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是梵語,中文意思為「息慈」,謂息惡行慈也。No.007
釋題義 梵語沙彌,此云息慈。謂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亦云勤策,亦云求寂。
「梵語」是印度古時的語言,「此云」者即此地語言。西域記說:印度的梵文,是梵天所造的,故名梵文。依梵文所發的語音,便叫「梵語」。梵語沙彌,譯成我們此地話叫息慈。息慈的意思,是息惡行慈。若問息什麼惡?行什麼慈?答道:「息世染(惡),而(行)慈濟眾生(事)也。」息世染者,世間五欲,能染污梵行,故名世染,一切眾生,不明世間五欲,是因緣生起,自性本空,所以貪染執著;由貪染故,身口意三造作惡業,惡業既成,循業受報,輪迴六道,受苦無窮。
解釋: 不明世間五欲,是因緣生起,自性本空 → 因為不明白這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只不過是假藉各種因緣、條件短暫的生起,真正五欲的本質是「空」無所有的。
出家修道,原為了生脫死,此沙彌戒,制禁六根,「息」造諸「惡」;令「息」六情,不貪「世染」,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此正了生脫死最捷之徑。慈濟眾生者,是說行救濟事業時,不可存私欲心,而要以「慈」悲心,行利「濟」一切「眾生」事業。
解釋: 此沙彌戒,禁制六根 → 這沙彌戒,制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貪染執著
令「息」六情,不貪「世染」,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此正了生脫死最捷之徑 → 令修行者平息「喜、怒、哀、樂、好、惡」這六情,不貪著「世間五欲」之染污,生死苦海茫茫,回頭學佛是岸,這沙彌戒律正是了生脫死最快速的方法。
綜合起來說:做沙彌的行者,受持沙彌律儀,清淨無犯,便能息世染惡,慈濟眾生。息世染為斷生死因,屬自利(即智德、斷德);慈濟眾生為福德因,屬利他(即恩德)。自利利他,三德兼修,成佛可期,是故沙彌,別名求寂。
解釋: 息世染為斷生死因,屬自利(即智德、斷德) → 平息對世間五欲的染著,以斷除生死輪迴的根本,這是屬於自利方面,(也就是涅槃三德中的智德與斷德。)(智德是佛能知一切法的德行,斷德是佛能解脫一切煩惱的德行。)
三德兼修,成佛可期,是故沙彌,別名求寂 → 涅槃三德齊修,將來一定可以成佛,所以沙彌又稱為「求寂」(就是「追求寂靜涅槃」的意思)
亦云勤策者,勤是精「勤」,策即「策」勵。初學沙彌,世俗習氣未除,容易懈怠放逸,故須以沙彌律儀,精勤策勵。令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亦云求寂者,寂是圓寂——「德無不具名圓,惑無不盡名寂。」圓寂的梵語叫做涅槃。比丘戒叫近圓,沙彌戒叫求寂,這就是說,初學沙彌,當發大心,進受比丘戒,求證涅槃妙果。
解釋: 德無不具名圓,惑無不盡名寂 → 一切德行悉皆具足名為「圓」,一切煩惱悉皆滅盡名為「寂」
比丘戒叫近圓,沙彌戒叫求寂 → 比丘戒叫近圓(接近圓滿一切德行),沙彌戒叫求寂(追求滅盡一切煩惱)
求證涅槃妙果 → 追求證悟 究竟圓滿寂靜涅槃的成佛果位。
沙彌之名,雖有三義,理實一貫:1.息慈——息是誡止,息世染惡,即對治悉檀。慈是勸作,行慈濟事,即世界悉檀。教經也。2.勤策——勤是作持,眾善奉行;策是止持,諸惡莫作。即為人悉檀。行經也。3.求寂(圓寂)——圓是作果,德無不具;寂是止果,惑無不盡,即第一義悉檀。理經也。是故沙彌一名,德具三經,功備四悉,循名覈義,當知如何立身行道矣。
解釋: 理實一貫 → 其含意實在是一個貫通的道理
1.息慈─息是誡止,息世染惡,即對治悉檀。 → 1.沙彌名為「息慈」─息是告誡自己停止造惡因,停止造作世間種種染污的罪惡,這就是「四悉檀」中的「對治悉檀」。(四悉檀:佛陀成就度化一切眾生的四種方法。)(對治悉檀:斷惡悉檀。)
2.勤策—勤是作持,眾善奉行;策是止持,諸惡莫作。 → 2.沙彌又名勤策—勤是積極的持戒,要眾善奉行;策是消極的持戒,要諸惡莫作。
即為人悉檀。行經也 → 這就是四悉檀中的「為人悉檀」 (即「生善悉檀」) ,也就是「教、行、理」三經裡的「行經」。(「教、行、理」三經是天台宗對於一切佛經內容的三種分類。)
3.求寂(圓寂)─圓是作果,德無不具;寂是止果,惑無不盡,即第一義悉檀。 → 沙彌又稱為「求寂」(圓寂) ─「圓」是積極作善的果報,具足一切德行;「寂」是消極不作惡的果報,滅盡一切煩惱,也就是「四悉檀」中的「第一義悉檀」(入理悉檀)。
德具三經,功備四悉,循名覈義 → 具足了「教、行、理」三經之德,完備了「四悉檀」之功,依著「沙彌」之名去了解其中的含義。
律儀者,十戒律、諸威儀也。
戒律者,防非止惡曰「戒」,決斷輕重開遮持犯名「律」。沙彌受持的戒律有十條,故云「十戒律」。十條戒律,如下文戒律門所說。
解釋: 決斷輕重開遮持犯名「律」 → 決定判斷言行是否合乎戒學,是屬於「輕戒或重戒?」,「何時可開方便、何時不能開方便?」,「是持戒或犯戒?」,這樣子稱為「律」。
諸威儀的「諸」字,解作眾多的意思。威者「威」嚴,儀是「儀」表。左傳說:「有威可畏謂之威,有儀可則謂之儀。」佛門中的威儀,即是戒行清淨,僧相威嚴,儀表端莊,舉止合度。堪作人天師範,普令神鬼欽伏。沙彌應學的威儀很多,故名「諸威儀」,依戒經說有七十二則,蓮池大師輯其切要者,在本書中列為二十四章。
解釋: 左傳說:「有威可畏謂之威,有儀可則謂之儀。」 → 春秋時代魯國太史左丘明寫的「左傳」,書中說:「有威嚴可讓人敬畏,稱為『威』,有典範可讓人效法稱為『儀』。」
又,戒律是體,止持也;威儀是用,作持也。有戒律無威儀,則律為虛設,亦無以見戒律之體;有威儀無戒律,則持犯無稽,亦無以成威儀之用。有律有儀,內外一如,沙彌之名,體用雙彰。
解釋: 戒律是體,止持也;威儀是用,作持也。→ 戒律是不變的本體,止息一切惡就是受持戒律也;威儀是緣起的妙用,作成一切典範就是受持威儀也。
有戒律無威儀,則律為虛設,亦無以戒律之體; → 有戒律而沒有威儀,則戒律起不了作用形同虛設,這樣也就無法顯示戒律的本質;
有威儀無戒律,則持犯無稽,亦無以成威儀之用。 → 有威儀而沒有戒律,則持戒或犯戒無法考核,這樣也就無法成就威儀的功用。
┌息──息惡──息世染惡──止教 ┐ ┌┤ ├教 沙│└慈──行慈──行慈濟事──作教 ┘ │ 彌│┌勤──精勤──眾善奉行──作持 ┐ ├┤ ├行 三│└策──策勵──諸惡莫作──止持 ┘ │ 義│┌求──尋求 ┌德無不具名圓──作果┐ └┤ │ ├ 理 └寂──圓寂─┴惑無不盡為寂──止果┘
┌止──諸惡莫作 ┌ 有律有儀 │ │ 律──十條戒律──體─┴有律無儀律為虛設 │ 內外一如 │ 儀──廿四威儀──用─┬有儀無律持犯無稽 │ 沙彌之名 │ │ └作──眾善奉行 └ 體用雙彰
測驗題 1.梵語沙彌,譯成中文有那三義? 2.貪染世間五欲,有什麼過惡? 3.受持沙彌戒,可望成佛嗎? 4.略釋戒律的意義。 5.威儀的解釋,佛門與儒家有何不同? 6.試說戒律與威儀之關係。
牟尼佛法流通網 弘律沙門 釋大寬法師 合十
http://www.buddha-hi.net/re/thread-53380-1-1.html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廣化律師) 弘律沙門:釋大寬法師解釋 Pdf 網頁流通版 for Line Wechat Wiki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Email:dakuan00@yahoo.com.tw http://www.muni-buddha.com.tw/dakuanQA/
|