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泉池功德第十七)
淨空法師講述
泉池功德第十七
這一品還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環境的殊勝。前面介紹住處,此品介紹住處以外的環境。
又其講堂左右。泉池交流。
這一句是說明寶池德水的總相。
縱廣深淺。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具八功德。
這一段是講它的形與量。講堂是指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處所。處所非一非多,所以不可思議。你說它是一,幾乎遍國土,處處都見到佛、觀音、勢至在說法,的確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確實,彌陀是「一多不二,一多無礙」的境界。在《無量壽經》裡,有很清楚的經文說明這個事實。凡是彌陀說法的處所都有寶樹,前面講是菩提樹;都有寶池,池裡的水具無量功德,能廣利眾生。無量功德歸納成八大類,八功德水。
經文說,『縱廣深淺,皆各一等』。「皆各一等」,就是指上一句,寶池處處可以見到。大、小、廣、狹,隨眾生的心念。你喜歡大就大,喜歡小就小,喜歡深就深,喜歡淺就淺。所以,西方世界絕對不會鬧水災。因為水能隨心如意,怎麼會氾濫?不會的。
先說長度,『或十由旬』。「由旬」是印度的長度單位。古代記載印度「由旬」的長度也不一定。我們曉得,古老的印度沒有統一。中國到漢朝時候才統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曆法統一,也就是現代講的時間單位統一。以十二時辰表一晝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第二是文字統一。第三是度量衡統一。如是人民生活就方便。印度始終是一個部落國家,沒有統一,每一個國家用的曆法不一樣。今天這個國家過年,過幾天那個國家過年。度量衡也不相同,同樣說「由旬」,每一個地區實際的長度並不一樣。所以,經上講有大、中、小三等,大由旬合中國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都是「由旬」,實際上差別很大。那個時代的「里」,跟現代的里又不一樣。漢朝還是沿用周朝的制度。
弘一大師在《律學三十一種》裡,著有「周尺考」,做考據的工作。周尺的一尺,大概只有現代尺的五寸多,還不到六寸。經典上常常記載,佛陀在世身高丈六。用現代的尺來算,丈六很高。如果用周朝尺來算,丈六是大個子,比一般人高不了好多,非常正常。我們一定要知道,當時的長度單位不同。縱然是小由旬四十里,實際上,這池也相當大。十由旬就相當大,到『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面積就像大海,像現在太平洋這麼大。當然,那個地方的人高大,池塘沒有這麼大也不像話。所以這個由旬,算起來應該是大由旬,不是小由旬。因為西方世界的人高大,池塘一定要這麼大才能相稱。否則,小水塘都稱不上。這是西方淨土每個人家的游泳池。
『湛然香潔』,此是功德。「湛然」是水清。即從水面看到水底,清清楚楚,一點染污都沒有。我們這邊有湛然的水,可是這邊的水不香。潔有,香沒有。此方的「潔」,我們肉眼看起來很清潔,天眼看起來不清潔。不要說一般的水,過濾的自來水,如果檢驗一下,裡面還是非常混濁。你要是看到檢驗結果,一定不敢喝,這是真實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水是真正的清潔。
『具八功德』,此是把水的好處歸納為八大類:
第一、「澄淨」。我們世間的水也有,但是不像西方極樂世界的水,普遍都是澄淨的。我們這個世界,有少數在山野的泉水很澄淨。
第二、「清冷」。這是它的好處。我們世間的溫泉熱,寒泉涼,手伸下去會凍。西方極樂世界的水清冷,你一接觸到水,感受非常舒適。
第三、「甘美」。水的味道是甜的。不像我們這裡,泉水是淡的,海水是鹹的、苦澀,都不能飲用。西方極樂世界的水甘甜美味。
第四、「輕軟」。水的德用前三,我們世間的水也具有。然此世間的水很重,有很大的壓力。西方極樂世界的水輕軟,因此它可以往上流注。我們這邊的水往下流,不會往上流。能向上流,可見其水輕軟。
第五、「潤澤」。我們此地的水也有潤澤的功德。
第六、「安和」。我們這邊的水沒有。這邊的水,必須很小心、很謹慎,才不至於發生危險。水能淹沒房屋田澤,能淹死人畜。西方世界的水決定沒有這個現象。水隨人心意,安和無比。
第七、「除饑渴」等無量的過患。我們這邊的水可以解渴,但是不能充饑。西方世界的水不但解渴,可以充饑,而且可以治療一切病苦。所以,常常沐浴在七寶池中,身心健康,百病不生!有很多殊勝的好處。
第八、「長養善根」。此更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世間的水決定做不到的。所以,彼土的寶池德水,不是我們這個世間能相比的。
身心健康,是有情眾生的第一德,絕對不是權勢,不是地位,也不是財富可比;健康是第一德。每一個人都想健康,偏偏一身的病痛。病痛從那裡來?都是從染污來的。生理染污,一切病痛現象就出來。如果你身體絲毫染污都沒有,怎麼會生病!可是身體受心理的影響,受心理的支配。一個人原本身體很健康,如果他懷疑,我有病,有什麼地方不舒服!懷疑三天,決定生病。這是心理不健康,身體當然就跟著害病。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疾病都是從妄想生,從煩惱生。
治療身心一切病苦,最好的良藥就是「老實念佛」。老實,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怎麼會生病!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之處,是所有一切有情、無情時時刻刻提醒你念佛。所以,那個地方的人不會退轉,一生成佛,道理就在此。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華果恆芳。
『恆』是恆常。因為西方世界沒有四季。我們這個地方四季分明,春生;夏長;秋天樹葉就變黃、變色;冬天就凋零。它有變化;西方世界沒有變化。「恆芳」,永遠是那麼茂盛、芬芳。
光明照耀。
前面我們讀過,一切寶樹從根到枝條花果,都是眾寶所成,所以都放光,『光明照耀』。
修條密葉。交覆於池。
『修』是長。像楊柳絲一樣,很長、很美。樹葉很密、很茂盛,『交覆於池』。七寶池岸邊的樹,能把池塘遮蓋住一部分,池塘顯得無比的美麗。
出種種香。世無能喻。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香光美景!西方世界所有珍寶都有香氣。種種寶香,能隨人意。喜歡聞什麼香,你就聞到什麼樣的香氣。你不想聞,香氣就沒有,無不隨心所欲。十方世界沒有能跟它相比的。『隨風散馥,沿水流芬』,這兩句形容整個極樂世界,無論在任何角落都有寶香。
又復池飾七寶。
不但池是珍寶所成的,還加上裝飾。這些裝飾品也不是有意設計的,更不是有意建造的。沒有人設計,沒有人經營,全是性德流露,自然成就的。這是稱性功德,是真如本性的德相自然流露。
地布金沙。
「地」是池底。不像我們這邊的池底是泥沙;西方世界一切寶池,池底皆是金沙。
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
『優缽羅華』是青色的蓮花。『缽曇摩華』是紅色的蓮花。『拘牟頭華』是紫色的,也有人說是黃色的蓮花。
芬陀利華。
是白色的。正如同《阿彌陀經》說的四色蓮花:青、赤、黃、白。實則池中蓮花有無量色。
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七寶池中有許多蓮花,光色不同。此處我們要注意,十方世界往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所以,這些花不是西方極樂世界人種的。經上講得很清楚,十方世界的眾生,聽到《無量壽經》,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才動一個念頭—我要發願求生,彌陀講堂左右的七寶池中就生一朵蓮花。蓮花上面還有人的名字,自然現在那裡。
你念佛念得愈勤奮,信願愈堅固,蓮花天天長大,光色愈長愈好。將來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拿此蓮花來接引你,托質蓮胎!如果你念佛懈怠,念得不多,念得不得力,蓮花就長得很慢,光色也不好。所以,蓮花大小不相同,光色也不同。如果你退心,蓮花就枯死,就消失了。因此,西方世界的七寶池中,天天有新花;每天也有不少蓮花枯死。這是西方世界唯一看到的生滅現象。除此之外,在西方極樂世界看不到新陳代謝的現象,只有寶池蓮花有生滅。
明白這個事實,大家要注意,我們今天要爭的是什麼?蓮花大一點,光色好一點。這是你真正可以得到的,永遠得到,不會失掉的。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能帶得去!你在這個世間想爭什麼?一生一世白爭了,沒有一樣能帶去。周師母是民國五十二年往生的,當時參加葬禮的那些人物,現在一半都不在了。題封面的趙恆惕老居士不在,南亭老法師也不在了。人生在世間,真的是過客,百年一彈指而已。
必要覺悟!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真的是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切法中,那是真實的,我們永遠可以得到的,要抓這個;假的,決定得不到的,我們絕對不要用心機。西方世界是真的,是確實能永遠得到。能真正明白這一樁事,才是真正覺悟;把這一樁事抓到了,才是真智慧,才是不迷,真正有智慧,真正是大澈大悟之人。所以,我奉勸同修們要老實念佛。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念」就是妄念。要把一切妄念打掉,你就能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證得清淨法身。這是真的,決定可以得到的。
我常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至於取捨,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根性、程度、生活環境,在一切法門裡取其便利。修學很方便,沒有太大的障礙,就取這個。決定之后,一定要一門深入,才能成功。從什麼地方下手?先要「熟讀」,讀誦;其次要「圓解」,就是要透徹的理解;第三要做到,就是「受持」。受持是做到。這樣求願往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直接修學這個法門,本經后面講「三輩往生」;《觀經》講得更詳細,「三輩九品」,決定往生,萬修萬人去!不依照這部經典,修學其他經典、其他法門也行。但是要記住,原則不能變,也是讀誦,圓解,實行。還是這個方法,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往生。三輩往生后面的一段,慈舟大師的科判題目是「一心三輩」,就是指這一類往生的人。不是修淨土的,不管修那一宗,都可以往生,這才是真正平等,真正殊勝!可是要記住,一定要念到心清淨。
《維摩經》上說得很好,「心淨則土淨」,這是往生的祕訣。不論修那個法門,只要修到心清淨,以清淨心迴向求生淨土,決定得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即使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不清淨還是不能往生。這一點要記住。一定要念到身心清淨,也就是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本經講的「一向專念」。專念就清淨;不淨就是不專。你有雜念、有妄想、有間斷、有懷疑,都不專,都不是「一心稱念」。這一點非常重要。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頸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溫者。
「浴」是沐浴,洗澡。你動念:水淺一點,到我的腳面就可以;水就到你腳面,水很聽話。我們這邊,人都不聽話;那邊連水都聽話。希望水深到膝蓋,它就到膝蓋。腰是半腰;腋是到肩膀,它都聽話。再深一點到頸。灌身就是淋浴,水從上面灌下來。想灌身,水就飛到上面灌下來。水的溫度,希望涼一點,希望熱一點,無不隨意。
急流者。緩流者。
西方極樂世界的水,你要它流得快一點,流得慢一點,亦皆隨心所欲。
其水一一隨眾生意。
妙用如意!我們這個世間的水沒有這種好處,不能隨心如意。
開神悅體。淨若無形。
前一句是講水之用,后一句講水之相。水相無形,彷彿我們的空氣一樣。但是它是水,並不是空氣。「神」是精神;「體」是身體。水中沐浴,精神百倍。它的作用,對於身心都有圓滿的滋養。
我們查遍這部經,沒有聽說西方極樂世界人要進補。像人參之類,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他的寶池德水,比此界什麼樣的補品還要圓滿。這個世間的補品,如果吃得不對,反而吃出毛病來。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好處,絕對沒有壞處。
寶沙映澈。無深不照。
這也是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世間的水,諸位都曉得,愈是深,愈是黑暗。因為陽光照不下去,到深海裡,是一片漆黑。深海裡的魚沒有眼睛,牠看不見,眼根失去作用。西方世界的寶池再深,是亮的。因為池底金沙放光,所以是光明世界。不但地面上一片光明,連很深的寶池裡也放光。確實,大乘經上講的「大光明藏」,即是指西方國土。
尤其不可思議的是底下這段經文,水也會說法,奇妙殊特!
微瀾徐迴。
『瀾』是微微的小波浪。大了就是浪,更大的是波濤。『徐迴』是緩慢的迴流。
轉相灌注。
『灌注』,類似這個世間的瀑布。瀑布水從上面流下來,底下也是水,就發出音聲。西土的水可以往上流注,故有轉相灌注的景觀。
波揚無量微妙音聲。
流水的音聲,也像交響樂一樣,音聲好聽,特別是許多的流水。但是流水一定要有波濤的狀況,就像瀑布,有大的,還有小的。
這一種景觀,我見過北美尼加拉瓜大瀑布。我想有許多人到那裡參觀過,在那邊聽水的音聲,就是交響樂。大瀑布之外,有很多細流。有水由兩尺高流下來的,也有一尺高,幾寸高的,都是從上面往下流的。因此,它所發出的音聲就不一樣。在那裡靜下來聽,確實水在奏交響樂,這是世界十大景觀之一。那個地方很美,只能聽到流水的音聲,但水不會說法;西方極樂世界的水流會說法。
下面八句經文,把大、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包括盡,一樣都沒有漏掉。在七寶池中沐浴,就是在修行!想聽什麼法門,在寶池沐浴的時候就全滿足,你說多自在!聽鳥聲聞佛法;聽樹的音聲也聞佛法;小池裡沐浴,還是聞佛法。極樂世界,聞法、念道、思道、行道決定沒有中斷。我們這個世間講不間斷,累了休息的時候還是間斷。
西方世界的人不疲不厭,因為經上講得很清楚,「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他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永遠是清醒的。念道、思道、行道決定沒有間斷,所以他沒有退緣,成佛快。我們這個世間的身體,是業報之身。這個身需要五穀雜糧來養活,那有不生病的道理?五穀雜糧,我們吃了,攝取它的精華,變成能量,剩下來的渣滓就是染污。雖然排泄出去,總不能完全排乾淨。每天留一點,經年累月,到年老的時候,什麼毛病都出來。為什麼會有毛病?是染污愈來愈多,沒有辦法清除,所有疾病都從這兒來的。你看病,不管中醫、西醫,醫生首先會問你,排泄是不是很舒暢?如果排泄很舒暢,就斷定你沒有大病,你的毛病很容易治。如果大小便有問題,病就嚴重,因為體內所累積的染污排不出去,這個問題嚴重。
要曉得,世間一切病痛是生理的染污、心理的染污。西方世界決定沒有染污。他不需要飲食,那來的染污?皆是無量壽!永遠沒有生病的。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種行業,當老師的,當學生的。除了老師、學生之外,你查一切經,西方極樂世界還有沒有其他行業?沒有。講經的是老師;聽經的是學生。這才知道淨土真實殊勝。
或聞佛法僧聲。
此句經文開端就講,聞「三寶」聲。佛、法、僧三寶。佛是「覺」義,覺而不迷;法是「正」義,正而不邪;僧是「淨」義,淨而不染。僧還有和合的意義。從理上講,是淨而不染;從事上講,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修道,遵守三福、六和,即是僧團。如果三福六和不具足,就不是僧團。僧團的條件,一定是修六和敬。三福是正因,是自己淨業的根本;六和是處眾,四個人在一起,大眾相處要遵守的基本戒條,這是佛為我們制定的。所以「僧」稱為和合僧團。這樣的僧團出現,必定得到諸佛護念。
特別是修淨土、念阿彌陀佛的,因為這部經、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因此,念佛僧團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的僧團,跟一般僧團又不相同。一切護法善神擁護,這是真的。通常戒經上告訴我們,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你要是受了五戒,每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日夜保護你。受三皈、受五戒,絕對不是形式上在佛菩薩面前念幾句誓詞,那個沒有用處。護法善神在旁邊看到搖頭一笑,假的,冒充的,不是真的,護法神不會護持你。三皈五戒,你真正明瞭,真正接受,依教奉行,護法神才會發心保護你。總之,要真做到!
三皈五戒歸納起來,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對所修學的佛法,我對於這四種境界不迷、不邪、不染,以覺、正、淨的心態面對這四種境界,這是真正受持三皈,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三皈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成佛道的一條正路。老師告訴我們一個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要向這個方向努力邁進,這是受持三皈。決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念幾句誓詞,磕三個頭就算是受了皈戒;那是假的,決定不是真實的。
你們來找我,要我為你做個儀式。我就為你做個儀式:你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你自己心裡有數。這一條非常重要,特別是和合僧團。我常講,這個世間大災大難一年比一年嚴重。如果我們自己真正肯發心,真正把名聞利養,把分別、執著、妄想都捨棄,能放下,願意跟大眾和睦相處,成就一個和合僧團;不但自己得大利益,佛法可以興旺起來,台灣人都沾光。因為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我們學佛的人,要明白這樁事。
求別人真幹,不如求自己;求別人很難,要回頭求自己。自己一個人不能成為僧團,要四個人以上。這四個人是出家、在家都沒有關係,皆是僧團,只要修三福六和。如果家裡四個人修三福六和,你的家庭即是僧團,這一家人就可以救我們全台灣。因為一個僧團出現,十方一切諸佛護念,所有護法善神保佑這個地區,這個地區不遭難。所以,在家同修真正發心,一家人也能救兩千萬人。如果你們夫妻吵架,家裡不和,則一切指望都沒有。道場裡住的幾個人若勾心鬥角,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也完了。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中國古人常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利」比喻鋒利;「金」是鋼鐵。能把最堅硬的鋼鐵切斷,可見得同心力量多大。
我們讀歷史,每個朝代開國都是幾個人。我看歷史上開國的,似乎沒有超過十個人。幾個人一條心,就能推翻一個舊政權,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他們有什麼能力?一條心。這就厲害!你們看《三國演義》,巴蜀幾個人?才四個人。劉、關、張,后來加個諸葛亮,四個人一條心,也能建一個國家。所以,一個道場四個人一條心,了不得!佛法非興不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創教,幾個人?五比丘,在鹿野苑,一個老師、五個學生,六個人一條心,就能在這個世間建立佛法,要傳一萬二千年。六個人可以創教,六個人難道不能中興嗎?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
不能修三福六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罪人,是來滅佛法的,是魔王波旬的子孫,今天到佛門裡來的任務就是滅佛法,不是興佛法的。興佛法決定要捨棄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每一個人都能把分別、執著、妄想捨棄,我們的知見都依經典,我們的想法、看法、作法,翻開《無量壽經》,有沒有違背經義;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是不是都做到,這就是佛菩薩的弟子。佛教那有不興的道理?所以道場要問有沒有真正修行人。我們這個道場,在家、出家同修不少,果真有三、五個真正修行人,就會有感應。不修行,破壞道場的,護法神會遷單,會把他們遷走。我們也不要得罪人,不要趕人家走,他在這裡自然住不下去。他會到別的地方去,也許到別的世界去。護法神在作主,這真的是事實。
真正修行人就有感應,就怕這個道場找不到四個以上的真正修行人。不肯修行的魔王子孫,不是歡歡喜喜離開這個道場,就會出毛病,一定會出岔子,護法神不能接受的。所以真修行人,佛菩薩沒有不保佑的。尤其在現代,這個世間沒有真正道場;若有這麼一個,佛菩薩決定當寶貝。隋唐時代,你真修行,不希奇。因為每個道場都真修行,不足為奇,太多了!現在沒有;出現一、兩個,就是佛菩薩的寶貝。
「三寶聲」。三寶是我們修學的大方向,永遠不變的方向。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時時刻刻都還聽到念佛、法、僧聲,自己也會念佛、念法、念僧。
波羅蜜聲。
『波羅蜜』通常是講六波羅蜜。《華嚴》講十波羅蜜,是大乘菩薩修學的綱領。菩薩的行門無量無邊,歸納成六大類就是六波羅蜜。行門再多,也不出這六大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稱為「波羅蜜」。「波羅蜜」是究竟圓滿的意思。這六大類,修行都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究竟圓滿有沒有標準?有的。要曉得,那一類波羅蜜對治的是什麼。
布施度慳貪。慳吝,就是捨不得,放不下。對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沒有貪心,都不吝嗇,布施波羅蜜就圓滿。如果貪心、慳吝心還沒有斷乾淨,布施就不圓滿,布施不能稱波羅蜜。波羅蜜是圓滿。
持戒度惡業。你還造惡業,就不能稱為持戒波羅蜜,因為沒有圓滿。真正持戒圓滿,是一個惡念都不生,那就圓滿,言語、造作決定是清淨的。因為口業、身業都是意業作主宰,意是根本,身、口是枝葉;根本清淨,枝葉那有不清淨的道理?禪家的修行,特別著重從根本修,就是這個道理。
忍辱,若還有一個忍的心—我要忍,則忍辱沒有到家。連忍辱的意念都沒有,就到家了,成波羅蜜。還有能忍,我能忍;人家給我的,我要忍受!這不行,功夫不到家,沒有圓滿。圓滿的時候,完全化解,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則忍辱波羅蜜圓滿。
精進,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念念相續。一間斷就不精進。一間斷,不是夾雜妄想,就是夾雜無明;不可能不夾雜。如果功夫成就,明心見性了,而后才會不夾雜、不間斷。沒有到明心見性,必定夾雜無明、妄想,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大勢至菩薩教我們要「淨念相繼」。
我今天看到印光法師寫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末后這兩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把這八個字拿出來影印放大,特別印一張,大家可以請回家,掛在家裡,常常提醒自己。「淨念相繼」就是老實念佛,這個很重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精進。
禪定,是心決定不動搖,決定不受外境誘惑。境界現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是般若波羅蜜。
止息寂靜聲。無生無滅聲。
這二句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講的「師子奮迅三昧」,即是指此境界。『無生無滅』就是無生法忍,知道宇宙之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物不生不滅。我是怕諸位同修失了清淨心,所以專講《無量壽經》,其他經論不講。假如你們的信心清淨,不受外境影響,《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還是可以講一遍,尤其是幫助后學。但是講那些大經,怕你見異思遷,不能專修念佛法門。所以,現在不講那些經,教你專念阿彌陀佛;念到心清淨,於淨宗信心不逆之時,我可以為大家講。這些大經大論,可以細說一遍,幫助自己開智慧。
慧在定之后,沒有禪定,就沒有智慧,所以那些大經就不能講。你們如果真正修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行了!你有這五個波羅蜜,我就為你講大經大論。如果這五個波羅蜜都沒有,還是不要聽好。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講這些大經大論,專講《無量壽經》?我有我的用意,我有道理。過去為什麼講?過去我是學講經。因為不會,我學講,只要抓到機會,你們要我講什麼,我就講什麼。
過去我的見解不圓,是在學習階段。你聽我過去講的東西,有稜有角;有稜角的不圓,不是圓解。現在的見解比過去圓,跟任何一法都沒有牴觸。不但佛法裡,宗門、教下、顯、密沒有牴觸,跟世間一切外道都不牴觸。所以,現在要跟諸位講大經大論,的確跟從前完全不一樣。但是現在不能講,講了對你們沒有好處。我不害你!
等到你們六波羅蜜完成前五條,我可以為你們講般若波羅蜜。大經大論,都屬於般若波羅蜜。所以,必須到一個程度,才能接受什麼樣的法門。這是一定的道理。
十力無畏聲。
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這十種特殊的能力,不要說我們沒有,菩薩也沒有,羅漢、緣覺當然就更沒有。唯獨如來果地上有十力、有四無畏、有十八不共法。此地十八不共法省略,因為「十力無畏」自然包括了。一般大乘經上也說,菩薩有相似的十力、四無畏,但是不能跟佛相比。「十力」是佛在果地上的十種特殊的能力。「十」如《華嚴經》中表法的意思,絕對不是數字,是表無盡的德能。無盡的德能歸納成十大類,每一類都含攝無盡。為了說法方便起見,說為「十力」。
第一、「是處非處智力」。這些名相在《佛學字典》上可以查到,《教乘法數》也可以查到,是普通的名詞術語。什麼稱為「是處」?什麼稱為「非處」?「處」是道理的意思。那些道理是對的、正確的,就是「是處」。那些道理是錯的,就是「非處」。意思就是說,對於宇宙之中一切事物是怎麼發生的,從那裡來的;這些現象產生之后,又會有什麼變化;將來又到那裡去,這種種理論現象,乃至於作用,他無所不知。這樣的能力就稱為「智力」,這是真實的智慧。加上「是」與「非」,特別著重在因果關係。
不但這個世界,即使華藏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都不出因果關係。所以,世尊在法華會上講宇宙人生,用「十如是」來說明。天台大師將「十如是」展開為百界、千如。可以說,把宇宙之間一切萬物的體、相、作用,說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徹。這種智慧就是「是處與非處」,決定符合因果定律。譬如,善因一定得善果,這就是是處;善因會得惡果,決定沒有這個道理,這是非處。惡因必定感惡報,這是是處,因果相應;惡因會得好報,沒這個道理,即是非處。「是、非」特別強調業因果報。
佛對於這樁事,是究竟透徹明瞭,菩薩比不上。菩薩雖然也有這個能力,不像佛那樣究竟,那樣圓滿,那樣徹底。像法華會上,永久劫前,樵夫上山打柴,遇到老虎,爬上樹念一聲「南無佛」,就此種下善根。阿羅漢、權教菩薩不知道,就是他的能力達不到;唯有佛才知道。佛的能力究竟圓滿,能深信不疑,這個人有福。不相信的人有業障,福太薄,不相信佛講的真實語。相信之后有什麼好處?起心動念不敢造惡,知道惡一定有惡報。果報不一定在今世,不一定在來世,不一定在后世;總而言之,決定有果報。果報通三世!我們看到有些人一生作惡多端,卻享受人間福報;往往我們看到,就不相信因緣果報。這個人作惡多端,為什麼還那麼享福;那個人真的是個好人,心地好,行為也好,卻貧病交加?凡夫只看現前這個階段,沒有看到過去,也沒有能力看到未來。看到這一段,就下結論,這個結論往往是錯誤的。
你要把過去、未來都看到,才曉得事實的真相。今生享福,是前生修福報。前生修的福報,這一生享不盡,雖然作惡多端,的確把福報損了,可是他前世修福太多,縱然作惡,這一生的福報還有餘,他還享福。可是諸位要知道,本來他的福報,可以享好幾世的,他這一世享完,來世就沒有,就墮落,這是事實。有人這一生命不好,一生潦倒窮困,可是心地好,天天做善事。那是過去世造作的惡業,今生得的果報;今生所造的善業,來世才結果。果報不在這一世,在來生(來世)或者在后生(第三世以后),他必定得到。
以修福來說,修的福報大,修福的意念,用心非常強,往往果報不等來世,這一世就得到。這一世雖然得到,是花報;來世的果報,必定比這一世還殊勝。我們看《了凡四訓》就曉得,袁了凡積功累德,全家行善,他當生得的果報是花報,他還有更好的果報在后世,是我們看不到的。像這些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的真相,佛徹底明瞭通達,這種智慧即「是處非處智力」。
第二、「業智力」。「業」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時候稱為「事」;事情做完之后,結果影響就是「業」。因此,起心動念是造作,言語也是造作,行為也是造作。不要認為我起心動念,隨便說話,沒什麼大關係;孰不知,一點點念頭都影響盡虛空遍法界。譬如,太平洋很大,我們在岸邊丟一塊石頭,則波浪影響整個太平洋的海面。在理論上,我們可以推想得到。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影響到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影響就稱為業。善的影響,是善業;惡的影響,是惡業;無所謂善惡的,是無記業。那一個人不造業?人都造業。只有佛有能力,知道一切眾生三世業因果報。所以,業智力是專門對人說的。你有善業必定得善報,有漏業決定在六道裡受報;無漏業決定超越三界。佛有這種智慧能力。
第三、「定智力」。佛家常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定是求真實智慧的不二法門。我們要想求真實智慧,須從定求。「定」就是清淨心。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定。定就是自性。定心起作用是真實的智慧。修定過程,有真的定,也有假的定。譬如世間禪定,不是真實的,我們稱為「四禪八定」。
佛法裡講真假,有一個標準:凡是會變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是不變的,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你得到定之后,永遠得到,絕對不會再退轉,即是真的;得到定,將來會退轉,會失掉的,那是假的。因此,世間四禪八定是假的,因為會失掉。世間禪定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定」。得到這個定,生「非想非非想天」。佛說,他的定力可以支持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以后他的定力會失掉,還是墮落,還是輪迴。由此可知,這不是真正的定。再往上提升,第九定就是真的。四禪八定是八個階段,再往上第九定,是阿羅漢所證得的。阿羅漢證得第九定,絕對不會再退轉,所以這個定才是真正的禪定。
定中所發生的智慧大小,定力淺深,佛都知道。從世間四禪八定,到出世間種種的禪定,佛沒有一樣不知道的。佛既然樣樣都知道,他又特別稱讚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我們應當相信,三昧就是禪定。在一切禪定中,都沒有念佛三昧來得殊勝。念佛三昧最殊勝之處就是人人可以修,人人都能得到,不需要多年多月,一生就能成就。一生,我們還說得太長,依照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得到一心不亂。稱為三昧中王,是有道理的。
第四、「根智力」。知道一切眾生根性的差別。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性不能理解,往往看人看錯了,好心教導他,卻不契機。就好像醫生診斷病人,不知道病人得病的原因,不曉得他得病的過程,下藥就很困難。所以,很多醫生下藥,都是試驗的—藥下去,過一、兩天看反應怎麼樣,沒有把握。我們去看病,很多醫生把我們當實驗品。佛是位醫術到家的醫生,一觀察,就知道你的病根在那裡,怎麼發生的,什麼原因發生的;因此,藥到病除。這就是應機說法。他知道你的根性,所以為你宣說法門,你一聽就開悟,證果。
后來的祖師大德為大家講經說法,嘴唇都說乾了,也沒有一個人開悟。因為所說的法不契機。契機那有不開悟的?為什麼不契機?沒有觀機的能力,不知道眾生的根性。唯獨佛知道。所以,我們學佛很不容易。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去親近一位善知識,那位善知識也不曉得我們的根性。好比我們生病,自己不知道生什麼病;去請教醫生,醫生拿我們當實驗品,他也不曉得我們的病怎麼來的。這個麻煩就大了。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怎麼辦?想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佛菩薩怎麼救我們這些眾生?佛菩薩真正顧及我們,為我們開了淨土法門。念佛法門好處在那裡?什麼樣的根機用這個法門都只有利,沒有害。我們大可放心修學,這是真的。若修學其他法門,未必契機。修學念佛法門,決定契機。
這部經跟《阿彌陀經》比較,《無量壽經》比《阿彌陀經》淺,所以最契眾生之機。《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都比《無量壽經》深。諸位同修讀過聽過《要解》、《疏鈔》的,我說這話,你能領會。《要解》與《疏鈔》,我在全世界到處講,聽眾能領會的不多。
大家一接觸這部經就接受。文義不深,中、下根性的人都能體會,這是它的好處;可以依照經典教訓修行。《阿彌陀經》文字少,每一句都含無量義,我們怎麼能體會得到。雖然祖師大德有詳細的註解,註得很深,所以《要解》,圓瑛法師有《講義》,寶靜法師有《親聞記》來解釋,解釋得還是很深。讀他的《講義》,不如直接讀《無量壽經》。佛在本經說,將來法滅盡之后,此經還留在世間一百年,如果不是任何人都能看得懂,不需要講解,也能體會,念了也能歡喜,怎麼能留到法滅盡的最后一百年。現在世界人口愈來愈多,地球就這麼大,科技愈來愈發達,生活愈來愈緊張,時間愈來愈不夠用,古聖先賢的經典,沒有時間讀。怎麼辦?就要找最簡單、最適用、最精彩的部分。
我們在美國小道場的構想,就是為將來同修能得佛法真實的利益著想。我們希望做這個工作,我的目標希望把《大藏經》濃縮成一個本子。一百本濃縮成一本,整個佛法就在這一本裡。不能改經文的文字,只在裡面摘取我們一看立即就用得上的經句。理論的部分、艱難的部分、深澀的部分,或者需要查字典的部分都不要。所以,我要找一批人看經,每一天看一本或者半本,把裡面的句子摘幾句抄下來。在一部《大藏經》裡抄,將來抄得變成一本。抄下來之后,再分門別類,關於修養的、關於事業的、關於幸福的,把它分成幾十類。就像格言聯璧一樣,句子愈短愈好,不取長文,專門取簡單的句子。要取自己都能看得懂的,看不懂的不要。我們看不懂,別人也看不懂。查字典很麻煩,別人也不會去查字典。凡是要查字典的也一概不要,都捨棄,這樣才行。
中國典籍非常豐富,像《四庫全書》、《二十五史》,我們也用這個方法摘取精華,希望將來把整個中國典籍與佛法編成十本。這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精華,十本就圓滿,其中佛學或者一本,頂多兩本,這樣將來流通就方便。我們今天送人一套《大藏經》,成本很高,他也不會看,只好擺在書架上,裝裝樣子。要是這樣濃縮成十本,真有用處,絕大多數的人展開書能看得懂,真正能得利益。這個構想,我們希望十年中完成。
昨天我講完經之后,簡居士問我:「師父,你教人怎麼修行?」我說,我教人讀經找句子,一天看一本《大藏經》,自然沒有妄想。一天就看一部經,還要讀經,還要念佛,還有什麼妄想!我告訴他,這個方法很特別,很殊勝。佛門裡講,「道共戒」、「定共戒」。你每天抄幾句,抄的時候,真的有成就感。做這個工作,我不要程度高的,程度高的抄出來,程度低的看不懂,最好是初中學生來抄。
初中以上的程度都能看懂,我的目標就是如此,要大眾化。我們不要很高學問的人來讀此書,就要普通一般程度的,最好小學畢業就能看得懂,這樣才能真正利益眾生。希望將來這些書流傳到全世界,譯成各種不同的文字,跟全世界的人建立共識。見和同解,天下就太平。我們今天就做這個世界大同的工作。所以美國的小道場,做很有意義的事。
講到根性,很難!要能做到中、下根性都能得利益,在佛法裡只有這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除這一門之外,必須講求契機、契理。如果不能契機,這一生中決定得不到利益,只可以說,阿賴耶識裡種一個金剛種子而已。如果能接受念佛法門,這一生中必定得最殊勝的利益,往生不退成佛。
第五、「解智力」。知道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能力,眾生種種欲望,種種嗜好,各個不同。佛有這個能力,所以他說法怎麼不契機?所說的都是你心裡喜歡的,都是你心裡想要的。你還沒有說出來,佛已經講出來。他有這種能力,這不是普通人有的。一般法師大德講經,有很多聽眾說,這真的是我所想要的,這位法師好像有神通,他怎麼知道?其實不是法師有此能力,但是又似乎有這個能力。他的能力從那裡來的?只要坐在講台上,即得三寶加持。講經法師下台之后,你問他講什麼?他不知道。你要是記錄下來給他看;他會說,這是我講過的話?我怎會講得這麼好?連他自己都不相信。
你們看看諦閑老法師的《圓覺經親聞記》,是江味農居士記錄的。老人講《圓覺經》,自己寫了一份講義。《親聞記》是江居士聽經時作的筆記,每天晚上記好之后送給老法師看;老法師看了也吃驚,我講過這些話?這是我講的?他自己都不相信。當然不是江味農居士造謠的。三寶威神加持,往往使講者超出自己的預備。這樣一來,變得有不少契機的。不管出家、在家,只要發心講經,坐上講台,就有佛菩薩威神加持。如果沒有威神加持,講的人也不會講,聽的人也聽不懂。你們能聽懂,也是佛菩薩加持。否則這樣的經典,看起來很淺顯,也很容易懂;裡面的義理卻很深,每一句經文都可以作一個題目,寫一篇大文章。所以,說、聽都要靠三寶加持。三寶、諸佛如來有這種能力。
第六、「界智力」。「界」是每一個人的境界都不同。佛法裡講共業、別業。「別業」是與一般人完全不同的;「共業」是與大眾相似的。雖然相似,還是個別的。譬如我們講燈光,這個講堂有幾十支燈光放出來的光明,光光互照是共業;雖然是共業,還是別業。你熄掉一盞燈,絕對不會干擾別的燈光。這個道理諸位要細細體會。體會到事實真相,從今以后,待人處世接物,你的觀念自然不一樣,才曉得整個宇宙原來就是一個自己。我與大家的共業正如在夢中作夢,夢到許多人物;夢醒,那些人物也都沒有了。現實的人生跟夢境沒有兩樣。我們把眼睛閉上,這世界在那裡?世界就沒有了。睜開眼睛,有牆壁,有障礙;閉了眼睛,都沒有了,到另一維空間去,不再是三維空間,就超越了。我跟誰共業!由此可知,共業還是個別的業;不過這類業是與別人同具的,稱共業。
佛制定的戒律,只戒自己,不戒別人。為什麼不戒別人?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我應該怎麼做;大乘戒律入眾,跟別人相處,我應該怎麼做。沒有要求別人應該怎麼做;要求別人怎麼做,不是佛法。這一點,是佛法跟世間法不同的所在。佛法求自己,不求別人。我要求自己不殺生、不偷盜;我沒有要求別人不殺生、不偷盜。每一個人都接受佛的教育,每一個人能遵守戒律,天下就太平。所以,只見自己的過失,不見別人過失,只律己而不律人。
這個修行方法,功效非常顯著,因戒得定。假如我的戒律持得很好,我看這個人犯戒,那個人破戒,看到心裡很不平,生氣!諸位想想,你怎麼會得定?永遠不能得定,你的心不會清淨。不看別人,只看自己,心就定下來。定才能開智慧。所以,為什麼不說別人的過失?說別人過失,永遠不能得定,你的損失太大了。你念佛,看別人的過失,你決定不會得一心不亂。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標準再放低一點,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往生沒有指望,損失就太大。六祖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是寶貴的教訓,決定不能忘記。
六祖跟神會小師的對話,六祖說:「我亦見亦不見。」我見的是自己過;不見的是別人過。這是「亦見亦不見」。六祖拿拐杖打神會,問神會:「你痛不痛?」他很頑皮,模仿祖師的話,他說:「我亦痛亦不痛。」祖師說,「我見是見自己過;不見是不見別人過。」然后祖師告訴他,「要是痛,你是凡夫;不痛,你是木頭,是石頭。」像這種教訓,既簡單又扼要,確實給我們很大的受用。將來節錄佛法精華,這些句子我們都採取。一部《壇經》內容多,我們沒有時間念全經,只念裡面重要的經句。這幾句,我們得到了,一生受用不盡!所以在《大藏經》裡,可能一部經只抄兩三句,但是一部經,你都要看一遍。
印光大師過去在普陀山管藏經樓。他在藏經樓住了三十年。換言之,三十年看經,基礎太深厚。你看《文鈔》,他答信徒書信文字,篇篇都是稱性而言,引經據典,博學多聞。普陀山藏經樓,沒有我們達拉斯小圖書館裡的藏書豐富;我們比它豐富太多倍,不同版本的《大藏經》現在有十部。希望同修們,真正發心做這個工作,我們歡迎。這是一樁很有意義的工作,也需要時間,至少十年到二十年,來完成這個工作。
第七、「至處智力」。「至處」是到達。意思就是你修學什麼法門,你會達到什麼樣的成就。世出世間法門無量,佛都曉得。換言之,佛知道你修學的結果,知道你到達的境界。譬如,修十善、四無量心,佛在經上說,這個人必定升天(來世生到天道);修四諦法,他會證阿羅漢果;修十二因緣,他會得緣覺道;修六度萬行,他會成菩薩;念佛,他將來必定作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知道。這些話說得一點都沒錯,怕的是大家聽錯。聽錯,你照著做,得不到結果。譬如我們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念佛念了一輩子,成不了佛,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是不是佛說的話有問題,說錯了?佛沒有說錯,是我們錯會了意思,不曉得該怎麼念佛,怎麼能得這個殊勝的果報。念佛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佛把方法教給我們。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譯成中文是「覺」。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怎樣才是真正覺悟?真正覺察人生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道可畏!有這樣的體會,一心一意要離開六道輪迴,這是真正覺悟。好像被人家關在監牢獄裡,只有一個念頭,用什麼方法出去。這念頭就覺悟,而不是甘心情願坐在裡面。真正有心出離三界,超越輪迴,才是覺悟,但是這個覺悟才只有一半。我想離開,能離開嗎?有把握離開嗎?再能相信「念佛成佛」,你的覺悟才圓滿。我知道這一句佛號能讓我永脫輪迴。真知道,這一句佛號,他一天到晚絕不中斷。這才是命根子,是一生中最大的一樁事;什麼事都可以放下,這一樁事,他不會放下。死心塌地念這一句佛號,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才是真正發菩提心,真正覺悟。
真正覺悟的人念這句佛號,自然不會間斷、不懷疑、不夾雜。這三個條件一定具足,因為他覺悟了。我們念佛為什麼夾雜,為什麼間斷,為什麼懷疑?迷!心是迷的,對世間法迷,對佛法也迷。所以,求生淨土的決心下不了,沒有果斷的能力。為什麼我們念佛,縱然很勤快,沒有感應,不能往生,道理就在此。這是「至處智力」。我們讀佛經,佛在經上講得很多;自己雖然沒有這個能力,真正深信佛語,知道佛決定不欺騙我們,佛講的修因證果,我們也能理解幾分。
第八、「宿命智力」。正如本經四十八願以及經文裡,世尊介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他們六根的能力幾乎跟佛差不多。他們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宿命的能力當然也是究竟圓滿。對於法界每一位眾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乃至於無量劫前的業因果報,沒有一樣不曉得。無量劫來在六道裡輪迴,每一次捨身受身,是什麼名字、生活狀況、壽命長短、富貴窮通,他都清楚。這種能力稱「宿命智力」。
我們很糊塗,自己不知道,以為別人也不知道。同修們念《無量壽經》,心裡害怕不害怕?若不害怕,念此經沒覺悟;覺悟的人怎麼不害怕!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不曉得有多少?經上說,「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那麼多的人,他們的眼睛看到我們,耳朵聽到我們,我們在說悄悄話,他都聽得清楚。這怎麼得了!我們有什麼事可以瞞人?心裡動惡念,人家早就知道,這才是真正恐怖。這麼多人,這麼多眼睛盯著你,還敢做壞事嗎?以為別人不知道,就是自欺欺人。這是自欺欺佛,不是欺普通人。欺人都有罪過;欺佛,還有救嗎?自欺欺佛,自欺欺菩薩,這樣的人決定不能往生,造作的罪業很重。所以,真正修淨業的人,心一定清淨,身心清淨,境界清淨。不欺騙自己,不欺騙佛菩薩,念念感得佛菩薩護念、諸佛菩薩保佑。這是經上講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讀了本經,還要做自欺欺人的事,就不得了,罪過就太重。
別人怎麼樣,不管他。「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決定不要看別人過失;要看自己,才重要。因為別人的功與過與我不相干。他不能代我往生;他墮地獄,我不會跟他墮地獄,與我不相干!要緊的是自己。我自己心行怎樣能跟佛相應;怎樣能跟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相應,這是大事,是第一要緊。其他的,說實在話,與我們都不相干。我們從此處能深深體會,佛為誰講這一部經?為我一個人講的,我應當接受。這就對了!這也是事實,確確實實是為當機者所說。今天我們歡喜接受這部經典,我就是這部經的當機者,這部經就是佛為我說的,不是為別人說的,我要奉行。別人奉行不奉行,與我不相干。用這樣的心態接受念佛法門,我們這一生才有真正的成就。
第九、「天眼智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盡虛空遍法界,極其微細之物,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甚至現代高倍顯微鏡看不到的,佛能看到,這是真的。顯微鏡能看得到微生物。佛講,在一毛端裡轉大法輪,顯微鏡上看不見。在一個毛端上,有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佛的天眼可以看見。所以,這些機械比不上天眼。這不是比喻,是事實。我們生生世世不管在那一道,佛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像佛一樣看得清清楚楚。
我們這個世界,有些人對於家親眷屬恩愛很重,希望幫助他,救拔他。你真正有這個愛心,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能力。所以,要想真正幫助你的家親眷屬,只有發願求生淨土。你的家親眷屬不管作善、作惡,不管淪落在那一道,你天天看到他,他的動靜,你完全知道。等到緣成熟,你就去度他。什麼是緣成熟?肯聽話,就是緣成熟。他不肯聽話,怎麼能成熟?你教他念佛,教他求生淨土;你一說,他就聽,這是緣成熟。你跟他講,他不相信,搖頭不肯念,緣就沒成熟。沒有成熟,他就得受果報。他造惡業,就應當受惡報;造善業,應當受善報。
他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你只有等待機緣;什麼時候緣成熟,你就去度化他。就像《普門品》裡三十二應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會現什麼身。到西方極樂世界,個個神通廣大。《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不能比,差太遠!孫悟空才七十二變,算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變化無量無邊,分身去度這些家親眷屬;自己本身沒有離開阿彌陀佛身邊。你可以分無量身,每天拜無量無邊的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全是分身去的。《梵網經》上講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有這樣能力,千百億化身。這是說天眼的能力,天耳就省略了。六通能力不可思議。
第十、「漏盡智力」。十力裡這是最重要的。「漏」是煩惱的代名詞。小乘漏盡是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盡,證阿羅漢果。小乘阿羅漢,塵沙、無明還沒有破,所以比菩薩,他還是有漏的。不過他不會漏到六道輪迴裡來,不會漏到三界來。他已出三界,所以不會漏到三界之內。到圓教佛果,最后一品生相無明也斷,即是漏盡。所以,圓教佛果才具「漏盡智力」,圓教等覺以下都沒有。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不是漏盡,到如來果地上才有。這是略說如來的十種特別能力,經上稱之為『十力』。
『無畏』也稱為「四無畏」,有四種;或者我們稱它「無所畏」,意思是佛與一切大眾說法,得無畏之德。在現代民主社會裡,從小就訓練上講台講演,就好得多。有些人沒有經過這些訓練,講台雖然不高,上了講台,話就說不出來。他在講台下滔滔不絕,上台之后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這是畏大眾。還有的上了台之后,一身都不自在,全身發抖,說話也結結巴巴。如果台下坐的是有大威德的人,他就愈不自在。佛在一切大眾中得自在無畏德。四種無畏:
第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確實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當然沒有恐懼,沒有畏懼。
第二、「漏盡無所畏」。他在大眾中果斷的宣稱,他斷盡一切煩惱。不是騙人的,他確實斷了。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心地清淨至極!第一是智德,第二是斷德,所以才有大無畏的德相現前。
第三、「說障道無所畏」。也就是佛講惡業、煩惱、迷惑、善惡果報等諸障法而無畏心。
第四、「說盡苦道無所畏」。這是講方法,譬如佛講戒、定、慧,講六度萬行,因為佛都做到,佛是過來人,故無所畏。若做不到,講的時候覺得不太好意思,很難為情,自己沒做到。更有一些人,自己沒做到,看到經上講的,嚇得不敢上台講。
要為別人講解經典,自己一定要有修行。解行相應,你說得就肯定,一點都不懷疑。有一些講經的人,講得模稜兩可,你聽了不知道如何取捨。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模稜兩可,自己還沒有取捨的決心,他怎麼能教你取捨,所有言語沒有一句是肯定的。佛說法不一樣,句句都是肯定的,使我們聽了,一點懷疑都沒有。特別是這一部經,字字句句都是斬釘截鐵。這四種,通常稱為「四無畏」。
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
什麼是『無性』?什麼是『無作』?什麼是『無我』?這些意義比較深。佛在經上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性是體。皆無自性,即是沒有自體。因為一切法沒有自體,所以萬法皆空。法從那來的?是緣聚而有的;緣散就沒有了。《金剛經》說得很好!中國人喜歡《金剛經》,讀誦的人最多,不是沒有道理的。它的經文短,容易讀誦,說理清晰,但是它有相當的深度。從前一般修學水準比我們現在高。第一、古書念得多,第二、真正善知識多。因此,由這部經典入門,領悟的人也多。現代人就有困難,就不容易。
《金剛經》講,「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一句話講得非常有味道,它把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真相說盡了。「合」是組合。萬事萬物就是一個基本物質,組合不同而現的相,現在已被科學證明。「一」在佛經名詞是指極微之物,即現代人講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波動)。佛法中講「微塵」,比微塵再小的「極微之微」,就是現代所講的原子、電子、粒子的意思。現代科學家發現,無論是動物、植物,一切萬物都是由基本粒子組合的。分解開是「一」。佛在幾千年前就講得這麼清楚,宇宙萬象是一極微之微波動現象而組合的。組合,相就有;散開,相就沒有。
故一切萬象只有緣聚緣散,這是真相,絕對沒有生滅。生滅,是假象。凡夫的錯覺,以為有生滅,以為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其實都看錯,看走了眼!真相是沒有生滅,只是聚散無常。所以,一切法不生不滅。菩薩證得無生法忍,怎麼證得的?就是完全了解十法界依正真相,完全明白,才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只是緣聚緣散的現象。緣聚沒有生;緣散也沒有滅。原來的物質存在,聚散無常,聚沒生,散不滅。物質確實不生不滅,已被今天科學證明。因一切萬法無自體,故佛教人應無所住。因一切萬法聚散無常,故佛教人而生其心。
精神當然更是不生不滅。乍聽起來不太好懂,如果講植物、礦物容易懂,講動物很難懂。譬如現在電晶體收音機,我們把它當作身體,它是由很多零件組合的,拆開了不發生作用,接收不到電波,就比如緣散;把零件整合起來(緣聚),它就成了,你一撥,電波就收到。電波沒有聚散;物質身體有聚散。聚的時候,精神存在;散的時候,實際上還是存在,並沒有離開。電晶體收音機拆掉時,不能說沒有電波,電波還存在,不過是它緣不具足,不起作用。所以,緣一具足,眼能見,耳能聽。你才曉得一切萬物只有聚散,那有生滅?這是講一切法沒有自性。這是真的。《解深密經》講到究竟處,「勝義無性」,就是說,確實沒有自性。《楞伽》上講三性、三無性,三無性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才把這一樁事真正講圓滿。這是說明「無性」。
《唯識論》裡通常就俗諦說「三自性」,是就我們凡夫常識而論的。第一、依他起性。一切萬物都是依種種因緣而生起的。這個說法很容易理解,也聽得懂,能承認。一切萬法是因緣生法,因緣無量,所以是「依他起」。
第二、遍計所執性。這是屬於妄情計度抽象概念。譬如,過去、未來是概念;十方,東、南、西、北也是概念,找不到實際的自體,只是分別執著妄認誤會的抽象概念。這一類事情很多,確實是有,但是它不是依他起,它是「遍計所執」。依他起已經是假的,不是真的。遍計之性,更是虛妄。
第三、圓成實性。就是佛講的真如本性。圓滿是實在的,是真實的,不是假的。既然「圓成實」,為什麼還講無性?此是一切法的體性確實是有,但是無名無相,決定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
佛又講「三無性」。先說「相無性」,謂一切遍計所執的相,非是實有。佛用「相無性」,把「遍計所執性」否定。又講「生無性」,否定了「依他起性」的法。「他」就是種種因緣聚散,無有實性。最后又講「勝義無性」,說「圓成實性」是真空無相,不可思議的體性,故勝義無性。佛這樣說法才真正圓滿。為什麼是圓滿?令一切眾生體會事實真相,沒有絲毫執著。這就對了;只要有一點點執著,就是毛病。
自古以來,真正開悟證果的修行人,非常稀少,原因在那裡?不能破執著。教理不是不懂,但是他執著,放不下。佛法自始至終也不過是「破執」而已。破我執,證阿羅漢果。小乘是阿羅漢果;大乘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破了法執就成佛。法執破一品,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就成佛。我們在許多大經裡看到,《普門品》云:「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現佛身就是成佛。什麼人有資格現佛身,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教初住以上都有這個能力。所以,圓教初住以上,天台家稱為分證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並沒有到究竟圓滿。他可以示現「八相成道」。
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世間所示現的,就是八相成道的佛。照經上的教義講,圓教初住就有能力示現。這是破法執,就成佛。不要破盡,破一品就能示現成佛,就大澈大悟。我們凡夫執著堅固,很不容易打破。一般學佛的人,就是諸佛菩薩也感嘆圓機難遇。
天台家講藏、通、別、圓。藏教根性的人多,通教根性的人也多,別教還有,圓教人太少了。什麼是圓教?不執著,什麼事大而化之,沒有放在心裡,這種人學圓教快速容易。樣樣都計較、分別、執著,他在藏、通、別教裡成就快速,在圓教很難。他開頭進步快,路愈走愈難。圓教根機,恰恰相反,開頭甚難,愈走愈容易,愈走愈快速。個人根性不同。佛講「三自性」是對別教以下說的;講「三無性」就契合圓機。
「無作」跟「無為」的意思相同,就是無所作為。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講,「依有所作為,故名有為」。「有為」是無常的。什麼是有為?起心動念,有心造作的,都是「有為法」。粗顯的,我們很容易懂;微細的,我們就不懂。那些是微細的?《唯識》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實在想不出它是有為造作的,也體會不到,可是佛明明把這些法都擺在有為法裡。《百法明門論》,心法、心所有法、不相應行法、色法,都是有為法;最后六法才是無為法。如果我們再用一個界限來界定它,比較容易體會。凡是有生滅,有變化的,都是有為法;無生無滅,無變化的,就是無為法。
由此可知,無為是常有;有為是無常,有生滅就是無常。所以,在百法裡,「定」是無為法。定是心裡清淨;清淨心是無為法。心裡有想,都是有為法。不管你想什麼,想諸佛菩薩,也是有為法。唯獨想阿彌陀佛不是有為法。因為想阿彌陀佛,生到極樂世界證無量壽,不生不滅。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與無為法相應。想其他的佛菩薩名字,如果不能證到圓初住以上,都是有為法。證到圓初住以上,還不是真正的無為法,因為他還有退轉。要到八地菩薩—不動地,才真正是圓證三不退;那時可以說是無為法。七地以前都有退轉,不像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就圓證三不退。念佛、念菩薩,從理上說是無為法;事上講,不達到一定的標準,不是無為法。
佛在此教我們,無為法是常,真常我們要學;有為法是無常,是生滅,我們要把它捨棄。生滅是假的;常是真的,不生不滅是真的。所以,聰明人取不生不滅,捨棄生滅,就對了。
「無性」、「無作」、「無為」,都是真理的別名。古德說,「極樂無為涅槃」,這一句話很簡單,六個字把極樂世界的概況說盡了。「涅槃」是梵語,譯成不生不滅,超過一切有為之相,遠離一切有為造作。極樂世界唯一清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稱之為「極樂無為涅槃」。我們讀了這些經句,最好現在就能用得上。怎麼用?現在這個身體既然還活在世間,就不能脫離社會。社會是有為法,學佛的人要遵守有為的規律,也就是常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能違背世間法,不能破壞世間法,一切隨順世間法,這就是有為。
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二六時中就抓住這一句佛號,這是無為法,是佛教我們修學的原理原則。有為即是無為,無為就是有為,有為跟無為是一不是二,這是圓教的教義。這樣修學,活活潑潑,真的是自在、解脫、快樂。他修的是什麼?清淨心。清淨心是無為法;接觸大眾大慈大悲,是有為法。大慈大悲是從清淨心生的,所以有為法就是無為,相輔相成,是一不是二。念佛法門確實是這個境界,所以古德讚歎念佛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很有道理,這話不是隨便說的。
「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佛經對「我」的定義說了八個,最重要的就是主宰,就是自己能作主,這才稱為「我」。佛告訴我們,「凡夫無我」,因為自己作不了主宰。我,也有自在的意思。凡夫也沒有自在。一般人執著身體是我,這是「人我執」。執著一切法是實有存在的,是「法執」。身體沒有主宰,萬法也沒有主宰。皆由業緣波動,聚散無常,此乃十界六道之真相。
《心經》講,「觀自在菩薩」用的是智慧;我們用的是情識。用情識就見不到事實真相。菩薩捨離情識,完全用智慧,故「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身」指身體。色是一切物質;受、想、行、識是指心理。識是心之體;受、想、行是心的起用。「受」是感受,苦樂憂喜的感受,所以是屬於心理作用。心法、色法都是空的,都沒有自性,都沒有自體,那來的我?我在那裡?所以用智慧觀察,實實在在沒有我。
沒有我而執著有一個我,就錯了!所有一切業障都從這裡生。要是沒有「我」,再問誰造業?誰受報?沒有造業的,也沒有受報的,沒有我了。有我,就有造業的,就有受報的。有幾個人能把「我」看破?這要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一定有定。有定的人,一定有戒。好比蓋三層樓一樣,有第三層,一定有第二層;有第二層,一定有第一層。但是有第一層未必有第二層,有第二層未必有第三層。有戒的人不見得有定,有定的人不見得有慧。我們這個世間四禪八定沒有慧,阿羅漢的九次第定也沒有慧。但是我們可以說,有定的人,一定有戒,是「定共戒」。有慧的人,一定有戒,是「道共戒」,這就更高了,戒更清淨,更圓滿。
心清淨,身清淨。《金剛經》上說,「通達無我法者」,無我相、無法相。無我、無法就是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這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不是權教菩薩。權教菩薩,我、法兩種執著沒有破。像現在有很多同修受了菩薩戒,都當成是菩薩,那是名字菩薩。因為我、法,兩種執著都沒有破,天台家稱「名字菩薩」,掛了個名字,有名無實。如果真正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則是「觀行菩薩」,比名字高。因為他真修,修的功夫還不夠。修到我執破,法執還在,稱為「相似菩薩」。再進一步,法執也破了,就是「分證菩薩」。《金剛經》講的是真的菩薩,不是假的。修到等覺,是圓滿菩薩—菩薩位達到究竟圓滿。這是講「無我」。
大慈大悲喜捨聲。
經上常說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無量」能幫助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快樂。「悲無量」,看到眾生有苦,幫助他離開苦難。所以,拔苦是悲,予樂是慈。予樂、拔苦,容易理解。眾生都有苦難,像現在大陸上水災,是非常顯著的大災難。災難之后一定有瘟疫,一定有饑餓,我們今天出錢出力幫助他們,挽救這個災難,這是悲心。慈心是給他樂。怎麼給?不是我們這裡派些歌舞團到那裡表演,他就樂。他要真正把宇宙人生,自己跟生活環境的真相都搞清楚、搞明白,就快樂。由此可知,樂從佛法中來。不學佛那有樂?所以佛法標榜「離苦得樂」。
學佛幹什麼?就是為離苦得樂。佛法裡有真樂,世間法的正法裡有真樂。中國傳統的學說—儒家、道家的學說有真樂。俗話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之樂超過世間之樂。書裡有真樂,不讀書的人享受不到,不學佛的人享受不到。今天佛法在社會很不容易流通,是什麼原因?學佛的人都不樂。所以,外面人看到學佛都不樂,我學它幹什麼?假如學佛的人個個都快樂,沒有一個不來學佛。人家看到你,日子過得這麼苦,你為什麼不快樂?我們學佛為什麼學得這麼苦兮兮,學得不樂?沒有把理論搞清楚,沒有把方法搞清楚。甚至很多理論、方法,被扭曲、錯解了。所以,自己學得不快樂,你勸別人,別人搖頭不相信。要真正把理論、方法都搞明白,經,不能不讀,不能不理解。
佛法的教學建立在信、解、行、證的基礎上。首先教你相信;信了之后教你真正理解:解了以后才能做到。沒有解,你怎麼能做到?沒有解,看人家怎麼做,我也照樣做,這是盲修瞎練,得不到真正的利益。所以,佛法一定要求理解。解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整個佛法也就是說這些。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自己。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這就是佛法。自己的慈悲心,才真正能生出來。
「喜無量心」,看到眾生離苦得樂,歡喜心油然而生,不會嫉妒瞋恨。看到別人快樂,自己就快樂。「喜」的是別人離苦得樂,這個心量就大,就真實。凡夫心看到別人離苦得樂,往往嫉妒、瞋恨、不平,那就錯了。
「捨」是說雖存此三種心,慈心、悲心、喜心。自利利他而不能執著,行若無事。如把這三種心常常存在心裡,就壞了。心要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換言之,不執著。「捨」,不著一切相。有慈悲喜捨,而不著相,自己才得到真正清淨。所以,冤親平等,不著冤親平等之相;捨離冤親平等之見。《金剛經》前半部教你不要著相,后半部教你不要著見。前半部的中心,佛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后半部講的境界更高,「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有這個念頭就不行,不能有這個念頭。所以,慈悲喜捨有沒有?有!但不能執有這個念頭。有這些事,而心上清淨。「捨」就是清淨心。慈、悲、喜是從清淨心生的,相上有,心裡沒有,這是真的。心裡沒有,你這個慈悲喜捨是從理上生的,不是從情生的。情是染污的,理是清淨的。從清淨心生的,從平等心生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這四種心普遍緣一切眾生,引發無量的福報,得無量之善果,所以稱為「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凡聖共有。通常講,天道要修十善。如果只修十善,只能升到欲界天。十善完全是福,福不能出三界,沒辦法幫助我們了生死,最高就升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還有夜摩天。再往上去要靠定,要靠四無量心。有禪定可以升天;沒有四無量心,升天沒有福報。天人也有有福的,也有沒福的。佛在經上講,沒有福的天人,常常到人間來乞食。他為什麼會升天?他修十善禪定。為什麼沒有福報?沒有修「四無量心」,升天也沒有福報,沒有人間大富大貴的福報大。壽命雖然長,沒有病苦,但是沒福。由此可知,「四無量心」很重要,應當要修學。
甘露灌頂受位聲。
『甘露』是比喻。甘露是什麼?我們世間人很少見到,雖然經上有記載,古代也不普遍,真是要有特殊的緣分才會見到,一般人見不到。經典上記載,是天人的一種飲料(像杏仁露這些東西),是天人飲料裡最好的,甘甜美味。佛在經上講,是諸天不死之藥,吃了甘露,命長身安,體力充沛,光色殊好。我們就曉得甘露不但美味,而且是最高級的營養品,人間沒有。這是比喻長生不老。在佛菩薩,比喻不生不滅。
『灌頂受位』。顯教裡講,等覺菩薩成佛的時節因緣到了,就像古代皇太子繼承王位舉行大典;現代總統就職典禮一樣;十方一切諸佛都以智慧之水灌菩薩頂,這是「灌頂」。「灌頂受位」就是接受佛位。佛是教主,主持一方的教化。佛的一方是一個大千世界。在我們世間,寺院請新的住持,新住持接受這個職位,要化導這一方的眾生,要負起教化的責任。
寺院、庵堂就是佛教的學校。住持方丈就是校長,要負起教化的職責。所以,在受位典禮中,也有這個意義,故稱「灌頂受位」。密宗是用水灌頂,稱為「甘露灌頂」。顯宗不常用,密宗常用。現在中國、外國密宗很興盛,所以灌頂的風氣很流行。
「灌頂」是表法的,一定要懂得意義。否則只具形式,不知道它的內容,灌頂一點意義都沒有。上師在你頭上滴幾滴水,你就開智慧了嗎?滴完之后,還是糊裡糊塗的,沒有開智慧。如果那幾滴水滴了就能開智慧,你回家淋浴,不就是大灌頂!他瓶裡裝的也是自來水,沒有兩樣。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意義。「灌」是大悲加持的意思;「頂」是至高無上。佛以大慈悲心將無上的頂法傳授給你,這是「灌頂」。那個法是諸佛如來無上的頂法?就是《無量壽經》。所以,真正的灌頂,是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如來給你灌一次頂。雖然沒有形式,但是具有實質。它是真的,是最高至上的灌頂。你念的遍數多了,自然開智慧。
中國古德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念多了熏習多,不知不覺地,義理入了自己的阿賴耶識,不知不覺的都記住。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不一定在什麼時候,時時刻刻都有悟處。悟處就是智慧現前,這是真正的灌頂。不曉得什麼是真正灌頂,辛辛苦苦花很多冤枉錢請別人灌頂。在美國,灌一次頂需要美金二十元,我聽說還要排隊等好幾個小時。排隊送二十塊錢讓人滴幾滴水。我們勸他在家裡念經,十方一切諸佛灌頂;他不相信,有什麼法子!
讀經一定要明瞭,這一句是屬於密法。從這一段文裡看,大、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裡的水,無法不說。到西方極樂世界想學什麼法門,沒有學不到的。不但樣樣都能學到,樣樣都是第一殊勝。因為水說法,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就是阿彌陀佛為我們說法。下面經文是講聞法得益。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
這一句指前面一段,你在極樂世界想聞什麼法都能聽到,而且究竟圓滿。
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此四句就是聞法所得的真實利益。聞法要不得這四句利益,這法是白聞;好像念書一樣,考試不及格。這四句都得到,就考得一百分;不但書念了,而且得滿分。回頭再想想,我們也常常聞法,聞了心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起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那來的平等?這就是我們現前聞法不得受用的道理。我們看看中國的古人,人家學佛聞法,三、五年之中開悟的很多;這四句的境界多少能契入。這一點我們就要反省,要省察原因何在,為什麼他聽佛法能得到,我聽佛法得不到。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把不得利益的原因消除,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原因究竟在那裡?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我們今天聞法,對於說法的善知識,誠敬心不夠。怎麼不夠?專看他的毛病,專看他的缺點,一無可取!說得再好,搖頭,他說到,做不到。其實,他做到做不到,與我何干?自己得不到受用。這就是對於說法的人,對於所說的法,存一種輕視之心。有輕慢心,所以得不到利益,根本的原因就在此。我們用這句話來反省。心不清淨,是懷疑的心,傲慢的心,輕視的心。用這種心聞法,聽了之后,不是『無諸分別』;他有分別、有批判的心。那個心委曲婉轉,不正直、不平等。他怎麼能得利益?
我常常勸人,這是我真誠的忠告:你們學佛要想有成就,你須要找你心目中最尊敬的、最佩服的人,你跟他學,一定能得利益。因為你對他能生起恭敬心。若對這個法門,沒有一點恭敬心,你在這裡住一輩子就很可惜,一生的光陰空過了。所以,我不留人;留你,我對不起你。我告訴你,你心目中最仰望的、最尊敬的那個人,你趕緊去跟他學,因為人生光陰有限。什麼東西丟掉,都可以再得到;光陰一去不回頭,要珍惜!能珍惜光陰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
誰是真正善知識?每一個人的標準不一樣。真正善知識,就是你心目中最佩服的、最敬仰的人,這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你的善知識,未必是他的善知識,未必是我的善知識。所以,各人有各人心目中真正的善知識,這樣才能學得成功。中國古代的祖師大德,遇到一位真正的人才,若跟自己所修學的法門不相應,則成就他、成全他,不挽留他。他的緣分在那裡,那個人、那個道場、那個法門,替他介紹。這一介紹,到那裡三年五載,果然大澈大悟,成就了。沒有一個善友不愛惜人才,真正愛才,指你一條明路,決定不妨礙你,不耽誤你。
此地是菩薩境界,不是凡夫,所以此處的善根就是精進。勇猛精進是菩薩善根,毋須勸勉,更用不著督導,他就能勇猛精進。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
這幾句經文是說西方世界教學的狀況。第一句是說,你所聽到的一定與法相應,心相應、解相應、行相應,法喜充滿。你想聽什麼經,就聽到什麼經;不想聽的就聽不到,不是亂烘烘的,什麼經都講。我聽這個,還有別的來干擾,這很麻煩,不圓滿。我們兩人坐在一起,我想聽《華嚴經》,你想聽《法華經》,我聽到的就是《華嚴經》,你聽到的就是《法華經》,彼此不干擾。我們現在科學雖然發達,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西方極樂世界,不必藉儀器設備,隨時隨地想聽就聽到,不想聽就沒有,就聽不到。
經上講,吃飯的時候,想吃什麼東西,飲食便擺在面前;不想要的時候,都化沒了。以此類推,我想看《華嚴經》,《華嚴經》即擺在我面前;不想看,就沒有了。不必收拾,用不著書架,用不著收藏。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穿什麼衣服,衣服就在身上;不想,衣服就沒有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貯藏的觀念,真是乾淨俐落,一塵不染。想要,它就自然現前;不想要,就化沒了。無量的受用都是變化所作,你心裡所想的,所需要的東西,的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真的是這樣!
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菩提心」,決定不會退轉。在這種環境裡,怎麼可能退!我們在娑婆世界,進得少,退得多,原因是退緣太多。你接觸外面境界,可以說,都是讓你退心的,不是幫助你精進。生活中,一天到晚,幾個人勸你要精進、老實念佛?還不都是勸你,這裡好玩,那裡好看,把你帶去,不知不覺就退了!西方極樂世界,六根接觸的境界,都是教你向道。沒有退緣,當然永遠不退無上菩提,必定一生圓滿成佛。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
『十方世界』,包括我們娑婆世界,包括地球,當然也就包括台灣這個地區,所以我們都有分,才曉得這部經與我們關係多密切!
皆於七寶池蓮華中。自然化生。
此地沒說上品上生的才是蓮花化生,中品以下的沒有,所以下下品也是蓮花化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還是蓮花化生,因為此地沒說邊地除外。邊地講「胎生」,是比喻苦,不是真正的胎生,還是蓮花化生。不過,生到西方世界邊地,五百歲中見不到佛,見不到菩薩,聽不到佛菩薩說法。以此為苦,比喻為胎生。后面經文大家念過,往生者皆是蓮花化生。
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這八個字要仔細看清楚,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頭才會堅定。我們現在的身體,是色、受、想、行、識四大五蘊之身。所以,身常常生病,常常有痛苦,這不是健康的身體。想想十方諸佛世界,六道凡夫所受的身,跟我們差不多。阿羅漢、權教菩薩雖然比我們殊勝,比起佛與大菩薩,還差得很遠,也是不能為比。唯獨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即使是生到邊地疑城之人,也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這是如來果地上的身相。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一生到西方世界,從身體體質來講,已是成佛了,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所以,極樂世界真的是平等世界。我們的煩惱一品都沒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體質跟佛相同,這是難信之法。不但一般人,阿羅漢、菩薩、乃至於大菩薩都不相信。他為什麼不相信?他分別、執著沒斷,想不通這個道理。想不通,他就不相信。為什麼想不通?道理太深,不是他能想得通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經論上常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即使等覺菩薩對於它的境界,還有許多不能理解。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把「六方佛」判入流通,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只有佛相信,才有資格流通。菩薩不能完全相信,流通就有障礙。自己沒有完全相信,自己沒搞清楚,講給別人聽,自己也覺得怕怕的,不好意思講。前面所講的「四無畏」,菩薩說這經還有怖畏,還有恐懼,因為不是自己的境界。因此「六方佛」判入流通,很有道理,這是蕅益大師的卓見。
這兩句經文非常不可思議,對於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很有誘惑力。極樂世界確實如此,你真的相信,一生當中決定證得。這是真實的,決定不是妄語。我們為什麼不去,為什麼不要!這一句是講身相,下面是說受用。
不聞三塗惡惱苦難之名。尚無假設。何況實苦。
此文明顯的說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是四十八願的第一願,完全實現了。三惡道是果報;從惡業感來的。地獄是瞋恚,餓鬼是慳貪,畜生是愚癡。愚癡是不明事理的真相,顛倒是非,把真的認為假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愚癡之人絕對不承認自己愚癡,認為自己很聰明,比別人高一等。愚癡得畜生果報。嫉妒惡業通三途,貪瞋癡裡都有。
佛在此經講得很清楚,經上講「五惡、五痛、五燒」,每一條都牽連其他的四條,絕對沒有單獨的,才曉得三惡道是無量惡業所造的果報。這個事情很麻煩!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沒有惡果,當然沒有惡的業因。這一點我們要特別記住。
我們今天念佛,心裡還有貪、瞋、癡、慢,還有嫉妒、瞋恨,你的佛號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因為你惡業力量太強,心不清淨。「心淨則土淨」,所以往生的最低程度要功夫成片。沒有念到功夫成片,都不能往生。什麼是功夫成片?就是這句佛號打成一片,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貪、瞋、癡擠不進去。雖有貪、瞋、癡、慢,而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佛號,淨念相繼,決定不夾雜。不能夾雜貪、瞋、癡、慢,不能夾雜妄想、執著。念到這樣,功夫就成片,往生的條件就得到了,才真正能往生。
真正念佛人,對世間一切人與事加於我們的迫害,我們要忍受,不要計較,不要怨恨。因為一怨恨,來生冤冤相報,極樂世界去不了。應知逆來順受,一切不要理會。愈有苦難愈要念佛,早一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這個世間沒有絲毫貪戀。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
已經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往生,我勸你別著急,因為我們在這個世界用功進步快,西方極樂世界進步慢。已經得功夫成片,如果你的壽命還沒到,要更努力以期達到一心不亂,因為這樣往生,品位增高很多,卻花很短的時間。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品位只會升不會退轉,但是速度慢。經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到了功夫成片可以往生,不要急著走。急著走也不是不好,因為到那個地方,不退轉,靠得住。不走也有不走的好處,再努力再精進,從功夫成片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再從事一心不亂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就上上品往生。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我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這一條路愈走愈光明,日子愈過愈快樂。
回頭再看看這個世間眾生,他們在生活中的確迷惑,一生中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怎麼能不痛苦!生不曉得從那裡來,死不知道往那裡去,這很痛苦。念佛功夫得力的人,完全不一樣。念佛人,曉得我生從那裡來,死時往那裡去,所有一切狀況,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西方極樂世界的受用是真正快樂。這樣快樂,不是造作的,是自然的,純是性德自然流露,性德的受用。雖然我們自己的性德沒有現前,可以享受阿彌陀佛的性德。憑什麼享受阿彌陀佛的性德,道理要曉得。不曉得,自己就懷疑。「疑」是菩薩大障礙,何況我們。我們念佛人,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解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的性德流露,我們可以得一分受用,就是這個道理。要是跟阿彌陀佛沒有幾分相同(佛法講相應,我們講相同),怎麼能得他的受用?
為什麼勸大家念這部經?因為彌陀的心、願、解、行,都在這部經上。這部經念得熟透了,不要學,自然就相應。每天熏習,不斷的熏習,起心動念,自然就跟阿彌陀佛相應。這是決定得生的保障。不肯認真做,就很難,就不太可靠。只可以說,是為來生來世種個遠因而已;這一生要想成就,不容易。但是依教奉行的人,這一生決定成就。能把經典的教訓認真做到,不要勉強做,不要刻意做,自自然然就相應,完全與經意相合,這樣才好!要能夠自自然然做到,經義必要熟透。
最殊勝的,就是你能天天為人講。當然你一定要很熟,不需要想。不一定像我們這樣升座講,一、兩個人也能講。反正碰到人就講,喜歡聽的為他講;不喜歡聽的也為他講。不喜歡聽的,他一來,你就跟他講;他下次不來找你,不來找麻煩,自己樂得清淨。喜歡聽的人,你天天跟他講,就度了這個人。你往生還多帶一個人,同見阿彌陀佛,何樂而不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