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十講)
淨空法師講述
前面將流通分裡面,六方佛勸信的一段經文,給諸位介紹過了。也許同修們讀過六祖壇經,壇經裡面有幾句話,很容易引起我們產生疑惑。這一個法門,既然為十方佛共同讚歎,為什麼六祖大師要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呢?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曉得,六祖大師所接引的,就是他所度的這個對象都是上根利智,所謂禪宗裡面頓教之人,這一點是必需要跟大家解釋的。請看這個地方,法寶壇經裡面,對象是上根利智,那麼他的這個教是禪宗頓教;因此這一些人的見解,不是普通人可以相比擬的。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話,都是接引這些上上根人,並不是排斥淨土,實在是為一般著相念佛的人,解黏去縛而已。解黏去縛,這個黏、縛都是說的執著,凡是用執著心去念佛,諸位要曉得,不能夠達到實相,沒有辦法達到實相,沒有辦法見性。他老人家所教的就是教你離相,即相離相。由此可知,壇經實在講,它是讚揚實相念佛。這個在四種念佛裡面,實相念佛法門是最為殊勝的。既然曉得實相一真的道理,那麼當然就明瞭,像前面所說的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一一無非當人自性。所以我們淨土宗的大德,也說「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又有所謂:「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由此可知,西方依報正報,全是自己心裡面所現的境界,決定不可以執著言語文字,而將他的真實義給忘了。那麼這個樣子不但你得不到念佛的功德利益,反而造了毀謗的罪業。經裡面,說性、說相、又說無佛道可成,也有所謂無眾生可度,如果你要執著這一些言語文字,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些話都是從心性、從真諦上而建立的。佛在滅度之前,教給後世的學人,有所謂四依法。這個四依法就是給我們以後人一個修學的準則。四依裡面,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佛所說的經典,以它為依據。任何人所說的法,必須不違背經典,我們才可以依從;如果違背了經典,我們就可以不必去依它。第二:依義不依語。這一句是教給我們不要執著言語文字。言語記錄下來就是文字,我們要依言語文字裡面所詮釋的道理、理論、方法,不必死在字裡行間。第三條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呢?凡是說了生死的這個道理,凡是講證菩提大涅槃的這一些方法,這就是了義;如果講人天福報這是不了義。換一句話說,人天福報再大,也不能夠超越生死輪迴。第四條教我們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我們現在有理智;「識」是感情,情識。不能感情用事,要以理智來做主宰。這是我們隨順現在世間來說。佛法這個智是講智慧,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我們世間凡夫所說的理智都還是識,不是真正的理智。真正的理智在佛法裡頭才有。這叫你要依靠真實的智慧,不能夠依靠世智辯聰。如果我們明白這個四依法了,將來你讀經、讀論、或者是讀祖師的語錄,聽一切大德們的開示,你就有所依從了,不至於盲目,隨境所轉,自己就有了主宰。自己有了主宰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受用。 請看下面經文。這是解釋本經經題的意思。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一句就是釋迦牟尼佛徵問的話;叫著舍利弗尊者給他講,這個就等於在講:在你的意思以為怎樣呢?以為如何呢?為什麼這個經的名字叫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實際上這個經題是十六個字,佛在此地只取了後半段,那麼這個後半段要是明瞭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瞭了。有名必有義,義要是明白了,這樣他才能夠受持;乃可受持。義要是明白了,信心才懇切,這個是一定的道理。那麼這一段只是徵問、解答,在底下一段經文,當然這個是大事情,沒有人能夠問得出來,也沒有人能夠答覆得出來。所以佛自己提出這個問題,然後自己來解答。我們看這一段經文是佛解答的。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那麼,這是佛給我們解釋:得蒙諸佛護念,正是由於具足三慧。「聞」,就是聞慧;「受」就是思慧;「持」就是修慧,這個就是淨土的三資糧。前面說了三種必修具備的條件統統都具足了。那麼我們要詳細跟諸位說一說。聞慧是聽了以後就深深的相信。念佛這個法門,在八萬四千行門裡面是真真實實最妥當的一個法門啊!最妥當、最可靠。我們真正能夠信得過,這個就是聞慧。思慧是講領納、接受在自己的心中,對娑婆世界確實生起了厭離之心,想擺脫這一個世界;而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真正地生起了欣求之願啊!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就叫做思慧,真動了這個念頭。換一句話說,這個地方的身心世界真正把它放下了,一心一意求取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本經所講的思慧。持名,這就是修慧;修慧就是執持名號,淨念相繼,一心不亂。這一些話,在前面已經講得很多,希望大家要特別地留意,這樣具足三資糧才能夠直取西方淨土。
經上講,及聞諸佛名者,諸佛名字就是念阿彌陀佛,這一點大家要特別留意到,就是念阿彌陀佛,「諸佛名字,就是念彌陀名號;以彌陀乃法界藏身。」諸位在念這個早晚課誦,念八十八佛,你會念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所以「念彌陀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故曰,諸佛名字。」所以,此地這個經裡面講,「及聞諸佛名者」,這個諸佛名,就是阿彌陀佛。「此處不可錯會,」你要是錯會了意思,你以為這個諸佛名號,你到藏經裡把萬佛名經找來,你去念這個萬佛名,那你就喪失了大利,最大、最殊勝的利益。為什麼呢?你念萬佛名不容易得一心。你不曉得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一切諸佛的名,等於說是總名號、共同的名號,念這個名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都念了。一尊佛都沒有漏掉,這是千萬不能夠錯會,不能錯會這個意思。
在大本經裡面說,這是讚歎的話,就是無量壽經,有這麼一首偈子:「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往昔,就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以來,你要沒有修福、修慧,正如同前面經文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你總是在往昔修了多善根、多福德。善根是慧,多善根、多福德,你才在這一生當中聞到了正法。「已曾欽奉諸如來」,不但是無量劫當中修福修慧,你在無量劫當中,你是欽仰、事奉,許許多多的佛菩薩;「故有因緣聞此義」,你現在才得到這樣殊勝的因緣,能夠聽到淨土法門這樣的教義。這個是實實在在的難得;在華嚴經裡頭,也有一首偈子讚歎說:「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我寧願去受地獄那一些苦楚,只要我能夠聞到諸佛的名號;這個諸佛的名就是阿彌陀佛,希望能夠聞到這個佛號。「不願生天中,」天上享福,福報非常之大,那麼享福怎麼樣?享福,「而不聞佛名」在此地要曉得,聞佛名就有解脫的機緣;換句話說,他有了生死,出三界,也就是超越六道輪迴的機會。不聞佛名,雖然在天上享福,不能夠超越六道;所以才不願生天中,只希望得聞佛名;只希望得聞諸佛名。那麼這個都是說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因為這一部經的功德利益,實實在在像經名所說,不可思議。諸佛名的功德,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聽到這一句佛名,必定有大因緣,必定能夠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常途的修行,就是普通修行,完全要靠自己,必須破無名、見法身,才能夠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換一句話說,得明心見性以後,佛菩薩才護念。這個法門特別,只要一聞佛名,就蒙諸佛菩薩來護念,真正是不可思議!
經上說,如果能夠歸依三寶,受持一尊佛的名號,現世當獲十種利益。現世就是現在世,現在世,他就能夠獲得十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那麼在此地我們先要說說這個歸依;前面跟大家詳細的講過,所以經典裡面講的話,我們不能不信,我們也不能夠誤信它。如果你看到歸依三寶,受持一佛名號,就能夠得這樣殊勝的利益,我現在要歸依三寶,我天天也念阿彌陀佛了,那麼我有沒有得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呢?不能說沒有,雖有,但是不顯著,原因在那裡呢?許多人是誤信了這一句話,就是對於這一句話的真實意思沒能了解。就是歸依這兩個字,他沒做到,只是在形式上做了一個歸依的手續。請一個法師在佛菩薩形象面前,將三歸依念個三遍,受持乃是有口無心,那麼這個十種利益他怎麼能得到呢?歸依必定要像六祖壇經傳香懺悔第五章所說的,真正歸依。「歸」是回來。從前我們的心都在五欲六塵,都在五欲六塵上,都是隨著境界遷流,現在把我們這個心從五欲六塵,從一切虛妄境界上給他拉回來,回過頭,回過頭來依什麼呢?依三寶。三寶:佛寶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我們依覺而不迷;法寶是「正」的意思,我們依正而不邪;僧寶是「淨」的意思,我們要依淨而不染,這才是歸依三寶。那麼想一想,我們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不是覺而不迷?果然覺而不迷了,那我們是從「迷」回過頭來了,依靠「覺」了,這叫歸依。果然是正而不邪了,我們從前在邪知邪見裡頭回過頭來,現在依正知正見。以往我們是染污,現在我們從染污也回過頭來,依清淨,淨而不染,這才叫真正的三歸依,所以才有下面十種殊勝的利益。
第一種「晝夜常得諸天神將隱形守護」那麼這一句話決定不是迷信,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確實有天神。這個諸天,有天神,我們肉眼看不見,我們叫他作隱形,他守護我們,換一句話說,這一些諸天善神日夜都在我們身邊保護我們。他為什麼來保護呢?因為你有德,這個歸依三寶的人,這是有真正的德行,這是要記住的。你看世人都迷,你覺悟了,世人都邪知邪見,你是正知正見,世間人都是染而不淨,你是清淨無染,所以這一些諸天神將,他們是敬佩你的道德,才來保護你。像唐朝時候,李通玄長者,在家居士,終南山的道宣律師,這是出家人,都蒙諸天神將守護。這是確實有証據的
第二「常得觀音」就是觀世音菩薩,「等二十五位大菩薩保佑」。我們求佛菩薩保佑,不見得能求得到,為什麼呢?佛菩薩畢竟不是感情用事,必須自己有真正的德行,佛菩薩自然來保佑你。
第三「諸佛護念」,就跟此地經文所講的一樣了,「阿彌陀佛,光明攝受此人」這是在一切經論裡面,佛常常給我們開示的。
第四說,「一切惡鬼夜叉,不能害,」他不但不敢害你,他也來保護你。「毒蛇毒藥不能中。」如果有人想謀害你的話,用這個毒藥你吃了也沒有關係,也不至於中毒。
第五,這是講不受一些災害,像這個大水、大火、怨賊、刀兵、橫死,不會受這些。
第六「先作罪業,悉皆消滅。」這個都是不太容易理解的,為什麼過去造的這個罪業都能夠消滅呢?這一歸依三寶,念阿彌陀佛的人,為什麼它能夠消滅呢?能夠滅罪呢?諸位必須要曉得,前面曾經跟大家講過因、緣、果。罪業的業因,雖然存在,但是緣斷掉了,因為從今以後,你是歸依覺、正、淨,不是罪業的增上緣,那麼換一句話說,縱然有罪業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它因為沒有緣,它不會結果,所以這個地方講消滅呢?是講罪業的果報,它不會再有罪業果報出現,這個是滅罪的意思在此地。那麼罪業的業因有沒有方法消滅呢?給諸位說,有。因為業因的種子啊!含藏在阿賴耶識之中,到你的功夫成就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的時候,轉八識成四智,這個罪業的種子就沒有了。這個沒有也不是完全消滅了。諸位要曉得,為什麼?它變了。這個罪業種子變成了什麼呢?變成智慧了。所以你在經上有的時候看到了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是罪業種子,轉八識成四智,也就是轉八識裡面的罪業種子都變成了四智菩提。所以這個罪業種子,我們可以說它消滅了,因為它以後所起的作用是菩提,是這個後得智,是無量的智慧,不會再作業因,也不會再造業緣,當然更不會有罪業的果報。這個是講轉業,它的確有它理論的依據,不是隨便說的。
第七「夜夢吉祥,或見彌陀金身。」這是講作的吉祥之夢,決定不會作惡夢。夢雖然是虛妄的,如果天天作惡夢,那決定不是一個好的預兆,天天有吉祥之夢,這夢好!
第八這是講的法喜充滿,「心常喜悅」,「常」是常常地不間斷,心裡面非常地歡喜,「色澤力充,」這個色澤是你的顏色,俗語講,紅光滿面,氣色非常之好;力充,是講精神飽滿。「所作吉祥。」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無不吉祥。那麼諸位想一想,一個真正歸依三寶念佛的人佛,他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自然都是吉祥的;假如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不是吉祥的,他就沒有歸依三寶了;他又歸依迷而不覺了,又歸依邪而不正了,又歸依那個染而不淨了,那顛倒了,那是生死凡夫。
第九「常為一切人民禮敬,猶如諸佛。」不但是為一切人所禮敬,一切眾生都禮敬你。鬼神禮敬你,你自己看不到,鬼神的確有許多地方比我們人要來得敏感一些,一個善人,他的光彩跟普通人不一樣,鬼神能夠看出他的放光,就是身光,前面也跟諸位講過,他見到這個光明殊勝的時候,他必定禮敬,猶如諸佛,像禮敬諸佛一樣的禮敬你。
第十「臨終正念,」這個正念諸位要記住,正念就是阿彌陀佛。你臨命終時,這一句阿彌陀佛沒忘掉,念念在懷,求願往生;「金台接引,往生淨土。」這是經裡面給我們講,一個真正歸依三寶,念阿彌陀佛的人,他得這十種殊勝的利益。
末後這一句,我提醒諸位同修,「學貴圓解,行貴專一。」我們才不至於迷信。「解」,要解得圓滿,不能夠解偏了,要解得圓。「行」是講修行,修行呢?一定要貴專一,這樣我們才能夠在很短的期限裡面,收到最殊勝的效果。
請看下面經文。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得」這兩個字是說,凡是聞到這個經,就是聽到這一部經—佛說阿彌陀經。聽到這一句佛號,就是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可以說無有一個人而不得。得什麼呢?講了,皆得,得是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阿耨多羅,我們中國的意思是「無上」的意思;三藐是「正等」的意思,三菩提是「正覺」的意思,所以這一句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麼古來大德,在一切經裡面,依舊用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不用無上正等正覺呢?這個在譯經體例裡面來說呢?遵古不翻。我們尊重它,所以還是保存著梵音,再解釋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我們略為跟諸位說明一下。「正覺」鑑別凡夫不覺。一般凡夫的的確確是醉生夢死,他不覺悟;縱然有一些覺悟的時候,他也是妄覺、也是邪覺。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六道的眾生,從無始劫以來迷失了真性,這種迷失是愈迷愈深,很難回頭。即使有一些學問家,乃至於宗教家,那是比較上曉得有一點覺性了,覺得「不真」,是虛妄的,覺得「不正」,這是邪的。所以正覺鑑別不覺、妄覺、邪覺;正等正覺,這是講的二乘,鑑別二乘;因為二乘他有覺,就是聲聞與緣覺,這兩類的人,他們的聰明智慧比一般人高得很多,他聞法之後他就覺得三界沒有安穩的所在,正是所謂「三界火宅」,一心一意就求超越三界、求解脫生死輪迴之苦,那麼他非常的努力精進;將三界之內,見思煩惱斷掉了,證得了偏真涅槃。諸位要記住這個偏真;他這個修學因為不能夠真正的等觀真俗二諦,所以落在偏空。因此他們的覺悟乃是一種偏覺,可是這個覺是正的,是正確的,它不圓滿,它偏在一邊,所以他不能夠稱為正等正覺,他只能夠稱為正覺而不能稱為正等正覺。那麼這是這個當中這一條;偏覺,他證的是偏空真理,未能等觀真俗二諦。那麼講到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他雖然能夠等觀真俗二諦,分證菩提,可是還沒有到無上。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正覺不是凡夫,正等不是二乘,無上也不是菩薩,所以這個稱呼,就是如來極果上之稱,極果之稱。
那麼,聽經、聞經,這個「經」就是彌陀經。你聽到這一部經,你有緣份聽到這一部經。「名」是阿彌陀佛,你有這個緣份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最要緊的聽了以後,你要深信,決定沒有懷疑,真正的相信。信了之後要發願、要願求,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深信淨土法門,求願往生。第三要真正修行。修行就是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念佛,要像前面所講的齋戒清淨,一心不亂,常念阿彌陀佛,功夫熟了,自然就不退轉。一生當中,必定能夠圓滿的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無上正等正覺,有因與果的差別,我們從這個四個階段裡頭說信解行證,他在信位、在解位、在修行位,在這三個階段的時候都叫做因地;如果在證後,那就是果地了。本經經文兩次提到,稱他名號,都是指的因地,為什麼呢?它說了不退轉。信位的時候,對於無上正等正覺,不會退轉到不信;解位上也不會退轉到信位;行位上也不會退轉到解位。所以只有往前精進,而不會後退的。這統統都是因位上來說的。如果是在果位上,那有退轉可言呢?那要說個不退轉,那不叫做廢話嗎?所以給你講的不退轉,意思就是說在因位。那麼在因位對我們來講是堅定我們的信心,使我們明瞭這個法門,不要說是往生西方得三不退,現前我們真正發心三歸,執持名號,可以說念念皆不退,這是多麼殊勝的法門。
遇三寶,這個是講住持三寶,你遇到了。遇到了三寶就有求福求慧的機會,這個機緣就有了。雖然「求福求慧,雖亦有殊,」這是有不同,有人求福,有人求慧。大概一般人,大多數的人在三寶門中求福的人多,這是講比較起來求福的人多,求慧的人數沒有求福的多。但是這個地方要記住,「必當存有三寶觀念,」你才能夠真正求得到。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但是求,要有正確的理論依據,要有正確的方法修學,才會有求必應。如果你不懂理論,不懂方法,盲目的去祈求,是求不到的。這個地方教給你,有求必應的要領。就是你心理面一定要有三寶的觀念。三寶的觀念是什麼呢?是淨—清淨、是正、是覺。覺是佛寶;正是法寶;淨是僧寶。所以你自己的心,要覺、要正、要淨;你要常存這個三寶。你存了這種三寶,前面不是跟你說了嗎?諸天神將佑護你、保佑你;諸佛菩薩保佑你,你求福求慧都能夠得到。所以說,「仗此觀念,」就是覺的觀念,覺觀覺念、正觀正念,淨觀淨念;「薰入識田,」八識田中;「種子」,就是三寶種子,覺、正、淨的種子「遲早現行,」這是有求必應的理論、道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才是深信不移;真是求什麼得什麼;求成佛都能成佛,何況其他的?「況又有諸佛護念。」本經說的。「故曰,皆得不退菩提,夫復何疑?」你還有什麼疑惑呢?所以像這些地方,我們要不把這些道理,真正的把它透徹明白了,你怎麼個求法?你又如何能夠實施、做到,真正做到有求必應,到求不應的時候,你說這個佛菩薩妄語,你自己造的罪業更大。實實在在講,是你自己沒有把道理搞通啊!是你自己有障礙而不是說求不應啊!有求必應的原理是一切唯心造,所謂說是「萬法唯心,萬法唯識。」這個是根本的原理。所以你要求,向那裡求?不是向外求,是向你自己心地上求。因為一切唯心造,那一切唯心造,我心裡想什麼,就得什麼了?那不是這個,因為你現在這個心,你能夠想像的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造不出來真實相;妄心所造的這是煩惱。所以你要求真心,真心是什麼心呢?是覺心;真心就三寶嘛!真心是正心、真心是清淨心。我們中國儒家確實也是了不起,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就是覺心,就是佛寶;正心就是法寶與僧寶,就是正心與淨心。可見得儒、佛的道,確實是相通的,佛門裡面講有求必應,儒家也是講有求必定可以得到。正如同孔夫子在易經裡面所說的,都是教給我門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是教給我們從心地裡面去求,修我們自己的覺心、正心、清淨心,然後才能夠隨心所欲,有求必應了。
請看下面經文。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是故,就是前面所講諸佛護念,不退佛果之故。世間之法,諸位想一想,還有什麼能夠超過的呢?所以釋迦牟尼佛一而再,再而三的囑咐我們,叫著舍利弗以及與會的這些大眾,乃至於末法時期,像我們這一些眾生在內。佛這一句話,我們要好好地記住「皆當信受我語」,「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他老人家在這一會所講的每一句話,我們都應當要相信。在前面正宗分裡面,一共有三大段落;第一個大段落是將西方世界的依報、正報,種種殊勝莊嚴給我們說出來。目的勸我們要相信。第二段裡面,信了之後就應當要發願,求生淨土。第三個大段,教給我們往生的方法—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三大段的開示,皆當信受。「信則諦信不疑。」這個諦是真正相信,決定沒有疑惑,諦信不疑。「受」,則是受持,決定不能把它忘掉。
大本經裡面有幾句話,是對於一個老同修說的,真正入門的人講的,不是對初信的人講的,這個說法有善巧,初學的人要有善巧方便,總得要尊重他,不能傷害他的自尊心。可是對於弘法之人,不可以不知道。「不信佛語者,乃惡道中來,餘殃未盡。」所以他不能相信。「愚癡不信,未當解脫。」就是在這一生當中,他解脫的機緣沒成熟,怎麼曉得它不成熟呢?因為他不信佛語。信字很難很難!我自己學佛七年,就是第七年出家。我是四十二年開始學佛,方東美先生介紹的,將這個大乘佛法,介紹給我。四十八年我出家了,五十年我受戒。我受了戒之後,回到台中去看我的老師,李炳南長者。老師一見到我很歡喜,隨著就告訴我,叫我要信佛。諸位想一想,念佛這麼多年了,而且出家又受了戒了,不但出家受了戒,我是一出家就開始講經,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我在十普寺,三藏佛學院就兼了有課,一出家就教學,就從事於弘法,受戒回來之後,老師說,我今天再教你這個信,信佛。他就給我說明、解釋,信佛不容易。不要認為出家受了戒,未必真正的信佛。所以佛在此地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勉我們,是有他的道理。那就是說諦信很難。諸位看這個地方,諦信相當相當地不容易。那麼這個當年老師給我開示,也就是這個意思。真正信佛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而且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這個才叫做信佛,才叫信啊!才叫做受啊!這信受兩個字不簡單,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要勸勉諸位同修,「此處應當深省,」深深地去反省,「吾人誠信否?」吾人指我們自己啊!我們自己是不是真相信了?「誠信」,就是此地講的「諦信」,經裡面這種名詞很多,「諦信」,我們世俗這個文學裡頭,講的誠信。「誠信」裡面沒有懷疑;「諦信」裡頭也是沒有懷疑。問問我們自己是不是真正信了?真正要是信了,那就跟前面所講的了,有十種殊勝功德利益,這個利益的深淺,利益的顯著,就看你諦信功夫的淺深了,完全是講的信心。「一分的深信,就得一分的利益;十分的深信,就得十分的利益。」勸信流通,到這個地方就告一個段落了。
下面經文是勸願流通。所以正宗分裡面,分信願行三大段;流通分裡頭也是三大段,彼此互相照應著,非常之密切。請看經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這個地方要注意,已經往生的、現在往生的、將來往生的,注意這些字樣。這一段經文要把它看清楚。在前面經文是說的勸信,這一段勸我們發願,願生佛國,就是願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已願已生,這是講已經發願的人。發願是自己的力量,接引是佛的力量,所以這個法門稱之為二力感應,只要有發願的,佛沒有不接引的。所以說是從前已經發願的,都已經往生了,這是講過去前哲、求生淨土的人,實在是不勝枚舉,太多太多了。那麼我們曉得的,像淨土聖賢錄裡面所記載的;像往生傳裡面所記載的;那是我們曉得的。還有許多已經往生,我們不知道的更多更多。曉得有傳記留下來的人數不多。今願今生,這個今願就是現今願求往生的人,現在真正有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有信願再加上持名力行,他這個世間的緣份盡了,必定往生。這是講今生佛一定來接引他。當願當生,「當」字講是當來之世;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這個當來就是把我們現在都包括在其中了;這個「今」,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當時的人,發願往生的,也已經往生了。那麼將來就是我們了;將來的人他要相信、諦信不疑,他要有切願求生淨土,必定像以往那一些往生的人一樣,必定蒙佛接引,絕對不會落空的。這是說明西方導師阿彌陀佛,他無盡的悲願,盡未來際,接引信願持名往生之人。在這個地方前面講過,聞、信、受、持,看看這一段,亦只持誦而已;然亦獲大利,這一段希望大家要特別留意。聞,就是說聞經、或者是說聞佛的名號,就能夠生淨信,就能夠領受、就能夠持名;這個我們一般講三資糧具足了。這只是誦持而己,已經獲得這麼大的殊勝之利益;這個利益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初心就是初發心的人,或是止於福報;這大家特別要注意的。我們曉得這個念佛同修,的確是佔大多數。他的信願行求什麼?求世間福報、求功名富貴,求健康長壽,求家庭老少平安,求這個。這個心量太小了;「於大道則未敢承當」大道是什麼?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大道,要是於大道不敢承當,那太可惜了,則辜負這個法門。特別在此地說明,「欲生淨土不難,」不要認為這是很難的事情,不要認為這是我們做不到的事情啊!不難,只要你真正具足了信願行;前面說了,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怎麼難呢?所以說「能於信行之外,再加發願,即可成辦啊!你要是真正肯發願,這個事情就解決了!就辦到了!所以說是,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全都具備了,那你就是決定往生了。像前面經文講的,已經發願的已經生了,這個就是為我們作證明的,我們應當要相信。你要是不信,那實在是太可惜了。這樣殊勝的機緣,比武則天提大方廣佛華嚴經開經偈裡面所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還要難得的機會。如果當面錯過了,諸位想,這個多可惜!百千萬劫難遇到的這麼一個機會,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這麼巧遇到了。遇到了,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就成就了。我們要相信,難信也要信啊!
請看下面的經文,佛再勸我們發願往生。這一次勸我們發願呢?是第三次了,此是第三番勸願了。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個是第三番。前面兩番諸位要記住,第一次我們所讀到的,經文裡面是佛講的「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前面這是正宗分裡頭第二大段,這個經文當中有這麼一段話。到第三大段的末了,佛又給我們講:「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第一次講,這是初次聽佛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種種莊嚴,凡是生到西方淨土的人,個個都證三不退,所以佛才勸我們發願,這就是第一番,第一次的。第二次聽佛講,念佛見佛,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第二次勸我們發願,這是這個一段。到此地這是說明,你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可以到。剛才講過了,往生這個事情不難,不是我們想像當中那麼困難的事情,而且皆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承上面,既然你相信佛語了,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既然是相信他的話,你也相信六方諸佛所說的,這個是理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這一段經文裡面,足見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大悲心是如何地懇切?不怕麻煩,不怕多費口舌,一而再,再而三地勸勉我們,如果我們要把這些話都當作耳邊風,那就大錯特錯了。因此,自當依佛的開示,依佛的的教誨,深信不疑,真正地發願求生淨土,成就無上菩提,才不辜負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無盡悲心、大慈大悲啊!勸願流通經文到這個地方,也告了一個段落。
向下經文是最後的一個大段,勸行流通,「行」,這是講執持名號了。請看經文,經文勸行 流通。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
在上面是稱讚阿彌陀佛,稱讚阿彌陀佛,這個地方是講稱讚諸佛。玄奘大師的翻譯本子也是說的稱揚讚歎!稱揚讚歎無量數佛。我們細細想,這個翻譯人的意思,是在說明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講的佛佛道同。彌陀就是諸佛,諸佛就是彌陀。像前面所說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如果我們就事論事來說,在前面六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那麼我們要讚歎阿彌陀佛,豈不就是讚歎六方一切諸佛了嗎?這是就事論事。所以無論在事上、無論在理上,大家一定要明瞭,千萬不可以像世間人感情用事。哦!讚歎這一個、沒有讚歎那一個,那個要怪你了,沒有這個道理。譬如說我讚歎某一個人,我在你面前讚歎某一個人,你聽了之後很喜歡,也讚歎某一個人,我聽了一定很高興,決定不會說:「唉呀!你怎麼讚歎他?沒有讚歎我呢?」不會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由此可知,你念佛,佛名是無量無邊。最為殊勝、最為第一,無過於阿彌陀佛。所以讚歎阿彌陀佛就是讚歎十方一切諸佛。
那麼再說到本師釋迦牟尼佛,敘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勸信的話,這個裡頭就含著有讚歎諸佛幫助阿彌陀佛弘揚淨土、接引世界一切眾生往生西方國土的功德,所以才說稱讚諸佛。像這一些意思,我們細細地去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就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清楚。經文裡面,「而作是言」這個兩句,以及後面所講,五濁惡世,能夠成佛說法,不但說法、而且能夠說這樣殊勝的法門,這都是諸佛輾轉讚歎的話。本師釋迦牟尼佛,特別地給我們敘說。這才告訴舍利弗尊者,告訴他當然就是告訴我們。
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德號,在此地簡單跟諸位說一說。釋迦牟尼佛這四個字是梵語,「釋迦」,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能仁」的意思,「仁」是仁慈,所以這個是就悲德所建立的。而「牟尼」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寂寞」,是從智德上建立的。前面也曾經為諸位說過,諸佛菩薩的名字是沒有一定的,它是表示德行,或者是功德、智慧、因果,由無量法門當中而建立的。我們曉得佛法就是諸佛說法,必然是契機,契理。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名號也不例外,也是契機契理。所以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度生,他的名號就叫做釋迦牟尼。你要問為什麼呢?因為在這一個地區教化,這一個名號是最適合於這一個地區現皆段的根性,道理在此地。娑婆世界的眾生,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講的「剛強難化」,罪業深重,是這樣的眾生。缺乏慈悲,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歷史,你就能夠發現到這個世界的眾生,那一天沒有戰爭?那一天沒有互相殘殺?這是造作極深的罪業。深重罪業,剛強難化。所以佛在這一個世界,對於這一些眾生教化,他所提出來的教學綱領,或者我們叫它作教學的宗旨,那就是此地(釋迦牟尼佛)。所以一般常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能仁就是慈悲。所以世尊的德號,就是在娑婆世界教化的宗旨。我們念這一句德號就是念釋迦牟尼佛教學宗旨。諸位要記住這個意思。「牟尼」兩個字翻成中國意思是寂寞。寂寞就是寂靜的意思,換一句話說,也就是清淨心的意思,清淨就「寂」了,「寞」就是不動。那麼由此可知,娑婆世界的眾生,這個心正如同那些文學家形容詞所講的「心猿意馬」,心裡面的妄念從來就沒有止住的時候。那麼佛提出這個教學的宗旨,教我們這個心靜下來,寂寞就是修的定;「定」才有真正的智慧。我們提到本師的德號,就明白了佛陀教育的方針和宗旨了。那麼同樣的,所以這個佛陀的教學,諸位從這個名號當中就動,就是寂寞的意思,就是牟尼的意思。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是能仁的意思已經得到一個大概,已經把這個要領抓到了。我們學的是什麼?心地清淨、如如不動,就是寂寞的意思,就是牟尼的意思。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是能仁的意思。這叫真正學佛啊! 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真正弟子啊!你曉得這個道理了,佛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教那邊的眾生,你們想一想,這一個方針宗旨能用上嗎?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一心不亂,換一句話說,牟尼的意思,個個成就了、都圓滿了。極樂世界的人,人人都是上善之人,大慈大悲啊!能仁兩個字,他也做圓滿了。釋迦牟尼佛這四個字,在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們都圓滿了。換一句話說,佛在那一個地區教學,這樣的宗旨方針是用不上的,必須要適合於那個地方的根性,提出適合於那個地區的教學宗旨方針,這才稱之為阿彌陀。阿彌陀佛的意思諸位要曉得,無量覺。他們是已經覺悟了,現在要把他們這個覺心擴大,他們已經是慈悲了,把慈悲心再擴大,他們已經是得清淨心了,現在這個清淨心也要擴大。無量的清淨、無量覺、無量慈悲、用這樣的教學方針與宗指,才能夠滿足那一方眾生的需求。所以十方有無量無邊的世界,當然每一個世界又有無量的眾生,而這些世界,這一些眾生,他們的根性並不完全都相同,所以聖人的教學宗旨與目標也都個個不一樣。他的名稱當然就不相同了。這是諸佛名稱的大意,名字的大意。佛名如是,諸菩薩的名號也不例外,也與佛陀教學意義相應,不相應那就不叫做佛法了,所以說是必定相應。在這個地方簡單把這個名字的意思給諸位透露一些。
經上說:「能為甚難希有之事」,這一句就是指底下所講的兩大類難事。如果在淨土,成就無上菩提已經是難事了。就拿西方淨土來說,如果是一個帶業往生的人,他生到西方淨土之後,雖然圓證三不退,可是從凡聖土提升到方便土,由方便土再升級到實報土,實報土再升級到常寂光土,也要相當的時節,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何況在我們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五濁惡世底下一段經文就要講到,所以這是難中之難。如果再為五濁惡世眾生說法。說什麼法呢?說人天福報之法,這一些人聽到很能接受,要跟他講出世間的佛法,能夠聽得入耳的人就不多了。給他講大乘佛法、給他講這一種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之法,他要能夠聽得進去,真是稀有之中的稀有;所謂是「甚為希有」。這一樁事情如果我們不能夠很冷靜、很細心地去觀察,去想一想,很難體會到佛說法這一番的心意。我們不能體會到佛說法的這個深意,我們就辜負了佛恩。何況六方無量無邊諸佛,共同轉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這個這一句話裡頭的含意非常之多。第一個,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願行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能夠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給一切眾生介紹這一個法門,這是不可思議功德。十方諸佛,無有一位不讚歎的,這是不可思議功德。這個真正是甚難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