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內典錄卷第七
序曰。所云小乘藏者。謂諸佛隨緣赴機之漸教也。良由智識褊隘固執鏗然。空有分疆心塵別境。封守界繫位列因緣。排倒我之本基。折流轉之纏結。憚佛道長遠居止化城。恥聲聞從師栖形空土。斯等之經名二乘道也。討論教主曲引釋迦。託八相而垂光。寄三界而稱號。胎誕右脅。引同類而攝生。捨位若遣。接染愛之迷客。四十九載。三輪現於人天。方八十年。四諦揚於生趣。斯道被俗開誘寔繁。非佛本懷乘機權設。故經云。十方佛土惟有一乘。隨宜方便故說三教。而登機之士依教策修。斷戒見之牽連。傾分段之生死。鈍根證此。謂窮蓋廕之源。利智澄慮。沈疑而在空性。所以五部異執分計而討其迷十八本二尋根而知理一。故知兔馬涉水。未盡香象之能。羊鹿載駝。豈等大牛之力。所以大乘義本。性空極於教宗。小乘理淺。生滅會於真解。故佛性論云。二乘之人觀同生滅以為真如。據斯以言。顯小大之衢術也。至於經部所攝必祖四含。隨機說導更開雜藏。戒律流被非經所收。議論披解最為繁廣。且夫大聖施化本遣惑纏。除病稱藥不拘名體。故初說四諦。八萬諸天而發大心。後說六度。億量比丘悟於四果。自餘凡淺執教守株互相指斥。全乖本意。述客舊之二醫。明于極教。毀本師之兩足。著在雜詞。小無述大之言。自局心計。大有含小之致。通明蔽開。是知迦葉興悲於敗種。逼引同徒。身子悔吝於法性。悟迷斯反。諸餘故習沿革卒難。終待會機異名施化。今所集經。始於仙苑終盡金河。所說半教號聲聞藏。傳度東漸年代可知。總有二百七十二部。一千四百九十四卷。用為小乘藏錄。餘有賢聖傳集。將二百卷文兼小大理雜聖凡。不在二藏所收。自依別錄所顯。至於單重翻本傳譯存亡。無勞別歷通入三藏。庶得披覽之者。以類相從即用大觀釋然易辯云爾
小乘經單重翻本并譯有無錄(合二百四部五百四十四卷七千六百七十四紙)
後魏菩提留支於洛都譯
東晉僧伽提婆於楊都譯
東晉前秦建元年曇摩難提於長安譯
宋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東晉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於常安譯
已前四經。小乘大宗四含為本。支流分散故有多部。今總舉本經如上。自餘別品殊譯。濟俗引生不無弘利。故復因仍相從敘列
後漢桓帝時安世高於雒陽譯
後漢興平年康孟祥譯
後漢安世高譯
後漢安世高譯
吳黃武年支謙於武昌譯
吳時黃武年支謙譯
吳時支謙譯
吳黃武年支謙譯
已前二十六經並中阿含別品殊譯
西晉竺法護於長安青門譯
西晉竺法護譯
西晉竺法護譯
吳時竺律頭炎譯
宋時沮渠安陽侯於楊都譯
南齊永明年求那毘地於楊都譯
已前一十七經並增一阿含經別品殊譯
後漢安世高譯
後漢安世高譯
同前譯
同上譯
同上譯
西晉元康年竺法護譯
失譯人時代已後例爾
已前一十五經並雜阿含經別品異譯
後漢安世高譯
西晉沙門法炬等譯
吳黃武年支謙於江南譯
西晉竺法護譯
同上譯
同上譯
後漢安世高譯
已前一十一經並長阿含經別品殊異
後秦弘始年羅什於常安譯
西晉永嘉年竺法護譯
宋時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吳建興年支謙於金陵譯
後漢竺曇果竺大力共譯
後漢安世高譯
西秦乞伏仁世法堅譯
隋開皇年曇法智譯
唐永徽年玄奘於慈恩寺譯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於楊都譯
宋時慧覺共威德於高昌郡譯
隋大業年達摩笈多於東都上林園譯
後魏延興年吉迦夜共曇曜於北臺譯
西晉永嘉年竺法護譯
唐永徽年玄奘於長安譯
後漢安世高譯
西晉竺法護譯
後漢安世高譯
後漢建安年康孟詳共竺大力譯
後漢康孟詳譯
後秦佛陀跋陀羅譯
吳黃武年支謙譯
後魏菩提留支譯
後漢安世高譯
後漢安世高譯
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於楊都譯
西晉竺法護譯
同前譯
同上譯
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譯
吳時支謙譯
西晉竺法護譯
吳黃武年支謙譯
西秦法堅譯
後魏法場譯
西晉太安年竺法護譯
西晉竺法護譯
西晉太康年竺法護譯
吳黃武年支謙譯
吳黃武年支謙譯
西晉竺法護譯
後漢安世高譯
後漢安世高譯
宋元嘉年智嚴寶雲於楊都譯
後秦羅什於常安譯
西晉竺法護譯
後秦弘始年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前二分後分於東晉卑摩羅叉於壽春石澗寺譯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於常安譯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於楊都譯
宋景平年佛陀什共道生智勝楊都譯
南齊永明年僧伽跋陀羅於廣州譯
前秦竺佛念道安等於長安譯
宋元嘉年僧伽跋摩於楊都譯
前魏曇摩迦羅於許昌譯
後秦佛陀耶舍於常安譯
後魏瞿曇流支譯
宋時求那跋摩於楊都譯
前魏正光元年曇曜於洛陽譯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譯
宋求那跋摩譯
宋景平年佛陀什於揚都譯
小乘論單重本(并譯有無錄合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七紙)
唐永徽年玄奘於京師奉詔譯
北涼沮渠世道挺等北涼姑臧譯
唐永徽年玄奘於大慈恩寺譯
唐永徽年玄奘於大慈恩寺譯
唐永徽年玄奘於內宮中譯
陳真諦於廣州譯
唐顯慶年玄奘於宮中譯
後秦弘始年曇摩崛多於常安譯
前秦竺佛念於常安譯
後秦羅什譯
唐顯慶年玄奘於宮中譯
前秦建元年僧伽提婆於洛陽譯
唐顯慶年玄奘於宮中譯
梁世僧伽羅於楊都占雲館譯
宋元嘉年伊葉波羅共求那跋摩譯
陳真諦於始興郡譯
前秦建元年僧伽跋澄共佛念譯
後齊天統年耶舍共法智譯
陳真諦於南康郡譯
東晉太元年提婆共慧遠於廬山譯
唐顯慶年玄奘於宮中譯
東晉太元年僧伽提婆於廬山譯
隋開皇中崛多於京師奉敕譯
吳世支謙於建業譯
吳世康僧會於武昌譯
宋元嘉年寶雲於楊都譯
梁天監年僧伽婆羅於楊都譯
後魏吉迦夜共曇曜於北臺譯
東晉寶雲於楊都譯
宋元嘉年曇摩蜜多於江表譯
前秦建元年曇摩蜱共竺佛念譯
南齊永明十年求那毘地於楊都譯
西晉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吳世支謙於江南譯
前秦沙門曇摩難提譯
吳世支謙譯
後秦弘始年羅什譯
後秦羅什譯
吳康僧會譯
吳黃武年支謙於武昌譯
後漢安世高譯
吳世竺律頭炎共支謙譯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譯
宋求那跋摩譯
後秦羅什出道略集
後漢永平十年竺法蘭等譯
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譯
後漢安世高譯
後漢安世高譯
後漢安世高譯
西晉竺法護譯
前秦建元年曇摩難陀共佛念譯
前秦鳩摩羅佛提譯
陳世真諦譯
後魏菩提留支譯
後魏菩提留支譯
唐龍朔年玄奘於坊州玉華宮寺譯
唐貞觀初普光寺玄琬撰
大唐內典錄卷第七
| 佛教如來宗 | 台灣論壇 | 電子書下載 | 法師 Wiki | 陀羅尼 | 佛教 | 弘憶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