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法藏因地第四)
淨空法師講述
法藏因地第四
自「法藏因地」以下,是本經的正宗分。首先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是初發心,像我們現在一樣)發心修學的狀況,使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淵源,啟發信心。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效法法藏比丘,他的發心、修行、成就,都是我們的最佳榜樣,我們應當學習。這裡有兩重意義。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
這一句是講時間。時間太長,我們無法計算,知道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就好。
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
正如同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一樣。在無量劫之前,有一尊佛出現,他的名號是『世間自在王』。就好像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是通號,任何人成佛都可以稱;但釋迦牟尼只是他在此界的名稱,沒有第二個人能稱。這一尊佛名「世間自在王」。實在講,佛沒有名號,菩薩也沒有名號。心地清淨到極處,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來的名號?諸佛菩薩的名號,是因眾生而建立的,不是從自己建立的。我們取個名字是為自己,佛菩薩的名號是為教化眾生的需要而方便建立的。
像本師的德號是「釋迦牟尼」。「釋迦」是仁慈的意思,譯作「能仁」,他能仁慈。「牟尼」是寂默的意思,也就是清淨到極處。用此名號說明在這個階段教化眾生的宗旨與方針。娑婆世界現前的眾生,沒有仁慈,自私自利,所以要標榜「仁慈」。娑婆世界的眾生心思很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要標榜「寂默」。釋迦、牟尼是他對治眾生的一付藥。佛名號是這樣建立的,菩薩名號也是這樣建立的,都是針對眾生的毛病,所下藥的名稱。佛自己本身沒有名號。從佛的名號,可以看出當時眾生毛病之所在。
「世間自在王」,佛用這個名號,我們就曉得那個世界的眾生相當保守,所以他提出「世間自在」的口號。「自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由自在。意思是說,那個地方的人在那個時代非常守法,守得太過分一點,死在法令規章裡,動也不敢動一下,不得自在!所以佛建立這個名號,提倡「自由自在」。這就看出他們那個時代的眾生,跟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根性不相同。下列十種通號,任何人成佛都有。這十種德號,顯示如來果地上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因此,他有能力教化一切眾生,為天人師。
如來。
第一個德號是『如來』。如來是佛的通號。世間很多人對佛法沒有研究,但是小說看多了,特別是《西遊記》在中國流行得很廣泛,所以人人都知道有個「如來佛」。如來佛最大,孫悟空那麼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我常常坐計程車,司機說:「你們佛教是不是如來佛最大?」這是很大的誤會,不曉得「如來」是通號,一切諸佛都具有。
《金剛經》上講得很好,「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個解釋非常圓滿。「如」用現代哲學名詞來說,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來」指宇宙萬法的現相。現相是本體之現相,本體是現相之本體,體相是一不是二。體如其相,相如其體,所以叫「諸法如義」,就是一切法如其體,好比「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是如來二字的本義。換句話說,他確實契入了這個境界,知道一切萬法體用一如,性相不二,無實無虛,不一不異,這才稱之為「佛」,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稱之為「如來」。
佛經上也說,「如來」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佛佛道同。這是從事上說的,也說得通,絕對不會現在出現一尊佛,講的道理跟從前佛講的不一樣。今佛跟古佛所講的完全一樣,就如同古佛再來,故稱「如來」。經裡還有很多其他的意義,以這兩個意義比較重要。
第二個德號是:
應供。
「應」是應當;「供」是供養。佛是世間德行、學問最圓滿具足的人,他應當接受九法界有情眾生的供養,所以稱之為『應供』。供養佛,佛是真正的福田。我們要種福,到那裡去種?供佛就是種福,就是修福。佛是大福田。也許我們懷疑,現在佛不在世,佛的形像在世間,我們供養佛像能有福嗎?我說,「亦有福,亦無福」。怎麼亦有亦無呢?問題是你供養如不如法,如法的供養有福,跟供養真佛沒有兩樣,不如法的供養沒有福。我們要曉得,何以佛是世間的福田,你要把原因找到。佛在世間做些什麼?他是一位教育家,是一位老師。我們學佛的同修稱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他跟中國孔夫子完全一樣,一生從事教學的事業,從來不疲不厭,也從來沒有向學生收一分錢的學費。他收學費,我們就可以不供養他,因為他有收入,不需供養。現在人不供養老師,是由國家發給他薪水,就不必供養。
中國古代的老師,為人都非常清高,不會向學生要學費的。老師盡心盡力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他的生活來源就靠學生家長供養。學生家裡環境好一點的多供養一點,環境差的少供養一點,老師絕不見怪。甚至於家境清寒的,老師還倒過來布施給學生,補助學生。所以,從前的老師值得社會廣大的尊敬,道理在此。他不問人要錢,不收學費。過去與現代的人生價值觀不一樣。他的樂趣是看到人才被培養出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他最快樂的事情。看到學生將來有成就,為社會國家建功立業,這是他的生命意義與價值,是他最安慰的。他不是為財富,不是為物質生活,所以他的物質生活比較淡薄,精神生活則無比豐富。佛是世間最偉大的導師,教導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當然值得我們尊敬及供養。我們今天供養佛像,這尊佛像有沒有對我生起教化眾生的作用?如果起這個作用,你供養這尊佛像有福德。如果這尊佛像被人當作神明來看待,天天向他求升官發財,求家親平安,這就沒福,因為是在提倡迷信。佛陀教育是破迷開悟,而你在提倡迷信,那來的福?自己迷已經很可憐,還要大家都迷,這是顛倒,不但沒有福,還有罪過。諸位要好好從這個地方去想。
佛門裡塑造佛像的福德很大。佛像建造好了,為什麼要舉行「開光」?一定要跟大眾解釋清楚,現代人把開光都搞錯,搞顛倒了。現在是請一位法師替佛開光,要不為這尊佛像開光,佛像就不靈。國內外很多同修家裡請了新佛像,請我去開光,我不答應。我明白的告訴他:如果我替他開光,他就靈,你拜他幹什麼?拜我好了,我比他靈。我叫他靈就靈,叫他不靈就不靈,你不拜我,還去拜他,那不顛倒!這是很嚴重的錯誤觀念。
「開光」是為供養佛像的人,說明塑造這尊佛像、供養這尊佛的真正意義。藉這尊佛像開啟自己的自性光明,是佛像為我們開光,不是我們替佛像開光,現在顛倒了。應當是把供養佛像的真正意義、真正的好處說明清楚,絲毫迷信都沒有。像我們供奉釋迦牟尼佛,最重要的有兩個意義:第一是報恩。像平常百姓家裡供奉祖先牌位,是報恩的意思,是慎終追遠。遠祖我們都念念不忘,都尊敬在心,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順的道理。這樣祖先牌位的功德就大了,意義在「教孝勸孝」。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他是佛教創始人,供養第一位老師,是尊師重道。最早的老師,我們對他恭敬,念念不忘,眼前指導我們的老師,那有不尊敬的道理。這就曉得供養祖先牌位是「教孝」,供養佛的形像是教我們「尊師重道」,是這個意思,絕不迷信。佛菩薩形像除了教我們尊師重道之外,還有一個要緊的意思是「見賢思齊」。他成佛了,我為什麼不成佛?他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榜樣,我要跟他學,要學得跟他一樣。他成菩薩,我也能成菩薩;他成佛,我也能成佛。
佛菩薩形像供養在家裡,是常常提醒自己要覺悟。常常提醒自己,這就是真正的保佑,真正加持。現代人以為「加持」是什麼?是在你頭上滴幾滴水,摸摸你的頭,這叫加持?上個星期有同修來告訴我,他說:「法師,你還有一套沒學到。」我問:「那一套?」他說:「別的法師都為人加持,摸摸頭,信徒的紅包都送給師父了。」又說:「你不會加持,所以沒人供養你。」這一套我不學,這都是學佛的人對佛法迷惑顛倒。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才是加持。我勸人念經,每天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一切如來給你加持。「加持」不是找一個和尚摸摸頭。
要明瞭供佛真正的意義、功德、好處。佛菩薩不在世間,我們都供養他,眼前的老師那能不供養。不過,供養老師要有智慧。古德常講:「初發心出家,成佛有餘。」實在說,初發心出家,出家的心真是好,可是一出家沒幾天就變質。怎麼會變?被信徒迷惑顛倒瞎供養,供養壞了,害死了。供養的錢財太多,起了貪心、瞋恚、傲慢心。信徒把出家人毀了,把出家人送到阿鼻地獄去,這有什麼功德?將來都要墮阿鼻地獄。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對於出家師父,應當「四事」供養。第一是飲食。他沒得吃的,我們送一點食物給他。不能送太好的,也不能送太多。太多太好,吃了會生病。最營養的食物是簡單,不過量。你看鄉下農夫不生病,身體健康長壽。他吃的東西不如我們,吃得簡單樸素,身心健康。富貴人家天天講究吃,卻一身的毛病。可見得供養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第二是衣服。他沒有穿的,供養他幾件衣服。第三是臥具。睡覺要有床、鋪蓋。第四是醫藥。生病的時候需要醫藥。現在大家都拿金錢代替,愈供愈多,毛病百出。佛教被毀,是誰的過失?在家信徒的過失。出家人過一點清苦的生活,還有道心,覺得人生很苦,有出離心,肯認真念佛。供養太多,覺得人生很樂,不想去西方世界。「供養」很不容易,沒有智慧的人修不到福,真正修福得有智慧。
第三個德號:
等正覺。
這個名號省略了不少,它的具足名稱是「無上正等正覺」。一切諸佛修證到究竟圓滿,成佛了,其無上正等正覺跟一切諸佛平等,故稱為『等正覺』。
第四個德號:
明行足。
「明」是智慧,是解;「行」是六度萬行。意思就是佛的智慧、修行,解行都圓滿了。「足」就是圓滿、滿足,沒有絲毫欠缺。故稱為『明行足』。
第五個德號:
善逝。
「善」是善巧。『善逝』就是《金剛經》上說的,諸佛如來證得的大涅槃稱「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才是善巧。小乘人證得涅槃,他就入涅槃,入進去就出不來。雖入涅槃,但是不巧妙、不善,有體無用。大乘諸佛如來非常的善巧,也就是有體有用,活活潑潑,這是「善逝」。換句話說,即世間而出世間。他活在世間,跟我們生活一樣,但是他的心清淨,絲毫不染著,這是善逝。小乘人心清淨,他離開人們、城市,就清淨。他到我們這兒來,心又不清淨。佛與大菩薩跟我們在一起,心永遠清淨,身心都不染著,這是「善逝」。
第六個德號:
世間解。
對於世間一切諸法,無論是「事、理、體、相、因、緣、果、報」等等,都通達明瞭,沒有一樣他不理解,故稱『世間解』。這是讚歎他的辯才。
第七個德號:
無上士。
「士」是讀書人,就是知識分子。佛是知識分子裡最上等的,沒有比他更高的,故稱為『無上士』,這是讚歎他的學問。
第八個德號:
調御丈夫。
這是讚歎他教學的方法巧妙。「調」是調伏;「御」是統御,是駕御。他對於一切眾生有非常高明的手法,能調理眾生的情緒,指導一切眾生修學,使一切眾生對他心服口服。「丈夫」是讚歎,就是大丈夫。「大丈夫」跟中國人講的「大英雄」,意思是相同的。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這才稱之為丈夫,稱之為英雄。所以,我們供養佛的大殿,稱作「大雄寶殿」。世間無論是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沒有能力斷妄想,而佛有能力斷妄想,就是我們做不到,他能做得到。六道凡夫沒有能力斷無明煩惱,他有能力斷無明煩惱,故稱為英雄,稱為丈夫。
第九個德號:
天人師。
佛不但是我們人間的導師,也是天人的老師。一般宗教不承認,罵釋迦牟尼佛是魔鬼,可是他們的上帝對釋迦牟尼佛很尊敬,常常請佛菩薩到天宮去講經說法,佛經上有記載,所以「天人歸仰」。九界導師,不但天人尊敬他為老師,聲聞、緣覺、菩薩都以佛為老師。
第十個德號稱:
佛。世尊。
「佛」是梵語,譯成中文是「覺悟」。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才能稱之為佛,在此就不多說,我們在經題中解釋過。具足這十種德號才稱之為「世尊」。世間最值得大眾尊敬的人稱世尊,值得世間人對他尊敬。不是他覺得自己在世間是最尊最貴的,佛沒有這個念頭,佛的心目中,與一切眾生平等。是我們大家對於這樣一位具足圓滿德行、無量智慧、無量才藝的善知識,自然生起尊敬之心,所以稱他為「世尊」。
這些名號都是從性德上建立的,任何一個人成佛,都具足這十種德號,所以不是某一尊佛的專稱。只有「世間自在王」是專稱,別人不能稱的。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是他一個人專稱,其他的佛不是這個名稱。這些都是屬於佛學常識,我們要知道。不僅僅知道佛十種德號的意義,更重要的,這十種德號我們的自性也同樣具足。這十大德能,佛有,我們也有。他有的,它現前,它起作用。我們雖有,不能現前。換句話說,我們的性德現在有障礙障住了,透不出來,起不了作用。佛教我們要把這些障礙去掉,我們自性裡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作用,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這是佛對一切眾生教學的目的。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看這段經文,就體會到那個時代的人福報很大。從什麼地方看?從人的壽命長即知。釋迦牟尼佛講,娑婆世界眾生,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最短的時候是十歲,這是指一般平均年齡。人的壽命愈長,福報愈大;人的壽命愈短,福報愈小。佛當年出世,世間平均壽命是一百歲。這是可以相信的。我們在古書裡看到夏、商、周,人的壽命都是一百多、九十多歲。我們現在是住在「減劫」,就是每隔一百年,人壽平均年齡降低一歲。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三千年,所以現在人平均壽命七十歲。世間自在王佛住世的時候,人的壽命很長,他『教授四十二劫』。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世間自在王佛當年住世的時候,講經說法四十二劫,可見人的壽命決不只四十二劫,這樣的福報、因緣確實非常殊勝。
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學」,這一點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實在講,想發心出家,就是在世間各種行業裡,選擇這個行業。出家是個特殊的行業,跟世間種種行業不一樣,是終身從事於教學的工作,而且是純義務的事業。
若是出家,但沒有能力教學,怎麼辦?真正發心出家,而沒有能力講經說法,則做護持的工作,也是教學。就像一所學校,有教員、職員。只有教員,沒有職員也不行,學校辦不起來;有職員,沒有教員,學校也辦不起來。由此可知,教職員缺一不可。我們能把這點認識清楚,佛法才能久住在世間,才不至於斷滅。教職員是一家人,功德是平等的,是整體的,不是個人的。法師天天講經說法,沒有人燒飯給他吃,他會餓死,什麼也講不出來。三天不吃飯,力氣都沒有了,還講什麼!他為什麼能講?有人燒飯,他才能講,可見得在廚房燒飯跟法師講經的功德,無二無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教學是一個組織,是一個團體,才能發揮教化眾生的力量,絕對不是一個人能成就的。
講經說法的法師,決定不能輕視常住打雜的工人。少了他就不行,他是來莊嚴道場,護持道場的。常住裡工作的人,也不要嫉妒法師。嫉妒法師,就是嫉妒自己,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因為利益是整體的,功德是整體的,每個人把自己的能力都發揮出來,盡心盡力在自己的崗位上把工作做好,這個團體才真正發揮圓滿的作用。這個作用就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時下的術語稱「共識」,必須要建立共識,決定不能只求個人的利益。如果只求個人的利益,就不必要出家,不必到僧團裡來。個人要想成佛、成菩薩,在家修行即能成就。本經一開端「賢護等十六正士」,就是在家的等覺菩薩,不必出家亦能成就。出家的責任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無論站在那一個崗位,我們的職責是相同的。站在講台上講經說法是責任,每天搬桌椅、打掃環境也是責任,廚房裡洗碗洗筷子也是責任。責任是相同的,絕對沒有高下。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世間自在王佛出現在世間,眾生福報很大,因緣殊勝。佛菩薩的事業,僧團的事業,就是教學。說經講道的場所,稱為「道場」。至於修行是個人的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是如此。他四十九年說經講道,至於怎麼修行,也是各人自己的事。我們看《大藏經》裡,釋迦牟尼佛幾時跟大家在一起打過佛七?找不到;幾時跟大家參過禪?也沒有看到。這些修行是在個人,所以從前佛的弟子在一起早晚課誦,就是三皈依。因為三皈依是共同的,不管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它是修學最高的綱領「覺、正、淨」。大家在一起做早晚課,就是念三皈依。佛在世的時候早晚課很簡單,不像我們現在這樣複雜。我們現在用的三皈依儀式,是依照弘一大師從《戒經》裡節錄出來的。佛當年在世,皈依就是用這個儀式,簡單而隆重,不像現在一般法師舉行三皈依的時間,一個多鐘點都做不完,那是後人訂出的一套方法儀軌。佛當年在世,什麼都簡單,沒有這些繁文縟節。這是說明僧團在世間的職責是教學,必定要認識清楚。這一段說明阿彌陀佛的因地,他遇到了世間自在王如來說經講道的因緣。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
佛講經時,有一位聽眾是國王的身分,「世饒王」是大家對他的尊稱。「饒」是豐饒。可見得這個國家非常興旺、繁榮,無論是文化或物產都非常豐足。饒就是豐足的意思,讚美國王執政的時期,老百姓安和樂利,真正過著圓滿幸福的生活,所以對國王有這樣的美稱—世間最豐饒的國王。他常常親近世間自在王如來,聽佛講經說法。
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世饒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以後他成佛了,就是阿彌陀佛。他聽佛說法,真正覺悟。如果不覺悟,他怎麼會改行?他不作國王,要當和尚,這是真正徹底的覺悟。國王非常仁慈,為一國人造福,他把這個看作自己的責任,為國人謀幸福,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學佛之後徹底覺悟,服務的對象不能只限於一國,一國人太少了,佛法服務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他真正覺悟、明瞭,他發這樣的大願心,這就是四弘誓願所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他要貢獻他的智慧、能力,為一切眾生造福。發真正的道心,這是非常希有難得。世間人起心動念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頂多想到家庭的利益,能想到一族、一個鄉里就很不容易。唯有真正覺悟的人,知道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的,一切眾生與自己無二無別。為一切眾生造福,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是自己本分的責任,應當努力去做,這才是真正覺悟。
要不是常常聽佛講經,他不會覺悟。常常聽佛講經,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也不會覺悟。法藏比丘的善根深厚,所以聽佛說法歡喜,逐漸逐漸開解了。由此可知,他不迷信,不是感情用事。他的發心是建立在對於一切法完全通達、明瞭、開解以後才發心的,這樣發心是正確的,這樣學佛的歷程是正確的。不是感情用事,不是遭遇挫折、遭遇困難,對世間一切法灰心了,才去學佛的;這樣佛教就消極。世饒王是積極,一點也不消極。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比作國王從事於政治更積極。國王是救一國人,這是救全世界,救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那裡是消極?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看清楚,才真正明瞭佛法的本質。我們也要學阿彌陀佛的發心,接著才見諸於行動。
『棄國捐王』。他把王位讓給別人,自己不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王子的身分,也是『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修道去了。在歷代還有不少例子,我們熟知的安世高,他譯的經典我們很喜歡讀,是早期譯經法師中最傑出的一位。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他父親是國王,父親死了以後,他繼承王位,只做了半年的國王,就把王位讓給叔叔,出家修道。他跟中國人很有緣分,道業修成之後在中國弘法,以後死在中國,對於中國佛教有很大的貢獻。在中國翻譯經的法師很多,早期安世高,以後有鳩摩羅什、玄奘大師,這是三位最傑出的譯經師。安世高是其中的一位,也是「棄國捐王」。
諸位想想,這些人不是傻瓜,不迷惑,也不是精神有問題。王位、弘法,兩者比較,弘法利生比統治一國好,當然要選擇好的。現在有些小孩發心出家,家裡人想盡方法阻撓,不知道這個行業之好,比國王、比總統的功德大得多。總統有任期,國王是終身職,他們都捨棄了。你想想看,這個世界到底那一種行業最有價值,最有意義,值得我們全心全意去做?這些都是我們的榜樣,從這個地方能看得出來,出家責任之重,超過作帝王,超過當總統。既然肩負起利益一切眾生的責任,如果沒有盡心盡力做好,罪過就無量無邊。
從前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講過一個小故事,這故事是真是假,我們不去管它。他說,有一位醫生替人看病,結果是看一個就死一個,冤死了不少人,所謂「庸醫殺人」。他死了以後被閻羅王判入十八層地獄,很不服氣,他說:「我不是有心害他們的,是我的醫術不高明,用錯藥,分量用得不對。他們死了,雖然我有過失,也不至於這麼大的罪,怎麼把我判到十八層地獄。」所以跳腳,很不服氣。那裡知道他腳底下有聲音說:「老兄,你不要跳腳,你一跳,灰塵都落在我身上。」他想,難道十八層底下還有十九層?底下的說:「我是在十九層!」他問:「老兄,你是幹什麼的?」答說:「我是教書的。」意思就是說,誤人子弟比庸醫殺人的罪還要重。我們出家,要肩負起佛陀的教育。如果把眾生導入迷信,恐怕要下二十層地獄,比十九層還要嚴重。這很可怕,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
由此可知,這一段經文確實讚歎出家的功德。佛法的事業殊勝無比,責任太大,不容易做好;做不好,罪過比什麼都重。中國俗話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世間其他行業墮地獄的機會少,出家人墮地獄的機會非常多。因為出家人接受十方供養,十方眾生恭恭敬敬供養你,對你是什麼樣的期望?你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你的責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起碼我沒害人。雖沒有害人,還是要墮二十層地獄,因為未能盡到應盡的職責。這就說明出家是第一殊勝,也是最為艱難困苦。修學的過程中要有耐心,要遵守佛教我們的原則、方法,要先斷煩惱,再學法門,弘法利生。
「四弘誓願」就是為我們指出一條修學的次第:首先是「發心」;發心之後先「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學法門」;最後「圓成佛道」。四弘誓願把修學次第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應當覺悟。在本經裡,從法藏比丘初發心,一直到他修行證果,建造西方極樂世界,普度一切眾生圓成佛道,都講得清楚明白。我們要學佛,確實這一部經就夠了。我們應該怎麼發心,怎樣修學,什麼樣的順序,什麼樣的次第,你照著學準沒錯,這是這部經的好處。廣說的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從信、解、行、證,按照順序講解,但是經文太長,不容易學習。這部經是《華嚴經》的濃縮,《華嚴經》的精華,它的次第跟《華嚴經》沒有兩樣,經文簡單扼要,容易修學。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這段文是介紹阿彌陀佛在因地修學的狀況。他的身分、發心,以及學佛的因緣,前面都介紹過了。裡面含的意義非常深,值得我們深思和效法。此段經文,表面上看是讚歎法藏比丘的德行和修學,實際上含的意義比讚歎還要深遠。這才是諸佛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究竟成佛的深義。
『修菩薩道』。我們要清楚什麼是菩薩道。佛對一切眾生,說明宇宙有情的狀況。「有情」就是有感情,有情識。這類眾生的生活狀況,歸納起來有九大類,稱之為九界眾生。這九大類是指大的差別。「菩薩」在九大類裡是最幸福、最快樂、最圓滿的一類。
法藏比丘發心要作佛,佛是由菩薩道圓滿成就的,修菩薩道就是學菩薩,要作菩薩。我們今天發心學佛,目的何在?值得我們深深反省。我們今天是不是在修菩薩道?如果不是修菩薩道,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就不可能。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菩薩法界。不但是菩薩法界,而且是普賢菩薩法界,是菩薩界裡第一無比殊勝。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如果跟他們不是同類,到那個地方也會被排擠出來。這點很重要,要知道什麼是菩薩道。
凡夫講六道:三善道、三惡道。六道之外有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總稱之為十法界。「菩薩」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覺悟。「菩薩道」就是覺道,覺悟之道。對於自己、環境、人生、宇宙都能覺而不迷,這才稱「菩薩」。換句話說,修菩薩道就是要修覺悟的心。如何真正能做到「覺不迷」?覺不迷,當然就「正不邪」、「淨不染」,這是一而三,三而一的關係。只要得到一個,三個同時都得到。所以,修覺心是菩薩,修正心(正知正見)是菩薩,修清淨心也是菩薩,菩薩的心是覺、是正、是淨。因修覺、正、淨有功夫淺深的差別,才有菩薩位次的不同。像《華嚴經》上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皆是覺、正、淨程度上不相同。淨宗修行偏重在清淨心,就是心地清淨的程度不同。最極清淨的是十地以上菩薩。等覺菩薩跟佛比,還沒有完全清淨。即使十信位的菩薩、十住位的菩薩比起我們的心,也顯出他們是最極清淨。我們要曉得菩薩位次是這麼來的,並不是真有位次。
這裡經文是告訴我們,法藏比丘發心之後真修,要注意的是我們發心之後,是不是真修。現在有不少同修,每天念很多遍《無量壽經》,佛號念好多萬聲,再加上拜佛,算不算真修?形式上有點像,樣子有點像,實質要看你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年比一年清淨。換句話說,你的妄想、煩惱是不是天天在減少。天天減少不容易!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月比一個月少,煩惱輕,智慧長,這才是修菩薩道。念佛、誦經、拜佛是手段。妄想、煩惱少了,心地清淨、智慧增長,是結果,是成績。天天拜佛、念佛、念經,心裡的煩惱不但沒減少,還增加,這就是等於天天在念書,考試都不及格。這沒有用,沒有成績。下功夫,一定要有成績,才是真正的菩薩道。如果拿不出成績來,就不是修菩薩道。我們一定要清楚,要認真學習。法藏修菩薩道是真正作菩薩。
此地還得跟諸位同修說明,怕大家看到經文產生誤會,以為一定要像地藏菩薩、觀音菩薩那個樣子才是菩薩,這樣想法就完全錯了。實在講,菩薩就是我們自己,就是一切眾生。他們的生活環境與我們沒有兩樣,所不同的就是他們在生活中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生活、工作沒有煩惱。各行各業都有菩薩,在這世間有當國王的、有作大臣的、有工商界的。《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菩薩散布在社會各個階層,男女老少。不但佛門有菩薩,外道也有菩薩。菩薩在外道示現外道身,所以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也有一些是菩薩化身,我們不認識。他說的是正法,他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佛菩薩為一切眾生作最好的榜樣,令一切眾生向他學習。
大家一定要懂得事實真相,才曉得我們「作菩薩」應該怎麼做。有家庭主婦菩薩、有學生菩薩、有教員菩薩,可見作菩薩不一定要出家。菩薩都出家了,世界上的行業模範還有誰去做?所以我們在五十三參裡看到,出家的菩薩只有五個人,其餘都是在家的菩薩。中國有四大名山,這四位大菩薩裡,只有地藏菩薩示現的是出家身,觀音、文殊、普賢都是在家的身分,說明在家菩薩多,出家菩薩少。明瞭這個事實,才知道怎樣學菩薩道,怎樣修菩薩行。能把這部經典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都用在生活中、工作上、處世待人接物裡,就是菩薩。不必改行換業,應用在你本來的行業上,譬如你是做生意的,就是商人菩薩;你若從政,就是宰官菩薩。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其德用真正是廣大無邊。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這是講法藏的天賦,一般人沒有辦法強學的。我們常講稟賦、天資。天賦不好,後天只要能勤學也可以彌補。《阿彌陀經》前面十六位尊者,有天賦好的,像舍利弗尊者,有天資很差的,如周利槃陀伽。稟賦與過去生中的修學有關係,稟賦也是果報,有果必有因,因是前世所修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個人命中有財富是果報。我們常說「人各有命」,沒有這個命,不能強求,求不到的。強盜、小偷搶來的錢,還是果報。不相信,你去搶搶看,你搶不到的,因為你命裡沒有這些錢。實在是冤枉!因為命裡有的,他不偷不搶還是來;命裡沒有的,偷也偷不來,搶也搶不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財富的果報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得來的。他從前有修因,這一生就有果報。前一生修法布施,這一生得聰明智慧,我們稱「稟賦」。「高才勇哲」一句,就曉得法藏比丘在過去生中一定常修法布施,廣修法布施才能得這樣殊勝的果報。身體健康是「無畏布施」的果報。所以,佛教我們三種布施都要修,果報就圓滿。在中國,這三種果報具足圓滿的不多。大富大貴、高才勇哲,又健康長壽,這是真正有福。在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是乾隆皇帝,真的聰明,有智慧,又長壽,五代同堂。書畫裡有一枚圖章是「古希天子」,那是他的圖章,自古以來希有的天子!那一代皇帝也沒有過五代同堂的。他五代同堂,這是證明他過去生中,三種布施都修得大,修得廣,才有這麼大的福報。因此,我們不要羨慕別人,人家修而我們沒修。你修也可以得到;你不肯修,那有什麼法子。真正明白事實真相,不要羨慕人。人家得果報,皆是修來的;我們好好的修因,將來的果報還要超過他。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這一句是講法藏比丘後天的勤學。有好的稟賦,又肯真正用功勤學,所以他成就殊勝。「信」,蕅益大師在《要解》裡告訴我們:第一、「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性德與諸佛沒有兩樣。特別是信自己依本經修學,決定能往生不退成佛。這很重要,要建立這樣的信心。第二、「信他」。「他」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真實的,佛不打妄語,佛沒有理由欺騙我們,我們對他的話要完全相信,決定不懷疑,要相信阿彌陀佛度眾生的真實大願。這部經是兩尊佛說的,除了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外,阿彌陀佛親自宣講的也不少。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講的。所以,我們對於佛的開示,要能信受奉行。信了以後當然要解。「解」不是研究。佛的意思,不是我們研究研究就明瞭了,沒有那麼容易。我是凡夫,我的意思你去研究研究看,你能明瞭嗎?一個普通人的意思,我們都搞不清楚,佛的意思怎麼能搞清楚?
由此可知,「解」不能靠研究,不能落在心意識裡。用心意識,決定不能解如來真實義,你所解的只是文字的皮毛,往往錯解了,所以佛門裡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大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錯了。照著文字來解釋,就很可能把佛的意思講錯了。佛的意思在那裡?意在言外。這就難解了!意既然是在言外,在文字之外,也不離文字,也不是文字。因為不是文字,所以你要能體會。用什麼體會?用清淨心體會。佛心清淨,正像六祖在《壇經》裡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心中一念不生,你也做到一念不生,諸佛的意思你就明白了。
我們要如何解經裡的大義?要修覺、正、淨。你修得一分,就解一分真實義;你修得兩分,就解二分真實義。佛門的教科書很特別,從初學一直到成佛,就用一部經典,一本書從初發心念到成佛。不像世間學校的教科書,一年級的課本,二年級就不適用,二年級的課本,三年級也不適用。佛法不是如此,就是這一部經典,從一年級念到五十一年級,還是念這一本。妙在每一個階段,「解」的意義都不同,所以「經」根本沒有意義。正因為它沒有意義,所以它又具足無量義,完全看自己功夫深淺,能理解多少,與自己的清淨心和自己的覺正淨成正比。所以,我們要真正能理解如來真實義,沒有別的,老實念佛,念到心地清淨,自然就理解了。《華嚴經》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學佛的同修要牢牢記住,佛教的經典沒有人說,世間極聰明智慧的人也不懂,也不能解。什麼人能解?有修有證的人。換句話說,他的心跟佛心是一樣的才行。佛是什麼心?就是經題上講的「清淨心」,沒有絲毫染污;「平等心」,沒有是非人我;「大慈悲心」,對一切眾生視若自己,這是佛心。不是佛心,怎麼能解佛義?這是教我們要怎樣才能真正解義。
「明記」。「明」是明瞭,是智慧;「記」是記憶,不會忘記。「悉皆第一」是極優秀的,品德學術都第一。記憶很重要,如果記不得,怎麼能修行。佛的教訓都能記得,才能在生活中,起心動念處拿來作為修正的標準。如果都記不得,那就沒有法子修了。實在講,記憶的訓練,愈年輕愈好,三十歲以後就相當困難,四十歲以後就沒法子,因為修學的年齡過去了。中國古人懂得這個道理。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是十二歲以前,所以中國的小學從七歲到十二歲,就善用天生的特性—記憶力好,凡是需要記的文字,都在這個階段完成,讓你去念,去背。以後到八、九十歲要應用的時候,還能隨手拈來,不需要查書,甚至於第幾頁第幾行,都記得清楚。
李炳南老居士寫文章,引經據典,不需要查資料,隨手就寫出來,我們都很佩服。他告訴我們,這是小時候跪磚頭得來的好處,一生都不會忘記。現代人接受西洋的教育,帶給我們許多災難、痛苦。不但寫一篇文章想找一點資料找不到,不曉得需要的資料在那裡,更不要說是查資料,查不到。這多苦!這是教學錯誤。
經文到此,介紹法藏比丘在求學的階段品學兼優,天資好,又肯努力。下文再介紹更殊勝,別的學生所沒有的。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這是法藏比丘獨有的。「殊勝行願」就是指底下的四十八願。「及念慧力」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的條目都是信、淨、念、定、慧。此地只說兩條,兩條就概括了五條。人家的信有根、有力。有根有力,就不會動搖,不會見異思遷。今天我們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有個人告訴你,這是老太婆教,是沒有程度的人修的;你這麼聰明,知識程度這麼高,怎麼學這法門。你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那應該學什麼法門?應該學禪、學密、學教,於是心就動了。為什麼會動?「信」,沒有根也沒有力,常常見異思遷,結果一生一無所成,真可惜。要想得到根與力,相當不容易,前面的三科決定要修學圓滿。第一是「四念處」,是智慧。簡單的講就是看破,宇宙人生,他看破了。第二是「四正勤」,是精進。第三是「四如意足」,是放下。如意就是自在,身心世界、世出世法一切放下,放下就自在,所以他才能成就五根五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就是不退轉。彌陀在因地初發心,能這樣做,所以他有那麼殊勝的成就。跟他比一比,我們今天發的是什麼心?露水道心!禁不起考驗的。他發的是真心,處處都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看了要跟他學。
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十二品是基本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那一宗、那一派,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不例外,都一定要修學的。如果不認真修學,就像蓋房子沒有地基。這才曉得它的重要性,沒有前面的基礎不能往生。這三科在此處是必要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前面三科都圓滿了。《阿彌陀經》上就從五根、五力講起。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前面三科已經畢業了。在我們現階段,這三科非常重要,決定不能疏忽。
也許有同修要問:我們看到很多老太太,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也沒聽過經,老實念佛,居然往生了。這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她修成了嗎?她都修成了。她怎麼修成的?老實念佛就都修成了。前面說過,四念處是看破。她雖然不懂四念處,但她看破了,她覺得這世界沒有意思,她沒有留戀,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她放下一切,老實念佛。這三科十二道品,她以一句佛號圓修了,圓修圓證。不像我們著相,天天講,講的還不錯,一條也沒有做到。人家什麼都不懂,條條都做到了。我們要仔細去觀察。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這兩句是讚歎。讚歎法藏比丘出家之後跟他的老師認真修行,精進不退,同學中他是第一名。「踰」是超越。沒有人超過他,他是第一用功。
這一品經文是法藏為我們初學、初發心的人,做了一個榜樣。以下的經文說他讚佛、發願,是他修學具體的成就。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
『往詣佛所』。法藏比丘到老師那裡,他的老師就是世間自在王佛。『頂禮長跪,向佛合掌』是禮節。「頂禮」是最敬禮。「禮」是有節度的,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超過了就顯得巴結,不及就顯得傲慢。譬如,現在國家制定的禮儀,最敬禮是三鞠躬。我們自己覺得三鞠躬還不足以表現恭敬,我行四鞠躬,這就錯了,這是失禮,就顯得諂媚、巴結。或者以為我恭敬心具足,一鞠躬就可以了,何必三鞠躬;恭敬心是一樣的,但顯得傲慢。所以,禮是有節度的,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這才合禮。
佛門的最敬禮是頂禮—五體投地。我初學佛的時候,看到經文上的句子,看到出家人對佛菩薩、對法師頂禮,我就很不贊成。我想:我們是現代人,這種禮節是滿清以前的,從前人見皇帝三跪九叩首,現在見總統三鞠躬,現代人何必還要用古老的禮節,儀式是應該隨著時代修正,才能普遍為這個時代所接受。這確實是必要的。因此,我們在大眾中行禮,儀式確實是要改進,可是在佛門裡,大家習慣了,也就保留了。不但在中國保留,在外國也保留。保留也有道理,因為佛門的禮拜是修行的一種方法,一般人不曉得。禮拜的時候心地清淨,這是淨。心地真誠,真誠心裡一念不生,沒有妄想,是修定。同時身體每一個部位也都運動到,比太極拳的效果更好,所以這種修行方法非常高明。
禮拜是極高明的養生術。養心,心要靜。養身,身要動。要活就要動,不動就不能活。所以,禮拜的時候五體投地,每一個動作精確做到,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身是動的,心是靜的。養心要靜,養身要動,都做到了。現在佛門裡,很少人懂得拜佛和禮拜的道理。我最初學佛,頭三年沒有拜過佛。因為不曉得其中道理,只認為禮節不必學古人,要學現代的,所以很固執。到以後明白這個道理,我一天拜八百拜。這個方法養身又養心,我們要身心健康就多拜佛,一天至少拜三百拜,能真正如法,三個月就收效果,身心健康。所以,禮拜的方式保存下來是有道理的。我從前看到人家這樣拜佛,我懷疑。法師說不出拜佛的道理,當時我就不能接受。現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人家來問為什麼拜佛,我把這番道理說出來,他回家就肯拜,因為他要自己身心健康。這是傳授給他最高明的養生術,比任何體操都好,確實都好。這就了解佛法,日常生活都是修行,禮節也是修行,也都是養生。所以,我們要了解禮儀的意義。
『長跪』是表敬意。佛門的長跪是「胡跪」,右膝著地,左腿不著地。這種姿態最恭敬,是預備時時刻刻承事師長,老師有什麼事吩咐你做,你要很敏捷快速的去做。長跪起立方便,如果兩條腿都跪下,起來就不方便。所以,跪的時候只是右膝著地,起來的時候方便。「偏袒右肩」,右手露出來,做事方便,預先都準備好,老師隨時有事情吩咐,很快就去做,這是真正恭敬。
『向佛合掌』。「合掌」是表一心,也是禮節之一。平常我們的心是散亂的,胡思亂想,像十個手指頭一樣。現在把心收好,妄念都放下,合而為一。這是代表心地清淨,一心一意接受老師的教誨,是向老師行最敬禮。
『即以伽他讚佛』。「伽他」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孤起頌」。「頌」是讚頌,類似中國的詩歌,四句是一首,有押韻,但是它並不講求平仄,對於韻也不很嚴格。它是韻文,可以歌唱的,像「讚佛偈」是屬於偈頌一類的,乃至於佛門的梵唄也是屬於偈頌類的。這是讚佛。「孤起」就是它的意思與前後經文沒有關聯。佛經裡有很多「重頌」,是佛在前面講過了,後面用偈頌再說一遍。中國古文裡有,但是很少。佛經裡面非常多,是有特別用意的。
佛為大家說經講道,講得詳細,希望你完全都聽懂、聽明白,可是講多了,你記不住,所以最後佛就用偈頌,把前面所講的意思重複一遍,作個總結論。「偈頌」就是押韻的韻文,唱起來很好聽,文字很少,便於記憶。你能把這篇教訓記住,不會忘記,這才有用處,佛說重頌用意在此。另一個意思,佛講經不像學校上課,學校上課學生是固定的,可以很有體系的講述。而佛說法,聽眾有先來後到的。先來的,當然前面都聽到了,後來的,前面講的沒聽到,佛用重頌把前面大意補述出來,使後來的人也能聽到完整的意義。這是佛的慈悲,所以有這兩重意義。佛經往往在「長行」後面接著有「重頌」。下面這首偈頌不是重頌,是孤起頌。我們來看法藏比丘發什麼樣的願。
頌曰。
此是七言頌,句法整齊,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有十首。十首可以分成三個段落:前面兩首是讚佛,也是對老師感恩戴德之意。從第三首到第九首是發願,說明自己修學的願望。最後一首求佛為他作證明,他的願望是真實的,不是妄語,不是虛論,是真實的。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第一首讚佛的相好光明。『如來微妙色端嚴』。「色」是色相;「端」是端正;「嚴」是莊嚴。莊嚴就是美好,在佛法稱為莊嚴。諸佛菩薩都是美男子,美好是福報。佛的福德圓滿,所以相好之美,沒有人能比得上。美色也是佛接引眾生的手段,有許多人看到佛,捨不得離開他,他太美了。
你們看《楞嚴經》,阿難尊者為什麼出家?就是看到佛的相貌太美了,他想,佛這麼美,不可能是父母生的,一定是修成的,他也想跟佛一樣的美,所以跟佛出家,看佛用什麼方法修行,修得那麼樣美。凡夫都有貪求美貌的心,所以佛就用這個方法來引誘大家。古人講「秀色可餐」,佛就以相好作手段,所以佛菩薩都美,是有道理的。
西藏密宗菩薩的相都很兇猛,那種佛相到中國來,中國人不會歡迎的,看到就害怕。臉是青的、綠的、紅的,樣子很恐怖,我們早就遠遠離開了。佛無有定法可說,佛也無有一定的相貌。中國人喜歡柔和、溫柔,所以佛菩薩在中國現的相都是柔和、溫厚、善良的。中國人一見,心裡就佩服。西藏人勇悍,是游牧民族,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是好鬥、好狠的。所以,佛菩薩在當地現的相是,你狠,我比你還狠,如此他不能不佩服。因此,我們中國佛像拿到西藏去就顯得太軟弱,他們不會佩服的。這就曉得,佛菩薩隨類化身,看各個地區的人是什麼性格,他就現什麼樣的相貌,教化那一方的眾生。西藏也有觀音菩薩,也有阿彌陀佛。西藏的阿彌陀佛,臉是紅的,相貌跟我們畫的、塑的阿彌陀佛不一樣,沒有我們造的溫和慈祥。文殊、普賢、觀音在西藏的化身都很兇猛,青面獠牙,看到都很恐怖。只看他在某一個地區,用什麼樣的形態、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教學,能利益那個地區的眾生。佛法是平等法,絕對不是他的方式比我們的高,或者我們的比他高。因此,一定要互相尊敬,不要排斥,這就對了。這句讚歎色相的莊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世間不能跟他相比的。佛的智慧圓滿,福報也圓滿,所以稱為「二足尊」。我們皈依的時候,誓詞中有「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就是福德、智慧;「足」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這兩種都圓滿了,所以稱最尊貴。有些人望文生義,一看到皈依佛二足尊,以為二足是兩條腿。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全弄錯了。
這笑話是李炳南老師告訴我們的。有一次有一位外國的學佛同修到台灣來訪問,聽說李炳南老居士很有知名度,特地到台中去訪問。他問李老師幾個問題,李老師答覆他,他聽了搖頭,不滿意。李老師問他幾個問題,他的答覆,李老師也不滿意。因此,彼此談不來。李老師不懂英語,須透過翻譯。正好這位外國人帶了幾本英文佛書,李老師就問他帶的是什麼書,他說是英文的佛學辭典。李老師靈機一動,就立刻問他,既然是英文的佛學字典,我要請教你,「二足尊」是什麼意思?他查出來之後,經過翻譯是兩隻腳裡面最尊貴的。李老師又問了一個問題,查出來之後,李老師就請他走,不必再談了。英文字典翻譯「二足尊」是「兩隻腳裡面最尊貴的」。沒譯錯,二是兩個,足是腳。那時李老師就告訴我們,外國人沒有福!看看那個字典裡的解釋就可想而知。要了解佛經裡每一個字正確的意思,不能搞錯!
『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這是讚歎佛的智慧光明。佛有光明,凡夫見不到佛光,不是佛光不照我們,是我們自己有障礙。過失在我們這一邊,不在佛菩薩。「光明」有二重意思:一是身光、放光,這是形相上之光;另外一個意思是代表智慧。佛的智慧廣大圓滿,遍及十方無量世界。「日月火珠皆匿曜」,比喻佛的光明絕對不是世間任何光明能相比的。世間所看到的光明,太陽、月亮、星星、火珠,都不如佛光,就像一盞燈光在太陽光底下,燈光完全顯不出來,全被佛光蓋覆住了。這是讚歎佛的光明,光明中顯示著清淨、平等、智慧、慈悲。這一句包含了如來果地上的萬德萬能,佛的性德如是,我們自己的性德跟佛沒有兩樣。佛的性德顯露出來,我們的性德被埋藏起來,埋藏在妄想、執著、煩惱之中。所以,若問佛法是什麼,佛教的內容是什麼?答案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佛教的內容就是教我們恢復自己本性的智慧、德能。絕對沒有迷信。佛法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如此而已。我們對自己與生活環境的真相不了解,才產生許多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如果都認識清楚了,我們的思想自然純正,一切作法自然不會有弊病,不會有過失。佛法不論是大乘、小乘,教學的內容確實是這樣的。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這一首是讚歎佛的德能、慈悲,也就是性德起作用。前兩句讚歎佛說經講道。如果佛不為我們說經講道,我們永遠迷惑,永遠不會覺悟。我們怎麼會知道自己有圓滿的智慧德能?不曉得!佛這一說,我們才知道,原來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才是真正覺悟。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去掉,我們的智慧能力就恢復。佛法的修學,就是破煩惱、破執著而已。佛的能力不可思議!
『世尊能演一音聲』。「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們聽了覺得很奇怪。實在講,今天科學逐漸進步,也有這個能力。現在用電腦同步翻譯,我們在說話,甚至於做個簡報,同時有各國人士在聽,每個人帶一副耳機,電腦隨時譯成聽者的本國語言,不必透過人來翻譯,現在用機器可以做得到。佛的能力不需要用機器,佛一說法,每個人聽到的音聲,就是自己本國本鄉的鄉音。音聲非常親切,佛和我們同鄉,說我們本地話。從前我們看到這種神奇,覺得不太可能;現在科學進步,證明這是可能的,而且佛不需要電腦也做得到。
『有情各各隨類解』。佛的能力太大了,因為佛講經的法會,不但從各地區有很多不同的人來聽,還有鬼神、天神、他方世界的菩薩、羅漢都來聽。佛說法,他們都聽得懂,聽起來都是自己的語言。性德起用不可思議!後面兩句是講佛應化身不可思議。我剛才跟諸位講了,諸佛菩薩隨類現身,在中國一定現中國人的樣子,在印度則現印度人的樣子,在西藏則現西藏人的樣子,在泰國則現泰國人的樣子。我們看泰國雕的佛像,下巴尖尖的。日本人造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還穿「丫叭鞋」。我在美國講經,告訴美國人,佛教還沒有傳來美國。美國人很驚奇,問我為什麼?我說:「你看看那一尊佛菩薩像長得像美國人?所以佛菩薩還沒有到美國來。」到美國來的佛菩薩,是中國的佛菩薩、西藏的佛菩薩、日本的佛菩薩,美國本土還沒有佛菩薩。
『又能現一妙色身』。佛菩薩隨類現身。「妙色身」是指報身、化身。化、報皆妙!『普使眾生隨類見』,這是應化身。《楞嚴》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現什麼樣的身相,和眾生自己心裡所想的完全相應。這兩首是法藏向老師報告他自己修學的願望、願心之前,先讚歎老師,所讚歎的全是性德。佛有,眾生也有,所以雖然是讚佛,實顯眾生本具性德,意義深廣無比,沒有一句不是究竟圓滿。我們從此處去看,去體會經文,字字句句都令我們得很大的利益。下面從第三首到第九首,真正說出他自己的心願。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前二頌讚佛,是屬於禮節的部分。我們在十大願王裡看到「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前二首就是屬於稱讚如來。從這一首以下一直到第九首,說出他自己的願望,就是發願。發願在學佛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學佛,世間法也不例外。「願」是一個人一生努力的指標。因為有願望,生命才有意義,才有價值。世間法講「立志」,人要是沒有志向,就像船在大海中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地一樣。學佛如果沒有願望,修學決定得不到成果,所以願望非常重要。我們看看法藏比丘學佛,發的是什麼願,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今天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榜樣,這樣就能有成就。
『願我得佛清淨聲』。願自己像佛一樣,普遍利益一切眾生。佛以音聲為佛事。佛如是,中國孔夫子當年在世,也是以音聲作為教學的唯一手段。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法布施」教學的功德,廣大不可思議。積功累德,在中國孔夫子是第一人。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人的果報能跟孔夫子相比。一直到今天,孔夫子的後代,孔德成先生,仍為世人所尊敬。歷代帝王將相很多,後代都湮沒不彰,沒人曉得。唯獨孔夫子的後代,孔德成先生到美國,美國人聽說是孔夫子的後代,特別優待他,特別招待他。夫子之德是什麼?一生教學。釋迦牟尼佛跟孔夫子一樣,也是一生教化眾生,所以佛的大德,世間所尊,才稱為「世尊」。彌陀之德就更不必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世界,上自如來、下至六道眾生,沒有不尊敬阿彌陀佛的,因為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向佛學的地方,首要立志得佛的清淨聲,以清淨心求佛菩薩加祐。
『法音普及無邊界』。法藏發心,就跟別人不一樣,「無邊界」就不是一個、兩個佛世界(一個佛世界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他的願是法音普遍到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才真正普度一切眾生。佛教一切眾生什麼?佛佛道同,今佛猶如古佛之再來,絕對不會違背古佛。佛與眾生說法,說得再多,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六和。底下這句,就把教學的內容宣布出來。
『宣揚戒定精進門』。前面講「法音」,不知道法音是什麼?這句說出法音就是「宣揚戒定精進」。六度裡為什麼不用其他的,特別提倡「精進」?三學裡講「戒、定」,把慧省了,六度裡只取一個精進,用意很深。學佛從那裡學起?首先要曉得佛是什麼,佛法真實的內容是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周邊的環境。自己就是人生,環境就是宇宙,要清楚本身跟環境的真相。這是《般若經》講的「諸法實相」,就是本人跟生活環境的真相。真相認識了,就是「開悟」;不認識真相是「迷」,迷惑顛倒。真相搞清楚,就稱為大澈大悟。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他們知道事實真相,我們迷失了真相。不同的地方就在此。
我們迷得太久了!無始劫來一直到今天都在迷惑顛倒。要怎樣才能覺悟?迷是迷自性,悟還是悟自性。別人能不能幫忙?老實說,幫不上忙。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自己迷了,還得自己悟才行。佛雖然悟了,不能幫助我悟;菩薩覺悟了,也不能幫助我悟。佛菩薩能幫得上忙的,只是把前因後果說出來,這就是「理」。把覺悟的方法告訴我們,方法是他開悟的經驗,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提供我們作參考。我們依他的經驗、方法修學,也能像他們一樣大澈大悟。這些理論,經上講得很多。
方法就是「戒、定、慧」。這是決定沒有辦法改變的,若想用其他方法代替,絕不可能。戒是什麼?我在講席中常常提示同修們,戒就是「守規矩」。能守規矩,心才能得定,心才定得住。不守規矩,心裡胡思亂想,七上八下,定不下來。戒是戒律。佛為我們制定的戒條是「根本戒」,一定要遵守。根本戒只有五條,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只要學佛,一定要遵守的。五戒、菩薩戒、比丘戒都是以五戒作基礎,所以五戒是根本戒。真正詳細跟大家講解五戒的機會不多;講經的機會很多,大家常常能聽到。
我講經講了三十三年,講戒好像只有兩次。一次講《梵網經》,另外一次講《在家律要》,裡面一部分是《瓔珞戒》的戒本,就是在家同修所受的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為什麼講戒的人少?說實在話,講經津津有味、有說有笑!講戒講到自己沒做到的地方,慚愧!講不出來,不好意思講,乾脆不講了。不講行嗎?不行!因為要從這個地方學起。三皈依,我們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五戒也要細講,每一條戒律,包括的範圍非常深廣。五戒,前四條:殺、盜、淫、妄是屬於「性罪」。什麼是性罪?也就是蓋覆自己的本性,使本性的光明、德用不能現前,原因是這四大障礙。酒是「遮戒」,不是性戒。本身沒有罪,是你喝醉犯了前面四條戒才有罪,不犯前面四條戒,則沒有罪。佛家把酒列入根本大戒,是因為酒醉之後迷惑顛倒,自己不能控制,決定破戒。所以,戒酒是防患,本身沒有過失。前面四條,受戒,犯了是有罪的;不受戒,犯了還是有罪的。不能說,不受戒犯了就沒罪,沒這個道理。受不受戒,犯了都有罪。
第一是不殺生。不殺生包括不殺所有一切動物,這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清淨心,因為殺害生命,就具足貪、瞋、癡三毒。譬如殺豬、殺羊、殺雞、殺鴨,是不是瞋恨心?不是的。跟牠無冤無仇,不是因瞋恨殺牠,是要吃牠的肉,是貪心而殺的,所以貪也犯殺戒,喜歡到極處就要把牠吃掉。貪與瞋都帶著愚癡,愚癡是糊塗。他要是真正明白事實真相,貪心也沒有,瞋恨心也沒有。不但殺生,殺、盜、淫、妄四條戒,都是以貪、瞋、癡為根本。貪、瞋、癡是「三毒煩惱」,所有的惡業都是從這裡發生的。所以,不但不殺生,連惱害眾生,菩薩都不會做。換句話說,使眾生生煩惱,都是菩薩的過失,絕對不可以。眾生喜歡菩薩,菩薩為他講經說法;眾生不喜歡菩薩,菩薩就悄悄的離開。為什麼?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菩薩度眾生不急在一時,機緣沒有成熟,反而增長他的罪業,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一定等他善根、福德成熟,菩薩示現為他作圓滿的增上緣,三個條件就具足了。所以,菩薩出現是慈悲,不出現也是慈悲。菩薩心清淨、平等。
戒律有三大類,律儀戒是佛制定的,有經文依據。饒益有情戒,只要對眾生有利益的,能保障社會大眾安全的,像國家法律、一切規章、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這是佛經裡沒有的,我們都要遵守。這些法律,每個時代不同,每個地區也不同。台灣的法律跟美國的法律不一樣。到那個地區,就要遵守當地的法令規章,遵守當地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才能跟人家和睦相處,才能把佛法介紹給大眾。由此可知,戒律的範圍非常廣大,有在經文裡的,有不在經上的,都應該知道。不可以因為經上沒有,就不遵守,那不是一個持戒的人,不是一個守法的人。
尤其要知道,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佛法講善惡的定義,最低限度,凡是能利益眾生的,就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就是惡。初學的人聽前面一句會點頭,沒問題,聽後面一句,就不甘心。對自己有好處的都是惡。對自己沒有好處,我還做什麼?佛為什麼要這樣說,要知道佛法的深義。佛法的目的是教我們明心見性,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現在為什麼不認識?為什麼迷惑顛倒?佛說,因為有兩大障礙使我們迷失了自性。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什麼是妄想?貪、瞋、癡、慢是妄想。什麼是執著?我執、法執是病根。起心動念都為我,增長我執。我執要是不破,不要說成不了佛菩薩,阿羅漢都成不了。不但阿羅漢成不了,小乘初果也不能證得;因為證初果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破「身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們生生世世修行,絕對不是這一生才修。如果這一生才修行,怎麼可能相信這部經,怎麼可能坐在此地聽上一個半鐘點,不可能。今天喜歡這部經,能把這部經從頭念到尾,就是經上說的,你曾經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為什麼搞到今天還混成這個樣子?就是從來沒有一次把「我執」破掉。換句話說,無量劫來修行,沒有一次破我執。起心動念都為我,這怎麼得了!所以佛的善惡標準是這麼定的。
學佛的人,一定要在這一生成就,來生不再搞六道輪迴。如果搞六道輪迴,必定墮三途。自己要真正警覺,不可再墮三途。三途的罪不好受!時間非常長久,的確恐怖。證得阿羅漢有宿命通,他知道過去五百世自己生生世世的狀況。五百世中曾經墮過阿鼻地獄,想起阿鼻地獄的恐怖,身上都流血汗。佛講流的汗是紅色的血汗,心有餘悸,想到那時狀況還是恐怖。我們迷惑顛倒,過去生墮阿鼻地獄,現在忘了,糊裡糊塗過日子。在六道裡,阿鼻地獄是老家,因為百分之八十的時間住在那裡。到外面來,是餓鬼、畜生、人、天,就像是出去觀光旅遊,晃一下又回地獄去了。諸位想想,是不是這樣的情形。好不容易種一點善根,到三善道,但是在三善道裡無惡不作,如同《地藏菩薩本願經》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地藏經》講的是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佛講戒學,我們不能不重視。
戒學是唯一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就能破無明,能把妄想化除掉,能破「法執」。禪定可以破「我執」,實在講是「伏」我執,不能破。唯有慧開了,才能破我、法二執,所以「定」是修行的樞紐。定是什麼?就是三皈依時跟大家說的「覺、正、淨」,這三個字都是定。「覺」是大澈大悟,是定;「正」是正知正見,也是定;「淨」是清淨心,當然是定。這是我們修學的方針,要把心定下來,靜下來。特別是淨土法門,修「一心不亂」。二心就亂,就迷了。一心就覺醒,一心就是清淨心。戒律就教我們得定。這一代人學佛,為什麼成就不如古代?我們看《高僧傳》、《居士傳》,從前在家、出家修行,開悟、得定、證果,好像都不難,修學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都成就了。現代人修行,修了一輩子還是迷惑顛倒,原因就在捨棄了戒學。
從前一入佛門學佛,不管在家、出家,跟一位老師五年學戒,學什麼戒?不是《大藏經》的律部;是遵守老師的教誡,就是中國人講的「師承」。師嚴則道尊!尊師重道。實在講,這五年,老師教你一種方式,使你的心定下來,五年專做這個工作。方式很多,禪宗用參究的方法,這五年中把一切妄想都放下,恢復你的清淨心。教下用讀經的方法,像天台宗念《法華經》,一天念一部,不必講解,就是叫你念,天天這麼念。為什麼叫你念經?念經是除去妄想,不念經就胡思亂想,念經就不打妄想。用這個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伏住。學華嚴宗的念《華嚴經》。淨宗用念佛的方法。現代人妄想、分別、執著,比古人重得很多很多,這一句佛號壓不住。我勸大家念《無量壽經》,目的就在把你的妄想壓住。南部會性法師懂得一點中藥,他告訴我:現代人的病比古人重,按照古方子開的分量不管用,治不好。古人若講藥要三錢,現在得加一倍要六錢,才能治得了病。他講得很有道理。現在人煩惱比從前人重得太多,這話大概是二十年前講的,現在的病又增加了一倍多,愈來愈重,重到最後真是無藥可救。這不得了!拜佛也好,止觀也好,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選擇一個法門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恢復到心地清淨。頭五年是讓你心地恢復清淨,心地清淨之後再接受佛法。那時學佛容易,所謂「一聞千悟」。縱然不能達到這麼高的標準,聞一知十,聞一知二、三,是絕對可以達到的。
古人修行是有階段的,「四弘誓願」先教我們發心;發心之後斷煩惱。所以,前五年是在斷煩惱處用功夫,這是老師的教誡。現在難在什麼地方?難在倫理破壞了,這是我們非常寒心之事。今天世界為什麼這麼亂?昨天有兩位同修告訴我,他們是在司法界服務的,是虔誠的佛教徒,常常辦案子。他說,居然有兒子騙父親,把父親的房產、東西都拿去賣掉,最後到法院打官司;女兒騙母親也上了法庭。看到這個樣子,家不成家,倫理道德破壞盡了,他辦這個案子,心裡非常難過。從前不學佛,辦案子好像還滿有成就感,學了佛之後,心裡不是味道。社會倫理破壞了,老百姓不尊重政府首長;兒女不孝順父母;學生不尊重老師;軍隊裡士兵也不尊重長官。這是什麼社會?家不像家,國不像國,這是非常嚴重的危機。倫理道德徹底崩潰,結果是天下大亂。學佛不成就的道理也就在此處。過去一般佛門裡還保存著一點倫理,徒弟對老師的確是很恭敬,很聽話的。像我們這一代,說實在話,很少看到對老和尚不尊敬的。有是有,不多,絕大部分對老法師都很尊敬。
現在這一代,比我們那一代差遠了。我看再過幾年,中國佛教也無可奈何了。現在一般學佛的人成立這個會、那個會,都到內政部立案,中國佛教會也是內政部立案的,大家都一般大,將來誰都不服誰,就變成美國的佛教會一樣。沈家楨的佛教會是美國佛教會,達拉斯是個小地方,有達拉斯佛教會。美國佛教會不能管我們,我們跟他一般大,因為都是聯邦政府立案的。所以,美國的佛教會,不管名稱怎麼樣,世界佛教會也好,美洲佛教會也好,它只能管自己,隔壁的佛教會都沒有權去管,因為大家一般大。我看將來台灣的佛教也是如此,每一個寺院都到內政部去登記,大家一般大。倫理毀壞到沒有辦法挽救了,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危機。我們要想在佛法中真正得到利益,真正能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淨土,若不走老路,決定不能成就。還是要走古聖先賢、諸佛菩薩走過的那條老路。你想自己另外開闢一條路,那個路的最後目的是阿鼻地獄!我們要把事實看清楚,所以我勸同修們讀經,是用古老的方法。
我勸大家,我們圖書館及美國達拉斯的同修,實行小座的複講,就是古人講的「複小座」。我這一次在新加坡,把我教學的方法告訴演培法師,他聽了非常歡喜。這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教學法,不是新方法,是老方法。這個方法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阿難尊者複小座,代代相傳,傳了幾千年,都是這個作法。從小座裡培養下一代講經的人才,所以特別要求德行,就是真正要依教修行。德行是將來弘法利生的大根大本。講演的技巧,現在比從前方便多了。從前必須利根的人,師父才培養他。什麼是利根?領悟力強、記憶力好,聽師父講一個鐘點經,至少能記得百分之八十。換句話說,師父講一個鐘點,講完之後你再複講一遍,至少可以講到五十分鐘,這才及格,才有能力學講經。因為以前沒有錄音機,師父講經不准作筆記,你要專心聽。你作筆記影響別人,別人看到你在寫,他心動,所以不可以記筆記。聽完後,你可以記,那沒關係,不妨礙別人。等你講的時候,至少要講到八成,這種人才有資格被選出來培養講經。沒有這個能力,就沒有法子,只好作一般聽眾。
現在方便了,錄音帶可以一遍一遍聽,慢慢寫,把它寫出來。所以,現在學講經的機緣比以前尺度放寬,只要努力,個個都能學。這是好事情!科技發達了,對於中等根性的人的確帶來很大的幫助。複講的意義是什麼?就是我今天所教的「改進」。我講的錄音帶給你們作底本,你們依據它練習講的時候,再把我的底本修正,修正之後當然比我講得更好。一代比一代好,佛教才有前途。
如果一代不如一代,佛教最後一定滅亡。時代在進步,佛教也要進步。你看,科技產品一代比一代好,重在改良,愈改良愈進步、愈完美。佛教裡的人才也是如此,一代一代的修改,改得非常完美,才能配得上這個時代潮流,才能度現代化的眾生。用老方法度不了現代眾生,必須用現代化的方法,才能度現代眾生。現代化是從老方法改進來的。佛教不落伍,佛教講精進。這方法實行以來,諸位已經嚐到味道,知道好。我從前勸你們,你們不相信。想想我勸你們多少年,你們都不肯幹,現在才相信。我自己就是這個方法學出來的。那時候,同學連自己只有七個人,一個星期聚會一次,我們在一起學了十年,這樣學出來的。現在你們的福報大,你們一個星期可以學五天,我在往年一個星期學一天。你們一年等於我五年,十年等於我五十年,超過我太多了。這個機緣非常難得!改就進,不改就不能進。記住,要永遠不斷的改進。
有些同修問我:「法師你寫不寫書?」我說:「我不寫!」因為我的底本拿給他們改進,他們去寫,我不需要寫了。現在我講的錄音帶,給他們作底本,讓他們去改進,底下一代決定比我們高,他們踏著我的肩膀,踏著我的頭頂,步步高升。無論在德行、修養、學術,都要超過我這一代,這才是我的學生。學生一定要超過老師,不超過老師不叫學生。青出於藍,一定要勝於藍,這才是學生;不能超過老師,不算是好學生,不能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沒有發心講經的大眾,一定要來聽經,幫助他改進,這個功德很大,同時提高自己佛法修養的水準。能這樣做,這個僧團才真正見和同解、戒和同修,是六和敬的僧團。下一代眾生有福,也是我們幾十年夢寐以求的,今天才看到。希望繼續努力,精進不懈。真能保持,不但自己成就不可思議,不可限量,將來對於佛法,對於眾生的貢獻,也不是我們能限量的,希望同修們要珍惜這個希有難得的機緣。六度中的「精進」是菩薩善根。世法的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癡,菩薩當然具足,修學圓滿了,所以菩薩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精就是專、純,精純進步,不是雜進、亂進。
昨天我遇到一位出家人,是位女眾,大概佛學院念了很久。她告訴我,她學佛想求圓融,結果佛學院念了很多年,自己看了很多經,還是圓不過來,還是處處有障礙。我就告訴她,「妳永遠都不會圓融,而且障礙會愈來愈多。」這句話對她就好像冷水澆頭。我說,「我跟妳說真話,為什麼不能圓融?妳一開頭就錯了,錯在學得太多,學得太雜,學得太亂。」她說,「我學這麼多才能圓融。」我說,「是沒錯,多了圓融,再學多一點就變成大雜燴,大拼盤。」可惜沒有人指導她,她很努力,但不是精進,是亂進、雜進。我跟她這樣一說,她好像有點體會。她是很亂、很雜,這怎麼能成功!我就告訴她,我教學,要求學生一部經學十年,她一聽呆住了。十年「精進」,一經通則一切經通。你十年學十部經,保證你一部都不通,十年的時間浪費了。太多、太雜,一樣也不行。十年學一部經,成專家、世界權威!不一樣的。花同樣的時間,結果完全不同。因此我勸她,妳要想真正圓通,只有學一部經才圓得了,才通得了。學許多經,妳圓不了,也通不了。不是不努力,是方法錯誤。所以,「戒、定、精進」,可以說把一切佛法都涵蓋,都包括盡了。
『通達甚深微妙法』,這句意義就更深長了。「甚深微妙法」是什麼?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在無量無邊的法門中,確實它是甚深微妙之法。你看看,前面奠定什麼基礎?「戒定精進」,然後才真正通達。這部《無量壽經》、彌陀名號功德,「功德」二字意思深。名號,大家曉得「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功德,就說不出來,就不知道了。因為不曉得功德,所以對於這部經、這個法門,生不起信心。如果真正曉得彌陀名號功德,你會對這部經典、念佛法門,產生無比的歡喜心,你會把它當作珍寶。真是古人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今天一下得到了,怎麼不歡喜,怎麼不寶貴!我們今天沒有這種心態,就是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當然念佛法門確實甚深,不但普通人不知道,許多菩薩都不知道。菩薩要是知道了,他一生決定成佛。菩薩不知道,所以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要這樣迂迴繞路,吃盡苦頭,而不知道有一條直路,有一條捷徑。甚深,到底深到什麼程度?佛在《觀經》裡講的清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每一位學佛的同修,不管學那一宗都知道這兩句。雖然知道,雖然會念,這八個字的含義很不容易體會。因為真正懂得這八個字的含義,他一定老實念佛,絕對不會再涉及其他法門,就像蓮池大師一樣,「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對這八個字還沒搞清楚的人,他們需要一大藏教。真正清楚的,不需要了,死心塌地老實念佛,那是真清楚、真明白了。明白之後,他心裡妄念不生,這才決定成就。真正通達了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妙法,這句才道出諸佛如來說法度生的本懷。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這六句是一段。前四句要是用四弘誓願來講,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他發這個願,要從那裡做起?這六句說明自己怎麼修法,也就是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我們看他怎麼做:第一句是智慧,六句以智慧為首,以定慧等持作總結。『惑盡過亡三昧力』,三昧是定,以定作結束,這裡面的意思就非常之深。所以,學佛怎麼能沒有智慧?不但學佛要有智慧,修福都要智慧,沒有智慧不能辨別是福、是禍。真假、邪正、善惡、是非都沒有能力辨別,把假的當作真的,把惡的當作善的。現在社會比比皆是,愚癡到了極處,黑白顛倒,自以為是,這怎麼得了!迷惑到這樣就是無智慧。
譬如,我們種瓜、種樹,當然希望收成。種子種在沙土裡,種在石頭上,能有收穫嗎?決定不能收穫。為什麼會種在那裡?愚癡!他不懂得選擇土壤,沒有智慧。連修福都要智慧,何況學佛,要普度眾生,沒有智慧怎麼行。智慧從那裡來?從戒、定中來的。所以,心不清淨,就沒有智慧。
特別就淨宗來說,淨宗修一心不亂,修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平時我們讀經、念佛,目的在那裡?在修定。讀經、念佛,功德非常大,能把妄想、執著同時拋掉。妄想是妄念,我們念經的時候妄念不生。有些人沒有妄念,可是昏沉,不讀經,精神提不起來,打瞌睡。讀經既破妄想,又破無明。讀經的時候絕對不能分別經義,不要研究經裡的意思。我一再跟諸位說,經裡沒有意思;經裡假如有意思,我每次講的應該都一樣的。從前我在這裡講過一遍,有九十個錄音帶;新加坡講的那一遍,有六十個錄音帶;在香港講過,在美國也講過。諸位要是拿錄音帶來比比、聽聽,都不一樣。同樣的經文,每次講的都不一樣,可見它沒有意思。沒有意思,講的時候就是無量義。所以諸位要曉得,經沒有意思,老實念就對了。你的心愈清淨,體會的意思就愈多、愈圓滿、愈深刻。絕對不是說,前兩年我故意淺講,今年深講,不是的。我講的都是我現前的境界,全都說出來,可見得心一天比一天清淨,現在看的經義比以前更廣,比以前更深。這不是有意的,有意做不到。作意、有意求,求不到。有意就落在意識心裡,落在妄念裡。妄念不是智慧,所以要最極清淨心,經只可以念,不能研究。
我不但不研究,也不念了,我平常就念一句「阿彌陀佛」。講經的時候,他們把經本從櫃子裡拿到講台上,講到第幾頁第幾行,我還要看看黑板對一對。展開經文就講,你們聽了津津有味,講完之後,你問我講什麼,我完全不知道。這是真的。所以修什麼?就修最極清淨心。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是修這個。我用這句佛號修。所以要曉得,這句佛號就是清淨句,清淨心、平等心,這句佛號是覺而不迷,離開佛號就是迷,就是染,就是邪。
修行要怎麼修法?口裡佛號斷掉沒有關係,心裡不能斷,因為心若離開佛號就打妄想,妄想是六道輪迴業。換句話說,不修淨土就修六道。想一想,一天二十四小時修淨土的時間多,還是修六道的時間多?如果一天只有早晚課,個把小時、兩小時修淨土,其他的二十二個小時都在打妄想,將來還是三途有分,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的。必須佛號真正有力量,妄想、雜念不起,西方才有把握,才有分。所以,這句佛號牢牢的抓住,念念都不放鬆,西方就決定去了。世間一切法,只有這一法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牢牢把這句佛號抓住,這是智慧。
『智慧廣大深如海』。如果你沒有智慧,只要把一句佛號抓住,把一部《無量壽經》抓住,天天念經、天天念「阿彌陀佛」,你一定「智慧廣大深如海」。沒有這樣深廣的智慧,不認識這部經,不會牢牢抓住佛號。念佛有口無心,是沒有智慧。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太謙虛、太客氣,那就錯了。這句正是說我們自己。
『內心清淨絕塵勞』。「塵」是染污;「勞」是勞累。今天環境染污,大家都知道環保,但是心地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大家忘了。諸位想想,我們要達到跟佛菩薩同樣的境界,內心清淨,清淨到極處,還是抓住這一句佛號才行。這句佛號是「清淨句」。清淨句是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上說的。念念都是這句「阿彌陀佛」,心清淨,所有一切妄想、邪知邪見都不能進入。可是佛號一斷,妄想、雜念都來了,你的心地又被染污,你的心就不清淨了。同修們用讀經、念佛的方法,把一切染污洗掉,恢復到自性清淨心。
心地清淨,智慧增長,當然就『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這兩句是果報。不但三惡道是惡趣,三善道也是惡趣;不但三善道是惡趣,二乘聖者也是惡趣;不但二乘聖者是惡趣,權教菩薩還是惡趣。佛在大乘經上說,「念佛法門第一殊勝」,古德稱讚為「圓中之圓、專中之專、頓中之頓」,不但超越三途六道,超越二乘權教,再往上去還不止,果報等於七地以上的菩薩。李老師在這部經典裡註得很詳細,「七地以上」,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七地菩薩看六地都是惡趣。這是很保守的講法,假如再提升一點、誇張一點講,這還是經上有根據的。阿鞞跋致是圓證得三不退,圓是圓滿,圓滿證三不退是等覺菩薩,這還得了!這個「超越」就太多了,超過十地。
這才真正體會、認識念佛法門實在殊勝無比。諸佛讚歎,是有道理的,不是誇張的。諸佛菩薩都說這個法門難信,也是實在的。從我們凡夫地,一下就升到七地以上,升到等覺菩薩。誰能相信?沒有人相信!不但一般人不相信,阿羅漢不相信,辟支佛不相信,權教菩薩不相信,明心見性的菩薩還有很多也不相信。所以,你能相信,不是容易的事。為什麼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都不相信,你能相信?怎麼想也想不通,念了這本經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你過去生中曾經行菩薩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一生善根現前,同時又得十方諸佛如來冥冥中加持,這樣才能信、能解、能行,所以經上說你不是凡夫。這是值得慶幸,值得寶貴的。
「速到菩提究竟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依天台家的講法:藏、通、別、圓,你成的是圓教佛,不是藏教、通教、別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換句話說,與阿彌陀佛沒有兩樣,與毘盧遮那佛也沒有兩樣,成這樣的佛果。
『無明貪瞋皆永無』。要想達到前面這樣的成就,這兩句就是條件,必須做到。還有無明,還有貪、瞋,智慧就不廣大,心也不清淨,就沒有辦法超越惡趣,得不到菩提。這是值得我們警覺的。
『惑盡過亡』。「惑」是迷惑;「過」是過失。所造的一切罪孽、過失,都沒有了。怎麼樣會沒有的?下面三個字『三昧力』,就能把無明、貪瞋、迷惑顛倒斷盡的。這是指什麼「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所以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是靠這個力量。這個力量之得來,就是用古人教我們的「老實念佛」這四字。要老實!怎樣才老實?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教我們「淨念相繼」,就是老實。念成功了,就得三昧。無明難斷!貪瞋是見思煩惱,惑過是塵沙煩惱,無明是根本煩惱。見思、塵沙、無明,用什麼斷?一句佛號。實在妙不可言,怎麼能輕視這句「阿彌陀佛」!所以大勢至菩薩一幫人專修專弘,他們修什麼法門,就是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把煩惱都斷盡了,心開就是明心見性。斷見思、破塵沙、盡無明,就靠一句佛號。不必藉任何方法幫助,專修就行。
夏蓮居居士在《淨修捷要》裡,稱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很有道理。盡虛空遍法界裡,他真正是第一個提倡專修專弘,所以是法界的淨宗初祖。娑婆世界初祖是普賢菩薩。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第一部講《華嚴》,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他是娑婆世界淨宗的初祖。在中國第一個提倡專修專弘的是東晉慧遠大師,他在廬山建蓮社,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人,依《無量壽經》修學,當時淨土經典傳到中國的只有這一部譯出,《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譯出來,所以《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他是中國的初祖。諸位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才肯死心塌地,不再有妄念。想學《金剛經》、想學止觀、讀《法華》,那些念頭全都斷掉。拜《梁皇懺》、拜《水懺》,就不如拜《淨修捷要》,拜阿彌陀佛。
夏蓮居居士真的非常慈悲,看到眾生有拜懺的習氣,喜歡拜懺,所以他也編一個《寶王三昧懺》,是專修淨土的懺法。編那個是為那些習氣不斷,還不相信專精直入的人,總認為念佛功德沒有拜懺的功德大。因為沒有深入研究大經,真正深入研究,就知道拜懺是度下根的;止觀是度中根的;念佛是度上根的。上、中、下三等根機怎麼分?智慧有淺深不同,唯有真實慧才選擇第一法門,才會選擇第一經。這是第一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第一經,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第一法門。知道的人太少了,確如夏蓮老所講的「萬億人中一二知」,不容易!所以往生淨土,念佛三昧都成就,都圓滿了。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一段文是法藏比丘願求如佛一樣「覺他」的德能,就是教化眾生的智慧、能力與佛無異。『亦如』,也像過去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佛為九界眾生的導師。『彼群生』就是指九法界眾生。在佛門裡「導師」是對佛的尊稱;「導師」、「大師」都是對佛的稱呼。念佛法門真實不可思議,在五濁惡世能導歸淨土。淨土已經是難信之法,在濁惡之世更是難信。在這個時代宣揚這個法門,指導大家同歸極樂,這是導師之中的『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一切諸世間」是指九法界有情。換句話說,即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生老病死眾苦惱』。「生老病死」是六道凡夫都有的,四聖法界裡雖然沒有生、老、病、死,但是有苦惱。為什麼有苦惱?煩惱沒有斷盡就有苦惱,即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斷,那也是苦惱。當然這種苦惱非常微細,凡夫不能覺察,不知道他的苦處。他知道我們苦,我們不知道他的苦。只有到如來果地上才知道等覺菩薩的苦。這是說成佛才能普度眾生,不成佛,即使你是等覺菩薩,也不能度同程度的菩薩,你只能度十地以前的菩薩。這就是四弘誓願裡,為什麼一定要「佛道無上誓願成」。唯有成佛才能普度,度眾生的願才能圓滿;要不是圓成佛道,度眾生的願總有欠缺,不能圓滿。下面就是度眾生的方法。
『常行布施及戒忍』。菩薩修學有六大綱領。菩薩自己修布施、修六度,同時也勸一切眾生同修六度。什麼是「布施」?絕對不是在佛門裡捐幾個錢,那沒有用的。所謂「捨一得萬報」,是說布施的果報不可思議。聽說有一本萬利可圖,於是你就到佛門來布施。存這種心布施,不算布施,此是市場上的生意買賣,不是布施波羅蜜。布施真正的意思是教你「放下」,是教你「捨棄」。把什麼捨棄?第一要把「煩惱」捨棄。我想大家都不願意要煩惱,你為什麼不把它布施掉,要把妄想布施掉,要把生死布施掉,要把六道輪迴布施掉,問題才能解決。所以,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提一句口頭禪,教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身心世界都要布施掉,我們的心就清淨了,以清淨心來念佛才能感應道交。所以要知道,布施的真義在此,布施是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
「布施」是因,果報是必然的。你種了因,那有不得果報的道理。你把財捨了,得的果報是財用無缺,你決定不會沒有財用;你布施法,世出世間法,你能毫不吝嗇的傳授給別人,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你修「無畏布施」,所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可見「布施」是因,後面一定有殊勝的果報。你把煩惱布施了,就得清涼自在!你把輪迴布施了,就得一真法界。就看你能不能「捨」,「捨」後面就有「得」。你不肯捨,果報怎麼樣想也想不到,也得不到。這是世出世法的事實真相。佛知道,菩薩知道,所以他毫無吝嗇的修布施波羅蜜。我們凡夫不曉得這個事實,總以為財富得來好不容易,怎麼肯輕易就捨掉。殊不知你所得到的財富,正是你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從前修因,現在得果報。現在再要修因,你的果報愈來愈豐盛。學佛的同修常常依照佛法來修學,會有感應,也會產生信心。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把它歸納起來就是這六種。這六大類如果再歸納起來,到最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歸納起來確確實實只是一個布施波羅蜜。這是菩薩所修的。
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起來就是六個根本煩惱,《百法明門》裡歸納的六個根本煩惱。如果再把六個根本煩惱歸納起來,只有一個「貪慳」。為什麼會有「瞋恚」?貪不到才瞋恚,貪到手了當然就不瞋恚。布施就是斷貪慳的。所以,貪心最毒,沒有比這個更毒了。布施波羅蜜就專門治這個最毒的煩惱。我們要怎麼修?自己要深深的去反省、去檢點,我在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中,對那一樁事最貪愛。最貪愛的,毒最深,就從這裡下手。如果我對於財最貪愛,我就先把財布施出去;我對於名最貪愛,我就先把名放棄。所以,要針對自己的病根來對治才有效,這是治病。布施從那裡做起,要怎麼做?諸位知道這個原則,就曉得應該怎樣來修學這個重要的法門。
第二「持戒」。持戒在修學過程中是基礎。「戒、定、慧」三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可見得戒學的重要,但是布施又是修行的前方便。為什麼?沒有布施,你心性裡的毒素沒洗乾淨,戒律沒法子修。必須把心洗乾淨,戒律就很容易受持。持戒就是守法,真正歡喜守法,樂意守法。譬如,貪財的念頭非常猛烈,想盡方法,投機取巧去貪財,你叫他守法不要貪財,他怎麼辦得到?必定破戒,必定不能受持。貪財這個念頭斷了,他當然不會貪贓枉法,這個戒就能守得住。由此可知,布施波羅蜜不能修,就決定不可能持戒,絕對不會守法,一定投機取巧。現在我們在報紙、在電視天天看到犯法的,那些人聰不聰明?很聰明,鑽法律的漏洞來求名聞利養。是什麼在作祟?貪心作祟。因為有貪心,所以沒有法子守法,明知故犯。所以,要能捨、能放下,「戒、定、慧」三學才能修得好。
心不清淨怎能持戒?沒有戒那來的定?沒有定那來的智慧?這樣,你才能體會到,「布施波羅蜜」是修行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一切放下,應無所住,一切要捨,捨得乾乾淨淨。身心清淨才是法器,才有資格學佛。修學從持戒學起,也就是從守法學起。佛家的戒律也通世間的法律,佛家的戒律都是與自性相應的,與無漏善相應的。世間的法律是屬於有漏善,有漏善跟無漏善並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世出世間的善法皆要修,世出世間的惡皆要捨離。
佛法的根本戒是五戒十善。實在講「五戒」是屬於戒,「十善」是善,不是戒。十善裡有「不殺生、不偷盜」,五戒裡也有「不殺生、不偷盜」。五戒裡的不殺生、不偷盜是屬於戒,十善裡的不殺生、不偷盜是屬於善,不一樣的。破戒有罪,破十善是過失,不能相提並論的。因為戒通無漏法,戒能證無漏果,善只能生天,不能出三界,不能證無漏果,這個不相同。換句話說,名字是一樣,事也差不多,但是用心不一樣。一個是持戒的心,一個是修善的心,兩者大不相同。持戒的目的是要出三界,修善的目的是想得善的果報,這是「善」與「戒」的差別。世間法只有善,沒有戒。在《觀經》三福裡,第一福是世間福報,裡面有「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它是斷惡修善,沒有戒。第二福是二乘福,聲聞、緣覺才有戒律,「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因為他希求超越三界。這裡非常明顯的看出來,戒跟善不一樣,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
真正佛弟子必定有持戒守法之心,發心持戒。世尊制定的戒律,我們要遵守;世間國家的憲法、法律要遵守;地方的法規也要遵守;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每個地區、國家、民族不相同,入境隨俗,都要遵守。若不遵守,你跟那地區的人就格格不入,就不能相處。而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不守他的風俗習慣,他們怎麼能歡喜。這些都在戒律範圍之內,可見戒律範圍非常廣大。我們學戒不能死在戒條裡,死在戒條裡是錯誤的。一定要知道佛制定戒律的目的和因緣。他為什麼要制這個戒條,戒條教我們怎麼去做,怎麼去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應用這些戒條會得什麼樣的功德利益,這些都要清楚。如果沒有搞清楚,形式上受戒沒有用,不但沒有用,那是罪過。譬如受了五戒,雖然知道五戒的名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什麼是五戒,沒搞清楚。這五條會背,因為只有十五個字。每一條戒制定的因緣不曉得,目的不曉得,開、遮、持、犯不曉得。開遮是什麼?在某種情況之下有開戒的,開戒不是破戒,不是犯戒;某種情況不能開的,不許開的叫遮。可見戒條也不是死的,是活活潑潑的。
怎樣才是持戒,怎樣才是犯戒?所謂戒體、戒相、戒行,你都要了解,才能知道怎麼做。現在單就授受即有問題,法師問你:「不殺生能持否?」「能持!」怎麼持法,不曉得,這就是妄語。法師授戒,沒有把一條一條講清楚,這是不負責任。像現在教書一樣,老師對學生不負責任。老師為什麼去教書?為了生活,為了薪水、鐘點費。學生到學校來,混個文憑,混個分數。所以,大家都好講話,老師拿到薪水了,學生都給及格就好。現在佛門裡傳授三皈也是這樣,所以佛法衰了,一代不如一代,努力去修也沒有成就,原因在那裡,你找不到,你不曉得。
第三「忍辱」。就是教我們凡事皆要忍耐。《金剛經》說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圓滿成就,得要耐心,愈是大事愈是需要很大的耐心。沒有耐心怎麼可能有成就,尤其是學佛,學佛是第一樁大事。我們要了生死出三界,還有比這個事更大的嗎?沒有了。這樣大的事,諸位想想,要具足多大的耐心,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就?現代人缺乏耐心,學一點東西,時間長了不願意學,太費頭腦不願意學,那裡去找那麼便宜事?便宜的事有,念佛很便宜!念佛也要耐心,沒有耐心,這句佛號也念不下去。佛教我們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就要很大的耐心。你沒有耐心,會間斷,會夾雜,可見淨宗沒有耐心同樣不能成就。這是「易行道」,最簡單、最容易,還要有很大的耐心。
「忍」,下面講「辱」,這是當年譯經的法師特別用「辱」,因為古代中國的社會,讀書人都有陽剛之氣,不可以侮辱,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被殺頭沒有關係,但是不能被侮辱,把「辱」看得這樣重,比殺頭還嚴重,所以譯經的法師就用「忍辱」。「辱」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所以「忍辱」是特別對中國人說的,不能忍的要忍,忍人之不能忍。人為的加害要忍,自然災害要忍,修學要忍,學佛要忍。佛法不是短時期能成就的。
我勸同修《無量壽經》要念三千遍,你沒有耐心,三千遍就念不下去,當然念得愈多遍愈好,其中的道理都跟諸位報告過了。念經是修行,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你念的時間愈長,就是修行的時間愈長;修行時間愈長,力量效果愈顯著。實在講,時間愈長愈好,我們這裡有不少同修,一天念十遍的,很難得。也有同修來問我,已經念滿三千遍,以後還要不要念?三千遍念了,果然就成佛了,那就可以不要念。還沒成佛,還得繼續念,盡形壽的去念,活一天念一天,決定不懈怠,這是精進。遍數只有增加,沒有減少,已經念到十遍,不可以再退到九遍,那是退步,不是進步。底下講精進,要進步,不能退步。
一定要有耐心,功夫果然得力,必得法喜,法喜就是受用。到這時候你不叫他念,他自然也會念,為什麼?快樂!剛剛學的時候覺得念經好苦,念出味道來之後,得到快樂,比什麼都快樂。他能不念嗎?當然繼續念下去,因為法喜充滿。經上講的三種真實,他都念出來了。「真實之際」、「住真實慧」、「真實利益」,就從念經、念佛中念出來了。這三樣都是真如本性裡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念到心清淨至相當的程度,這些性德就往外透,歡喜!儒家也有這個境界,《論語》開宗明義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就是法喜,「學」是老師的教導,「習」是不斷的練習。練習到相當程度,內心的喜悅像泉水一樣自然向外面湧現,佛法講法喜充滿,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到這時候自自然然「有朋自遠方來」,「朋」是來參學的,是來向你請教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慕名而來到你這裡參訪,就是共同研究討論,「不亦樂乎」。離苦得樂,得的是真實之樂。沒有入這個境界,這種快樂,你想都想像不到,因為你沒有這個經驗,必須入這個境界才知道。這是真實的生活,是諸佛菩薩的生活。
我們用念佛方法能淺嚐得到,而後功夫不間斷,不斷再加深,念到理一心就入佛境界,念到事一心就入菩薩境界。要有耐心,沒有耐心辦不到!可是要一步一步把境界提升,好像蓋房子一樣,布施是第一層,持戒是第二層,忍辱是第三層;前面不肯放下,捨不得,第一層沒有,想得第二層、第三層,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決定得不到。
諸位要想在佛法裡有成就,特別是出家眾,你要不能捨得乾乾淨淨,在佛法上得成就很難,不但境界你得不到,說老實話,就是經教,我天天在這裡講,你也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你有業障。什麼業障?煩惱、妄想、貪、瞋、癡、慢,障礙了你的自性。你能聽懂的是言語,能看懂的是文字,裡面的意義,你沒有辦法體會,沒有辦法領略,就是你心性上有障礙,所以聽了不開悟。
為什麼佛把布施擺在修行第一條?佛不是故意刁難我們,要我們這個放下,那個放下;你放不下,障礙你自己,這個道裡要懂得。你想真正開悟,真正入佛菩薩境界,你就得依教奉行,就要真幹。世出世法全捨盡,不要怕。捨盡之後,明天生活怎麼辦?明天還沒有到,你著急什麼!明天沒到,想明天的事情是打妄想。妄想得放下,執著也得放下。因為大家不肯布施,不肯放下,所以我勸大家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作為修布施波羅蜜的基礎。念三百遍《了凡四訓》,你就曉得因果報應真實不虛,就有膽子放下了,知道自己命裡有的,這裡捨掉,那裡會來。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想什麼方法也得不到。一個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果律是真的。「前定」,不是佛菩薩定的,不是上帝定的,也不是閻羅王定的;是你前生所修的因,這一生應當得的果報。
中國大陸,古代民間供財神是供陶朱公。現在在台灣,我聽說財神是關公。關公什麼時候當了財神,我都不曉得,他不是理財專家,怎麼會當財神,我也莫名其妙。這是迷信。關公與財富沒有關係,關公在歷史上表現的是忠義,這是他一生做到的。陶朱公就是范蠡,他當財神是很有道理的。這個人絕頂聰明,幫助勾踐打敗吳王夫差,恢復了國家。他是第一功臣,可是他跟勾踐相處多年,了解勾踐的個性。這個國王是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國家光復之後,他就開小差溜了,這是聰明人,改名換姓,稱為陶朱公,去做生意。他有智慧,過去生中大概財布施很多,所以沒幾年發了大財,發財之後,他把錢財散掉,全部布施。然後又從小生意慢慢做起,沒做幾年又發了。三聚三散,這是真聰明。發財自己不享受,去幫助社會上貧苦之人,幫助需要的人,這是商人的榜樣,商人的模範。尊他為財神爺很有道理,就是教人發財以他為榜樣,他是菩薩商人,商人要學他。如果你不明瞭事實真相,不曉得這些道理,那真的是放不下。
大家把《了凡四訓》念通了,就有膽子,就樂意放下。原來放下不是真的丟掉,放下是會生大利息,比銀行利息還保險。銀行會倒閉,錢幣會貶值;布施絕對不會貶值,不會倒閉。在無量布施裡我們舉這一種,從這一種就可以類推,所以要有耐心去做。能忍耐才能精進,精是精純,進是進步。世出世間法都非常繁雜,世間人要成就,也是一門深入,古今中外人物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我們看世間有成就的人,在學術上專攻一門有成就。如果同時學很多門的,都很平常,決定很難出人頭地。在社會上從事一種行業真正有成就,也只是經營一種行業,發達、有能力了,才兼營其他的行業。起家的時候一定是一門,決定不可能一開頭就做很多種,那是註定要失敗的。要精!精進才能成就。
佛法「法門」無量無邊,也只能學一個法門,修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這一門深入,深到一定的程度,煩惱斷了,心性開了。像大勢至菩薩就用一個持名念佛的方法,「淨念相繼,不假方便」。不需要其他任何法門來幫助,就是一門,修到一定的程度,「自得心開」,自自然然就明心見性,心開意解。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門才精到了極處,愈是精簡,進步就愈快,愈是繁雜,進步就愈慢。你同時學五樣、十樣,決定沒有進步,所以現在佛學院念三年、四年,跟沒念的時候差不多。什麼原因?沒有辦法進步。
如果我們用十年時間學一部經,十年之後就變成專家,就變成世界權威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跟你相比。何況一部經通達了,一切經皆能觸類旁通,因為一切經皆自心性流出,不離自性,所謂一經通則一切經通。人到那個時候,一切經都通達。他心地清淨慈悲,因為慈悲,所以他也不講一切經。為什麼?怕初學的人誤會,他決定還是講一部經,給初學的人作模範、作好樣子,使後來的人也能快速成就,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在《華嚴經》中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其實是樣樣都精通,沒有一樣不通的。善財去參訪,他們告訴善財,無量法門,我只懂一個法門,其實他們樣樣都懂。這是給初學人作個榜樣,你要想學,無量無邊法門都一樣,要緊的是一門深入,你才能從一門通達一切法門,這才是精進。
「精進」是「禪定」的前方便,就是禪定的預備功夫。「精」是專精,專精就接近「定」。專精再努力,清淨就得禪定。禪定是極度的專心,禪與定在翻譯裡是華梵合一。「禪」是「禪那」,梵語音譯的,「定」是中國字,所以上一個字是梵語,下一個字是華語,是梵華合譯。因為禪有中國「定」的意思,但是中國「定」字不能包括整個的「禪那」。禪那是靜慮,靜就是定的意思,但是它靜中有思慮,它不是死定,它是活定,所以也翻作「止觀」。「止」是定的意思,止裡有「觀」。所以,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是禪定,是止觀。念佛的時候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就是「定」,就是「止」。這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觀」,就是「慮」。念佛怎麼不是修禪定?用禪定的定義來看念佛,念佛就是禪定,所以古人說「念佛是甚深的禪定」。這話是有根據的,沒講錯。
「定」了以後就開智慧,「精進定慧」。智慧開了,煩惱才真正斷了。定是伏煩惱,煩惱沒斷。慧開了,轉煩惱為菩提,不是煩惱真正沒有了,是把煩惱變化。智慧一放到煩惱,煩惱就變化成菩提,所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慧加到生死,生死就變成涅槃,可見沒有智慧就是生死,有了智慧就是涅槃。可是,慧是從定中生的,慧不是多念經、多念佛就能得到的,是從清淨心,是從定中得來的。
換句話說,慧是清淨心起用,是真心自性的起用。我們心不清淨,所起的作用是煩惱,是生死;心地清淨到極處的時候,起作用是菩提,是涅槃。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物的真相通達明瞭,世出世間的因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像佛在《法華經》講的「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因緣果報,他都清楚,在世間的確不昧因果,遊戲神通,跟我們一般人生活觀念大大不一樣,他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大解脫。
這六條綱領稱六波羅蜜。佛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要遵守這六條戒、這六個原則,你才能真正離苦得樂。像我這一生幸福,一生美滿,一定可以得到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照做。這六條屬於性德,本性裡本來具足的,我們今天依照這個修,性德當然現前。所謂性修不二,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波羅蜜」是梵語,古時候譯作「到彼岸」,有中國俗話「到家」的意思,到家就是圓滿了。譬如你畫畫,畫得非常好,大家說:某人畫畫功夫到家了。到家就是波羅蜜的意思。這六條認真的學,學到功夫成熟,就能明心見性;見性了,就稱為波羅蜜。如果沒有見性,你雖然做,還沒到家,不能稱為波羅蜜。
『未度有情令得度』。沒有得度的有情眾生,要幫助他種善根,使他有得度的因緣,像我們現在外面到處去貼「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這一句。還沒有學佛的人讓他看一看,念一句,阿賴耶識裡種下種子。沒度的,給他種種子,種子種下去了,將來總有一天遇到緣,種子成熟,他就會入佛門。所以,在台灣佛種非常普遍,我們看到很歡喜。外道,甚至於妖魔鬼怪也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就曉得「阿彌陀佛」的種子種下去了。現在是妖魔鬼怪,過幾個阿僧祇劫,他會變成菩薩,他也念佛往生淨土。現在他迷得太重,不能回頭。不能回頭的人,給他種種子。
『已度之者使成佛』。已度是指善根成熟,就像佛在本經所講的,他在無量劫前久種善根,今天善根成熟,他聽到這個法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生歡喜心,深信不疑,聽說西方極樂世界,恨不得趕快去往生。這樣的人就是他成佛的機緣成熟,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加強他信心、願心,持名念佛不間斷,他這一生決定成就。
這一本《無量壽經》,就是佛發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保證書,這本經書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護照,現在大家人手一冊,都拿到了。雖然拿到,是不是你自己的?也許把別人護照拿在手上,自己不管用,那就沒有法子,所以得看看是不是自己的。這就是要問,你有沒有依照經典教訓去做。把它念得很熟,都做到了,就是你的保證護照,你這一生決定往生。我一點都不懷疑,經本拿到,天天也念,念了不能照做,你只是種善根,這一生你不能往生。換句話說,你這一生不能成佛;這是要注意的。
如果我們過去生中的善根還差一點,差在那裡?我現在求往生的心還不切,對這個世間還很留戀,就是你的善根還差一點。差一點,要想這一生往生,不是辦不到的,這一生努力是可以補救的。勇猛精進可以補足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之不足,能補得上。就像了凡居士見到雲谷禪師之後,他真的斷惡修善,勇猛精進,把自己的命運改變了。他命裡壽命很短,只有五十三歲,卻活了七十多歲,壽命延長;命裡沒有功名,以後中了進士。這都是這一生自己修得來的,不是過去生中修的。我們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差一點,不要緊,我們現在努力來培養善根,培養福德。善根的培養就是多研究,多讀誦,多理解,多放下。因為你研究、讀誦、理解,可以增加你的信心,破疑生信。放下身心世界,放下六道十界,即是多福德,往生不退成佛的障緣都消除盡了。
真實的信心建立了,《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本經講的「真實之際」,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怕的是你信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是夾雜,夾雜就是懷疑。果然信心清淨,絲毫懷疑都沒有,西方淨土這一生不難取得。所以,研經、講解、討論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信心清淨,然後才生真實的願力、強烈求生的願望,你這一聲佛號自然就不會中斷,因為願力在推動你。我這一生就一個目標,想見阿彌陀佛,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怎麼去?經上教我們「執持名號」就可以去,這名號你還會放鬆嗎?不可能放鬆了。只要抓到這句名號,其他的都可以捨掉,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樣也帶不去,一樣都沒有用處。這是給諸位說真實話。世間萬事萬法沒用,所以你的信心不清淨不行。這就是用一切善巧方便,來補足我們的善根福德。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法藏比丘在發願中說出這兩句話,是他自己的堅定願心,主要的意義在勸勉我們覺悟。供養是修福,特別是供養聖賢。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都是聖人,供養多少?不是一尊、兩尊,供養像恆河沙那麼多。印度有一條大河,叫恆河,恆河沙像麵粉,非常細。恆河比中國長江還要長,你想想那條恆河裡有多少沙?像恆河沙那麼多的諸佛菩薩,都來接受你供養,這個福報太大了。可是諸位要曉得,這麼大的福報,你只能在三善道,人間、天上去享福,出不了三界。福享盡了,還是要輪迴,還是要墮三惡道,這就太可怕。所以,法藏比丘在此地告訴我們「不如堅勇求正覺」。堅定的信心,勇猛精進求生淨土。
這兩句話很要緊,希望諸位同修把它念熟,常常提醒自己,修福不如念佛,不如求生淨土。現在在中國、在外國學佛的同修著重在修福的佔絕大多數,他修福的目的在求發財、求升官、求家裡人平安。心量那麼小,自私自利,諸位想想,能求得到嗎?我不相信。假如我是佛菩薩,你這樣來求我,我會拒絕的,你的供養我不會接受的。為什麼?心量太小了,自私自利,我怎麼能接受你?我要接受你,保佑你,那我變成接受你的賄賂。這是向佛菩薩行賄,你想想看,佛菩薩會不會接受你的賄賂。這是迷信,大錯特錯。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要依照上面方法去求,你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那就有求必應。這樣做,求成佛都能求得到,這是所求裡最難、最不容易的,都能求得到,何況成佛以外的,簡直是雞毛蒜皮,那有求不到的。所以,求要合理、要合法,如理如法的求,真的是有求必應。所求的不合理、不合法,用賄賂的心去求,錯了。實在講,這是很大的罪業。把佛菩薩看成貪官污吏,你想想看,這個罪過還得了!起這種心念就造很重的罪業,那裡還能求得到。所以他求,得的是災禍,得不到福。佛法實在合情合理,只要我們冷靜想一想就知道,佛法沒有絲毫的迷信,佛法是破迷開悟,是理性的。
從我們自身做起,希望一切眾生究竟成佛,這樣的心願就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我們將這第一殊勝成佛的法門,普遍的介紹給大家,推薦給大家,這種作法是與佛同行同德。果然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往生就是一生成佛,這個意義,我們要了解,我們要清楚。這兩句,上一句供眾是別行,下一句求正覺是指往生。用引伸的意思來說,前一句是學其他的法門。因為供養裡,《普賢菩薩行願品》講「廣修供養」,告訴我們財供養不如法供養;法供養說了七條,第一條就是依教修行供養,所以修學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供養恆沙諸佛菩薩。換句話說,修學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如用堅定的信心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意思就說得更清楚。
實在講,末法時期,尤其是我們現代社會,佛說整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有史以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濁惡。濁是染污。心裡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以及見解的染污都到了極處;自古以來中國、外國沒有的。環境的染污,現在大家知道了;心裡染污,發現的人還不多。心地、精神、思想、見解的染污,遠遠超過環境染污,這個不得了!除念佛法門之外,沒有任何法門能得度,只有這句佛號,可以把這些染污的毒素洗得乾乾淨淨。其他的方法都不行,誦經、拜懺、止觀、禪定、持咒,都沒有辦法把這些染污洗刷乾淨,唯獨這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我特別跟諸位強調名號功德。你必須把《無量壽經》、《要解》、《疏鈔演義》念透了,你才知道這句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所有一切法門都失效,這句名號還有效。好像一個人害重病,什麼藥都醫不好,這一付藥還可以起死回生,就是一句名號。所以,你要認清楚它,要懂得如何去念,念的祕訣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淨」就是不夾雜,「相繼」就是不間斷。佛念斷了,妄想又起來,夾雜是功夫不純。念佛摻雜著妄想,功夫不會得力。
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這八句是法藏發大願求成佛。攝佛淨土是一切願的總歸,也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古德常講,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第一句願文裡就顯示出來。
『願當安住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這是法藏比丘自住的,當然他教給我們,就是他自己所願、所學、所證。法藏現在在西方成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住在那裡?阿彌陀佛住「念佛三昧」。如果有人問你,阿彌陀佛住在那裡?說阿彌陀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全對,住念佛三昧就完全正確。唯有住念佛三昧,心地才放光明,是無量的光明,而且是恆放。這一句是光攝不捨,以光明攝受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也是寂而常照的意思,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這兩句就是他所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有感,自性現相而應。西方極樂世界是感應而成的,我們這世界也不例外,是眾生善惡業所感,十方世界都是這麼來的。
西方極樂世界是彌陀清淨大願所感,也是往生到那個地方所有的眾生淨業所感,是這樣的世界。為什麼他那個世界好,我們這個世界不好,要知道原因,然後我們就能相信西方世界的殊勝。理愈明,信心愈堅固,信心愈清淨,就沒有懷疑。這樣我們修學,現前、當來的利益就非常顯著,不但將來,現在就得利益。我在講席中常講,個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滿、事業的順利,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是現前可以得到的利益,將來往生不退成佛,也是能得到的究竟利益。
「殊勝莊嚴無等倫」,說明極樂世界的狀況。這裡經文只有兩句,形容得非常恰當。西方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能比的。「倫」是同類。「無等倫」是沒有像他這個樣子的。他建立這樣莊嚴的世界,不是為他個人享受,他提供十方世界真正覺悟的眾生,到那個地方去修學。換句話說,提供一個修學的場所,在這個場所中一切障緣都沒有。在那裡修行,師資、資具沒有一樣不圓滿,在那裡學習沒有絲毫欠缺,所以決定一生成佛。彌陀對一切眾生的恩德於此可見。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這兩句明顯的告訴我們,他接引的對象,成就的對象,就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最苦,聲聞、緣覺、菩薩雖然也有苦,不像六道這麼嚴重。愈是苦難的眾生,在度脫順序上愈要排在第一優先,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行願品》裡說得很好,「若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度眾生的對象,就是「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速」是快速,實在講,任何一個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來得快速,可惜的是許多眾生不能相信,不能接受。絕對不是阿彌陀佛不來接引你,是你自己不肯接受,那就沒法子。佛希望你快快到極樂世界來受安樂。
安樂是果。必定有「和」才有「平」,平後才有「安」,安後才有「樂」。今天這個社會,恰恰相反,原因在那裡?人心不平。為什麼不平?大家不能和睦相處。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佛菩薩的道場,佛教我們修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安樂的基礎。什麼時候修?現在就要修。別人不修,我要修。那一個人修那一個人就得安樂;不修就得不到安樂,這很重要。所以,我教導初學同修,學佛一定要「內養五德,外修六和」,這才是佛弟子!佛弟子要像佛。五德是溫、良、恭、儉、讓。佛的心溫厚,溫和厚道。善良。恭慎,對人、對事、對物恭敬,小心謹慎,這是他處世的態度。節儉不浪費。對人對事對物知道忍讓。我們要記住,要在生活中學習,使我們也具有諸佛菩薩的德行。與大眾相處一定要以六和敬,我們道場常常講六和敬,希望同修們必須把它做到,這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就具足了。到達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這是殊勝超絕,不是其他法門能相比的。
『常運慈心拔有情』。「常」是時間上沒有間斷。『度盡無邊苦眾生』。無邊講空間。阿彌陀佛普度眾生是一切時、一切處從無間斷。這個慈心是從清淨、平等生出來的,所以稱為大慈大悲。有情眾生包括九法界,都是阿彌陀佛度脫的對象。末後講「苦眾生」,專指三途六道。所以,這八句確確實實是四十八願的核心。四十八願就是這八句的展開而已,四十八願濃縮就是這八句。以上是法藏比丘在老師面前發的弘願,後面這一首顯示他堅固的決心。他所發的大願一定要做到,求佛為他作證明。
我行決定堅固力。
這句中,每一個字都非常肯定、堅定,一點疑惑都沒有。
唯佛聖智能證知。
法藏比丘發的願只有佛知道,只有佛能為他作證明。顯示他的願真實深廣,與其他諸佛在因地發願確實不相同,所以我們學佛,阿彌陀佛是最好的典型,最佳的模範。我們今天依阿彌陀佛來塑造自己,看看他是怎樣存心,我要學他;他怎麼發願,我也學他;他怎麼修行,我也學他。這樣的人跟阿彌陀佛是真實的同志,那有不在一起的道理。這就保證決定往生。末後這一句很難得。
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
這個難得!絕大多數修行人不容易證果,不容易成就,病根都在退轉。受不起折磨,有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退心,這樣的人怎麼會成就?你看看阿彌陀佛發的願,即使是上刀山下油鼎,他也不退心。經文後面還有說他的「諸苦」,確確實實是這個意思。這樣才能成就,才是真正請佛來為他證明。沒有這樣堅固的願心,何必要求佛證明。我們能不能受得了這些折磨?阿彌陀佛有沒有受折磨?給諸位說,有。為什麼會受折磨?因為他要普度眾生,到人間來度眾生,要現人身;到畜生道度畜生,就要現畜生身;到地獄道度眾生,要受地獄身。要現同類身,和那些眾生生活方式完全相等,你受得了受不了?這就是菩薩所講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他入地獄幹什麼?去教化地獄眾生,勸他們回頭是岸,改過自新。不現同類身,度不了那些眾生。
我們在小乘經裡看到,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曾經在火車地獄。那個火車不像我們的火車,它是鐵車,完全燒紅,從身上輾過,受那樣的苦刑。當時小鬼叫釋迦牟尼佛和另外一個同伴,要他們把自己身上的筋抽出來作繩子拉車,非常痛苦。釋迦牟尼佛就起了慈悲心,看到那個人痛苦,就對小鬼說,「我抽兩條筋,他不必抽啦!我代他抽一條。」那個小鬼就生氣,拿起狼牙棒,一棒就把他打死。這是果報,一念慈悲心,就這樣超越,他就出了地獄。
你在地獄裡動一念慈悲心、一念清淨心,立刻就超越。所以,菩薩不入地獄度不了地獄眾生,這是願行相扶,所作所為都能圓滿。有願無行,願是假的,是虛願,永遠不能兌現。有行無願,行畢竟會落空,沒有結果。願就是方向,就是目標。我有修行,可是沒有目標、方向,最後行到那裡去?所以佛在一切經裡常常教我們要願行相扶,以行填願,以願導行。願是我們一生努力的目標方向,願純正,生命就有意義,生活就有價值。一個人在這一生中沒有一個純正的目標方向,實在講,就是醉生夢死!不知道活著幹什麼,不知道一天到晚為的是什麼,怎麼不痛苦?
學佛,人生的目標方向是純正的,不為自己,為度眾生。換句話說,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僅僅自己實踐佛的教訓,還要把他介紹給大眾,這樣願行當然就圓滿。念佛人,目標當然是求往生。求往生,心要真、要誠,不是口頭說說而已;口頭說說是沒有用處的,心意不誠。真求往生,要真做!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法,要照做。換句話說,既然求往生,就要求上品上生。中國人常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上品不能往生,還能落個中品。如果你取法乎下,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這個很靠不住。下下品得不到,這一生就空過。所以,要力爭上游,不要跟世間人爭,要爭上上品。
如果要求上品上生,必須將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佛經》的教訓做到。《阿彌陀經》講得雖然簡單,諸位要細細去讀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蕅益大師的《要解》,印光大師讚歎到極處。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印光大師的話就是大勢至菩薩的話,他對於《要解》讚歎,「即使是古佛再來為《阿彌陀經》作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讚歎到頂峰!許多人看到印光法師這個說法都懷疑,是不是印光法師讚歎得太過分了?《要解》我念過很多遍,也講過很多遍,據我自己體會,印祖講的一點都不過分,真是恰到好處。蕅益大師當年在世,他的身分沒露出來,不曉得他是什麼人再來的。要是根據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讚歎,我們就能推想到,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準是觀音菩薩再來的,否則就做不出這樣一部圓滿註解。《觀經四帖疏》是善導大師的著作;《妙宗鈔》是智者大師的註解。中國佛教裡傳說,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中國人確實有福,感得諸佛菩薩應化在中國。
這些教訓必須要研究,要把它實實在在的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把經典的教訓,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的依靠。一切時,一切處,念念反省,永遠不離開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訓,這樣我們才真正能與彌陀、釋迦,乃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個緣就太殊勝、太圓滿了,必定能生淨土,一定能得上品。有人要問,你有什麼把握往生?有什麼憑據你能得到上品?這個就是!「經典」、「註解」就是我們上品上生的保證書。真正做到,就是在保證書上把自己的名字填進去。做不到,保證書拿在手中也沒有用處!一定要把它做到。要想做到,第一步要把經念熟。熟了才會記得,記得才能照做,記不得怎麼會做到?所以為什麼先叫你熟讀,熟讀之後我們在一切時、ㄧ切處,起心動念都會想到佛在經上怎麼教我們,念念都不會違背,這才是依教奉行,這才是受持經教。受持,絕對不是把經文一天念一遍、兩遍,是要把裡面的教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