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圖書館。佛經電子書 Sutra Buddhism Book》

大樓炭經卷第五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

  戰鬥品第十

佛告比丘。昔者諸天。欲與阿須倫共戲戰鬥。諸天便在一面住舍營。時天帝釋。告忉利諸天言。若使我諸天得勝阿須倫壞者。當以五繫。縛維摩質阿須倫。天帝釋敕諸樂天等忉利天即受天帝教。爾時維摩質阿須倫。亦復告諸阿須倫言。若使諸阿須倫得勝諸天壞者。便當取天帝釋。以五繫縛之。諸阿須倫受教。爾時天與阿須倫共戰鬥。諸天便得勝。忉利天便取維摩質阿須倫。以五繫縛。將至善等天。以見天帝釋。若維摩質阿須倫念言。我樂在天上者。便自見繫縛已解。自然天五樂在前。若維摩質阿須倫。自念欲還便自還。五繫縛失天五樂。佛告諸比丘。阿須倫所被繫縛。如是魔所繫縛復劇。若是念為魔所縛。不念為魔所解。有我念有吾有我為著無有我。是亦為著有色。是亦為著無有色。是亦為著亦不有色亦不無色。是亦有著有想者。是亦為著無想者。是亦為著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是亦為著疫病。是為著瘡。是為著痛。賢者弟子。聞是著病著瘡著痛。樂無所著行。是我者是為著。是為不專一為亂。是為展轉有我。是為著無有我。是亦為著有色。是為著無色。是為著亦不有色亦不無色。是亦為著有想。是為著無想是為著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是亦為著著病瘡痛。賢者弟子。聞是著病瘡痛。便樂無所著行。佛告比丘。昔者阿須倫與天戰鬥。釋提桓因告忉利諸天。若諸天得勝便當五繫縛維摩質阿須倫。諸天即受教。爾時維摩質。便復告諸阿須倫。若我曹得勝者。便當共取天帝釋。五繫縛之。便共戰鬥。諸天便得勝。則取維摩質阿須倫。五繫縛之。將至善等天。等以見天帝釋。維摩質阿須倫。行來善等天。等所見者。便罵詈惡口。爾時侍者。於天帝釋前。便說偈言

 天帝釋為恐耶  無有力而寂寞
 目前聞維摩質  口所出麤惡語 

爾時天帝釋。報侍者說偈言

 我不用恐故寂  力不少於維摩
 云何人智慧者  寧當與愚癡諍 

爾時侍者。於天帝釋前。說偈言

 若愚癡來鬥時  不當應忍此事
 於彼當以撾杖  便撾擊是愚癡 

爾時天帝釋報侍者說偈言

 我已為了知是  不當與愚癡語
 若愚者有瞋恚  智慧者不欲諍 

爾時侍者。於天帝釋前。說偈言

 當知是如是寂  天帝釋當見因
 用愚癡謂智為  以恐畏故寂寞
 其愚癡自謂為  用恐畏故默聲
 用是故復來鬥  王恐捨如牛走 

爾時釋提桓因。報侍者說偈言

 念來嬈輕易我  謂為恐故默然
 身之利第一義  無有與忍辱等
 其是者弊惡人  身有起瞋恚意
 不當發瞋恚向  瞋恚者便共諍 

爾時釋提桓因。重復報侍者。說偈言

 所作有二因緣  為身故及他人
 若有起諍鬥者  智慧者不與鬥
 若有作是二事  為己身及他人
 人謂是為愚癡  用不解於法故
 無力者謂有力  其有力癡強者
 行法者其筋力  無有能降伏者
 其有是筋力者  於劣人其寂寞
 我知忍為最上  涕忍辱於劣人 

佛告比丘。欲知爾時天帝釋。是我身。我忍辱如是。我今亦復忍辱。佛語比丘。昔者阿須倫。與天共鬥。得勝諸天。即壞天帝釋便坐千馬車走還。見[月*炎]披大樹上有鳥。諸巢中有二卵。便自說偈言

 語御者鳥睒披  迴馬車當避去
 寧阿須破壞我  莫令壞是兩卵 

御者即受天帝釋教。迴千疋馬車避去。諸阿須倫見天帝釋千疋馬車迴還。便言欲來與我戰鬥。以阿須倫即恐怖忙走。諸天即得勝。佛告比丘。欲知爾時天帝釋不。則我身是。我爾時以慈心。念一切人民及蜎蜚蠕動之類亦如是

佛告比丘。昔者諸天。與阿須倫共戰鬥。諸天得勝。阿須倫壞。爾時天帝釋甚歡喜。還造起大講堂。名為勝。何以故名為勝。勝諸阿須倫故。作百重欄楯。一一欄楯間。各作七百交露。一一交露中。有七百玉女。一一玉女。有七百侍者。爾時天帝釋。不復憂諸玉女衣被飲食。各如前世所行。自然為生起講堂。千世界中講堂無與天帝釋講堂等者。阿須倫王念言。我威神乃尊。如是諸日月及忉利天。於我上虛空中住還我欲取日月之光明。著耳中行至十方。念是已。便瞋恚無所復隨避。爾時阿須倫王。念維摩質阿須倫。維摩質阿須倫既知之。便著種種具莊。取種種兵仗騎乘。無央數阿須倫。百千俱往至阿須倫王所。在前住。爾時阿須倫王。復念舍摩利阿須倫。舍摩利阿須倫。即復知之。便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與無央數百千阿須倫。往至阿須倫王所。在前住。爾時阿須倫王。復念滿由阿須倫。祇羅阿須倫。即知之。便著種種具莊。取兵仗。與無央數百千阿須倫。俱往至阿須倫王所。在前住。爾時阿須倫王。自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與無央數百千阿須倫王圍遶從城出。往欲與忉利天共戰鬥。爾時難頭和難龍王。以身繞須彌山七匝。而震動須彌山。以尾搏扇大海。其水跳上。至須彌山邊。三百三十六萬里。忉利天即知阿須倫欲來與天戰鬥。爾時海中諸龍。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皆往逆諸阿須倫共鬥。若鬥得勝者。逐諸阿須倫入其城郭。若諸龍壞不能勝者。便往至拘蹄鬼神所。語諸拘蹄鬼神言。諸阿須倫。欲與諸天戰鬥。共去逆鬥來。拘蹄諸鬼神。聞諸龍語。便著種種衣被具莊。取兵仗騎乘。共往逆阿須倫便戰鬥。若能勝者。逐阿須倫。至其城郭。不能勝者。即往至持華鬼神所。語諸持華鬼神言。阿須倫欲與天共戰鬥。當俱往逆逐之。持華鬼神從龍及拘蹄鬼神聞是語。便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共往逆與阿須倫共戰鬥。若得勝者。便逐入其城郭若不能勝者。便往至蔡陀末鬼神所。語蔡陀末鬼神言諸阿須倫。欲與諸天共鬥。當共往逆逐之。蔡陀末鬼神聞之。便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共往逆阿須倫共戰鬥。得勝者。即逐阿須倫。至其城郭。不能勝者。便往至四天王上。語四天王言。諸阿須倫。欲與天戰鬥。當共往逆戰鬥逐之。諸天聞之。爾時毘沙門大天王。念提頭賴天王。提頭賴天王即知之。便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與無央數提陀羅百千俱前後圍繞。往至毘沙門大天王所。在前住。爾時毘沙門天王。復念畢樓勒天王。畢樓勒天王即知之。便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畢樓勒天王。與無央數諸天。又與無央數百千俱。畢樓天王。又與無央數諸龍百千俱前後圍繞。往至毘沙門大天王所。在前住。爾時毘沙門天王。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與無央數百千諸鬼神俱圍繞。及諸天王往與諸阿須倫共戰鬥。若能得勝者。便逐諸阿須倫。至其城郭。不得勝者。即往至善等天等白天帝釋。及語忉利諸天言。諸阿須倫。欲與天戰鬥。當共往逆鬥逐之。爾時天帝釋。告諸天言。往至須焰天子所。蔡兜率天子所。尼摩羅天子所。波羅尼蜜天子所言。阿須倫欲與諸天共戰鬥當共往鬥逐之。波羅摩天子。即受天帝釋教往語上四天如是。便各各著種種具莊。取兵杖騎乘。來下天與無央數天人焰天往須彌山東脅護忉利天。兜率天人往與無央數天人。在須彌山南脅住。尼摩羅天子。與無央數諸天。住須彌山西脅。護忉利天故。波羅尼天子與無央數諸天。往住須彌山北脅。護忉利天故

爾時天帝釋。念維縵諸鬼神。維縵諸鬼神即知之。便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往至天帝釋所。在前住。爾時天帝釋。念善住象王。善住象王即知之。便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往至天帝釋所。在前住。爾時天帝釋。復念諸天王諸天王即知之。便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往至天帝釋所。在前住。爾時天帝釋。復念忉利諸天。忉利諸天即知之。便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往至天帝釋所。在前住。爾時天帝釋。自著種種具莊。取兵仗騎乘。坐善住象王脅上。與無央數百千諸天俱。前後圍繞。出天宮往至諸阿須倫所共戰鬥。刀刃矛箭弓弩。以刺傷諸阿須倫身所。毒痛不可言。以因緣故亦不死。諸阿須倫亦如是。用七寶刀刃矛箭弓弩。以刺傷諸天身。毒痛不可言。以因緣故亦不死。欲行天亦如是。與諸阿須倫戰鬥。因欲藏故。欲因緣故乃如是

  大樓炭經三小劫品第十一

佛告比丘。有三小劫。何等為三。一者刀劍劫。二者穀貴劫。三者疫病劫。是為三小劫。刀劍劫者。云何刀劍劫。時人多非法愚癡邪見行十惡事。用人行是惡事故。諸所有美味。酥麻油蜜石蜜。諸所有皆滅。諸有好衣。錦白[疊*毛]皆滅盡。是天下地。山林谿谷崖岸自然生。諸珠琉璃水精諸寶。皆沒地中。但有棘岸。刀劍劫時人民不孝順父母。不承事沙門道人。不敬尊長。其惡名遍流行。佛言。譬如今世人。孝順父母。敬順事沙門道人。承用長老言。其善名聞流布。如是刀劍劫時人民。不孝順父母。不承事道人沙門不敬長老。惡名聞流布。刀劍劫時。都無有善。何況有行善者耶。刀劍劫時。是天下人。無有賈貸者諸大樹木皆墮地。但有溝坑。高卑不平。有水蕩波處崩岸。河水深在底。人民少。但懷恐怖。衣毛為豎。刀劍劫時。人民相見但欲相賊害。譬如野澤之中獦者見麋鹿。欲殺害之。如是刀劍劫時。人民相見但欲相賊害。手捉取草木瓦石。皆化為刀劍。展轉相殺。爾時人壽十歲耳。中有黠者智慧。走入山林谿谷深河岸中藏匿言。無有能殺我者我亦不殺人。便在彼食果蓏樹根。刀劍劫者。相殺七日乃休。爾時人民死者皆墮泥犁中。所以者何。彼刀劍劫時。人各各懷毒意相。念惡無善意而死。刀劍劫時如是也

佛語比丘。穀貴劫時云何。穀貴劫中時。人民多非法愚癡邪見嫉妒慳貪。守財不肯布施。用是故。天雨不為時節。用天雨不時節故。人民所耕種。枯死不生。但有枯莖。用是故穀貴。人收掃畦中落穀。纔自活命。穀貴劫時如是也。復次穀貴劫時。人行掃街。市里均穀。以自給活。復次穀貴劫時。樹葉落入地。人鑿地取樹葉。煮食之。穀貴劫時。人民困厄如是也。穀貴劫時飢餓死者多歲。死骸骨解散在地。人皆飢餓。收取市里街道骸骨。煮用食之。人民飢餓。乃如是也。穀貴劫時。人死者墮餓鬼中。所以者何。穀貴劫時。人民相嫉妒慳貪。是為穀貴劫也

佛語比丘。疾病劫時云何。疾病劫時。人民奉行經戒。正見離邪見。行十善事。用是故。爾時他方世界諸鬼神。來嬈是諸人。撾捶諸人。撓亂其意。此間鬼神婬亂。是故他方鬼神。得來嬈諸人。撾捶撓亂其意。譬如王者若大臣敕兵使守護城門。此諸婬亂。若他國有強賊來。鈔掠此郡國縣邑如是。疾病劫時人民。奉行經戒。正見離邪見。奉十善事。他方鬼神。來觸嬈人。撾捶撓亂其意。疾病劫時人。死者皆生天上。所以者何。疾病劫時。人民轉相勞問言。云何為安隱。不為差未。是為疾病劫時。是為三小劫也

  大樓炭經災變品第十二

佛語比丘。天地有三災變。何等為三。一者火災變。二者水災變。三者風災變。是為三災變。災變時人會三處。何等為三。遭火災變時。人悉上第十五阿衛貨羅天上。聚會眾多。遭水災變時。人悉上第十九首皮斤天上。聚會眾多。遭風災變時。人悉上第二十三維呵天上。聚會眾多。遭火災變時。天下人皆行非法邪見不見正。犯十惡事。用人民皆行非法奉邪見不見三行。行十惡事故。天雨不時節。天不雨已後。是天下所有樹木草藥萬物。皆枯死不復生。佛告比丘言。是為非常。無堅固不得久。是為老極故。當創厭至令一切度自求解脫矣。久久不可計。大亂風起入大海三百三十六萬里。取日大城郭。上須彌山邊。百六十八萬里。著本日道中。用是故世間有兩日出。日出之後。諸渠小河水。皆枯竭無有水。佛言。是為非常無堅固不得久。是為老極。故當創厭至得解脫自然之道。後時久久。不可復計。大亂風起。吹彼大海水。三百三十六萬里。入取日大城郭。上須彌山王邊。百六十八萬里。著日城郭道中。用是故世間有三日出。諸有大河江流。邪遠阿夷趣摩醯。和叉信他流江。皆枯盡無有餘也。佛語比丘。非常無堅固乃如是。是為老極。故當創厭遠之至得解脫自然之道矣。後復久久不可計。有大亂風起吹海水。波三百三十六萬里。入取日大城郭。出上須彌山王邊。百六十八萬里。著日道中。用是故世間有四日出。諸流泉大泉。及阿耨達池紅蓮華池。青蓮華池。白蓮華池。黃蓮華池。摩那街大池。那利大池。皆枯盡無餘也。佛語比丘。非常無堅固乃如是。不可得久。是為老極。故當創厭遠至得解脫自然之道矣。後復久久不可計。大亂風起吹大海水。波三百三十六萬里。入取日大城郭。上須彌山王邊。百六十八萬里。著日道中。用是故世間有五日出。大海水稍減。四千里八千里萬二千里至減二萬八千里。佛語比丘。非常無堅固乃如是。不可得久。是為老極。故當創厭遠至得解脫自然之道矣。五日出時。燋大海水。至餘有二萬八千里萬八千里萬四千里八千里四千里。有時海水稍減。餘有七樹六樹五樹四樹三樹二樹一樹後稍減。餘有七人六人五人四人三人二人一人。海水餘有沒一人。後稍減至人腰。稍至人膝。後餘有少許水。譬如天雨牛蹄中水。後稍減久久。大海水皆盡。不能濕人指。譬加脂膏之汁著大火中即無煙矣。佛語比丘。非常無堅固乃如是。故當創厭遠至得解脫自然之道矣。後復甚久久不可計。大亂風吹大海水。波三百三十六萬里。入取日大城郭。上須彌山王邊。百六十八萬里。著日道中。用是故世間有六日出。四大天下。及八萬城。大山及須彌山王。皆燒炙出煙。譬如大陶家初然火出煙狀。佛語比丘。如是世間有六日出時。燒炙四大天下及八萬城諸大山須彌山王。皆煙出。譬如脂膏濕著大火中即無煙矣。佛語比丘。非常無堅固。故當創厭求索解脫得自然之道矣。後復甚久久。有大亂風起。吹大海水。波三百三十六萬里。入取日大城郭出上須彌山王邊。著日道中。用是故世間有七日出。四大天下及八萬城諸大山須彌山王嶔峨動搖。譬如大鼎鑊熾其火鑊沸踊躍。七日出時如是也。四天下。忉利天。焰天。兜率天尼摩羅天。波羅尼蜜天梵迦夷天宮。皆嶔峨動搖也。風高諸天宮。上著阿衛貨羅天。彼諸初生天子。見火皆恐怖。先生諸天語初生天子。汝莫怖恐。我昔更見燒時。火齊此不過。爾時四大天下及八萬城諸大山及須彌山。皆嶔峨動搖。須彌山王四千里一崩墮。八千里萬二千里萬六千里二萬四千里三萬八千里而崩墮。譬如脂膏濕著大火中。即無煙亦無餘矣。佛語比丘。所有非常無堅固乃如是。是為老極。故當創厭遠至得解脫自然之道。誰當信世間有七日出時。獨有見者信之耳。誰當信四大天下及八萬城諸大山及須彌山王燒出煙。獨有見者信之耳。誰當信四大天下及八萬城諸大山及須彌山王。嶔峨動搖。及四天王忉利天焰天兜率天無貢高天他化自轉天梵迦夷天皆嶔峨動搖風舉諸天宮。上十五阿衛貨羅天上者。獨有見者信之耳。誰當信須彌山王盡破壞。無復有燋山土處。諸泥犁一切皆破滅盡已。後畜生禽獸皆復滅盡已。然後餓鬼皆復滅盡已。後阿須倫皆復滅盡已。後人皆死盡及四王天。忉利天。焰天。兜率天。無貢高天。他化自轉天。梵迦夷天。人皆滅盡。是謂天地燒人皆會一處。然後甚大久久。有大雲起放大雨。其渧大如車輪滿諸江海。稍稍聚水上。至梵迦夷天。復至第十五光明聲天上。其水四面有風形持之。第一風名住風。二者助風。三者不動風。四者堅風。是為四。後久久大復久。數千萬歲。水稍稍耗減。無央數百千由旬。有風名僧竭周匝四面。起吹水稍稍減。其上波起生厚沫。化作七寶交露。如是轉上至第七天上。造作宮殿。後久久數千萬歲。水稍稍耗減。數百千由旬。數百千由旬。亂風從四面起。吹撓水上生厚沫。化為七寶。金銀琉璃水精車磲馬瑙赤真珠。成為交露。金風持造第六波羅尼和耶趣。天人所居處。後久久甚遠。數千萬歲。水稍稍減。亂風名蔡竭。從四面來。吹水上波起生厚沫。化為七寶。金銀琉璃水精赤真珠車磲馬瑙。成為交露舍。亂風持上第五天上。造作天人宮殿竟。後久久數千萬歲。水下遂耗減。亂風從四面來。吹水上波起生厚沫。化為七寶。持上造作第四兜率天上第三焰天。作宮殿。後復久久數萬歲。水下稍稍耗減。數千萬由旬。亂風從四面來。吹水上波起生厚沫。化為四寶。一者黃金。二者白銀。三者琉璃。四者水精。亂風持以於世間天中央。造作須彌山王。高三百三十六萬里。廣縱亦三百三十六萬里。其東脅天白銀。南脅天青琉璃。西脅天水精。北脅天黃金。復久久數千萬歲。水下遂稍稍減數千萬由旬。亂風從四面來。吹撓其水。上生厚沫。化為七寶。金銀琉璃水精赤真珠車磲馬瑙成交露。亂風持上須彌山王上。造作第二忉利天宮殿竟。後復久久數千萬歲。水下稍稍耗減。數千萬由旬。亂風從四面來。吹撓其水上波起生厚沫。化為七寶成交露。亂風持上須彌山王。百六十八萬里。中半造作第一天上人宮殿竟。後復久久數千萬歲。水下稍稍耗減。亂風從四面來。吹撓其水上波起生厚沫。化為金剛。亂風於四大天下。及八萬城外。造作山高六百八十萬由旬凡合而四匝。名大鐵圍山。後復久久數千萬歲。水下稍稍耗減。亂風從四面來。吹撓其水上波起生厚沫。化為金剛。亂風復取於四大天下。及八萬城外。凡匝四合。復造作第二大山。其山高六百八十萬由旬。其後水下稍稍耗減。數十萬歲。亂風從四面來。吹撓其水上波起生厚沫。化為七寶。金銀琉璃水精赤真珠車磲馬瑙。圍繞造作八重山。高百六十八萬里。名阿多利。甚姝好。其水下遂稍稍減。數千萬里。亂風從四面來。吹撓其水上波起生厚沫。化為七寶。持著阿多利山。周匝造作第二山。名伊沙多。高百三十四萬里。甚姝好。第三山名喻漢多。高四十八萬里。廣亦四十八萬里。第四山名善見。高二十四萬里。廣亦二十四萬里。第五寶山名阿波尼。高十二萬里。廣亦十二萬里。第六寶山名尼彌多羅。高四萬四千里。廣亦四萬四千里。第七寶山名維那兜。高二萬二千里。廣亦二萬二千里。第八寶山名遮迦和。高萬二千里。廣亦萬二千里。後水稍稍減。亂風四面來。吹其水上生厚沫。化為厚土因成地。深六百八十萬由旬。其邊不可限。亂風大起。吹掘損其地。大深三百三十六萬里。長亦三百三十六萬里。天下諸水皆流歸之。正滿因成大海。海水何故鹹。鹹一味有三事。一者海中有大魚。身長四千里者。八千里者。萬二千里者。萬六千里者二萬里者。二萬四千里者。二萬八千里者。三萬二千里者。皆清淨溺海中。故海水鹹。二者雲起覆諸海放大雨。其雲上至阿迦尼吒天。放雨大如車軸。洗蕩須彌陀稱諸天宮阿答和天。阿比波天。首陂斤天。惟呵缽天。阿陂陂天。梵迦夷天。下至四王天。其鹹水悉流入大海故。海水鹹一味。復次昔者得仙道人能咒。咒使海水鹹一味。故海水鹹一味。是為三事

佛言。天地共遭水災變時。天下人施行皆為眾善。好喜為道德。死後精神魂魄。皆上第十六天上為天人。泥犁中人。諸有含血喘息蠕動之類。死皆歸人形。復為眾善之行。好喜為道德。死皆上第十六天上為天人。阿須倫天人。及第一天上人。以上至第十五天上人。皆終已其精神魂魄來下歸人形。施行積為眾善。好喜為道德。死皆復上第十六天上為天人。然後天下人乃盡。久久大雲復起。上行至故第十五天上。其雲下大沸灰雨其渧大如車軸。天雨沸灰。如是久久。數百千萬歲。諸四天下。八萬城諸大山及須彌山。從第十五天上。以下至四天下皆麋爛消滅盡無餘。譬如以脂膏之汁置大火中。即無煙焰矣。誰當信此言者。獨有得自然之道者。乃信之耳。此謂天地遭水災變時。破壞終亡之要也。天地終亡破壞已。後得更始生之法。如遭水災變時。更生同法。始從第十五天上起成。下至第一天上。及阿須倫天。及造作四大天下。及八萬城諸大山。及須彌山。日月星宿乃見。下及天下諸所有萬物至造竟鐵圍大山此所謂天地遭水災變時。破壞終亡。後更始根本要也。佛言。天地共遭大風災變時。天下人施行有仕。平善慈仁常孝順。皆好喜為道。死精神皆上第十七天上為天人。泥犁中人。及諸有含血喘息蠕動之類。死皆歸人形。皆復為眾善之行。皆喜好為道德。死精神魂魄皆上第十七天上為天人。阿須倫天及第一天上。以上至第十六天上。人皆終亡。精神魂魄。來下歸人形施行積為善。喜好為道德。死皆得上第十七天上為天人。然後天下人乃盡。索久久大風起。名曰來柯沙。上行至故第十六天上。閃壞敗破散消滅。上悉盡之。無餘聲無響。久久如是大風吹。盡第十六天上人本所居處了。盡下至阿須倫天無餘。譬如大風吹微善。隨[漂*寸]消散微盡。誰當信此言者。獨有得自然之道者。乃信之耳。大風復吹破壞消滅。悉盡天下日月所照中萬物。四大天下及八萬城。諸大山及須彌山盡竟鐵泰山。皆麋消滅亡。悉盡索無餘復。譬如大風吹微麮。隨[漂*寸]消散微盡無餘矣。天地共遭大風災變時竟一劫後。復更始生之法。復如遭火災變後復更始生一劫成竟。此所謂天地共遭大風。破壞終亡。以三品復更始生。亦以三品。誰當信此言者。獨有已得自然之道者信之耳。天地共更始生。如始遭火災變時。後復更始生。亂風復起。造作之悉竟後。第十五天上人。其薄祿者。來下悉填滿。十一重天人所居上下悉充滿。及阿須倫天。在須彌山四面。本故所居處。悉皆充滿

大樓炭經卷第五

 

 

 

 

 

 

 

 

 

 

 

 

 

 

 

| 佛光山 | 佛經 | 英翻中 | 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Wiki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 | 佛學 | 

 

佛教

Like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