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五(末)

    沙門基撰

論。此意差別略有三種

述曰。上來依頌第十門中。已略分別伏斷位訖。自下第二因乘義解分位行相 於中有三。初標分位行相差別之數次列其名。後隨別釋。此即初也

論。一補特伽羅至平等性智相應

述曰。即列名也。以相應法顯識行相

論。初通一切至有漏心位

述曰。由此三種短長不同故成位別 自下別釋有二。初別解三位。後重斷簡。此是第一與人我見相應。正云補特伽羅。通五趣攝。非唯人故。如前已解。即一切異生全。二乘有學有漏心位。起此見故。除八地已去。彼永不起此人我見。七地已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一類之言。謂即簡取頓悟菩薩初地至七地。漸悟菩薩.二乘有學從初發心初二阿僧祇劫。除二乘無學迴心菩薩者。故言一類。彼已永無故。此菩薩.及二乘有學起有漏心時者。但起無漏人執必無故

論。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

述曰。此識緣阿賴耶識起數取趣見也。七地已前第八未捨阿賴耶名故也。第七非不與法見俱。法見位長。人我位短。又人我麤。法我細故。故偏說之。此為初無。此即捨名 問能緣人我。七地以前有漏心時方言有者。此意是入無漏時捨。如下亦然。捨此相應。何故第八捨阿賴耶名。不言七地以前起無漏心時捨 答八據永捨。以性未能離他執故。七據暫捨。以染污體少時無故。不相違也。不可說彼得互捨也。以二乘有學未名捨故。若許暫捨。二乘有學入無漏心亦應名捨。染污末那違無漏故

論。次通一切至不現前位

述曰。即是第二法見相應。此若初位必有此位。有此位時未必有初。此位長也。即諸異生。一切二乘不問有學.無學身全。一切菩薩。即兼頓悟。及學無學漸悟菩薩。十地之中法智及果不現前位 法空智者。謂無分別智入法空觀時 果者。即是此正智果。謂法空後得智。及依法空後得智入滅定位。無分別智所引起故。名法空智果。此時第七識必起平等智。第六法空心細。第七法執障彼法空智。法空智起故平等智生。等流亦爾。體類同故。然此中言。簡取人空無分別智。及人空後得智。并此人空所引滅定。此位之時雖滅人執。法執仍在。人空觀麤。法執行細不障彼智。唯第七人執可障彼智。故入人觀位人執不行。如來地時此識無漏。故不說也

論。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述曰。此法執心緣異熟識起法我見。法我見位既長。異熟之心亦爾。見.相相當故說緣也。非人執心不緣異熟。異熟位長故不說彼。非法執心不緣賴耶。賴耶短故不說之也

論。後通一切至現在前位

述曰。即平等智相應心也。後勝全論。即一切如來全。無有漏故。一切菩薩見道全。通頓.漸悟。一切菩薩必法空觀入見道故。此非三心真見道義。及一切菩薩修道位中法空智。及果現在前位。皆起平等智故。人觀不然。如前已說。然果中有遠果。有近果。如何等者。佛地論說。後得智若是法觀等流者。即是法觀 若定爾者。八地已去不出無漏觀。彼位何時非法觀果 由此應說。鄰近果者。如佛地論說法觀後得現前。若遠果者。即人觀後得現前 或八地以去無分別智自入人觀。彼果起人觀後得智亦無妨 然此中據初解鄰近果說。若約後義即果全論 又此果有緣慮不緣慮。不緣慮者即滅定。緣慮者可知

論。彼緣無垢至起平等性智

述曰。此第三智緣何法境。於佛地時緣無垢識等。即緣無垢第八淨識一切有為及真如故言等。菩薩見修道位。緣異熟識及真如故 問若許菩薩亦緣真如。即第七識一心之中。雙緣真俗有漏無漏二境界失 答若在真見道。及一切緣真如無分別智此第七識。一向緣如不緣第八。唯理觀故。其相見道。及修道中後得智品平等性智。或唯緣第八。或亦緣似真如。其實唯有為。通緣有漏無漏為境由第六識引生別故。今此總言緣異熟等。等真如等故。以後得智不親緣真如。不名真俗雙行。至五地中方合此難合合令相應。故亦無妨 又解若在佛果。此平等智雙緣真俗。若在十地唯緣異熟。未能緣如。無如前失 此亦不然。十平等中許緣真如。佛地論中第五卷說初地即得。故知因中亦緣真俗。前解為勝 或第八未捨名。得言緣賴耶。性未離故。故復言等。即是識字及一等字。通在無垢及異熟識。此解難知。既無能藏。藏義應暫捨

問二執俱起。何故分位前後不同。初廣前人執

論。補特伽羅至方謂人等故

述曰。自下第二重明前位。文有其二。唯廣初二故 廣初有二。初明二執寬狹。後明用.體同別。此初也。今顯初位必帶後位。以初短故。人我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有自性勝用等故。即法我通。人我狹也 如人要迷杌不知是杌等方執為人。迷杌為先後方人起

此中喻況理有淺.深。淺喻謂人是人執。迷杌是法執。深喻即迷杌是迷法空。謂人是起人執。法中據迷理。人中起事執 問人中亦可言迷理。法中起事執 答不然。人狹法寬。以法為本故 難淺喻云。若執是杌即執人。可使執杌是法執。既言迷杌起於人。迷杌應非是法執 答不然。迷者不了。不了杌時似於法執。非謂執是實杌方為不了 問若不了杌與疑何別 答彼猶豫故。此決定故。決定迷杌遂執是人。故是法執

問如何二執得俱起耶

論。我法二見至此亦應然

述曰。下顯體.用同別。我法用別。惠體是一。同一種生無違於理。如一眼識緣青.黃兩境。二行相生。然今此中以兩境兩行共許識。喻不共執心。然今所執非是二境。無一心中於二境起二行執故 問若爾前言疑於理印於事。豈非二行二境耶 彼雖非執行相別故。執則不然。以推求故。以堅著故。境.行別者亦不俱起。今此不違故許俱起

即是廣前初人執位。此下廣前法執位中有三。初總廣一切唯法執位。次更重諍八地以上。後解法執染.不染義

論。二乘有學至我執已伏故

述曰。廣前第二法執位也。此執寬故。初位必有此法執故。更不須釋一切異生。理無疑滯具有人執 定性二乘有學起聖道住滅定。二位現在前時通見.修道。除此亦有人執 頓悟菩薩。除見道全。此依一心真見道說。一向法觀違法執故。若三心觀即初念時唯人觀故 於修道位生空智及此果。果即人空後得智。及人空所引滅定也。有學漸悟菩薩。一切位中生空智。及二果現在前時。即皆唯起此識法執。以此人執障人空智故。定性二乘聖道.滅定。頓漸菩薩生空智及果位我執已伏。至金剛心方能斷故。唯有法執。頓.漸菩薩皆除見道法空智及果者。必無法執故

然唯起法執中。定性二乘無學及此漸悟如何

論。二乘無學至我執已斷故

述曰。明此二種人也。謂此定性二乘無學全。及此漸悟菩薩一切位中。法空智及果不現前時。若住散.定心有漏.無漏心。皆唯起法執。我執已斷故。漸悟即除見道全.及修道中法空智。及果現在前位。此位法執定不行故。餘位非所除。皆有法執也。然此一切若是漸悟有學.無學。頓悟菩薩八地已去。大勢相似。七地已前有漏心間不同八地

自下第二故重諍之

論。八地以去至不相違故

述曰。重諍八地已上三地。彼位人我執皆永不行。不行有二。無學漸悟彼已永斷名為不行。有學漸悟。及頓悟菩薩。此位永伏名為不行。即是第八捨其名也。能緣不行故。此三地法空智不現前。起人觀時猶起法執。不相違故。細執不障麤觀起故。若不然者即應起法觀。唯無漏相續。無有漏心隔。以此為證

八地已去。若彼許起第六意識有漏心者。何故人執彼位不行。人執不障有漏心故。設未永斷彼人執種但是永伏。故知無漏心常起人.法觀

此以何為證。如解深密經。當七十八。二障三處過也

論。如契經說至所知障在

述曰。八地已上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經文也

論。此所知障至亦應在故

述曰。八地已去所有法執。是現行非種子。此非第六識中法執現種。說彼地地皆能斷故 若謂彼說第七惑餘識中法執種子非有現行。現行所知障此位無故者。即煩惱種子亦應言在。十地之中未斷第七及餘修道煩惱種故。應言此位煩惱.所知二障俱在。何故唯言所知障在。若言第六識可起現行法執故。言法為依者。此與何法為所依也。第六非所依。第七是所依。又若許第六起此染心。何故不起煩惱人執。何法為障令不生耶。不見餘時第六意識唯有法執。經於一切時都無人執故。然上重諍初.及第二位。不言平等性等位者。彼易了故

自下第三重解法執染.不染義 問何故上言二乘.異生全言有也

論。法執俱意至不障彼智故

述曰。於二乘等。等諸異生。雖名不染於菩薩名為染。障菩薩智故。由此法執通二無記。望二乘是無覆。望菩薩亦名有覆無記。不障二乘故

論。是異熟生攝至此名通故

述曰。有四無記。此何無記攝。是異熟生攝。從異熟識性恒時生故名異熟生。非是從善.惡異熟業所生名異熟生。異熟生無記名通故攝此

論。如增上緣至皆入此攝

述曰。三緣不攝。皆此緣攝。三無記不攝。皆此無記攝 何者非異熟生耶。餘三雖亦從異熟生。然有別名。此不在彼別名中故。是總名攝。然即別名。非餘三故。如佛地第七.及此論下二障中敘

然此第二雖是總束上為三位解第十門訖。自下第二大段引教及理證有此識

論。云何應知至有別自體

述曰。文中有三。初問。次答。後釋頌。下會唯立六識是也。小乘執此即是六識入過去者。故為此問

答中有二。初總以教理為量。二別以教理為量

論。聖教正理為定量故

述曰。是總答也

論。謂薄伽梵至是三別義

述曰。自下別答 於中有二。初依顯經以教證有。次依隱經以理證有 初中有二。初不共許經。二共許經。明此等經通大小有。然七十六.解深密經.及楞伽大有文 小乘謂未來名心。過去是意。現在是識。等種種分別。然無別體 今顯於經言別有體。上總解已

論。如是三義至了別轉故

述曰。雖通八識皆名心意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為一切現行熏。是集諸法種。現行為依。種子識為因。能生一切法故。是起諸法。然六十三中。心等具有此通別名。所以稍廣 第七名意。恒審思量為我等故。因中有漏唯緣我境。無漏緣第八.及真如。果上許緣一切法故。論言等也 餘六識名識。於六別境體是麤動有間斷法了別轉故。易了名麤。轉易名動。不續名間。各有此勝各別得名

何以知心等是第八等耶

論。如入楞伽至是說名為識

述曰。即是彼經第九卷頌。舊云本識但是心。意能念境界。能取諸境界。故我說唯心。然彼錯翻。次下顯證第八是無記等。謂心常無記法。意二邊取相。取現法是識。彼是善.不善 意二邊者。應言有我.我所執。頌翻錯也。不計斷.常故 即第八是心。第七是意。思量性故。餘六是識。六是能了諸境相故

論。又大乘經至故此別有

述曰。謂入楞伽上下無量文。及佛地經等亦爾。說有平等智。莊嚴論說轉第七識得。此唯大乘所信

論。諸大乘經至故不重成

述曰。經教成佛說。第七非無

論。解脫經中至非曾非當有

述曰。此大小乘通許之經。非是解解脫義名解脫經。然四阿含不攝零落之經。諸部皆有。如天請問經等。並是為阿含不攝。此經解脫阿含故名為解脫經。若言零落經名字惡也

其此頌文長行自解

論。彼經自釋至我慢我癡

述曰。釋頌初半。無明為後同瑜伽等。以是主故。如攝論中無性第一。世親亦然 解云。由我故起慢。此二有故有愛。此三皆用無明為因。然今少別

論。對治道生至便得解脫

述曰。釋頌後半中初句。成無學竟居解脫道中。此意從彼無間道斷已。解脫道中便得解脫更不為拘

論。爾時此意至無自性故

述曰。釋第四句。住無學位。此意相應諸煩惱等。非唯現無。亦無過.未。現在理無。不俱起故。種已斷故。然薩婆多等計。惑雖斷於過.未世仍有體在。去來世有故。今舉共許則云非唯現無。偏破彼宗故。云亦無過.未。過未.無體故。頌中唯言去.來無。不言現在無。為極成故 此經大小共信。十八部共許諸部解別 上座部等計。即染第六識惑許並生。別有細心是第六意恒現行故。如受生心等

大眾.經部等解。如常施食受樂。非謂一切時有名恒 薩婆多等非四惑同時俱。此即前後有俱。常施食等 今大乘云即是我第七識。此中至教諸論所無

論。如是等教至故不繁述

述曰。指略說也

理中有三。初結前生後。次依標正釋。後總結

論。已引聖教當顯正理

述曰。此結前顯教生後隱教諍理取之

論。謂契經說至彼應非有

述曰。此第七識六證頌云。不共六二緣。意名二定別。無想許有染。有情我不成 自下第二正辨難中有六義證。此初證中文有其二。初引經證。後理徵釋 如緣起經有四無明。一現。二種。三相應。四不相應。或有為二。共.不共等。此中難不共者。謂此微細常行行相難知。覆無我理蔽無漏智名覆蔽真實。真實有二。一無我理。二無漏見。義有二義。一謂境義。見分境故。二謂義理。真如即理故。然不共無明大小乘經皆共依信。此上經文。若無此識彼應非有。是論師說

何名不共

論。謂諸異生至障聖惠眼

述曰。下釋有二。初破小乘立有第七。後釋不共之義 初中有二。初釋經義。後正難之。此除聖者。聖者無漏道現行時彼不有故。如下當知 一切分。通三性心 恒起。釋經恒行之字 迷理不共無明。迷無我理故 覆真實義者。能覆真如釋覆義。義如前說 障聖惠眼者。遮無漏智。釋蔽義

論。如伽他說至謂不共無明

述曰。真義之心。無漏真智。攝論無著本第一說。此無明通三性心恒與俱起。如次前說

論。是故契經至曾無醒覺

述曰。說異生類恒處長夜。夜是闇故。無明恒有說為長夜。若生死中無無明者便中明故 無明所盲者。謂此不共恒現行故盲其惠眼。不爾中途有無無明時即非無明盲 惛昧醉亂恒自纏心曾無醒覺。惛即無覺。醉即無醒。若中途有無無明時便有醒覺。以此經證無明恒行遍三性位

不爾恒行

論。若異生位至便違經義

述曰。下正申難。小乘等說經言恒者謂多分說。實理亦有不起時故。今以違教為彼宗過

論。俱異生位至不應理故

述曰。此違比量 量云。汝言異生起善.無記位無無明時。無明應亦起。異生位故。如餘起時

論。此依六識至便無此失

述曰。若謂不共在六識身。亦不應理。所以者何。應許此無明間斷。從所依識故。彼六識恒染。從無明續故。經.頌俱言無明恒起。其六識身許通三性。若六識身有此無明。此便間斷。彼六識身便唯染俱。許與無明恒相應故

攝論無性第一卷云。此於五識無容得有。非不染意識中有。亦非染意識中有。若謂意識由彼煩惱成染等 若復有說。善心俱轉等。若有說。染意俱有別善心等。料簡大精。然彼不共與此下相違。至彼對會。許有末那便無此失

上破小乘。下因解不共之義

論。染意恒與至何名不共

述曰。初小乘問。彼宗不共。無惑相應故

論。有義此俱至名不共何失

述曰。下有三說。此即初師。此中無明不與根本共。非不與隨共。然此四惑非是根本。是隨惑攝故無此失 何隨惑攝耶 此有二義。一云非二十隨。二十外攝。雜事說。隨有多種故。即諸煩惱分位差別。隨其所應根本分位

二云即隨惑。義說不正知為我見。憍為我慢。掉為我愛。無明一種是根本故

論。有義彼說至不說此三故

述曰。此師有三。初破前。次申義。後釋難。此初也。二十隨非名煩惱。如前已說。不見不正知名我不正知。亦不見憍名為我憍掉名我掉。又離二十外無別此三隨。更別推求無此三故。是為一失

論。此三六十煩惱攝故

述曰。依瑜伽等說六根本煩惱對法等論說十根本煩惱。此三皆是若六。若十煩惱所攝。何名隨感

論。處處皆說至恒相應故

述曰。論說與四煩惱俱故。不言與隨煩惱俱故。對法第七說諸煩惱皆名為隨前師可爾。若隨非根本。此是根本亦是隨攝。以隨不言是煩惱故。即此三種唯說是根本。純隨中無。故證此三非隨惑也

若爾此癡何名不共

論。應說四中至癡增上故

述曰。此申義也 主是自在義。為因依義。與彼為依故名不共。何故無明名為不共 謂從無始際。顯長夜常起 恒內惛迷。明一切時生

曾不省察。彰恒執我無修返時。此意總顯癡主自在義

論。此俱見等至應名不共

述曰。下釋難也。此外人問。此俱見等非為主故應名相應。若許為主。彼亦應名不共。以癡例餘為主應爾

論。如無明故許亦無失

述曰。餘三為主時。亦得名不共。亦如無明為主義故。此義未詳。不見諸論名不共貪故。對餘癡故論多說癡。理實貪等亦有不共名故。然此師意。非第七識中有不共貪等。無明為主故。今此據彼六識作論。若此師意。即六識中獨行貪等名不共貪。通見.修斷等。唯此俱貪不與六識慢等俱者方名相應。不為主故。是主無明餘識亦有 又如無明故。總是難文。許亦無失。是答前難文 又此俱見等應名相應者。是破前師。前師見等亦名不共。今言非主應名相應。總是第二說之文也。若為主時應名不共者。初師難文。若以為主名為不共。此俱見等不為主非不共者。餘六識中見等為主時。亦應名不共如無明故。論答許亦無失 又如無明以下。總是答此前師難文 並得合為四解

論。有義此癡至唯此識有故

述曰。下文有三。一釋不共。二問答辨。三顯差別。此初也。即攝論無性。其論本意亦同於此。頌言俱行一切分故。故此無明唯此識有。餘識所無。如不共法非二乘共。不言自十八中唯一法。不與餘法共也

論。若爾餘識至應名不共

述曰。下問答辨有四。一問。二答。三難。四通。此問也 前師難言。餘識相應一切煩惱如見取等。此識中無應名不共

論。依勝義立至皆名不共

述曰。此答也。謂此無明勝遍三性位。餘識無此遍三性心之無明故名為不共。非在自有餘識所無名不共等

論。謂第七識至故名不共

述曰。重顯前義。其文可解

論。既爾此俱三亦應名不共

述曰。此外人難。此識相應三見.慢.愛應名不共。亦非餘識有。遍三性心故

論。無明是主獨得此名

述曰。此論主通。無明主義。如前已解。此一答文也。不許見等名為不共。彼非主故

論。或許餘三至且說無明

述曰。此第二釋。許此俱三亦名不共 若爾何故唯說無明 對餘識中無明惑故。且說此識不共無明。非此餘三不名不共。謂餘部計餘識無明是不共攝。不遍三性心。今此勝用能遍諸心。故偏對彼說。餘三名不共。論師理准未見正文

論。不共無明至此識非有

述曰。下顯差別有三。一彰二別明識有.無。二引證。三大小異。此初也。此總凡解。不共無明顯此識者。一恒行不共。此七俱是。今此所諍。餘識無也 其第二獨行不共。則與忿等相應起故名為獨行。或不與餘俱起無明獨迷諦理。此識非有

為成此後所說無明

論。故瑜伽說至名獨行無明

述曰。下引證有二。初引教。後釋別。此引教 五十八言無明有二等。但言非貪等俱。即令知與第六識俱無明。非謂第七。不障與忿等二十俱起。故知唯在第六識也

論。是主獨行至不造新業

述曰。下釋別。此第二無明中有二。一主獨行。迷諦理起。唯分別起。唯見道斷。不與忿等十種相應。若在欲界。與後五隨.無慚。無愧七隨俱轉。或八.或十二.或十。如前四說諸隨煩惱遍染相應。此何以知。如契經說等。唯是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第二卷說。即知彼文唯據此一無明為論。非謂一切

論。非主獨行至見所斷故

述曰。第二不共是見道斷。亦通修道斷。所以者何。忿等十皆通見所斷故。彼言通見。明知亦修。以極成故。所以不說。以忿等十各別頭生故。與相應名非主獨行。此十亦增上是主。故無此十時唯無明增。此隨小乘名為不共。然此忿等無別有體。即根本故。從輕相說名不共也。此雖二別。仍是不遍三性心起無明所攝

論。恒行不共至此彼俱有

述曰。大小異也。然第七識恒行不共。餘部所無。唯大乘有。今以聖教逼之令信。獨行.不共。大乘小教。此彼俱有

論。又契經說至彼意非有

述曰。自下第二證六二緣經。文中有二。初引經證。後破諸部。初文可解 世親攝論證六二緣與此有異。謂眼等五.本識二故。無性.及此據共許緣。世親唯說不共許緣。謂如眼識。以本識.及眼為二。乃至意識應有二緣。若無第七。六識唯一。彼文似難大乘異師有八無七。然對所依以辨從二。非謂二緣。二緣即是根.境法故。故阿賴耶是不共許

論。謂如五識至俱有所依

述曰。破中有四。初總破薩婆多等。初句是喻。下簡次第滅意.反現本識.因緣所依。逆次第配。此為宗法

論。意識既是至如是所依

述曰。此舉有法及舉因成。意識者。是有法。因云六識中攝。言在中攝。不言六識攝。是一識攝故。喻如五識。此皆舉之

論。此識若無彼依寧有

述曰。結上明非。此第七識無。第六依寧有

論。不可說色至二分別故

述曰。第二上座部救。胸中色物為其意根非第七者。不然 意非色故。說七心界皆是心故 意識應無二分別故。如五識等依色根故。不言自性分別者合有二解。一云五識實有自性。二云三種皆無。此隨彼語。如瑜伽第一抄。對法第二抄會。及下第七方可了知

論。亦不可說至如芽影故

述曰。第三經部師救云五識無俱依。前念五根生後五識。意識亦爾。所難同喻不成者 謂不許有同時因果故 此計不然 以世現見極成法難 彼五識與五根。如芽與影必同時故。影由芽發既必同時。五識.五根當知亦爾

論。又識與根至決定俱時

述曰。若說芽.影必異時有非同喻者。心.心所法同緣一境。應計異時心.心所法同緣一境。如思受等與所依心說是因果。既許同時故。五識.根同取一境。亦許同時。因果義立。然彼愛等心所之法。雖前後起。今以為宗。以思等為難令同時已。方為同喻例於根.識。不爾便有他不定過。量思可解。由此同時五根生識

自下第四為總破前.後說量云

論。由此理趣至隨一攝故

述曰。極成意識。是有法。言極成者。簡諸部計最後身菩薩有漏不善意識。及他簡自他方佛意。若俱立此一切意。宗便有他.自所別不成過。故今簡之 次論復言必有不共顯自名處等無間不攝增上生所依是法。不共者簡現第八識。以是共依故。非親生故。非相近故。今對五轉識生所依說故。但言不共。若不簡之。便成有共依。所立不成過。又無同喻。他不許五依第八故。設許五喻。所立不成 顯自名處者。此即顯是十二處中意處所攝。簡上座部胸中色物以為意根。彼是法處。非意處故。唯第六識得微細之色。法處所收。此理不爾應外處攝。為簡外處故置。顯自名處所攝。意言顯是意處所攝。恐無同喻但可總說顯自名處。彼非所立。違自宗故。對上座師立已成故 等無間不攝。簡次第滅意等無間緣。今成俱有依。若不簡者便非所立。立已成過。過去之意一切小乘皆許有故。增上者簡因緣即種子依。若對餘宗便非所立。若對經部便立已成。若舉五識以為同喻。所立不成 生所依者。簡第七識與八.五識為依。是八染淨依。非親生故。非相近故。是五染淨依。非生依攝。今顯第七為六生依。以近勝故。又簡俱時心所亦第六識依故。前無同喻過。後立已成過

又所依言。簡餘依法。彼但是依非所依故。立已成過。此中一一互相簡略然思可知。故不可說 因云極成六識隨一攝故。此簡如前。如極成眼等識喻。此上宗中極成之言通下喻故 此中問曰。五根別有體。意別立第七。五塵體實有。法亦實有耶 答經云從六二緣。不言有體無體故 問法雖無體亦意得生。為例不成者。亦應從二緣生。根現無體亦得成。以過去意而為意故 答不然。根能順生。同世一處有力故現。無體故即不成。法但為境即生心故。法無時不例五。此如五十二中說。問難大好

論。又契經說至彼應非有

述曰。自下第三意名不成經。文中有三。初文可解

論。謂若意識至已滅非有

述曰。第二破薩婆多等。彼小乘言。思量名意。過去心是。今破不然。識現生時意已謝滅。現無思量之用。過去之心如何名意

論。過去未來至說名為意

述曰。彼言去.來有者。不然。去.來理無故。如薩婆多等前已破訖 經部等義。去.來無體。若過.未無體。如何言思量 雙問二家。如何思量 設前有體亦已無用。後無體故其用理無。用體既無。如何名意

論。若謂假說至假依何立

述曰。經部宗言過去無體假說用者。難云。汝之現在無正思量。假法何立。假法必有法可似故。無有現在實正思量。假依何立。大乘前破衛世外道假依真事。如此理難乖前義者不然。據理而說。不依於真方有似轉。經部所計。現在正思。過去似此。假名為意。就彼宗難。無違教失。故前所說存自就他難。今者癈已從他難 又前約勝義難。真實義中不依於真而辨假故。今依世俗難。世俗之中有真.似故

論。若謂現在至寧說為意

述曰。彼經部救。或薩婆多云。彼過去意於現在時曾有思量。故過去名意者。難云。爾時名識寧說為意。了別名識。現在名識。汝義定然。如何過去法。曾思量名意。設彼似現意故名意。應似現了別故名識。識不得名。意如何似可名思量

論。故知別有至假立意名

述曰。第三總結。第七末那一切時思量。現在起故。不似他故。正名為意。過去之心不問何識。依此現起意。假立意名。其實過去亦非是意。以無體故。若爾彼應似現識名識。如何似現意名意也。意有二義。一思量義。二依止義。第七通有二名。過去但唯依止。體雖現無。與現依止。思量之意相似。故但名意。不名為識

論。又契經說至彼應無別

述曰。自下第四二定無差經。文亦有三。其文易解。初二句是經文。下二句論意

論。謂彼二定至彼二何別

述曰。第二正破。彼二定中俱滅六識。六識滅同。說無第七彼宗義故 體數無別者。謂二定所滅者。各二十二心。心所法。即此能滅二十二數以為定體故。無別也。若小乘唯二十一。善大地唯十故。無染第七意。於無想定中有。於滅定中無。彼二何別。若有第七。即滅定中無。無想定有。所滅體數多少不同。無想滅一識。滅定滅二識。遂各有異。既無第七故無別也。今滅第七但滅染也。攝論難云俱滅何異。未辨大乘定體多少。今因辨之。准所滅數并第七識二定多少。種上總假立一。并所滅數多少別也

論。若謂加行至由此有故

述曰。而彼救言加行等別二定別者。謂攝論云出離想.靜住想。即是此中所說加行 界謂三界 地謂九地。依謂依身。聖者.異生依各別故 等者二得.二名.內道.外道.五蘊.四蘊果等種種別故。二定別者。不然彼加行差別因。由此第七識方有故。此第七識無者。彼加行差別亦無。謂第七識在凡不滅。故一切聖厭無想定而不欣入。在聖滅故一切聖欣。由此可言加行等別。若無第七。無凡可厭。無聖可欣。故加行等無因可別

論。此若無者彼因亦無

述曰。設言但因六識無漏凡聖別者。此六識無漏復如何成。成凡.聖者亦由第七

論。是故定應別有此意

述曰。第三總結

論。又契經說至彼應無染

述曰。自下第五說無想無漏失經。亦有三文。此中一期無心之義。二說如後

論。謂彼長時至我執便無

述曰。下第二文。於中有四。一總破諸部。二破一切有部三破大眾部等。四破經部。其文可解。無六識者亦有二解。一一生長時。二除初後。故言長時

論。非於餘處至同所訶厭

述曰。以餘具縛者為例喻 量云。無想有情位。應起我執。異生攝故。如餘異生趣位 又無想定都無我執心.心所者。應如涅槃非是聖賢之所訶厭 量云。無想聖人應不訶厭。無我執故。如涅槃等

論。初後有故無如是失

述曰。第二薩婆多等小乘救言。初生之位。後命終時。皆有心起。有我執故。故無失也

難云

論。中間長時無故有過

述曰。中間長時無我執故。有大失也。如餘具縛有情。非長時無我執故

除經部師餘部救言

論。去來有故無如是失

述曰。長時雖不起。亦名有我執。故無失也

論。彼非現常無故有過

述曰。汝去。來世非現在有無為常故。無故有過不成我執

論。所得無故能得亦無

述曰。小乘救言去.來二世雖現在無。有得現在名成我執。難云。所得之世既無。能得之得非有。能得無故不成我執

次大眾部.一說等四部.及化地等。云別有隨眠是不相應行。此位成就故名成我執

論。不相應行前已遮故

述曰。上已破故。此正破大眾等部。及破正量部等得類即不失增長。並在此中

經部救言雖無彼現行。此位有種子在。名有我執

論。藏識無故熏習亦無

述曰。何有種子。若彼救言我有色.心皆得受熏。彼有色根故有種子者

論。餘法受熏已辨非理

述曰。唯除藏識餘法受熏。上來已辨彼非理故

論。故應別有至同訶厭彼

述曰。第三總結。故有第七於彼起我執。是異生故。出定已後。復沈生死起諸煩惱。聖賢所訶。若無第七。不應訶彼。無過失定

論。又契經說至彼不應有

述曰。自下第六我執不有失。於中有三。初引經。云異生者不言有學等。以彼無漏善心無我執故。此據全分者故

論。謂異生類至而內恒執我

述曰。下第二文。於中有三。一顯自我執。二破他宗。三成已有漏 初中又三。一立宗。二引證。三釋教。此即初也。其文易了

何以知然

論。由執我故至不能亡相

述曰。亡由無也 相謂相狀。雜染相狀。通三性也 由我執故起施等善法。由有第七內執我故。外行施等分別相生。若有漏三性俱心無我執者。如無漏心便能亡相應成無漏。故攝論云謂我能行施等。今有二解 一云我者即是第七內緣行相。非必外緣 二云此我外緣。行相麤猛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舉由七生增明為論。非實顯之。彼是第六識中我執體有間斷。遍三性心間雜生故。此解為勝。是根本故。第七不緣外境生故

為證此義

論。故瑜伽說至相縛解脫

述曰。瑜伽五十一.顯揚十七等。同云染污末那為依止等。由第七故餘諸識中相縛不脫。此中通言六識相縛。瑜伽等說第六相縛。彼據親生識語。此約實由為論 既爾二乘染末那滅。何故五識相縛猶在 答由七中法執。雖非縛體執有相故。是先我執所引生故。令六識等相縛不脫。若斷法執已相縛便脫 或由因類相縛猶在。不爾生空智應亦有相縛 了別者心行相。境相能縛心。名相了別縛

論。言縛者至故名相縛

述曰。下釋教也。何謂相縛。謂於境相不能了知依他緣生如幻事.陽焰等。能緣見分諸心.心所。為境相分之所拘礙不得自在。體便麤重無所明覺。起時硬澀有分別相。相分縛心名相縛也 問相分為見緣縛見名相縛。見分自證緣縛體名見縛。縛證自證例亦應然。何故不名為見縛等 答以相縛見體狀易彰。或所縛見有非.比量。或能縛相通於內外。從此勝義且名相縛 非見分等體非能縛。自證分等說非所縛。如前第二展轉相望。互為能所二種縛也。問有漏有相即名相縛。後得有相應為相縛 答此亦不然。作證解故 既爾自證應非見縛 此亦不然體是惑故 若爾善心見應非縛 此有漏故。煩惱增故。有漏第八之所生故。有漏末那之所增故。後得無漏時能斷此故。有麤重故。不可為例。即通三性皆有相縛。如下第九自當解釋。麤重縛體亦通有漏。至後當知

論。依如是義至識縛終不脫

述曰。無性攝論彼亦言如說。不知何處論文 然有解云何毘達磨經。五十一中有此義同。文有少異。以上攝論但言施等有於我執。此中通論三性心有。彼據勝顯說故。此頌即彼文也

論。又善無覆至不俱起故

述曰。第二破他有三。一破一切有等。二破大眾部等。三破經部。重成有我執。諸法成有漏。皆由第七故。所以者何。要與自身煩惱俱者方成有漏故。善心.無覆。既與煩惱不俱。應不成有漏。以彼說無第七識故

若彼薩婆多等。言由前及後去.來煩惱發故。緣故。此善等成有漏者。不然

論。去來緣縛理非有故

述曰。其世體無猶如兔角。故縛無也

論。非由他或至成無漏故

述曰。彼若救言如無學身雖非己身現有煩惱。然由現在他緣縛故。成有漏者。此亦不然。非由他惑成已有漏 若彼救言何為不得。故應難云。勿由他解成己無漏。如何有漏由他漏成。此薩婆多等死訖

論。又不可說至已極成故

述曰。第二大眾等救。今破之言。不相應假隨眠非實。正量部等不失增長破。極成故

論。亦不可說至可成有漏故

述曰。第三經部師等言。如無學身諸有漏識法。雖不由他惑緣。及過去緣縛是煩惱引。然自身中有有漏種在生此有漏法故。此善等例亦然者。不然。論主難云。彼善等種成有漏者。先無因故可成有漏。謂此善種能熏熏時。無始已來先皆不與煩惱俱有。有何所以得成有漏

論。非由漏種至亦成有漏故

述曰。彼若救言。雖無先時善等之位有煩惱俱生。由漏種子隨遂善等種故。善等種成有漏者不然。勿學無漏心亦成有漏故。無漏種子俱亦有漏種逐。無漏之法不成有漏。有漏善等種如何成有漏。我大乘宗。無漏不與現行煩惱我執俱故。雖有種逐。無漏之法不成有漏。有漏善等與此相違。故成有漏。汝宗如何善等成有漏

問如對法云。漏所縛者有漏善法。漏所隨者即餘地法。漏隨順者決擇分善等。彼豈皆與漏俱起故名有漏耶。為答此等疑

論。雖由煩惱至表漏俱故

述曰。此即牒前漏所縛云。雖知如此。而第六識中漏。與施等不俱起。故非有漏正因。雖亦由之發。而傍因故成有漏。非是正因。正因之言要俱起故。即他緣縛亦傍因也。由此大乘不緣他境。各各別變故。若緣他縛他。便非各各變境。即應我作他受果失。此甚新義。以有漏言正表此法與漏俱故

論。又無記業至得成有漏

述曰。若以漏發名為有漏。如無記業如何有漏。彼非煩惱引故。如無漏善。若言由他緣縛。亦如前破

論。然諸有漏至方成有漏

述曰。第三成有漏義。諸有漏法。由與自身現行煩惱俱生俱滅。互相增益方成有漏 自身者。簡他身。不縛己 現行。簡種子。唯種不縛。故對法等云漏所隨謂逐他地者。但言漏隨不言縛他地。復不相增益故 俱生俱滅。簡前後發 相增益者。遞為緣相生義。正解漏義簡無漏法

論。由此熏成至有漏義成

述曰。有漏現行起故。熏成有漏種。後時善等起有漏義成。亦非無始無因故成有漏。亦非漏種逐故成有漏

論。異生既然有學亦爾

述曰。異生三種既然。有學亦爾。有煩惱俱故第七未滅。餘識之中必無煩惱與善俱故

為會前疑

論。無學有漏至於理無違

述曰。無學有漏雖非漏俱。而猶先時有漏種起故成有漏。對法第三云。漏種類者謂無學身諸有漏法。以先有漏後名種類。小乘等不然。先無有漏種子故。今亦非種類

論。由有末那至此第七識

述曰。第三總結。若有第七恒起我執。故善等法成有漏也。即是攝論我執不有失。望此極差

論。證此識有至應隨信學

述曰。自下第三結會。今且隨攝大乘第一說有六證。總結前也。理第三文

此說八識。何故阿含經等中說有六識

論。然有經中至隨轉理門

述曰。總第三文也。此有二義。一隨轉理門。依小根器未建立於第七.八者說故

論。或隨所依至實有八種

述曰。此第二解。依不共根.不共境故。說有六種。非謂盡理 而識類別實有八種 大乘之中於處門中不開識者。以此理通。第八卷中當廣證理

上來已解第二能變。自下次解第三能變

論。如是已說至其相云何

述曰。於中有二。初結前生後以發論端。第二舉頌依問正答 就此能變總有九頌。以九門分別。第一出能變差別。第二自性。第三行相。第四三性。第五心所相應。第六三受俱起。第七所依。第八俱轉。第九起滅。唯有四頌所明。可知 然中間有初遍行等五頌。重明前相應法體。非別分別六識之門 雖有九頌總束為三段 一明初四門。即此一頌是 二心所相應.及三受俱。次六頌是

三依止.俱轉.起滅。後二頌是

論。頌曰至善不善俱非

述曰。今初頌中有四門義。如文可知

論。曰至能變識相

述曰。於此釋中。初釋六名。次解性.相。後辨三性 初中有二。二句別故 能變有三。末那第二。此居後故。此即第三能變。次第二能變之後也。此謂解頌第一句也

論。此識差別總有六種

述曰。解第二句頌於中有三。初釋六因。次隨別解。後顯不說。此即初也。六種差別至下當知

何以言六更不分別為多或少

論。隨六根境種類異故

述曰。謂根與境各有六別識隨彼異。故非多少。亦非定別。又明此識既隨根.境有六數定明得名時非唯據一。即於根.境二處得名。大論亦說隨根名識。隨境名識。乃至亦名青等識等

何者依根名六根識

論。謂名眼識乃至意識

述曰。下隨別釋。文復有二。初別解。後料簡。此依主釋。根是主故。對法等說依眼緣色似色了別。初句即是此識得名。依所依故。此各有種。如瑜伽說

問辨識得名。實通根.境。何為諸論依根得名。謂名眼識乃至意識

論。隨根立名具五義故

述曰。勝於境故偏從根稱

何謂五義

論。五謂依發屬助如根

述曰。謂依於根。根之所發。屬於彼根。助於彼根。如於根故 對法第二卷說。若了別色等故名為識。何故但名眼等識。不名色等識耶。以於眼等五種解釋。非於色等 此中第一依眼之識。彼有二義。且如眼識。眼中之識故名眼識。依眼處所識得有故。此第七囀。及由有眼識得有故。此第三囀 且如意識。如何意中 雖七無處所。而意亦依彼。同無色所依。在無色所依中也。及由有第七故得有意識。非是境色得識住中。不由有色識定生故。且據麤相。以盲冥者不能見故。雖知有色識不必生 第二根所發者。彼云眼所發之識故名眼識。由眼變異識必變異。如迦末羅病損眼根故。所見青色皆以為黃。非壞色時而識名壞。第七如何。謂由有此第七識故。第六相縛不得解脫。即其事也。後七若無漏。六必無漏故 第三屬於根者。彼云屬眼之識故名眼識。由識種子隨逐於根而得生故。此謂生依。非染淨依.及根本依.引發依也。由此故知。七於六有勢力。謂六種子隨七種子。七種子生現時六方得起與彼力故。不爾不生。非色種子識種隨之 此如何等。此色有時必識所變。如有識時必根所生。何得識種不隨色起 色是外法。根是內法。根恒相續。色即不然。不可為例 第四助於根者。彼云助眼之識故名眼識。由根合識有所領受。令根損益非於境界故。謂由根合識令根有損.益。非由色合識令色有損.益。離識之色識雖無損.益。色有損.益故。如為他損色。如第六識俱無漏故。第七損有漏成無漏故 第五如於根者。彼云如眼之識故名眼識。根.識二法俱有情數。非彼色法定是有情。六.七亦爾。唯內攝故 隨根五義勝。多說依根名

問前等無間中六識皆依意。何故第六獨名意識。意識不然眼等可爾

論。雖六識身至無相濫過

述曰。若如所問六皆依意。然唯第六獨依第七不共意根餘五即無。今依不共以立其名獨名意識。如五識身亦依於意。依不共根以得稱故。彼名眼識不名意識。此亦如是。五義具故 問如前說依五.八依七。何故第六稱不共依 答若染淨依.及俱有依。七望五.八俱是所依。然近順生不共識者。即唯第六。今言不共意顯近而順生。以六種子必隨七故。餘五等不然。故此得名無相濫失。此為一解

論。或唯依意故名意識

述曰。謂眼等五亦依眼等五有色根。此第六識若等無間。若俱有依唯依意根。依唯意故得意識名。五通意.色二所依故

若爾七.八二識亦唯依意。或第八識唯依於意。第七依心。應名心識。或名意識

論。辨識得名心意非例

述曰。謂識有六相望辨名。第八名心。第七名意。非此所況故例非成。不望彼故。若望心.意六得名者。彼三各據一義勝故。心攝藏法集起法勝。意思量境恒計度勝。意識了境從所依勝 問何故七.八不從所依以得其名。意識即爾 答七.八相續當體彰名。六有間斷從依得稱。七.八據依亦有此義。諸論但依自勝立名。六對七.八以得名識。兼釋七.八得名意別

此下六識從境得名

論。或名色識乃至法識

述曰。此亦依士釋。能緣彼彼境之識故

論。隨境立名至了別名識

述曰。謂了境名識。即隨境立名。順通.別名識之義故。謂於六境了別名識。釋順義也

問眼識所了色亦是法。意識所了亦有色等。何故眼識不名法識。第六意識不名色識。為答此問故次論云

論。色等五識至了一切法

述曰。前之五識唯了色等。境界狹故不名法識。第六法識能了一切法。了境寬故不名色等識

又第六識更為別解

論。或能了別法獨得法識名

述曰。謂十二處中別名法者。謂第六外處。別名為法不與餘境共同名故。此之別法第六能了。從獨所了以得彼名。故唯第六識若法識也。亦從不共得法識名。此能了言即是見分。分別之言即是相分。非謂別上有了字故遂言了別也 或彼法處六能了別獨名法識。即了別言唯在見分。亦有此義。然不共名別。是本義意

論。故六識名無相濫失

述曰。由斯理故六識得名互有所長。無相濫失。俱舍云。雖色等境通皆名法。但法界名法。餘不名法。雖標總稱而即別名。意能了此故名法識

問六識得名依根依境。為唯凡有。通在三乘

論。此後隨境至無相濫失

述曰。下料簡也。隨境立名。意名可爾。然前五識依五色根未自在說。薩遮尼乾子經是此論證。正法念經違此應會。蛇眼聞聲是正量部。非大乘義。大乘不然。故不違也。若得自在根互用故何名自在。如佛地論轉五識時。總有二解。或從初地即名自在。無漏五識現在前故。或成佛時成所作識彼方起故。然有別義入地菩薩無漏五識雖不現前。得後得智引生五識。於淨土等中現神變事。何妨五識一一通緣一切異境界。不思議力所引生故 或有別義。七地已前由有煩惱現行不絕。未殊勝故不名自在。入八地已去煩惱不行。純無漏起。引生五識可得互緣方名自在

論。莊嚴論說至同類境說

述曰。彼第二卷中菩薩品說。此能唯在成所作中故唯佛地。或即初地。或入八地。此是本義。彼論一依麤顯。二依同類。實緣一切皆無障礙

為緣如不。西方二說。一云許緣。佛智通故。二云不緣。名成所作緣事智故。准下論文此解為勝。然甚難知。如何諸根說名互用證此識義。一根發識緣一切境。舉所依根顯能依識 如何互用。了色名眼不至能取。法相所談。了觸名眼令至能取。豈非雜亂 名字於法非即銓定。是客名故。了色名眼。且依小聖.異生身說。若據佛位了觸亦名眼。此文為證。二得名中。但隨第一依根受稱。通在自在位無相濫失。如樞要說

論。佛地經說至無此能故

述曰。佛地論第六廣解此義 三業化合有十種。其四記等亦如彼說 決擇心行。即八萬四千法門意業化也。四記亦爾。佛地經說。身化有三。一現神通化。二現受生化。三現業果化 語化亦三。一慶慰語化。二方便語化。三辨揚語化 意化有四一決擇意化。二造作意化。三發起意化。四領受意化 此中所說決擇有情心行差別。初意化也 賢劫經第二卷說。最初修習法波羅蜜多。乃至最後分布佛體波羅蜜多。三百五十。一一皆具六到彼岸。如是總有二千一百。對治貪.嗔.癡。及等分有情心行。八千四百。除四大種。及六無義所生過失。十轉合數八萬四千 領受化中作四記等。謂一向記.分別記.返問記.應置記。此中復有人法不同。如別抄中當廣分別 其身化中。佛地經說現業果化現根心等。然瑜伽說四事不可化。一根.二心.三心所.四業果。與彼相違准下第十說不化心。依二乘等說。業果等亦爾。故知在佛通能化之。又佛化之無實勝用故名不化。似化亦得。由智境遍故有此能

問此本頌文雖明唯識但說見分。然見依根起。相猶見生。何故本文不辨根.境

論。然六轉識至故此不說

述曰。下顯不說。共依下說。且顯不共依 頌中不說。一色麤而且顯。二乃諸論皆有彼此極成。故本頌文更不別說。此即會本文無說根.境之頌。謂本頌中初能變識。唯明所緣不明所依。第二能變俱明二種。此之六識明其所依不明所緣。以麤而且顯又復極成。頌文略而不說

論。前隨義便至義便當說

述曰。然所依少別前已廣論。所緣別者義便當說。謂次下引云眼識云何即是說也。宗明唯識故不明境 又解前文非明頌無。我長行中以麤顯故不別說也。謂如瑜伽等說。眼謂四大所造淨色為性有見有對。各從自種生。或是異熟。或是長養。通何界繫。漏.無漏等。斷.不斷等。有眾多門。非此所明我亦不說。此解第二句差別有六種訖。即前言種類義是差別義。謂隨六根.境立六識名。即義差別有六種也

自下解第三句第二三門也

論。次言了境至為行相故

述曰。於中有二。初釋頌。後會經。此初也。如前第七性相中解

論。由斯兼釋至名為識故

述曰。釋心.意.識三種名中所名識別名也 能了別境名為識故。謂了別行麤故。非心.意名識

論。如契經說至了別諸法

述曰。下會經也。此言可解。謂有問言。且如眼識。亦依餘根。緣境通能了一切法。云何但說依眼了色。不言依六.及七.八識了聲等耶。牒經問已

為答此問故次論云

論。彼經且說至見分所了

述曰。彼經且說諸所依中不共所依。簡餘依也 未轉依位。簡已轉依緣一切法。但言緣色等 見分所了。簡自證分。其實五識亦了識等。若依餘根.轉依位.自證分等。義即不定。亦了聲等。乃至廣說今此且據少分位說。非究竟言 有義此解非稱論文。此中論云如經說等。但明六識之次。引彼六識之經。證成六識自性。非為前伏難有此論也 即第三句了境為性相。體.相二門 了者即通自性 自性即自證分 行相即是識之見分。緣相為境。自證為見之依緣見為境。是故總言了境為性相 又解不須如是分別。此中但解了境者。是識自性。亦是行相。行相是用故

論。餘所依了如前已說

述曰。餘依者。即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如前第四卷解。若依境立名。如次前說 餘了者。若自證分。如第二卷解。若自在五識見分境。如次前說。故此總言餘所依了如前已說。雖後明四智。今但指前。今應義准因果十八界為緣不同 頌曰。因見各隨應。五三六有二。六一一不定。自在.等分別。所依之頌如前已說 准前文中。且依不共依。簡因.無間.及染.同境.共依等故。未自在位非他所引。若由他力定.通所引。亦緣法故 又此應說三界繫.不繫之識。異生.聖者三乘人等緣境分齊。如對法第二末。六十五等抄說

次第三段。將解第四三性之門。初寄問起。後依問答

論。此六轉識何性攝耶

述曰。此即問起。然前第八識。辨心.心所已。方說言是無覆無記。今者解識即辨其性。前顯心.心所法其性必同。所以解心所已方始解性。今者識後明性。顯此聚亦爾。但是影顯二文令相互照。又彼諸法不定通三性。此定通故。使後學之惠起異論端故

下答之中。初舉頌。下別釋

論。謂善不善俱非性攝

述曰。此舉頌答。即顯六識並通三性

論。俱非者至故名俱非

述曰。別釋有三。初正解頌文。次諍申同異。後顯果位是何性攝 初中又二。初解三性。名字隱故先解。是何謂無記性。謂三性中無記性也。何名俱非。顯彼自性非善.不善二種自性故名俱非。釋無記名下自別出

且何名為善

論。能為此世至故不名善

述曰。謂一一法要令此.他二世順益方名為善。謂有漏善前世益。今世益後世益。俱得樂果人.天所仰。無漏有為.無為亦爾。此世.他世違越生死。有得有證。及由涅槃。獲二世益。非生惡趣等。故並名為善 人.天樂果唯順益一世。非二世故不名為善。是無記果法故。體非是善。於後世中作衰損故 不作此解便有問言若順益名善。人.天樂果亦現益故應名為善。為答此問故說彼非

論。能為此世至故非不善

述曰。此中不善。翻善可知。惡趣苦果。今解彼文准前亦爾。但是無記苦果。令身苦故

論。於善不善至故名無記

述曰。此違順益.損。其義易知。體非殊勝不可記別

即是第一解三性名已。次顯識俱。今依大乘。亦得三性各有四種。諸論總收亦有此義。於理不違。故別建立。如前已說

論。此六轉識至是善性攝

述曰。此中未必要十一法俱。如不定地唯十法俱故。此舉一聚總有為言

論。與無慚等至不善性攝

述曰。義准不善返善亦爾。非必十法俱故。望聚為論。不善中十唯不善故。謂嗔.及忿等七。除諂.誑.憍取無慚愧。故成十也

論。俱不相應無記性攝

述曰。通前二故。如雜集論。善有十三門。不善有十二門。無記十四門。別應對相攝。又此二.三.四門三性。前本識中已略辨訖。若有為有種子者。種子隨現行彼性中攝。然此二.三.四門。與對法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等不同。一一對別各據一義。四無記如大論第一。五識不能轉心發業。但作隨轉發業。緣威儀等故名威儀。是威儀等心攝。四無記具三。除變化

頌中第四句善.不善.俱非。雖六識皆通三性。問諸識性總同時者。唯是一性。為許同時各別性攝

論。有義六識至互相違故

述曰。自下第二諍申同異。初文有三。一標宗。二立理。三釋難。此初二也 所以者何 此六轉識同緣外境。諸三性等互相違故。瑜伽第三說又非五識有二剎那相隨俱生。亦無展轉無間更互而生。五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等。五識既無俱生之義。是故五識三性不俱。此立宗義同外門轉。第一因也。定中聞聲非我所許。三性俱起。設縱許者定心可然。散位無故。非五識中三性俱轉

論。五識必由至成善染故

述曰。第二因云。五識生時必由意識導引五識方五俱生。亦復同境方成善.染。先顯五識三性所由。後申俱難。即彼大論第三卷。說五識善染必意導生

論。若許五識至故定不俱

述曰。若雖導生五三性並。即許意識一念之中通三性義。所引五識既一念中許通三性。能引之意性必須同。如次所引。如顯揚第十九說。設定中聞聲。由二因取。謂由了別定所緣境。及種種所緣境意識故。二由此俱生耳識故。故雖在定亦是同緣。故定不俱。如不善眼識與意俱行。設聲緣至亦不能了。要眼識滅耳識方生。故定不俱。無意引故。此師意說。五識不相續故。五識不並生。亦非五識次第生。故三性不並。上說五識唯一念解 又解設率爾唯一念。等流通多念。亦不許三性並生。能引之意非三性故。此同性.同緣之理如下當解

若三性不俱何故瑜伽第五十一.顯揚第一.及十七皆云本識一時三性俱轉。會此文云

論。瑜伽等說至無相違過

述曰。下釋難也。等取顯揚等。依多念說名俱。喻云如瑜伽第三.及五十六說有一心。非是一生滅剎那。故言俱也。彼第三云。如經言起一心多心。云何一心。謂世俗言說。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謂一處為依止。於一境界事。有爾所了別生。總爾所時名一心剎那。又相似相續亦說名一。與第二念極相似故等。明第八識與五識等三性不俱。善眼染七自無記故。雖有三性。俱遮餘轉識三俱生故

論。有義六識至容俱起故

述曰。此師正義。於中有五。一標宗。二立理。三釋難。四引證。五解違。此初二也 三性容俱。非一切時皆必定俱。有俱時故論言容也。此立義。已下為理。言率爾.等流眼等五識或多或少容俱起故。此引五識相續文者。如前等無間依中說。既等流心許多念故五識容俱。此如何等。如眼識緣善色至等流心多念善已後有不善聲境現前。意與耳同緣。雖亦緣色境。而聲境勝。乃至起不善耳識。令彼不善耳識生。前眼識善耳不善未滅。如是等流多念生已。乃至餘無記香等至。乃至意雖同緣。隨境強引起無記鼻識生。即等流多率爾少 或前一眼識久已不斷。雖已起尋求。尋求未了。眼更重觀。意復尋求。尋求未已不起決定。如是或多率爾。後時耳等識生一率爾已。乃至即有等流耳識次而起故。是率爾多念等流少也。容許五識有俱行故。得三性並 又解率爾.等流二心之時。眼等五中。或三.四等多。一.二等少。容俱起故。雖五一念三性得俱 若一向同境時。即不善意隨眼識並行已。設耳緣至亦不緣聲 不爾即須眼識斷滅意方緣聲此前師意。今說一意識與五同緣而性不定

論。五識與意至於此唐捐

述曰。此釋難也。雖必俱起與前師同。與五同性即不決定。由此理故。前所設難能引意識通三性者。於此唐捐

問如解深密等。說意與五同緣故定同性。集量論說五俱意識必現量故。何故得知不同性也。為答此問也

論。故瑜伽說至餘耳識生

述曰。下引證也。明此緣者。如大目連獼猴池側。坐無所有處定。有象哮吼.猿猴戲聲。即便出定。薩婆多師出已方聞。今此大乘聞已方出。若先不聞如何出定 問豈有無所有處心得緣欲界聲等境也 六十五等說廣惠聲聞有學.無學無色界心緣三界法。故得無違。六十三卷三摩呬多地末說。謂有行人若遇聲緣從定起者。遇聲耳識與定相應意識俱轉起聞於聲。名遇聲緣從定而起 或復起者。即是耳識。此舉定中得起耳識 或者。謂假者。即得定人由定中聞故出

論。非唯彼定至能取此聲

述曰。此顯聞聲非唯意取。顯揚論說種種意故。然彼耳識亦能取聲。非唯定中意識能取此聲。共耳一時聞故。意不唯緣定中事故

論。若不爾者至不應出定

述曰。返成耳識。若在定中唯意緣聲。耳不聞聲者。於此音聲。定中耳識不領受故。後時不應為此聲故而出於定。後時既為聲故出定。明在定內耳與意俱同念聞聲 破小乘等立一量云。如汝所為欲聞聲末後出定之意識。應不即聞聲時出定。不聞聲故。如未聞聲之定意識 故知返成聞聲方出

論。非取聲時至後時方出

述曰。顯聞聲位由在定中。非當取聲即便出定。領受聲已定中意識。希望是何方始出故。聞聲後時方始出定

論。在定耳識至定無記故

述曰。上引教已。下以理難。在定耳識率爾聞聲。雖意與彼同緣引起。理應非善。瑜伽論說率爾等五心中。前三定無記故。此約未轉依位五識。無漏時即唯善性故

論。由此誠證至善等性同

述曰。此結。五.六不定同性。定中意是善。與耳性不同。亦俱生故。以定中不同。證在散位俱有五者。不定同性

若爾何故解深密經.及七十六說五識同時意識同緣

論。諸處但言至不說同性

述曰。下解違也。此會彼文。彼說同緣不言同性。故不相違。彼論無定同性言故。謂雖言同緣。不言五.意定須同性。故知亦有不同者故。如前論說。顯揚十九如前定中意.耳亦明同緣不言同性。定中起耳識故。彼文大好 然前師豈不解此文耶 答解如前已解

前師問言若定中實得起耳識為例不同性。何故雜集論第七說三摩呬多位餘識無耶。此非集論本文。是師子覺義。有師引證

論。雜集論說至依多分說

述曰。彼雖非證然為會之。對法論中言餘無者。約多分說。多分有二義 一多識。二多人。多人.多識不起言無。謂二乘等定中唯得起耳非餘四識。非菩薩故 問如何定中意識俱受。與耳同緣 散意入捨定即引生耳。耳識率爾必是捨故。初起之時必昧劣故。意既同緣。必非異受。入喜樂定耳必不生 二解雖復同緣。何妨異受。其性亦許有不同故

瑜伽論說率爾等三是無記性。定心尋求如何是善。又在定得起幾心 唯初二心。若有希望即出定故。希求即是尋求心也 若散五心。初三無記。論說多分。若在定位。亦通善等。又五識必由尋.伺所引。此入定心何地之法 應唯初定復無尋.伺故。此如第七卷尋.伺中解 又此定為唯有漏。亦通無漏 答文不遮二種俱得 又欲界耳識許異地心引生。二定以上起三識時。異地心引無尋.伺意識為能引耶 答初起五識必尋伺引。後位已去非尋.伺心引此亦得。唯率爾心。等流心等。即不許爾。如在欲界。豈一切五識生。要由尋.伺引。初起由尋.伺。後起不必故

問五為所引。意是能引。所引三性既俱。能引意識應通三性

論。若五識中至三性容俱

述曰。且散心位隨五識唯一念.或相續。皆得三性並生。取長徒義。如敘二說別抄.五十一抄說。然後時引五識俱生已。意隨所偏注境強者。同五識之性。如在定意唯是善性。不同耳識率爾心是無記。若兼緣諸處於五無偏便無記性。此性能與五識善.惡不相違故。若與五識別緣唯緣法處。既無此心。由此故知。集量論等五俱意識定現量者。必同緣故。其量既然。耳俱意識聽教之時。但作證解故必現量。五俱之意亦無法執等以此為證。諸師於此覺惠異說。如別抄故。八地.二乘.凡夫等位。六識三性容俱時轉。如第八識與餘三性俱。以此為證

論。得自在位至戲論種故

述曰。自下顯在果位唯善性攝。若五識轉依。隨前二師所解位次。唯善性攝唯在佛也。唯善性故。不爾初地已去。五識之中尚有不善。八地已去或時亦有無記五識故。唯佛色.心是道諦故。唯善性攝。何以然者。諸戲論種已永無故。應細拾文推其義理 三乘無學.菩薩後得智中。何性六識俱起。然今不能煩文具解。雖知六識體通三性。五識之中通有覆者。如受中說。善中通生得.加行。加行有聞.思.修。論其五識。聞思於義自性即無。為彼所引亦通所成。如聽經觀字而思法義。意成聞.思。所引眼.耳豈非亦是聞.思所成。非生得故。香積佛土鼻.舌等識。類此應知。後得智中淨土聽法所生五識。豈非三惠之所成也。成所作智即是修故。所成之言義寬遍也。此等皆由隨意引生故 不善之中有任運.分別。此五皆通。亦許五識通見斷故。此中各有煩惱.所知障並許通。由意引起故。下文自說 無記皆通有覆無記。亦意引故。緣起經說。欲界意識。除潤生愛等亦有有覆性故。四無記中。唯異熟生.威儀.工巧。無變化心。通果可爾。天眼.耳通彼俱惠故。然非變化相從四中變化所攝。五識緣威儀.工巧。不能發威儀.工巧故。如大論第一說五識雖不作轉心發業。亦作隨轉心發業故。即通威儀.工巧.異熟生攝。無變化者八十九雖言欲界有變化。不是五識。實是上界繫。據意識中相似者說。或所變化。似欲界故名為欲界。或是生得變化。但是異熟心攝。瑜伽自說是生得變化故。論文自說欲界無變化。色界無工巧。無色又無威儀。即今大乘。亦通五識有威儀.工巧。四識緣威儀。五識緣工巧。若不爾者異熟生攝。不同小乘是威儀類名威儀心。異熟生心寬。威儀心狹。處處皆有文勢皆顯

次第二頌。解第五相應。第六受俱門

論。六識與幾心所相應

述曰。此問起也

論。頌曰至皆三受相應

述曰。上三句列六位心所總名。下一句正解受俱

論。曰此六轉識至謂遍行等

述曰。下文有二。初解心所等頌上三句。後解受俱。初中復二。初總解此心所等上三句意。後別解。此即總也。正解此字。指頌可知

何名心所。心所何義

論。恒依心起至故名心所

述曰。自下別解有二。初解心所二字。後解遍行等義 解心所中復三。初解心所之義。次解行相。後總結之。此即初也 略以三義解心所總名 一恒依心起。心若無心所不生。要心為依方得生故。若爾心望遍行應名心所 二與心相應。彼五說與心相應故。心不與心相應故。又時.依.緣.事四義具故。說名相應。由此色等亦非心所。既爾心具五義。與五相應應名心所 三繫屬於心。以心為主。所繫屬之心有自在非所以是義故繫屬於心。有此三義故名心所 又初義顯遍行。恒依心故。第二顯餘一切心所。非恒依心。心相應故。第三正解心所之義 又解心王不名為所。不屬心故。由此三義簡別心.色等。不得名心所 又解第一句顯一切心所得名心所。第二句簡一切色等不名心所。第三句顯心所得名為所。以繫屬他。以非主故。心不名所 又初句簡無為。不依心起故。第二句簡色.不相應。第三句正解心所得名所以

論。如屬我物立我所名

述曰。舉喻已顯此亦如是

何故相應。唯說遍行等屬心。不說心屬於受等耶。為答此問因解第二行相之門與心同異

論。心於所緣至亦取別相

述曰。上解心所義。下釋心所等行相。於中有三。一總舉。二引證。三結。心取境之總相。但總取而已。不別分別。如言緣青但總取青不更分別。心所於彼取總.別相故說亦言

何以心王唯取總相。心所兼取總.別二相。且釋名者

論。助成心事至作模填彩

述曰。助成心事名心所故。師謂博士。資謂弟子。如師作模畫形況已弟子填綵綵於模填不離模故。如取總相。著綵色時令媚好出。如亦取別相。心.心所法取境亦爾

何以知者

論。故瑜伽說至所取別相

述曰。上總舉。下引證。彼第三說。識能了別事之總相。不言取別。以是主故。若取別相即心所故。作意了此所未了相。此者即識所取總相。作意取此總相。及亦取識所未了相。未了相者即是別相。即餘心所所取之別相。皆識所未了。作意一法。獨能取彼眾多別相。如彼論第三云。即此所未了別能了別者。說名作意。所未了境相即是別相故。能了別者名為作意。能緣別相者即作意也。故知心所取總.別相。王唯取總。如一懸令唯知懸之總事。懸承稟命明府。雖為副貳取總相已。後取一切別相。自餘懸尉亦取各別之相。此舉作意例餘可知。由作意能令心.心所取境功力勝故。有此總取多法別相也。故瑜伽以作意為初。此論以觸為初。和合勝故。各據一義

論。觸能了此至攝受等相

述曰。觸能取三。謂可意.不可意.俱相違相。受中攝受等者。等損害.俱相違。此二取相近相順也

論。想能了此至名心所法

述曰。言說因相者。謂如前第三卷八識中說。取境分齊相故。謂此是青。非非青等。便起言說。故想之相言說因也 思了正因等者。謂正因.邪因.俱相違等。即是境上正邪等相。業之因也。此中一一如作意說亦取別相

何以知心所亦取總相

論。此表心所亦緣總相

述曰。瑜伽說此言。表心所法亦緣總相故。謂彼論言。又識能了事之總相。即此所未了別所了境相能了別者說名作意。意說作意了此總相及識所未了別相。謂境別相。此境上別相作意亦能了。即是了此識所取總相。亦取所未了別別相故。彼論此言顯取總故。此五遍行如大論說。然楞伽經中。亦言心緣總相等。顯揚十八有頌說此五.及心王取總.別相

論。餘處復說至德失等相

述曰。中邊第一彌勒頌云。總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世親解云。心唯總了。心所亦別。非唯總故。是謂心王.心所異相。餘文可解。大小乘同

論。由此於境起善染等

述曰。子段第三結之。由前十法取總.別故。於境起善十一.染三十二.不定四等

論。諸心所法至兼取別相

述曰。第三總結

上類解頌此心所三字竟。自下第二別解遍行等義 問既言心所名義乃同。有何差別

論。雖諸心所至種類差別

述曰。下文有六。一總標。二列位。三結數。四釋名。五會文。六總結。此初也。心所名義雖同。而體一一類各別故

論。謂遍行有五至不定有四

述曰。列位也。解下六位上三句頌也

論。如是六位合五十一

述曰。結數也。此中開張與對法第一.大論五十三。五十五不同。以開合五見增邪欲解故。此與顯揚.五蘊.百法同也

論。一切心中至而得生故

述曰。釋名也 一切心可得。即遍行五。不問何心但起必有故 緣別別境而得生者。五別境也。此意即顯遍性.地等。唯緣別別境界方生。故餘不例。如五十五說。於四事中生五別境。如下當知。或俱.不俱。別事生故

論。唯善心中至煩攝故

述曰。十一善法唯善心有。體性根本能生諸惑。即貪等六

論。唯是。煩惱至皆不定故

述曰。二十隨惑根本等流。等流者同類所引義。非前後等流也 於善染心皆不定者。即不定四。謂於善.染.無記三性心皆不定故 復說等言。下第七不定中。云於善.染.等皆不定故。彼復有言。非遍心起。非遍地有。總此三門。初門簡唯善.染心所。第二門簡遍行。第三簡別境。此中言等等取餘二門也

論。然瑜伽論至俱是染故

述曰。會文有二。如文易知。彼論.此論合開不同。彼論第三合六為五。根本.及隨俱是染故合為一也

論。復以四一切至及地時俱

述曰。即彼第三。以四一切辨五位別。謂彼言一切處.一切地.一切時.一切耶 此中解言。謂一切性.及地.時.俱。俱者即一切耶。謂定俱生故。處者三性。三性之處皆得起故。言時者。謂或一切有心皆有。或無始不斷。或緣一切境故總言時。地有二說。一云三界九地。二云有尋等三地。此解為勝。輕安不遍故。性即三性

論。五中遍行至唯有初二一切

述曰。一一如彼說。遍行具四。無處無故。別境有初二。不緣一切境。亦非相續。非心有即有。故無時也。又此未必並生無俱

論。善唯有一至謂。一切性

述曰。善中地者。如次前說遍三地也。此中輕安不遍欲界。若如初說。從多分或加行等說故 染四皆無亦從多故。如無明.貪等。通三界地。八大隨惑非皆通地及俱 以非皆通地等故。總言非四。依種類而作論故 後四不定通三性故。唯有一也。此所無義應審簡別

論。由此五位種類差別

述曰。此總結也

上來第一解五位三句訖。自下第二解第四句受俱

論。此六轉識至非二相故

述曰。於中有二。初解因位受俱。後解果位受俱 因位中有二。初解本頌。後別分別 然此六識非如七.八。體皆易脫。恒不定故。易脫是間斷轉變義。不定是欣.慼捨行互起故。皆通三受所以如文

論。領順境相至名不苦樂受

述曰。增上出生名根故局。領納屬己名受故通。領順.違境相。俱適身悅心。俱逼身迫心別也。故成三受。或身及心。俱通適悅。俱逼迫也

下別分別中有三。初以增減分別。次例攝餘門。後辨三受俱義。增減門中從二至五。有二二。兩三。二四。一五

論。如是三受至唯依心故

述曰。五識通依色.心二依。意唯依心。五識依心非不共依。色是別依。故言別依。其意唯心。其理可解 又解對法第一。云集色所依集無色所依。色根相異言別依身。如彼疏解稍有異同

論。又三皆通至無漏引故

述曰。一云若憂根.苦根皆能引無漏。無漏所引皆通無漏。受寬根狹。故論說苦受通無漏 一云五根中。唯以苦根於學.無學身中。無漏第六意引生故。或唯後得智中。方起五識精進等故。有苦根假名無漏。然五十七說是無漏。何以知者。彼漏.無漏門作是說故。此苦雖然憂非無漏。雖亦能為無漏加行。仍為未知欲知根性。非無漏引生。不俱起故。非無漏攝

論。或各分三至非所斷故

述曰。此准前說五受.三受作論可然。五十七說十四一分見所斷。一分修所斷。謂除信等五.及三無漏。其七色.及命由約不生斷故通見斷。其餘可然。信等善法。依斷緣縛故不說見斷。若互相顯。隨其所應。十二一分修所斷。一分通不斷。謂前六及後六。前六一分非所斷攝。即是已前見道斷中六。謂五受.意根。憂.苦二根亦非斷故。隨順趣向不斷法故假名非斷。體非不斷。以此義准趣向無漏應名無漏。無漏不引論不說之。不可說六中是命根無學身有故。五根亦應爾故不可也。信等五.及初無漏。有漏修斷。無漏是不斷

論。又學無學非二為三

述曰。非二。謂非學.無學。五十七說三受可通無學所攝。彼說隨彼所有根性。隨順彼者即是彼故。憂.苦根並是學。苦根亦無學。一一如彼文。又六十六有諸門。分別學.斷等稍勝勘會。此等諸門雖名同小。法體全別

論。或總分四至二無記受

述曰。此長徒義。文易可知。言總分四故無異說

論。有義三受至是無記故

述曰。此說有四。一標宗。二指法。三引證。四總結。此初二也 五識皆通有此四性。且為理者。五識俱貪.癡任運起者。嗔不善故此中除之。及第六意識在純苦趣中不發業煩惱。六十七.八等論云謂不發業煩惱。即貪等三。謂癡.慢.愛。修道煩惱一分。及身.邊二見全是無記

論。彼皆容與苦根相應

述曰。欲界見道惑等定不善故。此中容與苦受俱故。憂唯二性。故說苦根

何以為證

論。瑜伽論說至一切根相應

述曰。下引證也。五十九說任運生等。如文所引。既言任運即是修道一切煩惱。三受可得。即是三受門明義。一切修道煩惱皆須通三受。若貪.恚.癡三可然。通六識故。慢亦可然。若不通五識身.邊二見。唯在意地。如何與意一切三根相應。彼非憂受。是無記故。既云與三受相應。故惡趣中意有苦受。如下自知

論。雜集論說至各容分四

述曰。雜集第四卷初。此非集論是雜集文。欲界煩惱任運起者。能發惡行是不善。所餘不發惡行是無記。身.邊二見及此相應。即修道不發惡行之惑。五十八云俱生薩迦耶見唯無記等。身.邊二見唯不發業與三受俱。非憂是苦。餘三通二性 此五識中如何相狀 今以義准。依緣起經。欲界繫貪信所伏故有覆無記。即在意識有覆心後引生五識貪.癡二種。可有此性。如率爾等五心中意是染淨者。意識爾時但起有覆。不可等流五識乃是不善.無覆攝。又非有覆意識不引五識生故。故知五識定有有覆。以此為正應理稍通。故總結云容分四等

論。或總分五謂苦.樂憂喜捨

述曰。此門有三。初列五名。次釋開合。後辨處位。此列五名

論。三中苦樂至相各異故

述曰。下釋開合。以苦.樂受於身.心各別故。所以者何。謂在五識即楚利逼切。明利適悅。名苦.樂。在意稍.降逼切。如可適悅。名憂.喜受。身.心異相也

論。由無分別至有差別故

述曰。又在五識逼迫.適悅俱無分別。名為苦.樂。意有分別逼迫.適悅故是憂.喜。又在五識逼迫.適悅二俱麤重故名苦.樂。在意輕微故名憂.喜。又在意識動勇逼.悅故名憂.喜。在五識中但動而不勇故名苦.樂。是二別相 動者麤動。勇者勇躍

論。不苦不樂至平等轉故

述曰。翻前三相其義可知。故不分二。以悅.迫受諸地不定故應分別

論。諸適悅受至恒名為樂

述曰。下辨處位。初明悅受。復明迫受。欲界。初定隨應皆樂。由前理故

論。意識相應至悅身心故

述曰。大乘初.二近分有喜。瑜伽五十七。未至地十一根有喜故 顯揚第二亦然 何以無樂。以彼適悅不遍五根故。但適意識.及身處少分。彼論自言不充遍悅故。五十七中亦爾。如下當知 根本初二名喜.樂者。適悅五根故。由動勇故。復名為喜。欲界可知。五十七.對法第七.顯揚第二等皆同

論。若在第三至無分別故

述曰。第三禪中近分.根本二俱有樂。如顯揚第二引經等廣解。以安靜適悅故。無分別適悅故名樂。尤重故名樂。即是在意名樂所以。彼論自說。以喜動勇。第三定悅安靜故是樂。然或有義初二近分有樂.如顯揚第二引經云。根本.近分俱有離生喜樂言故。五根雖無遍悅。何不名樂。五十七說初門顯未至亦有喜.樂等。何故有喜之言即證有喜。有樂之言非證有樂 顯揚論第二云。初二定根本.近分一一皆云有喜.樂故。第三近分亦言有樂。此說即有。何故初.二近分不令有樂。今解正者非近分中不許有樂。然未至定言十一根者。少故不說。相未明滿故不說之。今此論中同十一根文。下文以此例解地獄有憂之義。亦即苦故。以悅根少但得喜名。以迫心強亦得名苦受。苦受中等。若言樂受.苦受。即通喜.憂。文言寬故。若言苦根者。唯一受也

論。諸逼迫受至恒名為苦

述曰。上解悅受。下解迫受。此在五識極明利故

論。意識俱者至名憂根故

述曰。此中第一。文有三。一標。二證。三結。此意唯有憂。唯分別故。下引證云。諸聖教說意識相應所有慼受皆名憂故。此長徒義。若言地獄意有苦者。何故不說

論。瑜伽論說至苦憂相續

述曰。六十六等論有此文。且舉重者。意尚名憂。例餘輕文。彼約五趣辨是異熟。非異熟文 異熟無間。謂初生心。是第八識 苦憂相續。次此後生。彼意唯苦。何故言憂。此師意說。五十七言地獄成八根。定約六識作論。依客受說。五十一等說六識中受名為客受。謂五色根.意.命.或憂。定成就故。餘皆間斷。或復取苦。或一形.或二形說。如下自知。若餘三不成現。即喜.樂.捨。此約六識。爾時必無捨受起故

論。又說地獄至傍生亦爾

述曰。瑜伽第五五趣分別尋.伺。說地獄中尋.伺憂俱。然彼唯說鬼趣同之不言傍生。六十六有。此中通論故言鬼.傍生也。八十七說憂.苦逼者。謂地獄故。定依客受地獄有憂

論。故知意地至況餘輕者

述曰。此結也。以意重處例餘輕處。重逼尚然。況餘輕逼。第一師意 問第六識中捨受。既亦不善業招。何故地獄無捨根 答以苦重故。不善業輕即有捨根。以少靜故。然不同總報。總報相續故。趣體故。報主故。若是苦者。違善趣故

論。有義通二至有輕重故

述曰。下護法等第二師說。文中有五。一標宗。二引證。三立理。四會違。五總結 人.天逼迫輕非尤重故。在意唯憂受。鬼.畜處通。若唯苦處。地獄相似。五十七說與地獄同。純受重故。若雜受處。容有喜.樂。況復無憂。雜受輕故

論。捺落迦中至無分別故

述曰。其諸地獄一向苦故。唯苦無憂。以迫尤重為苦所逼。亦無分別。以憂分別方得生故 捺落迦者。此云苦器。受罪處也 那落迦者。受彼苦者。故二別也 問無分別故無分別煩惱耶 答曰不然。豈以第三定有樂無分別故。亦無見道見等也。憂即分別。加行分別故。逼迫既極不假分別

又彼無此分別煩惱亦無妨難。何以知爾

論。瑜伽論說至廣說如前

述曰。二引證也。此所引任運生等如前已說。此五十九文

論。又說俱生至應知亦爾

述曰。五十八云俱生我見唯無記性。彼文雖無邊見。例必應爾

論。此俱苦受至非無記故

述曰。既言三受容皆相應。故非憂受。以非無記故。五十七說一根善.不善。以三性為境。二十二根中。又非餘法故

論。又瑜伽說至傍生亦爾

述曰。五十七說。問生那落迦成就幾根。答八現.種皆成。除三所餘或成.不成。三約現行不成。種子或成謂般涅槃法。或不成無涅槃法。餘三現行故不成就。種子故成就。一向苦處鬼.畜亦爾。若雜.受.處後三種.現亦成就。現.種俱成八者。五根.意.命為七。三無漏現定不成。種或成不成。有性.無性別故。三定成種。現不成中。喜.樂定不成現。其信等五.男女二根。或現不成。斷善.不斷善。有一.二形別故 前師意。以憂根為第八定成。苦根入.不定中。捨根入三現行不成種定成中。以客捨受彼定無故。此師以捨根入第八。七.八識相應故。苦根入現不定中。以彼苦根受生.命終等。有成.不成時。以憂根入三現不成中。種必有故。是故證此地獄餘三。現行不成種定成就。故知意有苦。鬼.畜一分亦爾

論。餘三定是至現行捨故

述曰。三立理有四。一申難。二反詰。三更徵。四總結。此初也 餘三。定是憂.喜等。所以者何。以彼定有七.八二識相續不斷。定成現捨受。又非無苦故

論。豈不客捨彼定不成

述曰。二返詰。此前師問。此辨六識故無客捨。不約八識作法為論。不爾餘三即無法故。若言喜.樂更取一形。以無二形故者。豈鬼.畜中亦無二形者。又地獄何故不許有二形也。故彼三無兼取客捨

論。寧知彼文唯說客受

述曰。三更徵有三。一乘前徵。二別生徵。三舉例徵。下初也。後師返問。所說捨受現定不成。汝依何道理知是客受

前師云。五十一說地獄全.一分鬼.畜名一向苦。不苦樂受為純苦。映奪略而不論。是故知者

論。應不說彼至有時無故

述曰。汝以受依容受為論。亦約容受所依識故。如彼六識有時無故不成意根。其六轉識生.死.悶絕諸位不行

若彼救言意依主意。受依容說

論。不應彼論至無異因故

述曰。不應瑜伽受中唯說容受。意中通說主識。主識即第八。以第八識必受俱故。無異所以別作論故

論。又若彼論至定成八根

述曰。下別生徵。且縱汝言依容受說。如何說地獄定成八根。第八者何

論。若謂五識至寧有憂根

述曰。彼若救言五識間斷無苦定成。但說憂根為其第八。今難之云。若生.死.悶絕三時。如何有憂根。此時意識亦定無故。故知定成第七.八意根及與捨受。若彼師言不云生.死二位。彼時無容識故。今者據有容識已去憂必相續非謂生.死。汝若爾者。等活地獄亦有悶絕無心之時。意識何處有。設前師言彼即死位。更不別有悶絕之時意識間斷。至下當解

論。有執苦根至亦同此破

述曰。汝設若以身識等定相續。以苦根為第八者。如憂間斷何處定成。又若爾者。彼更憂根何須間斷。更無別義意識間斷五識相續故。又意無捨受。非易起受故 今解此中有苦師意。必定無憂。以苦為不定。意中苦受即約容受許亦間斷

論。設執一形至容無形故

述曰。隨何男.女以為第八。故定成者。理亦不然。形不定故。今言生彼定則成就。且如男根非生彼已定皆成就。其鬼.畜等又惡業招。容無形故。無文遮故

問化生如瑜伽論第二說或具諸根。或復不具。何故地獄定有五根。不許男.女隨一定有

論。彼由惡業至於彼何用

述曰。彼惡業故。令彼有情五根之中皆受苦故。所以定成。必令有男.女根於彼何用。非男.女根處能受苦故

論。非於無間至婬欲事故

述曰。非於彼中可有婬事故。或無根。小地獄中可有此貪故。又若以為緣故令其受苦須彼一形者。即應一切定成二形。或復應彼一有情身罪極重者。有百千形令多。為彼受苦緣故

論。由斯第八至捨相應故

述曰。故彼第八定是捨根。以七.八識彼定有故

若彼救言意識定恒有彼憂受無捨受故。據起意已後必相續。彼文無妨者。難云

論。如極樂地至無有憂根

述曰。下舉例徵 意悅名樂無有喜根。即第三定。應極苦處意迫名苦無有憂根。故憂非有 問後師有第六識。此俱捨受彼處有不 答有亦無妨。對法等說真於末位與捨俱故。或說無亦無妨

論。故餘三言定憂喜樂

述曰。四總結彼三法種成現不成

若彼唯苦。何故世親攝論第三。說純苦處有等流樂耶

論。餘處說彼至名純苦故

述曰。四會違有三。此會攝論。應知彼論隨小乘中薩婆多等說。若依大乘解彼文云。或彼通說餘二趣雜受處有等流樂。非極苦地獄中有等流樂。彼無異熟樂。名純苦處故。又彼無異熟有等流樂。此名純苦一切皆無

會通文

論。然諸聖教至無相違過

述曰。又對法第七等。說真於意識與憂相應等 意慼名憂者。依多分說。即人天趣全.鬼畜趣少分故。或隨小乘薩婆多等。說在意識嗔憂俱故。瑜伽五十九說。彼五十八相應者。依隨轉門.或麤相說。若細分別。一切見道惑通在意。一切俱生。通三受故。故不相違 若爾六十六說地獄亦有食。唯長喜.樂名食。何故言彼處無樂也 答假相故名食。非實是食

論。瑜伽論說至亦依隨轉門

述曰。下會六十六 有憂苦者。第一解。亦隨轉。謂大眾部等諸識並生苦.憂相續。隨彼部也。或依上座部。彼計由異熟果而生故。此中言異熟無間也。即是無性第二。上座九心隨彼說也 大論第五尋.伺憂俱者。依經部師門。謂經部尋.伺唯在意識。然地獄中意唯憂受故。亦隨轉門 或依彌沙塞部。彼亦有異熟意識生故

問彼六十六說諸趣中。何故不隨他語。唯地獄等耳也。故今應解

論。又彼苦根至假說為憂

述曰。彼地獄等苦根。意識俱者。與餘雜受處.及人天中憂根相似。亦在意識逼迫受故。說彼苦根為憂。實非憂受

問若爾第三定樂。似餘地意識中喜。應名喜根。為決此疑更今應解

論。或彼苦根至而亦名憂

述曰。彼地獄等苦根。通能損身.心故。雖苦根攝而亦名憂

論。如近分喜至具顯此義

述曰。初.二近分地中喜受益身.心故。雖喜根攝而亦名樂。此說在何處。顯揚第二論具說此義。謂彼論云。如經說所謂離生喜樂之所滋潤。乃至廣說。是謂初.二靜慮近分等。五十七.對法第七皆與彼同。故復言等。豈為有樂言便近分有樂受

有亦何爽

論。然未至地至十一根故

述曰。地法無故。五十七說彼唯有十一根。彼自言有喜無樂故。十一根者。謂信等五.二無漏.意.喜.捨。即苦名憂。義說為二。即喜名樂二義說之也

論。由此應知至亦苦根攝

述曰。五總結也。故知意慼受在純苦處亦名苦根。亦餘時意慼受憂故。若地獄中無樂等者。如何彼得有段食耶。以生喜.樂方成食故。六十六等。約餘趣處生喜.樂方名食。如大論第四等說。地獄中腑藏間風以為段食。資養於身但令不壞相續名食。生其捨受非謂要生喜.樂。喜.樂者通雜受處語。下第七卷更有異釋。應引彼文

論。此等聖教至故不繁述

述曰。此下第二例餘門也。此中聖教差別多門者。即明三.五受多門。謂有報.無報.界地繫.何地斷等名曰多門。恐有繁廣故略應止

論。有義六識至無相違過

述曰。於中有三。一舉。二證。三會 第六識三受俱.不俱門。初師所說同三性中初引文解。如彼可知。餘文可解

第二師云

論。有義六識至五受同故

述曰。此亦同前引六十三文證三性俱。定中通喜.樂受。率爾耳識但捨受故

論。於偏注境至三受容俱

述曰。此中所說一切義意。餘二偏注。不偏注等。皆如前說。由斯理故三受容俱。即以五十一.顯揚第一.十七等證。此亦有二師。一五識一念。二相續。一一如前三性中敘 此約因位

論。得自在位至憂苦事故

述曰。此中果位。謂成佛時。或轉得無漏初地即得。唯樂.喜.捨。如五十七苦通無漏。以順無漏法無漏引生名為無漏。非斷漏名無漏。故佛無苦。又佛六識三受並通。第六識以第三定有無漏樂故。五識唯有樂.捨無喜。雖有漏三識唯二地。然無漏五識。即依色界四地有。彼有所依五根故。文易可知故不須釋 問無色界有無漏眼根耶 答有。如淚下如雨。即有定眼依處。非實有根。故知有也。色界上三定有無漏五識。以此為例 問八地皆有無漏八識耶 答有 若爾何故第七.八無漏唯捨相應耶 答常處第四靜慮故。一類無變故。非易脫故。喜.樂受易脫。非一類任運故。餘地雖有而不現前。如無色界見道傍修。有種非彼現行。或唯第四定有第七.八。以彼邊際功德勝故。七.八二識功德依故。大悲.天住等並多第四定故。或唯五識在初定。以有有漏三識故。尋.伺上無故。有漏既爾無漏翻之 三識可爾。何得有鼻.舌二識。彼無因故。如不變為香。香因闕故 不然。小乘不變香。色界無種故。大乘具變境。亦有香.味故。鼻.舌識亦有 問初禪無鼻.舌。無漏即言有。以上無三識。無漏應言有 答一云。初禪無二識。有餘三識故。類餘二識有。上地五識本來無。無彼種類。如何有 又四靜慮皆有五識。但佛多起第四定者。以殊勝故 又解唯第四定有。如七.八識。此中三解任情取之 上來已解六識六門一差別.二體性.三行相.四三性.五相應.六三受說 無漏八識應束為義幾師所說。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五(末)

 

 

 

 

 

 

 

 

 

 

 

 

 

 

 

| 佛教如來宗 | 台灣論壇 | 電子書下載 | 法師 Wiki | 陀羅尼 | 佛教 | 弘憶論壇 |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