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八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七十五面,「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一首偈是重頌長行裡面第四願的懺除業障。我們講修行,實在就是懺悔,修是修正的意思,行是錯誤的行為,如果我們將它歸納起來講,不外乎是錯誤的思想與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要正了,我們的言行一定是正的;思想行為有錯誤,所以我們的言行才有過失,這才需要將它修正過來。這四句偈第一句是講的過失,諸惡業,當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之後的結果就叫做業,所以業也就是事業,這個地方是指有過失的事業。
說到過失,一定要有一個標準,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要有一個標準。如果講到絕對的標準,那只有佛一切惡業懺除乾淨了,等覺菩薩還不行,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那就是他的惡業,由此可知只要有惡業就得要修行,所以等覺菩薩還是要修行。由此類推,地位愈低的,他惡業的現象愈粗重,也愈明顯,像我們薄地凡夫,佛給我們說的,我們的業是殺盜淫妄,極粗極重之業,貪瞋癡慢,這都是我們的業障。這些業障,障是障了我們的清淨心,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一心不亂。所以業障要不能夠消除,不管你信那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成就,由此可知懺悔這個行門對我們修學確實是一個關鍵的課題,一定要認真來修學,要把業習辨別得清楚、要認識。
這些惡業從那裡來的呢?從煩惱生來的,皆由無始貪瞋癡,後頭註解說這一句是造業的因,從貪瞋癡生起來的。所以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就是直接斷貪瞋癡,直接從這裡下手。不但是世間一切法,五欲六塵能放下、能不貪,乃至於出世間的佛法,菩提涅槃也不貪了。只要有一個貪的念頭在,那就得要造惡業,六道眾生貪五欲六塵,二乘人貪偏真涅槃、貪禪定,大乘菩薩貪度眾生,都是貪心啊!這個事情很麻煩,所以他不能見性,所以他不能成佛,幾時能把貪心從根拔除,不貪了,這樣我們才會有成就。如果說不貪了,還有瞋恚心也不行,也是障道的。貪瞋癡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三毒煩惱,煩惱無量無邊就是從這三個生起來的,所以這是煩惱的大根大本。瞋是瞋恚,也是障礙我們道業,障礙了心性,障礙了清淨心,必須要斷除。愚癡,實在講比前面兩條還要嚴重,前面兩條的相來得粗,這個相比較上要細,那就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甚至於利害都不能夠辨別,把它搞顛倒了,這就叫愚癡。
尤其是在現在,表面上看佛法很盛行,國內國外,其實這裡頭那個是正法?那個是戴著佛教面具的假佛法?我們有沒有能力來辨別?如果不能辨別,這就是愚癡。再說,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沒錯那個法門都是佛說的,佛雖然說這麼多法門,究竟那一個法門對我們的根性,我們應當選那一個法門來修學,這是要智慧的。如果選擇的法門不適合自己修學的環境、不適合自己的程度,這也是愚癡,那麼其餘就不必多說了。世出世間法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顛倒錯亂,這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三毒,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常常給我們開示,它是三惡道的第一個因素,貪煩惱是惡鬼道的第一個條件,所以沒有貪心決定不墮惡鬼。瞋恚心是地獄道的第一個因素,人為什麼墮地獄呢?瞋恚心重。愚癡是畜生道的業因。所以這三條是三惡道的業因,因此佛常常勸勉我們要斷貪瞋癡,如果能斷貪瞋癡,我們就決定不墮三惡道。
縱然不能夠超越生死輪迴,最好不要到三惡道去,要不想到三惡道就要把貪瞋癡三毒煩惱要斷掉。三界一共有六道,人死了不一定到那一道去投胎,我們習慣上常聽說人死了就做鬼了,實在講這個話是講不通的,人死了怎麼斷定他去做鬼呢?可是仔細想一想也不無道理,我們想人在世間那個不貪呢?貪心太重了,那麼換句話說,他跟惡鬼道結的緣特別的深;人死不做鬼的,少數,大多數都去做鬼去了,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這是一切惡障的大根大本,是它的源頭,我們要把它斷掉。斷掉貪瞋癡就是無貪、無瞋、無癡,反過來之後叫三善根,世間人天一切善法都從這裡生的,無貪、無瞋、無癡就生一切善法,這是人天福報。我們希望得人天福報就趕緊轉三毒煩惱為三善根,這才叫真正的懺悔,懺悔是要改過自新。
第三句是講造業的工具,貪瞋癡是心、是念頭、意念,從身語意之所生,所以這一句就是造業的工具。我們貪瞋癡從什麼地方表現呢?心裡、身體、語言,身語意天天在那裡造作。所造作的罪業,我們前面跟諸位說過,古人講假如罪業要有形相,它要是個體,那怕是再小,微塵那麼小的體積,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罪業大概是盡虛空也容納不下,所以我們的業障、習氣實實在在地深重,這是我們應當要警惕的。末後一句是說明懺悔,一切我今皆懺悔,懺悔的意思前面說過,最重要的就是後不再造,這才叫做真正的懺悔。
其實我們早晚課誦懺悔的意思居多,早晨課誦是提醒自己的警覺心,希望今天二六時中根塵相接觸的時候,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要迷失了自己,早課用意是在此地,這就有懺悔的意思。晚課是反省我今天一天有沒有迷失,有沒有做錯事情,如果有做錯事情,明天就要改正,沒有做錯就得要嘉勉,所以早晚課誦是懺悔的意思居多。雖然我們天天在懺悔,其實我們懺悔的力量太薄弱了,我們的罪障不但沒有法子消除,實際上它還是念念在增長,這怎麼得了!不但沒消除、不但沒有懺得掉,還增加了,這個事情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那麼諸位要想一想我們前面講的禮敬,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十大願王是一本九支,禮敬是根本,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沒有敬心,內無誠敬,外也無禮貌,我們的罪業怎麼能懺得乾淨?因此懺除業障要從那裡做起?一定要從誠敬上做起,我們待人接物以真誠恭敬的心,我們修這個;真正肯這樣修法,業障自自然然就消除了,會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是非常非常地重要。怎麼個修法呢?在過去也有很多人問過我,十幾年前就有同修來問過我,我教他一個方法:從那裡開始修?怨親平等,從這兒修,因為這是兩個極不平的。我們對佛很恭敬,天天就禮拜他;我們想一生當中最可恨的、最討厭的怨家對頭,提到他瞋恨心就生起來了,怨家對頭,心上極端的不平。我們真的要修行就要把怨家對頭供一個牌位,供到佛的旁邊,我每天拜佛也拜他,把他看作佛一樣,要這樣修法。有沒有人做呢?真有人做,我教了他們,他們就真做,做了一兩年來給我講不行,沒有效果,怎麼呢?我看到他會生氣,這是功夫不得力,要繼續地努力去做。
諸位要曉得怨親都是我們平等的善知識,我們在最親愛的人這一邊,我們修清淨心,不起貪愛,斷了貪心;從怨家債主那一邊斷瞋恚心,這樣才能成就啊!否則的話你的貪瞋永遠斷不掉,換句話你的功夫別想成就了,你這一生做再多的好事還談不上人天,三界六道裡面有漏的善業,有漏的癡福,這很可憐。昨天楊居士告訴我,台灣現在台北有一個專門替貓服務的一個店,給貓洗澡,貓也有三溫暖,還有吃的,給牠理髮。哎呀!那伺候得比人還享福,人不如貓啊!在外國很多人不如狗啊!你們修的福將來到畜生道裡面去享那個福報去,更等而下之做鬼神去;你看本省,外國也多,拜的這些鬼神,鬼神是在惡鬼道裡面享福,比畜生道還不如,這叫癡福。他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他修福,貪瞋癡未斷,他才有這個果報。所以人天福報相當不容易,天要秉十善業道,要修十善業道,人要修五戒,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才能夠得到人道。
那麼由此可知懺悔非常非常重要,講到懺悔就曉得修誠敬是第一重要,別人對我不誠、對我不敬,他修六道,他的事情,我不能跟他一樣,我對他要誠、要敬,為什麼?我修菩薩道,我修淨土道,我不能跟他一樣;不明白這個道理,好像在眼前我們吃了虧,他騙我,我還對他真心,那我不是吃了虧了,他豈不是占了便宜了。其實誰占便宜?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還在六道輪迴,究竟誰占便宜?你要不甘心,他騙我,我也騙他,好了,他墮惡道,你也跟他墮惡道。所以懺除業障這個科目時時刻刻要修學,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過失,馬上就要把它改正。
再看底下一願,「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這是第五願隨喜功德,我們先說什麼叫做功?什麼叫做德?功德與福德不一樣,功是講功夫,什麼叫功夫呢?修行不間斷、不夾雜,這叫功夫。你有一分功夫,一定就有一分的收獲,譬如我們講念佛法門,我們常講的功夫分三等,這是大的區分,最下等的是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念成一片了。什麼叫念成一片呢?前面講的貪瞋癡不起現行了,貪瞋癡有,沒斷,但是它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呢?你的佛號有力量,貪瞋癡才起來,一句阿彌陀佛馬上就轉變了,換成阿彌陀佛了,這就是轉得快。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念就是貪瞋癡慢這些念頭;才起來,阿彌陀佛,換成阿彌陀佛了,雖有貪瞋癡,貪瞋癡不起作生,一句佛號把它能壓住了;真正壓得住,它不起作用中,這叫功夫成片。
這個地方我特別警告同學們絕不能夾雜,夾雜了,你的功夫就不能成片。夾雜就是這個法門也不錯,那個法門也很好,這就雜了;你想想看你的貪念又起來了,今天這個法門很好也想學一下,那個法門也不錯也想涉獵一下,你看你貪心起來了,你的佛號沒壓得住。所以一句佛號當中決定不能參雜一個妄念,所以不間斷、不夾雜、心才能得清淨。修行諸位要記住,我們常常提到綱領修什麼?誠敬,用誠敬心去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這就是修行。修到家了、修圓滿了,就叫做成佛,佛是究竟圓滿的誠敬、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要曉得我們修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這叫功夫。那麼你功夫成片了,你所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這是下等的功夫,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亂。什麼叫事一心不亂?貪瞋癡斷了,沒有了,不要用佛號去對治它,它也沒有了,真的沒有了。斷貪瞋癡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禪定,甚深的禪定,像阿羅漢他斷掉了。他用什麼斷的?他完全用定功斷的,所以他的定叫九次第定,比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定還要高一級,他能夠把煩惱斷掉了。另外一種是用智慧,般若的觀照啊!有觀照,到照住的時候,見思煩惱斷了。我告訴諸位,用觀照這個方法比專用禪定要來得快,用定的方法要斷煩惱的確相當不容易,但是要達到功夫成片,那很有效果,定是非常有效果;到斷的確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小乘證得須陀洹之後,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可見得他那個是相當地費事。
如果用般若觀照的功夫來得快,在我們中國過去許許多多祖師大德一生當中能辦到。所以般若在整個佛法裡面講是捷徑,是一條近路,中國的禪完全講般若。你看看六祖壇經開宗明義就是講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六祖大師勸大眾總念,叫大家都要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所以中國禪宗就是般若宗。五祖以後特別是以金剛經為指導的原則,這是大家所曉得的。到見思煩惱斷了,這個功夫所得的要是往生西方世界是方便有餘土,中等功夫。上等功夫是照見五蘊皆空,破了無明、見了本性了,是上乘功夫,像心經裡面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那個行就是修行,觀見五蘊皆空,他所得到的要是往生西方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所以什麼樣功夫就得什麼樣果報,這叫功德。功德是自己修的,別的人拿不去,你也沒有辦法給別人。福德自己修可以給別人,別人修也可以給我們;他的福報很大,我沾一點光,我也可以享享他的福,我的福報大,我要願意樂意幫助別人,別人也可以享我的福。福報可以轉移,功德不能轉移,功德是自修自得,別人無法代替的。
那麼此地講隨喜功德是以功德為主,福德包括在其中,功德裡頭一定有福德,福德裡面沒有功德,這是要辨別清楚。我們現在許許多多人把這個名詞定義沒搞清楚,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寺廟在佛菩薩前面放一個箱子,叫人丟錢的,功德箱,丟了一點錢叫功德了,這是錯誤的。如果說出一點錢、出一點力就叫做功德,你想一想當年梁武帝做我們佛門護法的時候,他在佛教史上頂頂有名的大人物,他以他國家的力量,造了四百八十寺,寺廟建那麼多,幫功人出家不知道有多少,他是非常喜歡人出家,人家要發心出家,他一定幫助,他也非常地恭敬。那個時候達摩到中國來,禪宗在中國上第一代祖師,梁武帝遇到了,他們兩個很不投機,達摩是直來直往,不曉得婉轉委曲一點,這麼樣的大護法得罪了。梁武帝就問他,我建這麼多廟,度這麼多人出家,我的功德大不大呢?他給他潑了一盆涼水,並無功德,這梁武帝一聽心裡很難過。
真的,這與功德不相干,功德是講斷煩惱,這個叫功;你雖然做那麼多好事,你的貪瞋癡沒斷,你的名利心還沒有丟掉,如果真的名利心丟掉了、貪瞋癡丟掉了,做那麼多好事決定不會問他,問他我有多少,可見得貪心還沒有丟掉。假如他要是問我的福德多不多?那達摩祖師一定是說甚多甚多,福德多,沒有功德。這一次見面談話不投機,梁武帝也不護他的法,他搞得沒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沒事做。面壁九年等到一個慧可,把衣缽傳給他,實實在在不容易。
所以我們要辨別什麼叫功德?什麼叫福德?功德是定慧,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是屬於福德,持戒要達到定了,那個戒也就變成功德了;持戒而不能夠達到定,那個戒是福德,還是三界六道裡面的福報。為什麼持戒的人不能達到定呢?其實很簡單,我們看到許多自古以來就如此,戒律很精嚴,自己持戒很好,瞧不起別人,看到這個討厭,他破了戒了,他犯了規了。天天看到別人過失,諸位想想他的心怎麼能得清淨,怎麼能得定!如果他心真要得定了,那就六祖所說的,不見他人過;別人有沒有什麼過失,他沒見到,他心定的,心清淨的。一天到晚自己覺得很了不起,看到別人都是過失,這個人決定沒有定,心地決定不清淨。
換句話說,他縱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凡聖同居土,品位決定不高;他要不修西方淨土,他決定在六道輪迴,出離不了六道的。所以戒是幫功你得定,定是幫助你開智慧的,因此智慧才是目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智慧,是我們修行的目的。定是手段,開智慧的手段,戒律是手段之手段,你要把它認識清楚,不要把手段當作目的,手段是過度的,目的才是我們要求的。
意思明白了,此地指的範圍很廣,從六道的眾生一直到佛果,換句話說,這裡面三句所說的是十法界一切凡聖所有的功德統統隨喜,以誠敬之心隨喜,清淨平等來隨喜。見到人家用功,見到別人修福,修善事、斷惡修善,我們見到聽到了,心裡能生歡喜心。你曉得這個好事,我們聽到了,好,很好,很難得,我們很歡喜,我們有力量又不肯幫助他,這不叫隨喜。隨喜是心到手也到了,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使他能夠早一天圓滿,這叫隨喜。
我們今天念十大願王,口頭上隨喜而已,實際上你做了沒有?沒做啊!怎麼沒做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你現在曉得普賢行願品這一卷經你歡不歡喜?很歡喜。你要不要隨喜?我要隨喜。怎麼個隨喜法呢?你要發心依教修行,這是你隨喜,不但你要依教修行,你還要發心出來講經,把它發揚光大,這才隨喜。又不肯照做,又不肯發心出來弘揚,可見得你的隨喜是有口無心。如果你要說我沒有這個能力,我沒有這個辯才,那是假的,那是你自己太客氣了,真正一發心,三寶加持。
永明延壽當年是做一個小公務員,管理財稅的,好像財稅裡頭管出納的,手上一天到晚經過錢財的,他把那些錢財統統拿去放生去了,所以他犯了監守自盜,判死刑。這個人為什麼偷盜國家國庫的錢,去幹什麼呢?放生去了。這件事情當時報告給國王,國王一聽說也無可奈何,事情是個好事情,他並沒有自己拿去享受,當然還是按照法律判死刑。可是國王也很慈悲,叫了個監斬官把他拖到法場去,臨行刑的時候看他的顏色怎麼樣,回來報告。他拿去殺頭了,他笑瞇瞇的、歡歡喜喜的,一點恐懼都沒有。監斬官問他你臨死了還不害怕嗎?他說我以一條命救了千千萬萬條的命,值得!值得!很值得!這話報告國王了,國王就不殺他了,問他,你要幹什麼?他說我要出家。國王說好,我護你的法,給他當大護法。他沒有口才,他是感應,夢到觀音菩薩以甘露倒在他的喉嚨,第二天辯才無礙,有感應。
所以你要是發心上台來講經,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定有三寶加持,你不要害怕沒有辯才,不要害怕沒有能力。這經我看不懂,剛才講了誠敬就能與佛菩薩交通往來,你不誠不敬,這個路是你自己斷掉的,具足誠敬與佛菩薩交通,經文一展開,意思自自然然就生了,不要去想的,不要去準備的,三寶加持,感應道交,這才叫真正的隨喜。隨喜裡面的意義實在非常非常地廣大,這是我們講的佛法,一切如來與菩薩。我們再說凡夫,凡夫再惡也有小善,如果我們在惡人裡頭,他一生做惡,從來沒有一點點善事,這個人大概也是找不到的,再惡的人不過是惡多善少而已。找一個純善之人找不到,找一個純惡無善之人,你也找不到,所以再惡的眾生要是行一點點小善,我們要隨喜,隨喜他的善法,不隨喜他的惡法,這就是鼓勵人斷惡修善,有莫大的功德在其中。
善惡的標準,剛才講了很多,以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來說,每一個階級裡面的標準都不相同,名稱是一樣,內容不一樣,我們要從最初級的慢慢地去學;高級的要懂得,雖然做不到,我們曉得就不會懷疑,你也不會暴發,你知道高級的修行法跟初級不一樣,它裡面都是無量的功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再看「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這是第六請轉法輪,法輪前面在長行跟諸位詳細地說過,它是比喻,簡單地說就是弘法利生。輪永遠在動,諸位要曉得輪要不動,它的作用完全失掉了,必須要時時轉動,它才起作用。那麼佛法要流傳、要弘通,所謂是弘遍十方,流傳三世,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囑咐弟子們、囑咐後人,除非你沒有接觸到佛法,只要你一接觸,你就有流通大法的責任,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無條件地介紹給別人,這個功德與福德都是無量無邊。
那麼介紹給別人,這是福德,弘法利生是福德,如果弘法利生當中不著相,心地清淨,那個福德就變成了功德,為什麼呢?裡面斷了貪瞋癡,在弘法利生當中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斷貪瞋癡慢,福德就變成了功德,真所謂是布施三輪體空,三輪體空的布施就變成了功德了。第一句十方所有世間燈,燈代表智慧。所有世間是指世間有三種,有情世間就是講我們動物,器世間是講植物與礦物,知正覺世間是指證果的聖人,所以分為這三類世間。三類世間燈,燈是表智慧、表光明,這就是佛法。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依照佛法修行證果的人,他是真正通達佛法、明瞭佛法,換句話說,他有能力弘揚佛法,有能力弘揚佛法的人,我們要請他,我們要勸請。你要不勸請了,他雖然通達,他也沒有辦法弘揚,所以一定要有人啟請,法要有人請,法才尊重。
大經上又常說菩薩為眾生不請之友,不要請嘛!不要請是行的,對一個人、對兩個人,你的那些親戚朋友,你可以到他家裡去找他來談佛法,他沒有請,你去找他,這個行。如果是一個道場,他要不來啟請,你用什麼辦法把信徒統統召集來,我來給你講佛法,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大會當中一定要有幾個人代表啟請,這個啟請的人福報很大;這個經他自己很了解,甚至於他自己也能講,自己能講,自己為什麼不講呢?沒有人請他講嘛!他自己就不能講,沒有人請自己講,法就不尊重了,聽法的人恭敬心沒有。
所以佛法是教學,教學最重要是尊師重道,老師在上課,學生那麼多,為什麼有的學生真正有心得,有的學生沒有心得?關鍵就是在恭敬心,學生對老師有一分恭敬,他就有一分收獲;有十分恭敬,他就有十分收獲,所以教學的效果是以學生對老師的恭敬心成正比例,絕對不是老師要求學生對我要怎麼恭敬,老師變成貢高我慢了,不是的;恭敬心是性德,恭敬心能夠承受大法,道理是在此地。恭敬心是恭敬誰呀?恭敬你自己呀!你自己得利益。因此啟請就非常重要了,一定要請法,沒有人請就沒有人說法了。我們今天讀這一條,感慨特別地深,現在說法的人少了,可以說到將來愈來愈少了,老法師一個個凋零了,年輕的法師比老一代差很遠,後來的恐怕比這一代還要差,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我大前年在美國落杉磯講經的時候,聽眾就來給我說這裡講經的人太少了,沒有人講經。我就告訴他我舉個例子,譬如你們想吃蘋果,很想吃又不肯種樹,你不肯種樹那來的果實呢?你今天要想聽經,那你們要培養法師,又不肯培養法師,那來的經聽?法師怎麼培養呢?在落杉磯的法師很多,你們為什麼不去找他講經?去請啊!請他講經,講得不好我們不喜歡聽;你種蘋果樹,樹苗一栽下來,果實馬上摘下來了,那有那麼快呀!你還要等三年才有收成,天天要灌溉、天天要照顧;那一個法師在講台上一下就講成功了?沒有這個道理,總得要十年、八年千錘百鍊,換句話說,前十年都是講不好的,就像種樹你要栽培它,那你天天要來聽,為什麼?你來聽了,法師硬著頭皮不能不講,講得不好也得要講,還要回去好好地準備。你不來聽了,算了,他也不要準備了,乾脆就不講了,所以你們要逼他,天天要到道場來。
所以我那時候告訴他們會講經的法師不捧場沒關係,一個、兩個,行,無所謂;那個初學的人,人是愈多愈好,愈多他精神就提起來了,這就是鼓勵他,這真正叫栽培他。所以初學講經人你們來聽是培養法師,是來種樹,是來澆水;沒有十年,經典展開決定不能得心應手,十年是個相當長的時間,大家要有恆心。那麼你們肯這樣做了,把法師一個個逼出來,不講也不行,你不講經,我就不到你廟裡來,法師也喜歡信徒多,那好了,只好講經了。既然肯上台去講必定一年比一年進步,所以我教他們培養法師,請轉法輪,所以我告訴他們不要請我,我一年難得來一次,那沒有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沒用處的,必須要請當地的法師,他不走的,常年不斷地來給你講經,這樣才行,所以你一定要請。
在此地我當年跟李老師學佛,這個科目也是我主修的一種,我跟李老師十年只學了五部經,這是其中之一;我那個時候念到這一段,請人講經,難啊!請這個他也不肯,請那個那個也不肯,最後我想通了,請別人不如請自己,我自己都不發心了,請別人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所以自己要勉勵自己。如何才能報三寶之恩呢?報眾生恩呢?我們迴向偈天天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唯有弘法利生才能把這兩句迴向偈做到,所以我希望同修們真正地發心要出來學講,學了之後到處去講,自己去找地方講,沒有地方要找地方,為什麼?要訓練嘛!你要不肯去找地方,初學的時候因為講不好,沒有人找你,所以你要找別人,你不找人家,那你就沒有法子學了。所以初學的時候一定要厚著臉皮,臉皮太薄的不能成就。
我初學的時候到處找地方去講,一個人也行、兩個人也行,我給他訂上時間,一個星期星期幾,訂上時間,每個星期我必定到,抓幾個人來聽,我來講給他聽,要這樣才行。其實寺院講堂我覺得培養講經人才應當是我們第一個重要的工作項目,可惜沒做;我們圖書館很樂意你們大家來學習講經,你們只要發心來學講經,我們這個地方會提供給你,請你上台。可是既然想上台學講經了,一定要求三寶加持,要有恆心、要有耐心,不怕失敗,聽眾統統都走光了,還有桌椅板凳它不會走的,你要對它去講,這樣才會成就啊!
台中李老師經講得好,法緣殊勝,他最初到台灣來講經,他告訴我那個慘狀,最初到台灣來講經是在一個居士家裡面講,頭一天不錯來了廿幾個人,人家家裡客廳也不會太大,那時候的情形我們可想而知,榻榻米的房子那就擠得很滿了。到了第二天就七八個人,第三天就一個人,他也講,講了之後說講完了,很難得,你老人家還來聽?他告訴老師,我就住在此地的。他給我講,沒有不遭遇過失敗的,如果像這種情形,好了,你就退了心了,那就完了;決定不退心,而且也去研究為什麼他聽了會跑掉不想再來,一定聽了沒有興趣,聽了有興趣,他一定會來,不斷地去研究去改進,這樣才能成功。
他在大陸上學了那些多年,有那麼多經驗,到台灣還有這種情形,這是古今中外在台上講演的人,那一個人沒有遭遇過這種狀況,所以不要害怕,這正常的現象,把人通通講跑了,正常現象,絕對不是反常的。如果人統統都走光了,一個人對著桌椅板凳還講得這麼起勁,以後慢慢人就多了,為什麼?外面人聽了奇怪,他才一個人怎麼?他會佩服你,這個人可以證明他有毅力、有決心,他不會失敗的,逐漸逐漸聽眾會慢慢多起來,所以我們自己要鼓勵自己,自己要勸自己這才決定能夠成就,不要害怕,不要灰心。有人指點我們要跟他頂禮,要接受,他指點得不對也要頂禮、也要接受。為什麼不對還要頂禮、還要接受?你要是不對排斥了,以後那沒有人敢指點你。對與不對我心裡清楚,只要肯發心來指教的一律感激,這樣才能成功,大家才歡喜告訴你。歡喜告訴你就是你在講台上的缺失,你明白了下一次就會改進了,那些聽眾都是老師啊!學生在講台上,坐在下面各各都是老師,那有學不好的呢!最忌諱的上台我是老師,底下是我的聽眾,準失敗的;你要能夠把心裡轉變過來,底下聽眾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我一個人做學生,讀的經在這裡提出心得報告,請他來指教,你就會成功了,請轉法輪。
第七頌,頌第七願請佛住世,「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現在佛不在世了,佛雖然不在世,還有一些善知識在世間,我們要勸他不要入涅;當然這至少要生死自在的人才行,他說走就走,說多留幾時,他真能夠住得下來的,這樣的人才行,我們要勸他長久地住在世間,這是我們的願望。當然諸佛菩薩與這些善知識們住世與法緣有關係,有緣他就出現了,緣盡了他就走了,因此他的住世長短與他自己根本沒有關係。怎麼樣才能留住善知識住世呢?留住佛菩薩住世呢?真正跟他學,他就住世了,不是誠心誠意真正跟他學的,他就隨緣。可是真正跟他學的人少,所以我們要是真正想請佛住世,自己要發心,一兩個人真正肯跟他學,他就走不掉,大家沾光啊!一個真正跟他學的都沒有,那他當然就不住世了,所以真學是百分之百地依教奉行,諸位要曉得這樣的學生找不到啊!到那裡去找啊!學生來跟你學,他要能把你所講的道理能做到百分之一就不得了了,如何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確不容易。
我們看歷代祖師的傳授,像達摩祖師是一個標準的例子,他在少林寺等了九年等到一個學生真正想跟他學的,他把法傳給他,他就走了,為什麼呢?他看得很清楚,他在中國要度眾生的機緣就這麼一個人,這一個人已經來了,已經度了,沒事了,別的人不肯跟他學,他就沒有多住的必要了。如果慧可大師再過幾年再遇到他,他就又得要多住幾年。我們讀玄奘大師傳記,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的時候,他的老師戒賢論師壽命已經很高了,他也是要走了,結果是彌勒菩薩告訴他的,說他有個學生,中國人玄奘大師,現在才在長安剛剛出發,要三年才能到這裡,你不能圓寂,你要等他,等到玄奘大師到了,法學完了之後,他才可以走,這就是請佛住世。
所以真正請佛住世就是真正想學,真正肯學。我們憑什麼去請他住世?我造一個好宮殿,拿多少金銀財寶來供養你,把他留住,那留不住,如果這個留住,這個佛是個貪佛,因為他貪圖利養他才住世,那有這種佛呢?佛沒有貪心,佛只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有真正肯學的人,那他非住世不可,非留下來不可;我們的心稍稍懈怠、稍稍懶散,就留不住了。所以這個偈子裡面重要的兩句就是至誠,我悉至誠而勸請,以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要跟佛學,自己以至誠心來跟佛學,佛住世為他講經說法,大家得利益,大家都旁聽的。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開的這些法會,啟請的往往只有一兩個人,你看多少人得利益,連我們一直到現在後世人得到當時講經的記錄,經本就是記錄,流傳下來我們現在還得利益,所以啟請的人福報非常非常之大,真正是廣利眾生。再看底下一段,後面偈頌是「合頌後三願」,後面是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這三願統統屬於迴向。前面這一首是總說,「所有禮讚供養福」,禮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一直到「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換句話說這是略舉前面七願的功德,將前面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迴向眾生及佛道」,迴向應該是三處,它這裡只說兩處,省略掉一處。
迴向第一個是眾生,決定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修學。如果肯為一切眾生修學,你自然就能夠勇猛精進、就不會懈怠了,為我自己修學可以懈怠呀!偷一下懶,沒有關係,我今天是為了大眾,為了一切眾生、苦難的眾生;我們自己稍微懈怠,他們就要多受一天苦,我們精進,他就少受幾天苦,所以大慈悲心是動力,推動自己要精進、要不懈怠,所以第一個要迴向眾生。第二個迴向菩提,此地講佛道就是菩提,我們修求什麼呢?求覺,是為一切眾生求自己圓滿的覺悟。最後一個迴向就是迴向實際,實際是明心見性,這是我們修學的終結目標,它這是省略掉了,省略掉都在後頭無盡之中,到後面我們會能看得到。
下面偈頌是別頌,別頌這三個項目就分得很清楚了,第八願是隨喜,第九是恆順眾生。末後一條是普皆回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