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一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四面。我們將經文念一遍。「如此娑婆世界,毘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度。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昨天呢?我們將註解也唸了一大段,今天我們繼續看這個註子裡面,我們看這個布施。在四十五頁倒數第三行,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裡面有內財、有外財,經上舉的以生命布施,這是內財;以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這屬於外財。這三種布施得三種福報,財布施是得財富,果報是財富,我們今天世間有許多擁有資財的人都是前生修財布施所得到的果報。
法布施是得聰明智慧的果報,我們也看到有許多,確實有非常高的智慧,智慧雖高,有的他沒有財富,他的生活很艱苦,這一類就是前生當中他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有很多發大財的,大公司的老闆、董事長,小學都沒有畢業,他發了大財,億萬的豪富,那他就是前生專修財布施,沒修法布施;所以他沒有聰明,沒有念過什麼書,福報大,底下辦事可能都是些博士替他做事,因為這些人有智慧沒有福報,沒有財富。
那麼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因此我們懂得因與果,實在說這三種布施都要修,這福報才算是圓滿。底下這麼長講了一段因緣,這因緣是經裡面所說的它引用最勝仙人的一段故事,來說明內財的布施難行能行,這個故事諸位自己去看,我們不耽誤時間。
翻開四十六面倒數第三行,「是故當知,若人能恭敬求法,佛於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滅。雖在異土,常面見佛,得聞正法。」這幾句話很重要,諸位把前面這段因緣讀了之後,這幾句話的意義你就明瞭了。在第二行講觀心的解釋,這解釋是兩層解釋,前面是因緣釋,下面是觀心釋,「謂觀察此身」,這是用智慧去觀照,「若皮若骨,都無定實。」為什麼?是因緣所生法,既是因緣生法,它沒有自性,也就是沒有自體,正是佛法裡面常講的當體即空。「無我我所」,在五蘊法裡面,覓我了不可得,既然我都沒有了,那裡有我所有呢?當然我所有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我與我所,實在講是一種虛妄的情執,絕對不是個真實的,可是世間人以為是真實的,這個可以說是根本的過失,就是在這個虛妄的執著。
「雖見似有」,這個有是假有,佛經裡也稱為妙有,不是真的有。「如泡如燄,如聚沫、如芭蕉」,佛經上有許多的比喻,金剛經上把它比作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明有沒有這個相呢?有這個相。是不是真有呢?不是真有,是幻有。「既無自體,原同法界」,我們要追究它的確沒有自體,一一法都沒有自體,那麼它體是什麼呢?體就是一真法界,體就是真如本性,的確一切法同一個根源裡面發生的,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法同一個根源。「如是一一推徵,三諦具足」,即空、即假、即中。「依而修之,即成三觀。詮此義時,聞已生解,契圓理機,便是寫經,經是詮表生解義故。如其不觀不推,迷心取相,寫亦奚益哉?」,寫經又有什麼利益呢!那麼這個解釋完全是從理上來觀察,可以說是最為深入,真正能夠得佛法的精髓,比因緣解釋要透徹得太多了。
但是這不是一般初學人能夠達得到的,可是我們一定要明白佛經裡面真正的意趣是在這個地方,那麼這一段經文是講寫經,主要提的是寫經,用生命布施寫經,那麼這就講到發心的相狀。在大智度論裡頭說,如果有人發願,願自己將來作佛要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人就是發了菩提心了。可是發了菩提心,他心既然不一樣了,他的言行也就變了;我們曉得我們的言語、行為都是受心的指揮,所以心清淨,我們的身口都清淨,心是個佛菩薩的心,他的言語行為沒有一樣不像佛菩薩,會改變的。如果說心發了,言行還沒有改變,那不是真發心,真正發心一定改變,他不一樣,我們可以在行動裡面,能看得出來。
大智度論裡面給我們舉了十個例子就是說明發菩提心之後,他的態度就不相同了,我們今天所謂是風度、儀表,他自自然然就起了變化;現在也所謂是氣質不一樣了,變了,不是凡夫的氣質了,是佛菩薩的氣質了,不相同了。那十種呢?第一種親近善友,他所交往的都是真正的善知識,都是身心清淨、正知正見,他跟這些人往來。當然與這些善知識往來,常常受善知識的熏陶,氣質那有不變的道理,一定會變的。第二,他知道供養諸佛,供養諸佛不必多說,我們十大願王第三願就是供養佛。
第三,修習善根,這在前面都說過了,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再加上大乘的善根精進,他認真地修學。第四,他有非常殊勝的志向,他要求最殊勝的法門,這是能夠看得出來的。在一切法裡面那一個法門最殊勝,這是不言可喻,在華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地清楚明瞭,那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這是最殊勝的法門,真正發了菩提心,沒有不求生西方淨土的。第五,在待人接物當中,心地清淨、慈悲、柔和,不會有暴躁的行為。第六,遇到苦難能忍,決定不會怨天尤人。第七,慈悲深厚,待人接物真正的慈悲。第八,深信平等,平等是佛給我們講的生佛平等,眾生與佛平等,萬法平等。如果你能夠深信佛所講的平等的理,你在一切境緣當中,決定不會起貢高我慢的心,謙虛恭敬的心才能夠生得起來。第九,愛好大乘佛法,能夠以大乘佛法幫助一切眾生。第十,求佛智慧,一定是求如來果地上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發心的十個樣子,十種相,我們也應當要知道的。這些在慈舟法師普賢行願品親聞記裡面都引用的有,大疏裡面是更詳細。
我們接著看下面經文,在四十七面,「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虛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這一段經文當中有省略,看一個頭,看一個後面;頭呢?是成菩提樹下示現正道,末後呢?是講入於涅槃,這是講佛一生八相成道,是他一生示現弘化利生的事業。
而文裡頭特別把弘化的事業說得多,那就是法會,法會就是講經說法,以種種不同身分,或者是對菩薩說法,對聲聞、辟支佛,乃至於對人非人等,這些小註裡都有,我們不要細說。那麼從這一段文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佛也像孔老夫子一樣有教無類,不管是什麼人;孔老夫子教的是人,人裡頭有教無類,不論是什麼樣的人,佛的範圍大,他是九法界的眾生都包括在其中了,上面到菩薩,下面到三惡道,人非人等;這是比孔老夫子教學的範圍要廣大得太多了,也是有教無類。那麼須要提一提就是此地是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這叫圓音說法,經上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不可思議的本領,我們人做不到的,佛在那裡講經說法,大眾是很多不同類人在那裡聽,他都聽得懂,用不著翻譯。
譬如說佛在這裡說法,聽眾裡頭各國人都有,他們每一個人聽的時候,都佛說他自己本國的言語,這個妙極了,用不著翻譯的,佛用神變把他的音聲都能變成他自己的語言,六道鬼神來聽亦復如是,這不可思議,這種音才叫圓滿音。其實諸位要曉得這個能力是我們自己的本能,而我們本能今天把它喪失掉了,我們今天去學外國語言的時候,學得好辛苦。本能不需要學的,真正得大自在,大自在裡頭,這個裡頭有障礙,諸位想想看跟華嚴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語言裡面就有障礙,怎麼說無礙呢?必須要到這個時候身心清淨一切無礙,一切語言不需要學全都通達,所以我們一定要信,要深深地相信,我們自性清淨心實在是萬德萬能,一切無礙,要相信,這些能力都是本來具足的。
如大雷震,這是比喻佛說法能夠震動人心。隨其樂欲,樂是樂好,他歡喜的、他愛好的;欲是希望,他所期望得到的,他喜歡的,那麼佛所說的話正是他愛好的,正是他歡喜的,所以他能夠接受,他能夠聞法歡喜,這樣才能夠成熟眾生。那麼這一段我只跟諸位說這一句,其餘的你們在註解裡去看,這一段註得很詳細。再看下面經文,「如是一切我皆隨學」,佛是凡夫修成的,我們今天也是凡夫,他能成佛,我們也能成佛,一定要做到見賢思齊,那麼大師註解裡面有兩句話勉勵我們非常之好,「彼既丈夫我亦然,不應自輕而退屈。」這兩句話希望我們多念幾句,要把它記住。
丈夫,在此地這個丈夫不是專指男人,是指真正能夠做到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主,這叫大丈夫,女子做到也叫大丈夫,要明白這個意思。那麼也叫做大英雄,你看釋迦牟尼佛,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大殿,匾額上大雄寶殿,雄就是英雄。什麼人稱為英雄呢?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辦到,這稱為英雄。了生死、斷煩惱、證菩提,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能做得到,所以我們稱他為大英雄,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隨學就是效法。
再看下面一段「隨諸佛學」,「如今世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註解裡「首句,承前結指。意謂我所以云皆隨學者,如今本師世尊毘盧遮那是也。」毘盧遮那佛是我們的本師,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因為前面是講學本師,這是我們隨學第一個對象,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他。下文的老師一樣嘛!這樣的大善知識在十方世界裡面不知道有多少個,太多太多了,這都是諸佛世尊;我們要學本師,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我們統統要學,就像學本師一樣地學,一樣地來隨喜。為什麼要發這個願呢?要這樣地學習呢?你不發這個願,不這樣地隨喜,你的心胸沒有辦法開拓,局限在一個小範圍之內,這樣子你隨喜的功德不能圓滿,所以菩嚴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這個心胸多麼地開闊,敬本師毘盧遮那佛也一樣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才能與普賢行願相契合。
如果只學本師,不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不是普賢行願,為什麼呢?不普嘛!雖有行願,不普,這成就就不圓滿。那麼在理上講呢?註解解釋於念念中,「言於念念中者,須知吾人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覺也。」須知就是必須要知道,我們自己心性當中,念念都有佛成正覺,就是示現成佛,那麼你相不相信呢?我不相信,我的心裡那有什麼佛?心裡胡思亂想有什麼佛?其實你搞錯了,你胡思亂想是你的妄心,是你的分別心,不是你的真心;真心裡頭念念有佛示現成等正覺,真心變現出來的是法界,十方三世無量無邊剎土,是我們自己真心所現之物。心太大太大了,心比太虛空大,太虛空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什麼時候沒有菩薩示現成佛呢!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正的事實。
註解接下就說,「何以故」,為什麼呢?這是一個徵釋,「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此心就是自己一念的心性。「自心即爾,一切眾生心亦然」,一切眾生心跟自己的心是一不是二。「佛者,覺也。一念覺即一佛出世,念念覺即諸佛出世。我念念思惟覺,即念念皆隨佛學也。」這個意思不可不知,這是講到真正的隨喜功德,隨喜諸佛,隨喜諸佛裡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念念覺,覺而不迷。可是諸位自己一定要記住,剛才我講的那十種相,那是覺的相,如果我們沒有前面十種相,那你是不覺,是迷。
再看下面經文,「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文跟前面是一個意思,我們也把它省略掉。再看第九願,第九願是「恆順眾生願」。那麼對上常講所謂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叫菩薩,前面一願就是上求佛道,這是常隨佛學。這一願就是下化眾生,你要不恆順眾生就談不上下化了,所以一定要修恆順眾生。「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那麼大師此段的註子註得相當地精要,註得很好。「言恆順者。恆,常也。順是隨順。」可見得不但要求隨順,而且要求恆常隨順,這也是人之所難,所以菩薩道難行能行;尤其是在逆境、逆緣當中,我們暫時地隨順,還勉強忍一忍還能過得去,長時期的隨順不容易,這個長時期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
我們讀法華經,讀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敘說他與提婆達多的關係,生生世世的怨家對頭,不是怨家不聚頭;換一句話說,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要生生世世恆順提婆達多,這個事情麻煩;所以他才能夠成佛,他才能夠提前成佛,為什麼呢?他肯恆順眾生。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在因地,他們兩個是同學,而且彌勒菩薩是學長,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學弟,應當按照成佛的先後順序,應當是彌勒菩薩先成佛,釋迦牟尼佛後成佛,這個才對的。結果釋迦牟尼佛提前了,在彌勒之先成佛,彌勒反而降下來做他的後補了,原因在什麼地方呢?就是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精進,真正能夠隨順眾生、恆順眾生,所以他超越了,他提前了,那麼這些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眾生種類萬別」,真是千差萬別,太多太多了,「根性千差」,每一個眾生根性都不相同,「若言恆常隨順,不幾難乎。」這太難了,真的不是個容易事情。「前科」就是前面一段,對「於佛」來說,「言隨學」,對佛我們要隨學,我們要學佛,為什麼呢?「謂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順於真理,故須連心仿學。」就是應當要效法。所以對於學佛、學菩薩,這沒有問題,他們是至善之人,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效法的。可是講到眾生就不然了,眾生固然有善的,但是惡的畢竟是占多數。「今於眾生言恆順者,眾生善惡之行」,縱然是善,他也是迷,造惡固然是迷,眾生修善修福還是迷,「不離迷心。粗獷乖道」,乖是違背,「非可軌持」,他不足以做我們的模範,換一句話說,不足以效法。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不說學,不說是常隨眾生學,不是這個說法,只叫你恆順。
「然不壞假名,不滅假相,法無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體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恆順。」這就把為什麼要恆順眾生的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你要不明了這個道理,你順眾生的時候會感覺到很痛苦,會感覺到很冤枉,不值得,這都是凡夫的情見,凡夫的執著。真正透徹這個道理了,你才曉得恆順裡頭有無量的功德,成就自己,決定是叫自己定慧增長。那麼這就是顯露自己的同體大悲,真正能夠達到平等法界,物我一如,所以恆順眾生是修這個,真正是修自己的性德,顯發自己的性德,你明白這個道理那怎麼能不修呢!這個太重要了!因此恆順眾生跟常隨佛學,我們應當平等地重視,這個功德、這種成就絕對不在常隨佛學之下,要明白這個道理,甚至於還有過之。怎麼曉得它有過之呢?這十大願王愈是在後,後面能包括前面,前不包括後,它這一願是在常隨佛學之後面。換一句話就是功德比常隨佛學還要超勝,這是我們很多眾生疏忽掉了,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縱然是學佛都學不好,學佛也沒有成就,也沒有效果,原因在那裡?不肯恆順眾生,如果肯恆順眾生,你常隨佛學才能真正學得到,不肯恆順眾生,學佛也學不成,那是個大障礙。
為什麼?你心不清淨,你心不平等。正如昨天有個同學問我,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為什麼不開悟?他就是心不平等,他對佛是很尊敬,常隨佛學,他不恆順眾生,所以他三千遍也枉然,不要說三千遍,三萬遍也不行,也不能開悟。由此可知我們要想讀經開悟、念佛開悟,恆順眾生千萬不能疏忽啊!比常隨佛學還要重要啊!幾個人能透徹這個道理?不管修那個法門,不管你如何精進用功,你不能在這一方面下功夫都不能成就。那麼在這一節經文,這節經文講得很透徹,有說話、有比喻,真正是普賢菩薩的苦口婆心教誡我們,點醒我們。
我們再看註子,「在迷執行者」,這就是我們凡夫,迷惑、執著,「我心過堅者,固為難事」,我們今天恆順眾生難,難在那裡呢?難在我執、迷惑。這個堅簡單講就是有很深的成見,有很堅固的成見,自以為是,這就很難很難了。「在悟心大士,見解融通者,誠易易也」,真正開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他不難,他真能恆順;像金剛經上舉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別人太難太難了,可是在忍辱仙人他不難,他若無其事,在他很容易的事情。在我們看起來太難了,難行苦行,他沒有覺得難,他也沒覺得苦,他要覺得難,要覺得苦,他忍辱波羅密功夫還沒到家。由此可知難易也沒有一定的標準,苦樂也沒有一定的標準,隨著自己的境界,標準就有變化,凡夫與菩薩的標準是迥然不同,這是我們要明了,要學習。
「自先以曠蕩虛心,物我無二」,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要能夠容忍,要能夠容物,要能夠像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一樣容不下的。「自覺真性,凡聖不差」,佛能容,菩薩能容,為什麼我不能容?「上合十方如來,下同六道含識」,是一不是二。上合十方如來就是前面一科所講常隨佛學,下同六道含識就是這一科所講的恆順眾生。在楞嚴經上我們也念到觀世音菩薩自己說,他講他的成就的時候,他說上合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此理,也就是我們前一科的意思,常隨佛學的意思。
他又說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就是恆順眾生的意思。你看看那一個菩薩,那一個佛,他修成的時候捨棄了眾生?他沒有修恆順眾生,換一句話他就成就不了。那麼說到這個地方,我就提醒諸位同修,這是華嚴經上說的,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你要修成一個聲聞、緣覺,修成一個天人,修成一個權教菩薩,行!不修這個法門,行。你要想修成法身大士,要修成無上菩提,你不修普賢行就不行,沒有法子,任何一個菩薩成無上道一定修普賢行。那麼這十大願王是普賢行的綱領,十大綱領,把握到綱領,行就有了方向了,就有了目標了,修行才能夠得力,所以非常非常地重要。在此地我們特別要強調恆順眾生,我們修這麼多年,學這麼多年,一點成就都沒有,毛病就生在不肯恆順眾生,所以不管怎麼苦修,一事無成。縱然你學到一點皮毛之見,我們拿這個經仔細看看我們所造的業都是三惡道的業報,非常地可怕。好,我們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