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贊法華傳卷第一
案祇洹圖云。前佛殿東樓上層。有白銀像。像內有七寶樓觀。樓觀內有寶池寶花。花上有白玉像。池中蓮花內。有白銀塔。於塔心中。有真珠塔。塔內有釋迦多寶二像。說法花經第七會者。又云。妙法華經。事同花嚴。波若多會說之。今之所翻。當第三會。又云。複殿四臺五重。上層有吠摩尼珠。此珠。過去諸佛。曾於中說法花。三變淨土。隨經所有。於中具現
案西域書傳。中天竺摩揭陀國恒河南有故城。周七十餘里。荒蕪歲久。基趾尚存。昔人壽無量歲時。號拘蘇摩補修羅城。唐言香花宮城。逮人壽數千歲時。更名波吒釐子城。是巴連弗邑也。去此城西南四百餘里。渡尼連禪河。至伽耶城。城西南二十餘里。至菩提樹。金剛座等。菩提樹東。渡大河入大林野。行百餘里。至雞足山。雞足山東北百餘里。至大山。入山東行六十餘里。至上茅宮城。此城即摩揭陀國之正中也。故先君王之所都。多出香茅。故以名之。崇山四圍。以為外郭。西通狹徑。北闢山門。周一百五十餘里。樹木春榮。皆作金色。初頻婆娑羅王。都此。城中編戶之民。頻遭火害。眾庶嗟怨。不安其居。因令國中。若有不謹。遷之寒林。寒林者。棄尸之所。俗謂不祥之地。須臾王宮先自失火。王謂臣曰。成其遷矣。遂令太子監國。躬出茅城西北四五里。因而舍之。時吠舍釐王。聞頻婆娑羅王野處寒林。整集戎旅。欲襲整不虞。邊候以聞。乃建城邑。以王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城。官屬士庶。咸徒家焉。或云。是阿闍世王所立。至無憂王。遷都波吒釐城。以王舍城。施婆羅門。今此城中。無復凡庶。唯婆羅門減千家耳。
茅城東北十四五里。至耆闍崛山。唐言鷲頭。亦云鷲峰。接北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即說此經之處也。故經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佛在世時。頻婆娑羅王。為聞法故。興發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淩巖。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五六里。中路有二小塔。一名下乘。即王此徒行以進。一名退凡。即簡凡人。不令同往。其山頂。東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垂。現有[專*瓦]舍。高廣奇製。東闢其戶。如來在昔居中說法。今作說法之像。量等佛身。唐沙門玄奘。俗姓陳。洛陽人也。早歲出家。夙資慧解。遍師名匠。洞曉真詮。以為攀條者見微。挹流者識淺。乃殉軀命於絕域。馳丹素於幽極。以貞觀之初。發跡西邁。周旋往返一十七年。所獲經論。具如別記。於彼中天竺國。請得擬摩揭陀國鷲峰山說法花經金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色相超挺。妙絕人功。頂戴瞻仰。實萬恒倍。至止之後。摸寫無窮矣
宋景平元年。瓦官寺沙門帛惠高。造靈鷲寺。有沙門釋惠豪。智見通敏。巧思絕倫。於中製靈鷲山圖。奇變無方。鬱似睹真。其山林禽獸之形。天龍八部之狀。歷代未有。自茲始出。龕成之後。傾國來觀。後世造龕。皆以豪為式。其龕東西深三十八丈。南北四十四丈四尺
後魏太祖道正皇帝拓跋珪。天興元年。造耆闍崛山圖一所。加以績飾。莫不嚴具焉
晉義熙七年。王荊州殷夫人。創造東青園寺。
寺中造法花臺一所
宋元嘉十五年。謝婕妤。在秣陵縣。造法花寺
後魏太常卿恭侯鄭瓊。起淨域寺。建法花堂
晉興寧二年。沙門慧力。於瓦官寺。造石多寶塔一所
宋元嘉五年。彭城人劉佛愛。於建康。造多寶寺。又造多寶塔一所
齊建元元年。豫州刺史胡諧之。於鍾山。造法音寺。舍人徐儼助。造石多寶塔一所
唐藍田玉山悟真寺沙門法誠。少小出家。山居絕俗。持誦此經。過於萬遍。依經造多寶塔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臺一所。臺上致經。周旋禮懺。又造禪室。於中習定。甚多靈跡。具之後傳
唐國子祭酒蕭璟。蘭陵人。梁帝之玄孫。梁王巋之第五子也。梁滅入隋。姊為煬帝皇后。生長貴盛。而家崇信佛法。大業中。自誦法花經。乃依經文。作多寶塔。以檀香為之。塔高三尺許。并為木多寶像。經數年未就。其兄子銓。在宅。朝起。忽於前院草中。見一檀木浮圖。蓋下有一鋀石佛像。製作殊異。梵容威肅。其眼精。以銀為之。中黑精光淨。如自然者。銓怪。走告璟。璟視驚喜。取蓋還。試置多寶塔上。宛然相稱。如故作者。雖木色小異。而塔形更妙。以佛像安塔中。亦相稱如故造。璟喜歎。自以為精誠所感。其佛像衣內。有舍利百餘枚。璟女尼。等年少。竊疑舍利。鎚打不破。乃試取三十枚。於石上。以斧打之。舍利迸散。了無著者。女就地拾覓。唯得三四枚。餘並不見所在。既而懼。以告璟。璟往塔中視之。即舍利皆如在舊。璟從此。日誦法花經一遍。以至于終。貞觀十二年。病篤。蕭后。及弟姪視之。璟與相見。各令燃香。因即共別。唯留弟宋公瑀。及女為尼者。令燃香誦經。頃之。謂其尼曰。我欲去。普賢菩薩。來迎我在東院。師可迎之。尼如言往迎。未還。璟曰。此院不淨。不肯來。吾當往就。汝等好住。因與瑀等別。仍起。長跪合掌。正向西方。頃之遂絕。遺令。獨載一車。斂以在身之服。婦人不得送葬。勿以肉祭祀。坎纔令沒棺。朝野歎其通[雨/悟]。家人奉而行之。昔遍吉大士。神力無邊。現乘象王證明法花。斯或先佛之權應。或補處之垂化。七地莫測。二乘不思矣。夫上妙色身。既其明道。精微圖像。信亦感俗固有。沿形以悟神。因跡以觀本。喜見之相。實汲誘之關津也
宋崇憲路昭太后。植因曠劫。儷極皇家。而幻夢尊貴。塵垢賝寶。思隆正化。摹寫法身以大明四年。乃命白馬寺比丘曇標。造普賢菩薩像一軀。駕乘白象。六牙傭纖。七枝平滿。製度巨壯。鎔式精嚴。鑄比鍊銅。泥茲銑鋈。菩薩炳紫金之相。象王耀白銀之形。耀麗煌爍。狀若飛騰。實佛事之妙跡。塔廟之真規者也。而弘願不窮。修福無倦。到大明八年。又造普賢寺。壯麗之奇。將美莊嚴。
釋道冏。扶風好濤人也。本姓馬氏。學業淳粹。弱齡有聲。初出家。為道懿弟子。冏素誦法花。唯憑誠此業。元嘉二年九月。在洛陽。為人作普賢齋。於是。澡雪庭除。表裏清淨。嚴遍吉之像。肅如在之心。道俗四十許人。已經七日。正就中食。忽有一人[袖-由+夸]褶乘馬。入至室堂前。下馬禮佛。冏謂。常人不加禮異。此人登馬揮鞭。忽失所在。便見赤光赫然竟天。良久而滅。後三年十二月。在白衣家。復作普賢齋。將竟之夕。有二沙門。容眼如凡。直來禮佛。眾中謂是庸僧。不甚尊仰。聊問何居。答云。住在前村。時眾白衣。有張道。覺其有異。至心禮拜。沙門出門。行可數十步。忽飛空直上衝天。追目此僧。不復知所。後與同學四人南遊陽都。觀矚風化。夜乘冰渡河。中道冰破。三人沒死。冏又歸誠觀音。迺覺腳下如有一物自[敲-高+危]。復見赤光在前。乘光至岸。建都。止南澗寺。常以般舟為業。嘗中夜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令上乘冏欻不自覺已見身在郡陵沈橋間。見一人在路座胡床。待者數百人。見冏驚起曰。坐禪人耳。彼人因謂左右曰。止向令知處而已。何忽勞屈法師。於是。禮拜執別。令人送冏還寺。扣門。良久方開。入寺見房猶閉。眾咸莫測其然。宋元嘉二十年。臨川康王義慶。攜往廣陵。終於彼也
釋僧苞。京兆人。少在關。受業什公。宋永初中。遊北。徐入黃山精舍。於彼建三七日普賢齋。懺至十七日。有白鶴飛來。集普賢座前。至中行香畢乃去。至二十一日。又有黃衣四人。遶塔數匝。忽然不見
弘贊法華傳卷第一
| 佛光山 | 佛經 | 英翻中 | 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Wiki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 | 佛學 |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