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 集註 考題 (不妄語戒)
佛說優婆塞 五戒相經 妄語戒 考題 解答
1.犯大妄語戒須具幾緣成不可悔? 犯罪要件: 一、所向人。 二、是人想。 三、有欺誑心。 四、說重具(即羅漢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 五、前人領解。
2.什麼叫作妄語?什麼叫大妄語?
妄語的定義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
大妄語是: 自己未證聖果聖法,而說已證聖果聖法,乃至實未得四禪定,而說已得,實未見天來、龍來、神來、鬼來,而說見到天來、龍來、神來、鬼來。
3.妄語戒的開緣為何? 一、向人說證果等法,不言自證。 二、誤說(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 三、戲笑說等。 四、狂亂壞心。
4.真正佛菩薩再來示現,可以自己說出來嗎?若說出來,應該如何? 不可以。 若明說自己是佛菩薩示現,之後應該立即圓寂。
5.何謂「兩舌」、「惡口」及「綺語」? 兩舌:向此說彼,向彼說此,構起是非,乖離親友。 惡口:罵詈咒詛,令他不堪。 綺語:無義無利,世俗浮辭,增長放逸,忘失正念。
6.綺語戒的開緣為何? 綺語開緣有二: 一、為止息他人重大悲傷、憂愁、惱怒故。 二、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
7.小妄語戒的開緣為何? 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惡心。
8.羅漢(箋: 斷三界煩惱盡)
9.向羅漢(箋: 斷無色界思惑將盡)
10.阿那含(箋: 斷欲界煩惱盡)
11.斯陀含(箋: 斷欲界六品惑)
12.須陀洹(箋: 斷見惑盡)
13.向須陀洹(箋: 世第一後心,具足八忍,智少一分。)
14.初禪(箋: 離生喜樂五支功德相應)
15.第二禪(箋: 定生喜樂四支功德相應)
16.第三禪(箋: 離喜妙樂五支功德相應)
17.第四禪(箋: 捨念清淨四支功德相應)
18.不淨觀、阿那般那念(箋: 此云遣來遣去,即入息出息也。此二觀乃佛法二甘露門,但應修習,不應云得。)
19.此大妄語以五緣成不可悔...。若向(聾人)、(癡人)、(不解語人)說,及向(非人)、(畜生)等說,並屬中可悔罪也。
20.《五戒表解》云:妄語罪有(逆罪)、(大妄語罪)、(小妄語罪)之分:一、( ) 二、( ) 三、( ) 四、( ) 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為逆罪。 二、妄言證聲聞、菩薩果位,犯大妄語中重罪。 三、妄言見神、見鬼、持戒清淨、能習禪定、善通三藏、證世間四禪八定,犯大妄語中輕罪。 (以上三種淆亂正信,害正法眼故為大妄語。) 四、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實有言無,無言實有,皆犯小妄語。
21.若本欲言羅漢誤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餘亦如是犯 (箋: 未遂本心故也)。
22.若優婆塞,人問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罪(箋: 未了了故)。
23.《戒疏》云:「妄語一戒,本希名利,非言不成;(亦有身現,無疑成重)。大妄語者,自說成重;教人稱聖,(名利擁彼,於我無潤),故不同犯。」
24.《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中提到,妄語的方法是自妄語、教人妄語、遣使妄語、書面妄語、現相妄語等。若故意的互相標榜,甲說乙是聖人,乙也說甲是聖人,以期求得第三者的恭敬供養,而實則皆非聖人者,犯(大妄語)罪。
25.乃至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犯(中可悔)罪。
26.準《十誦律》,未得外凡,別總相念,妄言已得,戒未清淨,妄言持戒清淨;未曾讀誦經典,妄言讀誦等,並犯(中可悔)罪。
27.聲聞乘修道階位,在初果前有七加行位,前三位稱為(外凡),即(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後四位稱為(內凡),即(煖、頂、忍、世第一法)。
28.更有兩舌、惡口、綺語,並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非謂(無性罪)也。
29. 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犯(下可悔)罪(箋: 遠方便也);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罪(箋: 或誤說,或說不了了,僅名(近方便)罪也);若向人自言得道者,犯(不可悔)罪。
30. 誤說:如欲說證四果誤說成證三果。說不了了:(自己說話不清楚,或說了對方不了解)。
31.《楞嚴經》卷六云:「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佛記是人,永隕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32.《正法念處經》卷八云苦獄有十八段。
33. 口說在家、出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梵網經》及《優婆塞戒經》悉結重罪,不論說者實不,併犯。今五戒中,雖不結重,彌須慎護,心生大懼。
五戒相經不妄語戒 考題doc檔案下載:
五戒相經不妄語戒 解答doc檔案下載: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 宋 天竺 三藏求那跋摩 譯 明 沙門 智旭箋要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集註 釋廣化法師 集註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謹識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請求。以自濟度。惟願世尊。哀詶我志。佛言。可得之願。隨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制戒輕重。唯願如來。亦為我等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
迦維羅衛。中天竺國之名。即世尊生處也。淨飯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為當機而請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諸佛之父。依於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詎可忽哉。
佛言。善哉。善哉。憍曇。我本心念。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
上契佛意。下契群機。故再歎善哉也。憍曇。即瞿曇。是王之姓。西國以稱姓為敬故。受持不犯。則當成佛。犯而不悔。則墮三塗。五戒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過也。
問。受持不犯。當成佛道。受而犯者。亦當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塗。犯而悔者。亦墮三塗否。答。受而犯者亦當成佛。惟不受戒。則永無成佛因緣。犯而悔者。不墮三塗。但犯分上中下三種差別。悔亦有作法。取相。無生三種不同。理須各就當戒委明。未可一言盡也。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謹識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集註doc pdf《戒律學綱要總整理》Wiki
牟尼佛法流通網 Muni-Buddha 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