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三十五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三面,「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我們上一次講到此地,接下看這一首,「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這一首是重顯單單誦這一品的,實際上還不只這一品,就是這一卷,它的殊勝功德利益。上一首偈是講普賢願全經,就是指四十華嚴,四十卷;這一首是四十卷不能誦,就是這一卷,少分是指這一卷說的。

 

由此可知殊勝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我們千萬不要懷疑,不要猶豫;四十卷經我只念這一卷恐怕功德也不過是四十分之一,那你這是多疑了,那是妄想。縱然沒有讀過華嚴經,沒有讀過四十卷,只念這一卷的功德跟受持全經可以說沒有兩樣。為什麼呢?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特別是這一部華嚴經處處給我們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受持功德之大絕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前一首說若人於此普賢願,剛才講了是四十卷全卷,這一首開端也是說若人誦此普賢願,這就單指這一卷,就是指十大願王。為什麼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呢?我們要看經文,我說,這是普賢菩薩說的;少分之善根,這因為它不是具足的,這只是一卷,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我們看這一句可見得它的功德是圓滿的,這就不是片面的,不是有差別的,它是圓滿的。

 

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那就是經上講的一念,這兩個字是關鍵的字眼,整個佛法的修學都是在一呀!二念就不行了,一念就成就了,千經萬論、無量法門教我們修什麼?統統都是修一念的,彌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就是一念。普門品裡面我們講過,過去我們講這一品經是依法華大乘而說的,大乘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受持觀世音菩薩聖號,功夫也是分三個層次,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也是這三個層次,跟受持彌陀名號沒有兩樣,這是我們必須要牢牢地記住的。

 

因此修學成功與否確確實實就在我們的功夫是不是純一,這是我平常跟同修們常常講不間斷、不夾雜,你的功夫才能純一,特別是不夾雜。一般人功夫之所以不得力,實在講夾雜太多了。我們不必看別人,反省反省自己,學佛這麼多年了,連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是慚愧呀!毛病出在那裡呢?都出在夾雜上,一會兒想學學這個,再一會兒想學學那個,無論是解門、行門,統統夾雜。解門總想做一個通家,什麼樣的經論我都要涉獵一下,都要通達;行門總覺得淨土還不夠,禪淨雙修,禪密律三修,還有四修的,搞好多法門搞在一起,不專啊!所以心是散亂的,始終不能得到一心。此地講的一念,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地留意到,要修一念,功夫就圓滿成就了;功夫一成就,利益就太大太大了。

 

下面說「成就眾生清淨願。」沒有一願不成就,願願都圓滿的成就;不但成就,最難得的是清淨,這個不容易,清淨願是佛菩薩自利利他的大願。何以我們誦這一品經、這一卷經就有這麼大的好處呢?這必須要說一說,因為十大願王就是一切諸佛成佛的親因,那些諸佛憑什麼成佛的?沒有一個不是修十大願王而成佛的,所以十大願王的功德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可是諸位還要記住一句話,十大願王又怎麼能成佛呢?後面是導歸極樂。我們現在十大願王沒修好,只要你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跟阿彌陀佛去修十大願王,你才能圓滿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走近路。

 

台中李老師昨天往生了,我們昨天舉行的念佛會,我們正在念佛的時候,台中打來電話,我們得到這個消息,今天我們華嚴經末後的一卷圓滿,我們將這功德迴向給他老人家。實在說這個迴向絕不是念念迴向偈就行了,不是的;是要把我們讀誦、受持、解說,要在這一生當中切切實實的做到,繼續他老人家未竟之志。他的華嚴經只講了一半還沒有圓滿,我想等我回國之後,我們在此地來繼續他老人家沒有圓滿的後半部,我們在此地講。那麼講的方式得換一個方式,如果像老師那個方式,我們三十年也講不完。怎麼個講法呢?一天要講四個小時,我們必須把一切的外務統統摒棄掉,上午講兩個小時,一個人聽行,兩個人聽也行。大家很忙不能來聽,我們家裡頭還有四、五個人。晚上講兩個小時,大家都可以來聽了,這樣你們每天晚上來聽雖然只能聽到一半,可是我們的錄音能夠在三年之內把全部華嚴經錄成一個完整的錄音帶,我們來做這個工作,以這個行願迴向他老人家。

 

經本這一次又印有新的本子,這是美國達拉斯佛教會印的,我已經告訴他,他送我們兩百本,將來我們道場經書不會缺乏。那麼今天這個本子圓滿,圓滿之後經本諸位帶回家去做一個紀念,這個冊子講圓滿了。這是講到我們如何來迴向,怎樣成就我們世出世間一切的願望,這是顯經殊勝的功德利益。再看底下一段,「結成回向」,「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偈頌到此地就圓滿了,這四句是總回向。由這個地方才能真正顯示出菩薩的大慈悲心,大慈大悲普遍地利益一切眾生。在前面無論是在長行文是在偈頌裡面,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回向的經文與偈頌,經文當中所以這麼多,它的用意就是提醒我們回向的重要性,我們千萬不可以疏忽。菩薩念念不忘眾生,而且對眾生一個最大的願望,希望大家都能同生西方極樂世界。

 

李老師往生,我昨天下午跟台中通一次電話,把詳細情形問一問,他往生的端相非常之好。前天下午他有幾個侍者,年輕學生伺候他的,還陪他一道在外面散步,他老人家就給旁邊的人說這一次我真的要走了,因為他說他要走了,說過好幾次都沒走。說他真的要走了,旁邊的人以為還像從前一樣的,沒有想到他當真走了,所以他是預知時至。他這預知時至很早了,其實兩年前就說過,那麼我知道他今年要走,但是沒有想到他這個時候走;兩年前他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他說我講經只再講兩年我就不講了,他不講就是走,這一定的道理,所以到今年確確實實滿兩年了,跟他所講的完全相符合。而走的時候是早晨,昨天早晨五點多鐘吉祥臥,安靜念佛往生。昨天、今天是台中他自己比較接近的學生在他家裡幫他助念,幫他念佛。從明天起,就是十五、十六,三天,老人家的遺體要移到台中蓮社,供四眾同修瞻仰三天。十七號的晚上大殮,大殮之後要停四十九天,大概台中要給他打七個七,念四十九天佛再舉行告別式,再舉行火化。

 

所以我到美國的時間,我飛機票都訂好了是十八號,我說需不需要改期呢?他們那邊告訴我不必改期了,叫我參加大殮就可以了。所以我預定我們此地是十七號星期四到台中去,我們圖書館同修中午在那邊給他人家上供,下午我們在他遺體旁邊給他念佛,晚上參加大殮之後就回來。現在館長、陳??居士他們在研究交通的問題,剛才館長也宣布了願意參加的在我們櫃台上報名,如果人數多,我們就僱一輛遊覽車我們團體去。那麼老人這兩年因為體力比較衰弱都不常見客,所以有許多同修沒有見過,也有同修到台中見不到他,那麼這是我們有機緣見最後一面,願意去的請登記,我們好統一辦理能夠統計人數。那麼他老人家在走之前囑咐大家,這是最後的遺教,就是一心念佛,求願往生,這兩句話聽起來老僧常談,這是他學佛、他大概三十一、二歲開始學佛的,今年九十八歲,將近七十年他修學的心得就是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我們能照這兩句話去做決定不錯,決定不會錯的。

 

所以真正修行想了生死、出三界,想成佛作主,唯有求生西方極樂,而且要像普賢菩薩發大願,願一切眾生快快地都生西方極樂世界。再看下面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這是總結。這一小段是說與會的大眾聽完了普賢菩薩的偈頌,人人都感到法喜充滿。「如來讚言,善哉善哉」,這一段我們要看看小註。「此品能說者,普賢」,普賢菩薩說的。「所說者行願。能導者」,就是指導我們,帶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是「普賢十大願王」。我們所歸的目的地,「海眾歸極樂」,這正稱如來的本懷,所以如來在此地讚嘆善哉善哉,與佛的本願完全相符,這個意義非常之深,我們決定不能疏忽。

 

正宗分到此地講完了,下面是本經的流通分,科題裡面「經家歸功」,第一個是「功歸佛說」,「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在這一段裡面就清涼大師他老人家在全經之中,把這一卷抽出來單獨流通,所以叫別行,從這個地方起是別行流通。演說如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指全經四十卷華嚴,是指這個。在四十卷裡面有本會、有末會,如果就流通義上來說,整個末會也可以算得上是流通;如果就全經來說,這四十卷就是整個華嚴經的流通分,入法界品有三十九品,這最後一品,因此以下的經文是我們這一卷的流通分,別行的流通。

 

功歸佛說,凡是菩薩所說的都是佛所說的,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如來讚言善哉善哉,就是菩薩所說的,佛完全同意了,佛同意了就等於是佛說的,何況菩薩在說法之前一定要求佛加持,求佛加持就與佛所說沒有兩樣。所以在沒有成佛之前所宣說一切法門都要歸功於如來加持,有這個意思千千萬萬不要忘了,還有學生縱然是他自己的創造、創作,送給老師看過,老師給他印證,那就是老師的了。這在現在明明是我的,怎麼是我老師的呢?現在人太不客氣了,古人尊師重道不敢說自己的,為什麼呢?老師教導出來的嘛!法身慧命依託於老師,這一點我們也要懂得,跟菩薩所說的全是佛說的意思相當。我們要懂得不可以貢高我慢,這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也是破我執、破名聞利養,你說這不是我的,老師教我的,佛菩薩如此說,連孔老夫子都如此啊!孔老夫子一生你看他老人家所說的述而不作,他沒有創作,他都是傳述前人的,古聖先賢的,你看孔老夫子多麼謙虛啊!可是後人還是尊稱他為至聖先師,所以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功歸如來。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這是一類,因為這一段文裡頭有四類,這是第一類。「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這是第二類。「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這是第三類。「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入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這是第四類,這給我們說出法會的殊勝莊嚴不可思議。本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這些菩薩眾,我們看了決定不懷疑。現在在此地看到有六十比丘,比丘是小乘眾怎麼也參加了這樣殊勝的法會呢?諸位要看前面兩個字成熟,凡是成熟就是回小向大這才算成熟,所以是大比丘眾。成熟的比丘就是阿羅漢回小向大,他也回小向大取圓教初住位實在不難,因為他的善根深厚,一回頭就是破無明見本性。

 

那麼這六千比丘在我們四十卷的第一卷裡面說得很清楚,是以舍利弗尊者為上首,舍利弗在比丘眾裡面智慧第一,這是受文殊菩薩的教化,回小向大,發的大道心。在我們這段註解裡面,「舍利弗勸令歸依文殊」,這就是回小向大。「文殊如象王迴旋,觀諸比丘,為說十種無疲厭心。」這一段文是摘錄在大疏,大疏我在此地今天也介紹給諸位,就是別行疏鈔,這一段文在這個本子裡面八百四十一面,它這裡已經是摘錄出來在此地,我在此地跟諸位略說一說,這十樣我們都要學的,都應該要學的。「一積集一切善根心」,我們要注意要認真地來修學,修自己的善根心,善根心是無貪、無瞋、無癡,這叫三善根,世間所有的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的,所以它叫善根,世間法的善根。出世間的善根當然不能離開世間法,決定不能離開世間法,所以出世間是以世間善根為基礎,然後再加上一條,出世間善根只有一個精進。

 

這我也講得很多,進就是進步,不退轉,天天要努力求進步;精進純而不雜,那就叫精,不但要進步,要精進,精純不雜地這樣進步才能夠成功,這就是菩薩的善根。所以大家在六波羅密裡頭特別要注重精字。所以我講四緣、講無間緣,無間緣就是精進,不間斷就是進,不夾雜就是精,這是必須要記住,千萬不能疏忽,不能迷失。第「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這正是善財童子在本經裡面顯示的法門,你看看五十三參,他對每一位善知識都承事供養,這個了不起。可是他所修學的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絕沒有改變,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修這個法門,對於不同的法門要稱讚,對於修學不同法門的人,我們要供養。供養並不只四事供養,禮敬也是供養,讚嘆也是供養,恭敬也是供養,要懂得這些道理。對於其他法門絕無毀謗,絕對沒有輕視,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要知道這個原理。第「三求一切佛法心」,那就是參學。對於一切佛法我明瞭,諸位要記住,明瞭而不能夾雜,這就是善財示現給我們的榜樣,他是家家都去參訪,樣樣明瞭,如如不動,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他老人家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既不著相,為什麼要去多看呢?你不看你不明瞭,看了就明瞭。看了不著相,看了不動心,這才叫真正的參學,這是修普賢行。

 

「四行一切波羅密心」,一是一切法,波羅密是圓滿的意思,什麼一切呢?我們從早到晚生活上的一切,指這些。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樣樣都與華嚴境界,都與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完全相應,這就叫行一切波羅密心,要懂這個意思你才會修行。第「五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三昧是正受,簡單地講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如如不動,不動就是三昧。三昧為什麼又說一切呢?的確很多,譬如說你見到財不動心,那是財三昧;見到色不動心,那是色相三昧;見到名不動心,名利三昧。所以境界裡面這些事事物物無量無邊,樣樣都不動心,那就無量三昧,是這個意思。第「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三世是過去又有三世,有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於是乎就有九世了。九世裡面每一世又有三世,重重無盡,這是華嚴境界。

 

你要不相信,你不信,你也許有這個經驗;你會不會作夢?我也作夢。你在夢裡面有沒有曾經夢過作夢,夢中作夢?有些人有,作夢裡頭睡了覺又作了個夢,夢中夢,這就顯示華嚴經上講的無量的三世,重重無盡的三世,實在是如此啊!次第入,入的時候這個裡頭有自行、有化他。第「七普嚴淨十方佛剎心」,前面講時間,這一句講空間。無量的時空,重重無盡的時空,你沒有不遍到的,這個你才得到真正的圓滿,才真正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在這裡頭自行化他,修普賢十願。

 

第「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這一條是從化他上說的。諸位要知道這句句都是無有疲厭,不疲不厭。教化是教學,調伏是講成就,成績表現。當你教化的時候,接受教化的眾生身心調和,煩惱能夠伏得住,這就是教學的成果。所以並不是只教,而不求一個結果,這不可以的,那你沒有成績表現,菩薩教導眾生一定要有成績表現。這成績裡面當然也分很多等級,這是第一個等級,身心調適,煩惱降伏,這是第一個;如果這個目標達不到,那就不是佛法。縱然是弘揚佛法,沒有結果;好像雖然教書,學生考試一個個都不及格,這談不上成就。能夠到這個目標,這算都及格了,教學有成就了。第「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薩心」,這一條是講恆心、毅力、長遠心。不僅僅是在自己修菩薩道的過程當中,即使成了佛了,他還從佛位退下來再當菩薩,所謂倒駕慈航,普度眾生,的確教學是永遠無有疲厭的,我們要發這個心。

 

你能發這個心,在眼前遭遇到一點小的困難、小的挫折,就很容易過去了,不會退心的,會常常想到我這個菩薩道還遙遠得很呢!眼前這個小挫折就攔住了,我就退了心了,那還學什麼菩薩嘛!還學什麼佛嘛!還會有什麼成就!所以自己一想,眼前小的障礙就不會再執著、不會再計較,很容易能突破。菩薩事業是世出世間最偉大的事業,愈是大事,愈是要有耐心,沒有耐心決定不能成就。愈是大事,愈要忍辱,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世間法裡頭也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成功啊!所以一定要忍耐,要發堅固的信心,要發長遠心。

 

第十,這一句比較長,「十為成就一切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極微塵數波羅密,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心。」這一句比較長,這是十種心,那麼這一句是總結。「為成就一切眾生故」,所以我們才修無量無邊的法門,可是你要記住,成就眾生先要成就自己,自己沒有成就,決定成就不了眾生。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說這話當然沒有問題,我們不行,我們現在要發文殊、普賢的宏願,可是現在目前要怎麼個做法呢?先成就自己。譬如說落在水裡面的眾生,快要淹死了,我們要想去救他,想救他,自己不會游水,那你要跳下去,白搭一條命而已呀!現在怎麼辦呢?趕緊去學游泳,學成一流的水上功夫,那下水才能救人。因此我們現在要救度一切眾生先要成就自己,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幹什麼呢?為了要成就一切眾生,是為這個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參學,再去學無量法門。

 

像彌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清清楚楚,實際上彌陀經上說的範圍很小,只說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民在早晨一餐飯的時間就已經周遊十萬億個佛國土了,就已經拜訪了十萬億尊佛,再回到自己家裡來不過是一頓飯的時間。一尊佛給他說一句法,不要說多了,給他說一句,他早晨出去遛一趟已經聽了十萬億句佛法了,他怎麼不開智慧呀!他什麼法門都通達了。其實那是釋迦牟尼佛本師對我們講的客氣話,太說多了怕我們不相信,為什麼說十萬億呢?因為我們這個世界距離西方世界是十萬億,它這個意思是告訴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天天都可以到娑婆世界來遛達一趟,來看看你的親戚朋友,怕你想家嘛!所以說這個距離不遠,是這個意思。

 

其實要依在我看,最低限度像經上所講的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曾經參訪了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也就是說明這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與阿彌陀佛都有很深的緣分。拿現在國際關係來說,都是有非常好的外交關係,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你必定受那些人歡迎。哦!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非常歡迎。也就是說明你在一餐飯時間當中,你有能力參訪兩百一十億個佛國土,這是我們在經上要能夠看得出來的,雖沒有顯說,意思含得非常明顯,不難看出來。因此我們對於一切法門愛好、喜歡,不要緊,現在不能學,現在學也學不好,為什麼?沒有好老師指導你,你壽命有限、時間有限,你學不成功的。不如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先得無量壽,然後你不要工作了,你也不要上下班了,你可以全心全力地去學無量無邊的法門,諸位要把這個道理想通才肯死心塌地來修學這個法門。

 

那麼我們這個道場最主要的兩部經就是普賢行願品跟阿彌陀經,我們道場同修專修淨土,我們的要求就是不夾雜、不間斷,這一段我就說到此地,註解諸位自己去看。再看底下一段經文,「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聲聞上加一個大,就是回小向大的聲聞。舍利弗為主,他老人家所度的就是前面講的六千比丘,這是同修伴侶,那有老師還當小乘的道理呢?決定不可能的。可是在許多地方看,他們兩個還是列在小乘眾裡面,那你就要覺悟,佛在經上已經給我們說得很明白,這兩個人都是古佛再來,地位在菩薩之上。舍利弗是東方金龍陀佛化身來的,來幫助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真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個法會殊勝莊嚴絕不是簡單的,你看不但聲聞眾裡面都是古佛與大菩薩示現,連他那些護法都是菩薩再來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統統都是的;等於好像來唱戲一樣,釋迦牟尼佛唱主角,那些來唱配角,來跑龍套,其實在幕後地位都是一般高的,沒有那些人,這一台戲唱不下來呀!唱獨角戲不行啊!

 

由此可知僧團是一個非常清淨和睦團結的團體,絕不容許分化,今天僧團成為分化的局面,所以才這樣衰,眾生才有這麼苦,我們要自救救人,首先要團結僧團,不要作分化的工作。分化工作從那裡開始呢?從三皈依開始,這一皈依,這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分化了!大錯特錯啊!諸位要曉得入門受三皈依是幹什麼事?受三皈依是教你修學宗旨,你從今天起在佛面前發了誓了,你就要依照這個宗旨來修學;不是皈依某個法師,不是皈依某個人。那個法師來傳授、來監誓的,好像你們入黨?入了監誓人的黨,這糟糕不糟糕!這個黨不是四分五裂了,完全瓦解了,變成一個人一個黨,現在我們就是如此啊!一個法師一個黨派,與其他的法師各各都對立,每一個人統領幾個小徒弟在那裡互相地鬥爭,鬥爭堅固啊!這種修行到結果,也是修的道,不是菩提道,是地獄道,一受三皈依,修地獄道,不得了啊!三皈依我們在講堂講了多少次,皈依佛,佛者覺也,覺而不迷,從迷惑回過頭來依覺悟,要依自性覺,這是你一入佛門告訴你三條修行的綱領。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從一切邪知見裡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皈依僧,僧是清淨、是和合,僧是六和合,是淨而不染,和睦團結,是這個意思,不能搞錯啊!一搞錯就往三途走了。所以你要曉得你是三寶弟子,不是某法師的弟子,千千萬萬要搞清楚,這才叫正信的佛弟子,三寶弟子。希望諸位要珍重做三寶弟子才能成佛,做某一個法師的弟子恐怕三途是免不了,千千萬萬要記住。所以你看一尊佛出世,那麼多佛菩薩都來幫助他,看到清淨和睦的僧團。「并諸人天一切世主」,這個大會裡面除了菩薩、聲聞之外,還有人天。也許看到這裡我們會懷疑,為什麼呢?當年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的時候是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宣講的,肉眼凡夫根本見都見不到,連二乘人也是不見不聞,怎麼會有人天呢?有,因為有許多佛菩薩示現人天身分在人間度眾生的,他也有分,他去參加了,我們不知道。

 

譬如說我們講一個最近的,印光大師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等覺菩薩;人啊!如果他老人家在那裡一打坐,眼睛一閉,他到華嚴會上聽華嚴經去了,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看到老和尚在那裡打坐,我們不曉得,就這種情形。所以要知道有許許多多佛菩薩在我們人間,不定是以出家身分,是以在家身分,男女老少都有;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攝受眾生、教化眾生,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分,你不知道,他不會說的。凡是自己說我是什麼佛再來,什麼菩薩再來的,給諸位說那都是假的,絕對沒有這個道理。

 

佛門裡頭只有一個原則,身分一露,馬上就走,絕對沒有再住世這種情形;他要再來,馬上再換個身份再來就是了,絕對不容許暴露身分還在這個世間。因為這些年連國外都是如此,常有個居士我是什麼菩薩再來的,叫大家來供養他,來皈依他,來拜他,妖言惑眾,諸位千萬不要上這個當。你也不必爭,他要說什麼菩薩再來,你也合掌;他要說阿彌陀佛,好,阿彌陀佛,以後就不要理他了。你說阿彌陀佛,這不得了,趕緊去供養,把你口袋的錢都被他騙去了,那你是傻瓜一個,不要理會就是了,好好地念自己的佛,修自己的道,這個重要。

 

天上也是如此,一切世主,這個世主從人間的帝王,前面講的多了,器世間主、有情世間主、智正覺世間主,這在八十華嚴第一卷裡面就說了很多,說了有幾十種就是指這些人。這些人也是法身大士,以世主身分度眾生的。那麼底下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當然全都是法身大士示現作護法神的。我們讀這段經文之後,我們對一切眾生應當生平等心、恭敬心,十大願第一條教給我們禮敬諸佛,說不定這個人是佛菩薩轉世來的,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的確是如此,許許多多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不要緊,統統恭敬就行了,就一個都不漏了,諸佛才歡喜。「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這些名詞後面都有註解,我就不必說了,註得也很清楚。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一句此地也註得很好。這是總顯與會大眾聽了佛說,聽了菩薩所說都能夠信受奉行,這四個字非常重要,信,決定沒有疑惑,疑就障礙了我們的信心,所以是斷疑生信。受是接受,領納在心,這叫接受。接受之後要依教奉行,要完完全全把它做到,這樣才不辜負佛菩薩苦口婆心的叮嚀,為我們說法的恩德。那麼在註解裡面講信受奉行有三個意思,這三個意思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自己將來為別人說法,前面說過了讀誦受持及演說,一定要守住這三個原則,註子裡頭有,「一能說人清淨」,說的人清淨,為什麼呢?不為名聞利養,沒有一切的要求,這叫清淨。

 

換句話說,完全無條件,如果是有條件而來說的,不清淨。我還曾經聽說過請法師來講經先要談好價錢,這一部經要多少錢,這不清淨了。不但是談價錢不可以,貪圖供養也不可以,或者是貪圖聽眾人數多也不可以,都不清淨,心不清淨;一個人聽也是一樣的精神百倍在此地講,一萬個人聽也是如此,這個說的人是清淨。一兩個人聽,馬虎一點,精神打不起來,人多了歡喜,這個心不清淨啊!別人我們不管,將來自己上講台要學清淨心,要記住這一條。「二所說法清淨」,說法清淨完全從自性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個法清淨,我們初學的人做不到,初學人做不到怎麼辦呢?依照古人的註解去講,像這個註子是文言文的註子,等於是你在講台上把文言文翻成白話文,用這個方式來講,不可以參雜自己的意思,這就清淨了。

 

因為我們自己意思不清淨,一參雜進去,法就不清淨了,不可以參雜自己的意思,這樣就清淨了,清淨就有功德。「三得果清淨,陳事既周,時眾獲益。」你把這個經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聽的人能夠得到利益,能夠破迷生信,這就是好處了。所以初步的利益就是聽了之後不反對佛法,這就不錯了;不要說一聽他就信,就修行,那修行是第三層的功夫。頭一個是不反對,第二步他相信了,第三步他真正理解了,第四步他自然就修行了,一步一步地來誘導他,決不可能叫他一下就相信。所以接引眾生是有順序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記住,否則的話會把眾生學佛的機緣,把它斷掉了。

 

為什麼呢?他一看到學佛,他就生恐懼了,譬如現在人家第一個怕學佛,學佛不能吃肉,他就為了這個不學佛了;不行,學佛不能吃肉,他就不學佛了。所以我們告訴他,學佛可以吃肉,那就沒有問題了,學佛不要殺生,可以吃肉。他說還有這樣的?這樣他就可以來了!你要說那個戒條怎麼嚴怎麼嚴,他聽了就害怕,再也不會來的,所以諸位接引眾生要有善巧方便,逐步逐步誘導他入門,讓他自己生信心,自己發心去持戒,發心去求戒。所以李老師他老人家一生教人他是勸人皈依,這個他有說勸人皈依,他絕不勸人持戒、不勸人受戒;再有絕不勸人持午,好像六齋、十齋,持午,他不勸人。他說為什麼呢?你要勸人幹這個,人家不學佛了。

 

他老人家在台中這麼多年,攝受眾生這麼多,他有他的善巧方便。他自己是持午的,而且日中一食,但是他很隨緣,老師晚上我請你吃飯好不好?好,好,他到晚上跟你一塊,他照樣吃,他一個人在家裡絕對不吃,他吃一餐。很隨緣。我初到台中見他的時候,因為我到台中去之前跟懺雲法師住了半年,就學了懺雲法師那一套,也是非常地嚴格、呆呆板板。到台中李老師告訴我不行啊!行不通!他說懂得佛法的人對你還尊敬,你不錯,你持午;不懂得的人說你這個人古怪,大概是瞧不起我,我做的東西你大概是還看不中,反而叫他毀謗,叫人家毀謗,把人家法緣斷絕掉了。我是聽到這個開示,我也就變活潑了一點,從前也很呆板,想想老師講的話很有道理。

 

今天我們經講到此地圓滿,我們保留一套完整的錄音帶,前面沒有聽到的,將來可以借錄音帶來聽。經圓滿了,我們的修行就要開始了,怎麼個修法呢?讀誦受持,為人演說,我們要學這個。所以我這個星期五出國之後,我想我們道場要讀誦,就讀這個經,連經連註解統統要讀。我交代我們這裡面人查生字,把生字注音注出來,然後每一次寫在黑板上,你們來的時候可以不必查。一個禮拜讀一次,看看那一天我們下次公布,星期三公布,一個星期讀一次別行疏鈔,讀一次彌陀經疏鈔,希望諸位好好地把它念熟,我明年回來的時候就講這個經。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維基 Wiki | MSN | 佛教 | 經典圖書館 | 

| 電視 | 購物 | 兒童 | 書店 | 雜誌 | 視頻 | 免費佛經 | 音樂下載 | 熱門網站 | 佛教論壇  |

般若文海佛教經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