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九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看第七十七面,科題是合頌後三願第二個小段,分頌三願,這兩首偈是別頌常隨佛學,「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這是第一首。「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這兩首偈含義非常地豐富,而且也非常地精闢。前面一首是隨現在的佛學,後一首偈意思非常明願,是隨未來佛學;現在的佛好懂,未來佛就難懂了,那麼我們要學現在、未來,當然也就包括了過去,所以三世諸佛。

 

經文當中特別提出要修習普賢圓滿行,這個字念去聲,當動詞講,就是行持、思想、行為,當作動詞來說。普賢行就是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整個經裡面都是普賢行,所以本經自始至終,經一開端我們看到普賢菩薩,經到最後圓滿的時候也是普賢菩薩,普賢代表圓滿,本經有圓滿的理論、有圓滿的修行方法、也有最圓滿的境界。如果能夠依照這部經修行,在過去一般講都是屬於圓頓大根性的人,這是一點都不假的,確確實實圓頓大根。

 

可是這個經實在是太大了,在本省除了李老師在台中講了有二十多年,他老人家是從民國五十四年或五十五年講的,整整講了二十年了。那麼在台北從民國六十年開始,我也講這部經,也是一直講到現在。南老法師也講過一個時候,都沒有講圓滿,這是經文太長了,所以這部經講圓滿不容易呀!要能聽到圓滿的當然更不容易,即使從頭到尾聽一遍,我們對於普賢行才不過有一個皮毛的概念而已,談不上圓滿。實在說如果真正講修普賢行至少也要把這個經從頭到尾聽上個十遍,說實在話今天我們福太薄了,我們沒有機會來常講、來常聽,這是福薄。在從前講這個經多半都是在叢林寺院裡面,它不是對外講的,它對內講的,一個寺院裡面住眾多在三、四千人,少也有四、五百人,從前寺院叢林就像一個學校一樣。

 

根據我們這麼多年的經驗,我們估計一下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大概需要兩千五百個小時到三千個小時,如果每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圓滿;要講四個小時,兩年圓滿;要講兩個小時,四年圓滿,每一天講兩個小時,四年可以圓滿,所以這部經就相當地難得了。今日之下我們要想聽一部圓滿的實實在在不容易,那麼沒有法子聽圓滿的,實在講就是聽一座、聽一次都不容易,畢竟它是圓教一乘,所以在目前這個環境之下,我們只能夠選讀、選修,採取這個辦法。在選修當中最完善的,那當是四十華嚴,末後普賢行願品全部的經文四十卷,實際上這也相當可觀。

 

再沒有時間,那就是這一章,就是我們現在念這一本,這一本詳細的註解是別行疏鈔,註解註得詳細,而且別行疏鈔是權威的註解,是全經精華之所在,那麼我們有這一部也就夠了。但是這一部自己去看,我覺得看的遍數是愈多愈好,一遍兩遍是決定不夠的,二十遍、三十遍這是勉強,能夠把它看上二百遍、三百遍,你必定有悟處,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了;熟透了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往往有不思議的悟入,他能入這個境界,可見得熟很要緊,所以一定要多讀,要常常讀誦,這是我們講到修習普賢菩薩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所以是過去現在佛,怎麼樣供養法呢?我們在前面都講過,長行文裡講過,供養裡面最重要是修行供養,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那是真正的供養。

 

如果更能將這一部經發心宣揚流通,那就是更為殊勝的供養了,這一樁事情我們現在也都在做,可是做得不太積極,若有若無。我們講堂裡面講經是供養,我們印經與大眾結緣也是供養,怎麼說供養得不夠積極呢?我們沒有把全部的精神用在這上面來學習,果然能夠學習,那就是真實的供養了。這首講過去、現在佛,下面一首,未來一切天人師,天人師就是佛,這講未來佛。未來佛是誰呢?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就當作佛,現在他雖然迷惑,幾時覺悟了他就是佛,佛與凡夫只有迷悟不同,所以將他安立一個假名叫佛、叫眾生,其實無佛也無眾生,悟的時候叫他做佛,迷的時候叫他做眾生,因此佛界與眾生界不增不減,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如何隨未來一切諸佛學呢?長行文說得明白,長行文裡講得很仔細,講的隨佛、隨菩薩、隨聲聞、隨緣覺、隨六道眾生,一切眾生只要有一點小小的善,我們就應當要隨喜、要隨學,何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善學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都能成就自己,一切眾生有善的這一面,我們隨他學,我們要隨著學習;如果是惡的那一面呢?我們見到、聽到,我們能夠深深地反省自己不做惡,那也是隨學,換句話說,順逆都是增上緣,就看你自己會不會。

 

實在在這品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示現的固然有許多是順境,也有許多是逆境,換句話說,有許多是善人,也有不少是惡人。像我們讀過的,大家還能記憶勝熱婆羅門就是外道,愚癡。甘露火王,瞋恚,惡人啊!魔王,殺人不眨眼的,瞋恚心極重。筏蘇蜜多女,貪欲重。遍行外道。這都是示現的逆境,示現的惡行,你看善財去參訪也是善知識。換句話說,無論在順境與逆境裡面,學佛的人學什麼東西?諸位總要記住一個原則,我們在境界裡面修誠敬,我們以真誠、恭敬待人接物,這就是禮敬諸佛,前面跟諸位說過,以誠敬之心修我們自己的直心,就是平等心,修清淨心、修大慈悲心,這就是普賢行,普賢菩薩誠敬、平等、清淨、慈悲,就學這個。

 

「一切意樂皆圓滿」,這一句是講學所因,前面是講所學的,我們要跟三世諸佛來修學,你把一切眾生都看作未來佛,你的誠敬心才能生得起來,誠敬是性德,而後你所修學的就是大經裡頭常常讚嘆的稱性起修。如果我們將誠敬的心失掉了,不管你修什麼行就不稱性了,不稱性的行不是圓滿行,稱性的行是圓滿行。我們以布施做個例子,你布施一塊錢,很少,可是你稱性,你這一塊錢的功德盡虛空遍法界,圓滿的,不在布施的多少,在你布施的心,它能把你的事遍滿虛空法界。如果不稱性,你布施得再多,一千萬、一憶萬,它落在數量裡頭有限,這個功德不大,是有限的,稱性是無限的,所以你要會用心,一切意樂皆圓滿,這是學所因。

 

末後是結成隨學,「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末後這一句是果報,也就是我們隨學的目標之所在。在別行疏鈔裡面講,我們通常稱別行疏鈔稱為大疏,「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惡道迷得太重,業障太重,發菩提心不容易,所以唯有人天兩道能發菩提心,能修十善業,能得四果,能得無上正等正覺。可是這個地方又必須要跟諸位說明,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在西方極樂世界完成,這是不可不知的,也是本經最殊勝的意趣之所在。

 

「頌第九願」恆須眾生,「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這是第一首。「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這兩首頌恆順眾生。那麼說到眾生特別是閻浮提眾生,我們在地藏經裡面許多次的經文看到所謂剛強難化,菩薩若不能恆順眾生,不但要順,要恆順;偶爾順,容易呀!恆順就不容易呀!而且恆順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我們的修學不是在一生一世就成就,而是多生多劫才能夠成就。多生多劫在六道裡面,我們住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諸佛如來真正慈悲到極處,從來沒有捨離過我們,我們在人天,他在人天教化我們;我們在惡道,他在惡道誘導我們,沒離開我們。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呢?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佛順我們,我們幾時要能順佛,我們就成功了;說佛順我們,我們不肯順佛,所以不能成就,今天要是果然覺悟了,我們從今天起發心順佛。

 

順佛怎麼個順法呢?依照這個經典修行就是順佛,這個經典教我們怎麼做呢?教我們現在要修十大願王,要修禮敬、要修讚嘆、要修供養、要修懺悔,乃至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一直到普皆回向,我們修學這些的目標統統歸到西方淨土,我們能發這樣的心努力去做,這就叫隨順佛了。一隨順佛,我們這一生必定成就,一往生之後,那個功德利益大家都曉得呀!我們一三五常常在這裡討論彌陀經,彌陀經疏鈔演義說得太詳細了,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大意明瞭了,我們看經文,「所有十方一切剎」,這是先將所依的剎土、世界先標示出來,太廣大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裡面所有的眾生我們統統要順他,要恆順。「廣大清淨妙莊嚴」凡是修學普賢法門的,才能真正見到十方諸佛國土清淨妙嚴,為什麼呢?因為普賢心是清淨心,心清淨,身就清淨了,所以會修行的人,禪宗常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呢?清淨心,心淨則身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無一而不清淨。

 

所以善財童子涉獵所有的境界全是諸佛清淨妙嚴淨土,無有一處不是淨土;我們在那裡看,有善有惡,善財童子看純善無惡,他跟我們看法不一樣,與我們的感受不相同。我們見到一切境界生煩惱、生喜怒哀樂,喜怒哀樂統統叫煩惱;善財童子接觸外面境界生清淨心,他不生煩惱,他生智慧、生清淨心,所以他眼光當中都是清淨妙莊嚴的國土,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我們念佛幾時念到一心不亂了,就入這個境界了,這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下面兩句是講眾會,眾就是大眾,大眾聚會的場所就叫做眾會。九法界有情眾生,不單單是人天、畜生、惡鬼、地獄,有的時候我們把地獄除外,其實地獄也一樣都是有它的社會組織,有它的社會生活,它不是獨立生活的,彼此互為依緣,互相依靠的。

 

我們一個人在社會上,我們穿的衣服有專門紡織、裁縫,我們必須要依靠他才有衣服穿;我們每天吃飯,有農夫農耕種植,沒有這些人我們就沒飯吃了。所以一個人在社會上是要依靠多多少少的人,這叫眾會,就說明九界有情眾生的生活方式都是群體的,決定不能離開團體,決定不能離開社會,不能單獨生存的。縱然你一個人在山林裡面,不接觸其他的人,山林也有野獸,也有樹木花鳥,還是一個社會,總而言之,你沒有辦法脫離,那還是一個社會,依然是眾會圍繞。此地所舉的例子是舉那些菩薩眾,「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這是講順佛,主要是順菩薩眾,那些菩薩圍繞著佛,我們要隨順菩薩。

 

第二首偈隨順一切眾生,「十方所有諸眾生」,這個範圍就非常非常地廣大,聲聞、緣覺,下面是六道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這一句是說明菩薩修學的意願。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呢?我們學佛的目的是希望十方三世所有眾生能夠離憂患,能夠離苦得樂,換句話說,我們的修行不僅僅是為自己,這就是普賢行,我是為大眾來修學的。換句話說,我自己多受一分苦難,眾生就少受一分苦難,代眾生苦;雖然眾生各有各的業報,我們代不了,但是我們的心是圓滿的,我們真正有心代他受苦,可是能力做不到啊!心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那麼你就是念念圓滿功德,因此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所受的一切苦難也就自己能承受得了了,自己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呢?代一切眾生來受苦,這是菩薩的意願,是自己的意願。獲得甚深正法利,利是利益,唯有修願圓滿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甚深正法,太難太難了!現在在這個世間邪法太多了,就如佛在楞嚴上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與正很不容易辨別,這一點對我們修學關係非常非常之大,我們發的好心,如果要是邪正不辨,走上了邪道誤以為正,那麼我們一生的修持不但是白費了,恐怕還要招來許許多多的罪業,要招得許多不如意的果報,這是我們必須要謹慎、要小心、要辨別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當我們沒有能力來辨別的時候,有一個方法,只要你常常讀誦大乘經典,你在待人接物的時候可以拿著經典作一個標準來比較比較,如果與這個標準接近,這是正法;如果與這個標準相違背,決定是邪法。可是邪師手段很高明,表面上做的樣樣都如法,你不容易看得出來,他用的心不正,外表上的形式很正,用心不正。

 

用的什麼心?名聞利養,那就是邪了,心邪,法沒有正的;心正,法沒有邪的,決定是正法。正心決定是利益一切眾生的,捨己為人,絕對不是自私自利,所以在發願修學過程當中,必定能夠獲得甚深正法的利益,這個甚深正法也就是我剛才跟諸位講的誠敬、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正法。「滅除煩惱盡無餘」,煩惱是貪瞋癡慢、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這都叫成見,成見很深,這都是煩惱的根源,只要獲得正法了,心正了,心地清淨、平等、慈悲了,所有的煩惱才能從根拔除。再看末後這一願,這是普皆回向願,這一願諸位可以從註解裡面得知,它的文很長。

 

「三頌第十願,前略後廣」,前面九願偈頌都非常地簡單,可是第十願普皆迴向,文就長了,非常地詳細了。「此下大願亦是伽陀,回向與願大同小異。所言異者,謂回向要有功德能回,發願無有功德亦可要誓。」。這就是回向跟發願不一樣的意思。「同者,回向以願為體,總願別願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願。」這兩行給我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向下廣偈來讚頌普皆回向這一願。這一願裡面有「別發大願」,一共有十個小科目,這十個小科目統統是普皆回向,一個大願裡面開出來的,的確前面說的簡單,後面說的詳細,把普皆回向的意思圓圓滿滿的用偈頌體裁給我們補出來了。

 

請看經文,「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這在科判裡面是第一段。受持願也叫做護法願,註解裡面,「按十地經,有十大願。一供養。二受持。三轉法輪。四修行二利。五成熟眾生。六承事。七淨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十地經裡面第一段講供養,我們這兒第一段受持,所以順序不相同,意思都相同。偈頌第一句是講菩提,我為菩提修行時,我們為什麼修行?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善財童子每一參訪善知識第一句話就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換句話就是我是為修學這個,是要為無上菩提,我們修的是這個;所以這個目標純正無邪、清淨不染、覺而不迷,我們修這個。

 

一切趣中成宿命,這就是受持佛法了。我們不管在那一道,因為學佛不是一生,生生世世,無論我們是什麼樣的身分,在那一道是以那一種身分,要緊的是要知道宿命。為什麼?知宿命就不會退轉;如果我們再把範圍再縮小一點,那就是知因果,知因果也就是知宿命,我們一定明瞭善因結善果,惡因得惡報,清淨因一定得清淨果報,這就是成就宿命智。唯有深明因果的人對於自己的修學、就是學佛才能有堅定的信心。

 

常得出家修淨戒,出家,前面跟諸位說過家有四種,此地所說的出家不是指我們自己的家庭,不指這個;如果要指這個的話,我們展開前面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五十三個人,只有五個出家的,其餘絕大多數沒出家,那這話就講不通了。此地出家是講出無明之家,出煩惱之家,換句話說,有在家出家,他身示現的是居士身份在家,實際上心出家了,他出了煩惱家了,出了無明家了,是講這個,這才叫修淨戒。淨戒以本經來說,梵行品是淨戒,淨行品也是淨戒;淨行品是初學的,梵行品是菩薩戒、心地戒,這是華嚴經本經裡面所說的。

 

下面這一句「無垢無破無穿漏」是講持戒清淨莊嚴,戒律清淨,不破戒,不穿戒,不漏取戒,就是條條戒都修得圓圓滿滿,清清淨淨的,這是講心地戒品,這是修行的根本,這兩句也就是護法。所以我們要護持佛法,護什麼?護自己的身心清淨就是護法,為什麼呢?清淨心成佛,身心不清淨就成不了佛了,無上菩提就不能證得了。為了要求無上菩提必須要護自己的身心清淨,要明白這個道理。底下是講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以及所有一切眾生,「悉以諸音而說法」,這是願受法輪,受是接受,從這一首偈來看,真的,確確實實這是不可思議的華嚴境界。我們過去在彌陀淨土裡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情與無情同宣妙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這個地方也是的,情與無情沒有不說法的,悉以諸音而說法,統統在說法。

 

我們自己見色聞聲要能開悟啊!怎樣才能開悟呢?心清淨就開悟了,六塵說法你就悟入了。我們今天實在講六塵確確實實在說法,可惜我們自己的心不清淨,所以一天到晚接觸不但不開悟,反而增加煩惱,增長煩惱;心地清淨的人在境界裡面增長菩提,心不清淨的人在境界裡面增長煩惱,這是完全不相同的兩個境界,這是一個意思。可是從另一個意思來說就是你自己發大慈悲心為一切眾生說法,這個意思也能夠講得通,所以這一首偈子有兩方面的意思,但是前面的意思深,必須要自己真正證得理一心不亂了,就入這個境界。入了這個境界,曉得我們現前的世界與華藏、與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雖然沒有兩樣,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如同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樣,還是要求生西方世界;依舊這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的佛號沒中斷。那麼第二個意思是勉勵我們自己要效法菩薩們,我們把自己所學到的一點一滴要輾轉流通,為人演說,這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不要看小了。

 

你讀讀金剛經,金剛經上不是明白告訴我們,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為人說四句偈,我今天想布施,想修個大布施,我又沒有那麼多大千世界七寶,可是你聽了這一句佛法,你把佛法轉告給別人,講給別人聽,這個功德已經超過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決定沒有妄語。所以會修福的人常常把自己懂得的這一點佛法時時刻刻講給別人聽,勸別人學佛,尤其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福報之大,大概也像經上講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說不完,福報太大太大了。

 

再看下面這一首「修行二利願」,「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首偈頌裡面有兩句是非常有名的,也就是過去許許多多的大德常常在經論裡頭引用,就是末後這兩句,「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前面兩句是勤修清淨波羅密,十波羅密裡頭沒有清淨這兩個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清淨怎麼講呢?十波羅密都要清淨,唯有清淨才叫波羅密。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究竟圓滿,就是這個意思,究竟圓滿的意思。由此可知修十波羅密是要用究竟圓滿的清淨心來修,為什麼呢?這就是大菩提心的顯現,「恆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完全顯露。心要不清淨,我們的菩提心就迷失了,這一點非常非常地重要,希望我們要特別注意二六時中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保持自己的心地清淨;剛才講了就是護持三寶,護持佛法,心決定不染污,決定不動搖。

 

下面兩句是講行業,前面兩句是二利行,自利利他,是體,清淨心是體。滅除障,障通常我們講煩惱障、所知障,或者所謂三障,惑障、業障、報障。二障與三障都是所有障礙的歸納,障礙我們的菩提心,障礙我們的本性。垢是煩惱的總代名詞,一切障礙、一切煩惱統統要把它滅除,要把它斷盡。「一切妙行皆成」,一切妙行就是說的我們平常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我們現在不妙,為什麼不妙呢?我們的待人接物、起心動念都不清淨,假如有一天我們待人接物、起心動念統統是清淨的,那就妙了,像諸佛菩薩,他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他應化在我們世間,這叫妙行。示現跟我們一樣也穿衣也吃飯也應酬,也有喜怒哀樂這些表情,心清淨不染著;我們不行,我們染著,他不染著,這個心就妙,染著了就不妙了。

 

他為什麼不染著呢?前面一首好好地念念就曉得了,他常勤修清淨,不捨菩提心,又斷一切煩惱,所以他的心妙了。斷煩惱而能夠示現煩惱,示現煩惱,上一次跟諸位說過涅槃行裡頭五種行叫病行,裝出來的,裝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他有煩惱,他是裝給我們看的。就像華嚴經裡面剛才我舉的那幾位,那都是示現的病行,其實他們那有貪瞋癡呢?故意示現的貪瞋癡,換句話說,示現這種境界幫助我們自己修清淨心,讓我們在這個境界考驗考驗我們動不動心?起不起念頭?如果真的不動心、不起念,這個考試及格了,通過了。假如又起心動念了,那好了,你不及格,你還得留級,不能向上提昇,就是這個意思。

 

那是示現,並不是他真正如此,那有佛菩薩不斷煩惱的道理呢!尤其是身為菩薩法身大士!「世間道中得解脫」,世間這兩個字包括的範圍也非常之大,通常佛法裡面講有情世間,這講我們六道凡夫;器世間是講我們的生活環境、物質環境;第三種叫智正覺世間,智是智慧,智正覺世間是講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他們最低限度都已經證得了正覺,所以這三種世間。這三稱世間裡面都得到解脫了,解脫就是自在,為什麼得到自在呢?因為他不染著,所有煩惱不自在都是染著而生的,佛法常講執著、著相了,只要有執著,你就不得自在,破除執著就得自在。小乘人破我執,他得自在了,我們常講他得半個自在,什麼叫半個自在呢?三界六道裡面他得自在了,我執破了;法執沒破,所以他在智正覺世間沒有得自在,他在有情世間得自在了,智正覺世間沒有得自在,所以叫半個解脫。假如我們對一切法也不執著了,我執破了,法執破了,那就得大自在了,所以三種世間通通得解脫、得自在了。

 

這是底下兩句話的比喻,「猶如蓮花不著水」,蓮花佛門裡常常用它表法,它是生長在池塘的裡面,池塘下面是泥土,根生在泥土裡面,泥土就代表六凡世間,就是六道;泥的上面是清水,水就代表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智正覺世間;而蓮花開在水上,不但是六凡他不執著,四聖也不執著,這是真正得解脫了,這個境界華嚴裡面所謂的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十法界的上面,十法界裡的佛,他執著是個佛,不錯他是成佛了,成的是藏教、通教、別教的佛,他不能成圓教的佛,為什麼呢?圓教的佛是在水的上面,藏教、通教、別教的佛,好像蓮花的花苞在水裡面還沒有長出來,所以他叫做正等正覺,不能叫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的花開在水的上面,蓮花代表這個意思。

 

佛門裡面常用蓮花表法,一看到蓮花,我們就想到經上講的猶如蓮花不著水。密宗裡頭有一個咒語等於淨土裡頭的阿彌陀佛的聖號一樣,我們顯宗裡大家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密宗裡頭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它的意思就是這一句猶如蓮花不著水。嗡是身,是我們身體,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這是外國的文法,倒裝句子,身、蓮花、保持、意;我們中國的意思叫保持身意像蓮花一樣,豈不就是這一句猶如蓮花不著水。所以念六字大明咒一定要生起這個意念,所以不管在什麼境界現前,一念這個咒,心就清淨了,我們不應該染著,身心都不染著,他心立刻就得清涼自在了。正如同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皈依無量覺,覺就是不著水,一著了就迷了,水都不著,怎麼能著泥呢!水是四聖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都不著,何況六道凡夫,所以這個比喻非常之好,比喻得非常好,這是身心真正清淨。

 

「亦如日月不住空」,這也是一個好的比喻。太陽、月亮非常光明、明亮的,它不住空,不住就是不著,它連空都不著了,有當然更不執著了,不但不執著有,連空也不執著,取這個意思。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不得已才說它是中道,其實中道有沒有?中道有名也沒有實,如果你要執著有個中道,又錯了!你把空與有當作一邊,這一邊又建了一個中道,又執著它了,還是錯誤。所以諸位要深深體會這兩句偈的意思,一切都不著,這是佛菩薩;著了空,聲聞、緣覺著空,六道裡面四空天的天人著空;色界以下的都著有。

 

唯有佛與大菩薩知道諸法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能真正做到一切都不執著,連不執著也不執著。你要說我一切都不執著了,你執著一個一切都不執著,還是個麻煩事情,病啊!不能斷根,不執著這個念頭也沒有啊!註解裡面主要是給我們說明配合十地十願來講,解釋得很清楚,有行體、有行業、有解脫、有行相、有比喻,解釋得非常之好,簡單厄要。再看底下一段,「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這是成熟眾生願,離苦,因與果統統要離,凡夫只看到苦果,他想離;他不知道離因,不離苦因,那個苦果怎麼能離得了!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第一句「悉除一切惡道苦」,我們就明了著重在因上,所有招來苦報之因,我們要遠離,離了因,我們就不會有苦果了,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

 

「等與一切群生樂」,等是平等,前面是離苦,這是得樂,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菩薩的宏願,也是菩薩的大行,這真正慈悲。我們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離苦得樂,幫助別人離苦得樂要常常為眾生著想,不要常常為我著想,為我著想就做不到了,常常替他設想,我要是他,我應該怎麼個做法,我應該希望別人怎麼幫助我,要這樣才行。所以第一個要捨我,要無我,才能夠真正地為他,有我就不能為他,無我才可以為他,才真正能夠幫助別人離苦得樂。那麼說到離苦要離得乾淨,講得樂,幫助別人得樂要平等,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要平等我們這個心才不失清淨,雖幫助別人不失自己的清淨心;心不平等,雖然幫助別人得樂,自己心染污了,一定要生平等心幫助一切眾生,可是在事上當然是不會平等的,心要平等,事上為什麼不平等呢?因為你幫助他,他很樂意接受;有人你幫助他,他還不接受,那就沒有法子了,不接受的,菩薩想幫他幫不上忙,他不接受,不肯要你幫助。所以在事上不平等,眾生的業力、福報有差別,菩薩用心決定沒有差別,決定是平等的。下一句講時間長,「如是經於剎塵劫」,不是一天兩天。剎塵,剎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剎把它磨成微塵,一塵是一劫,無量無邊劫,數不盡的,永遠是這樣地幫助別人,利益眾生,這講時間無有窮盡,不是短時期的。

 

「十方利益恆無盡」,這是講空間,時間是三世,過去、未來永無中斷,空間是十方,廣大無邊,所以你要修普賢行,你要以這種心態去為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拔苦與樂。「我常隨順諸眾生」,這一句非常地重要,這是總結。為什麼能做到常劫地幫助眾生呢?因為他修隨順眾生這個大願。「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這三句是總結常時所成就的殊勝因果,這也就是十地裡面十願的第五,成就眾生的大願。凡是於眾生有利益的,我們必須要盡心盡力地去幫助他,幫助他絕不為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當中修到忘我;唯忘我了,心才真正的清淨平等。

 

諸位要曉得,有我就不平等,有我,我比別人總要高一點,有我就有我慢,我慢是與生俱來的,不要學的;我、他,不管他那一點好,我還有個長處,他沒有的。這有什麼法子呢!就不會平等的,無我才能平等,有我就不平等。所以在服務一切眾生裡頭修破我執,念念只想眾生的利益就把我忘掉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如果念念別人的功德還常想著我,那就糟了!那就永遠是凡夫,永遠不能出離六道。說老實話,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因為處處太愛我了,處處念頭沒有把我忘掉,所以生生世世的修行到今天還成這個模樣;到那一生把我忘掉了,你這一生就成就了。

 

今天晚上講到此地。我們明天舉辦放生,今天我也跟他們去買鳥,我到那裡去一看,我沒想到現在還有什麼鳥獸公司,哎呀!我一看真是不得了!我想這個鳥獸公司是專門為放生人而設置的,因為我們常常放生,他就拚命抓鳥;我們要不放生,他們就不抓了,所以我們現在不但不是放生,是害生,這個意義完全喪失掉了。

 

諸位要記住,世間確實有這些人,我就想到有一年我在台中蓮社,李老師講經,外面人拿了海龜放在我們講堂的門口,那這麼多聽經的人不能不買;價錢之高,嚇死人!可是人多,大家出一點就買了,第二天放生了。到第二天晚上講經又送來兩隻,李老師說不行,不行,決定不買。你今天買了,他明天又會多抓幾隻來,為什麼呢?這個銷路好,馬上就能拿到錢了,所以這是類似欺詐,所以你不買,他就不抓了。所以那個鳥獸公司,假如我們台北這麼多佛教徒不放生,鳥獸公司就倒閉了,他就不抓了,少害一些眾生。

 

真正放生的意思是什麼呢?你們家庭主婦每天早上到菜市場買菜,看到活活潑潑的魚跟鳥,你買來就放,這是對的,這是人家抓來賣了吃的;那個鳥獸公司是專門賣給你放生的,這大錯特錯了!這是我向諸位提出一個警告。所以今天我就沒有買,我看了很難過,沒有買。那麼我們這次放生錢不少,我就交給同修們負責,明天不參加郊遊的同修去放生去,而且放生要注重真正放生的意義,不要搞錯了,不要搞放生變成害生。好,謝謝諸位。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維基 Wiki | MSN | 佛教 | 經典圖書館 | 

| 電視 | 購物 | 兒童 | 書店 | 雜誌 | 視頻 | 免費佛經 | 音樂下載 | 熱門網站 | 佛教論壇  |

般若文海佛教經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