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淨空法師講述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這一品經文裡,世尊為我們說了很多比喻,顯示極樂世界菩薩們自利利他的無量功德。夏老居士會集此本,總共舉了十五種比喻,我們就能體會菩薩功德的殊勝。當然也是勉勵我們努力效法,這才是世尊說法的真實義趣。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第一句是以大海比喻菩薩的智慧,無論是自己修行或教化眾生,一定要有深廣的智慧作為基礎。沒有智慧,不但不能利生,往往誤導眾生,過失就很重。世間人常說「誤人子弟」,誤人子弟的罪過,一般人往往疏忽了。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有一次李老師講了一個小故事。他說,有一個醫生,醫術不太高明,凡是他看過的病人,沒有一個是病癒的,幾乎都被他看死了。前后看死了二十多個病人。這是庸醫殺人!閻羅王把他抓去,他喊冤枉,他說:「我決不是有意害他們的,是我的醫術不高明,所以誤殺了他們。」閻羅王判他入十八層地獄。他很不甘心,亂蹦亂跳。正在跳的時候,底下有人喊道:「老兄,你不要跳!你跳的時候,灰塵都落在我身上了。」他感到奇怪,我被判到十八層地獄,難道下面還有十九層不成嗎?底下的說:「是呀,我在第十九層。」「請問老兄,你在陽間時是做什麼的?」他說:「我是教書的。」這是說教書誤人子弟,比庸醫殺人的罪過還重。那是世間法。如果是佛法,佛法誤導一切眾生,罪過可能還在第二十層地獄,比十九層還要嚴重。

 

由此可知,佛法始終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智慧怎麼求得?每一位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都希望自己趕快開智慧;問題是開得了嗎?決定開不了。原因在那裡?智慧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而是你現在有障礙,把你自己的智慧光明障礙了,透不出來。什麼障礙?世尊說得很好,一是妄想,一是執著。佛在《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假如我們能把妄想、執著去掉,本來具足的智慧就現前。這是世尊一語道破祕密,確實世出世間的聖者,未能知道這麼詳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破。

 

妄想發展,就變成了「所知障」;執著發展,就變成了「煩惱障」。二障的根源就是「妄想、執著」。因此,佛法自始至終的教導,無非破二執而已。人我執破了,就是煩惱障斷了。煩惱障斷了,就是人我執破了,就證得阿羅漢果;念佛人即得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何況得事一心不亂。這是真實功德、真實利益。法執破了(法執就是所知障),即證得法身大士。這就是常說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淨宗講,就是理一心不亂,智慧就現前。所以,諸位一定要覺悟。覺悟就是明白事實真相。

 

我們求智慧。多聽、多讀、多看,能不能得智慧?不能!你讀得多、看得多、研究得很多,二障沒破,所得的正如清涼大師所說的「增長邪見」,那有智慧?世尊在大乘經論裡常講,此是「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才藝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破無明、斷煩惱。智慧若現前,無明煩惱決定消除。人很聰明,好像很有智慧,但是煩惱、執著、人我是非很多,就不是真智慧。佛家稱之為世智辯聰,沒有用處。如果用得恰當,可以修一點人天福報;用得不恰當,就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那一個造大罪業的人不是世間很聰明的人?他不聰明,造不了那麼大的罪業,害不了很多眾生。世智辯聰,即使用得恰當,也只得一些人天福報而已,佛不鼓勵我們修學。

 

佛鼓勵我們求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要從戒、定下手,這才開慧。戒是什麼?經論上所講的都是原則,你要能體會。「戒」是「守法」。小乘戒律局限在佛的教誡;大乘戒律包括佛在經論裡所說的許多教訓。「戒」就包括經、律、論所有的教訓。在許多教誡裡,我們要把綱領找到,才有下手入門之處。最重要的指導原則是「三皈戒」,教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學佛的人修什麼?修「覺、正、淨」。先把目標找到,我們學的是這些。

 

修學的順序,四弘誓願講得很明白,先要把心量拓開。佛家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要有真正的慈悲心,能憐憫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要能度脫一切眾生,要有這種心願。為什麼要你發這個心願?這個心願是一股無比的力量,推動你自行化他。你能精進不懈,每天努力修學,什麼力量推動你?就是這一願心在推動,永遠不會懈怠。我們世間人在社會上勤勞的工作,推動的力量是「名利」。佛菩薩自度度他,既不要名,也不要利,什麼力量在推動?願心在推動,這是第一。沒有這樣的動力,佛教再好的方法,你也不可能做到。

 

從那裡做起?從斷煩惱做起。怎樣斷煩惱?「守法」。老師就是佛菩薩。佛菩薩教導我們這些方法,我們要遵守。能守法,才能接受教導。佛所說的一切戒法,都是教導我們修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慈悲心。有了良好的基礎,再進一步「法門無量誓願學」,才有資格學習無量法門。

 

學習無量法門是菩薩的事,菩薩是不是也像我們現在這種修法?不是的。佛講經說法,菩薩還是在座聽聞,樣子是很像,實質上不同。我們在這裡講經說法,大家在這邊聽,不但聽了不會開悟,有的時候還把意思聽錯。佛說法,菩薩聞法聽經,個個都能開悟!有人大澈大悟,也有人小悟。他們都有悟處,原因是菩薩心地清淨。我們今天聽了不開悟,是心不清淨,聽了反而把經的意義錯解、曲解了,是因妄想太多。妄想會把經義想錯;執著就是不開悟的原因。所以,形式上很像,實質上完全不同,這些都是我們要明瞭、要覺悟的,然后才曉得我們從什麼地方學起。

 

今天,我們在講堂講經、聽經,我們的目標還是斷煩惱,不在學法門,這就對了。必須把我們的妄想伏住,把我們的執著打破,我們今天就做這種功夫,決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把目標訂在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就一無所得。因此,我們說、聽,都不可用意識心,聽懂了很好,聽不懂沒關係,不需要懂。在這一個半鐘點,心裡妄想少了,妄念少了,我們的精神意志集中,這就好。在此一個半小時,就是修行,就是功夫,對你戒學、斷煩惱的修學,多少都有一點幫助。

 

此處是講極樂世界的菩薩功德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像我們這樣程度往生的),難道『其智宏深,譬如大海』,也有這麼大的智慧嗎?有!這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其實,事實真相,知道的人不多。我們一定要清楚。不清楚,我們往生就會發生障礙。

 

念佛人對本經清楚明白,決定不會發生誤會。經題上明白標示「清淨、平等、覺」。《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清淨、平等、覺。我們用清淨心念、用平等心念、用覺心念。覺就是清清楚楚,絲毫都不迷惑,這就是淨念。只要保持此心清淨,不迷不邪不染,就是相繼。如此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念佛人這樣念,功夫自自然然成就。最低的成就,就是功夫成片,心裡沒妄想、不夾雜。為什麼沒有妄念?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對自己來說,這個世界是非好歹與我全不相干,心清淨、心定了。遇有機緣,把念佛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化他。人家能接受很好,不接受也沒有關係,阿彌陀佛的種子已經種下去,多生多劫之后,他的善根還是會起現行,還是會成熟的。這多麼自在,這樣心就定。

 

往生的時候,是功夫成片往生的,佛來接引。接引的時候,佛光先照著你。佛光一照,將你修學的功夫立即提升一等。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一心不亂」譯得不錯。雖然梵文原本裡不是「一心不亂」,這幾個字是鳩摩羅什大師譯的,但是他沒譯錯。如果他譯錯,玄奘大師一定把他指出來。為什麼沒錯?因為阿彌陀佛接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一心不亂。你雖只有功夫成片,但蒙佛光注照,提升到一心不亂。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一心不亂。這個道理要明白。

 

本經是照原文翻譯的,「一向專念」。看到一向專念,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把握,自己做得到。看到「一心不亂」,就嚇倒了,以為功夫太高,恐怕一生都做不到。見思煩惱斷了,才是事一心;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是理一心,的確不是凡夫一生能做到的。殊不知,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佛光注照就升等,「功夫成片」的,升到「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的,升到「理一心不亂」。再蒙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是佛加持給他的智慧,就跟法身大士、等覺菩薩差不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此一句經文,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這樣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是差別世界。除非你不能往生,生到那個地方就入這個境界,真是不可思議。因此,我們要重理智,平常處世、待人、接物,不要用感情。感情是迷,不用感情就是理智,就是智慧,總有少分與西方世界氣分相應,對於念佛求生淨土會有幫助。

 

菩提高廣。喻若須彌。

 

第二個比喻,菩提高、菩提廣。『菩提』就是警覺心。菩提是覺悟,不迷。警覺心很高,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他都有高度的警覺。如果不具體跟諸位同修們說,高度警覺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怎麼警覺?特別在現前這個社會,處處都是火坑,都是墮地獄的陷阱。你在社會上,處世、待人、接物要小心謹慎,這就是警覺,就是菩提;決定不墮三惡道。

 

昨天,我在高雄講《無量壽經》圓滿,有人皈依,我略略的講解「三皈依」的道理,就特別提醒在家的居士們,好心若沒有菩提、沒有警覺性,往往好心做錯事。什麼樣的錯事?譬如,對於法師的供養、恭敬,總認為這是應該的;殊不知供養太多,法師就變心,就貪財,煩惱起現行。以前沒有錢,什麼都沒有,日子過得很苦,道心堅固;覺得這個世界太苦了,趕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錢財一多,覺得這世界不錯,極樂世界我也沒見到,釋迦牟尼佛講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問題立刻就來了,就墮落了。因此,居士們對出家人(尤其是年輕剛剛出家的)過分的恭敬,引起他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就墮落了。居士們對出家人是好心。初發心出家,成佛有餘;他以后墮落了,墮三惡道,都是居士們不如法供養所害的。我知道,你們不是有意的、不是有心的,你們是好心做了壞事。所以,自己警覺心不夠,出家人警覺心更不夠,很容易就上當,很容易就墮落,非常非常可怕!要知道警惕。

 

古德教訓都是真實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十方恭敬供養是來種福的,出家人要是不能認真修行,紹隆三寶續佛慧命,則信施消化不了。眼前好像得一點便宜,一轉眼,三途苦報就沒完沒了;不知道這個事情的可怕!我提醒諸位同修,這個世界確實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是火坑,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高度的覺悟,自然契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警覺性的高廣,像須彌山一樣,用這個形容菩薩警覺性高,所以菩薩無論在什麼環境裡、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他不會被欺騙、不會受害,原因在深知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而業果不空,故應生心斷惡修善,教化眾生。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第三個比喻,『日月』是光明。此處講的是自己要修持,要有威德。「光」是指佛菩薩的身光、放光。我們放不了光,在凡夫只好講光彩、風度。現代人講氣色,氣色就是光的意思。「威」是威德。一個人有德行,真正能修養自己的道德,有風度,氣色自然就好,走出去,人家對你敬仰之心自然就生起來,對你很尊重、很敬仰。佛弟子一定要培養威德。若佛弟子走出去拖拖拉拉的,讓人家瞧不起,這是侮辱佛菩薩。別人會說,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是這種樣子,不要跟他學;你讓釋迦牟尼佛的臉上都蒙羞。羞辱佛菩薩,那就是我們的罪業。

 

《地藏經》全是講「孝道」,都是教導我們「孝」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麼樣實踐,認真的做到。第一個例子,舉長者見到佛的相好光明,生起恭敬心,問佛,相好光明是怎麼修的。這是《地藏經》講修因的第一個例子,婆羅門女還在后面。第一個示範最重要。佛示現『自身威光,超於日月』,令眾生看到之后,自然生仰慕之心,這就是自行化他。人家生仰慕來向你請教、向你學習,豈不是化他。所以,佛弟子對於威德不能不講究,對於風度不能不注意。

 

我們看菩薩的造像,無論中國或外國,菩薩的相貌多圓滿,衣著多整齊,都很華麗。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大乘是開放的,令人生歡喜心。小乘是小學生,守規矩,要穿著制服,穿得整整齊齊。大乘不是如此,大乘要入眾,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團體,你參與活動,都能讓大眾生歡喜心,都能讓大眾對你尊重。尊重佛弟子,即是尊重佛陀。所以,小乘的袈裟是染色的、雜色的。大乘的海青有黃色的,袈裟有紅色的,更莊嚴的也有金色的,形式不一樣。這是著重我們外表的形象。

 

「自身威光」乃是誠於中而自然形於外,此乃真實修養功夫。表現在外者要能令一般初學的、未學佛的人,對你生起恭敬之心、仰慕之心,想向你學習。看到你這麼莊嚴、自在,這樣幸福、快樂,他就想學佛。他問你:「你怎麼這麼好?」「我是學佛的,我是念佛的!」他自然就來了。所以,我們的形象,就是佛教的招牌。招牌不能不漂亮;不漂亮就不能接引大眾,不能把佛法宣揚給一切眾生。所以,度眾生要注意形象。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此處『雪山』是指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很高,終年積雪,不會融化,所以山是純白色的,沒有一點雜色。所以,用它比喻心地的清淨,一塵不染。不被六塵所染,也不被六識所染,保持自己的清淨心。

 

經裡講到修行的綱領,第一是清淨。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今天的社會,處處都是染緣,你眼睛所看見的、耳朵所聽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都是嚴重的污染。一個學佛的人,如何防範?能保持心地清淨,只有一個方法,多看佛菩薩的像;不看別的,佛菩薩的像溫良慈祥。多聽佛號(現代有念佛錄音帶、念佛機),聽讀經,聽念佛;口裡多念佛,少說廢話。什麼是廢話?不是「阿彌陀佛」,皆是廢話。我們要多去想一想,唯有這個方法,才能真正保持心地的清淨。心地清淨,身當然清淨。

 

「自身威光」跟「其心潔白」,內外都有影響。一個人能注重自己外表形象,他的心自然收斂,不敢放肆。心地清淨,威德、光明自然流露。所謂誠於中,一定形於外,絕對不是裝模作樣,是自然流露出來的。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前面講清淨,這裡講『平等』。不平等,很難做到清淨;要想做到清淨,一定要修平等心。佛在此用大地作比喻,大地真的平等,你用最好的香水滴在地上,它接受;最骯髒、污穢、臭穢的東西放在地上,它也接受,它沒有排斥。我們的心,對於順境、逆境、善人、惡人,都應當平等接納,不要分別。分別就錯了,不是別人錯,是自己錯,因為自己對境又起分別、執著,又打妄想。但是善惡、好醜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你是愚癡,沒有智慧。善惡、好醜清清楚楚,絕對不分別、不執著,這是菩薩。為什麼不要分別、執著?此乃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現象,各有因果,諸佛菩薩也不能代替。

 

這是前面「菩提高廣」要我們提高警覺的。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平等。為什麼不學佛菩薩,我們看得也很清楚,也應當像佛菩薩一樣的平等。平等心,能保持真實的智慧,你的智慧不會失掉;稍稍不平就落在意識裡。意識就是分別、執著、妄想。所以,一定要修忍辱,無有一法不能忍。世間法亦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小事不能忍耐,一個大的計畫、一個大的事業都是空想,不會成就的。何況出世間的大法,不能忍耐,怎麼能成就!小成就是小的忍耐,大成就需要大的忍耐。以忍辱功夫之大小,決定自己修學之成就,這是一點都不會錯的。

 

菩薩行裡,雖然歸納成六度,六大修學綱領,最重要的無過於布施、忍辱。布施、忍辱還是有關聯的。布施是放下、是捨。不肯放下、不肯捨,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捨,自然就能忍。能忍的人,必定能放下;能放下的人,一定能忍耐,可見是相輔相成的。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其心潔白」是從性體上說的。「清淨如水」是講修功。前面講性德,這句講修德。心本來是很清淨的,現在不清淨,有染污。染污怎麼辦?要把它洗乾淨。用什麼方法洗?用佛法洗。佛法好比淨水,能把心地的污染洗得乾乾淨淨,只要你依照佛法修學就行。佛法這麼多,我們依那個法門?依這本《無量壽經》就夠了。因為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依一句佛號就夠了。《楞嚴經念佛圓通章》裡所講的,就是一句佛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把心地一切污穢洗得乾乾淨淨,何況這一部《無量壽經》。

 

你要把事實真相明瞭,才不至於懷疑。懷疑就會產生障礙。不懷疑,功夫一直用下去,你的心地一定一天比一天清淨,污染一天比一天減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勘驗自己,功夫才得力。譬如,我們看一些人,好人、壞人,尤其看到壞人,一看心裡就不高興,清淨心立即被污染。看到一樁事做得不對,心裡也不痛快,又被污染。這是很容易發現的。一天到晚,如果這樣提高警覺,在這上面下功夫,逐漸逐漸地,一切看不慣的,也會漸漸的看得慣了;看不平的,也能若無其事,這便是你的功夫進展、心地清淨、忍辱成就。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智慧增長。我們的修行功夫從這個地方測驗,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年比一年進步。年年有進步,很好!值得慶幸。月月有進步,大概往生沒有什麼大問題,此是功夫相當得力。一定要認真檢點,認真反省。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熾盛如火』比喻智慧。心清淨就生智慧,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唯有智慧能斷煩惱,能破無明。這是比喻,把煩惱比作草柴,火把草柴燒盡。所以,智慧現前,煩惱、無明都斷了,用這個作比喻。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我們在這個世間,障礙重重,不自由、不自在。障礙從那裡來的?再看看佛在經上講的,仔細想想,真的不錯,所有障礙都是執著來的。要是不執著,那來的障礙?本來沒有障礙,障礙原來是自己找的。佛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要遵守兩句教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此就沒有障礙。若真能做到這兩句話,就入了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因為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還有什麼障礙。這裡比喻『不著如風』。風通過任何物象,它不執著,就沒有障礙。只要稍起執著,障礙就來了。無論自己生活、無論幫助別人,都不可執著,你才真正得大自在。

 

以上所說的,都是自己的性德與修德。從第一句到「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前面四句,偏重在性德;從第五句「忍辱如地」到「不著如風」,偏重在修德。性修不二,修德有功則性德彰顯。下面是講自利利他之德。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

 

『法音』是為眾生講經說法。『雷震』是比喻,雷響的音聲能引起人的警覺,震動人心,使沒有覺悟的人聽了之后,恍然大悟。他今天真的明白、真的覺悟,得到佛法真實利益。如果佛菩薩不為我們說法,我們不曉得六道輪迴的真相、不知道十法界的真相,我們永遠不會覺悟,永遠不會起個念頭「我要了生死出三界」。不可能知道此事,也不曉得用什麼方法出離,這是不覺。佛菩薩給我們最大的恩惠,就是說法,使我們聽了真正覺悟。

 

雨甘露法。潤眾生故。

 

「法音」、「甘露」都是比喻佛菩薩說法利生。兩句合在一起,意思自然不同。前面的「法音」,是以音聲為佛事。此句『雨甘露法』就不只是音聲,六塵皆說法,口能說法、身能表法,一切萬物也能表法。因此,佛法善用藝術的教學。不單是我們地球上的人,十法界的眾生沒有不愛美的。大家既然愛美,佛就利用美來教學。

 

佛的道場(講堂),所有一切設施美侖美奐,很吸引人。造像美,達到高度的藝術,佛像、菩薩像、龍天護法像,沒有一尊不美。所有一切陳設也美,幢幡寶蓋、香華供養,真的做到盡善盡美。以此作為教學的道具,以此事物來表法。知道美中所含的真義,你從美之中就得到真實利益。理事由是明白,獲得善利。善是行持,使你對人、對事、對物,都可以做得恰到好處,不過分也無不及,就是善利。過分了不善,沒有做到也不善;恰恰做好,是最善。

 

佛法的教學實在不可思議,不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佛菩薩的像也是完全一樣的,佛佛道同,表這個意思。現在人造的佛像都不一樣,佛佛道同,奈何人心不同,人造的佛像,就不一樣。如果佛造的像,決定是一樣的。像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兩個相貌的。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大眾,相貌都相同,何況是諸佛如來。相貌相同,凡夫要辨別那個是佛,那個是菩薩,那個是觀音,那個是大勢至,怎麼辨別?凡夫只有從姿態、手印不同來分辨這是觀音,那是大勢至菩薩。羅漢相就不一樣,因為羅漢沒有破無明,所以心不一樣,相貌就不一樣。「相隨心轉」,破無明,證法身,心是一樣的,相也一樣。菩薩跟菩薩的相一樣,佛跟佛的相一樣。阿羅漢沒有破無明,心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面貌不一樣。阿羅漢相貌有些很古怪的,但是都很善良,就是他的心地善良,他現的相貌也善良,沒有惡相。

 

這是除了音聲說法之外,六塵都說法、六塵都表法。我們要懂得,這樣才能普遍滋潤眾生,教學的範圍就非常廣大。好像雨露,大樹受到滋潤,小草也受到滋潤。佛的教化是平等的,沒有分別。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這一句比喻心量大,能包容。我們今天講肚量,大人有大量。誰是大人?佛菩薩是大人。《八大人覺經》所說的八條是大人的覺悟。大人就是佛、菩薩。我們要學佛,就要學大心量。從前佛家的道場,進山門第一建築物就是天王殿,殿中供奉彌勒菩薩,就表這個意義,就是代表大肚包容。台灣寺院雖然很多,有天王殿的不多,供養四大天王的人很少。我們圖書館印了很多四大天王的彩像,希望大家能普遍供養。四大天王是護法神,一般家庭可不可以供養?如果你知道佛法是教育,佛法是藝術化的教學,就很有必要,就非常需要。

 

四天王中,彌勒菩薩代表平等、喜悅。能包容的是平等。我們學佛的人心量要大,要一切都能包容,要真正學習清淨平等心。東方天王表負責盡職,手上拿著琵琶。琵琶的含義很深,表示我們處世、待人、接物,必須合乎中道。中就是弦要調得恰到好處,音色才美。太緊,弦就會斷;太鬆,就不響。所以,一定要調得恰到好處,這就表適中,表示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

 

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進步,手上拿著寶劍。劍表智慧,慧劍斷煩惱。沒有智慧就不能進步。西方廣目天王代表多觀摩,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觀光、考察,到處去看看。他手上拿著龍。龍代表社會上的人情、事理變化多端。龍是善變的,代表變化。看得多、知道得多,對於這個複雜的社會種種變化,你才應付得了。降龍是這個意思,並不是你真的把龍降服住。所以,龍是代表社會的千變萬化,要有能力制服,社會才能安定,才能給大眾帶來幸福安定的生活。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著傘蓋。傘蓋防止污染。聽太多,心裡受污染。傘蓋用意很深,雖廣見聞仍能護清淨心、平等心而不為所動,這就是美。你才曉得真、善,美、慧,佛門才有。佛門之外,真、善、美、慧皆是有名無實。

 

從這一句經文,諸位細細體會,才真正了解真實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講拓開心量,彌勒菩薩代表心量廣大,『大慈等故』。

 

如淨蓮華。離染污故。

 

佛門用來表法最多的是『蓮花』。蓮花比喻清淨。蓮花的根生在泥土裡;它的莖長在水中;花開在水的上面,表法就很明顯。佛把污泥比作六道,六道都是污染的;把水比作四聖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代表清淨;花開在水面上,不但六塵不染,四聖也不染,代表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是佛教導我們的;佛沒有教我們停留在佛法界。若停留在佛法界,就錯了!沒有離開水面,還在水底下。

 

超越十法界,《華嚴》上不得已起個名字,稱「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這是佛菩薩希望我們證得的。所以,蓮花代表這個意義。不但六凡不染,世間法不染,出世間法也不染。《金剛經》上,佛講得很明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指佛法。佛法還要捨掉,何況世間法。世法、佛法都不執著,蓮花代表此義。

 

如尼拘樹。覆蔭大故。

 

這是比喻「清淨不染」。不但菩薩對於「六凡法界」不執著,即使「四聖法界」也不執著,世出世間法都能捨離。捨離一切分別、執著,自然就不生妄想。菩薩念念幫助眾生覺悟,這是無盡的慈悲。我們曉得眾生一切的苦痛,都是從迷惑所生的。如果能破迷開悟,必定離苦得樂,這才真正把關鍵找到。

 

諸佛菩薩對於眾生最大的恩惠,就是為眾生講經說法,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出來。即使為眾生宣說正法也不執著,做到「三輪體空」。不以為自己是能說,如果以為自己能說,就著「我相」;也不執著眾生能聽,如果執著有眾生聽懂了,就著「眾生相」;亦不執著其中「說法之相」,這稱為「三輪體空」。

 

雖然心地這樣清淨,但不礙說法。所以,佛還是天天說法,時時說法,處處說法,從未中止過。我們也聽到佛門常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到底是說了,還是無說?佛菩薩不執著「能說」、「所說」,也不執著「能聽」、「所聽」,一切都不執著,就是「無說」。「說」是什麼?天天為眾生講經說法,所以「說」與「無說」是一樁事情。眾生有分別心,認為「說」跟「無說」是兩樁事情。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事實真相不太容易理解,不知道「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又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佛是能說的人,我們是聽經的人。假如我們會聽,就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樣的態度來聽,真正會開悟。

 

我們聽經幾十年都不曾開悟。不但不開悟,反而把意思聽錯、曲解了,原因就是有分別、執著。「聽」,耳根聽得清楚明白。「無聽」,對於這些言說,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決定不分別、不執著。聽得懂,覺悟了;聽不懂,不理會。不懂就算了,心不被境界所轉,亦即不被講經的音聲所轉,心是如如不動,這就是「聽而無聽」,所以能開悟。凡夫不是這樣的,他隨著說法的音聲轉,就是隨聽隨分別,隨聽隨執著,完全落在意識裡。這樣聽經,不能開悟,只能得一點佛教的皮毛常識而已。這種常識有沒有用處?於戒、定、慧,於生、死分上,毫不相關。所以,佛菩薩會說,我們要會聽,才能得利益。

 

『如尼拘樹』,這句是說佛的平等慈悲。「尼拘樹」生長在印度,古德的註解裡說,這種樹很高很大,樹葉很大,因此樹蔭就大。印度是熱帶,樹蔭底下很涼爽。把佛說法比喻成蔭涼,眾生在樹下得到樹蔭的遮蔽,意思是形容佛的大慈大悲,能覆蔭一切眾生,離熱惱得清涼。

 

如金剛杵。破邪執故。

 

前一句比喻「慈悲」,這一句比喻「智慧」。經上凡是講到智慧,都用「金剛」作比喻,如「金剛般若」。金剛是金屬裡最堅硬的,能破一切物質,而一切物質不能破它。我們要從古代的背景看,不能從現代的眼光看。現代科技很發達,連金剛鑽也能分解。古時候沒有這個技術,金剛鑽就是最堅硬的。所以,佛取「金剛」比喻能破一切邪見、執著。

 

「邪執」是兩樁事,就是佛在《華嚴》上講的「妄想、執著」。「邪見」就是妄想。只有智慧現前,二障才真正能破。譬如阿羅漢,智慧沒開,全憑定功。煩惱被定功伏住,不起作用,稱「伏煩惱」。煩惱沒斷,只是定功伏住而已,因此煩惱就不起作用。煩惱雖未斷,跟斷了差不多,是以第八定伏住。這種定功不能永久保持。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定」,定力能支持八萬大劫。可是八萬大劫過了,定會失掉。失掉了還要搞六道輪迴,所以不能出三界,也就是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必須修到第九定,佛法稱「九次第定」,才超越六道輪迴。這種定功深,不會退轉,這是阿羅漢所證得的,這樣才超越三界。

 

煩惱斷得了嗎?其實煩惱不是斷,是轉變。智慧開,就把煩惱轉變成菩提。所以,大乘法講「煩惱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煩惱」,真的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智慧開,覺悟了,煩惱就是菩提。迷惑的人沒有智慧,菩提就轉變為煩惱。由此可知,只是迷、悟兩種不同的名稱。名稱不同,理事一如。論受用,煩惱不自在,菩提自在。作用不同,煩惱痛苦,菩提大樂,苦樂不一樣,事實就在一念迷、悟之間。

 

「杵」是古代的兵器。此處是指金剛寶杵,最為鋒利,用此比喻智慧能破無明重障。

 

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這一句經文裡,定、慧都具足。「定慧等持」,功夫就得力。我們的定、慧功夫都不夠,所以常常被外面境界動搖。

 

「魔」是折磨,身心都不自在。《八大人覺經》裡將魔歸納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五陰魔」,六道凡夫都有。「五陰」是色、受、想、行、識,也就是《心經》裡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本來不是魔,迷了就受它折磨。「色」是物質,所有物質的現象就用這個字作代表。今天的物理現象就是佛經上講的「色法」。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心理現象合稱「五陰」,可以說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的現象包括盡了。迷惑的人不認識它,受它的折磨,這五陰就變成魔。覺悟之后就不受它折磨,就可以自在的享受,自在的運用它。

 

第二類是「煩惱魔」。煩惱很多,天親菩薩把它歸納成二十六大類,其中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都不出這二十六類。根本煩惱再歸納成三個,稱為「三毒」。三毒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使我們身心不安,使我們在六道受苦受難。六道就是三毒煩惱變現出來的幻境。佛講,貪欲變餓鬼,餓鬼道是這麼來的。

 

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貪心,就沒有餓鬼道。不只是將來不墮餓鬼道,對你而言,根本沒有餓鬼道,想見也見不到。沒有瞋恨心就沒有地獄道。地獄是瞋恨變現出來的。嫉妒、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不愚癡就沒有畜生道。所以,三毒煩惱變現的境界是三惡道。如果把這三條再歸納成一類,就是三毒的毒中之毒,沒有比這個更毒,就是「貪」。所以,菩薩修行,對治的方法,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捨、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對治貪煩惱。煩惱是魔。

 

第三類是「生死魔」。生死是很大的折磨,生死最苦。「生苦」我們都受過,迷人健忘,也忘得乾乾淨淨。假如生不苦,前世的事情就會記得清楚。因為受極大之苦,所以把從前的事情都忘了。「死苦」也是極大的痛苦。佛經上比喻:人臨終,神識離開身體時就好比「生龜脫殼」,把活烏龜的殼剝下來。實在講,比這還要痛苦萬分。所以,生、死是極大之痛苦。

 

五陰、煩惱、生死,都是自己本身的,都不是外在的。外在只有一種,就是第四類「天魔」。天魔統指外在環境的折磨,所以含義很廣泛。前三類是內心的,是自己與生俱來的。外在環境怎麼會折磨人?因為有內奸,裡應外合才有苦。自己本身若無煩惱,沒有分別執著,外面的誘惑對你就不產生力量,你就不會動心,於是外面環境都變成護法,都護持你。心裡有貪、瞋、癡,外面環境就盡是魔障。

 

由此可知,要想魔不能動你,應該要具備那些條件。菩薩有定、有慧,用本經經題上的文來說,就是「清淨、平等、覺」。『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外」是心外求法,稱為外道,總指內心煩惱以及環境的誘惑。此段一共舉了十五個比喻,都是比喻極樂世界的菩薩自行化他的真實功德。以下再舉事實來說明。如果只有比喻,沒有真正的事實,比喻就落空。明瞭實際的狀況,才知道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關於讀經,今天上午有一位同修告訴我,他煩惱得不得了,有時候經都念不下去。心情好的時候,可以念一卷、半卷。心情煩起來,一句都不想念。他問我怎麼辦。讀經是不是能伏煩惱?讀經確實是能伏煩惱。誠心誠意的念,把一切妄念都放下,一心一意念經,能伏煩惱。伏煩惱是斷惡,斷惡是修善的先決條件。不能修善,則不能積功累德。斷惡要修善才有功德。善要怎麼修?要認真的依佛教導去真做。

 

我們讀經文『其心正直』,立即反省我自己的心是否正直,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念到這一句,就提醒自己心要正,心要直,就得受用。「正」則不邪。心裡有邪念就不正。什麼念是邪念?有念皆邪。無念是無明,有念是邪念。無明心不正,邪念心也不正。心正是真難!

 

「八正道」之正念、正思惟,以淨宗而言,就是一句佛號。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可見我們念佛、想佛是「正念」。如果不念佛、不想佛都是「邪念」,無念、無想的時候就是「無明」。邪念、無明決定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這是嚴重問題,決不是兒戲。心不能不正,時時刻刻都記住念佛、想佛。跟眾生接觸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勸他念佛,這就對了,這個念頭就是正念。自己不念佛、不是勸人念佛,都不是正念。

 

「直」是直接。「直心是道場」,這是沒有委曲、沒有曲折之意。《楞嚴經》說得很清楚,直截了當。諸佛菩薩的心正直,六道凡夫的心邪曲。「曲」是彎彎曲曲的。我們要以念佛、讀經的方法把邪曲的心改過來。正直的心是「直心」;邪曲的心是「妄心」。心正了,智慧自然就現前。智慧是真心本來具足的,你就有能力『善巧決定』。「決定」是指果斷。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決斷的能力,而且做得恰到好處,這是「善巧」。恰到好處沒有一定的標準,因為每個時代一切眾生善惡的標準不相同,每個地區的標準也不相同。菩薩因時、因地、因人、因物,他的決斷皆能恰到好處。這一句是「總說」,底下是「別說」。

 

『論法無厭』是指幫助別人,教誨不倦。自己還有什麼好討論的?自己心地清淨,一念不生,沒有言說。但是眾生愚迷、不覺,菩薩要幫助眾生覺悟,一定要為眾生說法,要有很巧妙的方法誘導眾生入佛門,讓他認識佛法、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行佛法,他就得好處。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利他的,與自己真正不相干。自己真正曉得世出世間法裡無有一法可得,這是完全了解事實真相。

 

『求法不倦』是指自己修行,是上求佛道。「論法無厭」是下化眾生。二者皆須勇猛精進,不厭不倦。為什麼要精進努力修學?因為修行尚未達到圓滿。等覺菩薩還是求法不倦,要破最后一品生相無明,才達到大圓滿的境界。等覺菩薩尚且要精進求法,何況我們在凡夫位,縱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彌陀大願威德的加持,神通道力好像都跟大菩薩相等,實際上,一品煩惱也沒破,要不「求法不倦」怎麼行。

 

我們在世間,煩惱、習氣、業障太重,想精進,身體受不了,這就是業障。我們造業就要受這個果報。「業」是障,「報」也是障,障礙我們不能精進。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障礙就沒有了。帶業往生,雖然將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習帶去,卻完全伏住,絕對不起作用。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得的報身是彌陀本願加持,所得的身相跟佛的身相沒有兩樣。所以,那是平等世界,報障沒有了,也不造業了。到那個時候,確實可以做到不疲不倦,勇猛精進。

 

『戒若琉璃』。「琉璃」比喻清淨。持戒就清涼、清淨,這是戒的真實功德。『內外明潔』。我們今天持戒能做到嗎?戒律持得再嚴、再好,也不能內外透明。原因在我們有分別、有執著,自以為持戒很了不起,別人都不如我,他們都破戒,將來都要墮落。起了這個分別、妄想、煩惱,雖然持戒,就不清淨。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要切記!還看到世間的過失,表示心不清淨,戒也不清淨。淨宗是大乘戒,大乘之大乘、圓中之圓、頓中之頓,與一般標準完全不一樣。大乘是戒心地,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戒行具足。心清淨,身口那有造業之處。

 

佛菩薩在世間應化,「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是舞台上表演,是「善巧決定」,不是破戒。中國人都曉得濟公長老,《大藏經》裡《高僧傳》中的《濟公傳》,記載著他的弘化事蹟,是真的。他有沒有破戒?心地清淨,喝酒、吃肉、裝瘋賣傻,為度眾生。這是他的善巧決定,度了多少眾生,教他們斷惡修善,是攝受的方便。他是菩薩再來,他有能力,我們不行。我們要度打麻將的眾生,天天陪他打麻將,我們也墮落了。現在還有吸毒的,想度他,也跟他一樣去吸毒,非但度不了他,怕的是被他度了。人家真有能力「和光同塵」,眾生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到最后,令一切眾生在其中覺悟,令眾生在這裡回頭。他有這個本事,清淨不染。這兩句是身教,要真正做到,再影響別人。

 

『其所言說,令眾悅服』。「誠於中,而形於外」,內心不真誠,說話別人不相信。要真誠、要真做到,你說的話,別人才會相信。自己做不到,要教別人,別人不會相信你。所以,諸佛如來已經證到極果,不像菩薩自己還要學,一面教別人,一面還在學習。諸佛如來沒得學,學圓滿了。圓滿之后,還應化在世間,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為他說法。現的身相還要持戒,要守規矩,因為要作好榜樣給眾生看,讓一切眾生仰慕,跟著他學習。仰慕他,尊重他,敬愛他,才能跟他學習,這是「大慈大悲」。

 

下面四句經文意義非常深遠。前段是講自行化他的原則。自己不能做到,就沒有辦法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先要自己真正做到,不是勉強做。勉強做,人家一眼就看穿,假的、裝的,不自然。真正契入境界,是自然而不是裝模作樣。示現在人群中,就是我在講席上常說的,是最幸福、最快樂的人,令別人一見就想跟他學。自己不入這個境界怎麼行!真正有智慧、真正有能力、真正幸福快樂、真正自在圓滿,這不是假裝的,是自然的。

 

這樣才能「令眾悅服」。教他,他會跟你學習,因為你都做到,都得到了,他們相信。如果你說佛法很好,將來會得到真正快樂,可是自己卻每天愁眉苦臉,一點也不快樂,那就是假的,人家不相信,聽了會懷疑。

 

以下四句是講擴大影響,把殊勝的佛法推廣。用比喻來說。

 

擊法鼓。

 

鼓的音聲,很遠就能聽到,能振奮人心。古代打仗的時候,戰鼓一鳴,士兵就提起勇氣,往前衝鋒陷陣,生死都忘了。這是比喻菩薩們把佛法往深遠處傳播。

 

建法幢。

 

『法幢』代表講經說法。從前寺院講堂裡講經說法時,寺外旗杆上就掛上幢,人若看見,就知道今天此地講經說法,喜歡聽經的人,自然就來了。所以,佛教所有的活動,是讓你知道,但是不拉你來。你願意來就自己來,不勸你,不拉你來,這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有機緣,一定告訴你,但是不勉強你。實際上,這兩句經文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弘法利生」,把佛陀教育推薦、介紹給社會大眾。

 

以往做這項工作只有兩種方式:一是講經,一是印送經書。印送經書較晚,一直到最近幾年,在台灣才有大量印送經書之舉。這是得力於社會富足,得力於科技發達,成本低,可以大量印刷。實在講,講堂講經還是受限制。因此,在這個時代,「建法幢」應當建立在衛星頻道上,用電視、廣播,把佛法送到全球每個人的家庭裡。喜歡聽經的人,打開電視機就聽到,打開電腦即可接收到一切的佛法資訊。

 

民國六十八年我初到美國,同修們就問我,可不可以把講經現場錄影錄下來,再將錄影帶送給他們。我們的圖書館因此就變成視聽圖書館,錄音帶、錄影帶就這樣向外流通。其實現代弘法工作,利用高科技,不需要大道場,不要多信徒,不要錢財,身心清淨,就能將佛法弘傳世界。

 

曜慧日。破痴闇。

 

這兩句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以上四句是講菩薩在十方世界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怎麼作法,目標何在,四句都講得清楚。方法要隨著時代而變,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在尖端科技的時代,道場要小,開銷就小,維持非常節省,把多餘的力量用在廣大傳播的用途上。利用現代科技的工具印書,書能流通到全世界;製作錄音帶、錄影帶、CD光碟,也能普遍全世界。不但自己可以重複聽,也可以拷貝送給親戚朋友。用電視、電腦的方式,把講經現場送到全球每個家庭。這是從前人無法做到的,現在我們都可以做到。任何地方,我們都應當節省,為了正法久住,弘化十方,用錢要非常正當,才是真實的利益。

 

以下經文是說菩薩們內在的涵養,字字句句都值得我們學習,應當學習。

 

淳淨溫和。

 

「淳」是一點都不夾雜;「淨」是清淨。這兩個字是講內在的涵養。有道德、學問、思想、見解,就真正能做到『淳淨』。如以念佛功夫而言,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淳淨」。『溫和』,表現在外,處世、待人、接物都溫厚和睦。內在淳淨,表現在外自然溫和。所以,溫和也不是裝作出來的,是自然的流露。

 

寂定明察。為大導師。調伏自他。

 

『寂定明察』就是天台家講的「止觀」。「寂定」是止。「止」是止息所有妄念,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都放下。寂定之心,對外面一切事物就能明察。「明察」就是以慧眼看一切事、看一切物、看一切人,看得清楚明白,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內不能寂定,怎麼能看出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寂定是「定」,明察是「慧」。

 

有這樣的能力、有這樣的德行、有這樣的智慧,才足以『為大導師』。「大導師」就是天人師。自己身語意三業都可以作為眾生的模範,可以作為眾生的榜樣,能引導大眾出離三界,出離苦海。「大導師」是佛門對佛的尊稱。

 

由此可知,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在十方世界見到這些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現佛身就是大導師,有能力『調伏自他』。因為他們尚未成佛,所以對自己也要調伏。

 

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

 

這四句說明菩薩教化眾生的態度,及教化眾生應當遵守的原則。「引」是引誘。眾生無知,要以善巧方便引誘他。大乘佛法裡常講,「先以欲勾牽,后令入佛智」,就是教學的手段。他有非常高明的手段,能引誘眾生向佛道。「導」是指導。「群生」的範圍非常廣大。諸位在經典裡,只要能冷靜的觀察,就能看出佛教究竟是什麼。它是教學,是教育,教我們『捨諸愛著』。它跟宗教不一樣,宗教是神愛世人,人也要愛耶穌;而佛教我們把「愛」捨掉,這當然不一樣。「愛」是煩惱;「著」是執著。把一切貪愛、執著都放下,恢復我們的清淨心,恢復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有愛就不清淨,有著就不平等。只要把「愛、著」捨掉,就『永離三垢』,永出輪迴。「三垢」是指貪、瞋、癡。「垢」是染污。這是從自身說的。如果從環境來講,「三垢」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也都是染著、是染污。我們要把佛法的本質認識清楚,這一點很要緊。

 

今天的佛弟子,有很重的責任,有很大的任務,要向全世界人宣告: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佛菩薩的教育。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我們看到,婆羅門女是婆羅門教的信徒,她接受佛陀的教導,念了一天一夜的佛,就成菩薩。她母親墮在地獄裡,她就能把母親度到天上。所以,宗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教育,接受佛陀教育不需要改變他們的宗教信仰,一切宗教信仰者皆當學習佛陀智慧的教育。

 

佛陀教育是不分國籍的,不管那一國人,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任何宗教徒到佛門來修學,都可以證阿羅漢果,都可以證菩薩果位,也可以成佛。我們在《華嚴五十三參》裡看到,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都是標準的宗教徒。今天大家誤會佛教是宗教,嚇得凡是宗教徒都不敢來學,你說冤枉不冤枉!如果知道這是教育,神父來學,變成菩薩神父;牧師來學,變成阿羅漢牧師,都能修行證果。

 

佛門裡「阿羅漢」、「菩薩」、「佛陀」,都是學位的名稱,就像世間的學位:「博士」、「碩世」、「學士」。佛是最高的學位,相當於世間的博士;菩薩相當於碩士;阿羅漢相當於學士。不分宗教,都可以來修學位,這是智慧的教育。我們今天確實有這個責任。

 

我將歐陽竟無居士於民國初年的兩篇演講,大量印贈流通。歐陽大師民國十二年在中山大學的講演,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他說得很透徹。我們要是把佛法當宗教看待,在這一生所得到的就非常有限,得不到真正的受用。所以,一定要認清它是教育,是三世的教育。教學的內容深廣無比,是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的教育。

 

『捨諸愛著』。「愛著」的含義無限深廣。「愛」就是所知障;「著」就是煩惱障。愛就是佛在《華嚴》上講的妄想。愛是妄想;著是執著。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不能見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兩大障礙。愛是「法執」;著是「我執」。所以,這兩個字的意義太深、太廣,把菩薩教化眾生的態度、目的都說出來了。

 

菩薩教化眾生不辛苦,非常自在快樂。下文講『遊戲神通』。教化眾生要是真的像學校老師教學生,則不免辛苦。尤其我聽說現在的中學生,年齡不上不下的,頑皮得不得了,多少老師見到學生都頭疼,苦不堪言!菩薩教學生是「遊戲神通」,自在快樂。這是應當學習的,讓我們認真反省。

 

「遊戲神通」,不但是菩薩的教學,也是菩薩為我們示範,要把遊戲神通應用在生活上。從早到晚,對事、對人、對物,我們的日子怎麼過?若能遊戲神通,就得大自在。佛法真正的受用,你就得到了。佛弟子的形象,在社會上才真正樹立。為眾生作楷模,人家一看到你就羨慕,你為什麼那麼快樂?你的快樂是從那裡學來的?他要向你打聽,向你請教,向你學習。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能做到這個榜樣,佛法的弘揚就不難,很容易被社會大眾肯定。無論是中國人、外國人,無論是什麼樣的種族,無論信什麼宗教,這些障礙一定都能突破。要使佛法教學普遍全世界,這個世界才真正能和平共存、共榮、互利。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這一品經文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真實功德。因此,我們講解也比較詳細。前面共有十五種比喻。既然說極樂菩薩,當然就包括所有十方世界一切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們。從實報土「上上品」往生,一直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都包括在其中。所以,經裡講的實在不可思議。如果以聲聞、菩薩眾來說,我們看了不希奇。可是十方世界有無量無數往生的六道眾生,更有無數往生的三惡道眾生。三惡道就包括地獄道。地獄道的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樣的真實功德,實在是很難令人相信的。所以,此經是大不可思議經,是最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句句都真實。佛決定沒有妄語,佛也不會有一句誇張話,是實實在在的。這是值得我們特別留意,也是令人非常羨慕嚮往的。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比佛、菩薩、羅漢,比不上;比三惡道眾生,我們強多了。但是要特別留意的是「心行」。既然學佛,心要像佛心;行持要像佛的行持,這樣才有把握在這一生中往生。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三惡道決定有分,很難避免。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這一段是廣說真實功德;前面是比喻說。『因緣願力』,不是普通的因緣。普通的因緣、普通的願力,成就不了這麼大的功德。這個因緣是「念佛」的因緣。念佛因緣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如果念佛因緣、名號功德,普遍在此世界宣揚,世界即使有再大的災難,也能化解。但是真正認識念佛功德之大的人不多,這是事實。我們學佛人,尤其是念佛人,一定要知道。此處講的因緣就是具足「信、願、行」,真正深信,懇切發願,認真念佛,這句佛號絕不離口。古人講的「珠(念珠)不離手,佛不離口」,心口相應,這才是真實念佛。

 

有很多同修說,最初把念佛這樁事看得很容易,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我也會念,可是自己認真念起來就覺得非常難。念念就忘了,念念就念到別的地方去了,這才發現念佛不容易。為什麼念念會念到別的地方,會想到別的地方?古人教我們念佛的祕訣,一定要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生處」是這句佛號很生疏,念念就念跑了。妄想、執著很熟,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很熟,現在教我們把妄想逐漸變成生疏,把佛號變熟,這兩個對調一下,功夫就得力。此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相當不簡單。實際上真正關鍵所在,還是認識不清楚,也就是不知道這句佛號真正的好處。知道這句佛號真正的好處,一定牢牢抓住,時時刻刻不放鬆。一轉念頭,生處轉熟就容易,就可以做得到。

 

我們一定要曉得,人生在這個世間,身體很脆弱,生命很短暫,一失人身就墮惡道。想到這裡就真正可怕。如何不墮惡道,還能成菩薩、成佛,就靠這一句佛號。這真是了不起!能把這句佛號認識清楚,是真正有福,在這一生中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跟你相比。

 

『出生善根』,此「善根」是諸佛菩薩的善根。無量無邊的真實善根都從這裡發生出來。所以,第一善根就教我們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淨土,成佛作祖。這個功德利益多大!

 

下一句是講「破魔」,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消災、消罪業。遠離魔障,也要靠這句佛號。雖然佛法許多的法門,經咒、懺悔都有力量消災免難,但是集一切經咒、懺悔的力量,都不如這一句佛號,這是前清乾隆時慈雲灌頂法師所說的。他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告訴我們,罪業深重的眾生,深重的罪業是任何經懺力量都消不了的,唯獨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徹底消除。灌頂大師能說出這一句話,很不簡單。他要不是真正過來人,徹底了解名號功德,這一句話說不出來。所以,我們有業障、有罪業,甚至常常有魔來擾亂,用什麼方法克服?「老實念佛」。

 

現在國內、國外,遇到魔擾亂的人很多,一年比一年多,我見到很多。這些人非常可憐,想擺脫,擺脫不了。我們教他「老實念佛」,他也不一定能做到,念佛也沒用處,魔還是一樣來擾亂。因為不老實念、不專心念,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樣念佛沒有用處。要用清淨心念、真誠心念、大慈大悲心念,感應就不可思議。心地最重要的是清淨。魔怎麼找來的?就是因為妄想太多,魔才來找你的。魔為什麼不去找別人,單來找你?妄念太多,特別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有這些妄念,很容易著魔。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不得不提防的。

 

『尊重奉事諸佛』,這句話在極樂世界是沒有問題的,他們每天去參訪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承事供養。我們現在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這個能力。我們讀《無量壽經》,對於極樂菩薩生活狀況略知一二,也無限嚮往。我們看了要怎麼做?只要真正能尊重奉事阿彌陀佛就行。阿彌陀佛不在我們面前,怎樣尊重奉事?這一本經就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訓,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世尊的轉告,就跟彌陀親自教導我們沒有兩樣。我們果然能依教奉行,就是尊重奉事諸佛;因為一切諸佛沒有不讚歎阿彌陀佛的,沒有不尊重阿彌陀佛的。

 

『為世明燈,最勝福田』。「世」是世間。極樂世界的菩薩平常生活的空間非常廣大,並不限於極樂世界。他們每天都往來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就曉得他們活動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居無定所,沒有一定的住處。正如《金剛經》上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們無所住處,住無所處。生什麼心?「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所以說「為世明燈,最勝福田」。

 

「燈」喻破暗。「暗」是表眾生愚迷,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真假、是非、善惡,往往顛而倒之,這就是「無明」。佛菩薩出現在世間,苦口婆心為眾生講解、指引,我們才恍然大悟,才真正清楚是非、善惡、利害,好比是明燈破暗。

 

「福田」,眾生要求種福。眾生不能沒有福,沒福就很苦。古聖先賢常常教訓我們,禍福是循環的,一定要認識清楚。今天我們表面上看,是有財富,是不錯,但仔細觀察,財富要建立在「德行、智慧」的基礎上,才是真實的財富。所以,福下要有德。我們今天有福,下若沒有德,福報不能長久。福報要長久,一定要「積德」。德要厚積,所以佛法中福跟德是連著講的,「福德」。不可以只求福,不修德。因此,種福就非常重要。

 

真正的福田是佛法,不是形式的佛法。台灣到處寺院林立,是形式。真實的佛法是覺悟人心、覺悟人性。如何教廣大的群眾真正覺悟,福田要從這個地方種,才曉得最勝的福田是宣揚佛法、傳播佛法,是弘法利生的工作。我們要參與這份工作。

 

今天科技發達,對於佛法弘揚,帶來不少的便利。錄影帶、錄音帶、CD光碟大量的傳播,產生很大的效果,這是最勝的福田。最殊勝的福田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可以種。

 

『殊勝吉祥』。「吉祥」是消災免難。『堪受供養』。這些菩薩們應當接受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的供養,因為他們是真正的福田,是真正從事覺悟大眾的工作。真實功德裡最真實的就是這幾句。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是菩薩教化眾生的態度。「歡喜」、「赫奕」是形容火燒得非常猛、非常熾盛,形容他法喜充滿。喜從何來,為什麼這麼歡喜?看到許多眾生覺悟,真正回頭,佛菩薩歡喜。喜的是一切眾生真正肯接受佛菩薩善意的勸導、教誨。「雄猛無畏」含著無限的善巧方便。一味雄猛無畏的態度,不能攝受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要千變萬化,這樣才能契機、契理。「雄猛無畏」就是無論那一類的眾生,善良的、凶惡的、殘忍的,都有方法教導、都有善巧接引,這是形容他的「威德」。

 

『身色相好』。「色相」也是攝受眾生的方便。不但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喜愛相好,十方世界大致相同。因此,諸佛菩薩有些時候示現求福報。「相好」是福報,是修善心善行得來的。佛菩薩不是自受用,而是他受用,希望以相好接引眾生、攝受眾生。所以,雖然是百劫修福,目的還是為度眾生,不是為自己,跟我們凡夫心態完全不同。凡夫是為自己,菩薩是為眾生。

 

『功德辯才』。「功」是指修行的功夫。簡單講就是三學、六度,這是功夫。修行有功夫,當然就有收穫。收穫就是「德」。所以,功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修戒就得定;修定就得慧;修慧就得方便、得辯才。你有「功」,自然就有「德」,功德一定要自己修。「辯才」是功德圓滿成就之相。圓滿成就之相是戒、定、慧。從慧產生「四無礙辯才」。

 

『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此是總讚歎。美好而沒有絲毫缺陷,中國人稱之為完人。諸佛菩薩確實稱得上是非常完美之人,找不到缺陷。

 

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很難得。世尊為我們說出西方世界菩薩們的真實功德。下文是諸佛讚歎為作證明,證明釋迦牟尼佛講的話完全正確。這樣的經典到那裡去找!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常」是時常,幾乎是每天。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對於西方世界的菩薩特別讚歎。讚歎西方世界的菩薩就是讚歎阿彌陀佛,因為這些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學生。讚歎學生就是讚歎老師,是老師功德成就的、老師教學有方。這一點,我們要多想想,不能輕易看過。

 

諸佛的讚歎,意義圓滿到極處,稱他是『究竟菩薩諸波羅蜜』。「究竟」是圓滿。菩薩行之中,沒有一樣不達到究竟圓滿,這是真正難得。「諸波羅蜜」是大乘經裡常說的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行」是行門。「萬」是形容詞,不是數目,就像四弘誓願裡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萬」就是無量的法門。菩薩所修無量法門歸納起來,不出六大類,就是我們講的「六波羅蜜」。每一類所包括的法門都是無量無邊。「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文是「究竟圓滿」之義。他們都修到究竟圓滿,這句話諸位聽了,不曉得作何感想?如果真正懂得這句話的意義,一定會下定決心,非去極樂世界不可。

 

要曉得,「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是什麼人才做得到的?佛在大乘經說,法雲地菩薩、等覺菩薩才能做到。惡道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這個境界。所以,淨宗法門是「最難信之法」,許多菩薩聽到都搖頭不相信。菩薩修到法雲地、等覺,要經歷三個阿僧祇劫,這是佛的方便語。《華嚴經》上講的真實語,是要修無量劫,才能到這個地步。怎麼只念幾天佛,往生就得到?菩薩怎麼能服氣!人家修無量劫才修到,你念幾年佛,往生就得到。這話是佛說的,還有十方諸佛作證明。

 

難怪夏蓮居老居士在這本經會集完成之后,他寫了幾首偈,會校《無量壽經》敬題三偈,第三首末后:「佛云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這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確實是萬億人中一二知。

 

李老師當年講經曾說,不求帶業往生的人是「非愚即狂」,不是愚癡就是狂妄。「狂妄」就是精神病,不正常。正常的人那有不求往生的道理!實在是太難得了。這句話的意義非常深,非常真實,非常難得。

 

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這句話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生滅是兩邊,不生不滅也是兩邊。兩邊不住,中道不存。菩薩到底在那裡?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眾生有感,菩薩就現身。菩薩長得什麼樣子?菩薩沒有一定的樣子,「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喜歡他是什麼樣子,他就現什麼樣子,隨眾生心現相,他自己從來沒有起心動念。自己若有念頭,就有一定的相,就不能千變萬化。自己沒有念頭,所以他的相能隨眾生心轉變。

 

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行遍道場』。「道場」指一切諸佛剎土。菩薩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遠二乘境』,永遠不會墮落在二乘。二乘人自利而不利他;菩薩完全利益一切眾生,捨己為人。以上這幾句是諸佛的讚歎,為釋迦牟尼佛作證明。以下是總結。

 

阿難。我今略說。

 

本經前半,阿難尊者是當機者。這一部經是阿難代我們啟請的。佛教阿難也就是教我們大家。阿難是我們大家的代表。佛說『我今略說』,就是簡單的介紹。

 

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

 

這句話非常重要,證明剛才所說的沒錯,從下下品往生到上上品,『悉皆如是』。

 

『所生菩薩』是指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菩薩法界,沒有人天,也沒有聲聞。經上有的時候說人天,有的時候說聲聞,都是比喻。經上講得很清楚,交代得很清楚。極樂世界不但是純一菩薩,而且是純一「普賢菩薩」,這是無比的殊勝。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修普賢行,所以是普賢菩薩的法界。

 

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如果細說,實在說不盡;這是略說而已。略說幾句就令我們非常嚮往,能令我們信心不逆,下定決心非去不可。對我們而言,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好處,這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其他法門裡也找不到。縱然其他法門裡有,但是難修,一生中未必能修成功。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只怕不肯學;如能信願持名,肯學決定成就。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維基 Wiki | MSN | 佛教 | 經典圖書館 | 

| 電視 | 購物 | 兒童 | 書店 | 雜誌 | 視頻 | 免費佛經 | 音樂下載 | 熱門網站 | 佛教論壇  |

般若文海佛教經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