。至問念佛與念觀音之同異,概言之可云同等,然求往生者,當以念佛為是,依經教奉行也。

 

問:彌陀經之六方佛中,下方世界是指此娑婆世界之地下否?(德碧)

 

答:雖在此界之下,但仍處空中,並非在地之下層。觀虛空各星,可明其理,星在空中,上下左右重重無盡,星球即是世界,方向者乃依一星之本位,而假定之名辭也。

 

問:又聽人說,修淨土不過是種種善根,這話對嗎?(史春)

 

答:此話極對,樹無根不長,何能希其開花結果。念佛因根也,往生果實也。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惟某人這句話的毛病;在「不過是」三字。彼善意惡意,俱不管他;「依法不依人」之訓,自宜奉為圭臬耳!

 

問:有人說淨土法門,是度下根器及老太婆的,若有學問的人,不是要多研究經典?(史春)

 

答:此話也對,古德云:正法時期戒成就,像法時期禪成就,末法時期念佛成就。今非末法時期乎?此期眾生非多數下根乎?修淨正是契機。觀經不為韋提希所說乎?韋提希即是老太婆。但所疑者,有學問之人要多研經典。難道修淨土之人,皆不許研經典乎?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彰明昭著,皆修淨土,彼皆不識經典乎?劉遺民、白居易、蘇東坡、文彥博等,皆為一代鴻儒,統修淨土,莫非皆目不識丁乎?或者大學問之人,只是鑽研三藏飛翰豸憛A例須擯斥修持乎?斯吾之未能解?!

 

問:修淨業之人,臨終要正念現前,即能往生西方;假使橫禍或急病,心神散亂要怎樣呢?(阿雲)

 

答:臨終正念分明,全在平素修持有得,果有得矣,雖遇橫禍,或得急病,心神亦不散亂。而防備萬一,所以有助念團之組織。

 

問:有人問我六祖壇經一句: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處?(金針)

 

答:此祖師揚禪破執語也。尚未圓解教相者,摭拾入口,恐吃不消。必要我下一轉語,便道:「花開見佛,悟無生忍,還有什麼求生處!」如不會這一著,另換一句「化身萬億,周遍沙界,普度眾生!」

 

問:有人問觀世音菩薩頭頂上一尊化佛及大勢至菩薩頭上有寶瓶是什麼意思?(寬喜)

 

答:觀音頂上立佛表悲,勢至頂上寶瓶,盛諸光明表智。二聖脅輔彌陀即是智悲雙運之意,以期普度群眾也。

 

問:淨土法門是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當生成就的……世尊成佛三大阿僧祇劫,阿彌陀佛成佛亦三大阿僧祇劫。那麼世尊與阿彌陀佛修行那時候,沒有淨土法門可以修嗎?(杜粉)

 

答:諸佛皆有淨土,但在法藏比丘未成佛以前,無極樂淨土耳。

 

問:淨土法門,既是殊勝,世尊報恩為何不勸父母同修此法呢?(三木)

 

答:佛母摩耶夫人,已早生忉利,佛之養身姨母大愛道,已出家比丘尼證無生果,自應別論。佛父淨飯王並六萬釋種,佛均勸其往生淨土矣。事載大寶積經,可以查閱。惟佛在世時,鑒機說法,皆得解脫。正不必專說淨土。其時眾生根利,而又親承。

 

問:西方極樂世界之蓮池很多,且大至十由旬二十三十由旬乃至一百一千由旬云云;但蓮華也有百由旬千由旬的,似此兩者同樣大小有見蓮華不見池矣。(善德)

 

答:西方蓮華,雖云若干由旬,然大小隨意而出,池亦如之,願將蓮花觀滿寶池,或疏或密,意想則轉,不必過泥。

 

問:念佛一法,可消罪業,可消病障,可以往生,怎麼還教密咒消災等等咒法呢?(湯善福)

 

答:人之根器不同,各有所喜,故隨順眾生,法有多門。然六字洪名,即屬秘密,古德云:只一阿字便是八萬四千陀羅尼之母。持名者,實亦顯亦密耳。

 

問: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以再念佛求佛?何以再度眾生?(吳福麗)

 

答:是心是佛,乃云「本覺」。是說此性本來清淨,迨因一念,而有無明,則轉為眾生,是「不覺」矣。不覺即不是佛,「念佛」是起覺念,此又謂之「始覺」。即由迷再開始轉覺。功夫深一步,覺則顯一分,是名「隨分覺」。如作到萬緣皆空,一塵不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性同圓鏡,光明徹照,是「究竟覺」。覺到究竟,即是佛矣。覺與不覺,皆由於心。故曰「是心作佛」。惟由不覺再轉成覺,豈偶然哉?即賴「念佛」之力也。自性眾生應如是度,更本同體大悲之心,無邊眾生亦應如是度。

 

問:貪財貪名之人,臨終可不可往生西方?(黃母)

 

答:臨終往生,要在放下一切,正念分明。貪財名者,倘於命終,遇善知識,與彼助念,及其開示,果能提起正念,繼續不失,當能往生。否則受貪業牽引下墮矣。

 

問:彌陀經云:「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聞娑婆世界十劫,僅有極樂世界十日,若這樣算,可說極樂世界到現在,才有十日乎?(陳招治)

 

答:未嘗不可如是主張,考此於萬佛名經內云:娑婆一劫,極樂一月。亦不過比較兩土歲時之修短而已。彌陀經中二句,實乃僅說娑婆,表明法藏菩薩於此世界成佛已久,似不必拘泥依此計算極樂。按大本經所載,極樂無有日月星曜之象,亦無劫數之名。據此,則極樂歲時,實不可計算耳。

 

問:念佛人食三淨肉,倘犯殺戒,可往生西方否?(簡實夫)

 

答:無意者輕,故犯者重。輕者或不為害,重者定生障礙。若能至誠懺悔,求師重受,便是補救之法,犯者亦不宜從是自棄。

 

問:家人現在做殺業生活,今雖已念佛,但又不能改業,到臨命終時可能往生否?有影響家族否?(邱福來)

 

答:念佛之人,決不可再作殺生職業,不能因臨時之身命,牽害永久之慧命。若家中人營此業者,宜勸其改。一時辦不到,也須慢慢設法,以求達到改業為是。在未改業前,可代為念佛懺悔,若自己不作種種之殺,無礙往生,共業共受,各業各受。

 

問:讀「禪話與淨話」後恍然大悟,決修淨土,兼學佛家禪,惟後學前曾進××道,立有重大誓願:「……叛道離師五雷劈身……」等,茲若歸依釋教,則前我立誓言,是否會報麼?(樓永譽)

 

答:外道立誓,皆係欺騙愚眾,既知其非,自宜改邪歸正。前立之誓,乃係邪誓,今歸之途,乃係正途。未聞棄魔向佛,改邪歸正,而有受惡報者。信其邪誓,而不敢改,佛法中名「戒取見」,是邪見之一。信佛德能,毅然歸依,前誓果靈,佛代受之。

 

問:宇宙之大,吾人可相信,除地球外,其他星球必有相仿之動物,故西方極樂也必有其地。吾人初生西方時若無禪功,則必淨染俱備,或雖淨多染少,然西方因富裕極樂之故,且男女均有,則是否會因飽暖之故,而雜染種子繼續出頭之危險?(樓永譽)

 

答:生西之眾,識田雖帶染汙,但西方並無男女之相,亦無惡緣,染汙種子,只有消滅,絕無再起現行之理。祈以淨土三經讀之,自能瞭解也。

 

問:吾人八識田中既備十法界種子,且也俱熟,待外緣引發,決生現行。茲設若有大善人終身信奉基督,念念不入地獄,求進天堂,因該人識田中既無十惡種子,將來臨終自無地獄現行,然而沒有天堂,沒有上帝,阿彌陀佛可否憐他而引往西方?(樓永譽)

 

答:撒豆種而忽生瓜,理講不通。生西條件,須具「信願行」三種要素,如缺其一,便不感應。佛雖慈悲,彼人無願,道既不交,何能接引。

 

問:阿彌陀佛眉間常放白毫光,釋尊及一切諸佛,亦有常放之毫光否?其所放之光為何色?(大寬)

 

答:釋尊眉間之毫,亦係白色,各經都有說明;今舉其一,如法華序品中記載是也。既彌陀釋尊皆為白毫,諸佛眉毫,凡無特別記載者,均可以此例之也。

 

問:「慈雲淨土文」有「願以淨光照我」之語,這淨光是何色?其景象如何?讚佛偈有「光中化佛無數億」之句,這光是不是即如「觀經」第八觀所說「其光金色」?(大寬)

 

答:佛身之光不一,不問眉毫白光,身臂金光,或其他光,只是佛光,便稱淨光,何必定拘一色。

 

問:釋尊示現之形,其如「觀經」所示紫金色,抑亦閻浮檀金色?(大寬)

 

答:隨眾生所感而現,並不一定。以上數問,實無關宏旨,讀經似不必沾沾於此也。

 

問:「觀經」第七觀之蓮華台,其為「其光如蓋七寶合成」之摩尼珠光之台歟?抑為承荷此寶華之台歟?抑二者皆非而另有解釋歟?(大寬)

 

答:此觀先說蓮花,其次說花內之台,次第分明,不可相混。其說花時,言蓮花之葉(即花瓣)間,有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猶如傘蓋,覆於蓮花之上。言花至此為止,言台乃係下文。

 

問:「彌陀經」內極樂國土七重欄楯……皆是四寶周幣圍繞,這四寶是否即為下文金銀琉璃玻璃?又欄楯是什麼?(大寬)

 

答:四寶即如所云,欄楯即是欄幹,橫者稱欄,豎者曰楯也。

 

問:生在極樂世界的人,既是實相,必是四大和合,哪能不空,還可享受無量壽?(施好學)

 

答:來問五句,中間三句,不免有誤解名句之處。細味所問,或疑生到極樂,仍是四大假合之身,哪能享得無量壽命。按投生一事,皆係神識,有胎卵濕化四種。生極樂者,乃係神識往彼蓮中化生。生彼以後,此神識之化身,漸漸轉迷成悟,證到大圓鏡,此智即是真如,不生不滅,故云壽命無量。

 

問: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是否蓮花一開,就成形體上之大人?還是要經幼少等階段才能成年?又生到極樂之人的面貌是否與在人世間相同?(施好學)

 

答:花開出現,便是三十二相。廣大金身,並不如此世須經年歲漸漸長成,亦不如此世之卑劣醜態。

 

問:一切法是眾緣和合而成,西方極樂國土莊嚴,是否能例外?若不能例外,一切法是無常,哪能供給無量壽的諸上善人住下去?(施好學)

 

答:萬法依眾生心幻起之假相,本無自性,故生滅無常。覺心乃如來藏證得之真空,如如不動,故痡`不變。娑婆穢土,乃眾生妄心幻生,不免成住壞空,極樂淨土,乃彌陀真心神通宏願結成,故劫壽無量。緣眾生心有生滅,而所現之土,亦隨之而生滅,彌陀心只痡`,而所結之土,亦隨之而痡`也。

 

問:鄙人每日誦阿彌陀經、心經、大悲咒各一遍,往生咒數遍,持珠念佛千聲,不知長此念去可否求生西天?(桂引杏)

 

答:持往生咒或三遍七遍二十一遍,以有定數為佳。他課無不合,長此念去,不休不斷,決定生西。

 

問:鄙人妻兒均在難中才每日禱念佛號懇求保佑,是否違佛法普救之旨?(桂引杏)

 

答:人在難中,代為祈禱,並不背理。但能普為大眾回向,功德益大。一燈之光,照一人與照百人光並不減,而益者則有廣狹之別矣。

 

問:聞淨土宗中亦可帶業往生淨土(靠佛之力)如是淨土有業,淨土不淨有漏,終久亦必毀壞,然否?(支世榮)

 

答:帶業往生,乃淨土宗專有之法。不能云為「亦可」。業是起惑造惑之果,更是受報異熟之因,若到業盡情空,便是成佛,業情不盡,便是凡夫。再察起惑之由,多因環境惡劣使然,所謂「心本不生因境有」,西方莊嚴清淨,無造業受苦機會,見佛聞法,有開悟斷惑助緣。惑業如病,西方如醫院,入醫院求愈疾病,生西方為斷惑業,若以為藏垢納污,是逋逃之數,則大誤矣。

 

問:釋尊未出世度生以前,那時的眾生死就不能往生嗎(施湘痕)

 

答:生於佛前佛後,即係遭難,以不聞佛法,無由解脫也。惟釋尊來此娑婆度眾,已經七八千次,倘在前次應化,說過淨土法門,而經教未滅時,彼時眾生,當能往生。否則法門尚不曾聞,安有往生之理。

 

問:聽了大乘起信論,確知修淨土之穩當,但念佛一事,最要在心與佛合,才能了生死。可是業障深重,妄念勝於佛念,有何辦法?(周慧德)

 

答:常觀身受皆苦命在呼吸,妄念自能漸少矣。

 

問:印老文鈔內有一段:「待至同生淨土以後,用大圓智鏡攝彼蓮池海外之影,普贈苦海之同胞」,但自聽經以來,未聞這樣的話,請師指示!(周慧德)

 

答:此乃印老悲憫一般苦惱眾生,業重障深,不知淨土法門,縱有知者亦不深信,而發此願。用自己圓智之鏡,作為攝影之機,攝照極樂世界,而將此照片,普贈眾生,希他眼見而起信也。

 

問:淨土文所示「九品蓮花為父母」,是真由蓮花內出生嗎?抑是或喻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之清高,以比我佛門弟子之清高?(鄭至善)

 

答:此二兼有之。

 

問: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蓮宗諸祖法語集要合編一書之中,善導和尚專修法門有云:「或問念佛生淨土耶,導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此一節之意思,是否念佛的每個人都有光明從口出?但在心中想念之人有其光明否?(李永茂)

 

答:此係功夫問題,非人人能為,亦非人人不能為。

 

問:地藏王菩薩發願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果到地獄空之一天,六道眾生是否全都往生?(黃媽惜)

 

答:地獄乃六道中之一道,果至空時,自是彼一道空耳。於彼五道何干?而超出地獄之眾生,亦非遽生極樂。

 

問:釋迦牟尼佛的洪名,歷史上都有記載,何以阿彌陀佛的洪名大家都要稱念,獨於歷史上無記載乎?(林景星)

 

答:一個國家成立,有職官記載國家之事,後人再據之編纂史書,世界各國,中國最古,史書所載者,亦不過四千餘年耳。釋尊降世,距今僅二千五百餘年,故史有記載,彌陀成佛於今十劫,史書何能知其事耶?

 

問:彌陀經上:「從是西方……」的「是」字,既係指世界而言,則天文學云:「太陽乃甯P,永不移動,地球繞太陽而自轉。」若果如是,則早晚用何判別西方?(樓永譽)

 

答:西方之名,本依所居之處而假定,此為便於言說,非實有也。經意原係借此,使人攝散心於一處,果能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矣。明乎此,但當依經所教,以日落處為西,不起分別,即得受用,待得經教漸明,功夫漸深,此等問題,便有著落。

 

問:帶業往生西方後,是成為五十一階級內之菩薩?或為階級外之凡夫菩薩乎?(奚子為)

 

答:既云菩薩,安有階外?經云:生皆不退,一生補處。但能往生,不愁不成菩薩。

 

問:已然念佛求生西方,是求不受生死苦,若是行善、布施、敬佛、敬神,沒有念佛,這能得生西否?(慧貴)

 

答:行善至敬神四事,只是有漏善業,僅得福報而已。至云沒有念佛能生西否,請思不求種因,而希得果,有是理乎?

 

問:念佛是念心,敬佛敬神是表現敬意,如此,豈是佛神時時刻刻在寺廟佛像神像之前嗎?有人教三二日為一期,規定集合來拜誦經,這豈不是團體湊熱鬧?如此有什麼功德?也能消災嗎?(慧貴)

 

答:佛之法身,充滿虛空,不限於廟;無始無終,有感斯應,不限於時。神則未證法身,當然拘於一處,不能與佛同時並論。三二日集合誦經一次,自比一天經也不念者好。能否消災,更須視誠敬若何而定。

 

問:多拜佛拜神功德較大?或是多聞法多念佛功德較大?(慧貴)

 

答:此四者以念佛功德為最大,為其是無漏正道,能證涅槃也。拜神功德最小,以其不過對他方一種恭敬而已,無他益處也。

 

問:彌陀成佛至今十劫,故史書不能記其洪名,那麼世人何以知彌陀佛的生日?(葉慶春)

 

答:宋代永明大師,有彌陀化身之號,後人即取大師之誕辰,而紀念彌陀,此係借用。

 

問:站在人類中,好壞份數,就有六分壞,如果誠心念佛,在可能中罪障消盡,否則能往生西方否?(戰覺力)

 

答:有意者多為罪,無意者多為過,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只求不造新業,便亦大佳,縱未消盡夙業,亦可仗佛願力,帶業往生。

 

問:定、夢境界,合目坐定,誦大悲咒,觀想在眼前,有許多的大和尚站在身前,如何請指示!又睡眠間夢見多位老先生,內中有兩位坐在左右,口說演戲,第一幕二幕,最後一幕,觀音地藏,說完時大家各自散去。夢已清醒,好壞如何請指示?(戰覺力)

 

答:此皆妄境,宜急排而去之。念佛注重一心不亂,宜取加註之彌陀經詳研為妥。蓋是經為持名之根本教典,不可不知也。

 

問:每日早晚各念佛二百聲,並彌陀經大悲咒心經各一遍(因家務及小孩太多不能多念),工作時外加散念可否往生?(鄭蘭蓀)

 

答:只能誠敬,無不往生,所云規定大致尚可。

 

問:未皈依佛教的人,有實行八德,不犯十惡,像這樣人臨終有可能去到西方嗎?(柯仙江)

 

答:此等善人,只能升天,享受有限度之假樂,決不能往西方。不種如是因,希結如是果,何能講得通?

 

問:學佛念經之人,若未修身口意之十善業道,不知念佛有效否?(魏柏勳)

 

答:念佛是正行,清修三業是助行,正助雙修,如鳥之兩翼,方能翱翔前進。據此義而論,尚是加修十善為妥。倘念佛者念到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即不必另修十善,蓋既得一心,三業俱臻清淨矣。

 

問:學佛以後,受了世俗人譏誚話,不免起瞋恨心,也知這心是地獄種子,但是功夫不到,聽了閑言,就要管不住自己,請師指示最好辦法!(周慧德)

 

答:對己著想,我是菩薩,應起覺照,當行忍辱。對他著想,爾乃癡漢,應起悲心,與以原諒!再急用一句洪名,當作金盾,綿綿念去,壓住瞋心,不然他癡我瞋,同一墜落。

 

問:念佛是願見佛的,這不是抵觸著:「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之世尊金言呢?(李永茂)

 

答:此禪淨功夫修法之不同,禪在明心見性,得見心性,即是見佛,但心性無相,若以相求,自是邪錯。淨依經教,以心作佛,不妨相求,然佛有三身,境有四土,法身及寂土,亦皆無相,是則根本上又無不同也。

 

問:念佛往生與否,盡在臨命終時之一念如何,但徹悟禪師念佛法語云「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問人矣」。未知哪個為實?(李永茂)

 

答:臨終所起之念,全係平素積習所成,事不兩歧。

 

問:上品上生是帶業往生嗎?如果能夠把一切的罪業都消滅得幹幹淨淨的時候,證得什麼果位呢?(李永茂)

 

答:極樂四土,各分九品,如常寂光土上品上生,並不帶業。古德云:未斷二惑,生凡聖同居土;二惑若斷,生方便有餘土;塵沙無明若斷,生實報莊嚴土;生相無明若斷,生常寂光土。

 

問:記得十六觀經中云:除了上品能即時花開見佛,中品及下品都要坐在蓮花中,經過相當時間,甚至要十二大劫,蓮花才開。何以彌陀經中講已生彼國之眾生,能聽空鳥等演法,能看極樂世界之各種莊嚴,能盛眾妙華供他方佛,這些眾生,如是花開,已證聖人,為何還有凡聖同居土之名稱呢?(舒淑婉)

 

答:小本略,觀經詳。略詳雖殊,其理無二。小本所云見者聞者,皆是花開見佛以後之事。其花開後,並非儘是聖人,此聖字是指證有果者而言。如上品中生之經經過七日,得無上正正覺,下品上生之經十二劫得入初地,正等覺初地,皆是證果,其在七日及未得十二小劫以前,則仍是凡夫。至下品中下兩生,只云發無上道心及菩提心,更是證果有待矣,所以有凡聖同居土也。

 

問:佛不妄語,經說極樂國土莊嚴美妙繪聲繪色,宛爾具在。該土樓臺地榭,花樹禽羽,是否全為精神活動,而非色塵境界,如莊周夢蝶,非實有耶?(瑞錫)

 

答:所疑極樂,謂非色塵,而是夢境非實,此對佛學名相,未知其義,凡是目取之相,皆名色塵,空則萬法皆然,豈獨莊生蝶夢,即此根身器界,亦是眾緣和合,幻出之相,並無實體,然有相即起用耳,望先辨明界說,自減誤會。極樂世界,土分四類。有真實,有方便,須憑學者功夫分證,向人講解,亦須觀察對方,應機與說,否則錯下一語,兩無所益,居士既知佛不妄語,又奚疑極樂非實耶。

 

問:佛說阿彌陀經時,文殊、彌勒諸大菩薩皆列席參聽。蓋菩薩之身相殊勝莊嚴,而凡夫之身形短小粗陋,乃迥然不同也。但未知當時菩薩是現凡夫身而列席聽法?或本以菩薩身相?又當時大眾(凡夫眾)是否均睹菩薩聖相,或有緣者方能睹之?或唯憑世尊金口說示即知者也。又天人與世人不同,未知現我人之身量(七八尺高)?或本以天人之身量(數由旬)?而在座之大眾,是否知是天人或不知者?(邱炳輝)

 

答:佛菩薩天人等身之勝劣,隨眾生緣各異其相,如一溪水,天視為琉璃,人視為水,龍魚視為雲煙,餓鬼視為焰火,其理正同。倘有現凡夫身者,則凡夫自得見之,否則開天眼者方能見之耳。

 

問:不度眾生,閉門自修者,是自了漢,出來度眾,多惹是非,然即兩不全一,不如學老太婆規矩念佛,比較可否?(蕭慧心)

 

答:不宜如此消極,可參看二九六頁答周慧德之問,無煩惱何有菩提?兩者只在一轉移間。

 

問:常聞凡聖不同居,又說西方無分凡聖,此意義尚未明白,請示!(蕭慧心)

 

答:帶業往生,未斷諸惑,得與上善,俱會一處。此即極樂淨土殊勝處,此即彌陀威德無極處,但此只是西方四土之一耳。

 

問:聞天外有天,此指西方是否?地外有地,此指地獄是否?(蕭慧心)

 

答:世界無邊,此世界之上,尚有世界,彼自有天,故可曰天外天。此世界之下,又有世界,彼自有地,故可曰地外地。無涉與西方及地獄耳。

 

問:樓下開賭博或開飯店殺生等為業,但樓上作道場,有所損害於念佛人否?(蕭慧心)

 

答:初學人未能泯相,遠之為宜,事實上一時如離不開,只有攝心守意,各幹各事,各不相妨,亦無有害。

 

問:佛說娑婆是苦,西方極樂無勝,眾生何以取苦捨樂事究何也?(蕭慧心)

 

答:耽著五欲,以苦為樂,永劫習氣,一時難除。彼對佛言,既不起信,極樂勝境,又不曾見,譬如蠅性喜臭,栴檀龍腦等處,總不喜前趨耳。

 

問:阿彌陀佛,本極樂教主,彼之形像,何以傳來此土?而現傳之形像,是否真實?(王權)

 

答: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均載彼佛德相,此界所傳,本有所據。

 

問:臨命終時種種瑞相,可以斷定生西無疑,然而遺族或其友人夢中或由巫者之言或由其術看見在陰間地獄受苦,或要其遺族超度,如何一旦到了極樂世界,皆是不退轉,哪有再在地獄之理?(王權)

 

答:噩夢原本無憑,覡巫更是虛妄,不足聽信。

 

問:禪宗皆不著相,淨土因初機,從著相入手,為方便故,究應要否破相?抑在何時期學習破相耶?(智琚^

 

答:初學之人,教相不明,遂有執空執有之病。要知有見須破,空見亦須要破,以二者皆不圓實也。既至學有深造,便知真空不離妙有,妙有即是真空,空有不異,然亦非有非空,若到此境,試問還破什麼?

 

問:念佛人倘無發慈悲喜捨之大願難於往生,對否?(智琚^

 

答:念佛為大乘法門,以發菩提心為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只求己生,果能正助雙修,功夫精進,亦能往生。因淨土一法,普攝根也,但品味不高而已。

 

問:既有正信念佛,念念相繼不斷,倘有故意犯五戒十惡者,能否往生乎?(智琚^

 

答:念佛貴心與佛德相合,存心犯戒造惡,淨念即不相繼矣。往生與否,何能此時預斷,哪粒種子先熟,須看臨終時遇何因緣而定。黑白二業,遇緣各起現行耳。

 

問:阿彌陀經中世尊言「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註釋言「若只修自己好,不發菩提心度脫眾生是為小乘,就是小善根,故要孝養父母,念經拜佛,修六度,十善,受持禁戒等之助行,方得生極樂」。若如此則經云帶業往生如何?又鸚鵡及殺豬業者等一時念佛,聽念佛,就可消業障帶業往生極樂,他是罪業重重之輩,可證無小善,豈能修助行之六度、十善、五戒?弟無明不能理解望為明示!(吳倫炳)

 

答:係指何人之註,未曾說明,無從查起。且恐來問錄此註時,尚有遺漏。淨土三經,皆重正助雙修,此是通義。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若取法乎下,試問將何得乎?此古人必策勵修者努力上乘之苦心也。觀無量壽經,往生列有九品,無量壽經,尚說邊地。鸚鵡屠戶,只有正行,雖得往生,但品不高耳。

 

問:依歧路指歸等書之次序,念佛後念回向偈完了禮畢(課程完了)後,隨即念地藏菩薩名號百聲,或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百聲,而為祈禱病苦或福利,未知可否?(吳倫炳)

 

答:課外別願,有何不可。

 

問:阿彌陀經末之咒語,未知念經後定一要念否、其咒未知有何能得大靈驗否?念幾回就能應驗否?其念不在念經後,另在別處可以念否?(吳倫炳)

 

答:倘係往生咒,當然須念。其念誦次序,詳列歧路指歸。按持咒通例,十萬遍謂之成就,其後作課時,三遍七遍二十一遍,皆可隨忙閑而定。若問應驗,是在誠心,又不能以次數作標準也。

 

問:阿彌陀經之解釋云:念第一種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佛土甚多,恐有害怕須要念第二種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為穩當,不知如何?或二種一時同念不知可否?(吳倫炳)

 

答:心既存西方淨土,彌陀自然知之。安有敲鐘而鼓忽發聲之理?不過此二偈,以前者為最圓滿,居士欲統念,亦無不可。

 

問:念佛的十念佛,聞印光大師有言能可十念而已,不可用十念、二十念、三十念之法未知實否?因用十念未記數,二十念三十念四十念的記數容易,不知可否?(吳倫炳)

 

答:十念而已者,指念十口氣之法,十念記數者,又另是一法,勿得相混。大師之言,豈有不實?可細心讀之,不可誤會!

 

問:願生極樂,必須發度脫眾生的大願則可云云。未知其發大願是不時有所心念,或念頭就可否?或是要不時在佛前誓願則可?但不論大小功德都要念回向偈,其偈是用第一種,或是用何?念偈是在佛前?或是在不論成何等之功德,同時在成功後隨時而念否?(吳倫炳)

 

答:心須常存此事,更貴實行此事,方為願不虛發。回向以第一偈為功德普遍,在家可向佛前,在外則心念一遍,諸佛皆知。

 

問: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別行略解,第二不更惡道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國中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壽命無量無邊,如何更有壽終?(慧性)

 

答:此須與第十五願合觀,其十五願之大意,是壽命無量為原則。但或長或短,各隨其願,倘為欲度眾生,往投濁世,即為極樂壽終時。

 

問: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教人修持方法,專念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以心不純,百中稀得一二。此兼修種種是甚麼?(陸玄智)

 

答:佛法雖有十宗,歸納之可分研教行持兩門。禪淨密三宗,皆是屬於行門。善祖之訓,專為指淨宗範內之法;兼者指夾禪夾密等行。

 

問:修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一事,弟子想三皈依以前所作惡事屬於舊業;三皈依以後若作惡事,即屬新業。新舊業均可帶同往生否?(陸玄智)

 

答:已經皈依三寶,便不應再造惡業。若一面念佛,一面造業,是染淨二力互熏,究竟誰勝?豈能預料。染勝三途有分,不生即是不生;僥倖淨力勝矣,勝即得生,即已生矣,試思業不帶去,置於何處?

 

問:十方都有三千大千世界,不知西方亦是三千大千世界否?(詹秀)

 

答:經云西方有無量壽佛,如是等琲e沙數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等句,是知西方並不例外。

 

問:有人謂阿彌陀佛聖誕是十一月十七日,何以知之,出在何經?(王成一)

 

答:彌陀既非此世此土之佛,又以曆法種種不同,何能知其誕辰。相傳是日為永明大師壽誕,大師弘揚淨宗,有小彌陀之稱,故借是日以紀念彌陀也。

 

問: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什麼紀念?(王成一)

 

答:相傳二月係誕辰;六月係成道日;九月係出家日;此亦借日紀念而已。

 

問:為人祝壽誦阿彌陀經及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五百遍以上可否?但此時要用之回向文請開示!(陸天養)

 

答:回向文可念:「願消三障諸煩惱……」四句,餘無不可。

 

問:為人消災誦彌陀經及念南無無量光佛六字五百遍以上可否?但此時要用之回向文請開示!(陸天養)

 

答:回向文亦可念「願消三障諸煩惱」四句;或念「願以此功行,莊嚴佛淨土……」等八句。但佛號直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可。緣阿彌陀三字,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慈悲,無量智慧等無不包括也。

 

問:淨宗專以念佛拜佛為往生資糧,而般若宗(金剛經)以「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四句呵斥行者,此豈不與淨宗教理完全相違,不知釋尊是何密意?請示之!(方明)

 

答:一個法門,一個修法,猶之一把鑰匙,開投一鎖,其理正同。人手固有不可,結處無不一樣,至舉相違之處,只係因地上之分別而已。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再舉一例:如四方各地有人欲往台中,臨行問路,答者對臺北來者則曰向南進行,對屏東來者曰向北進行,台東來者則曰向西進行,清水大甲等地來者則曰向東進行,驟然聽之,似是相違,其實是觀其立場,應機施教。若諸人不起疑惑,皆能達到台中。倘以答者語言相違,不加信從,必皆取一方向而進,定有三人離台中轉遠也。

 

問:彌陀經中,六方諸佛讚歎淨土,是不是釋尊說此經時,六方諸佛同時讚歎?(陳淨願)

 

答:是。

 

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二願中有云:「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句,「普賢」是現在普賢菩薩否?若是現在之普賢菩薩,云何阿彌陀佛因中即發願修習普賢之德,其義云何?(陳淨願)

 

答:彌陀昔為轉輪王,其第八王子名曰泯圖,於寶藏王所,曾發大願,彼佛號之普賢。廿二願謂他方菩薩來生我國為眾生故,遊諸佛國,現修普賢之德,非彌陀自效普賢也。然現在之普賢亦即當日之泯圖王子展轉而現。

 

問:無量壽經云「此土修行一日,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若此則何必求生西方?(陳淨願)

 

答:此是生死岸,彼是涅槃岸,成就有難易,所以必去。

 

問:阿彌陀經上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功德莊嚴,是實相或幻相?若說幻想實有其所,若說實相沒有實景可見,如斯可說心相否」(智幻)

 

答:既信實有其所,往生以後,自有實景可見。

 

問:阿彌陀佛之九品度眾生,是眾生有九品往生之謂,若至西方極樂世界,尚有九品之境界否?(廖武卿)

 

答:往生以後,花開悟證均有遲早,是即品位不同。

 

問:如彌陀經義蘊註釋「求衣得衣,求食得食,」一節不知究屬何意:若謂極樂世界倘要衣食,何謂極樂,晚自思「極樂世界是不是不必衣食之境地?」若謂不必要,何必求衣食之念頭呢?(林柳淋)

 

答:此為初機衣食之見未泯者,方便示相耳。

 

問:釋迦牟尼佛尚須六年之苦修,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為何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呢?(慧德)

 

答:承佛神通及威力加被之故。

 

問:自皈依佛法,勤念願求生西,常常聽講,臨終之時,若受障礙,不能往生豈不白費其功。在娑婆之時,似須先有師長或是親友,已經往生極樂代為作證,來招同往西方,比較穩當?(慧德)

 

答:阿彌陀佛四八大願,慈悲無量,神通無邊。常以光照十方國,攝取念佛眾生,不少暫捨,經訓煌煌,難道還信不及?居士之意,以為彌陀之平等大慈,反不如師長親友之私愛可靠耶?此層卻屬誤解。

 

問:臨命終時,全家能不哭泣,一意念佛,固在最有利益。別世以後,四十九天念佛以外,要誦什麼經,為利亡者?再請問頭七至滿七,有用什麼方法超度好?(慧德)

 

答:不必多生分別。既是淨宗學人,只誦六字洪名,往生咒,彌陀經,便極妥善。如喜多加,可誦毗盧遮那佛大光明灌頂真言,或大悲咒,或拜彌陀懺足矣。

 

問:早晚念佛,日間為他項工作未能持念,又未能即時茹素,尚食三淨肉,未知於淨修有何妨礙?(葛曉凡)

 

答:簷溜穿石,要在琱[,晨間之課,關於一日薰習,不可疏忽,宜早起半點鐘去作。果忙,但取十念法,不過五分鐘時間,似乎不難作到。餘時亦可散持,現食三淨肉並無妨礙,但希功與慈悲並進,以達到純素為佳。

 

問:阿彌陀經摘註接蒙內釋提桓因(疏鈔擷)「此云天主即帝釋也。迦葉佛滅時一女人發心修塔,卅二人佐之,今王忉利統卅二天故曰天主」。此迦葉佛應不是當時在座聽經之摩訶迦葉,請示迦葉佛係何時人?(葛曉凡)

 

答:迦葉佛乃過去劫七佛之第六佛,並非釋迦佛之弟子摩訶迦葉也。

 

問:淨宗以專心念佛為往生成佛之道門,禪宗則以難言絕語,專求向上一著,呵佛罵祖,若念一句佛,漱口三日等事,此則都與淨宗念佛之旨乖違,但誰為究竟之正門?請乞一示!(方明)

 

答:禪家呵佛罵祖,是為逗機不得已時偶然之事,並非以此為專門,切勿誤會!禪淨兩家之法,皆是大乘了義,不過起手方法少似不同,淨家有相易入,禪家離相難尋,至其歸元並無二致。

 

問:追頂念佛據說治妄想之最佳方法,有位朋友問我說:「我的妄想熾盛,你說追頂念佛可治,那麼追頂念佛怎樣念呢」!未知若何念法?及何經有說及?祈示之!(呂順運)

 

答:「追」作追逐不捨講,「頂」作頂接不斷講,即前句之末字方去,急追一句接住,如鑽木取火,不使少停。又如奏樂,必字字逐拍,不使走漏。此法經中未言,乃係古大德經驗之法。

 

問:據說命終後八小時方可移動,設若精通念佛之輩,命終後即隨佛往生,何必再等八小時,方可移動,其理若何?(呂順運)

 

答:眾生命根係第八識,投胎先來,死時後去,餘識捨時,即現死相,然實非真死。今醫學界已有證明,在現死相之八小時內,誰能知其第八識何時始去,此為策萬全起見而取此法。(飭終津梁一書內詳)

 

問:為何學佛人(在家出家)每逢相遇,皆揖手云:「阿彌陀佛」,這是不是把阿彌陀佛當世俗問候之用?或有其他用意,祈示之!(呂順運)

 

答:至心念阿彌陀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語最為吉祥,相逢稱誦,祝福之意,且使對方一歷耳根,八識田中得到佛種。

 

問:無見頂相與肉髻,是一是二?(大寬)

 

答:觀佛經三日,佛頂肉髻,生萬億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無量世界,諸天世人十地菩薩亦不能見。據此,無見頂相,是指頂光也。

 

問:坐念佛號,有跏趺,吉祥,降魔各坐法,弟子以年齡稍大,全趺半趺皆不可能,擬採用吉祥二坐法,不知二者以何者為善?及其坐法各如何?請詳示!(大寬)

 

答:跏趺有單結,雙結之別,不論雙單,左加右上為降魔,右加左上稱吉祥。坐時兩手掌向上仰,如降魔坐,左手即加右手上;吉祥坐右手即加左手上。兩大指尖接抵,此名定印,安於臍下。頭脊正直,鼻與臍取一直線,各種坐法,任意自擇,久坐麻木,亦可換腿。

 

問:觀經觀世音菩薩,項有圓光,中有化佛菩薩,無量諸天,舉身光中,五道眾生,皆於中現,既度五道眾生到極樂去,因何留一道不攝,豈不有背慈悲平等乎?(雙木)

 

答:天人畜鬼四道皆有修羅,言五指即含修羅在內,各經中亦多有語五道者,若為易於明瞭,則又言六道耳。經文並非故留一道不攝。

 

問:淨土按台宗教義,分為四土,末法眾生帶業往生者,生於何土?(雙木)

 

答:四土往生,但論行持之功夫而分其證得,並不限於何期行者,證何等土也。

 

問:當失眠苦不入寢的時候,想起來坐一會,但不知佛教打坐之要領?(鄭敦)

 

答:失眠之人,最宜右脅而臥(即側身右方在下),兩足疊齊,右手托腮,左手搭胯,瞑目調息,放下萬緣。心中默轉「阿彌陀佛」四字,再用耳聽(心轉自有聲相),能入眠固佳,縱不入眠,念歸於一,亦得息養。若要打坐,亦是萬緣放下,默轉佛號。其坐法參上頁答大寬居士之問便知。

 

問:月刊上常看到蓮邦國,而是否以佛化國家聯邦之稱?(鄭敦)

 

答:阿彌陀佛願力之極樂世界,蓮花最為微妙特殊,故稱極樂世界為蓮邦。由今中國以梅花為國花,日本以櫻花為國花,稱梅稱櫻,便可代其國名耳。

 

問:念阿彌陀佛經之聲音宜拖長好還是短促好?每日至少宜念若干?(鄭敦)

 

答:拖長及短促,皆不相宜。當如小溪流水,不急不緩,念多念少須酌自己時間。但既念阿彌陀經,誦畢宜持彌陀聖號幾百聲乃至數千聲,閱前贈學佛淺說,及歧路指歸,自明大義。

 

問:淨宗以九品蓮花為父母,他宗托何物為父母呢?(陸天養)

 

答:淨宗是橫超三界,帶業之識往彼極樂,托蓮化育而生。待悟無生,直證佛果,則無所謂生矣,是往生與成佛為二層階級。他宗是豎出三界,斷盡諸惑,見性成佛,即性是佛,安用依託。

 

問:阿彌陀經說,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為何因要供養他方佛呢?(陸天養)

 

答:供佛積功德,聞法增智慧,若功德智慧不圓,安能成佛?不積不增,豈能圓滿?釋迦世尊,亦曾於過去世供無量諸佛,觀世音菩薩亦復如是,故皆圓成種智。往生之人,在未證補處之前,必須上求下化,覺行雙圓,方得證補處耳。

 

問:專一持佛的聖號與持往生咒的成就功德有何差別?(鄧慧心)

 

答:並無差別。但事忙人,持咒不如持名方便;臨終時持咒不及持名容易耳。

 

問:臨命終時,能得正念,卻是西方阿彌陀佛來接引,或是自己心佛來接引呢?(慧貴)

 

答:是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來接引,經訓煌煌,何必疑惑。但西方彌陀,乃我平素心中想念之佛,故又說是我心中之佛,恐君誤會。今舉一例:如我與父母遠離多年,心中日夜想念、寫信拍電,催來相聚,一日我之父母竟遂我願而來,便可說我心中父母來也,其理如是。

 

問:念佛人積欠債務,到命終時,不幸還不清楚,能帶業往生嗎?或是再輪迴還他欠債呢?(慧貴)

 

答:真實無力償還者,是無貪吝惡業,或不妨礙。若一面念佛求生,以西方作逃藪;一面貪吝世財,起賴債之心。念佛既不為上求下化,因已不淨,再加貪吝之心,此兩粒種子起現行時,試問結什麼果?不過問中云「不幸」兩字,自是屬於真實無力一類。

 

問:有一夜晚課後,對菩薩祈求世間法之事,當夜隨時得夢老師,對我說祈壽命,這壽命是當生之壽耶?抑是求生西方之壽耶?(慧貴)

 

答:夢多幻妄,本不足憑。因世法求菩薩,而夢他人,或是菩薩化現,亦未可知。告君祈壽,當是教祈無量壽命之常樂我淨。似不能教祈濁世不究竟之短短壽命也。

 

問:彌陀經「晝夜六時」,西方既無晝夜,哪有六時?(慧貴)

 

答:雨花一次謂之一時,蓮合謂夜,蓮開謂晝,彼之晝夜時分,佛順此方說耳。

 

問:「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佛位平等,如何又有等級?(慧貴)

 

答:此存指度生願力而言,佛在實智上平等,在權智上少有不同耳。

 

問:淨土宗帶業往生之說,似與因果之理不相符合,造惡之人,只要念佛,便不受罪報,反生極樂,此話果然,誰肯自己刻苦去作善事?(遊玉耀)

 

答:一切善惡念頭善惡造作,總名曰業。當起造時,即是一粒種子(習氣異名)印落八識田中,異日遇有增上緣,發生作用,能牽八識,六道投胎。通途法門修行,專為消滅此類種子,名曰斷惑。至斷淨盡,便是涅槃。念佛法門,是止息善惡念頭及造作,單提一句佛號,印入識田,舊日種子,不遇增上緣,無由而起作用。佛號種子(念即由心,是心是佛)愈積愈厚,時時有增上緣,能得先起作用,報盡生西,惟舊種依然存在,故曰帶業。生西後,舊種仍須求斷,方證補處,是與通途之法,始異而終同也。若謂只管造惡,而以佛號作護符,則誤會矣。

 

問:一生造惡,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如此則不妨只管造惡,待到臨終,專作十念可矣。又何必日日苦修乎?(遊玉耀)

 

答:指夙有善根,一時著迷之人而言。若非夙有善根,健康之時尚不喜聞佛名,何況四大分離萬苦交煎之際,而能念佛乎?觀經下品下生,固云臨終十念,要在「至心」二字。至心是放下萬緣,徹底專精之謂。俗子待到臨終,皆是多所依戀,決難念佛,安能還發至心。此時能發至心者,定屬夙根深厚之人,不容藉口僥倖。

 

問:念佛之時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但在要完之時,為何只念「阿彌陀佛」四字,是有甚麼關係嗎?(慧霖)

 

答:先念緩,後念急,急時四字易念耳。

 

問:聽老師在說法之時,講阿彌陀佛四字,就包含三藏十二部經,又是經王和咒王,那麼還是有阿彌陀佛這人沒有?或是僅僅的一個經王咒王的代名呢?(慧霖)

 

答:此須分二段答覆:一、「阿」字為一切梵字發音之初,無「阿」字即無一切經;又為八萬四千陀羅尼之心,無「阿」字即無八萬四千陀羅尼。僅此一字,亦可曰經王咒王。是顯密二教均不能離此一字。若講四字勝義,顯教各大經中處處指歸,人多曉了,不必覆贅。茲就密教言,「阿」字總表佛部,具理智不二義。「彌」字總表蓮花部,具生法二空義。「陀」字總表金剛部,具堅固不壞義。所說包括三藏十二部誰曰不宜?二、上係解釋四字勝義,何可疑無其人,淨土三經,所說甚詳,彌陀乃為極樂導師,不過此尊導師洪名,已具此不可思議功德耳。

 

問:弟子自學佛到如今,為什麼沒有聽說過阿彌陀佛的聖誕?(慧霖)

 

答:阿彌陀佛,乃法藏比丘修成,彌陀經曰:「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再說到法藏生時,無量壽經曰:「過去無量不思議無央數劫……有大國王名世饒王……棄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如此久遠,年尚不知,何能知其月日。今人以舊曆十一月十七日為彌陀聖誕,相傳是日為永明大師誕辰,借來紀念彌陀。

 

問:年少而至老只念佛求生西方,與閑時少研佛理,將盡能力救脫眾生,如何方好,有何不同?(慧性)

 

答:發菩提心是淨業正因,念佛是上求佛道,研理是廣學法門,救脫眾生是下度眾生,此三者均是菩提心。應並尊重,不可軒輊。

 

問:定課念佛時妄想心繼續顯出,心不想佛,耳不聽佛,在念日子不久,亦念不多聲(約念一千多聲),知念多聲始可斷妄,但無時間,如此者,只可種善緣,亦能生西否?現事多亂心甚重,暫停待將事少,才開始定念好嗎?(慧性)

 

答:至心十念,亦可往生,何況日課千聲。凡夫家居,安能無事,若待事少再念,則永無能念之時矣。要在自己觀機利用時間,作事用身用手,念佛用心用口。定課但能早起半點鐘,即能照作,散課隨時隨地,皆可執行,不管心亂不亂,總是一直念去好。

 

問:又普門品中:「若有女子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菩薩是度眾往西,豈有度眾生出生娑婆世界乎?(陸天養)

 

答:生西必聞法信修,方能成就,其有眾生,但修人天福報,不發出世大心者,自不能超出娑婆。菩薩即以此類眾生,而與求男求女之人;實以此眾,佛緣未熟,本在娑婆,行一時之權智,滿求者之心願,並非度眾出生娑婆也。

 

問:佛有三身:一、釋迦佛,二、大日如來佛,三、彌陀佛,實一佛之德,所流出之三體也。大日者,釋迦之法身;釋迦者,大日之化身。亦分為:釋迦教,大日教,彌陀教三教。為彌陀者之身,究為何身?釋迦教大日教所為何解?(管新盤)

 

答:此密家之說,釋迦教即顯宗,大日教即密宗,彌陀教即顯密雙融之淨土宗。既云大日為法身,釋迦為化身,彌陀自是報身矣。

 

問:淨土宗,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經為宗,遵以念佛,藉他力而求解脫,我等愚夫愚婦,因時間及事務關係,未能讀誦兩種壽經,專念小彌陀經及念佛,臨命終時,倘一心不亂,是否違犯未誦壽經?可否往生淨土?(管新盤)

 

答:淨土三經,各有其用。無量壽經主廣修六度萬行,觀無量壽經主心作觀想,阿彌陀經主一心持名。研教時不妨廣學,修法時貴在專一,果能依彌陀經持名有琚A決定往生,況能持至一心,更千妥百穩矣。

 

問:一般居士,現為國家服務,對於佛示,求解脫法門,因俗務瑣事羈身,未遵奉行,除每日念佛後誦彌陀經外,始終未能奉行佛示法門,可否往生淨土?有否違犯居士戒?(管新盤)

 

答:日誦彌陀經及念佛,便是奉行佛法,身在含元殿上,何必更問長安?至云居士戒,乃另為一事,須依他正受,今雖未受,凡屬佛子,殺、盜、邪淫、妄語、飲酒,亦須發心自戒耳。

 

問:念佛人因疑未斷盡,信不堅固,往生邊城,若然往生邊城,是不是有佛接引?抑或自己往生乎?(智梁)

 

答:化佛接引,不過蓮花不及開耳。

 

問:古德常有淨業功成,平時或臨命終時,每有見彌陀,見觀音、勢至或諸菩薩,吾人所以能認識不常見之客其名是誰,必有人介紹,才能認識。若佛及菩薩,突而其來,並無人介紹,亦無自我介紹,何以能認識乎?能保不差誤乎?(智梁)

 

答:三聖乃我平素意念已久之相,屆時當如念而現,不過更加莊嚴。再舉一喻,夢中所見之人,並無介紹,有時亦知其名字,理與此同。

 

問:自友啟示宗教的信仰,自心信念持行學佛念佛之時,心猿意馬侵擾菩提果園,是否障深業重?(黃重富)

 

答:障深業重,娑婆之人,大抵皆然,不止居士。念佛心亂,是功夫尚淺,應有理象,不可急躁,以求速效。只宜念時字字清楚,自聽字字清楚,再從一至十(一氣三句再三句後四句)記數清楚,久久自能一心。

 

問:東土難生,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遇,而我東土已生,人生已得,佛法微聞,明師未遇,有志入釋門修真,遠離六道輪迴之苦,不合家境窘迫,家務纏身,是否無衲福之緣?(黃榮富)

 

答:東土二字錯記,乃是「中國難生」,中國指一國之中心,別於邊地。淨土法門,有師固佳,無師亦能看書自修,而成功不限於出家也,但肯發心,無須擇境。

 

問:夜眠之時妄想頓生,想而不想,不想而想,往往魔軍隨時隨地進攻靈山之境,倉猝之時,持佛擋退,息而復來,是否精神衰弱或者戒定未持?(黃榮富)

 

答:此仍功淺現象,是精神衰弱,亦是戒定無力。眠時宜默持四字洪名,(不念南無),不管有魔無魔,只是醒時便持。

 

問:阿彌陀經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時經行」。極樂世界為出離三界之聖域,豈尚有食欲乎?佛是否尚有飲食之欲乎?請釋其疑!(葉普開)

 

答:凡夫界之色空二天,尚無食欲,安有佛陀還存食欲之理。極樂世界之飲食,一為帶業往生未斷習氣之眾生而現,然亦是意食。二為六塵說法,以使此土眾生起極欣極厭之心。

 

問:或疑金剛經無相,淨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林夢丁)

 

答:僅入手修法不同,但淨土之寂光,亦是無相。此皆是一真法界,有何不相融處?

 

問:魔術(如走陰之類)敢觀地獄相,云何不敢觀極樂世界相?(呂慧良)

 

答:外道之智,只知高者為天堂,低者為地獄,高者自知無分能去,只好說些地獄鬼話,欺騙愚人。至不觀極樂世界者,彼於佛經毫不瞭解,又安足以語取道。

 

問:觀經中觀世音菩薩放六道光明,救六道眾生之苦厄,那麼三惡道之眾生,到底菩薩救他們往什麼地方去?(呂慧良)

 

答:要須視其業力及夙根深淺而定,惡業淺夙根厚者,亦可頓出輪迴,反之則次第漸超耳。

 

問: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是否即能現佛,如不能一心不亂,恐不能往生吧?(白潔卿)

 

答:不問現佛與否,得到一心,自是最好境界。縱得不到一心,只要臨終正念分明,亦能往生,但品位不高耳。

 

問:持名念佛外,必須想佛威德相好,種種光明,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次第觀想,觀成就時能往生西方,如觀不成或單觀相好光明,極樂世界八功德水,或諸寶行樹或諸鳥之音,是否一樣能觀成功?這樣觀法,是否合理,可不可往生?(白潔卿)

 

答:持名與觀想,原是兩事。古人曾主兼修,後來漸主分修。即持名者不必兼觀想也。至云單想相好光明等,亦甚合理,即為第十三雜想觀之法,理事不違,安能不生。

 

問:龍舒淨土文中,云持是咒「滿二十萬遍即菩提芽生,滿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此是與念佛入定一樣道理否?(許炎墩)

 

答:此亦克期求證之一法,如持名之一日至七日義耳。

 

問:彌陀經中「今現在說法」一句,是否隨時隨地念念至寧靜地步,觀想經中妙境,就是聞法?(張廷榮)

 

答:小彌陀經未教作觀,不必如是著想。此句不過云今日之時,彌陀亦正在極樂說法也。

 

問:偈中之「我今大皈依」句,若但皈依二字,則學人亦粗知其義,今加「大」字,其義為何?(陳如德)

 

答:此有三義。一者佛之法身遍滿法界,我之心願亦隨之遍滿法界。如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云「歸命盡十方」,是其一例。二者古德云:皈依阿彌陀佛,即是皈依一切諸佛。三者阿彌陀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量壽經及觀經皆云:彌陀光中化佛無數,我今皆皈依之。備斯三義,是故云大。

 

問:嘗閱淨土古德語錄中云:「極樂世界,純是大乘菩薩之境界」。而觀經中品上生章中,有說苦空無我四諦等法,又往生者,復有證聲聞小果者,其義云何?(陳如德)

 

答:曇鸞大師註優婆提捨願生偈云:「聲聞以實際為證(三德中只樂涅槃)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指彌陀)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又云:「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據此,是未生在因地時本修小乘,生後不執著實際,終能回小向大,故云極樂是大乘根界。請細體觀經,上三品在因地皆修大乘,故生後證果皆為大乘,中三品因地修聞小法,生後故先證小乘,下三品生前雖未修行,但臨命終時,所遇知識,為說大乘,故生後上生者得入初地,餘二發心,俱是大乘。知乎此義,是因是果,理方無礙,知乎前義,極樂畢竟是大乘界。

 

問:彌陀經中云「出廣長舌相」,為是表法,為是實有其舌,遍覆大千?(陳如德)

 

答:此有二義:一者佛身充滿大千,舌相自然遍覆大千。二者佛音播到之處,即等舌相覆到之處。

 

問:觀經下品下生章中云:「蓮花經十二大劫乃開」,此「劫」為是數西方之日數,為是娑婆之劫數?(陳如德)

 

答:是指娑婆之劫數。經云「彼佛國土,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又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上品中生,七日即得無生一段云:「七日者,恐指此間七日,不指彼國七日也」,據此,故知是指娑婆。

 

問:老師在佛七內開示中囑:專心念佛,即使不能得一心不亂,也有功德及好處。我們念佛者存此心理是否太執著功德?(王鎮芬)

 

答:七中所說之功德,是說雖未得到一心,亦除去妄念不少,較不結七念佛者,所得境界,未可同語。今借物喻,得一心者,假如十五滿月,未得一心者,或如十二十三之月,然較初一二之月,則大不相同,所言指此,非謂世間之有漏福報功德。

 

問:聽經時曾記得說過佛在心內,西方即在眼前,若是把心收在一處就會看到嗎?(慧霖)

 

答:看到看不到另是一回事,要至心念佛,這佛總是在汝心中,如月能照水,若水濁時,則月不現,月雖不現,非月不照。

 

問:念佛果到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就會得到神通嗎?(慧霖)

 

答:這卻不一定,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境界,縱然得神通,也非念佛的本旨,此心切不可存。

 

問:有念佛者因生產病死,可往生否?(佚名)

 

答:只要正念分明,當然往生。細揣來問,或係懷疑產婦身體不淨,佛嫌污穢,而不來接;實則人不生產,亦屬不淨,試看九竅流出者為何物?即能明其不淨矣。不過產婦之不淨表現,特別明顯罷了。感佛來接,純在乎心,如池水澄清,天月自現,若單論人身,原是三十六種肮髒物體假合而成,根本就不清淨,至於平素敬佛,沐浴塗香等,仍是心理表示潔誠,而體中之膿血尿糞,何嘗洗去。

 

問:晉唐高僧,取經來到中國,以後的眾生,都有經法可看,才有成佛的往生的;但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不知怎樣成佛往生的?(普慧)

 

答:既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就有十方三世一切法。

 

問:若三寶弟子,沒工夫聽經,只在家作功課,吃長素,守五戒,能往生否?(普慧)

 

答:正因一心念佛,助緣能守五戒,決定往生。

 

問:佛徒發願超升西方,而志不在救脫眾生,是否為自私,是否有違釋遵慈悲宗旨?(管新盤)

 

答:如此小心人,並無菩提心,當然有違釋尊慈旨,縱能精進往生,恐品亦不能高。

 

問:吾師叔公他平日念佛,勇猛精通功行高深。但到臨終時,他父母均在他面前哭泣,勢甚悲哀,未知如此可否往生?(呂順運)

 

答:如正念不亂,無礙往生。但遇此環境而能不亂者,非有真實功夫,不能作到。

 

問:如平時有暇學習歌贊固然很好,但若無暇,猶以念佛不學歌贊,此亦可否?(呂順運)

 

答:歌贊乃是禮儀之一種,念佛乃是修道之主體,不學歌贊,並無不可。

 

問: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和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和極樂國土阿彌陀佛,其是否同一阿彌陀佛?各何因緣望釋是祈!(呂順運)

 

答:既云同名同號,當不是一,此世尊教人省時而念多佛之法。法界藏身彌陀,即云彌陀之法身周遍法界,隨感應現。極樂之彌陀,雖云別是一尊,若準法界身講說,與多教之同名同號者,說是一非異,也未嘗不可,極樂彌陀之因緣,詳載無量壽經,文繁不能備述。

 

問:「唯心淨土」此是表明心能做地獄,能做天堂,因之淨土亦不出心外否?「自性彌陀」是指自己之佛性否?(呂順運)

 

答:如是如是。

 

問:在家居士,佛理欠明,又未受過教育,性更魯鈍,欲入涅槃,有何方便之法?(王慧錦)

 

答: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一句彌陀,只要深信切願,念念不離,往生西方,即等涅槃。此是最捷便穩當之法也。

 

問:往生西方,身體既是化生,不知用手去摸,可有形質?(慧霖)

 

答:經中浴八功德水,以衣g盛眾妙花,足托蓮花,飛乘樓閣,豈非皆是形色。摸之當然有形,如夢中之身,雖屬意想而生,行動觸摸,尚似有質,能起作用,可以思悟。

 

問:念彌陀是借彌陀願力往生,念己名是否也可往生?(佚名)

 

答:按無量壽經,彌陀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曾選二百十億佛剎莊嚴之相,修習五劫,方造成極樂淨土,更發四八大願,專接念佛眾生,俱蒙世自在王佛授記印可。請問居士之土何在?往生何處?如云希望亦生極樂,而既念己名,是與彌陀願力無涉,何有感應?此等於撒豆種,希求生瓜也。

 

問:念佛有疑之人,往生邊地五百年可以見佛,若即悟者可以隨時見佛否?(林慧蘭)

 

答:五百年者,言其最長之時耳。如云人生百年,其實一歲二歲,十年二十年,俱有死者,處邊地者,若果有悟,隨時花開見佛,不待五百之數。

 

問:生在邊地蓮花胎生,胎生與人類同樣否?(林慧蘭)

 

答:胎為不自由之譬喻,其實亦是蓮花化生耳。

 

問:佛家眾生平等,極樂世界有分階級各修道果之差別,豈不是不平等嗎?(林慧蘭)

 

答:眾生皆具佛性,在因地時及究竟果位時,無不平等,但修證過程中,以遇緣及勤惰而有種種不同,故有頓漸取果等級之不齊,若加精進,皆能到一生補處,何有差別?

 

問:阿彌陀佛法門(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在內)不知大慈大悲是包括些什麼?(周慧德)

 

答:凡普拔眾生之苦,普與眾生之樂,便是大慈大悲。三藏經典無不句句說此。這可以說大慈大悲,包括世出世間一切萬法。三藏十二部是經之體,大慈大悲是經之用。

 

問: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此點之意未知何在?(林夢丁)

 

答:阿彌陀經中分明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據此,西方人焉有再重造罪之理?六祖豈有不知?此為防範禪家學人,不求自心,及不能專修之方便語言耳,修淨學人不可誤會!

 

問:佛家的修行,單念佛未免過於消極,若全世界統統念佛,即無有種種事業的發達是不是?(張慶祝)

 

答:念佛是修參心性,屬於學;發達事業,是莊嚴剎土,利益群生,屬於行。念佛譬如儒家之可格致正誠,發達事業如修齊治平。有學方能起行,心端方能利眾。極樂淨土,為法藏比丘精勤求索,恭慎修習,滿足五劫之所成就,種種莊嚴,超過一切佛剎,專為利益眾生,念佛即是學佛,果佛徒都照法藏比丘榜樣去作,行為是不是消極?事業是不是發達?

 

問: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輔助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有人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其人將來往生如何?(達文)

 

答:如發願求生西方,念觀音聖號,亦有往生可能,但不甚如法,因淨土三經中都教持彌陀聖號也。不求生西,而有別願念觀音聖號者,當不往生,以無其願也。

 

問:無始的無明,即無終的無明,念佛生西,能永脫輪迴,是無明的終止,這豈不是有終嗎?(李鋡榮)

 

答:無明只可言無始,不能云無終,諸惑俱斷即是無明終時,但生西者,有斷盡者,有未斷盡者,所云帶業往生,即是未斷之類,故生西可說脫出輪迴,不可說無明終止。

 

問:佛無罣礙可是阿彌陀佛發願度眾生,念彼佛者,接引往生,這不是有罣礙嗎?(李鋡榮)

 

答:未斷二惑,發大悲心救度眾生,名曰愛見大悲,此是執著人我相而起,尚屬虛妄不淨。佛智如大圓鏡,雖森羅萬象來即應現,實則空無所著,安有罣礙。

 

問:念佛人每日精進,實行,萬一有障礙,死後是邊地往生,到了邊地,心知念佛,五百年後就可見佛,聞法成就,假若心不知念佛五百年後到哪堨h?(鍾智)

 

答:往生邊地,是未能深信有疑之人;但雖生邊地,已無娑婆之種種惡緣,智慧自比世人高出百倍,焉有不知念佛之理。

 

問:造善惡業,得決定果,果如不能轉移,如何人死念佛,念經為他超度,能轉業往生呢?(姚慧芳)

 

答:業因如堅冰,佛號經聲如炎日,冰遇日射,總要融解幾分,惡因由經佛功德之力,可以減其成分,故應結重果者,得以減輕,若說生前自己不修,死後憑人超度,便生西方,恐不如是容易。

 

問:往生西方決定蓮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蓮花化生?(智梁)

 

答:不如是。此世間乃釋迦佛土,人是胎生,可以類推。

 

問:地藏菩薩度眾生,是度往西方,抑或他處?(智梁)

 

答:此隨眾生之願,不限西方。

 

問: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三昧功成,定中見佛,又見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隨在彌陀之側。然而生西眾生,應彌陀願力,蓮花化生,形貌無差別,因何能識別其生前人相乎?(江印水)

 

答:所見之相,係由心中舊影變現,所來之相,亦為對方心念應化,如往朝普陀,所見觀音,原無一定之相也。

 

問:娑婆世界,有國境及十法界,極樂亦如此否?(呂正涼)

 

答:極樂平等自由,世界大同。只有彌陀宣教,並無分疆立政。法界只有四聖並無六凡。雖有人天之名,為順餘方故。

 

問:蕅益大師云:得生西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觀圓瑛法師之勸修念佛法門內記載八哥念佛臨終生西,飛禽雖能言念佛恐不能發願,若無願力,亦得往生西方嗎?(林夢丁)

 

答:此鳥定已發願,按此事曾謂八哥學僧念佛,主人甚喜,送與僧寺。後僧常對開示有念及無念二種念佛之法,鳥似領悟。據此當可推斷,僧既常對開示無念最高法門,豈有不教通常發願之法。鳥似領悟,又喜念佛,必其眼見佛僧,耳聽唄韻,有羨慕三寶之心,羡慕即是願也。

 

問:一般愚夫愚婦,但能念佛,並無願力,此等之人,臨終得生西否?(林夢丁)

 

答:並無求生西方之心,只恐僅得福報耳。

 

問:淨土法門,以一句佛名便可往生。但不懂佛法,不研經典,只知念佛不管他人。大家都這樣,豈不變成「各掃自己門前雪」,而將來勢必無人繼續弘揚佛法了,不是連淨土法門也無人知道了嗎?(維寶)

 

答:無量壽經(不限魏譯)謂:往生正因,發菩提心(即四宏誓願),持諸禁戒,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作十善業,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等。觀經主張,慈心不殺,具足眾戒,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等。彌陀經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以上三經,乃淨宗根本典籍,並未教人不研經典,各掃自雪。本宗更有一重要意義,即求生蓮邦,原為速證菩提,回入娑婆,普度有情。實非自求享受。不過眾生根器互異,有不能研經度生之輩,也能持名得到自了。淨宗三根普被。居士所疑,只是其中一類而已。

 

問:我們凡夫三毒深重,念佛能得生西,這樣容易,佛陀何須說以外許多法門呢?(智榮)

 

答:飲食口味,各有不同。酸甜苦辣鹹淡,必須具備。因一味不能合眾口,自知度生只用一法,亦不能普契眾機也。

 

問: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當是願力第一,但世自在王佛乃彌陀授記之佛,為什麼願力比彌陀反小?(李鋡榮)

 

答:彌陀第一,亦不僅限願力一種,至於願力大小,更不能受師生之限制,青出於藍,冰生於水,弟子勝師,本是常事。

 

問:禪宗不念佛求生,亦多有證果位者,他到何處去呢?(李鋡榮)

 

答:證極果者,無所來去,但未到此位,則隨其所證,而有其處。或七反人天,或一來不還。證無生者,則十方世界,任運而往。

 

問:他種法門,功夫不成,不能證果,亦能帶業往生否?(李鋡榮)

 

答:帶業往生,乃淨土宗之帶有惑業,而仗佛力往生極樂之獨具名辭,他宗只取斷惑證真,不能襲用。倘問能生極樂與否,則毫無是因,安有是果。

 

問:我們對念佛往生,都深信不疑,為什麼經上偏說此是難信之法?(智海)

 

答:多人心理,對於深奧奇妙的事,往往解而後信,淨土一法,乃佛果境界,地前菩薩尚不解所以,故說難信。諸位聽經多日,已明粗相,故能起信。

 

問:平時念佛,已得三昧,臨終忽遇十種惡緣,不能念佛的,當作不能往生論;但此人仍在六道,其果報又怎樣?(智海)

 

答:果得三昧,雖遇惡緣,不及念佛,但其心識終不顛倒,未必不能往生,縱然不得往生亦當生人天,福報深厚。

 

問: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都是等覺,十方世界,本來可以任運往生。為什麼都願往生極樂?(賴棟梁)

 

答:為體世尊法演淨土徹底悲心,特示楷範,藉勸讚故。

 

問:彌勒菩薩,亦是彌陀法會中世尊的親教弟子,為什麼不往極樂,而居兜率呢?(賴棟梁)

 

答:受世尊之囑,繼在娑婆成佛,以度五濁穢土眾生故。

 

問:十方菩薩,不求生西者,未知能完成佛果嗎?(賴棟梁)

 

答:倘能自力斷盡諸惑,亦可漸圓佛果。

 

問:念佛須萬緣放下,未知心中之願,可以放下不?(賴棟梁)

 

答:念佛萬緣放下,是摒除一切,專注一境,念佛如法者,聲聲皆是信願行之結晶,猶如火暖光三者而不可分。茲欲將願放下,等諸取火而不欲有光。若果單提念佛,不取信願,便同禪家照顧話頭,已非淨家通法矣。

 

問:平素念佛雖然有琚A至臨終自身朦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智海)

 

答:朦朧即是昏沈,臨終得生要在正念分明。預防昏沈!仍是助念穩當,而家庭佛化,亦是助念之先決條件。

 

問:揚聲念佛與默念,其所得之善根,有沒有差別?(智海)

 

答:揚聲除昏沈,且能使他聞到佛名。默念易入定,於環境不便,可作密行。各有其利,相機擇用,不必拘泥。

 

問:經云:稱念地藏菩薩聖號的功德,勝過其他菩薩名號萬倍。如是我們朝夕功德,亦需要稱念否?(廖一辛)

 

答:素知居士本修淨土,今如發願稱念地藏菩薩聖號,宜在課外別誦。緣修持一種法門,皆須依法而行,不當任意夾雜也。

 

問:無量壽經內法藏比丘,聞世自在王佛宣說二百一十億佛剎,說是法時經千億歲。當時法藏比丘,雖行菩薩道,但尚是比丘之身,何以如此長壽?(廖一辛)

 

答:一念能橫徹八方,豎窮三際。上句易解,下句難明。經云:「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基此經文,說法雖云千億歲,只不過念頃耳。法藏比丘當時承佛定力所攝,亦能念頃住千億歲。茲舉一喻,以明其理,如枕中記,黃梁尚未煮熟,而盧生一夢,竟完成富貴功名子子孫孫,數十年之事業;再如演電影,亦能將數個月之事,在兩個鐘頭以內演完,均可類推。

 

問:無量壽經,法藏比丘聽法千億歲,成就莊嚴佛土。滿足五劫,自與凡夫之比丘不同,因何尚稱比丘?(江印水)

 

答:此經前段多述彌陀過去因地,故經文曰比丘。後段述到果地,則不如是稱矣,乃行文之法使然。

 

問: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句,若無善根福德,自不能感佛接引,盡人而知。何須有此贅言,內中含有他義否?(江印水)

 

答:此處「少」字,不作無字解。乃作多少之「少」字解。義云:往生因緣,固賴於善根福德,但不可以少許善福,藉圖徼幸也。

 

問: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人物,是幻相或者是真有色身?地獄道同此否?(簡國垣)

 

答:吾輩現在色身,即是幻相,以相雖有而體實空故。相乃眾緣和合而起,然即有相矣,自起作用,故依眾緣而有三受,極樂證分四土,而實報莊嚴之人物,亦可云體空相有。地獄同此。

 

問:誦經念佛行善,確信有無量功德,可能消災解厄,可是大阿羅漢目犍連,何以不能避其不測之災?(簡國垣)

 

答:災厄是苦報,先必有其業因;消解略分滅盡轉輕制伏三種。偈云:「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是謂業盡情空,覓心尚不可得,何有於罪,此屬第一種。金剛云「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此屬第二種。誦經念佛行善,心力俱猛,能使識田種子不起現行;如法華經普門品之稱聖號臨時免難,觀經之十念往生,均屬第三種。目連尊者被害之後,曾至舍利弗尊者處,自稱夙業甚重。觀此知尊者所遭,是屬於第二種之轉輕,惟尊者果已圓滿,徹知宿命,甘心受之,借此了一段公案耳。

 

問:念佛可以往生,若心還常起三毒者,亦可往生否?(張慶祝)

 

答:三毒即是惑業,淨土法門,原能帶業往生,以惑雖未斷,時得念佛之力抑制,使之不起現行(不可引以石壓草語誤會),而令念佛之種子成熟,即得往生。但未斷之惑,不可加增上緣助起現行,若起現行,便為往生障礙。

 

問:有人說:假使我們統統往生西方,這娑婆世界,豈不是要沒有人了嗎?(一讀者)

 

答:無量世界眾生的神識,由業力牽引,互相來往,此去彼來,何能無人,縱使無人,亦無甚可惜之處。譬如監獄堨}人,全部被赦,而被赦之囚人,能不能躊躇不去,反自憂曰:我輩若全赦出,豈不空了監獄?

 

問:有一位大學生,他說如果你先證實確有極樂世界在西方,那麼我才信佛。請教應怎麼答覆他?(廖先生)

 

答:證實問題,有種種不同,以因明三量之法為最邏輯。一、是「現量」,如眼見色,耳聞聲,此是現前之證實;有時走不通,即須用第二法「比量」,譬喻隔牆起煙,證知下邊有火;此法有時也走不通,只得採用第三法「聖教量」,此是根據聖人之言作證,因聖言均是體驗事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決不騙人。極樂世界,有修持人方能得到現量之證。其次見人終時種種瑞相,即為比量之證。佛戒制人妄語,自己豈肯欺人,極樂世界多經所載,自是聖教量之證。再舉一例: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繞日一周為一年,此是科學家所共認。但是用現量之法,即證不出來。我曾坐在飛機上向下看,並不見地轉動,此種地轉之說,不過科學家之比量證知而已,至餘人相信,亦只是崇拜科學,相信科學量(亦可謂科學家之聖教量)。再說既然相信無量星球是無量世界,其中說有一個極樂世界,似亦無有什麼可怪處。

 

問:有人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們的佛教,但貴刊偏偏要弘揚念佛。這使我們初信的人,要發生懷疑了。請問念佛法門究竟是不是迷信?究竟可以得到些什麼實益?(王介一)

 

答: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的佛教,乃意存譭謗。但此法門,為釋迦與六萬琩F諸佛所共宣,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所弘揚,慧遠、善導、蓮池、印光諸祖所傳承,晉之劉遺民、雷次宗,唐之白樂天,宋之文彥博,明之袁宏道,清之彭尺木等諸大名儒所遵修,若說這些人是老太婆,但不知什麼人是大通家?本刊弘揚念佛,也就是代表這些人說話。若這些人不足掛齒,本刊就不必說了。念佛若是迷信,甚至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八相成道等更是迷信。念佛究竟有什麼益處,豈能片言道盡。

 

問:一、有情是可以說法,但不知無情可能說法否?二、若無情能說法不知有情可能聽否?三、若無情不能說法,因何極樂世界,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出妙音使聞之如念佛法僧等?(金仁孚)

 

答:說法不限於口,極樂六塵演法是也(無情說法),解法不限於聽,緣覺見飛花落葉,而能證道是也。

 

問:永明壽禪師,以有禪有淨喻如戴角之虎,近人方倫居士亦主禪淨雙修,譬為寄保險信,至穩至妥,但亦有人認為禪與淨雖可雙修,而不可齊備,蓋恐一手畫圓,一手畫方,兩俱不成,究竟禪淨雙修之程式應如何?(鍾鈞梁)

 

答:古德說法,各有其機。永明四偈,專為弘淨,實不在禪,不過借禪作一映襯,特顯淨之穩當而已!一偈是說禪而有淨,則千妥百當;二偈是說能自力獨成者,甚少其人;此分明烘托之筆,以加強第三偈之主張,而堅其修淨信心也。若將一偈看作修淨者,必須兼禪為佳,二偈或看作抑禪,是皆錯會!茲設一喻;有甲乙二人趕路,甲深知山川地理,而且健步,不妨勸其兼乘舟車少減勞苦。乙不識途徑,行步蹣跚,然已乘舟車矣,即無須再勸其步行,使多費力。方大居士所云禪淨雙修,是一偈及甲喻之意也。

 

問:順境中隨喜持素念佛已有三年,不幸處境轉逆,在逆境中開葷,息持佛號,自知罪過,未知有何法補救否?(頻兆文)

 

答:學佛乃大丈夫之事,已經發心(世謂立志),則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何可為逆境退轉?為今之計,惟有在佛前至誠懺悔,從即日起,恢復持素念佛,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問:何以西方淨土住的菩薩都是男身,如果說都因從蓮花降生而不須女身,則男身亦用不著,而菩薩無所謂男女了。(劉定熾)

 

答:信如所云,男女乃相對名詞,無女名即無男名矣,至於經中所說,西方現化,皆是男身,乃隨順此方人相,作方便言耳。

 

問:法門皆佛所說,宗派亦是祖師大德所立。為何輕視淨土「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如何解?(林夢丁)

 

答:此是禪家祖師,防範參禪人雜修及逗機啟悟之語,並非為輕淨土宗,蓋向上一著,一法不立,若存一佛字,仍是有法,各宗有各宗之辦法,如永明四料簡,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之語,豈非亦是輕禪乎?其意實不如是也。

 

問:生西後,乘願再來,重入娑婆,廣度眾生,其中生老病死之苦,與一般眾生,有以異乎?(周邦道)

 

答:萬法唯心,遊戲人間,劇場上之悲歡離合,雖出出做得逼真,終與人寰中所感受者不同。

 

問:往生極樂世界之目的,可否歸納為兩大要點:一、厭娑婆之穢,欣求極樂之淨;二、在極樂世界中,受阿彌陀佛無上功德之感召,培養善種,增強能力,以為乘願重來,度化眾生之準備。倘可如此解說,竊以為當此末法時期,對一般善男女講演,似應將第二點特別指示,庶足引人入勝,而堅定其信心,鼓舞其勇氣,因僅言第一點,恐聽者不察,誤以為過於寥廓,或近於渺茫也。(周邦道)

 

答:淨宗大義,本屬如此,經論不皆云乎:發菩提心,為淨業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而淨宗之三重因果,解說亦極分明。念佛是因,見佛是果;見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生是果。不過後世大乘根器甚少,而說法者為契機起見,對於第一點成分,演說較多耳。因其自己尚不肯度,遑論再度他人。

 

問:修四諦得證阿羅漢果,念阿彌陀佛可生極樂。釋尊均分別言之。經中有無比較指示之語,若有則涅槃同,而修持異。其及門弟子,何不悉去難就易?(周邦道)

 

答:經中處處指歸,豈非比較,修持之道,有解有行,念佛屬於行門,亦不能因念佛而盡廢餘法。且念佛雖易成就,卻不易信。一切眾生根性各殊,又豈可以一法強之使行,而違契機之義乎?

 

問:我從十年前即已篤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行住坐臥或煩惱時即默念名號,從無間斷,故雖危難或夢中驚恐,仍能持念如常,履險如夷,夢魘魘醒,萬試萬驗。於一九四九年來普陀,即立出家之志,然遭「盤陀庵」一僧人婉拒,同時長官又不許可,故未如願。持念觀音菩薩聖號已久,須改彌陀洪名,是否有礙?依愚意仍持觀音菩薩名號如何?(丘高秀)

 

答:觀音與彌陀乃是一家,所辦之事,更是同一。惟修持一端,要在依教奉行,經中凡有苦難逼迫,教念觀音;後來求得歸宿,教念彌陀。

 

問:(摘錄)楞嚴文殊菩薩「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是說念佛之念性是生滅的,不能獲不生不滅的圓通果,余以為弘淨,該兼大勢至入三摩地,得無生法忍,側重生前成真才對,死後往生,與某教禱告生天,不近似嗎?又應含阿字法門,修持六度。(牛慶譽)

 

答:眾生多病。醫王多法,開此遮彼,有權有實,一法有一法之修法,一法有一法之妙用,實則法法皆通,並不逕庭,此必將淨土各經融會以後,始知其然。居士謂側重生前成真,此「成真」指證無生法忍乎?若果作到,固是大佳,但不知千萬人中幾個能證得?且淨土法門,其主旨即是往生,居士欲專重生前,是與根本教義不符,細讀有關淨土之經自知。至淨土三經之往生,實則千頭萬緒,粗說持名須得一心不亂,萬行亦須六度齊修,觀想更須依境觀成。某教真能生天與否,姑且不論,有類如是等之功行乎?胡得例為近似?至云阿字法門,未言取觀取念,未敢率答。

 

問:阿彌陀經義蘊第二九頁,言功一心不亂,於三摩地等之訓釋,請設喻或舉例開示:甲、三摩地:1如何平等維持?2何謂境轉?3如何是定位?如何是散位?乙、三摩缽底:1如何能令身心安和?2如何能令至此平等地位?丙、三摩口羅哆:能引何種功德?其引功德是否另有方法或注意之點?(大寬)

 

答:甲1不起分別,持其專注一境。2即境界轉變之謂。3定是心住一境,散是心起攀緣。乙1、2須依「小止觀」所示之法修持方能得到,此豈片語能道。丙得定斷惑,其他境界不一而足;皆從正定而得,不另取法。(按)彌陀義蘊引上諸事,本謂繁細難到,不如持名簡而易行,七日可得一心。居士如修須取小止觀,求深解此法之大德授之,方不出錯。

 

問:一、「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見行由第一)此偈不明何理?祈答之。二、「迷人念佛求生於彼,(西方)悟人自淨其心,我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僣……」由此可知,生西方與不生西方,無甚大關係,專求心淨,即可得佛之淨土。然而有一班愚癡眾生,一定要往生西方,而不知娑婆即是極樂,所差別者,在心淨不淨耳。此中究理,定有另因,祈詳答之。三、「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達到」。故知能生西方與不能生西方,只在「悟」之一字而已,而往往念佛者,專執往生,不求契悟者,畢竟為何?(王一清)

 

答:(前面三問)佛法歸元雖同,入手方便則異,故云有八萬四千法門也。一把鑰匙,開一種鎖,一個法門,有一種修法。學人必有師承,必須知法權說實說,方不致盲修瞎練,走入歧途。壇經是弘禪之書,決非破淨之書,間有破淨之語,乃係祖師為啟悟禪家學人,不得已之苦心。豈但此耶?禪家尚有殺佛,佛來給我洗腳,打殺與狗子吃等語。初機學人不識祖意,若也任口云云,同有因果在。居士雖云學佛有年,細玩來問,於禪尚無門徑,此甚危險!於淨更多誤會,竟云「一班愚癡眾生,一定要生西方,不知娑婆,即是極樂」。又云「往生只在悟之一字」。更斥念佛求生者為執著等,可謂謗法極矣!淨土各經,皆是釋尊所說,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諸大菩薩,馬鳴龍樹諸大祖師,無不勸人念佛生西,莫非皆係愚癡眾生乎?六祖壇經,固須尊重,釋尊經典,便可呵斥耶?居士如求參悟,必須先訪明師,若一味閉門造車,恐未必出門盡合轍也。茲特忠告,問題暫不答覆。

 

問:阿彌陀佛之「阿」字,我國四眾,都念口惡彌陀佛,現在有少數人主張念啊彌陀佛;到是口惡音對?啊音對?請示何音為準!(獅山一讀者)

 

答:此在紙面上不易答覆,雖列舉「口惡啊」二字,但此二字之發音,亦有南北之不同,茲不得已,試舉「峨」音為準,須發音於喉間,讀作平聲,能與「鵝蛾俄訛」等同聲,即不相差,不可讀作上聲,變成「愕哈切」,緣此字係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為一切梵字之元,法教之本。含義至廣,以求正確為是。

 

問:讀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其中自設五問,學人修淨土功淺,未解其義請開示!五問如下:甲、所修淨業,是有是無?在何處所?無則枉費精神,試垂定當。乙、雖云莊嚴淨土,未審如何莊嚴?請示其相!丙、臨終往生,為識神潛邁,為佛來攝持?二俱有過。丁、往生之人是何形狀,為有為無?二俱有過。戊、此土陰壞,彼土陰生,生彼之陰,復與中陰何別?(獅山一讀者)

 

答:此亦應分解如下:甲、永明大師四料簡中云「有禪有淨土」,據此,當說是有。問在何處?今以反問作答:心有處所乎?罪有處所乎?知心與罪之所在,即知淨業之所在。偈云:「罪若起時將心懺」,又云「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心能造罪,罪即是心。心造淨業,淨業即心。若必求淨業所在,請先覓心。乙、心淨土淨。以清淨作莊嚴。一切功德是佛法身。以萬德作莊嚴,此無相之相。若求有相者,極樂總析為二十九種莊嚴,任擇其一,皆無不可。丙、諸佛法身,遍入眾生界;念佛心遍入諸佛心,識神潛邁,佛來攝持,二俱無過。若引「去則實不去」四句為難,夢東大師早有解釋可以祛惑。丁、或體空相有,或體相俱寂,原無執著,如必執有執無,方為有過。戊、中陰身形藐小,壽命短促,迷亂顛倒,牽於有漏業力,六道投胎。何能與三二金相,光壽無量,神通自在,一生補處之眾上善人相擬乎?(按:淨土三經所訓,皆極直捷,是結晶語。若必鬥鋒呈巧,說妙談玄,似屬經外多尋麻煩。古德云:身在含元殿,何必問長安。經語者,含元殿是。鋒巧玄妙者,長安城外某山某水是。這種法門與禪家參究求悟,原不相同;兜了半天圈子,還是經語一句為準。便知經語決不相賺。如以眼觀色,只說可以見到某色,即不錯誤,若必曰非是,再詳講眼色之間九緣,什麼「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根本、種子」等。這些話說完了,還是一句以眼取色。不過一層是說因緣,一層專說結果而已。是知經語,不賺人也)

 

問:釋迦牟尼佛亦經三大阿僧祇劫,然後成佛,但未成佛前,得燃燈佛與他授記時,何不教其修淨土法門而生成就,竟願使其歷盡長時諸苦呢?(智雄)

 

答:經中記多劫以前,彌陀為國王,釋迦為宰輔,國王發願後來成佛,成就淨土,安樂眾生。宰輔發願,示跡穢土,成佛度眾。各有其願,燃燈佛豈能改違釋尊之本願乎。更當曉了,證道以後,則無劫波,亦無苦樂,亦無穢淨。釋尊雖長劫歷此,然極樂早經生。彌陀雖居極樂,此土卻常來(智者、豐幹、永明皆其身),一切有相,皆是示跡,佛之境界,非可以文字泥求也。

 

問:釋尊在世諸弟子中,亦有劣根下智者,經典上未有記載,釋尊命其專修淨土,而且未證明哪些弟子已往生極樂世界?(智雄)

 

答:淨土法門三根普被,若謂專為劣根下智者說則錯矣。淨土三經各序分中,所載與會各等弟子其數甚多,在三經流通分內,俱列上首弟子之名,及其他到會之眾,曰歡喜信受,曰皆大歡喜,曰信受奉行。何得云釋尊不命修習淨土?至云專修,則又當別論,蓋淨土乃佛法之一法耳,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具八萬四千法,為普應群機起見,豈能盡廢餘法?至云諸弟子往生,未有證明,是又不然,查彌陀經中「已發願、若已生,今發願、若今生」,今之一字,即是世尊之時,經文只取簡賅,非若往生傳必須遍舉其名。且吾人求往生者,無證為生,世尊之諸大弟子,在世已得大阿羅漢,是已證得無生。若此者,十方世界,任運來往,豈獨極樂。又各知名弟子,除舍利弗目犍連外,其涅槃多在世尊滅度以後,經為佛說,安能於其生前載記後事?然知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皆居極樂。即一在家弟子韋提希並能往生,而謂諸弟子未曾往生,事理豈云圓乎?有此四說,當悟無字句處,大有其事耳。(附)以上四端,尚是著相之言,試看彌陀經中,世尊問舍利弗「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一段,此際舍利弗等早已生過極樂矣。普通講解,但云舍利弗不測佛境,故無以對。實則不然,彼縱不知,亦當對以不知,何可於師所問,傲不一答,然此處正如維摩經之無有文字言語,是真入不二法門義等。以下二段,皆世尊與舍利弗印心之言,明自性唯心者,此處瞞他不過。

 

問:記得看到一本淨土宗書籍有一首某祖師的淨土詩中有句:「念到心空佛也無」,照此說法,念佛要念到心中無佛,此豈非與「憶佛念佛」,「念念從心」,以及「心憶佛,口念佛,耳聽佛。」之意義相違了嗎?且照學人自己的經驗,如真的實行「念到心空佛也無」,那麼魔就要乘虛而入,無法抵抗,所以某祖師所說「念到心空佛也無」學人無法接受。未知某祖師所說「念到心空佛也無」,其真義何在?根據淨土宗哪一部經典?敬請長者詳為開示!(堯澤)

 

答:念佛之法有四:「持名」僅是其一。即以此而論之,先由淨念遣妄念,功夫熟時,淨念之相亦無,所謂無念而念,無念即常寂,而念即常照,此之謂「實相念佛」。乃次第漸進之功,非一蹴而成之事也。至「憶佛念佛」「念念從心」「心憶口念耳聽」等,皆說因地;「念到心空佛亦無」,是說果地,並不矛盾。此句「到」字「心」字,大須著眼。心作念頭講,到是得到,若一念俱無,尚何有佛?此「佛」字指念頭所念之「佛名」,念頭既無,真心真佛斯顯矣。小本理一心不亂,即此境界。倘仍懷疑,再舉一喻:「有念有佛無礙土,無念無佛常寂光」。

 

問:淨土法門,既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最合此方眾生之機;云何楞嚴經中,文殊菩薩撰圓通時,不撰勢至菩薩之根大圓通,而撰觀音菩薩之耳根圓通,其義云何?(陳淨願)

 

答:此章原於「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之問,云十八界而七大亦合其中,共為二十五類。「誰」字即單指此二十五類而言。又須知此章本從前章「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通」,一段滾結而來。此一段中,世尊已隱示耳根最為圓通。答必依問,不能亂越範疇。故諸大士俱是擇此二十五類舉一對答。勢至菩薩所答雖有念佛云云,要重在「都攝六根」一句,是其所對。觀音菩薩所答,雖云上合慈力,下合悲仰,其要亦只在舉耳以對。著眼之處,在限問二十五類何最圓通,選擇者亦當依此範疇而定其主體。觀音之對,密契佛意,故為文殊選焉。未選根大者,勿誤為輕忽念佛法門也,應知根大為一事,念佛又為一事,不能混同。

 

【附答】大德之中,對此問題,亦有抽象研究,即不以二十五類作主體,而以兩大士之所對作比較,茲錄略義如下「若對此方之機,娑婆眾生,耳根利故,所以觀音當選。若對十方通論,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橫超三界,直截生死,速證菩提,無有何門可及,故稱第一。」此數語極為透僻,實則觀音勢至俱為彌陀脅輔,應知勢至既主念佛,而觀音豈反例外,若謂觀音不主念佛,非是真解圓義者,此又區區之見也。

 

請念:南無阿彌陀佛

 

問:同經續云「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二……三……具此功德一日及至七日即得往生」此句是言,三種眾生各具一種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或是一人具三種功德?(曾進雄)

 

答:觀經以「觀」為正修,正必有所助,如鳥有雙翼也。助修者即諸福功德,此三者是。能三具者,謂之深功厚福,具一二者,亦是得助,可得往生。

 

問:又按小彌陀經之意,往生西方須待命終心不顛倒,然觀經之一日乃至七日往生之法如何,祈示。(曾進雄)

 

答:小本之臨終心不顛倒,自在平素持名,一日乃至七日之一心不亂,觀經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指觀想及上文之三種心,並慈心不殺之事等,作到圓滿而言。果諸助行,作到圓滿,臨終自不顛倒。兩經理通,文小異耳。

 

問:觀經上品上生者發三種心,所謂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願聞其詳。(曾進雄)

 

答:「至誠心」誠謂真誠不偽,至謂專一徹底,合之謂徹底真誠,即惟精惟一之信心。「深心」深不淺浮,謂此事此理,必求深入究竟也。「回向發願心」即將所解所行,專求生西,並與一切有情,同獲此益也。

 

問:記得前次已經有所說明,前生以前,所造諸惡業,即使今生有造大善也不能抵消。不過我們淨念相繼六字洪名之中,決不使邪惡的種子生長,是不是時候久了這種子會壞掉麼?還是也會報應?(趙錟銓)

 

答:種瓜種豆,各自生長,瓜不消豆,豆不消瓜,其生與不生,端在於「緣」。果能淨念相繼,是無惡緣,只有淨緣,念到一心,淨業已成,決定生西。生到西方,悟得無生,罪惡種子,亦無自性,心亡罪亡,兩俱空矣。

 

問:請問早晚功課思想是做一個習慣,使八識常落種子。假使臨命終時有障礙,不得即時往生西方者,在四十九天中陰身時,有此念佛習慣,就可以知要往西方為想,但是時阿彌陀佛能來接引中陰身否?(慧觀)

 

答:生西在臨終捨識之剎那間,不生則渺茫矣。中陰身轉生,並非皆待四十九日,不過至遲如是耳。凡誠心念佛者,八識田中,皆落種子,永不喪失,但何時起現行,則有待功夫之生熟,此正行也,自必改惡向善,以作助行,則臨終可滅障礙。中陰身念佛,亦須遇緣引起,至念力強弱,則不可知,故感佛來接,極無把握矣。但密宗有度中陰往生之法,惟緣亦難遇耳。

 

問:往生與否專在信願之有無,若然八哥鸚鵡能學人念佛,但它是畜生不能發願,何以能往生?其理何在請指示。(許克咸)

 

答:大凡畜生能作人言者,性較靈敏,人既教會念佛,定久伺人舉動,有所模仿,若見朝夕供佛拜佛,諒能引彼起對佛像依託之心,此心即是願也。能願能行,信在其中,資糧具足,即得往生。況經云「彼佛(指彌陀)所放光明,遍照琩F佛剎」,又云「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所言眾生,未言鳥在例外,此法為二力之門,三要不缺,有理有事,無可疑也。然此亦是偶爾,非每一鸚鵡,皆能如是也。

 

問:觀無量壽經言:下品下生者「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臆者以為殆亦如娑婆之冬蟲蟄居歟,不然其將是何情狀?因為「十二大劫」畢竟不是個小數位啊!幸乞指教。(孫自強)

 

答:蟲蟄之喻中非。何不方之以禪定,緣蟄境昏昧,而定境寂照也,然實不如是,花雖不開,內有七寶宮殿,遊嬉自在,惟不見佛聞法耳。劫數假名,取某事而記之則有劫,不記則無劫,大本云:「並無劫數之名」,華嚴云「娑婆一劫,為極樂世界一晝夜」,各有其契機之意也。今懼十二劫之數,不但受拘於有無,且更過泥於長短,經云,菩薩度眾,應其所欲,尚能演七日為一劫,促一劫為七日,豈彌陀度眾,而能限於劫乎?實則眾生有利鈍,悟有遲早,悟則花開,未悟則為花苞,是心能轉變時間,而時間則不能控制於心也。

 

問:依照彌陀行願惟修淨土法門,無論上中下根,誠心念佛一心不亂,臨終即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國。請問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宜修他宗則(禪宗,律宗,天臺宗等等)臨終同得往西方否?佛法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如像百川歸海尚有何解說?(林相路)

 

答:「歸元無二路」,元指本源,即真如本性也,歸謂除蓋去惑,而窮徹真性也。「八萬四千法門」即「方便有多門」也,西方淨土有四,寂光為實,即是真性,除三土為權,可曰方便。禪律等法,如證佛果為實,聲緣菩薩,皆稱為權,寂光即是佛果,此歸元無二也,淨宗前三土,他宗聲緣菩薩,皆是方便多門也。修淨有淨之方便,修他有他之方便,修他者回向西方,可生極樂,不回向者,是無此願,則不生極樂,明乎歸元方便,知說無矛盾也。

 

問:佛七中的開示應講些什麼話,可否講經或幾則公案?以提起參加者的興趣否?(釋永興)

 

答:佛七在使修眾,證取一心不亂,講經說教,但非所宜,恐使其聞思起分別也。公案擬增興趣,亦須擇淨家之事,短而切要者,插入偶說。實則此等開示,最為困難,要以一段言語,使修眾心能歸一,方為機理雙契,此則並無定式,只在主七師善巧方便也。區區學淺,未足知此。

 

問:一味念阿彌陀佛,別的什麼也不作。連往生極樂的回向也不作,可否往生?(釋永興)

 

答:六字洪名,本有不回向法門之稱,不過理論如是,信願行為修淨之主要,回向者,即是發願也,無願何能往生,故回向不可廢也。至云「別的什麼也不作」,未始不可,所謂專心致一,不事雜修,功必精純。但須二六時中,不離這個,順逆苦樂,不為搖動,方好云此,蓋道既須臾不離,則戒定共之,福德共之矣。倘悠悠忽忽,懈怠放逸,僅以幾句佛號塞責,往生安有其分。

 

問:念佛以出聲念及默念兩者的功德以何為最?(施木修)

 

答:默念惟自修,出聲能兩度,兩相比較,自是出聲圓滿。然亦應顧及環境允許與否,根性相契與否,環境不許出聲,則取默念,根性不喜默念,則取出聲。

 

問:見畜生被殺時持念往生咒未知對方能得受益否?(施木修)

 

答:心誠有感,則彼受益。縱心散亂,見殺起悲,亦是菩提種子,落於識田矣。

 

問:敝人每日課誦時必念彌陀聖號數百次,往生咒廿一次,持之有琣h年來很少間斷,惟持念時總是雜念頓生,意識散開,無法專一,諒是業障所阻,如此仍繼續修持下去,信願行資糧何時能具足,茫無所期,臨終時能否往生?如不能往生,此事將是徒勞無益,請慈悲開示,修學往生之易行道!(善隆)

 

答:淨土三資糧,信至深時,願至切時,持名至一心時,便稱具足。前二憑發心,後一在功夫,發心乃真為生死,必極欣極厭,自能深切。功夫又須行之如法,背法或勞而無益,倘能心念口誦耳聽,三處分明,久則易得一心矣。淨土四法,惟持名易行,除此再求易者,區區寡聞,無所知矣。

 

問:助念時,每次要用幾人?(莊慶賢)

 

答:為人助念,少則二人,多則四人,再多則聲雜,反而亂矣。

 

問:其時要用法器否?(莊慶賢)

 

答:用引磬木魚不但聲調整齊,且是法器,有淨心之用。惟有大德主張,魚音重濁,磬音清越,故有專取擊引磬者。亦有謂視病者好惡,如喜聽魚磬,亦不妨磬魚並用。

 

問:助念要分幾次,始終要多少時間適宜?(莊慶賢)

 

答:每次念一小時,即宜換班,蓋助念不同自修,必須出聲,使病者聽到,如時間過久,恐聲嘶懈怠,音乖調和,則燥攪矣。

 

問:助念時,是在生命危篤,或是往生後實行?(往生後最少幾小時以內有應?)(莊慶賢)

 

答:助念者,助病人之念佛也。自宜生前行之。但氣絕以後,神識未必即去,故主張繼續助念能至二十四小時佛聲不斷,方策萬全。

 

問:助念場所大部分在屋內,但是屋外(途中受災禍)可以在現場實行否?(莊慶賢)

 

答:途中突遇意外,而在現場念佛,按理自得其益。所慮者,不問市中郊外,各有障礙,恐環境所不許耳。

 

問:對無信宗教或是非佛教徒(外教)的死者,可以助念否?(莊慶賢)

 

答:此法既名助念,循名可解其實。彼方倘不相信,且存侮慢,助念自無其功。死後殊途,感應更微矣。縱為之念,不得曰助,只是仰承佛力,如法超度耳。

 

問:彌陀經中「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分明是有願必成,但是修他法門,就不如此乎?何以此經單單這樣說,是否別有含義?(顧鳳英)

 

答:有願必成,是修因原則,但有難易之別,時機之分。永明祖師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正根據此三對句而發。已願已生與今願今生,有佛在世,並不為難,最不易者,當願當生,是於無佛之世,而得成就。當來並無定數,直到世尊法運滅時為止,惟有淨業尚可成就,而戒與禪,於正像以後,眾生根器漸鈍,不易深造矣。

 

問:無量壽經中第十八大願末二句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假若在未學佛以前有做了以上的事情,學佛後重新懺悔改過,可得往生彼國否?(江寬玉)

 

答:眾生未學佛,知見偏邪,昧於理事,謗法五逆,多劫以來,自所難免。如覺悟皈依,名曰反邪三皈,進而求戒,先經懺悔,前罪本屬無知,果能皈懺至誠,眾罪如霜露,真心如慧日,罪消障除,焉得不生。調達五逆,佛與授記,蓮池靈岩少時,皆以韓歐自任,後俱證果,是其前例。倘皈戒以後,再蹈前轍,是明知故犯,怙惡不悛,自障往生矣。

 

問:念佛求一心不亂,但是已有定數,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算數珠,據弟子的自感想,念佛則要得一心時,忽然又想撥小記珠的念頭,如此算數,欲求一心,比較困難,可用定時間為數否?(江寬玉)

 

答:各個人之根器心理,多不相同,修持取捨,亦不一定。有數珠心定者,有數珠心不定者,居士既以數珠攪擾,則不必用,或以焚香記,或以時鐘,皆無不可也。

 

問:繫念與憶念,心念與默念,如何分別?(潔園)

 

答:此四者,皆從心念,事惟是一,若在字面求之,亦可強分其界,繫念者,此法縈繫在心而不去,憶念者,思想一佛長久不忘,心念者,出聲與否皆須從心起佛,默念者,心存佛而不必出聲也。

 

問:淨土津要中引坐禪三昧經,「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句。此種念佛,是禪是淨?(潔園)

 

答:從名相論,禪者靜心中之慮,淨者淨心中之妄,似一非二也。然禪淨並舉時,淨只言淨法,淨法者何,即求生西方是,禪亦只言禪門,禪門者何,證無生者是,法之及閘,是言其因地,生與無生,是言其希果也,有禪淨雙修者,是行乎禪而歸乎淨也,明乎此,則淨法禪門易判矣。

 

問:紫柏老人謂:「須夢睡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否則雖盡形壽念到臨時,卻又無用。」請問到了一心之人,是否在夢睡中都能念佛?(潔園)

 

答:此極言其功夫之純也,醒如是,夢亦如是,非教人必作夢也。到一心者,醒時是能作得主,睡而無夢固佳,倘有夢而緣欲塵,是夢中作不得主,而是功夫不熟之證,夢時不能作主,死時自更不作主矣。

 

問:念佛念得一心不亂的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根據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恐魔來擾亂道心,以念佛行者臨終甯保非魔攬。(周慧德)

 

答:金剛經言性空之理,彌陀經言成佛之法,魔者障礙也,因與果違為障。修禪斷惑見性,忽現有相,即是相違,故曰魔障。修淨感佛,報化來現,是因是果,並不相違,安得稱障,故不是魔。然亦有實相念佛,頓超寂光。九品四土,是又不能執一而論淨也。

 

問:勸修念佛法門中一句「臥時念佛莫聞聲,鼻息之中好繫名,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前二句小有明白,後二句甚不清楚。請老師解釋。(顧鳳英)

 

答:詩與偈頌,意多含蓄,讀者所解,各隨其機,見仁見智,皆能得益。一枕清風之句,乃謂世俗凡眾,皆迷顛倒,煩惱熾盛,如臥燔柴。念佛之人,心地清涼,高枕安穩,如吹清風,心身爽快,比喻炎暑已退,高秋遠來。半床明月之句,亦言無修俗眾,無明昏沈,如處長夜,而念佛者,心地寂照,雖在五濁黑暗,昏昏擾擾,等於夜出皓月,宇宙光明。

 

問:每日早晚二課除念佛回向外,閑時全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能生西方極樂否?(邱合順)

 

答:往生淨土,法載三經,皆以彌陀為主,以彌陀為極樂導師故。經為聖言量,故必依教奉行,方為依法,方為如法,持佛觀佛,為本師釋尊之教也。但觀音為彌陀脅佐,弘願接引,亦重極樂,念之尚不背馳。但觀音普門普願,世出世法,隨緣兼施,不似彌陀之專也。若念觀音,回向極樂,是因是果,亦往生也。

 

問:念佛有數種念法,但默、心二念拙分不清楚,默念是否口啟唇舌,自己能聞他人不聞,心念是否從心思念佛號謂之心念?望老師分別明示。(邱合順)

 

答:默念者,啟口動唇,微有其聲,或無有聲不論其聲聞與不聞,總以生起聞相,易得攝心,此聞亦為下手功夫之一。心念者,但用想而默轉,亦用心去默聽,所謂心念心聽也。

 

問:吾有聽說是否眾生業障消滅後才能夠往生西方?但是淨土宗有帶業往生又是如何?(張進添)

 

答:淨土宗三根普度,有業盡情空而往生者,亦可帶業往生。必看淨土經典方知,聽人傳說,毫釐千里,不可不慎!

 

問:發心者即觀此自性清淨心,既發心即是觀心,其要在見性故。然念佛能得一心不亂是否便得見性?(王居士)

 

答:發心是發起某種願心,欲推動某種事業之謂,甚為寬泛。觀心是依經教所示,返觀自性,法亦不一。念佛得到一心不亂,可云是定,但一心分理事,得定分深淺,不能一語言之。見性是得果,定慧為修因,修圓幾分因,便得幾分果。如天上之月,初二三見光明,初七八再展光明,十四五圓滿光明,光明雖一,分寸則不等耳,見性之問,亦猶是也。

 

問:念佛者為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亂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問:研究淨宗經典,欲求深入如何下手?(潔園)

 

答:淨宗主經,為彌陀、觀經、無量壽經,三經為淨基本,然必先與修讀。是經皆有精註,亦須參考,以經文看之似淺,而蘊義實深也。淨宗各論,祖師語錄,俱能助人開慧,尤應多看,三經之義既明,有力再廣研他法,蓋萬法一如,皆有助於入淨之功。

 

問:佛法有解有行,學人虛度光陰,空過了大半生以上,今很痛惜來日無多,不敢空過,念佛一法必是下定決心視同穿衣食飯不敢缺少,無論如何困難必須加以克服,更不敢畏難而退,但是十二年中,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恐怕忽然臨命終時,自己沒有把握往生,空無所得,如何是好?(周慧德)

 

答:徹悟祖師嘗曰:「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更賴持名之多少」。居士既云,「下定決心,不敢畏難而退」,是有信願,且甚深切。已經十二年,未嘗間斷,亦是有行。信願行三,資糧具足,按照經訓,無不往生。所謂道業未成,或云未得一心,但一心之事,有長暫之別,長者或未能,暫者諒已得。此後要注意正助雙修,使三業少受雜染,古云「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如斯障礙不生,平素即得相似一心,臨終可以心不顛倒,往生即有把握矣。

 

問:愛不重不生娑婆,娑婆有一愛便是往生之障礙,若不與愛絕緣者,恐怕不能往生。若斷絕情愛,世俗人說你們學佛的人,太不近人情,要怎樣對待大家?(周慧德)

 

答:愛情生於「神識」,是妄是私;慈悲發乎「本性」,是真是公。「神識」是流轉之緣,故生死不斷;「本性」是還滅之宗,故隨緣不變。我學者為理智,彼責者乃感情,此即道與俗之分界,道須覺證,俗因迷成。方便言之,慈悲乃圓真愛心,愛情乃偏假慈悲,以是告彼可耳。

 

問:身在娑婆,意在極樂,很想能在定中到極樂世界去遊遊多麼爽快!(周慧德)

 

答:念佛本有持名實相四種,一心亦有長暫深淺不同。念佛即是淨土,一心亦是定中,念佛果到一心,即是定遊極樂,有相是實報土,無相是寂光土。觀來問似是欣遊實報,但在持名法中,不可再起此念,起此念是二念,非一心矣。

 

問:但是功夫不能如願,聽說往生淨土到臨終時候,神識必由頂門而出,先開頂門,常常學習,到臨終之時有熟路可循,我們一無所知,請老師慈悲指示。(周慧德)

 

答:先開頂門,密宗淨門有此一法,應知雖則開頂,久而不修,頂門再閉。修法時三密齊資,倘有事擾,必將法身收起,觀想持咒,俱有次第,極不簡單,未若持名單刀直入耳。學佛要從圓解,諸法自能融通,不必起軒輊心,不可起徼幸心,否則法法皆妙,焉能全修。倘能念至臨終佛接,何愁頂門不開,既能見佛隨佛矣,豈須再問我從何門而出耶?

 

問:了脫生死,當生成就,是否只有念佛這一條路?(張慶祝)

 

答:禪密皆能當生成就,惟行之甚難,其中條件,有一不備,則難出離,淨有九品往生,是高低均得成就,且有佛引之力,更不憂走歧錯,故古德曰,「萬修萬人去」也。

 

問:念的清清楚楚,聞的清清楚楚,是否即此為一心不亂?(張慶祝)

 

答:念與聞,俱各清楚,是修淨之一法,乃求一之正途,屬於因緣。「一心不亂」,是修得之果,須另體驗。聖號與念心,如兩針鋒相接,接則為一,少有他動,則不能接,即非一矣。要知功之淺者,雖念聞兩俱清楚,亦不能保不起他念,故云兩俱清楚,是淨一之因緣也。

 

問:真心念佛,與緣慮心念佛,是如何分別?(張慶祝)

 

答:真心二寂,講法不一,須先說明:一、至誠無偽曰真心,此心念佛,自不免尚是緣慮。二、真如實相 ,亦曰真心,淨宗修此,名實相念佛,是種則無緣慮。但緣慮亦有善惡淨穢之不同,初機學人,不使緣慮,則無琢磨處,修時無法入手,在果地尚有權實四土之分,在因地何能免種種之方便。真與緣慮,固有高低之別,然求學程式,自應由淺入深。

 

問:欣淨厭穢之心,是否為緣慮心?(張慶祝)

 

答:既有欣羡,便是攀緣,義在前條,業已說明。緣慮淨土,自合「以心作佛」之法,功夫純時,能到無念而念,契於實相,乃為「是心是佛」矣。

 

問:攝心念佛,與止觀念佛,同乎,異乎?(張慶祝)

 

答:攝心是止,念佛是觀,攝止則同,觀念卻有異耳。

 

問:尚未皈依三寶而念佛其效果如何?(麥樹)

 

答:既肯念佛矣,是心已皈依三寶,自有功德,倘有機會,尚是在儀式上皈依為佳。

 

問:念佛前應作如何準備?(麥樹)

 

答:並無如何準備,但求至誠清潔,隨力隨分焚香供花便妥。

 

問: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何包盡八萬四千法門。

 

答:修行之具,不外經文,咒語,佛號。經是名言貫串之義,即貫字為句,貫句為篇章也。止以阿字論,此字為一切字之種字,為一切教法之根本,如無此字,則無一切經矣。咒是秘密真言,六字洪名,皆依梵音,未翻一字,只一阿字,即具息災、增益、降伏、攝召,四用,合六字義更多矣,是至簡至真之咒。佛號雖多,偈曰,「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古德云,持此一號,即是持一切佛號,此修具之勝義也。修行之法,止觀可統攝之,念佛憶佛,即止即觀,善念者,不求離外境,而境自離,善憶者,不求內止亂,而亂自止。不必作各種觀,不必修各種定,寂照自然雙融,此修法之勝義也。所修之事,無非心性解脫,得證三昧,可以斷惑顯真,不得所轉,亦可帶業往生,脫離輪迴,所謂「不用三祇修福慧,只憑六字出乾坤」,此解脫之勝義也。略言如是,詳言難盡,人云包盡八萬四千法門,可為知言。然亦僅作讚歎此法之殊,不可誤為破他法門也。

 

問:南無阿彌陀佛之梵字可得聞歟?(吳明安)

 

答:彌陀為梵音,音如紇字,乃四音合成。

 

問:念南無阿彌陀有結手印的方法嗎?(吳明安)

 

答:兩手皆以大指與食指捏作圈形,掌平仰,右掌加與左掌之上,使兩圈相靠。式如定印,不過大食指捏作圈而已。

 

問:念佛屬淨,咒屬行密,因何常聞淨宗行者,亦必持咒,若如是淨密雙修,不更妙嗎?(吳明安)

 

答:密宗法門甚多,若再雜修,有礙於心。惟彌陀之法,雖云是淨,亦禪亦密,但許依教奉行,不宜私意更張。

 

問:又淨宗行者,自屬六字洪名為專功,若再持咒,不致破淨否?(吳明安)

 

答:咒類甚多,各有專用。如修淨者,持往生咒,乃淨宗古德所定,自無不可,若夾雜他法,則受影響。

 

問:楞嚴經中「持咒臨命終時,十方國土,可得隨意往生,更不墮落」,若如是念佛往生與持咒往生有何差別?(吳明安)

 

答:教相不明之初學,所修何法,即先看何宗經典,待了達後,再研他宗之書。若尚不通,他更難達,居士既欲修淨,自應先將三經貫通,而妄緣心,疑惑心,自然而少矣。今日惟應依教而修,否則歧中多歧,恐迂遠其果也。

 

問:修淨土行者只供奉釋加世尊像可否?抑或須供彌陀佛像?(廖清華)

 

答:兩宜俱供,釋迦世尊為教中本師,彌陀為淨宗本尊故。倘地狹不便,只能供一尊時,即供彌陀。蓋供彌陀,乃淨宗本尊,亦釋尊所教示,遵其教即是供其心,等於供二尊也。

 

問:西方極樂世界「無有晝夜」是光明而無黑暗的,為何經上云:「晝夜六時」,其夜間是以何為目標?(江寬玉)

 

答:此洲晝夜,亦是假定名辭,因地球之自轉,向日一面而明,呼之曰晝,背日一面而暗,呼之曰夜,呼晝夜者,偏見之事實也。極樂不借日而光明,自無暗時,呼晝夜者,乃此方之語,隨順此方易知而說。以彼土之蓮有開有合,合時假曰夜,開時假曰晝耳。

 

問:佛說淨土念佛法門,是在說哪一部經之後接下說的。(江寬玉)

 

答:淨土一法,在佛經中有專說散說之別,專說者,三經是也。散說者,各大乘經中皆寓此義也。以散者論,五時皆有,不分前後,以專說者論,在阿含提胃後說也。

 

問:有人欲臨命終時,請助念團為其助念,有時人數少。在休息之時,可以用答錄機暫代念佛號,使病人得聞佛號不間斷。如此其利益有差否?(江寬玉)

 

答:此法未嘗不可,以不令病者知為妙,知而引起分別,則害事矣。

 

問:曾聞師云:「修淨土的人如不好好用功,及度人,將來往生是不能花開見佛,藏在蓮花中,經過好幾千萬年尚不得見佛」。未知在蓮花中的生活如何?(江寬玉)

 

答:蓮花之中,不見依正莊嚴,不能聞法,如墮涅槃黑坑耳。

 

問:家父與同道在臺北縣郊建一精舍供奉西方三聖及釋迦世尊,並設一居士念佛道場,早晚課誦均念阿彌陀經一種,早課並無誦其他經典,未知可否?(傅惇箕)

 

答:居士念佛道場,自不比叢林及寺廟嚴格,既屬自修,朝暮功課可以自定。如係專修淨業,只誦彌陀經便好。惟開誦及結束,種種儀式,如回向禮拜等,必須如法,否則欠莊嚴恭敬也。

 

問:平素完全知信願念佛的人,到了臨終,遇著善友開導,此人聽到以後,心生歡喜,信受,發願,念佛求生西方,眷屬人等皆無悲哀哭泣種種的妨礙,加以幫助念佛,此人命終,也就能往生西方,怎麼有這樣容易的事情呢?(洪環)

 

答:平素不知念佛,臨終忽遇善友,百不一見之事,一難也。一生為惑,臨終四大分離,更起煩惱,而能聽人說死,心生歡喜,不起恐怖,二難也。平生不聞佛法,臨終短時,能猛開悟,發願生西,常理所無,三難也。家人者,多人也,勸一人信,當感不易,一言而得多人信,竟能忍情不哭,幫助念佛,又難之難也。我只見其難,居士何以見其易?果有其事,定是宿生修行淨土之人,今始有此種種善緣,千鈞一髮,絕無僅有,決非容易,還是平素行解俱加精進穩妥!

 

問:常聽蓮社講經,並勸人念佛,要作到一心不亂,可是有首偈子這樣說:「彌陀一句法中王,難念紛紛亦無妨,萬里浮雲遮赤日,人間處處有餘光」。這是說不一心也可以,究竟聽誰的話對呢?(林美)

 

答:一心不亂,是佛語,為聖言量,淨土之原則,安可不遵。雜念無妨,是祖師語,為方便說,別有苦心,不可以辭害義。其意乃普勸念佛,恐人畏一心之難而退轉,故說此肯念就好之言,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心念佛者,當生成就之道也,亂心念佛者,多種善根,機熟時至,久久薰習而成一心也。能一心者,大佳大佳,不能一心者,念佛總比不念好,有此金剛種子,遲早可起現行也。

 

問:西方及三界二十八層天是否有無?事與理怎樣講?(黃丁壽)

 

答:此事言之,歷歷分明,如今居之地球,六大洲,五大洋,何可言無。以理言之,三界唯心,居士瞭解心學以後,是有是無,方可與言。初學者自應先從事上明白,而後再言理也。

 

問:在家眾修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是否再可能來娑婆世界轉生?亦請分別事理。(黃丁壽)

 

答:帶業往生,不分在家出家,諸惑未斷,識生西方,即謂帶業。再來與否,惟隨個人願力,縱不欲來,亦能修成補處,來則乘願自在,非同以前業力牽引受生耳。

 

問:蓮池大師普勸念佛開示中有,「怕事的關起門來念佛,不定要入寺聽講」之指示,此語是否有當生不弘法度生亦可生西,如此是否趨於小乘?(孟孝光)

 

答:非大師教人趨於小乘,乃此人自是小乘根器,師為隨順說法耳。寺中講經人眾,怕生是非,居家能無眷屬鄰居親友乎?隨緣勸其念佛,不就仍是度眾乎?縱識力口才皆短,而於慚愧心,慈悲心,不可不真實常發,如違此心,恐生障礙,且勿曲解大師之訓也。

 

問:或謂老太婆念佛,往生希望很渺茫,假定老太婆亦能虔信,發願,一至於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生西寧亦渺茫否?(孟孝光)

 

答:念佛求生,要在信願,一心不亂,功在不夾不雜。三要真切,資糧已足,不夾不雜,生心清淨,合此者往生不渺茫,背此者往生乃渺茫。老太婆亦有種種根器,大通家亦有種種習氣,應以行為標準,不以人為肯定。

 

問:「事一心」為不明理,只信願與一心念佛,「理一心」則須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理。惟明理後,如何付之於行,其念佛方法與「事一心」有分別否?必須先斷惑乎?(孟孝光)

 

答:茲設一喻,譬如旅行,或車或船,不明路程者,逢人問津,迂緩其行。識路程者,駕輕就熟,直前無阻。然兩者陸車水船,總是一也。

 

問:淨土之極樂世界應屬化城之一,如按三界區別,則乃為色界乎?蓋其有色相有飲食也,六根作用似乎盡除。如言佛國則應超三界,此如何說?(劉定一)

 

答:極樂佛土有四,曰寂光,曰實報,曰方便,曰同居。寂光實也餘三專為應機度眾而現。亦猶佛有法報化之三身,法身,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以普度乎?不有文字般若,何得悟入實相,不有前三土,何能證入寂光。

 

問:念佛人多拜神,會障礙臨終的往生嗎?(莊貴)

 

答:佛法平等,六道普度,貴在三輪體空,不落印象,此等修者,雖與神常接觸,並無影響。初學之人,常落神之印象,即是種子,若到臨終,忽起現行,則生障礙矣。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理可遵也。

 

問:西方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願力所化,說是阿彌陀佛之三昧境可乎?又現生極樂花開見佛後等於何種果位?乘願再入三界時也專倡淨土念佛法門乎?(門外漢)

 

答:心土無二,可以說是三昧。蓮分九品,四土約為三十餘品,境界不一,果亦不同,此初步也,總以進修,而至佛果為極,乘願者,乘個人之願力也,自知淨土捷便圓頓,方肯自修,既已以此證果,勸人當本所學,此是本願,若勸他法,乃是權巧。

 

問:西方公據內念佛計數圖,計法是否先一用點把十尊全點完,再點第二點,亦或把一尊完全點再進第二尊,迄至上品上生呢?乞賜示。(陳燈逢)

 

答:以一尊點完,再進點第二尊,比較清楚。

 

問:萬相不能執著,萬法不能住在心上,弟子想,南無阿彌陀佛,必定要住在心上,以棄妄念是否?人人皆有佛性,可是被昔世眾多的汙習氣所感染,使佛性無法顯露,是否妄念起時,把南無阿彌陀佛壓住妄念,使妄念無法擴張,時間久了,佛性自然能顯露出來,是否這樣辦法,祈請開示。(謝幼)

 

答:所言頗有道理,此再為居士申之,凡夫皆有妄念,妄念即惑所起,所以必須斷惑,始能見性。但斷惑如截四十里流,非人人可作,善巧之法,莫如念佛,功淺者,可以伏惑,功深者,可以斷惑,伏惑可帶業往生,斷惑者隨分證果。

 

問:阿彌陀佛在西方作佛教化,其壽無量,這樣說那佛位不必再換他人?觀世音菩薩後補佛位是待何時繼彌陀佛之佛位?(徐貴妹)

 

答:經中所載,彌陀以後,為觀音主教,觀音以後,為勢至主教。此新舊交替,不聞壽命,乃如世間叢林,某甲方丈退休,其乙方丈升座而已。

 

問:佛的法身既遍滿虛空,如在無像念佛時,向虛空禮拜即可,何故要專指人向西方禮拜?(廖清華)

 

答:居士無像念佛,或係說「實相念佛」?此念佛法,乃即心即佛,念而無念,非初機能解,而淺學尚不明教相者,亦不能作。經言西方者,乃佛善巧方便之法,而西方寧非虛空,實說並無四方上下,亦無過現未來也。圓通大士,向虛空向某方作禮,或不作禮,無之不可,博地凡夫,業識分別,只應依教奉行也。

 

問:寶靜法師叢書之一「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八十八頁第十行有段「蓋羅漢有入胎之迷,菩薩有隔陰之昏,一入輪迴,又迷昧不休。」菩薩、羅漢屬四聖法界,焉有輪迴之理?此節難解。(李榮棠)

 

答:羅漢回小向大,不住涅槃,菩薩為廣度含識,俱是乘願入胎,但不同凡夫業牽輪迴也。如我釋尊,豈非早已證果,而八相示現,仍為度眾而來,彌勒菩薩,已證等覺,將來降娑婆時,亦須入胎也。是慈悲乘願入胎則同,而佛與等覺則不隔迷,七地前及羅漢根本及塵沙未斷,故有迷與昏也。

 

問:「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不知永明大師所謂有淨,是否要到一心才算?(潔園)

 

答:此事前人亦有分諍,究竟到何境界,方稱為有?並無定論,然「有」指因地,似無可疑,即謂修其他法門,與往生不相應也。遍考有關淨土之經典,亦有平素不到一心,而臨終得往生者,但彼時必須心不顛倒,正念分明,否則障礙難生。準此,則「有」指信願正因,是基本條件,一心乃行之增上,得一心臨終可不顛倒耳。

 

問: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乘願再來投生,會受隔陰之迷否?假若受之,如逢不到學佛因緣,豈不是太危險嗎?(江寬玉)

 

答:普通行者,未能斷惑,雖生西方,乃係帶業而往生。到彼處,或頓或漸,仍得斷惑,始如所斷而證其果。已證果者,再來入胎不迷,未證果者,來則有迷,以惑業未斷,宿命通力亦微耳。然早來遲來,自視各人願力如何,而非業力牽引與不自由者相比。

 

問:念佛如不改變心理,不能至誠,大概轉不了命運,轉不了業力否?(江寬玉)

 

答:念佛重在心念,若只是口頭,不過三業之中,口業善耳。惟罪福各有種子,分受其報,此種散亂念佛,雖難轉業,卻下善種,功不唐捐,但當生不能成就,仍不脫於輪迴,多生以後,種因遇緣,當有繼續再修機會。

 

問:信願念佛,又得一心,決定往生,但得到一心之人,倘信願不堅,不知亦能往生否?(潔園)

 

答:信願不堅,是淨之基本不立,所謂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雖能念到一心,而無淨基,只是一種定功。於往生無與焉。充其量,名之曰有禪無淨土耳。

 

問:觀經說阿彌陀佛的壽命、智慧、神通、威德等等,莫不一一無量,但是釋迦世尊八十入滅,其餘一切諸佛或千歲或萬萬歲,或一劫,乃至那由他劫同,究竟佛果,何以千差萬別,那麼佛德也有勝劣之別嗎?娑婆世界的眾生,眾苦煎迫,釋迦世尊,何不久住千百年,廣度一切使能離苦得樂呢?(周慧德)

 

答:佛有三身「法報應」,眾所周知,觀經之彌陀,指報身言,是以光壽無量,娑婆釋尊,是應身相,故與當地之眾同壽,應知釋尊之報身,亦與彌陀同,彌陀之應身,亦與所應之土同,明乎此,則諸佛皆然。若說度眾,理應常住,不知人情重難輕易,常住反無難遭遇想,城東老母,不欲見佛,法照大師,苦求文殊,例甚顯然,可以憬悟。

 

問:念佛往生極樂的眾生,如何能得同佛一樣無量壽呢?(周慧德)

 

答:一者彌陀願力如此,乘佛願故。二者世界劫波,增減有異,釋迦來此則壽短,我往極樂則壽長,各順其時故。

 

問:十六觀經云若能觀成除無數阿僧祇劫生死之罪,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但是過去佛七之時,老師的開示說廣學大藏經,不改彌陀行。但說觀法,大部分做不到,佛為什麼要說這部經呢?(周慧德)

 

答:眾生根器,千差萬別,契違之機,亦復多端,以是之故,始說八萬法門,雖如是多,要在歸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觀經非無人做到,喜之者仍甚多,各隨各之願力,是經依然彌陀行也。

 

問:修淨土主要之課程為何?(黃永霖)

 

答:淨土法門課程,以專念佛號為方便,尚有他法,非在家忙人能辦。至念佛亦有繁簡之別。隨人自定,茲特外寄小冊數本,祈選擇一種修之便妥。(歧路指歸及當生成就之佛法)

 

問:六道眾生未往西之時,西方眾尊者有分階級否,否則後來才創?(黃永霖)

 

答:西方諸尊,證果者,有聲聞緣覺菩薩,初往生者,有九品邊地,此是階級。末句意不明,不便率答。

 

問:首先向往極樂尊者哪位,如願及開創佛教尊者何位?(黃永霖)

 

答:往生者之人,其名多載往生傳,然往生者數如琩F,傳記不過大海一漚,證此一事不虛而已。彌陀經中有云「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世尊在日,已發願已生者,已不計數,若問首往生者,當在十劫以前,書未記名無法奉答。至問創佛教者,以此時論,只是釋迦世尊,若問開首,則塵點劫前塵點劫,早已有佛,無法追始。

 

問:口念佛,心想佛,心口一如,除一句佛號外,什麼事也不想,任何念頭都不起,如此念佛,是否為事一心不亂?(賴棟梁)

 

答:可云為事一心不亂。

 

問:有一位有修有證的老和尚,他說,念佛不念到一心不亂,很難往生。業未盡根本就不能往生,那媟|帶業往西方呢?(童瑞珠)

 

答:此位大德策勵後進,可謂苦心孤詣,「一心不亂」經文如是指示,自當遵守,不可妄圖徼幸。但帶業往生,卻是諸祖承認,若必斷惑,乃是通常豎出,此法為伏惑橫超,與通途不同。偈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伏惑之證也。

 

問:又說女人罪障深重,念佛不能往生,必轉男身以後,再求生淨土,才可能去。這問題我甚有疑惑?(童瑞珠)

 

答:此事居士或有誤聽,彼定不如是說之。往生淨土,與證佛果不同,並不分男身女相。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持名往生,不分男女,再查往生傳益可證矣,傳中女子往生甚多,何得云然。

 

問:阿彌陀經摘註接蒙堙u娑婆極樂均在華藏中第十三重」是何義?(廖玉嬌)

 

答:釋迦世尊之淨土,建立之大略為高二十重,周匝十一圍,名曰華藏世界。高重二十之數,其十三重間,西有極樂,東有娑婆。

 

問:「煩惱即菩提」在極樂世界如何講法?彼土清淨無從起煩惱,如何「除」?如何精進?(廖玉嬌)

 

答:行者不至等覺,三惑未盡,惑即煩惱,不除何能成佛?極樂既有天人聲聞,以及地前菩薩,此眾惑皆未盡,勢須精進,以趨極果。雖云彼土清淨,無由引起,亦不能甘留無明,不求究竟。

 

問:在西方,八正道之正命如何講?(廖玉嬌)

 

答:生命之延續,固需生質資養,亦需精神安慰,如不依正法所求之娛樂,即非正命矣。

 

問:實相念佛是否已見性?(池慧霖)

 

答:此法係作觀,必先靜止一切,後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謂實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淺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實相固屬佛性,見不見在乎成不成也。

 

問:念佛念到實相念佛的境界之人,往生是否到常寂光淨土?(池慧霖)

 

答:實相成功之修者,可生常寂光土,兩境相同,是因是果也。

 

問:觀想念佛之人,臨終往生是不是到實報莊嚴土?(池慧霖)

 

答:觀想念佛者,依十六觀經起修也,經中所言正依之文,皆屬莊嚴之相,修如是因,自結如是果也。

 

問:下品下生之人,五百劫不能聞佛說法,不能開悟與凡夫何異?佛是慈悲,能否得到佛和親師來開示使其開悟?(池慧霖)

 

答:下品下生,亦是大幸,蓮胎清淨,已離娑婆,居士言與凡夫何異,殊不知異之甚矣,娑婆凡夫,六道生死,蓮邦下品,等是出離,雖屬下下之品,亦勝無色界天,再言五百劫者,乃是記錯之語,經云:「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按蓮開遲速,關於自己業障深淺,非佛垂慈,而不平等,自心障重,不能交感故也。此等生品乃五逆十惡之輩,臨終苦逼,不能觀想,僅持至心稱名,十念往生者,居士行不如是,毋庸多慮,不生則已,生則決不下下也。

 

問:蓮池大師與太倉王孝廉書中(見淨土津要)有「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不必啟口動舌,默默以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續,心心靡間」等語。此種念佛,是禪是淨?(如有信願是否屬淨?)(鍾潔園)

 

答:禪於古時,皆是觀心,後參話頭,亦是以楔出楔矣,雖有念佛,佛當話參,非若淨家念佛,信願求生。是此佛號,念之方法,或聲高低,或默或轉,只有信願,皆屬於淨。

 

問:古德有云:「念佛生心也,離相無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此與大勢至菩薩淨念相繼中「淨念」可否說是相同?又心淨時生起之淨念,可否說是妙有?(鍾潔園)

 

答:無住生心,可云與淨念同,淨念,可云是妙有。淨念者無染無著,故云同無住。淨念雖無住,似屬無表色,色屬有法,有而無表為妙,所謂妙有不有,故云同妙有。

 

問:「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者,是否還要到人間,受一次投胎而生,然後才能修至候補成佛,抑亦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此蓮花化生之身,為最後身,一生精進即補佛位乎?(賴棟梁)

 

答:補處是已成其德,作佛是實踐其位,德位名異,而道實同。一佛化土,一大千界,一國無二王主政,一土無二佛主教。在極樂修到補處,事須往他界八相作佛也。

 

問:彌陀經為佛無問自說,且六方琩F諸佛所共讚,且生西為諸佛所動,為了生死最捷徑,最究竟之法。而生天為未出輪迴,還在六道中,又享福受迷,即不聞法,忘記修行,當列為八難之一,以地藏菩薩之大智慧,寧有不知,何以地藏菩薩,不度人生西,而專度人生天耶?(賴棟梁)

 

答:居士只觀地藏經之跡相未尋地藏經之蘊義,經中有云,眾生「因蔓不斷」故於地獄,旋出旋入。讀到此處,大須著眼,須知地獄,列於娑婆六道,吾人縱生無色四天,仍處三界火宅,報盡墮落,不免又入三途,菩薩欲空地獄,實即暗示教超三界,校量布施功德緣品中;云「盡成佛道」,「畢竟成佛。」見聞利益品中;云「欲出離三界者……所願速成。』稱佛名號品中;「於無上道永不退轉。」「不久得阿羅漢果。」「必成菩提。」等,皆非教人生天。又特列出稱佛一品,教人深植善根,是皆世尊善巧方便,為人天根器者引之入勝,佛雖五乘說法,一經自有一經之義,在善讀者,體而會之。最後囑累一品,方是地藏發願,云「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亦非僅言生天。菩薩既言於佛法速令解脫,而彌陀法門,豈在佛法之外耶?

 

問:每日早晚念佛,沒有誦念經咒,臨終時能感應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見阿彌陀佛否?(鍾雲昌)

 

答:居士欲求後來生西,應當依教奉行,須遵淨宗經典,更應瞭解作課之法,假如皆不明白,恐虛其功。習此者,必正助雙修,正者,「有持名法」以聖號為正,助者,本有多門,經咒亦助之一,能念固佳,倘不能者,但持聖號而正助二法,兼有之矣,此蕅益祖師之訓也。

 

問:有些人吃一餐素,或吃初一、十五有種種吃法不一,不斷肉吃長素,長此吃到臨終,能往生西方淨土否?(鍾雲昌)

 

答:生西要件,在持名至一心不亂,觀想在想像合成,此是正行,齋素乃是助行。助行是福因,正行是慧業,有福無慧,不能生西,有慧無福,臨終生障,修行人不能長素,亦須斷殺,有三淨肉及肉邊菜之制,即其方便也。

 

問:念佛數千萬如何能記清?(王心普)

 

答:念佛記數,其意甚多,區區所知,僅有其三。一者朝暮二課,定其數防退轉也,自有念珠撚而記之,一串百八,念千串或百串,數不難知。二者求一心見功,口念心記,如求數清,心必守一,心若外馳,數不清矣。三者為某一事,發願回向,或數萬十萬,百萬千萬,念時掐珠,念畢書紙,如是而為,亦不難記清。惟二六時中,淨念求繼,畢生精進,求生淨土,愈多愈善,記數何為?

 

問:彌陀經中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福德因緣是否即指希求世間福報而言?(翟孟秋)

 

答:善根為生西正因,福德為生西助緣,正因者執持名號,助緣者六度萬行,正助雙修,如鳥振二翼,缺一豈但不能致遠,且亦不能奮飛,恐人自誤,特別提出。此乃出世大德,信願求生,若存求世間福報之念,則往生成障礙矣。

 

問: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深淺,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雖不往生,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否?(林寬修)

 

答:淨土宗是二力往生,他法乃自力見性,此果之上不同,故因地亦有別也。兩相比較,不過有難有易,有遲有速,其了分段生死則一也。

 

問:龍舒淨土文內中云:凡有形相可見吾因見之皆當為念阿彌陀佛數聲發善願云「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可以念否?(林寬修)

 

答:菩薩廣度含識,乃應為之事,為念佛者,代彼咒願「盡度汝等」,乃自發願,此二者,輕而易舉,廣結法緣,凡屬學人,皆可為之。然為此者,亦應自加警覺,勇猛精進,否則懈怠墜落,塵劫輪迴,自度無期,何能度他,直是有口無心,等於戲論,又如今之空頭支票,永不兌現而已。

 

問:有一位蓮友每日勤懇念佛,臨終亦有善友助念,一定是往生,七七日中為造功德尚能得到否?(池慧霖)

 

答:漏落人天,可增福慧。已生極樂,蓮花早開,品位高超,善因善緣,俱有增上之功,並不唐捐之理。

 

問:自性念佛與神識念佛在境界上有何區別?如何才能達到自性念佛?(鮮純賢)

 

答:自性本是彌陀,自性本即涅槃,但為妄想執著纏蓋,不能顯現,如能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便是自性念佛,厭穢羨淨,妄起即覺,身忙似箭,不離這個,此即神識念佛。自性念佛,固是至上,若干人中,幾人作到。果作到神識念佛,已是最好功夫,大概普通人念,多是散亂掉舉兩心耳。

 

問:彌陀經內東南西北上下方世界之眾生不必受六道輪迴。每一佛土亦如是,均已證佛果否?(王清漢)

 

答:經中只言極樂佛土,不受 輪迴,未言其他佛土,皆同極樂,是極樂佛土,所以勝他土者在此。若每一佛土,亦如之,何必千經萬論,等讚極樂。至云證佛果一句,只可云各土皆能證之,並不能云各已證耳,但極樂則能一生補處,又是其別處。

 

問:彌陀經內之西方世界,非指極樂世界?(王清漢)

 

答:西方亦塵剎佛土,以文理論之,可云此句,極樂在外。

 

問:阿彌陀佛經義蘊第七頁云「欲尋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習氣時起現行觸境生心仍復染著所謂看得破忍不過」深切時人之病,而念佛法門正治斯病,敢問持名念佛如何方能行解相應,理事無違?(李蓮階)

 

答:持名念佛一法,有事有理,故一心功夫,亦分事一心,與理一心,信願憶念,不他攀緣,聲聲貫注,是謂事持,了知是心是佛,能念所念,兩俱空寂,是謂理持。不論事持理持,若到見思盡斷,名事一心,若到心開見性,名理一心。然事理之相雖二,實則即一,因事到圓時,皆出於理,理到圓時,皆出於事,但能惟精惟一,便是事理無違。若言行解,較為複雜,古德皆曰此門,易行難信,難信者,其法微妙,惟佛與佛,乃能究竟,下根者只可行其事,中上根者,亦惟有深入經藏,圓觀圓知便能行解相應耳。

 

問:念佛時生出兩樣心,一方注意念佛,另一方有煩惱心蓋住(祈求心或抑制心等等)時,又非六識(無意識)有無效果?(王清漢)

 

答:初機學人,何能免此現象,但能疑而問之,知而改之,便能如法,減少障礙。蓋持名之深功,在臻一心,此一心不雜,談何容易,惟在明瞭學理,隨時糾正。持名一心,是使洪名以外無念,若強求抑制,是又一雜念矣。古德自有訓言,只聽洪名,他念若起,不去理他,怪自消去。

 

問:觀像念佛是否定要彌陀佛像?(李蓮階)

 

答:念佛四法,此是其一,必有其像,始能觀之,否則為不如法,不如法則不成其功。

 

問:彌陀應身壽量雖長,亦有涅槃,正法住世,劫亦無量,無有像法末法,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世界不名極樂,名為眾寶普集莊嚴,更勝極樂。錄自圓瑛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上半夜,下半夜,以何為界?(何美枝)

 

答:彌陀經中,雖有「清旦」,「晝夜六時」等文,各註家多謂彼界無有日月,自無晝夜可言,而言旦夜者,皆是隨順此土習慣而說。上半夜者,甲日終結,下半夜者乙日開始。極言佛佛相繼,無少間隔,非如此界有佛前佛後之難也。

 

問:觀世音菩薩成佛時,是否亦以執持名號得生彼國,應持』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之聖號否?(何美枝)

 

答:現在經教,求生極樂,本有多種,並非持名一法。將來「眾寶普集莊嚴」世界,如何去法,經無細載,不便妄言。況彌陀入滅,觀音成佛,推彼土壽命,其間甚長,恐到彼時此土釋尊之法已滅,當有後佛,經教詳言。無已,若以比量而言,持佛名號,各經多同主張,為生佛國之一因,按佛佛道同之義而論,或仍有持名之一法。

 

問:為何會更勝極樂,如何殊勝?(何美枝)

 

答:道尚精進,法在契機,或以此故。然聖意為何,凡夫究不能測,若以寂光而論,則無所謂勝劣,其較勝劣,當以前三土言,故妄測之曰,尚精進,在契機。

 

問:弟子曾一度思維,假使人在臨終時,心有念佛,可是盼望阿彌陀佛來接引,這念佛的心變質了,只想阿彌陀佛會來接引,我想定不能往生是嗎?(月鳳)

 

答:心中起念佛名,與想佛前來接引,兩不妨礙,皆是心在一佛,不過一名一色而已。念佛為求見佛,見佛惟求往生,念佛為「行」,求生為「願」,此為淨之正旨,非為歧路。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可知念憶,並不變質。

 

問:臨終時,心念佛號,若阿彌陀佛來接引,可是不為這所動,只管堅持佛號下去,這能往生嗎?(月鳳)

 

答:如佛來接,是已感應道交,當然繼續持念,否則失念,往生無分矣。但淨土三要,為信願行,如第一答,必求往生。斯時當急持名號,懇切求去,如堅持不動,是不為來接所動耶?抑只以持名為結果乎?若然則是他宗之法,而非淨宗之義。

 

問:念佛一天至七天,得往西天,這是死了後,阿彌陀佛來接引否?(葉特華)

 

答:自是死後,神識往生,雖云佛接亡靈,但功夫卻在生前成就。

 

問: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有一愛,便是將來往生極樂之障礙,我們凡夫各各都有這愛字,難斷難捨,有什麼最好的方法來斷除呢?(周慧德)

 

答:愛為迷情之私,慈悲為真性大公,時時發心,回小向大,化私為公,此一法也。然愛為十二因緣之惑,實非凡夫易斷之事,不斷是流轉門,能斷是還滅門,果斷矣,則生死無不了者。但斷惑如截四十里之瀑流,況愛乃生死本源,斷為尤難者也。所以淨土法門,而有帶業往生方便,倘肯於六字洪名,愛不暫捨,捨彼愛此,由勉強而自然,又何憂慮。

 

問:往生極樂已了生死不受輪迴矣,然經上言,極樂世界亦也有人天,未知何解?(鄭勝陽)

 

答:往生極樂,不過已了分段生死,而尚有變易,未曾斷惑,不顯無相法身,自然有一妄見之化身。此身未證果位,以其化身之高下,假名其為人天而已,非若娑婆人天,仍輪轉各道耳。

 

問:投生在蓮胎媕Y與已出蓮胎之人,他們在七寶池中所享用之八功德水是否有點差別;因為同樣享用八功德水,在蓮胎堙A需經極長時間且還未得果。而在胎外之人只要一沐浴即時未得而得,未證而證。這是何因呢?(鄭勝陽)

 

答:出蓮胎後,直接享用八功德水,在蓮胎內,不能與水接觸,只不過蓮花為水長養,自身受水之氣分法益耳。明乎此理,則得證遲速,便恍然矣。

 

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經過蓮花化生乎?或若境界高之人是否不必受蓮花化生,往生後直接即能見佛?(鄭勝陽)

 

答:說法者,必須依經,西方而曰蓮邦,果胡為乎?雖斷惑上品之士,亦必經過蓮生,接引亦此蓮花,化身亦由蓮內。他佛淨土,必斷惑而往生,故不必處蓮修養,此佛淨土,未斷惑可往生,故必處此以養聖胎。如不經蓮養,直接見佛,未見經文,不敢妄言。

 

問:佛法常云「有生即有滅」那麼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形體是否也有滅?(鄭勝陽)

 

答:四土三身,惟寂光與法身,是為真實,餘皆權變,然無權法,不能普度。他們有一分惑未斷,則仍不了生死,蓮宗竟有九品高低,品品成就。化身有相,雖有生滅,亦是變易境界,非物質之苦空不淨,無明老死流轉耳。

 

問:圓瑛法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八二頁中講「此經滅後,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現在虛空之中,眾生業重雖見不肯念,有人發心念一句者,即得往生。」疑惑:現在眾生業障雖重,但較諸阿彌陀佛經滅後之時尚淺多多,何以此時甚多念佛之人不能往生,而彼時之人念佛一句即得往生?(徐醒民)

 

答:時值末法,勝於滅法,諸障雖盛,尚不至極,佛法見聞,可云不難。而善根淺者,亦能常遇佛法,朝夕薰染,易於發心,既在不難,則心力不猛,故少成就。滅法時期,已無佛法,障難已至極點,縱遇之亦置若罔聞。必有夙根深厚者,始能破除障難,直下承當,根厚心猛,故易成就也。換言之,今時善根厚者,發心力行,無不成就,彼時夙根淺者,決難發心。

 

問:以憶念持名,是否為事一心之方便乎?(賴棟梁)

 

答:憶念持名,是有淨業矣。若夫一心,或事或理,乃是功夫結果問題,而非修功過程間事。

 

問:「自性彌陀」,與「唯心淨土」,當如何解釋?(賴棟梁)

 

答:此二語者,豈有他解,惟行者所修法門有異,其用則小有不同耳。修自力者,三祇斷惑證真,自性覺圓,即同彌陀。心土非二,心既圓明,是惑已盡,故曰淨土。修二力者,心淨始感見佛淨土,心土不二故。性覺始感彌陀來迎,生佛不二故。

 

問:以淨心持名較之憶念持名,何者為勝?(賴棟梁)

 

答:淨心者,放下萬緣,憶念者,專持名號。修憶念者,必放下萬緣,修淨心者,必專持名號。二者乃合為一法,分之何能濟事。

 

問:下品生人須待多時才能見佛,那麼在蓮花中是否能修持?(楊長山)

 

答:下品生者,亦分三品,開花見佛,時間各不相同,可參十六觀經。我輩在娑婆苦境,尚能修持,彼下品者處清淨花中,豈不能修。

 

問:觀經云無量壽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琲e沙由旬。修觀之人,當如何觀法?(賴棟梁)

 

答:觀從想起,想亦借乎見聞。聞乎經教,見乎天空,思教心量得以放大,見空想像得以擴展。再依經所示聖容,集中心力求之,或畫一佛像,由小放大想之,久而久之,方能成就。然修宜有師導,以防錯謬,一人一方便,善巧不必取同也。

 

問:耳聾不聽佛號,命終時有人誦經念佛,如這種人能否往生?(詹金枝)

 

答:宜用方便之法,使知來為助念,彼雖耳根不聞,聞性不滅,彼知來為助念,自起作用,縱不往生,亦種善根,按經義「盲聾暗啞」為八難之一,自是障礙。若平素曾習念佛,略明其理,似易收效,若平素茫然,得益較難耳。

 

問:一定時間念佛與唱佛(用念可多念,用唱念不多。)功德有無同樣?但在家作正課無須用唱佛?(王清漢)

 

答:修行人只有念佛,念者當前之起心,此心不使散亂,令攝一處專緣佛號,或功德及相好,深者乃能觀念實相,此之謂念佛。唱佛者,謂唱佛贊之類,有板眼韻調等法,多人合作功課,可使整齊合一。佛法要點,戒定慧三學,念佛者求其心定,唱佛亦不無有定,但較念力大遜矣。如家庭自己作課,縱不唱讚,亦無不可。

 

問:用有佛像之念珠念時念到珠頭不可越過,以珠頭為界照原念,返回,繼續同樣往返。或可隨便直念?(王清漢)

 

答:掐珠從佛頭起,至佛頭止,應再掉轉為至佛頭處,珠繩定有多餘閑,掉轉過來。始好再掐。若越佛頭,彼段並無餘繩,不好掐過耳。

 

問:佛法重在事理圓融不能偏廢的,我們過去只知研理,不重行事,雖有念佛而心散亂,痛知修行功夫配不上將來往生的條件,照這樣遷延下去,差之一念,失以累劫,今生若不再努力用功,恐怕阿傍獄卒更比彌陀容易見面,若到此時,不逢導師,怎不使人哭自流淚呢。所以現在老師領導之下把事理念佛的方法,一一鄭重再說明指示,使我們大家有所成就。(周慧德)

 

答:事理雖說是二,然事理互依,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也。簡單言之,手掐珠,口出聲,此即事也;放下萬緣念從心起,此即理也。不論事理,皆在求得一心,然得一之法,隨人根器,千差萬別,不能墨守一法;故有三念三聽之法,都攝六根之法,三根循環之法,記數之法,追頂之法等等。只求契悟,任擇其一行之,久之,自有相應。如得理一心,二惑已斷,上品上生,得事一心,未斷已伏,可帶業往生,大意如此,要在肯為。

 

問:六道輪迴之痛苦,三途之可畏,古德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琩F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由此可見靜坐的重要,故今天要請老師教示。(周慧德)

 

答:靜坐者,求坐而易靜內也。如但身靜,而心外緣,不名為靜,雖坐無功。應知心起一念,即是一粒業種,念念不停,造業無窮,能片刻靜念,即是片刻之覺。片刻實有幾百妄念起,若果能靜,便是無漏功德,自勝有漏福業。居士既修淨土,宜遵本宗,心繫佛號,若求他法,豈非與願力相違乎?

 

問:修淨土法門當以念佛聖號為主,研究經典求定慧。易起雜念,仍道淺業障,除大聲念佛把雜念趕走外,次須作何觀嗎?(蔡麟定)

 

答:修淨雖以念佛為主,然淨土三經不能不知。既能大聲將雜念趕走,即是藥與病對,何必亂服他藥。

 

問:阿彌陀經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見註解堣Q劫為大劫。凡五逆十惡者,臨終十念往生者為下品下生,須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但在阿彌陀佛所發願後,彼時下品下生者,至今尚未滿十二大劫,蓮花未開吧。是否須待蓮花開後,方能聞佛說法。在蓮花未開堨i自修道嗎?在蓮花堿O什麼樣子呢?(蔡麟定)

 

答:花開見佛聞法,經有明訓。在娑婆尚能修道,進入蓮胎,豈能不知修道。蓮花堶情A光明香潔,勝於天宮。

 

問:靜坐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時,是否為端坐念實相,而為無相念佛乎?(賴棟梁)

 

答:果能一念不生,便是實相,實相當曰無相,無相而曰念佛者,寂照同時也。

 

問:「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為千足定論,然而畜生並不解信願,何以亦能往生乎?(賴棟梁)

 

答:眾生皆有佛性,必賴善智識誘導之緣,更需久久熏習,始能心領念佛,念是實行。或有信而放逸,不作願行者,亦有願而懈怠,缺乏實行者,然既肯行矣,則信願盡在中矣。

 

問:學人母親病了四年之久,自病以來,吾每天第一次的功課,先求母親信心堅固,早日回復健康,自然福薄不達願,而今年二月十七日亡失母親,凡夫心難斷難捨母愛,痛不可言,故在七七日內所作功課,全部回向於亡母超度,希望當生成就。但是未知我自己七寶池中蓮華會幹去否?(周慧德)

 

答:心量無邊,念力如雨,淨土法門,原重回向,私心自利,便非大乘,明乎此義,則知心雨宜普。寶池之蓮,本是自心,亡親神識,亦在心中,心雨既普,彼此同沾,並非小瓢之水,澆此則幹彼,澆彼則幹此,所可比擬。觀無量壽經曰:「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三心者何?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經訓昭昭,豈可生疑。

 

問:若度眾心切者,往生後未能聞佛說法,是否須待蓮花開後聞法開悟,才能倒駕娑婆度眾生。凡是不以安養回入娑婆度眾生者,都聞佛說法開悟之上上品嗎?(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學之士,若蓮胎未出,何能他往。淨土法門,菩提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發願再來度眾,未有不來之理。

 

問:念佛之目標以多或以專注而少為好?其速度以均勻或隨快隨慢為原則?因為心理上時會欲多念而心燥則覺更未能集中而散亂,念少卻能心和而神定念去也,此問題亦自己加以思考,想多以氣和心定為歸,但仍望先生指正,是所至盼!(梁美坤)

 

答:念佛之義,求其靜慮,即是修定。必攝心專注為則,初學之人,不能持久,宜先從少念,漸使加多,能到二六時中,飲食睡眠,皆是這個,可謂之淨念相繼,功夫至矣。念法不宜過快過慢,要使勻稱為準,如彈琴然,弦緩則不成聲,弦急則斷矣。

 

問:念佛重質?重量?念佛之初是一心不亂,但經過幾分鐘妄想現前,是不是停止,鎮靜後再念?前所念之佛有效?無效?(劉仁福)

 

答:「念佛之初一心不亂。」此語大錯,任何人剎那之間,妄念無數安有不亂之理。其誤為不亂者,是久在亂中習而不覺也。「幾分鐘妄想現前」者,是求定難定,始覺出其亂也。一句有一句之薰習,便如一粒種子,下於田上,遲早自有功用。

 

問:淨宗信以導願,願以導行,有行是否定有信願?(潔園)

 

答:古德云,此三如鼎之足,不可缺一也。緣此三之性,本互緣而生,行無緣等飛蓬無所,願無信等喜浴惡水,信無行等儲飯不食,淨土初機,必遵此三者,所謂「聖言量」如是,應依教奉行也。若無願無信等,另有其義,此處不得藉口。

 

問:後學決心念佛,期能往生極樂,但未行早晚課誦儀規,只在乎平時念佛回向,如此可否?(鄭朝信)

 

答:往生功課,只在六字聖號,多念少念,在乎有琱ㄟh,如忽作忽輟,只種善根,古人云:「饒他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雖不能一心不亂,然習慣熟成,必須做到,方有往生之希望。早晚課誦儀規,係多人上殿合修,忙人不一定採用,但修淨土者,阿彌陀經及往生咒,應當抽時練習耳。

 

問:「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稀解悟。乞兒若見小利,急須吐唾無餘,捧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祈解!(鄭朝信)

 

答:與前條之意,大略相同,前七句可解,後四句須參。初句是舉此一句洪名,乃殊勝法門。二句謂此法非上根大徹大悟者。不能圓融全彰。三句謂下根愚鈍若念,亦無比人缺少幾分。古人謂是無上深妙之禪,意即在此。成與不成,只是當下承當問題。四五二句,是教直心念去,不起分別,若起妄情,便是此法魔障。六句謂貴在念到一心,即是到家功夫。七句之意,言不必如禪家疑悟,然疑有大小,悟有徹底與依稀,真能徹底者少,依稀相似者多,故不足羨彼也。然而並無定解,隨機應變,若不如此,便成死法。狗子有佛性,狗子無佛性,應病與藥,非應藥而故招病。

 

問:古德云:念佛有佛像,向佛像而念。無佛像,要向西念。有時西的方位,有人工作,恐被人譏笑,或遇污穢不適當,轉向東、南、北念,未知功德比較如何?(邱合順)

 

答:佛法重心誠,佛之法身遍滿十方,有時不能向西,任何一方,皆能感應,既感應矣,功德自大。

 

問:極樂世界多候補佛位,何以成佛須要「候補」?(簡宗修)

 

答:候補者,候補往某一處成佛也。其人功已圓滿,證成極果,只候某一世界佛法滅盡,便往其處,重開道場也。如彌勒為此娑婆之補處,觀音為彼極樂之補處等等。

 

問:阿彌陀經中前面所提到的諸菩薩從何處來?其菩薩果位是不是和其他阿羅漢同為釋迦佛所度?(簡宗修)

 

答:彼土菩薩,皆係先後往生之人。或凡夫往生,經過修功,證成菩薩,亦有他方菩薩,希早成佛,求生彼土。彼佛國土以及功德,十方諸佛共讚,十方佛土之佛子,皆有往生,早知度者為諸佛,不獨釋迦一佛耳。

 

問:念佛號時,常遇許多妄想,如在白天可以念大聲驅逐,然在晚上睡夢中,無法出聲念,遇此妄想,如不理它,則它紛紛而來,且愈多,如欲抵制,則感頭痛,因此進退兩難,不知有何妙法,又此頭痛是否著魔?(鄭朝信)

 

答:夢中既有色,當然亦有聲,即知有妄想,即能會念佛。醒時念佛,驅醒時之妄想,夢中念佛,驅夢中之妄想。但恐夢中不覺,隨幻逐妄,若言「如欲抵制,則感頭痛」是在夢能覺矣。覺則能作主,心中自有聲,心起佛聲,則立除妄,頭痛亦是幻夢,一律摒除。

 

問:「一心念佛」之精義?(黃宏介)

 

答:念法甚多,皆有精義,古人曾集出四十餘種,要在契機。普遍者,神念神聽,心念心聽,或口念耳聽。妄念若起,不強除妄,不起分別,皆作佛觀,此名方便隨緣止,大有受用。他則各有其義,非能數言可盡。

 

問:阿彌陀佛今在說法,此法與娑婆世界之佛法有異同嗎?(王幻如)

 

答:佛佛道同,善巧有別。佛國方便不一,說法次第或異。如娑婆難修,釋尊勸生極樂,極樂易修,彌陀則不必勸生他土。此土說三七道品,統演七支,極樂演法,只言根力覺支正道。方式千變萬化,歸元總是一也。

 

問: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不知在此十劫以前,娑婆眾生有沒有另一個求生極樂國土的地方?(王幻如)

 

答:十方無量佛土,皆能往生。但往不易,成就亦難,不及彌陀接引,一生補處,如是易生,如是速成耳。據此則十劫以前,無有似今日極樂淨土,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謂此可以知矣。

 

問:淨土宗旨在於念佛一心不亂蒙佛接引生淨土。其要點似在於「念佛一心不亂」。倘不能「一心不亂」是否亦能往生淨 土?(楊智悅)

 

答:學佛原則,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亂」煌煌經文,豈可不遵,但有多少義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長時之一心,有短時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臨終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靜,必靜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應。所謂「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羅漢,尚須七番生死,遑論成佛,三祇之遠,此則一生成辦,帶業出要,再不有作,出苦無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訣。」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過云,初學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說明,即有違經之嫌。後世諸祖,頗以此語為病,貽誤後學。上舉種種一心,最低必得臨終一心,若無把握,往生無望。

 

問:蓋一般人均有事業,既有事業必有雜念,尤其念佛時都難免有雜念滲進,頗難達一心不亂之境界,在家眾都有負擔家庭經濟之責任,是以不能不從事生產事業,如從事生產事業,必定隨之帶來麻煩及煩惱,引起念佛時雜念滲進,不能達「一心不亂」之境。如是言之似不能往生?(楊智悅)

 

答:淨土學人,不求義理,多恃「帶業往生」「佛來接引」疏忽心業障礙,大是徼幸自欺。在家有經濟負擔,公教有功課鐘點,若能明理,而善用之,俱不為害,所謂搬柴運水俱是道耳。淨土大乘,自他兩度,定課念佛,作自度想。家庭經濟,公教課務,敦倫盡分,作度他想。為求往生而自度,為求往生而度他,為求度他往生,而負家庭經濟,為求度他往生,而作公教職務。推而廣之,謂之萬法歸一,歸一即是一心,此名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往生之信願行也。

 

問:理一心就斷見思二惑,那麼事一心是斷什麼?每部經典深妙的理,老師都能通達,是不是老師已得到理一心?萬念歸一是一心嗎?那麼得到不亂時還有心嗎?(池慧霖)

 

答:事一心能斷外塵攀緣,可伏見思二惑,所謂帶業往生者,事一心也。三藏浩如煙海,在下不過一知半解,且所見所讀,量數少,妙亦未見,理亦不達。縱或有人,精通三藏,而不實行,亦難一心,心一不一,不在多增知見也。萬念歸一,可謂一心,有一存在,自然有心。

 

問:實相念佛往生還有阿彌陀佛來接引否?常寂光的境界,是否還在西方?(池慧霖)

 

答:實相念佛,見彌陀之法身,既見佛矣,云何不接。常寂光土,即法性土,包盡虛空,是西方亦在常寂光中也。

 

問:世界皆有成、住、壞、空,極樂世界當亦如是,若然阿彌陀佛有無違其本願?(心炳)

 

答:佛有三身,曰法報應。應身有始有終,報身有始無終,法身無始無終,必先知此。身土皆心,並無二致,應身當娑婆之土,報身當極樂實報之土,法身當常寂光土。娑婆有成住壞空,極樂實報有隱有顯,常寂光土無隱無顯,大致如此也。

 

問:請問念佛修行期間要多久才能成佛?(心炳)

 

答:普通法門,名曰豎超,三僧祇劫,始得成佛,念佛法門,名曰橫超,但得往生,可以一生補處。若在此土念佛,不求往生,無論漸頓,亦必斷盡無明,始得成佛,期間不能預定。

 

問:設若有一年輕的念佛者(和尚)夭折了,有可能成佛嗎?(心炳)

 

答:念佛法門,專求往生極樂,一到極樂,便脫輪迴,已離分段生死而已,並非成佛。到彼再修,或經變易,或不變易而一生,補處成佛。在此世界之念佛人,不論緇素,不論老少男女,念到一心者,命終以後,可生極樂,是否帶業往生,不能帶業成佛。

 

問:關於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能否往生的問題,可否如下答法「雖能往生比較麻煩」。如在世間法中,要找某機關團體洽辦事務,除有特別規定外,最好是直接向單位之首長洽辦,以免去簽辦批示等手續,阿彌陀佛是西方教主,當然念阿彌陀佛較為簡便。(鮮純賢)

 

答:不必如此曲喻,亦不必多饒唇舌,聖量高深,凡情難測。但應「依教奉行」,自能到家。經中嘗有戒語:「若他觀者,多為邪觀。」「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經是佛說,故曰依法不依人,既依法矣,尚有何錯。

 

問:念佛求願往生,弟子以為除執持名號外,應多誦彌陀經觀想西方勝境,使勝境種子落入八識心田充滿其中,到命終亂心位時,西方勝境的種子先出來則示往生矣,所以古德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即此理也然否?(鮮純賢)

 

答:專持名號,是修法之一,兼作觀想,亦是修法之一。各隨個人之根器而取。尚有其他之法,無非皆取隨機,非可勉強,此修法論事之簡語也。若夫「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乃是證果論理之簡語也。前者因地指事之語,後者果地說理之語。

 

問:弘一大師勸人老實念佛,怎樣才算老實?(志西)

 

答:真信不疑,發願往生,苦樂順逆,概不退轉。再聞他法,亦不改修。奇異境界,心不妄求,佛說一心,功到自成。此即老實念佛也。

 

問:記得長者曾開示念佛方法,謂心念心聽,心念神聽等記不大清楚,煩請再開示,並請指導其法!(志西)

 

答:何處所說,事久已忘。然嘗見古德教人念佛,有十二字之法,乃「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似與今問相近。此十二字,共分三句,亦是由淺入深,並非混用。初學人只應先學「口念耳聽」一法,果能由生漸熟,一字念清楚,心在此念處,一字聽清楚,心在此聽處,念出聽入,皆是洪名,如此心即洪名,洪名即心矣。

 

問:彌陀經解釋內,解人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得各種神通,想什麼就現什麼,假使想見親屬可見到否?(慧綱)

 

答:神通有「天眼」一種,即橫能看各界,豎能觀多生,如此能力,不但可見此生之眷屬,多生之眷屬,皆可隨意見也。

 

問:厭娑婆欣極樂急要往生,應用何法可以快速往生?是否業未盡不能快生,此業應如何使之快盡?(慧綱)

 

答:往生只言壽盡,非謂必業盡也,此處不可相混。壽指一生應得之果報,業指多劫所造之因緣,壽至一定時期自盡,業必多劫修持方斷。往生乃論壽盡,並不必須業盡,壽應聽其自然,不應促之使短,若極厭娑婆,惟有精進持名耳。

 

問:因身體不健,住在尼寺,大殿上,早課亦即起床,因不會念楞嚴咒,自己在寮房內,禮觀音菩薩百零八拜,早飯後拜淨土懺,人覺疲倦,每日念佛壹萬聲,想多念佛禮拜,惟每日愛睡昏沈時往大殿繞佛二、三圜即覺腰痛,不得多圜,應如何使之精進,否則是否與往生有礙?(慧綱)

 

答:楞嚴咒不會不念,自禮觀音亦甚佳。每日念佛萬聲,暫時說不為少但須注重一心不亂。繞佛三匝,多則腰痛,即只繞三匝,亦無不可。只信願深切,便不礙往生,如是專修不雜即是「精」,不疲不厭不退即是「進」。

 

問:佛云四十八願其中十八願是平時有實行一次十念法此人以直到死止無念佛此人可得往生否?(福明)

 

答:學佛有一原則,即依法不依人也。又有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又忌偏執二邊,不契中道,凡此皆應仔細思維。如尊問者,第十八願,固屬大悲本願,此不過提一大綱,尚有微義存焉。若死此句下,餘四十七願,都與贅言,本經中之六度萬行,亦成廢話。再淨土一宗,主張持名,在小彌陀經,必彙參之,方不偏執,小經明明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豈可錯會十念之文,而自貽誤。且看今之念佛人,日有持千持萬者,較諸十念何如,而真得往生者,果有幾人哉?請思前祖,「二六時中綿密不斷」,「日持十萬」,「淨念相繼」等,豈非皆是愚人,自找麻煩。

 

問:證羅漢果,是無來無去,若修淨土的證到寂光淨土,還有西方可去否?又證到常寂光淨土,須經過多少時間成佛?(池慧霖)

 

答:此問大是誤會,修淨土者,願在西方,寂光土者,即西方四土之最究竟者,何問還有西方可去,此直是身在含元殿,更問長安路矣。經云「惟佛一人居淨土」,乃指寂光也,居士第二問等於「中秋十五夜,問月幾時圓」。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即法身所居,當下即是矣。

 

問: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義為皈依,佛亦覺者之通名,云何以南無作佛名之二字?是必有說,而學人不知,故問。又南無在梵語或巴利語應是一字二音,阿彌陀應是一字三音,佛則一字二音,我國既均採音譯而不翻,然又明言六字洪名,此六字似嫌未能如實,雖無關重要,亦有說乎?(高仰嵩)

 

答:南無二字,乃心念表示之名詞,阿彌陀佛四字,乃個人符號之名詞,合二名詞,為一種法門,法門亦須有名詞,是六字洪名者,法之名詞為心與佛二合之稱也。一字二音,或是三音,是巴利文語之組織,漢字讀法,一字只發一音。既經譯成漢文,自當依順漢文方式立言,漢文係方塊形,一方塊為一字,故曰六字也。

 

問:阿字音我國有痾(ㄜ)與啊(ㄚ)兩讀盍雙聲疊韻字也。持名念佛時,國人仍是各依所習,念成ㄜ或ㄚ音。老居士十年前在覺生月刊上教人念識字音與ㄜ相近;然依各種中英文佛學辭典、英文所註梵、巴音皆宜念ㄚ音。是否可以各從所習不加分別?(高仰嵩)

 

答:中國地大,語系複雜,即本國文字,同一字之發音念聲,地各不同,古今亦異,何者為標準,甚難言也。就以「國」之一字為例,古讀為以,今讀為果,或讀為鬼,試問孰正?注音字母之書,多採北京音聲,此亦不過方便求其通行一法耳,若論梵音,須會梵文,尚須口傳,否則音亦不正。「阿」之一字,只發喉音,念陰平聲,庶乎相似,否則只隨鄉音,但取恭敬即可矣。

 

問:地藏經內有一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或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藏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滴,如是善事,若能回向利益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利益自身,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今欲問者就是我們每日的功課都是回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是利益自身,那麼願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此種回向比前功德大是否對將來往生可靠,又穩當呢?(周慧德)

 

答:居士所見甚大,但願以此功德之八句回文,亦包羅無餘,何不注意下文耶?如四恩,三途,見者聞者,悉發菩提,同生極樂,已盡之矣。回向即是發願,誦已多年,不必再行更張。

 

問:學佛人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純熟到臨終才能提起正念,現在道弱魔強,在家居士俗念勝於佛念,學佛的人一心沒有兩用,俗念太多了,佛念就未免減少,在這世念濃厚之下,如一杯牛奶,滲上一大桶清水如何還有奶味呢。這樣稀微的道念來修佛法,今生何能得度呢?(周慧德)

 

答:既知如是,除精進外,安有他法。至於俗念紛繁,非關在家出家,只在肯不肯下決心耳。但信深願切之人,雖家事多端,而心中仍然信願相續,自能善巧方便,忙堜漍~,不離這個,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也。

 

問:彌陀經內有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要問者,十方世界的眾生念佛者多,惟一位彌陀何能同時現在其前,接引往生呢?(周慧德)

 

答:彌陀法身,周遍法界,時時相應。如不明白,請思每日所念之讚佛偈,「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二句,尚不恍然耶?應知三身仍是一體,化佛來迎,往生何疑。

 

問:菩提樹第一一一期,有淨宗初祖慧遠大師,虎溪三笑是什麼意思,請指教。(周慧德)

 

答:東林寺外,有水繞流,水名虎溪,遠師送客,不逾此地。當時陶淵明、陸修靜二人到寺,談道甚契,師送之不覺逾溪。虎起大鳴,始知逾界,三人大笑,喜心道各相契也。

 

問:念佛時只觀聽自己念出聲音,同時觀想彌陀莊嚴佛容,可得一心(不必多觀想,彌陀經內極樂世界種種現象)對嗎?(王清漢)

 

答:念而能觀固佳,即不能觀,單念兼聽亦可得力。至云觀彌陀經中境界,在作課誦此經時,隨念作觀,未嘗不可,至經畢念佛,則不可觀矣。

 

問:佛像面容各有差異無相似(除了特徵外)如觀想時採用自己印象較深就可否?(王清漢)

 

答:造像豈能一致,理宜採自羨者為準,但既採定矣,應使其印相深切,在任何時地憶佛之際,此相分明現前,即獲大益矣。

 

問:早晚念佛定課,不算佛珠,以時間規定亦可否?(王清漢)

 

答:自無不可。

 

問:某法師來嘉主持法會時指示,要觀想面前有八尺阿彌陀佛金身,昨天老師開示觀想丈六金身,是不是八尺,丈六皆可以觀想?(劉仁富)

 

答:八尺從劣觀,易成也:丈六加倍,少難也。此不一定,以自己之心量定之,能八尺則八尺,能丈六由丈六。倘能五須彌四大海,則更佳矣。

 

問:凡聖同居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常寂光淨土,此四淨土,各應至何等程度始能達到,是否以聲聞、緣覺、菩薩、佛,相對而修乎?(陳寬鳳)

 

答:修行之人,在於證道,所謂道者,即是佛性。我輩佛性,盡被惑業障遮,故生死不主,稱曰凡夫。修淨者惑業分毫未斷,往生只種人天,但所生處,有佛菩聲緣,得以聚會,故曰「凡聖同居土」。斷見思惑之聲緣所居為「方便有餘土」。分斷塵沙惑之菩薩,所居為「實報莊嚴土」。圓滿佛果,所居為「常寂光土」。土名雖四,而實是一,土心非二,故隨斷惑現有別耳。

 

問:淨土法門欲到四淨土,是否經由極樂世界?(陳寬鳳)

 

答:極樂世界,而具四土,非極樂以外,另有四土也。以古代帝國為喻,「寂光」者禁城宮闕也,「實報」者京都府省也,「方便」者庶政衙署也,「同居」者繁華街市也。帝居禁闕喻佛陀,宰輔居府省喻菩薩,百官居衙署喻聲緣,富豪散處街市,喻帶業凡眾之人天也。

 

問:弟子問在工作及想像時應如何行持使念佛工夫不致間斷,承長者示念佛時心在念佛工作想像心應在工作想像,過於工作想像時存一為助念佛,而工作想像之觀感,則萬事皆是念佛,弟子愚鈍,對助念佛之義,尚不甚了然,祈再開示為幸。(某居士)

 

答:淨念貴乎相繼,外可斷而內不可斷,此為生死大事,豈浮浮泛泛,便能成就。今日末法,修福者多,求慧者少矣,雖口言了生死,而其行實於了生死無關,淨念不繼,而又未得一心也。我輩白衣,為謀生活,必有工作,在工作間用身力時,心中默念佛號。用心力時,存一我道未熟,必須借俗養身以求道之念!所有工作,皆定此目標。俗人工作為吃飯,我工作為求道,亦是淨念相繼也。

 

問:修淨土法門之者,若能一心持名至臨終時,幸能見佛瑞相,但是要如何分別出此相到底是佛化或魔化呢?如楞嚴經上云有五十三種魔能應眾生欲,故分不清楚?(本如)

 

答:修他法門,如觀心,參話頭,數息等,倘見佛像,是與所修並不相應,方有現魔之虞。修淨者求見佛像,佛像即現,自是本分,並非魔事。但若見時不可執著,倘或喜或懼,更出差路,仍一直念持,聽其自然,乃為正規。

 

問:修淨土法之者平時持名能正念,但是至臨終時因四大分散時之苦痛難提正念,未知此種人是否也能往西?(本如)

 

答:經云:「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細味經義,可以了然,若臨終難提正念,便是顛倒,恐生障礙矣。

 

問:無量壽經中有一段文佛對阿難云無量壽佛國土有胎生,如此托在何胎,本來只有蓮花化生而已,為何有胎生呢?(本如)

 

答:九品以外,生邊地者,假曰胎生,詳看本經上下文,自能解矣。

 

問:若度眾生心切者,往生後未能聞佛說法,是否須待蓮花開後聞法開悟,才能倒駕娑婆度眾生。凡是不以安養回入娑婆度眾生者,都聞佛說法開悟之上上品嗎?(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學之士,若蓮胎未出,何能他往。淨土法門,菩提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發願再來度眾,未有不來之理。

 

問:各不同的國家的人,修成正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語言能相通嗎?(心炳)

 

答:生到彼國,即得神通,眾鳥之語,水風行樹之音尚且能懂,豈有反不懂人語之理。不但能懂極樂之語,他界之語,亦能盡通,不然,每日清旦,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何能聞法乎?

 

問:依阿彌陀經上說,那堙]指極樂世界)的環境大部是金、銀、珍珠、瑪瑙,連樹木都是金葉子,鳥也是金的,這樣生活,不會很呆板單調嗎?(心炳)

 

答:樓閣形勢萬種,能住能飛。寶樹隨時放光,光中可現無量他方世界,且能作百千種樂,噴百千種香,鳥皆雜色,音各奇妙,且能演法,聞者開慧。天樂鳴空,六時雨花,鋪地成毯,光色璀璨。一切一切,千變萬化,隨意所適,重重無盡。如是尚曰呆板,尚曰單調,試思娑婆穢土,不呆板單調耶?

 

問:何以世尊不自創淨土極樂世界而介紹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與眾生?(遊堂振)

 

答:阿彌陀佛既創極樂,而且廣大無垠,他方又何必步人後塵,畫蛇添足。世尊雖不再造極樂。然未嘗不將此穢土,思改極樂,惜人不察耳。倘使西方極樂,至人滿為患時,世尊亦未必不另造極樂,但此時則不需要。

 

問:彌陀經上云: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餘者非一生補處者如何成佛?老師謂:阿羅漢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何故不去?觀音菩薩又何能去也?(遊堂振)

 

答:一生補處者,不經變易生死即成,非一生補處者,須經變易生死耳。阿羅漢法習小乘,與彌陀淨土不相應故,觀音菩薩乃係大乘,極相應故,不但能去,且為彼土之導師耳。

 

問:極樂世界是否物質世界?既云佛身光明無量,如何有晝夜?(簡宗修)

 

答:既云五塵,當是物質,但云變化所作,是七寶諸相,皆佛所化。然此狀況,究稱性境,仰為物質,須求教於淨相兩宗大德。至云晝夜,非是明暗,乃指花開花落,鳥鳴次數,隨順此地,假定而言。

 

問:阿彌陀經中謂極樂世界有無量阿羅漢及菩薩,卻不見其他佛,何故?成佛後不住西方嗎?(簡宗修)

 

答:一個佛土,一佛主教,猶一學校,校長只一。再以國家而論,總統亦只有一。其土眾生,修到極點,亦名等覺,等覺即佛也。因土有佛,故不稱佛,必到另一世界主教,始稱佛也。

 

問:「其土眾生,……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此「佛」指法身?報身或化身?釋迦佛「在世」時受過他們的供養否?(簡宗修)

 

答:極樂本分四土,眾生更分九品。此修持之功有深淺,所證之果位有高低,所知所見,便爾不齊,其所供者,可想而知。本土釋迦世尊,受彼供養,豈能在外,此能去彼焉不能來。觀音菩薩,乃彼佛之脅佐,尚來此供佛聞法,上弘下化,彼眾來供,例此可知。

 

問:以後很想時時念佛但不知怎才得法?(簡宗修)

 

答:初步先求易簡,漸進再漸增多。前於講座時,所發之彌陀接蒙等書,冊後多附有念佛課程,可量時間,增減行之,要在進而不退也。但諸法圓融,應機而作,後生疑問,不妨函商。

 

問:蓮花生的形體是否相同?或隨其三界眾生之形象有所差別?(鄭勝陽)

 

答:大同小異,同者皆有相好光明,異者其相好以所證之福慧不一,現象少有殊耳。同異者,亦非固定,自隨其變易而轉變,必到佛身,方盡同耳。彼處未云三界何有三界眾生。

 

三界之中  無非牢獄  暫時快樂  終歸無常

眾生燕雀處堂  罕思出離

惟逆境當前  庶幾生遠離之心

故佛稱八苦為師  非虛語也

 

——蕅益大師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維基 Wiki | MSN | 佛教 | 經典圖書館 | 

| 電視 | 購物 | 兒童 | 書店 | 雜誌 | 視頻 | 免費佛經 | 音樂下載 | 熱門網站 | 佛教論壇  |

般若文海佛教經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