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藏本願經講記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聖一老法師述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從聖旨得名。

 

囑是頂受所囑,累是甘而弗勞。——從菩薩得名。

 

囑是如來金口所囑,累是菩薩丹心頂戴,從受授合論。

 

人者,意也。凡有所作,當善思惟、善籌量、善憶念,方名為人。

 

人根機利,天結使薄,容易學道。故佛將人天二眾,囑累地藏去度。

 

經云:『頗有發願,令五道同日成佛否?』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無上道。要先化三趣,令得人天,然後乃可如願。』

 

此文甚合地藏菩薩先度三途生人天二道,然後以佛法而教化之。所以如來以人天付囑地藏。

 

裴休丞相云:『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獐狨之悲,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人身難得,整心慮,趣菩提,唯人能。我們珍惜人身啊!

 

佛滅度後,諸大菩薩,各化一方,隨所應度,而至十方國土。唯地藏發願為幽冥教主,悲心偏向南閻浮提。物機所在,故特囑之。

 

如父臨終,不遺命遊學諸子,特將諸幼兒,付託在家長男,必使教令成才,毋傷我愛,故名人天囑累品。

 

此經十三品,從第一、二品明地藏能化之主,第三、四、五品明地藏所化之機,第六、七、八品明度生之緣,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品明成佛之因,能所緣因共合而成地藏本願經。稱佛名號品,是佛寶;較量布施,是法寶;見聞利益,是僧寶,最後以三寶功德結束全經,可稱洋洋大觀,度眾生方法,圓滿美善矣!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

 

世尊舉金色(母陀羅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前摩頂是慰勞度生辛苦,今摩頂是囑累勞煩救拔。前一手摩無量分身地藏頂,表一多自在;今一臂摩一頂,表本跡一如。

 

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讚德之文。

 

世尊在人天大會之前,又摩地藏之頂,付囑人天之眾,如國王將崩,將儲君幼兒託孤大臣一樣。子幼而國大,日久而心長,有說不盡之意。今日佛涅槃時至,將未度的人天囑託地藏去度,語重心長,所以連呼地藏之名。而讚之,能勝此任也。

 

「汝之神力,不可思議」。

 

地藏從性起修,修成無量功德與法身和合,就能分無量身,到無邊世界廣度眾生。華嚴經云:『水銀和真金,可以塗佛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在。』地藏一身分無量身,一一身又化無量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其神力若斯,誰人能思議呢?

 

「汝之慈悲,不可思議」。

 

地藏以智照理,破盡見思、塵沙、無明三惑煩惱,得見真如實相,與一切眾生同體。眾生有苦,就是我的苦;眾生有樂,就是我的樂。菩薩無樂,以眾生之樂為樂;菩薩無苦,以眾生之苦為苦。所以菩薩一定要拔眾生之苦,與眾生之樂,方才心安。所謂『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此之謂也。其慈悲——拔苦、與樂之心,誰人能知其涯際,故云「不可思議」。

 

「汝之智慧,不可思議」。

 

地藏悟理生解,解理惑滅,或心滅智生。破無量之惑,生無量之智,照無量之理,出無量之法,度無量之眾。其智波羅密,度人到彼岸者,誰能識其數量呢?故云「不可思議」。

 

「汝之辯才,不可思議」。

 

地藏從根本智起後得知智,親近恆沙諸佛,廣學無量道法。大用現前,巧妙無方,從實施權;施無量之權,逗無量眾生之機,說種種方便之法,無不藥到病除,聞法獲益。其方便度生之辯才,阿誰能思議呢?

 

「正使十方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大論云:『菩薩具足十地、六波羅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無量清淨佛法。為眾生故,久住生死,不取阿耨菩提,而廣度眾生。如是菩薩,諸佛讚歎。』正地藏菩薩之謂歟!

 

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付囑人天之文。

 

前呼地藏愛語讚德;今呼地藏悲語付囑。「請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之前,再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由汝去度。無令是諸眾生,墮三惡道中,乃至一日一夜受苦;何況更落五無間獄,及阿鼻地獄,受無間苦、受無數苦,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根性無定之文。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迷真起妄,惡業多端;從緣而出,千差萬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事難成,壞事易造;累劫積習所感,致令今生志性無定,種子起現行,多造惡業。縱聞佛法,始發道心,道力不勝業力,須臾即退;若遇惡友,親近惡緣,念念增長惡業,以是善退惡增。如是等人,云何可度!故吾曾分是形,隨其根性,變百千億身,示同其類,而化度之。」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付囑擁護之文。

 

「地藏,吾今日在天宮,殷殷勤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因人天二道是法器,人根機利,天結使薄,且六根具足,學道易,可以造就,堪修菩提。

 

「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女等,於『佛』福田種善根,於『法』福田種善根,乃至一毛之輕、一塵之小、一沙之細、一渧之微,只要少許善根,種在八識田中,汝須以道力,在在處處,擁護此人漸漸修行,增進無上菩提,切勿令其退失善根,則幸甚矣!」何以故,人身難得故。

 

處胎經云:盲龜浮木孔,時時猶可值。人一失命根,億劫復難是。海水深廣大,三百三十六,一針投海中,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難得過於是。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

 

將墮之文。

 

復以擁護漸修之次。「地藏啊!未來末法之世,若天若人,臨命終時,隨業受報。」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不一定今生造罪入惡道,久遠劫前造罪,今日緣熟,亦受果報;或今世造業,臨終受報。如是宿業、今業,落在惡趣,「臨墮之時,或至門首」,未入地獄前,請用方便,而救拔之。

 

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是諸眾生,不論有罪無罪,若能念一佛名、一菩薩名、大乘經典一偈一句。」是諸眾生,既口念,其心就念;口念心念,心念才能口念。其心既有佛法種子,「汝以神力,用異方便,而救拔之。於是人所,為現無邊身。」法身一現,地獄便空(因迷法身,故有地獄)。

 

經云:『法身流轉六道,處處皆聞。』法身一現,地獄即空。承此佛法善根及大士神力,遣令生天,受勝妙之樂。

 

昔僧俊,誦晉譯華嚴一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即空地獄,事載記傳。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人天二道是法器,可以修行悟道,故世尊說偈,將人天殷勤付囑於地藏——以神通現身,以方便說法,而將護之,莫令墮在三惡趣受苦啊!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允度出苦之文。

 

「爾時」者,世尊在天宮付囑之時。地藏菩薩體佛慈意,一口答應,允度六道眾生,亦滿自本願。故云「唯願世尊,不以未來眾生為慮」。

 

如來滅度之後,「未來末法世中,若有善男女等,只要他在佛法中生一念恭敬,種下善根;既有成佛種子,我必用百千種方法,度脫此人,於生死海中,速得解脫」。

 

所謂『千里遠行,始於初步;千念萬念,不離初念。』最初一念,即感地藏菩薩度脫生死。

 

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初念是成佛之因,「何況聞諸善事,皆去奉行,修諸善念,增長最初一念善苗」。只要善苗增長,則善法生而惡法滅。善法成熟,豁然大悟;又加地藏護念,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虛空藏。

 

大智文殊發起此經,我佛絕口讚揚地藏功德難量,唯虛空藏菩薩,才能容納。所謂『無一法不歸空如來藏故』。所以,最後由虛空藏出來,請問持經福利。

 

虛空藏菩薩經:此娑婆西,過八十恆河沙世界,有佛剎名一切香集依。其中眾生,成就五濁,佛名勝華敷藏如來。彼有菩薩,頂上有如意寶珠,無量釋迦毗楞伽寶,而為圍繞。此珠光明,蔽餘光明,悉滅無餘。其菩薩所有功德,唯除如來,餘無及者。

 

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聞於如來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如來為母說法,虛空藏即來隨喜法會,故始終備聞如來讚歎地藏之事。

 

「勢力」者,思益經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故云勢力。地藏菩薩,有大勢力,能空地獄。只要汝應以地獄空而得度者,菩薩即現大勢力,空地獄而度之。地獄能空,何況鬼道、畜生道而不空耶!能空三惡趣,令得人天樂,故云「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唯願世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等。略而說之。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而受持讀誦者;及稱地藏名而念念不忘者;或瞻禮地藏像而供養、恭敬者,得幾種福利?」

 

心是田主,得福由心。心讀誦、心稱名、心瞻禮,得幾何福?世尊略說。令未來眾生,慕福而修因,也是度生方便之一,故云「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佛告虛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

 

諸佛無我說法,菩薩無我而聽;能所雙忘,打成一片,是真聽法。今云「諦聽諦聽」者,約俗諦而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言受持此經,有如是等功德,令眾生慕德而持經,免種種災難,生種種善根。罪盡福圓,從世諦而入第一義諦,則眾生成佛有望。故云「吾當為汝分別說之」。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

 

先約人道獲福。

 

若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至誠恭敬,五體投地禮拜,及聞此經,乃至受持讀誦。信力為受,念力為持,對本名讀,背本名誦;日久有功,增長聞、思、修三慧。彌勒菩薩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指受持、讀誦之功也。

 

香華、飲食、衣服、珍寶,一切能捨,內除慳貪;一切供養,外敬菩薩。盡情讚歎,智慧由生;一瞻一禮,福德內長。如是善男女,即獲利益。

 

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

 

諸天、龍天冥中護念。

 

二者。善果日增。

 

加修福慧,善果日增。

 

三者。集聖上因。

 

離相修善,積集聖因。

 

四者。菩提不退。

 

斷惑見真,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豐足。

 

四事具足,為四聖種。

 

六者。疾疫不臨。

 

四大調和,身安道隆。

 

七者。離水火災。

 

三災遠離,不憂外患。

 

八者。無盜賊厄。

 

宿怨消除,無盜賊厄。

 

九者。人見欽敬。

 

溫良恭讓,人見欽敬。

 

十者。神鬼助持。

 

道高德重,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轉男身。

 

剛正無私,女轉男身。

 

十二者。為王臣女。

 

植眾德本,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

 

有慧端正,有福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修福勝妙,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為帝王。

 

增修十善,或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通。

 

前因不昧,離塵修道。

 

十七者。有求皆從。

 

隨心所欲,而不踰矩。

 

十八者。眷屬歡樂。

 

親眷、法眷,同心學道。

 

十九者。諸橫消滅。

 

九橫不侵,百災屏除。

 

二十者。業道永除。

 

永不墮落三惡道報。

 

二十一者。去處盡通。

 

得一向志,所往無礙。

 

二十二者。夜夢安樂。

 

夜夢吉祥,身心安樂。

 

二十三者。先亡離苦。

 

祖禰超昇,離惡道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非隨業往,宿福受生。

 

二十五者。諸聖讚歎。

 

自利利人,諸聖讚歎。

 

二十六者。聰明利根。

 

隨聞生解,穎悟敏捷。

 

二十七者。饒慈愍心。

 

大慈愍物,捨己為人。

 

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功德回向,畢竟成佛。

 

上來二十八種,是人道持經修行,所獲福利。

 

復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歎瞻禮。得七種利益。

 

復以人道得益之次。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而稱念,禮地藏形而恭敬,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而稱揚讚歎、瞻禮供養,得七種利益

 

一者。速超聖地。

 

神有五通,持經修行,增進漏盡通。

 

二者。惡業消滅。

 

鬼神無始宿業,仗地藏力,一律消除。

 

三者。諸佛護臨。

 

依此經修行,見同佛見、行同佛行、德同佛德,離佛不遠,諸佛護念。

 

四者。菩提不退。

 

斷惑見真,從真起修,菩提不退。

 

五者。增長本力。

 

修德有功,性德顯露,增加真如內薰之力。

 

六者。宿命皆通。

 

不違本願,以鬼神身,作護法事,方便度生。

 

七者。畢竟成佛。

 

擁護眾生,不退初心,積功累德,畢竟成佛。

 

爾時十方一切諸來。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及大菩薩。天龍八部。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歎未曾有。

 

地藏是十地菩薩,『十地』功德圓滿,便證菩提,由本願故,不取正覺,所以地藏功德與佛相齊。其度生大威神力,是不可思議,唯佛乃能知之,餘無與等,故云「歎未曾有」。

 

是時忉利天。雨無量香華。天衣珠瓔。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已。一切眾會。俱復瞻禮。合掌而退。

 

佛說此經已,時帝釋天王是檀越,從始至終,在忉利天聞佛宣說,所以忉利諸天,最為歡喜。知地藏菩薩,本願利益人天;又廣度三途,上生人天,則天人增多,何樂如之!是以忉利天眾,雨無量天華(芬香馥郁),無量天衣(繽紛而下),無量珍珠瓔珞,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能說之教主),及地藏菩薩(能行之願王)。作如是供養已,一切在會大眾,俱復瞻禮教主及願王,合掌一心,恭敬而退;各還本處,護持此經。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維基 Wiki | MSN | 佛教 | 經典圖書館 | 

| 電視 | 購物 | 兒童 | 書店 | 雜誌 | 視頻 | 免費佛經 | 音樂下載 | 熱門網站 | 佛教論壇  |

般若文海佛教經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