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律航法師敘說

 

律航法師著述

 

我與慈老恩師的關係

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的意義和展望

我怎樣紀念慈老恩師

贈臺灣佛學院同學畢業序

《人生真諦》序

《虛雲老和尚十難四十八奇》序

阿彌陀佛誕辰的掌故

 

我與慈老恩師的關係

 

緒言

 

我若不蒙慈老的殷重勸勉,決不會拋妻棄子而頓入空門;我若不經慈老懇切開示,決不能一門深入念佛法門;我若不受慈老為法忘身的感召,決不肯以垂死頹齡奔走結緣。可以說我六十歲以前,是一個道地軍人;六十歲以後,變成一個新戒比丘。這是我今生九十度的大轉變。唉!父母生長我的色身,慈老引發我的慧命。可憐父母見背時,我因擔任抗戰職務,而不能親視含殮,已抱恨終天。今日恩師示寂時,我又在外弘法,而不克親承顧命,更覺默對愴神。所以每一念及親恩師義,真如萬箭鑽心,而欲哭無淚,欲語無言。茲因各新聞家擬出慈老逝世紀念專刊,一再敦促屬文以充篇幅,我只好忍痛追述我個人與慈老七年相處的經過梗概。至於慈老一生修持,弘法度生的精神和事蹟,惜未道其萬一,尚望各界大德文豪,發揮光大,共垂不朽。

 

一、一見傾服

 

當民國卅七年,我到臺灣,偶然與臺北東和禪寺曾普信居士,漫談在臺僧界大德。他說:「不久由南洋請來一位慈航法師,本省佛教分會定期開一個歡迎大會,你可以來參加。」我準時到會,當萬目睽睽時,山門進來一位身披黃衣的和尚,道貌十分魁偉莊嚴,又聞一片鼓掌聲,大家肅然起敬。登臺演講,口如懸河。講畢供齋,幸與同席,得聆革新佛教的鴻論,多年不能解決的疑團,一旦豁然貫通。所以傾心佩服,同時皈依座下者,有女界張護法,慈老常說:「我到臺灣新收男女兩個弟子,一名黃律航,一名張護法」,即指此時而言。

 

二、詔助教育

 

慈老來臺,係中壢圓光寺妙果老和尚託宏宗法師,由新加坡聘請來臺,創辦僧青年教育。開學以後,男女學僧約六十餘名,可惜都不通國語,慈老一身唱獨角戲,實在太辛苦。一天懃勸我和張護法發大心,我們大為感動,我答應擔任國文,張護法擔任國語。全部佛學功課,慈老一人包辦。八個月朝夕相處,時時聞法質疑,我一生對佛法稍具常識者多在此時。

 

三、懇勸出家

 

卅七年年終佛學院放假,我隨慈老到板橋圓通寺聽經。慈老規定每晚開一座談會,有一次輪我演講,講題為「三十年後的理想世界」,推論到經過三次四次世界大戰以後全人類受原子彈傷亡在半數以上時,人心亂極思治,唯佛教可以實現世界大同永久和平。不料狂言瞽論,謬膺慈老擊節欣賞。當時以殷重語調說:「我向來不勸居士們出家,尤其在社會上負有聲望者,總勸他們護持佛法。我今天勸你出家的本意,實在因為僧界人材太感缺乏。若出家後多一個弘法的人,將來對佛教的貢獻更大。」

 

我當時很慚愧的答道:「師父以將相所不能為的大責任來勸勉,真令我興奮和感激。但我學佛日子太淺,雖然知道家庭情愛和社會嗜好為生死輪迴的根本,但因習染太深,尚不能立時割捨。請師父容我考慮三個月,再答覆這個問題。」慈老欣然微笑,連說三個好好好!

 

四、方便剃度

 

我經慈老開示之後,重加思惟。一時覺得棄俗為僧,專心學道,為了脫生死的捷徑,良機萬不可失;一時又覺得妻弱子幼,輕憐密愛,種種嗜好,難以割捨。此時真是理慾交戰,到了躊躅兩端的時候。惟有加緊念佛,遂由每日五千聲,漸漸增加到兩萬伍千聲。忽然開悟,決不可為剎那的世愛,竟斷送曠劫的慧命。遂決定出家的念頭,頂禮慈老,報告志願,決心出家,任何勸阻,決不更改。慈老很喜悅的說:「再過一週,即四月初八佛誕日,為你圓頂。惟我來臺沒有寺廟,怎能收徒?請妙果老和尚作你的剃度師,我作你的傳法師。」幸妙老欣然應允,所以佛誕那一天,妙老持刀剃度,慈老傳授菩薩大戒。不久僧難突起,僧侶四散。我始終在圓光寺得所依止,這才知道慈老方便善巧的妙用。

 

五、同遭僧難

 

當卅八年五六月間,謠言迭起,或說中共匪諜冒充僧尼混入臺灣,或說政府已得到許多報告證據,紛紛擾擾,莫衷一是。這時候慈老辦妥佛學院畢業,遂由中壢到了新竹靈隱寺結夏安居。我有一天忽然心血來潮,要看望師父,遂約丁委員俊生,董委員正之,同到新竹面商護持佛法。不料剛下火車,即聞靈隱寺的僧眾一同到警察局問訊,遂改往警局,見慈老及道源、默如、戒德諸位法師,和八九位同學團聚一室。詢悉為新竹市發現反動標語,凡略涉嫌者皆須校對筆跡,不符者即可釋放。於是慈老一行僧眾,均由丁委員具保回寺。不料次日警局又傳全部僧眾到局問話,慈老請求挺身獨去,不獲允許,只得大家同往。我係來賓本不在被傳之列,但情同父子,應共患難。又因在俗友好更加努力營救故,遂赴警局,聲明願列名案內,同到臺北解決。慈老在拘留所與十三位法師同學,照常說法默念觀世音菩薩,毫無憂戚之色,直至事實大白先後釋放。唯蓮航等四位同學未同時釋放,極表憤懣,堅拒出獄。

 

六、囑護同學

 

兩次僧難解除之後,慈老住汐止靜養,大部分同學仍住中壢圓光寺,我在小兒文樞寓養病,慈老一日招來面諭,速回圓光寺照護同學。並說:「此次僧難,固由政府失察誤會,但出家人未能嚴持戒行,亦不無因果。汝回寺後可與同學講解律儀。」遂答我未受具戒,似不合閱律。慈老說:「此係研究性質,並非傳戒,舊說有兩解,勿拘泥。」我奉命回圓光寺,日與諸同學研究戒律,大家杜門不出,藉息風波,方知慈老對佛教青年,愛護無微不至。

 

七、玉成閉關

 

卅九年八月,彌勒內院行落成典禮,我來參加,慈老說:「我沒有廟時,不便叫你同住,現已有屋,汝可速來。」我答志在閉關,以便專修。慈老立即徵得達心玄光兩位當家師同意,十月在靜修院掩關,專修般舟三昧。關中時得開示用功方法,並調護身心健康。師恩重如須彌,慚愧何以報答?

 

八、勉受具戒

 

四十一年大仙寺冬期傳戒,慈老聞訊即令我報名,並令轉知會性、真性兩位法師同行受戒。並云:「得戒與否全在自已?末法戒壇,殊難求全,勿顧慮。」我三人謹遵面囑,如期報到,受具足戒。回憶前情,皆由勉勵所賜。

 

九、法門諍論

 

慈老在各處弘法,總勸人念佛為修持正行。尤其對於年老男女們,更開示唯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末法最契機的法門。然自己只願世世當法師,將來往生西方也可,不生西方也可。我學佛以來,專修念佛法門,又兼愛師心切,常常引據淨宗理論,一再婉諫慈老,重立志願,求生極樂。慈老開示:「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你所贊成的,我自己不求生西方,你不贊成的。你贊成的不用再說,你不贊成的說也無用,久後總叫你明白。你勸我往生西方是很對的,但淨土是一門,眾生的志願千差萬別,怎能叫人人同進一門呢?我甘心在生死海多吃幾次苦,了我度生大願。」我經此次開示之後,不敢再諫。現在慈老示寂,於三日後入龕,面容如生,身軟如綿,胸口尚有微溫,等等瑞相。足徵慈老已生善地,乘願再來,圓滿菩薩度生大願。遺囑照示,信而有徵,所謂「久後總叫你明白者」蓋指此時也。

 

十、待人寬恕

 

慈老無論對待何人,一本寬恕。外人不察,加以誨人不倦,管人不嚴的譏諷。那知他的管人不嚴處,正是他的偉大處。他向來尊重佛性,確信人人可以為堯舜,即人人可以成佛。若聖與佛,必待人管而後成,則聖與佛亦不足貴。所以見人有過,則寬恕原諒,期其自悟,向無疾言厲色。尤其將於僧青年,更垂愛護,委曲成全。

 

十一、輕財好施

 

慈老來臺後,南洋弟子常常供養,以臺幣論,不下百餘萬元。先後請《頻伽藏經》和《大正藏經》各一部,隨時請《太虛大師全書》和《諦閑大師全書》各百十部,以及正聞社出版等書,分贈四眾弟子。若有餘款,即賙濟貧病,決不使人空過,但自己常常手無分文。這樣流通經典、布施度人的境界,幾已打破了「我所」。我常說:「師父講經作文,我們尚可學得幾分;若輕財好施的作風,我今生是學不來的。」慈老微笑之。

 

十二、策勵弘法

 

慈老對我說:「出家、受戒、弘法,為僧伽三部曲。你已做了出家和受戒兩部曲,惟弘法尚未開端。」所以遇有機會,即代為稱揚。前年隨同甘珠活佛遍遊南中各地宣傳佛法,今年又推薦豐原慈光寺住持。我若稍為遲疑,即蒙呵斥「為僧不弘法,即難消信施。」因此深受老人「誨人不倦、為法忘身」的感召,所以不惜年邁,遇緣即結。不知者或以為不自量力,而不知皆係慈老七年策勵所致耳。

 

本年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誕辰,我應獅頭山元光寺會性法師邀請打佛七,及回內院,向慈老銷假,忽覺察老人精神銷沉,音聲低微,當即和達心當家師,自立諸位同學商定,老師病沉,須請明醫診斷。一、飲食由山下負責。二、停止講課及會客。候醫生抽驗結果,確定為腎臟炎,尚可醫治,服藥打針幸而一週漸愈,兩週復原。我奉面諭往豐原慈光寺,舉行佛祖開光,住持陞座典禮。五月六日正在講經,夜間忽接電報「慈老病危速回」。我心驚手顫,由慈光寺奔至龍意堂,見白聖老法師,據云頃得臺北電話,慈老已逝世了。我忽覺頭暈腿軟,不能行動。白老吩囑臥床靜神,他連夜回汐開讀遺囑,我待天亮坐快車北上。及見慈老右脅而臥,面目如生,惟不言語。嗚呼!遵囑弘法,言猶在耳,竟成永訣,痛哉痛哉!

 

結論

 

嗚呼!慈老十七歲出家,六十歲示寂,其間參學弘法四十餘年,事蹟磬竹難書。我與慈老相處僅僅七年,所知者不過滄海之一滴耳。然據個人親炙體驗之下,實覺得老人有幾點堅苦卓絕的行持,值得後人效法者:一為一向對佛教,直下擔承毫不加絲毫顧慮。二為對眾說法,千人亦講,百人亦講,乃至一人亦講,忘寢廢餐,不惜身命。三為供養三寶,賙濟貧病,揮金如土,絕無積蓄。四為利生悲切,得法自在,不拘定一門。以上四點為他一生犖犖大行終身行持,毫無遺憾。至於四眾弟子紀念老人者,則由護法委員會及上下兩院同學,發起「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其重要工作,在修建墓塔紀念堂,及編纂遺著《菩提心影》、《成唯識論白話註解》等諸大作品。更希望南洋各地慈老弟子,互相連絡團結,共策進行,以弘揚佛法,來報謝師恩,含淚揮毫,實不勝哀悼企望之至!

 

——本文曾刊於《覺生》月刊四三年六月版—— 

 

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的意義和展望

 

提綱

 

一、緒言       二、宗旨        三、名稱         四、組織

五、工作       六、連絡團結    七、集會追遠     八、遵行遺囑

九、紹隆法道   十、三大希望    十一、展望當來   十二、結論

  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章程

 

一、緒言

 

慈老師父捨壽以後,各界人士無不同聲哀悼和歎惜,以為殞了一位熱心弘法的人材,是佛教一個大損失,也是眾生一個大不幸。尤其親授皈依的弟子們,哀感戀慕的情懷,更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了!但人們的哀戀,是一時感情的衝動,不能持久的,日久自然漸漸會沖淡的。況且僅僅哀感戀慕,也不足紀念慈老弘法利生的精神。例如釋尊將要涅槃,阿難忍痛請訓,方為後來結集大藏的南針。因此彌勒內院護法會同人,和本山兩院同學,共同發起「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其意義甚深而希望也甚大,擬分十段,列述梗概。

 

二、宗旨

 

本會示旨載在章程,其主旨為紹隆慈老弘法利生的精神,自度度他,上報佛恩,下報師恩,可謂一個佛化學術團體,絕不含絲毫政治或其他的意味。因為慈老一生上弘下化為法忘身,種種行持,真實值得永久紀念。若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起來,於國家社會乃至全世界人類,均有極大利益,決不是為少數人的情感而發起的。

 

三、名稱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每一個團體的名稱,是應當慎重研究。本會定名為「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者,以慈老克己喜捨的道德、誨人不倦的精神、物我平等的修養,一切行持言論,統統值得我們紀念,並且值得永久紀念。要知紀念者不是僅僅紀念不忘而已,必須在身心上,切實效法,身體力行,並發揚光大,使慈老的精神永垂不朽。每一個會員都能顧名思義,發生偉大的作用,方不負本會命名的意義。

 

四、組織

 

現在最流行的一句話:「組織就是力量」。所以本會的組織以慈老的學生、皈依弟子、法徒為基本會員,或素具信仰而未得皈依的佛教徒,亦得方便皈依為會員。或有私淑慈師之友好,亦得自動加入為本會會員。慈老在南洋弘法十七年,皈依弟子,為數甚多。來臺七年,學生和皈依弟子,數亦不少,刻正分地調查彙集登記。由如是眾多會員,推選代表為委員,再由委員推選常務委員,再由常務委員推選主任委員。設置總務、工程、研究、出版、連絡等組。聘任總幹事,及各組組長,執行一切業務。換言之,本會為民主集權制,主任委員對外代表全會,對內督導業務。總幹事稟承主任委員、委員會指示,處理並督導各組工作,使本會一切業務靈活進行,杜絕遲滯或遺誤之弊。

 

五、工作

 

本會工作大別為「中心工作」和「經常工作」兩種。「中心工作」又分修建墓塔、創辦圖書館、紀念堂,及編輯遺著、維護學僧。「經常工作」為編印刊物、招待會員、培植陵山風景、守護墓塔安全。務期慈老上弘下化的嘉言懿行,仍舊流注於四眾弟子的八識田中,發芽長養,蔚成風氣。凡有工作,均腳踏實地切實辦理,決不虛耗財力。

 

六、連絡團結

 

現在一般人批評佛教徒如一盤散沙,毫無團結力量,是佛教衰弱的重要原因。我們撫心自問,實無詞辯護。況同在一師之門,彼此互不相識,安望團結?但團結不是一句空話所能奏效的,本會成立之後,即著實調查會員,編輯會員通訊錄,務使皈依慈老的同學們姓名、年齡、籍貫、性別、住址等,一目了然。每一會員都得一本,將使人人每到一地,都可按表訪問同學,彼此通訊尤為方便,此團結最好工具,必能發生絕大的效率。

 

七、集會追遠

 

中國舊倫理,子女對於父母,應該慎終追遠。師徒如父子,況慧命重於色身,豈可不永久紀念嗎?本會章程內,定於慈師誕辰及逝世忌日,均召集會員開會追悼,或親臨致祭,或公推代表,務令師徒情感,愈久愈密。只要本會存在一天,決不會時久勢遷,漸致遺忘。

 

八、遵行遺囑

 

慈老示寂後,開讀遺囑,四眾弟子個個悲淚交流,痛惜過去天天在一位大菩薩面前,竟交臂相失,真令人痛悔無已。現在痛定思痛,深加尋思,方知慈師行持,確是一位大菩薩的境界。惟教人方法,大別為自度度人兩途:在自度方面,雖然十宗並弘,平視等觀,毫無軒輊,但開始學佛,親受度厄老法師的薰陶,曾專修淨土法門。至於各處講經開示,雖然觀機逗教,而歸總勸人念佛,多多培福,求生極樂世界。惟自己悲心特切,甘願在娑婆世界多吃幾回苦,圓滿度生大願。我們人人撫心自問,如已到了慈師境界,不妨效法慈師的志願,若未做到慈師絕無積蓄,誨人不倦,物我平等的行持,還是遵照慈師所教「每人須抱定一個救生圈,早早脫離生死苦海,乘願再來度人。」弱羽不能高飛,自渡方能渡人,這才真是善體師意仰符佛旨呀!至於遺囑上字字句句,都從老人般若海中流出來的,我們要切實遵行,不可徒作文字看。

 

九、紹隆法道

 

慈老座右銘:「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所以他一生最大的抱負,在革新僧制,推行佛法,務使佛教做到大眾化和平民化。寺院的佛教推到家庭裡;山林的佛教搬到社會上;深奧的文句演成通俗白話。認定今天弘揚佛法的三個救生圈:是教育、文化、慈善。若不把三個救生圈緊緊常握著,決不能起死回生,達到佛教大眾化和平民化的目的。上來是老人一生最中心的主張,我們應當怎樣紹隆他的法道,完成他的未完工作,是每一個同學都應刻骨銘心的去研究和實踐。

 

十、三大希望

 

古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本會的宗旨、組織、工作、一切辦法,雖然明訂章程,復經縝密研討,及慎重通過。而真正推行順利,發生效用,仍在慈老的四眾弟子,同心協力,各盡其應盡的責任。吾本哀痛互勉的大義,分別貢獻三大希望:

 

第一希望在家同學:慈老遺囑第一條:「慈航身無半文,身後一切歸靜修院住持料理,眾信徒幫助」云云。將來修墓、建塔及紀念堂,圖書館,編印遺著,維護學僧,在在需款。所以希望在家弟子隨分籌集,量力樂助。詳繹師意,良以一木難支,而眾舉耳。

 

第二希望出家同學:慈老遺囑第三條:「在未回大陸以前,彌勒內院所有學僧,照常安住,由靜修院及護法會維持」云云。蓋培植青年僧材,為慈老平生最大的志願,可以說內院是為青年僧而成立;護法會是為青年僧而組織。今日慈老捨壽而去,最放心不下的,仍是留院青年僧。靜修院住持和護法會同人,都是慈老最忠實的信徒,當然一本培育僧材續佛慧命的宿願,維持到收復大陸,各奔前程,弘揚佛法。但在未回大陸以前,希望內院同學,仰體遺囑,照常安居。師意:就是同學們,仍舊照著老師在世一樣,平平安安住下去,每天吃飯,睡覺,用功,一切行住坐臥各隨其便,但望自治自勉,互不妨得,庶乎可以上慰師靈了!

 

第三希望會中擔任職務同學:本會同人,是純盡義務,毫無權利。今既被推選,無論擔任甚麼職務,都須認為報師恩的絕好機會,任勞任怨,不恤身命,表現佛教徒的無為而有為真精神。大家果能永久自強不息,就是慈老為法忘身的精神永垂不朽。

 

十一、展望當來

 

古人云:「莫為之先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勝弗傳。」孔子沒後,七十二賢,纂述微言,而聖道大行;釋尊涅槃,五百羅漢,結集三藏,而佛法大昌。其他耶穌基督、摩罕默德等諸大宗教家,生前皆迭經厄難,漠漠無聞;死後經門徒四出傳播,名始大彰。慈老秉承太虛大師的遺志,力倡革新僧制,重編三藏,培育僧青年,犖犖諸大端,雖未竟全功而願力甚宏。後賢果能繼其遺志,傳其法道,則安知不能廣播大法於瀛寰,永作青年之導師耶?我輩或親灸門牆,或私淑德範,悉應直下承當老人家業,莫視為難而輒生退屈;莫視為易而掉以輕心。本會既釐定計劃,自應按步進行,三人同心,其利斷金。況慈老弟子數超巨萬,前途遠大,詎可測度嗎?

 

十二、結論

 

嗚呼!釋尊雙樹示寂之夜,唯等覺菩薩,了知法身常住,不大悲戚,其餘聲聞弟子,皆泣不可仰。況律航具縛凡夫,怎能不哀毀欲絕,又有何心論列事理呢?惟因永久紀念,關係甚大,不得不忍痛節哀,代為同門兄弟姊妹,詮表其意義。希望協力同心,奠定大會的基礎。但自愧才疏學淺,又兼語無倫次,尚乞諸山長老,各界大德,不吝指導,佛法幸甚。

 

——本文曾刊於《佛教青年》第二期—— 

 

我怎樣紀念慈老恩師

 

慈老師父示寂於民國四十三年農曆四月初四日。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不覺快到一週年了!世人睹琴書而黯然傷神,親手澤而潸焉出涕。凡未證無生法忍者,亦何能例外。況我所住與慈老關房同在一室,行住坐臥,儼然在目,誠所謂櫥內衣缽依然,而慈悲音容已杳;遺稿手澤猶新,而疇昔謦欬安在?睹物思人,欲哭無淚,徒呼負負而已!

 

日前主編《佛教青年》季刊的自立同學,以老師逝世第一週年快到,敦囑作文登刊紀念。我應命之後,略加構思,百感交集,唯覺悲痛與慚愧,湧上心來,真不知從何處說起。無已,祇好將師父的臨終遺訓,和身後事業,從頭加一檢討,究竟做到了幾分?痛自懺悔與奮勉,並望同門大德惠予指教。

 

一、慈航遺訓刻碑留念(慈師親書)

 

(一)「奉勸一切徒眾,時時反省為要,每日動念行為,檢點功過多少。」這四句話,是教我們每日做反省的工夫。賢如曾參,每日尚三省吾身。我們曾否做過反省的工夫?究竟每日功過各有多少?要坦白,要悔改,切勿自欺。

 

(二)「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這四句話是教我們隨時隨地度化眾生。究竟我們救度眾生的工作,怎樣去實行?是否盡到最大的努力?

 

(三)「空花水月道場,處處時時建好,望爾廣結佛緣,自度度他宜早。」這四句話,是教我們建道場,結佛緣,及早自度度人。我們究竟曾建幾處道場?度化若干人?不可不徹底檢討。

 

二、要怎樣做一個今後中國佛教的僧青年

 

這篇遺著,是慈師圓寂不久以前抱病而作的,登在《佛青》的創刊號,今日重讀,想見老人悲心流露,可泣可歌,提要檢討,慚愧無地。

 

(一)先要立志;是教我們效法歷代祖師和一切大善知識,各發大願,如何弘法利生,如何成佛作祖,語重心長,何啻耳提面命。究竟我們曾否以至誠接受遺訓,懇切發過何等大願?

 

(二)以行填願:是教我們潛修密證「行持、苦行、慈悲」,三大要素,不可偏重文字和語言。在練習「口頭和文字」之餘,應研究如何修戒、修定、修慧的三無漏學,這才是擔當佛教大事業者。這段話真是僧青年金科玉律。我們平日究竟如何修行,可以與慈訓對照一下,就可恍然明白了。

 

(三)自利利人:這一段話是老人以旁邊觀察青年人,偏重於兩點:一是偏重於文藝,忽略了佛學;二是偏重於學問,忽略了行持。都是佛教不好的現象。歷舉許多以才學自命的僧人,終歸墮落還俗。我常覺得出家人若專以文學問世,真是捨其所長而用其所短了。

 

(四)福慧雙修:這一段話是老人教我們雙修福慧。怎樣修福呢?每日禮佛,念佛菩薩聖號,持咒,受持一種經每日誦念。怎樣修慧呢?閱藏經,或專門研究那一種經論註疏,看到歡喜的,寫成短篇散文,投登佛教各刊,結結法緣。再加之事事自己多吃一點苦,多給人家一點快樂,最要緊的就是:「心地要慈悲,思想要真正,志願要堅固。」這真是老人家苦口婆心,為我們立下了鐵的教條。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上來教訓,何啻釋尊雙樹下的《遺教經》。我們究竟實行了幾分,個人須得以至誠去檢討和懺悔。

 

三、慈師身後事業籌辦的經過和進度

 

慈老人示寂後,由生前好友及皈依弟子,發起組織「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本會中心工作,為修建塔墓、紀念堂、編印遺著、維護學僧等,但塔墓已於奉安前建妥,紀念堂因款巨難籌,公議暫行緩辦。內院現有學僧,遵照遺囑照常安住,由靜修院及護法會維持。惟編印遺著工作,關係慈老一生弘法利生上甚為重要。且搜集遺稿,編輯審查,以及籌集資金,訂購紙張,在在均須慎重辦理。茲將進度情形,分述如左:

 

(一)蘇屯圃居士志報師恩,犧牲一切,獨力苦幹。現已編輯《慈航法師全集》,共五編,十四冊。計如下:第一編《相宗十講》,全裝一冊;第二編《大乘起信論講話》一冊;第三編《十二門論講話》一冊;第四編《成唯識論講話》分裝五冊;第五編《菩提心影》分裝六冊。以上各編,復經白聖、道源、南亭、道安諸大法師,趙夷午、鍾槐村諸大居士,分別審查完竣,隨時可以付印。

 

(二)籌集款項,由本會財務組負責,除由紀念堂項下接收壹萬餘元外,大部份皆由南洋信徒分批捐匯,及臺灣信徒會費零星彙集,統由自立法師掣給收據,分別登記。上列各款,歷由財務組按期列表,詳報在案。本年一月,經常會決議,定購印書紙一百五十令,共用臺幣二萬六千餘元。又經趙夷午老居士斡旋,復蒙臺灣紙業公司捐贈八令,共計印書紙一百五十八令,均存該公司倉庫,本會收執提貨單,隨時可以提用。惟現款僅存臺幣四千餘元,須待香港優曇法師經手所印《菩提心影釋疑編》寄到,作流通資本,方可輾轉付印其他各編。

 

四、結論

 

嗚呼!綠莪廢讀,同感孝思之深;峴山墮淚,方知慈悲之大。況慈老恩師,獎掖我出家,玉成我閉關,講授諸大乘經典,尤其鼓勵我一心專門念佛,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萬倍。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於萬一,區區上述各節,又何足云乎哉!

 

——本文曾刊於《佛教青年》第五期—— 

 

贈臺灣佛學院同學畢業序

 

嗚呼!今日之世界,已非相愛互助之人類世界,乃互相吞噬之羅剎世界也。人與人爭,則社會亂矣;黨與黨爭,則國家亂源;國與國爭,則世界亂矣。若推究其致亂之源,則皆由於人心也貪瞋癡;而對治之方,莫若佛教之戒定慧。是故欲挽回世界之劫運,須以復興佛教為前提。

 

佛教流傳東土已千餘年,古人云:「法久則弊生」。佛教本身亦須審慎抉擇,故復興佛教之工作,大別為兩部:一曰破壞,一曰建設。凡違背世界進化及人民生活者,必須加以破壞;而順應世界進化及人民生活者,必順努力建設。建設工作固甚艱鉅,而破壞工作,尤多障礙。此今日抱革新佛教之僧伽大德,所以躊躇莫泱扼腕興嘆者也!

 

不料中共稱兵,噩耗傳來,舊日寺產,盡被瓜分矣!舊日廟宇,收歸公有矣!所有僧尼,或勒充兵役,或責令還俗,聽其自生自滅矣!嗟乎!「三武一宗」之厄運,不是過也,但以有形之佛教觀之,則毀寺滅僧,固生無限悲傷之同情;若以無形之佛教論之,則人人心中皆有自性佛,中共雖兇焰萬狀,亦不能損其毫髮。且破壞工作,亦假其手而徹底實行,是故欲保守舊佛教者,固抱悲觀,而欲建設新的佛教,則事半而功倍矣。

 

諸君自入院以來,日日受院長慈老法師之薰陶,人人以建設新佛教為己任。行將畢業,分道揚鑣,所謂「建法幢、震法鼓、吹法螺」,以三無主義新佛教的姿態,挽回劫運,淨化人間矣。然而世書云:「言之匪艱,行之維艱」。請諸君反身自省,從今以後,能否永穿黃衣乎?能否托缽乞食乎?能否不住大廟,不當高僧職乎?能否嚴持手不蓄錢乎?若猶未也,則佛教鄉村化、佛教平等化,以及佛教家庭化,皆徒托空言耳。孫中山先生嘗說:「革命當先革心」。諸君若自誓為革命的僧青年,應先自革其心,將一往依賴寺產、經懺、香火為活命之心理,一掃而廓清之。恪遵院長三無主義的黃衣僧團制度,切實履行,散佈於各鄉村,提倡教育文化等事業,與人民打成一片,恢復人民敬佛重僧之信仰。然後以三皈、五戒、十善業道,教化人民,則薰習日久,化美成俗,人人心中之貪瞋癡,自然消滅於無何有之鄉,而化為相親相愛之人間淨土矣。

 

諸君行矣,當仁不讓,時不再來,今後佛教能否復興,眾生能否得度?世界能否永久和平?皆在諸君心中為菩提為小我,一轉移間耳。律航晚年出家,尚願賈其餘勇,為諸君執鞭前驅,所忻慕焉。

 

民紀三十八年歲次巳丑六月臺灣圓光寺沙彌律航作於臺灣佛學院 

 

《人生真諦》序

 

人生在世界上,除了吃飯穿衣,娶妻生子,求名謀利,種種享樂以外,還有想解決而不能解決的人生和宇宙大問題。假定一個人沒有這樣的感覺,那和其他動物有甚麼分別呢?鄙人半生戎馬,就在糊裡糊塗中生活。五十歲上,忽因目疾而冥心思索到人生和宇宙的問題,反覆深思數晝夜,始終不明白自己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以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宇宙萬象,都是怎麼一回事。可巧有一位學佛的朋友來看我,隨便談到這些問題,他說這很容易解決的。我笑他瞎吹,他遂把佛經上有關這一類的道理,大略講一講,我就不勝詫異!他又說釋迦佛就為解決這個問題而降生的,全部經藏無非要人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因此由這位朋友的介紹,皈依三寶,研究佛法,不覺已十餘年了,仍是不能徹底明白。今年二月遇見圓明法師,得讀他的《人生真諦》新著,一口氣讀完,不禁令我五體投地,使多年不能徹底明白的人生宇宙問題,恍然大悟了。遂脫口而出:「奇哉奇哉!人生宇宙,原來如此。」亟勸他趕快付印,以供同好。但是他這本書,對於人生宇宙,解說很為詳細,而特別殊勝的地方有三點:第一、他能把握著佛教的核心要義,貢獻人類,使人人都可了解人生真理。第二、他既赤裸裸的把人們的病源,完全披露,又能對症下藥,不落空談。第三、他能把唯識上最深奧的道理,用深入淺出很通俗的白話,一一表達出來,使人人都能夠了解。回想我十年以前,因目疾而想到人生宇宙問題,不得解決,現在想解決這個問題的人,不知有多少!我因聞簡單的人生道理而信仰佛教,像這樣扼要淺顯的著作,人人看了,更當立地覺悟了!於是歡喜讚歎,不揣固陋,現身說法,敬告讀是書者。

 

民國三十八年三月受菩薩戒弟子黃臚初法名律航序於臺灣佛學院 

 

《虛雲老和尚十難四十八奇》序

 

夫金不煉則其質不精,刀不磨則其刃不利,而人不經患難艱險,則其功德不能圓滿;此古今中外之天經地義,任何時間空間莫能外也。故孟子說:「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但孟子所謂大任者,不過世間法之功業勳名而已耳。若為一代高僧,續佛慧命,普度眾生,挽回劫運,則其人之遭遇艱險環境,成就神通道力,又豈一般人所能窺測萬一哉?虛雲老和尚,為近代佛教中唯一大德,其夙因之深厚,修持之卓絕,功德之偉大;一一載在年譜,無庸贅述矣。惟此次雲門事變,九死一生,在他人決不能生存,而虛老以一百一十二歲之高齡,居然體力恢復,飛錫北上,此亦古今中外所絕無而僅有者也。吾嘗與尚君厚安談及此事,渠謂「虛老此去,可續佛法一線於不滅。」誠為讜論。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倘無神僧佛圖渣斡旋於其間,則殺人如麻之石勒石虎者流,更不知戕害若干生靈;茶毒若干地域,造成劫偌大浩也。現中共匪黨,集古今中外惡業之大成,造開天闢地未有之奇變,憑藉大陸地大,人眾,物博之優勢,甘為蘇俄鷹犬,赤化世界之禍首;吾人閉目一思,此時此境,若無出類拔萃偉大聖僧,奔走攝持,潛移默化,泯息凶暴於無形,維繫慈心於絕續,則人類或幾乎消滅,誠所謂三劫降臨,世界末日,嗚呼慘矣!幸而共業之中尚有別業,人類不致滅絕,虛老和尚,以世界僅有之耆德,作挽迴狂瀾之砥柱,此中因果消息,洵屬不可思議。近有蘇芬居士早歲畢業北大,中年皈依三寶,宗教兼通,家師  慈航老法師全集負責一手編纂,同門無不稱讚。吾因其新遭跌傷脊骨,婉勸安心受報,贈閱虛雲老和尚年譜,作病中消遣,不料一閱之下,竟發大心,以年譜卷帙浩繁,人難遍閱,乃分編十難四十八奇,俾便分別演講,則虛雲老和尚之平生遭遇修持,以及道力神通,種種奇蹟,不難家喻戶曉。噫!佛法重光,絕非小緣。行將付印流通,問序於老拙,深感赤禍為今日世界人類一大浩劫,非飽經十難之高僧,不能普渡;共匪為千奇百怪之妖魔,非顯現四十八奇之聖僧,不能降伏,欣然而為之序,若推究其故,抑亦煉金磨刀之至理,因果法爾如是云。

 

中華民國四十七年戊戌臘月沙門律航序於汐止彌勒內院 

 

阿彌陀佛誕辰的掌故

 

諸佛菩薩的誕辰,除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在經典上確實可考外,其餘都是應化身的生日。後來佛徒因尊崇追念的共同心理,遂以他的應化身的生日作為誕辰,大家禮拜供養。但是這應化身,確有考據,不是隨意捏造的。在佛菩薩的分上,所謂「隱本顯跡」。本者,是最初因地上的事;跡者,即是應化身的事。雖然如曇花一現,而應化身的功德智慧,亦必卓絕永存。

 

大家都知道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為阿彌陀佛的誕辰。而推究其故,這一天實係杭州永明智覺延壽祖師的生日。為什麼把這一天當作阿彌陀佛的誕辰呢?話說宋時代,吳越王錢鏐以杭州為首都,當時有一位高僧住持杭州永明寺,就是延壽禪師。他本是宗門巨擘,晚年專門弘揚淨土,江浙一帶蓮風大煽,諸方雲從。吳越王保境安民,亦極尊崇佛法。有一天在永明寺,設一個千僧大齋,供養十方僧眾。在千僧雲集的時候,忽然來了一位僧人,衣衫襤縷,相貌不揚,惟兩耳特別長大。大家正在互讓首座位的時候,這位大耳和尚毫不客氣,昂然為坐。大家很為詫異,且有憤憤不悅者。吳王暗示听之。齋罷。王問壽公大師;今日千僧雲集,可稱勝會,不知有無高僧降臨?大師答:錠光佛今天降臨。王驚問什麼模樣?大師答:即大耳和尚是也。王立即駕往某寺,此寺原北在杭州西湖邊,王寬震居士係此寺檀越,禮拜住持大耳和尚,並道懺悔慢待尊佛的至誠,此時和尚正在禪定,開目說「彌陀饒舌」四字,遂即圓寂。王在這剎那間莫知所措,惟心念錠光佛入滅,尚有阿彌陀佛在。立即駕返永明寺,那知才到山門,訃告永明大師涅槃的侍者,與王撞個滿懷,王一聞之下,真叫是哀戀交集,自愧緣慳了!後世佛教徒公定永明大師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為阿彌陀佛的誕辰。

 

上來這段掌故,出在憨山大師的《夢遊集》,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記載甚詳,筆者不過演為通俗的白話而已。惟就這段故事,可以看出諸佛菩薩的示現人間,決非偶然的。第一要有艱苦卓絕的奇蹟異行,如永明大師的三刀不死(先充庫吏為放生挪用公款,判處死刑執行時連斬三刀不入,特赦免後為僧),稱為三刀法師。第二要有為人天眼目的教化行儀,如永明大師的圓融禪淨,著述等身(如《宗鏡錄》,《萬善同歸》等)。第三要不露真相,一露即滅的生死自如,如錠光、彌陀兩位活佛的「隱本顯跡」遊戲人間。所以凡有佛教的地方,皆以這一天——十一月十七日為阿彌陀佛的誕辰。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維基 Wiki | MSN | 佛教 | 經典圖書館 | 

| 電視 | 購物 | 兒童 | 書店 | 雜誌 | 視頻 | 免費佛經 | 音樂下載 | 熱門網站 | 佛教論壇  |

般若文海佛教經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