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圖書館。佛經電子書 Sutra Buddhism Book》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四(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佛為阿闍世王說二十法門 辨嬰兒行

  梵行品之第九

爾時佛告諸大眾言(至)猶如微妙真金之山

案。僧亮曰。猶有疑佛不垂慈救。罪不得滅。當知無定相者。定罪以煩惱為定也。無定定者。無定疑心。疑心定者。一斷不起

爾時世尊出八種聲(至)禮敬畢已卻坐一面

案。僧亮曰。言大王者。不直稱名。懼其喜過。漸開其心也。無上大師者。知佛慈等真一切智也。智秀曰。第五佛命大王以定其心

爾時佛告阿闍世王言(至)心則放逸無惡不造

案。僧亮曰。王不發菩提心。罪不可滅。發心者。由見凡夫之過。此二十事。說凡夫之過也。僧宗曰。第六為王說法也。有十一翻。此即第一先命觀二十事。就身為其相既淺。如似伏惑

阿闍世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至)必定當墮阿鼻地獄

案。僧亮曰。上雖說戒等。五法無常。王愛罪影。猶未怗也

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至)是故當知殺無定相

案。僧亮曰。去其封罪之報。便從理得解也。寶亮曰。上來至此。且一往總為王說法。以虛忘也

大王如汝所言父王無辜(至)若九非者則應無罪

案。僧亮曰。第二為說生法二空。其觀既深。如似斷惑也。寶亮曰。此下別為王說法。先開五門。後更以五階。釋此門也。此即第一門。就假名義中說法。以除其罪。謂若能解萬法虛假即空。而有為妄有。罪何從生。虛其心故。則無實罪也

大王色有三種過去未來(至)云何說言定入地獄

案。僧亮曰。以五門破定罪相。成王所解也。第一門說是假名。無有定相。僧宗曰。第三翻就三世分之。則無罪也

大王一眾所作罪業(至)汝獨云何而得業耶

案。僧亮曰。第二門。明一者心念教能殺人。二者心口殺。三者具身口殺。王不具三業。故罪輕也。僧宗曰。第四翻明三業具則罪重。但有心口。而無身業。罪則輕也。寶亮曰。第二明罪福不在因緣中

大王頻婆娑羅往有惡心(至)云何而言定入地獄

案。僧亮曰。第三門。明惡有下中上也。下者。謂彼怨我。我還以惡報也。中者無恩於我。以惡加人也。上者有恩於我。又加其惡。王是下惡也。僧宗曰。第五舉昔業緣起富羅山事。寶亮曰。第三明先王以宿業所招。非其創罪之始

大王眾生狂惑凡有四種(至)若非本心云何得罪

案。僧亮曰。第四門明殺有三。謂重者。邪見殺也。中者瞋殺也。下者貪殺也。王以狂亂心殺。故非定也。僧宗曰。第六舉貪狂。以遺其心也。寶亮曰。眾生作罪。皆由不自在故。若能識此罪源。則無罪矣

大王譬如幻師於四衢道(至)諸佛世尊知其非真

案。僧亮曰。第五重門也。僧宗曰。第七有六譬。證上第二生法二空。故罪不可得也。寶亮曰。第五有十譬。法體性空無自性。故殺無定

大王殺法殺業殺者殺果(至)雖復因王王實無罪

案。僧亮曰。重顯前第二門也。僧宗曰。第八證上第四王但知殺。而身不自殺。則無罪也。寶亮曰。釋上第二因緣中。無罪性也

大王如王宮中常敕屠羊(至)於父先王生重憂苦

案。僧亮曰。重顯前第二門也。寶亮曰。釋上第三門。宿業中無罪也

大王世間之人是愛僮僕(至)王不自在當有何咎

案。僧亮曰。重顯前第四門也。僧宗曰。第九成上第六罪由貪狂。寶亮曰。釋第四門貪狂也

大王譬如涅槃非有非無(至)無有見者則無果報

案。僧宗曰。第十舉世諦涅槃。是有說有罪

常見之人則為非有(至)非有非無而亦是有

案。僧亮曰。重顯前第五門也。寶亮曰。釋上第五門。萬有體空。無性罪也。於有慚愧者。則是非有。何以爾。既生慚愧心。達萬法體虛。故於人為無罪也。若於無慚愧者。是則非無也。受果報者。名之為有。謂無智人。終日構因得果。是以不無也。空見之人。則非有者。謂於此人。便無性報也。有見之人非無者。謂於報相者。便不無果報也。有有見者。謂計常之人為有也。無有見者。若無向執相。終無果報也。常見之人者。此是解常之心。故於此人為無也。無常見者。若觀生死。令佛盡作無常。則不無果報之生死也。常常見者。此是計常之人。不無於惡果也。以見義故者。經云。於解者為非有。於不解者為非無也

大王夫眾生者名出入息(至)不入地獄汝云何入

案。僧亮曰。重顯前第一門。僧宗曰。第十一翻。正說法之宗也

爾時阿闍世王如佛所說(至)諸法無常苦空無我

案。僧亮曰。既已得解。即於佛所得。不壞信也。僧宗曰。若解假名是虛者。則無罪而不滅也

世尊我見世間從伊蘭子(至)受大苦惱不以為苦

案。僧亮曰。廢其非分

爾時摩伽國無量人民(至)即是一切諸佛弟子

案。僧亮曰。己身天身者。因中說果耳。僧宗曰。前言為闍世住者。義現於此

說是語已即以種種(至)了了見佛性猶如文殊等

案。僧亮曰。初九行半歎佛。次六行自發心也。前九行半中。初三行。總歎口四業。次一行半。別歎不惡口。次一行。歎不綺語。次二行。說語之益物也。次二行。歎慈悲也

爾時世尊讚阿闍世王(至)天行品者如雜華說

案。僧亮曰。讚述所歎也

  嬰兒行品第二十一

案。僧宗曰。備行三行。其德則喻如嬰兒。亦是化嬰兒也。此品有三段。第一譬佛。第二從不知苦樂以下。譬菩薩。第三又如嬰兒以下。譬眾生。明昔所以須說五乘之教也。寶亮曰。此品有五段。第一明佛自作嬰兒。第二明菩薩作嬰兒。第三明佛方便為化。第四明佛說二乘之果。以為真極。第五明為斷見者。說有實眾生也

善男子云何名為嬰兒行(至)斷於無常是名嬰兒行

案。僧宗曰。第一譬也

又嬰兒者不知苦樂(至)而作聲聞辟支佛乘

案。僧亮曰。方便誘引。不即法實。以業為譬。下是其正體。如來菩薩。以譬嬰兒者。義似嬰兒。廣其非行體也。何者。解脫中云。如來有嬰兒行。無有是處。此之證也。亦可佛菩薩是嬰兒行本。名嬰兒行也。僧宗曰。第二譬也

又嬰兒行者如彼嬰兒(至)然此黃葉實非金也

案。僧亮曰。第三譬。為說三十三天之樂。以免三塗苦也

木牛木馬木男木女(至)男女想故名曰嬰兒

案。寶亮曰。木牛即第四譬。為說二乘果也。木男即第五譬。為斷見者。說有眾生也

如來亦爾若有眾生(至)亦皆同汝得是五行

案。僧亮曰。先總以三法為譬。楊葉譬人天乘四果。牛馬人天等一乘。男女譬眾生。啼哭譬造惡業。三十三天者。別合楊葉。所以明者。凡著有不說涅槃。眾生厭時至二乘之實。則合牛馬。所以然者。以厭生死者。不說人天因也。有斷不斷者。智煩惱斷。習不斷也。已下類爾。非金中生金想。至而說為淨總。合上四果為淨。於非牛馬作牛馬想。至說非道為道。總合四乘為道。說假名眾生。合男女。別墮邪見。墮斷滅也。是故如來說有眾生者。說假名眾生。除其斷見。於眾生中。作眾生想者說計我者普也。於眾生破眾生見者。明說假名眾生。亦破常見。不但此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四十四

 

 

 

 

 

 

 

 

 

 

 

 

 

 

 

| 佛光山 | 佛經 | 英翻中 | 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Wiki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 | 佛學 | 

 

佛教

Like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