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一
謹按舊錄云。夫目錄之興也。蓋所以別真偽明是非。記人代之古今。摽卷部之多小。摭拾遺漏刪夷駢贅。欲使正教合理金言有緒。提綱舉要歷然可觀也。但以法門幽邃化網恢弘。前後翻傳年移代謝。屢經散滅卷軸參差。復有異人時增偽妄。致令混雜難究蹤由。是以先德儒賢製斯條錄。今其存者殆六七家。然猶未極根源尚多疏闕。昇以庸淺久事披尋。參練異同指陳臧否。成茲部帙。庶免乖違。幸諸哲人俯共詳覽。今觀先賢所撰冠絕群英。伏從庚午以來增七十祀。三藏繼踵于今四朝。聖上欽明翻譯相次。一百餘部經律特明。累降
鴻私許令修述。圓照等才智短淺思不延文。祇奉
皇恩俛仰恭命。今所譯者約以類分。隨三藏文相次附入。自惟以索繼組。以礫次金。疑則闕之。以俟來哲也
稽首善逝牟尼尊 無上丈夫調御士
亦禮三乘淨妙法 五部祕密總持門
并及八輩應真僧 普賢妙德諸菩薩
五眼三身咸照世 至誠歸命願加威
我撰經錄護法城 三寶垂慈幸冥祐
唯願法燈長夜照 迷徒因此得慧明
正法遐久住世間 依學速登無上地
自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歲次丁卯。至大唐聖神文武皇帝貞元十六年庚辰之歲。凡七百三十四載(內從開元十八年庚午至今庚辰加七十一歲也)中間傳譯緇素總一百八十七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聖教。及賢聖集傳并及失譯。總二千四百四十七部(內新加一百三十九部矣)合七千三百九十九卷。其見行闕本並該前數(內新加三百四十二卷)
新定目錄合三十卷。開為總別。總錄分二。初奉承恩制。次總集群經。別錄亦二。初分乘藏差殊。次明賢聖集傳。總中分為一十九卷。別中分成一十一卷。就別分乘藏中更有七門。今先敘科條餘。次編載
總錄二文上
初特承恩旨錄有三
右新譯華嚴經一
三朝翻譯經律論二
大佛名經一部等三。斯皆特降絲綸。許編目錄。具列如左
二總集群經錄
右從漢至唐所有翻述。具
帝王年代并譯人本事所出教等。以人代先後為倫。不依三藏之次。兼敘目錄新舊同異
別錄二文下
初分乘藏差殊錄
右別錄之內典分為七。一有譯有本。二有譯無本。三文派別行。四刪略繁重。五拾遺補闕。六疑惑再詳。七偽邪亂正。就七門中。二乘區別。三藏殊科。具悉委曲。兼明部偶
二明賢聖集傳錄
右集傳之內有二不同。一梵本翻譯。謂集自西方流傳東夏。三藏碩德翻譯奉行。二此方撰述。謂此土高僧撰成傳記。三寶三藏悉以甄明。神異感通戒定慧行。備如文列詳而鏡諸
左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馬承倩奏。臣得光宅寺寫一切藏經院撿挍寫經。僧智通狀稱撿藏經開元目錄。上都華嚴寺沙門玄逸撰集釋教目內未入藏經數
中書門下 牒。右街功德使 牒。奉 敕宣令所司附入目錄牒。至準敕故牒
貞元十五年九月八日 牒中書侍郎平章事鄭餘慶
門下侍郎平章事崔損
撿挍右僕射平章事韋(使)
撿挍左僕射平章事劉(使)
右僕射平章事賈耽
撿挍司徒兼中書令渾(使)
撿挍大尉兼中書令王(使)
百九十一卷經
當街新譯華嚴經等。及
三朝先於京城等處翻譯。未入開元目錄經。總二百三十二卷(又新編上十卷)四十卷新譯華嚴經等准
敕見入目錄。次一百九十一卷先翻譯請准華嚴經例入目錄。又新編上十卷。玄宗朝三藏無能勝等譯大威力等經五卷。大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三卷。穢跡金剛說神通大滿陀羅尼法術靈要門一卷。穢跡金剛法禁百變法一卷
已上五卷並北天竺國三藏無能勝譯
已上十四卷南天竺國三藏沙門金剛智譯
肅宗代宗朝三藏大廣智不空譯
已上並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今朝罽賓國三藏般若等譯大乘理趣新花嚴等經七十卷
已上六部共七十卷並般若三藏奉詔譯
已上二經共十卷。並于闐三藏尸羅達摩於北庭譯。右句當右街功德所都句當右街諸寺觀釋道二教事。千福寺上座增靈邃進狀。前件經謹具分析如前。其新譯花嚴經狀。准今年九月八日敕。入開元目錄。其先翻譯及安西所進經得翻譯。臨壇大德圓照等狀上件經未入目錄。伏緣是三朝翻譯時乞 聞奏。請同新花嚴經例入開元目錄。則天下諸寺依目傳寫皆入一切經藏。庶免失墜金言廣敷。仍請改舊目為貞元新定釋教目錄。豈唯事超昔帝。抑亦道冠真宗。介福無窮上資皇祚
中書門下 牒。僧靈邃
牒。奉 敕宜依。牒至准敕故牒
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鄭餘慶
門下侍郎平章事崔損
撿挍右僕射平章事韋使
撿挍左僕射平章事劉使
右僕射平章事賈耽
撿挍司徒兼中書令渾使
撿挍太尉兼中書令王使
敕右街功德使牒都句當大德靈邃三朝先翻譯未入目錄經一百七十三卷
牒奉進止。前件經宜令都句當大德靈邃與西明寺僧圓照。同取前件經。送光宅寺。令寫入藏經者。准敕牒都句當大德靈邃者故牒
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牒使右監門衛將軍第五守亮
左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馬(承倩)奏前件經目等未入藏目
中書門下 牒右街功德使
牒奉 敕宜令所司附入目錄。牒至准敕故牒
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牒
中書侍郎平章事鄭餘慶
門下侍郎平章事崔損
撿挍右僕射平章事韋使
撿挍左僕射平章事劉使
右僕射平章事賈耽
撿校司徒兼中書令渾使
撿校太尉兼中書令王使
第二總集群經錄中分為一十九卷。起第一盡十九(此粗顯綱條若一一具明在十九卷內)
第一卷(後漢明帝初譯經至四不可得經為第一卷所謂漢魏二代緇素譯人所出經戒羯磨等及新舊失譯并附出譯人別傳)
第二卷(後漢之餘從藥王藥上菩薩觀經至曹魏末大般涅槃經二卷)
第三卷(吳晉二代緇素譯人所出經戒等并新舊失譯諸經同前附出譯人別傳初從吳孫氏至西晉代更出阿闍世王經二卷)
第四卷(西晉之餘從彌勒成佛經至為西晉失源云)
第五卷(東晉符秦二代緇素譯人所出律論等并新舊失譯別傳同前)
第六卷(姚秦西秦前涼北涼四代緇素譯人所出經律論并新舊集失譯經等)
第七卷(宋齊二代緇素譯人所出經律論等并新集失譯經等)
第八卷(宋朝之餘從觀世音菩薩受記至蕭齊之末)
第九卷(梁元魏高齊三代緇素譯人所出經律論等并新集失譯經律集等)
第十卷(周陳隋三代緇素譯人所出經律論及傳集錄等)
第十一卷(至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卷初從大唐李氏都長安至頻又固請乃蒙降許)
第十二卷(皇朝緇素譯人所出經律論及傅錄等從帝曰至佛陀波利竟)
第十三卷(從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至三藏義淨竟)
第十四卷(從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至幸諸來哲無貽誚焉)
第十五卷(從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所譯經至批不空三藏謝經序賀慶雲表竟)
第十六卷(從六軍使賀慶雲表至不空三藏建塔立碑竟)
第十七卷(從今朝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至安四北庭進十地等經竟乃至都數帙同一無欠少)
第十八卷(及第十九二卷敘古舊諸家目錄部帙多小及詳顯異)
第十九卷(從大唐開元釋教錄至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畢)
別錄二文下之中初別分乘藏錄中分為一十一卷
起第二十盡第三十(此粗顯綱條若一一具述在別錄中十二卷內)
第二十卷(從別分藏下至寶星陀羅尼經)
第二十一卷(從華嚴部至七俱胝佛母陀羅尼經一卷竟)
第二十二卷(從觀自在菩薩隨心咒經至大乘論)
第二十三卷(從有譯有本聲聞三藏賢聖集傳畢)
第二十四卷(從別錄中有譯無本錄至大乘經律論畢)
第二十五卷(別錄中有譯無本錄小乘闕本經正律論賢聖集傳畢)
第二十六卷(別錄中支派別行錄別生經律論傳等)
第二十七卷(刪略繁重別生同本異經等刪除目錄補闕拾遺舊譯大小經律論大周入藏中遺漏不上目錄及新譯大小乘經律論集傳等新編入藏目錄)
第二十八卷(疑惑再詳目錄偽妄亂真新編偽經及群經錄中偽經并諸家集鈔等目錄并准敕除附正錄)
第二十九卷(大乘經律論入藏目錄兼出異名及用紙多少等)
第三十卷(小乘經律論賢聖集傳入藏目錄卷末兼出刪除不入藏經等目錄)
後漢劉氏都洛陽
從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至獻帝延康元年庚子。凡十一帝一百五十四年。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律論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二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於中九十七部一百三十一卷見在一百九十五部二百六十四卷闕本)以為後漢經錄云於中直云帝者為直兼斥名者是偽。年代甲子依唐司隸甄鸞國子博士王道珪二家年曆參定
後漢沙門迦葉摩騰一部一卷經
沙門竺法蘭四部一十五卷經
沙門支婁迦讖三十三部六十七卷經集
沙門安世高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經律集
沙門竺佛朝二部三卷經
優婆塞安玄二部三卷經集
沙門支曜十一部一十一卷經集
沙門康巨一部一卷經
沙門嚴佛調五部八卷經
沙門康孟詳六部九卷經律
沙門竺大力一部二卷經
沙門曇果一部二卷經
新舊諸失譯經一百四十一部一百五十八卷。五十九部七十六卷舊集。八十二部八十二卷新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迦葉摩騰。或云竺葉摩騰。亦云攝摩騰。群錄互存未詳孰是。先來不譯所以備彰。中印度人。婆羅門種。幼而聰敏。博學多聞。思力精拔。特明經律。嘗遊西印度有一小國。請騰講金光明經。俄而鄰國興師而來。既將踐境輒有事礙兵不能進。彼國兵眾疑有異術密遣使覘。但見群臣安然共聽其所講大乘經明地神王護國之法。於是彼國請和上求法。明帝以永平七年甲子。夢見金人身長丈六項佩日輪光明赫奕飛在殿前。明日博問群臣。此何神異。通人傅毅進奏對云。臣聞西域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詔遣郎中蔡愔郎將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八人。往適天竺尋訪佛法。於大月支國與摩騰相遇。時蔡愔等固請於騰。遂與同來至于洛邑。明帝甚加賞接。所將佛經及獲畫像。馱以白馬同到洛陽。因起伽藍名白馬寺。諸州競立報白馬思。騰於白馬寺出四十二章經。初緘蘭臺石室第十四間內。自爾釋教相繼雲興。沙門信士接踵傳譯。依錄而編。即是漢地經法之祖也。舊錄云。此經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孝經十八章。出舊錄及朱士行錄僧祐出三藏記等。道安錄中不載。騰以大化初至人未深信。蘊其妙解不即多翻。且撮經要以導時俗。騰後終於洛陽。載其由委備如朱士行漢錄及高僧傳等。昇尋錄之源始意述譯經之來。須有由致故傍採眾說以廣異聞。雖於文為繁而緣敘備矣
右四部一十五卷其本並闕
沙門竺法蘭。亦中印度人。自言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國。蘭與摩騰共契遊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而至。既達洛與騰同止。少時便善漢言。初共騰譯四十二章經。騰卒。蘭自譯十地斷結經等四部。昔前漢帝穿昆明池底得黑灰。問東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可問西域胡人。法蘭既至追以問之。蘭云。此是劫燒時灰。朔言有徵。信者甚眾。又秦景使還於月支國得釋迦像。是優填王栴檀像師第四作也。來至洛陽帝即敕令圖寫。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供養。自爾丹素流演迄今。蘭後終於洛陽。時年六十餘矣。又長房等錄云。蘭譯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者不然。細詳名目非蘭所翻。委求同異如下別錄闕本中述
右二十三部六十七卷(雜譬喻上一十部二十六卷見在大集經下一十二部四十卷闕本)
沙門支婁迦讖。亦直云支讖。月支國人。操行純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懃著名。諷誦群經志在宣法。桓靈之代遊于洛陽。從桓帝建和元年丁亥。至靈帝中平三年景寅。於洛陽譯道行等經二十三部。審得本旨曾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河南清信士孟福張蓮筆受。而舊譯云胡般泥洹者竊所未安。上代翻經已來賢德筆受。每至度語無不稱云譯胡為漢。胡乃是西天邊俗類此之有氐羌今乃稱胡。豈關印度。深為楚越可不詳焉。但佛所說經皆合稱為梵本。梵者此言清淨。昔劫初時梵世光音天來下彼土有食地肥者。身重不得復去因遂為人。即五天之本祖也。仍其天號而立稱焉。若彼稱胡理將何出。但彼稱梵語如此土所謂漢言。蓋有所憑非為謬耳。如舊日僧悉稱俗姓。從符秦世有沙門道安。獨拔當時居然超悟云。既剃落紹繼釋迦子而異父。豈曰承襲。今出家宜悉稱釋。及翻四含其文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釋種。眾咸歎伏(四姓者一剎帝利二婆羅門三毘舍四戍達羅)
而安正當晉秦之世刊定目錄刪經論。自號彌天。楷摸季葉。猶言譯胡為秦有五失三不易。此蓋通人一蔽未盡美歟。上代已來有胡言處。今並改為梵字。庶無紕謬使談者得其正焉
又長房等錄。支讖譯中復有大寶積經一卷。今以與佛遺日摩尼寶經既是同本不合再出。又尋文句非讖所翻。別錄之中皆為失譯。今依別錄為正故讖錄除之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一
| 佛教如來宗 | 台灣論壇 | 電子書下載 | 法師 Wiki | 陀羅尼 | 佛教 | 弘憶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